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中国现当代作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文化转型时期。他们面对穿越古老的历史时空而且从未消亡的民间原始、神秘的巫文化,重新进行理性思考和自觉的文化选择,并将奇异的巫性思维与文学的审美思维整合起来,从而使巫文化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存在的形态走向了多元化,并且具有了现代的色彩。
     本论文以20世纪的叙事作品——小说为研究对象,将20世纪中国小说置于巫文化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全面梳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20世纪文学现代化的历程中对巫文化重新选择的同与异,追溯与辨析巫文化在20世纪小说中存在方式的历时性变化,探究巫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能以种种隐蔽的方式合理存在的原因,试图对巫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参与20世纪中国民族文化建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审美经验的创造进行归类分析和系统考察。
     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五章:
     “绪论”分析了20世纪中国作家关注和选择巫文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并且对“巫”、“巫术”、“巫文化”进行了理论界定;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通过研究从启蒙立场出发的20世纪中国作家对巫文化既质疑、批判又眷恋、肯定的复杂态度,透视现代启蒙者充满矛盾、悖论的精神世界,呈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文学的启蒙和文学的审美需要相互纠缠时复杂的心态。这一矛盾给作家创作造成的压抑与作家主体的反压抑,给作品带来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间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深度。
     第二章论述了身处文化边缘地带、得到了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的现当代作家的文化选择和创作追求与巫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家试图从民间独特的巫鬼信仰中,寻找到重新确认民族属性,拯救民族文化,安抚现代人心灵、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路径。对以巫鬼信仰为文化核心的乡土世界的表现只是表层,其深层涵义是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的人性形式和生存方式。对自然人性和巫术仪式的召唤,成为他们返归自然、重回“神之存在”的时代的重要通道。其次,他们把巫文化作为一种观照世界和人生的文化哲学,为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出了一种重象征、重冥想、重抒情、具有传奇色彩和神话意味的小说艺术,从而挣脱了理性统治一切的时代,为文学保留下了诗性飞翔的空间,大大丰富了20世纪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
     第三章主要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和建国后农村题材小说、革命斗争题材小说创作,探讨了巫文化与20世纪小说“造神”和“娱神”之间复杂的关系。在20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中,现当代作家通过对人神分离、人定胜天的肯定,对民间巫鬼信仰进行了“祛魅”的清理,与中国政治家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消灭民间宗教的“祛魅”运动达成了同谋。但是,政治祛魅的时代并不是巫鬼信仰绝迹的时代。现当代作家在对政治的叙事中,表现了民间巫鬼信仰与政治、革命之间既“合谋”又有所“游离”的复杂关系。一方面,作家们通过征用民间与巫文化相关的象征符号、巫术仪式,完成了造神、敬神运动,构建起新的政治神话;另一方面,现当代作家关注到民间信仰和权利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试图挣脱出“政治祛魅”运动的简单粗暴,在时代留存的狭窄缝隙中,真实书写底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心理,表现了巫鬼信仰成为民众精神的寄托、对生命存在的神秘感知、对民间权利的潜在补充等积极的意义。巫与政治似断实连,两者关系的暖昧不清,显示出20世纪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政府、精英与民众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压制和利用、敌对和结盟等复杂的关系,为20世纪特定时期中国乡土社会民众的精神、信仰、宗教的特点留下了一份形象化记录,一份不同于官方正史的珍贵的民间精神档案,至今仍有其思想史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第四章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寻根作家“寻根”与“寻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寻根作家重建民族自我的现代化诉求,并没有完全以西方文化作为标准,而是开始挣脱现代化的隐形控制,将来自本土、民间、边缘的文化资源——巫文化引入了对文化转型和民族自我的建构的思考之中。其中,既有从对启蒙现代性的怀疑出发,到巫文化中发掘文化重建的有效质素的执着,又有启蒙主义文化语境下对巫文化的理性批判和现代反思。其次,巫文化具有的诗、史传统,激发了寻根作家对小说艺术形式饶有趣味的探索。寻根作家对巫文化诉诸于感性的审美选择,对民间神话、巫术仪式中保存下来的神话思维或巫性思维的复活,使来自本土、居于边缘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始大幅度介入到文学叙事之中,带来了新鲜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手段,从而修正了在政治规约下已走向狭隘的现代化叙事中的固有模式和思维定势,使得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小说开始了对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探索,有力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变革,开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新的文学话语时代的到来。
     第五章从探讨“先锋”与“传统”的关系出发,认为马原、残雪、余华、格非、林白、徐小斌等先锋作家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养分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中到自小深受影响的中国传统巫鬼文化中去寻找能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之间达到精神契合的因素。在古老、原始的巫术思维的启示下,先锋作家通过对预言、梦幻、宿命等非理性的描绘,颠覆了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将读者引渡到一个超现实的、巫风弥漫的世界之中,去体验曾被遮蔽在理性秩序之下的普遍的非理性成分。理性和非理性合一的创作状态,使先锋作家进入到了巫师施行巫术的“临界状态”之中,在与灵魂的对话中,深刻表现了对曾被大众语言遮蔽的存在的勘探、对人的“真实的灵魂状态”的冷峻审视、对心灵的避难所的寻找。其中,林白、徐小斌等先锋女性作家通过对神秘的“女巫”归来的呼唤,完成了男权社会下现代女性悲壮的逃离与无望的拯救。在小说叙事上,先锋作家到巫鬼文化中开掘文学创新的资源,创造了“多重叙述人称”、“圆形结构”、“叙事圈套”等多样的叙事手段,来表达现代人的生存体验,从而实现了巫文化和现代意识之间的有效对接。
     结语部分肯定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巫性生命形态的向往和呈现,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参与文化建构、重塑理想人性、建设物我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巫文化影响下带来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宇宙和人生之谜的叩问、神性人格的建构、神话思维的复活、意象世界的营造、抒情风格的形成等对于深化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提升20世纪文学的艺术品位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继续探讨包括巫鬼信仰、妈祖信仰等在内的民间宗教信仰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巫性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课题的价值与意义。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experience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modern culture. In the face of the primitive and mysterious witch culture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folk, passes through the ancient history and is never dying, they remake rational thinking and conscious cultural choice, and integrate the weird witch thought with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literature, making the witch culture exi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diversified form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carry a color of the modern times.
