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问题是民族教育研究的基础问题.当前一些学者在民族教育的发展上却有过分单一地强调文化因素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主张建立适应单一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学校.而实际上,教育不仅受文化的影响,还更多的受到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民族杂居区,即使一味地着重考虑到文化的重要影响,这种文化也不再是单一的民族文化,而是不断发展和交融的多元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单一民族学校也面临着困境,其实已名存实亡.因此,在民族杂居区办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各民族的单一民族性,片面强调民族特色,而应从整体上认识该地区的特征并建立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使教育适应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该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强调民族杂居区建立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之必然性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单一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在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学校课程可以以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态由各民族学生来接受和传承,不必担心民族文化的侵蚀或消亡问题。针对目前面临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和失真、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途径单一等问题,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也要作出回应.
     对于一些具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使之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在学校中进行传承,同时避免单纯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仅限于传授给本民族的学生。在教学上要坚持与宗教分离的原则,注意协调地域性、民族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国家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师资培训上要构建与重建教师的角色意识、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以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和运作能力.在传承途径上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为传承和拓展民族文化提供再生场所。最后,学习和了解世界上其它一些多文化或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文化与教育问题上提出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Cultural problems are basic problems in ethnic educati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tend to over-emphasize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advocate establishing monoethnic schools to meet monoethnic culture. In fact,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education is even more prescrib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tio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even if we just put our stress on the cultural influence, we can treat it with an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and blending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rather than an old-fashioned monoethnic one. As we know, these monoethnic schools are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or actually exist only in name. Therefore,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a multi-ethnic region should not only put an emphasis on the uniqueness of monoethnic speciality but also realize the region with an overall view and establish the integrated multi-ethnic schools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or even the whole country.
     When we lay emphasis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integrated multi-ethnic schools,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handle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Through investigating, we insisit that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entirely accepted and passed on in the shape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students, not having to worry about the erosion or disappearance of ethnic culture. With the loss and distor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alism and singleness of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 the integrated multi-ethnic schools need to take several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pecial and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s and be integrated with modern spirits and inherited in school education, avoiding imparting on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of monoethnic groups to the students. Cultural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separation with religions, carefully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of localism, nationalism and unification, to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loving the homeland, nation and the refine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eacher training, we should build and reconstruct teachers' role sense, broaden teachers' cultural horizons, to enhance their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nd operational capacity. In the channels of inheriting ethnic culture, family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as well. Finally, it is helpful to learning and knowing how the other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untries theorize and manipulate on th ethn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引文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中首次提出的。其中,“多元”足指中国境内56个民族由于各有共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而体现在文化上的多元发展,即“多元文化”;“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即由56个不同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人家庭”整体,其核心是指国家统一。
    [2]闵卫国、钱素华、鲍学良、朱秦:《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研究--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1]北京市回民学校:《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教育现状综述》,《民族教育研究》 1999年第2期。
    [2]乌云达来、吴宝柱:《浅谈少数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1年第3期。
    [3]胡春梅、高治军:《论新时期民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理论观察》 2000年第6期。
    [4]李晓霞:《新疆民汉合校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5]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1]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
    [2]汪春燕:《从民族政策视角论民族文化传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3]刘发志、曾淼:《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思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4]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满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5]康永久:《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传承》,《中国教师》 2005年第6期。
    [6]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4期。
    [7]楼晓悦:《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8]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9]韩红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形式化危机及对策》.《新疆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1]汪春燕:《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果透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2]黔东南人民政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2007年2月9日,http://www.qdn.gov.cn/news/zjqdrdqdngk/20070209/102922.htm,2008年3月4日。
    [1]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1]由于当地苗族、水族的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突出,民族特色也不鲜明,所以本文没有专门赘述。但并不意味着本研究忽视宗教信仰的影响,这在后续研究中会有所体现。
    [2]周星:《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99页。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2]张丽剑:《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4期。
    [1]王勋铭:《论民族的民族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8年第6期。
    [2]杨庭硕:《民族文化与生境》,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1]王沛:《民族班教育理论初探》,《民族教育研究》 1995年第4期。
    [2]李劼:《对“中国民族教育”概念的一些认识》。《民族教育研究》 1999年第2期。
    [1]陈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考察与思考》,2007全国教育类博士生论坛论文,重庆,2007年10月。
    [1]黄金结:《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第8期。
    [1]孙振东:《重庆市酉阳县后溪镇民族教育考察报告》,2007年11月16日.http://epc.swu.edu.cn/UserFiles/pic/20071005004344_441.doc,2008年3月4日。
    [2]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 2007年第5期。
    [1]李荔:《整合与转化:有效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资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9期。
    [1]钱民辉:《民族教育三疑三议》,《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
    [2]李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理念》,《江西教育科研》 2001年第8期。
    [1]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1]朱志勇:《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年第6期。
    [2]陆启光:《民族中学现状剖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9期。
    1.谢启晃.民族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2.梁钊韬,陈启新,杨鹤书.中国民族学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费孝通.江村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5.陈永龄.民族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7.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庞朴.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0.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1.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周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2.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1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4.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15.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6.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杨庭硕.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8.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M].成都:成都科学大学出版社,1992.