     This paper targets at, by researching fiction, a kind of narrative work in the 20th century, comprehensively illustra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in their choice of witch culture, making an analysis of the diachronic change of the existing forms of witch culture in the fic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exploring the reasons why the with culture can exist reasonably in various covert way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aking a classified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insp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creation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Chinese writers pay attention to and choose the witch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puts forward the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topic, makes a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the "witch", "witchcraft", and "witch culture",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and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presents the frame of the paper and the innovative points.
     Chapter One probes int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nlightenment, the Chinese writers'complex attitude towards the witch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is, they were questioning and critic about it, and meanwhile attracted by it. It shows that the pioneers of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a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ir spiritual world, and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quite perplexed when the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and the aesthetic needs of literature ar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The interweaving of the repression exerted to the writer by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anti-repression of writers brings to the works thought-provoking art space and the unexpected depth of art.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tch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selection and creation pursuit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who stay at the cultural marginality and are nourished by the minority culture that wears the primitive religion features. These writers strive to seek a path in the unique witch beliefs to reconfirm the national property, save the national culture, appease the soul of modern people, and heal the disease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local world with witch beliefs as its core is. just the superficial layer, and the deeper layer lies in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an ideal humanity form and existence mode. On one hand, the-call for the human nature and witchcraft ritual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m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and the era that "God Ex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eat the witch culture as a cultural philosophy reflecting the world and life, and accordingly create a kind of mythical fiction art that lays emphasis on symbolism, medi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Their works shake off the restraint of the reason-dominating time and yield a poetic space for literature, and greatly enrich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for th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Chapter Thre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tch culture and the "God Making" and "Blasphemy"in the fictions of the 20th century, by making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heme fictions in 1940s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nd the fictions concerning the revolution. In the political narrative fiction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writers make "disenchantment" on the witch beliefs by affirming the ideologies that "Man is separated from God" and "Man can conquer the nature", which complies with the "Disenchantment" campaign of Chinese politicians to eradicate the folk religions. However, the witch beliefs do not vanish in the times of political disenchantment. In the narration of politics,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riters displa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both combining and dissociated-between witch beliefs and politics and revolution. On one hand, writers accomplish the god making and worshiping movements and build up a new political myth via collecting witch culture-related symbols and witchcraft rituals from the folk;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rite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beliefs and rights and order, and try to break away from the superficialness and asperity of the political "Disenchantment" campaign. They note down the real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people living at the foot of the social ladder, and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itch beliefs which become meat and drink to the common people and are a mystical percep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life and a potential complement to civil rights. The witch and politic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an ambiguous manner, which impli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control and anti-control, re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hostility and alliance between the official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ommon people in China's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rec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spirits, beliefs, and religion of Chinese local society in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 precious spiritual archive different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still carries great thoughts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illustrating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seeking" and "witch hunt" of the seeking roots writers in middle and late 1980s. The seeking roots writers rebuild national self-demands on modernization without strictly abiding by the standard of Western culture, but rather by getting rid of the invisible control of modernization and introducing witch culture into the culture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self-construction. They not only perseveringly dig the effective quality of culture reconstruction in witch culture stating from the suspicion of the modernity of enlightenment, but also have rational criticism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on witch culture on the context of enlightenment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witch culture has a poetry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 which stimulates the seeking roots writer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orms of fictions with great enthusiasm. They resort to emotional aesthetic choice on witch culture and make resurgent the mythical thinking or witch thinking preserved from the folk myths and witchcraft rituals, which brings a large quantity of local and marginal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to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produces fresh way of thinking and narrative means, and thus amends the increasingly narrow stereotype and the fixed way of thinking in the narrative of modernization within the political constraints, promot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to probe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boosts the literature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free and open literature discourse era.
     Chapter Five first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oneer" and "tradition", and then shows that a batch of pioneer writers such as Ma Yuan, Can Xue, Yu Hua, Ge Fei, Lin Bai, Xu Xiaobin, etc. seek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e factors that spiritually tally with the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in the witch culture which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m since their childhood. Inspired by the ancient and primitive witchcraft thought, the pioneer writers, via their description of prophecy, illusion, destiny and other non-rational factors, subvert the reader's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lead them to a surrealistic world filled with witchcraft where they can experience the common and non-rational elements which had been sheltered in a rational order. In the unification of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creation of works, the pioneer writers step into a "critical state" that witches perform witchcraft. In the dialogue with the soul, they profoundly exhibi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istence that had been shadowed by the popular language, the solemn inspection on the human's "real state of soul", and the search for a haven for the soul. Specifically, Lin Bai, Xu Xiaobin and other women pioneer writers portray the tragic escape and hopeless rescue of modern women in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via the call for the returning of mysterious "witch". In terms of the narration of fictions, the pioneer writers dig innovation resources of literature in the witch culture, create the "multi-person narrative," "circular structure", "narrative trap" and other narrative means to express the survival experience of modern people 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linking between the witch culture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The Conclusion part firstly states that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yearning and presentation of witch life form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articipating in culture construction, remodeling an ideal human nature, and building a human-nature harmonious world,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itch culture,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inquisition about the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construction of divine personality, resurrection of mythical thought, building of an imagery world, and creation of lyrical style make a difference in deepening the culture implication and upgrading the artistic grad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n it points ou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folk religions and beliefs including the witch beliefs and the faith in Goddess Matsu in Taiwa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witch thought and artistic thought.
引文
①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顾忠华:《韦伯学说新探》,唐山出版社1992版,第256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①迟子建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和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4期。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9页。
    ③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81页。
    ①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8-179页。
    ②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4-235页。
    ①参见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92页。
    ①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②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③王毅:《文化大革命与巫术文化》,《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期。
    ①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①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7月版。
    ②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页。
    ①周作人:《文艺上的异物》,《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郑振铎:《汤祷篇》,《郑振铎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页。
    ③郑振铎:《汤祷篇》,《郑振铎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8页。
    ①沈从文:《致王际真(19311119)》,《沈从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②茅盾:《国粹与扶箕的迷信——纪念许地山先生》,《笔谈》创刊号1941.9.1。
    ①转引自《朱自清全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
    ②转引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③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5页。
    ④[日]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韩基国编译,第4-5页。
    ⑤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②罗永麟:《仙话与神话的关系及异同》,《民间文艺集刊》1988年第3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④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孙健忠:《死街》文学小传,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②迟子建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4期。
    ①方守金 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
    ②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53页。
    ①[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③参见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参见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法]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9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数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①[波]雅各布·布郎诺斯基:《巫术、科学与文明》,邵家严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第74页。
    ②[俄]沙利·安什林:《宗教的起源》,杨永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66页。
    ③[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们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496页。
    ④[英]詹姆斯·乔·弗雷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徐育新等译,第169页。
    ①[英]詹姆斯·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徐育新等译,第19页。
    ②转引自[俄]格里戈连科:《形形色色的巫术》,吴兴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③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④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①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1页
    ②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②参见[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①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版。
    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上海文学》1986年第6期。
    ②《湖南文学》1995年第9期。
    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3期。
    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08页。
    ②《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4期。
    ④《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⑤岳麓书社2005年版。
    ①贺仲明:《作家心灵的文化寻踪——评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②《文艺争鸣》2007年第7期。
    ③《山东文学》2007年第2期。
    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⑥《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①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②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③《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④《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①马俊山:《走出现代文学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④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⑤《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⑥《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http://www.an98.com/community/wushu/topic.asp?id=247
    ③《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①韩少功:《胡思乱想》,韩少功随笔集《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②《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③《理论月刊》2002年第11期。
    ④《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⑤《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边疆文学》2007年第9期。
    ②《散文选刊》1990年第1期。
    ③《理论与创作》1990年5期。
    ④楼肇明:《“巫性”思维与叶梦的散文创作》,《理论与创作》1990年5期。
    ①《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3期。
    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③《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①《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当代文坛》1993年第2期。
    ③《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④《文艺评论》1990年第5期。
    ①《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④《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⑤《齐鲁学刊》2008年第5期。
    ①《图书馆》(双月刊),1993年第3期。
    ②《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③《小说评论》1999年第5期。
    ④[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缠——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③《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6期。
    ④中山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⑤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7页。
    ⑥《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①《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4期。
    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①骆徽 王志红 刘雪飞:《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①转引自《拳民意识与民俗信仰》,《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③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①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秋浦:《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9页。