    19.杨堃.民族学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张诗亚.西南少数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3.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4.郭道明.少数民族教育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5.陈云英.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6.王锡宏.中国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2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9.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30.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2.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3.腾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4.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5.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类学透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6.腾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7.腾星,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8.周鸿.西南民族现代化与文化变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9.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0.范国睿.多元文化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2.韦克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3.(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上海:商务出版社,2003.
    4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5.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6.王学凤.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7.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48.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9.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0.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1.陆启光.民族中学现状剖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1.郭福昌.根据民族特点,发展民族教育[J].教育研究,1982(7).
    2.贾青波,孟立军.我国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教育状况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1988(3).
    3.孟立军.谈谈散杂区教育和聚居区教育两个概念[J].民族教育,1988(6).
    4.晋忠和.中国杂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2).
    5.金炳镐.论我国杂散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3).1
     6.万明钢.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化问题[J].教育研究,1993(6).
    7.覃盛裕.关于民族地区开办民族中学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1994(1).
    8.杨爱程.西北多民族杂居地区课程改革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5(1).
    9.王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之比较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10.王沛.民族班教育理论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5(4).
    11.谢宁.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1995(5).
    12.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13.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特有规律[J].民族教育研究,1996(1).
    14.刘大友.浅谈“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1996(1).
    15.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6(1).
    16.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17.腾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18.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19.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20.黄明光.中国民族教育“双重论”约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7(4).
    21.李世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22.腾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23.郭长红,麻秀荣.杂散居地区民族教育刍议[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
    24.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
    25.朴泰洙,金永林.民族教育的文化选择及其重要性[J].教育评论,1998(4).
    26.王勋铭.论民族的民族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6).
    27.杨晓.多元文化教育--关于民族教育的新理论[J].民族教育研究,1999(1).
    28.北京市回民学校.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教育现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2).
    29.李劼.对“中国民族教育”概念的一些认识[J].民族教育研究,1999(2).
    30.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1.常永才.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反思[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
    32.何宏珉.浅论我国杂散居民族的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1).
    33.何喜刚,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本土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4.王鉴,李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0(1).
    35.高春梅,高治军.论新时期民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J].理论观察,2000(6).
    36.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37.李晓霞.新疆民汉合校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8.杨永春,韦宗林.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团结[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9.李永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新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1(8).
    40.马茜,肖亮中.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兼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理性态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1.王永泉.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和多元一体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2002(4).
    42.伊莉曼·艾孜买提.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43.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3(4).
    44.饶旭鹏.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45.刘琴.“多元一体”文化视角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基础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
    46.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
    47.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
    48.董仲盈.浅析民族教育中民族性教育的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4(2).
    49.汪春燕.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果透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50.李荔.整合与转化:有效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学校课程资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51.廖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
    52.孙伟霞.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
    53.韦晓冰.对西部地区民族教育的一点思考--以统一民族与多元族群为背景[J].民族教育研究,2005(1).
    54.哈经雄,常永才.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5.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J].满族研究,2005(2).
    56.朱志勇.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个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57.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58.王晓军.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儿点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59.汪春燕.从民族政策视角论民族文化传承[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0.王鉴,马金秋,安富海等.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其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61.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62.楼晓悦.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及其传承[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
    63.张俊豪.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64.张蓉蓉.教育与文化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两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4).
    65.刘发志,曾淼.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安全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4).
    66.闵卫国,钱素华等.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7.金志远.民族知识传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06(4).
    68.张俊明.同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9.王令,刘晓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讨会纪要[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70.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71.王文婷.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一体化教育--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白族学生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72.赵德肃,刘茜.论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统整[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73.张丽剑.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74.季媛媛.民族杂居区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7(4).
    75.钟丽芳.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76.滕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77.黄金结.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8).
    78.陈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考察与思考[A].2007全国教育类博士生论 坛论文集[C],2007.
    79.Eui-Kyung Shin.Reaching beyond differenc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Korean educator discusses authentic exper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Social Studies.Washington:May/Jun 2001.Vol.92,Iss.3;pg.109,4pgs.
    80.Swetnam,Leslie A.Lessons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Clearing House.Washington:Mar/Apr 2003.Vol.76,Iss.4;pg.208.
    81.Susan Davis Lenski,Thomas P Crumpler,Corsandra Stallworth,Kathleen M Crawford.Beyond Awareness:Prepar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Preservice Teachers.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San Francisco:Spring 2005.Vol.32,Iss.2;pg.85,16pgs.
    82.Chrisropher T Vang.Hmong-American Students Still Face Multiple Challenges in Public OSchools.Multicutural Education.San Francisco:Fall 2005.Vol.13,Iss.1;pg.27,9pg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