    ①瞿明安 郑萍:《沟通人神—中国祭祀文化象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②[英]詹姆斯·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徐育新等译,第29页。
    ①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②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火》,《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7页。
    ②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①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②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224页。
    ①陈独秀:《阴阳家》,《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5页。
    ②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①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①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②高远东:《<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2期。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28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①郑振铎:《汤祷篇》,《郑振铎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8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下),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472页。
    ②[英]弗雷泽《金枝》(下),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页。
    ③张闳:《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学》1998年第12期。
    ①张闳:《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学》1998年第12期。
    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鲁迅:《热风·即小见大》,《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9页。
    ②鲁迅:《三闲集·铲共大观》,《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宋喜坤 张丽娟:《<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孟悦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88页。
    ②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③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3页。
    ②[德]恩斯特卡希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③[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等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
    ②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阎连科 梁鸿:《巫婆的红筷子》,春风文艺出版2002年版,第69页。
    ①[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华夏出版社,第53页。
    ②[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华夏出版社,第72页。
    ①薛曼尔:《神的由来》,郑绍文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①孔范今:《“五四”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关系新论》,《近百年中国文学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①鲁迅:《书信·180820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②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运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
    ①鲁迅:《花边文学·迎神和咬人》,《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7页。
    ②鲁迅:《书信·270727致江绍原》,《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钱理群:《鲁迅笔下的鬼——读<女吊>》,《语文学习》2003年第10期。
    ①金钢:《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论东北作家笔下的“跳神”》,《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②端木蕻良:《大地的海》后记,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①萧军:《萧军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②转引自胡文彬;《访作家端木蕻良》,《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1年1月第3辑。
    ③端木蕻良:《大江》,《端木蕻良文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①周作人:《鬼的生长》,《周作人自编文集·夜读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①[美]郭颖熙:《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新哲学者的自己批评和关于新启蒙运动的建议》,《读书生活》1936年第9期、
    ①沈雁冰:《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②仲密(周作人):《山中杂信·二》,1921年6月23日作,《晨报·副刊》1921年6月24日。
    ①高玉:《论“启蒙”作为“主义”与现代文学的缺失》,《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②周作人:《文艺上的异物》,《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③茅盾:《文学与人生》,《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8页。
    ①茅盾:《王鲁彦论》,《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55页。
    ①柳建伟:《立足本土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小说评论》1998年第2期。
    ①阎连科 梁鸿:《巫婆的红筷子》,春风文艺出版2002年版,第68页。
    ②转引自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绪论第2页。
    ①周作人:《谈目连戏》,《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杨在钧:《目连·目连戏·弘法之道》,《法音》(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98年第9期。
    ③胡建国:《目连戏中的巫傩幽灵》,转引自杨在钧:《目连·目连戏·弘法之道》,《法音》(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98年第9期。
    ①[日]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务馆1982年版。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④张琪亚:《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张琪亚:《论民间巫术信仰的符号象征》,《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①[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周作人:《回丧与买水》,《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②周作人:《乡村与道教思想》,《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③周作人:《香园》,《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①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周作人自编文集·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②周作人:《医学周刊集序》,《周作人自编文集·永日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③周作人:《鬼的生长》,《周作人自编文集·夜读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④周作人:《海外民歌译序》,《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⑤周作人:《唁辞》,《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⑥周作人:《无鬼论》,《周作人文类编第6卷·花煞》,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98页。
    ①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周作人自编文集·看云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②周作人:《关于僵尸》,《文艺上的异物》(附二),《周作人文类编第6卷·花煞》,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③周作人:《文艺上的异物》,《周作人自编文集·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②[日]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③孙光 杨玉珍:《楚辞与巫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湘西》,《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①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②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③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3页。
    ①苏童:《关于迟子建》,《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②迟子建 阎秋红:《“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
    ①阿来:《寻找本民族的精神》,《中国民族》2002年第6期。
    ①转引自贺晓星 仲鑫:《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①阿来:《穿行在异质文化之间》,《中国文化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①郭雪波:《<低吟西域>之皈依自然——甘南的召唤》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cda303010009bk.html
    ①迟子建:《原始风景》,《迟子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②方守金:《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钟山》2001年第3期。
    ①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同上书,第124页。
    ③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④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⑤沈从文:《美与爱》,《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⑥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迟子建最新散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0页。
    ①阿来:《阿来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587页。
    ①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①郭雪波 崔道怡:《关于银狐的对话》,搜狐读书频道2006年1月20日。
    ①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②沈从文:《阿丽斯中国游记》第二卷,《沈从文全集》第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③沈从文:《湘行散记·滕回生堂的今昔》,《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①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②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十章第一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龙长顺:《浅论湘西神巫文化》,《民族论坛》1988年第1期。
    ④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⑤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②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③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①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版封二。
    ②迟子建:《女人的手》,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①迟子建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①迟子建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②阎秋红:《萨满教与东北民间文化》,《满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①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作家经典文库·郭雪波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②郭雪波:《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③郭雪波 崔道怡:《关于银狐的对话》,搜狐读书频道2006年1月20日。
    ③乌热尔图:《你让我顺水漂流》,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①参见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1页。
    ①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巫”这一称呼,最早始自沈从文1929年发表的小说《神巫之爱》,后在沈从文的小说《龙朱》、散文集《湘西》中多次出现。
    ②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①秋浦主编:《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1页。
    ②胡建国:《巫傩与巫术》,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迟子建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①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序》,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②参见[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①雷鸣:《巫楚文化的诗意镜像——韩少功创作片论》,《山东文学》2007年第2期。
    ①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迟子建最新散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①文能 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代序),迟子建:《迟子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美]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符家钦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2页。
    ②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迟子建:《2001年日记》,《作家》2002年第2期。
    ③迟子建:《北方的盐》,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①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②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①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①乌热尔图:《呼伦贝尔笔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②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撞击看沈从文》,《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①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沈从文:《如蕤》,《沈从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②转引自保罗·康纳德:《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②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442页。
    ③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①乌热尔图:《呼伦贝尔笔记·后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①田青:《痛苦的抉择和乌热尔图随笔创作》,《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②[美]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①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②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20页。
    ③沈从文:《湘西·引子》,《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337页。
    ①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迟子建最新散文》,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0页。
    ②阿来:《穿行在异质文化之间》,《中国文化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①[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0页。
    ①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①[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②张直心:《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①[德]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8页。
    ①迟子建:《迟子建文集2·自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②阿来:《穿行在异质文化之间》,《中国文化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
    ①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②[德]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①田青:《神圣性与诗意性的回归——乌热尔图的创作与萨满教》,《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①转引自黄伦生:《审美与巫术的同源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①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②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①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周春生:《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①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②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①夏元明:《宗教体验的诗性表达——评阿来的尘埃落定》,《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②[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③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④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①凌宇编:《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②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
    ①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洪水:《以诗为史》,《读书人报》1998年6月3日第4版。
    ③田青:《神圣性与诗意性的回归:乌热尔图的创作与萨满教》,《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①阿来:《关于灵魂的歌唱》,《人民文学》1999年第4期。
    ②余嘉川:《虚幻思维对诗化思维的催化——试论东方原始宗教与艺术审美的关系》,《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②阎纲:《鄂温克人得奖了》,《文坛徜徉录》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张直心:《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④陈跃红 徐建新 钱荫榆:《中国傩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迟子建:《晚风中眺望彼岸》,《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
    ①转引自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①转引自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②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第162页。
    ③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第160页。
    ④[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 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①[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①杨春时:《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②参见[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①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②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3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9页。
    ①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1页。
    ①[日]牧田英二:《彝族作家——李乔》,见《贵州彝学》总第3期。
    ①[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美]大卫·格里芬:《科学的返魅》,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页。
    ①摩罗:《巫术符咒与政治口号》,《书屋》2001年第12期。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第78页。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②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③邓玉真:《白毛女的修改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科教文汇》2007年第5期。
    ①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②成丽丽:《民间与庙堂共谋下的知识分子写作——《白毛女》文本生成意义探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③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①丁帆、王世诚:《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②“卡里斯玛”(Charisma)最早来自于基督教,原意为“神圣的天赋”,后来衍生为具有超凡能力和气魄的英雄。
    ③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英]爱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1-82页。
    ②[日]石川荣吉:《现代人类文化学》,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年,第157-158页。
    ①转引自彭兆荣:《仪式中的暴力和牺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彭兆荣:《仪式中的暴力与牺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6页。
    ①[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②[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③[俄]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8页。
    ④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①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①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评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2页。
    ②[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5页。
    ①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①王恒富:《傩、傩戏、傩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①林美容主编:《信仰、仪式与社会》“导论”,(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年版。转引自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①[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①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551-552页。
    ①赵树理:《运用传统形式写现代戏的几点体会》,《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775页。
    ①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2页。
    ①顾颉刚:《北京东岳庙和苏州东岳庙的司官的比较》,《京报副刊》,1926年1月29日。转引自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韩少功:《东方的寻找和重造》,《湖南文学》1986年第1期。
    ①程光炜:《重评“寻根文学”》,《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③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②郑万隆:《现代小说中的历史意识》,《小说潮》1985年第7期。
    ③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171-176页。
    ④王铁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①李运抟:《“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①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②贾平凹:《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贾平凹坐佛》,第208页。
    ③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连载三)——<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①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连载三)——<白鹿原>写作手记》,《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②李洁非:《回到寓言——论莫言及其近作》,第327页。
    ③阿城:《闲话闲说.39》,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④贺立华 杨守森等著:《怪才莫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①孙健忠:《文学小传》,孙健忠《死街》,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②陈应松:《我的外祖父外祖母》,陈锋主编:《中学生阅读2005年度佳作》(高中版),漓江出版社2006年。
    ③罗四鸰:《陈应松:神农架给了我浩然之气》,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wxhg/zjft/userobjectlai709498.html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①王安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白玉兰文学丛书序二,参见竹林《女巫》,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①凌宇:《走出自己的影子——蔡测海小说集<母船>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①李杭育:《化腐朽为神奇——关于“遗风”的断想》,方顺景编:《走向成功之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66页。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③贺仲明:《文化纠结中的深入与迷茫—论韩少功的创作精神及其文学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①李洁非:《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84-1985)》,《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②韩少功:《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钟山》1987年第5期。
    ①韩少功 崔卫平:《关于<马桥词典>的对话》,《作家》2000年第4期。
    ②吴亮:《韩少功的感性视域》,韩少功《鞋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页。
    ①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第252页。
    ②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253页。
    ③韩少功:《批评者的本土》,《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
    ①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①陈思和:《漫谈大理文学——纳张元作品研讨纪实》,《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3期。
    ①吴腾凰:《在大爱境界攀援的人——作家竹林和她的创作》,安徽省滁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皖东文史》(第六辑),2005年版,第212页。
    ①郑波光:《郑义的黄河恋:苦苦追寻失落的民族魂》,《当代文坛》1986年第5期。
    ①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②周新民 陈应松:《灵魂的守望与救赎——陈应松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5期。
    ①韩少功:《胡思乱想》,韩少功《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②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①林伟平 韩少功:《文学和人格》,《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①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②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③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28页。
    ①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韩少功:《胡思乱想》,韩少功《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③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①张炜:《古船·代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①鲁枢元:《从深渊到峰巅》,《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2期。
    ①[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①郑义 施叔青《太行山的牧歌》,《上海文学》1989年第4期。
    ①李泽厚:《己卯五说》,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4页。
    ①郭春林:《在批判的困境中选择——贾平凹文化批判的视点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
    ①贾平凹 谢有顺《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①参见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一),《小说评论》2007年第4期。
    ①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三),《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①韩少功:《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钟山》1987年第5期。
    ①张清华:《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评寻根文学思潮》,《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①韩少功:《东方的寻找和重造》,《湖南文学》1986年第1期。
    ①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②贾平凹:《答<文学家>问》,《文学家》1986年第1期。
    ③郑义:《太行山的牧歌》,《上海文学》1989年第4期。
    ①[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③黄伦生:《审美与巫术的同源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第12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12页。
    ③参见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①《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①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甲集,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版,第69页。
    ①参见李传锋:《最后一只白虎》,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②蔡测海:《母船》,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①凌宇:《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②吴亮:《孤独与合群——李杭育印象》,吴亮:《批评的发现》,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①汪政 晓华《神话·梦幻·楚文化——韩少功创作断想》,吴义勤主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①韩少功:《东方的寻找和重造》,《湖南文学》1986年第1期。
    ②韩少功:《胡思乱想》,《世界》,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③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④李杭育:《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①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②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8页。
    ②韩少功:《马桥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大江健三郎 莫言:《文学应该给人光明——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对话录》,《南方周末》2003年2月28日。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04页。
    ①莫言:《作者的话》,《食草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①转引自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②[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③[英]詹姆斯·乔·弗雷译:《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①[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4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译,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①林伟平:《文学与人格——访作家韩少功》,《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
    ②李欧梵:《文学:海外与中国》,《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5期。
    ①王德威:《魂兮归来》,《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②[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①马原:《马原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②胡河清:《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③丁蔚文:《残雪这个女人》,《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5期。
    ④徐小斌:《写在<红罂粟>丛书出版之际》,《世纪末风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⑤张钧:《生命的激情来自于自由的灵魂——林白访谈录》,《小说的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2页。
    ①[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7页。
    ①张志忠:《现代巫女的“蝴蝶梦”》,《迷幻花园·跋》,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①谢贵安:《中国谶语文化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转引自《书摘》1999年第1期。
    ①南帆:《纸上的王国·代序》,《格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残雪:《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③[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④戴锦华:《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①徐小斌:《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②孟繁华:《逃离意识与女性宿命》,《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①格非:《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②《<褐色鸟群>座谈会笔录》,《钟山》1988年第2期。
    ①马原:《马原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①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69-170页。
    ①近藤直子 残雪:《与残雪女士的对话》,《芙蓉》1997年第5期。
    ②格非:《标记》,《今日先锋》1994年第11期。
    ①残雪:《我是怎样搞起创作来的》,《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
    ②马原:《方法》,《马原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许振强 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②许振强 马原:《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③格非:《小说艺术面面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①余华:《活着·前言》,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①[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4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70页。
    ①张学昕:《论苏童小说写作的灵气》,《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②苏童:《苏童创作自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①[瑞士]荣格:《心理类型》,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05页。
    ①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
    ①谢有顺:《救赎时代——北村与先锋小说》,《文艺评论》1994年第2期。
    ②施战军:《先锋写作:方位调整与精神重生》,《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①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小说选刊》2002年第12期。
    ②秋浦主编:《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41页。
    ③[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④[加]奈奥米.R·高登博格:《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李静高翔编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①参见Margaret L. King, Women of the Renaissanc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144.
    ②参见Linda E. Mitchelled.,Women in Medieval Western European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1999, p.302.
    ①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2页。
    ②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
    ③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9页。
    ①克里斯蒂纳·拉娜:《巫术与宗教》,刘靖华周晓慧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①徐小斌:《遇难航程中的飨宴》,《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1期。
    ①李泽厚认为,“阴阳最早起于巫术操作中的动、静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五行’作为天人交感的反馈系统,正是巫术活动中普遍遵行的相似律的抽象化的理性产物”。此说参见《己卯五说》(增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85页,第186页。
    ②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③[加]奈奥米·R-高登博格:《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孔建平:《时间意识类型与叙事文学的意义生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①马原:《虚构之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8页。
    ②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①[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孙健忠:《重返童年——<死街>创作的点滴》,《作家谈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三),《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①凌宇:《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序,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岳麓书社2005年版。
    ②[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③《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纪念号。
    ④[英]罗宾·布里吉斯:《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导论,雷鹏、高永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⑤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1.《<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从边城走向世界》,凌宇,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美]杜赞奇,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楚文化史》,张正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陶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樊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谭桂林.龚敏律,岳麓书社2006年版。
    8.《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英]王斯福.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0.《大母神——原型分析》,[德]埃利希·诺伊曼,李以洪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1.《二十世纪民俗学经典》,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编,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1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15.《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王光东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孟悦.戴锦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美]金介甫,符家钦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18.《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江绍原,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版。
    19.《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杜素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法]葛兰言,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古代宗教与伦理》,陈来,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张闳,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共和国文学50年》,杨匡汉.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国家的神话》,[德]恩斯特·卡西尔,范进译,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25.《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杨厚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沟通人神——中国祭祀文化象征》,瞿明安.郑萍,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灰阑”中的叙述》,黄子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8.《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刘洪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9.《韩少功研究资料》,吴义勤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0.《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逢增煜,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后现代神秘主义》,[英]唐·库比特,王志成.郑斌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近百年中国文学史论》,孔范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结构人类学》,[法]列维-斯特劳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3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5.《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梁颖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6.《精神分析引论》,[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7.《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顾希桂,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金枝》,[英]詹姆斯·乔·弗雷译,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9.《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赵世瑜,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拉伯雷研究》,[俄]巴赫金,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1.《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李泽厚,三联书店2008年版。
    42.《鲁迅与宗教文化》,郑欣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民间思想的村落——苗族巫文化的宗教透视》,陆群,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4.《民间性巫术》,宋兆麟,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45.《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刑莉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郑振满.陈春声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蒙昧中的智慧》,臧振,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48.《民俗思维》,方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0.《莫言研究资料》,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版。
    51.《女性与宗教信仰》,吴正光,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52.《启蒙辩证法》,[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53.《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4.《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5.《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56.《“人”与“鬼”的纠缠——鲁迅小说论析》,[日]丸尾常喜,秦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圣殿的倾圮——残雪之谜》,萧元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叶舒宪,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9.《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神话思维》,[德]恩斯特·卡西尔,黄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1.《神话意象》,叶舒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胡志毅,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3.《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叶舒宪,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萨满教研究》,秋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5.《神秘主义诗学》,毛峰,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66.《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美]米尔希·埃利亚德,宋立道.鲁奇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67.《萨满论》,富育光,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丁帆.王世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9.《神神鬼鬼》,陈平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诗学与访谈》,[俄]巴赫金,白春仁.顾亚铃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1.《神之变——女性主义和传统宗教》,[加]奈奥米·R·高登博格,李静.高翔编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72.《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俄]巴赫金,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73.《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社会学前沿论丛),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文化的变异》,[美]C.恩伯.M.恩伯,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5.《文化的解释》,[美]克利福德·格尔兹,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7.《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7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79.《文化与交流》,[英]爱德蒙·利奇,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0.《巫傩与巫术》,胡健国,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81.《巫婆的红筷子》,阎连科.梁鸿,春风文艺出版2002年版。
    82.《巫术的分析》,李安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3.《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法]马塞尔·莫斯,杨渝东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英]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5.《巫术与宗教》,克里斯蒂纳·拉娜,刘靖华.周晓慧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86.《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方燕,中华书局2008年版。
    87.《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万晴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文学理论》,[美]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9.《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周仁政,岳麓书社2005年版。
    90.《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宋兆麟,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91.《巫系文学论》,[日]藤野岩友,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92.《文学与现代性》,[法]伊夫·瓦岱,田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3.《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彭兆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文艺民俗学导论》,陈勤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95.《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陈进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陈晓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7.《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范家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8.《现代中国小说十讲》,王德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寻根文学价值观论》,邓楠,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0.《心理类型》,[瑞士]荣格,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1.《小说的立场》,张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小说的艺术》,[捷]米兰·昆德拉,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103.《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王铁仙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4.《叙事与中国经验》,王鸿生,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赵学勇,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6.《形形色色的巫术》,[俄]格里戈连科著,吴兴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7.《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王德威,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8.《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李向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9.《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詹鄞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0.《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评纲要》,刘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1.《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2.《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3.《原始文化》,[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4.《仪式与社会变迁》,郭于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5.《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英]罗宾·布里吉斯,雷鹏.高永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6.《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17.《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贺仲明,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8.《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吴义勤,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9.《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张学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0.《中国的宗教精神》,[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王平.张广保等译,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121.《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22.《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韩]文镛盛,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123.《中国古代巫术》,胡新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4.《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梁钊韬,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5.《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孙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6.《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黄永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7.《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美]杨庆堃,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8.《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9.《中国苗族巫术透视》,罗义群,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30.《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侯杰.范丽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1.《中国现代思想史》,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32.《中国现代小说史》,[美]夏志清,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3.《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邓启耀,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34.《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5.《中国巫蛊考察》,邓启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6.《中国巫术》,张紫晨,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37.《中国巫术史》,高国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38.《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郑家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9.《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0.《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李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1.《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丁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42.《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43.《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美]林毓生,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4.《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葛兆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5.《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美]威廉·詹姆士,唐钺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爱弥尔·涂尔干,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7.《宗教学通论新编》,吕大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8.《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李扬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9.《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高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0.《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赵树勤,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1.《中西宗教与文学》,马焯荣,岳麓书社1991年版。
    152.《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唐君毅,正中书局1943年版。
    153.《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钱理群,中华书局2004年版。
    1.《<尘埃落定>的神秘主义叙事与藏族苯教文化》,李建,《齐鲁学刊》2008年第5期。
    2.《重建楚文学的神话系统》,凌宇,《上海文学》1986年第6期。
    3.《从历史祛魅到神性附魅——论东北作家笔下的“跳神”》,金刚,《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重评“寻根文学”》,程光炜,《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5.《楚文化传统的弘扬与现代神话意识的强化》,聂鑫森,《湖南文学》1995年第9期。
    6.《楚巫文化与20世纪湖南文学》,谭桂林,《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3期。
    7.《残雪小说与楚文化》,李广琼,《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8.《当代神秘潮——当代中国作家的人生观研究》,樊星,《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9.《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韩少功,《钟山》1987年第5期。
    10.《反迷信与社区信仰空间的现代历程——以1934年苏州的求雨仪式为例》,沈洁,《史林》2007年第2期。
    11.《关于<冈底斯的诱惑>的对话》,许振强马原,《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5期。
    12.《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
    13.《<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宋喜坤张丽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4.《“幻魅”的现代想像——论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鬼”》,肖向明,中山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5.《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龚敏律,《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6.《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诗传统》,苏忠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魂兮归来》,王德威,《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1期。
    18.《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维模式与韩少功之演绎》,陈仲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贾平凹:走向神秘——兼论当代志怪小说》,樊星,《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20.《论迟子建的创作与萨满教文化》,于敏,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1.《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胡河清,《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22.《灵魂的守望与救赎——陈应松访谈录》,周新民陈应松,《小说评论》2007年第5期。
    23.《论“启蒙”作为“主义”与现代文学的缺失》,高玉,《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24.《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评寻根文学思潮》,张清华,《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5.《论苏童小说写作的灵气》,张学昕,《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26.《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含魅叙事》,谭桂林,《湘潭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7.《立足本土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柳建伟,《小说评论》1998年第2期。
    28.《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高丙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9.《民间与庙堂共谋下的知识分子写作——《白毛女》文本生成意义探析》,成丽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0.《民间仪式与国家权力的征用——以海村哈节仪式为例》,吕俊彪,《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1.《漫谈大理文学——纳张元作品研讨纪实》,陈思和,《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3期。
    32.《漫谈神秘主义描绘在文学中的意义——兼论贾平凹的<太白山记>》,周兴华,《北方论丛》1999年第1期。
    33.《莫言小说中的鬼魅世界》,马春花,《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4.《女性社会角色女性想象力“巫性思维”》,楼肇明,《散文选刊》1990年1期。
    35.《亲吻“神秘”——论徐小斌小说和神秘文化》,盛英,《小说评论》1999年第5期。
    36.《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胡殷红,《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37.《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38.《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神话因子》,王向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9.《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神巫形象》,龙慧萍,《文艺争鸣》2007年第7期。
    40.《萨满教文化因素与东北作家群创作》,逢增煜,《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41.《神秘与文明的碰撞——当代乡土叙事中民间神秘性的反现代意识》,杨涛,《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2.《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象之一种》,方秀珍,苏州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3.《神秘之境——“当代小说与中国文化”札记之三》,樊星,《文艺评论》1990年第5期。
    44.《审美与巫术的同源性》,黄伦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5.《神圣性与诗意性的回归:乌热尔图的创作与萨满教》,田青,《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6.《苏童创作自述》,苏童,《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47.《生态与文化的多元互动——论郭雪波小说的别样生态诉求》,王军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48.《土改小说:意识形态与仪式》,余晓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9.《土家族文化寻根中的未来关怀——重读孙建忠的<舍巴日>》,谢友祥,《民族文 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0.《太行山的牧歌》,郑义施叔青,《上海文学》1989年第4期。
    51.《逃离意识与女性宿命——徐小斌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孟繁华,《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52.《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徐小斌,《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53.《巫楚文化的诗意镜像——韩少功创作片论》,雷鸣,《山东文学》2007年第2期。
    54.《巫楚文化的现代形态——残雪小说的文化意蕴》,马海霞,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5.《巫风弥漫的“小屋”——论残雪与巫文化》,周龙,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6.《文化纠结中的深入与迷茫——论韩少功的创作精神及其文学意义》,贺仲明,《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57.《文化寻根·族性审视·历史反思——论朱春雨长篇小说<血菩提>的意蕴》,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8.《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阿来,《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59.《“巫性”思维与叶梦的散文创作》,楼肇明,《理论与创作》1990年5期。
    60.《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阎秋红,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1.《血的精神分析——从<药>到<许三观卖血记>》,张闳,《上海文学》1998年第12期。
    62.《先锋:自由的迷津》,洪治纲,《小说选刊》2002年第12期。
    63.《先锋小说中的神秘因素探析》,王慧灵,《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4.《寻根:回到事物本身》,李庆西,《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65.《“寻根文学”与“文化寻根”新论》,李运抟,《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66.《虚幻思维对诗化思维的催化——试论东方原始宗教与艺术审美的关系》,余嘉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67.《“新生代”文学与传统神秘文化》,樊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8.《叙事模式:图腾神话与原始仪式——试论宗教意识对乌热尔图创作的影响》 师海英,《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9.《虚伪的作品》,余华,《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
    70.《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连载三)——<白鹿原>写作手记》,陈忠实,《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71.《阎连科小说中的神秘主义气息》,陈学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2.《原始思维中的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与高原魔幻流比较谈》,刘涛,《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3.《仪式中的暴力和牺牲》,彭兆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4.《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张琪亚,《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5.《<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高运东,《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2期。
    76.《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张直心,《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77.《追求原始的野性——论高行健戏剧观的传统资源》,季玢,《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8.《追踪神秘——近期小说审美动向》,洪治纲,《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