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杜甫诗集中现存的一百四十余篇歌行作品进行编年梳理,力求系统呈现杜甫歌行一体的创作历史。并分为五个专题,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等五个方面对杜甫歌行作品进行研究,指出杜甫歌行艺术以“革新为复古”的精神实质。在歌行一体高度成熟、日趋走向文人化的盛唐,杜甫有意识地回归更早的乐歌传统,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五个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精神内核,开拓了歌行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将歌行一体艺术成就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抒情上,杜甫主动向前代乐府歌行学习,将歌的抒情手法援引入诗歌之中,“以歌为诗”,表达出强烈的歌者意识,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抒情性,最终解决了文人纯诗艺术的高度发展与抒情性减弱的矛盾。
     叙事上,杜甫综合了诗经与乐府两大不同的叙事传统,一方面以《诗经》传统为精神内核,记述重大历史事实,展现诗歌的史学批判价值;另一方面,向着被忽视的乐府叙事传统回归,强调叙事的虚构性、情节性、传奇性等娱乐特质,最终创作出一批写人叙事与伦理价值完美融合的杰作,并深深影响了中唐叙事诗的繁荣。
     审美风貌上,杜甫深入研习并纯熟掌握了初盛唐歌行通体高华流利的艺术特征,一方面以革新的姿态,用大量率意句子入诗,破其“丽”;一方面又以一种超越后的姿态向丽的基调回归。用重大的悲剧色彩冲破丽的凝滞感,诞生出瑰玮沉郁的艺术效果;用丽的笔调与色彩书写重大的悲剧事件,既保留了诗歌的蕴藉典正,又为悲创造出多层次、浑融深广的境界;悲句与丽句交替出现,反映今昔、盛衰、荣辱之对比,呈现出悲与丽交相辉映的巨大张力。
     体制上,杜甫歌行作品“自创新题”,摆脱了拟篇法和赋题法的局限,开拓了乐府歌行一体的境界,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在杜甫同时代,旧题乐府是当时诗坛的主流。盛唐诸家都有大量创作。但杜甫却极少创作旧题乐府。其原因除了锐意创新、规避李白等旧题乐府名家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以革新为复古”,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回归汉魏乐府传统,恢复乐府一体抒情与叙事的最大自由。
     音乐上,杜甫七言诗歌突破了前代特有的音乐节奏,完成了七言诗歌从“曼声促节”向“沉郁顿挫”的节奏特色的转变,也标志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系统从正音到变体两方面达到高峰。这是杜甫对七言诗歌的巨大贡献。
Du Fu, one of the most greatest Poets in ancient China, has created about140Song-form poetry in his life. This thesis wants to elaborate and analyze those works chronologically, and 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his Song-form poetry systematically. And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topics:lyric, narrative, aesthetic style, system and music. It studies Du Fu's Song-form poetry from these five different aspects, and try to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Du Fu's poetry art is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for the new ones. At that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art of Song-form poetry was highly developed and inclining to be sophisticated day by day. Du Fu wanted to return to the tradition of the earlier Song-form poetry consciously. He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Yuefu poetry form lyric, narrative, aesthetic style, system and music, and opened up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Song-form poetry. In the end, he mad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Song-form poetry reach the peak of perfection.
     About the lyrics of the poetry, Du Fu did lots of conscious learning from of Yuefu Poetry. He aided song's lyric techniques into poetry. By writing poetry as the song, he expressed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being a singer, thus strengthened the musical and lyrical quality of poetry. Finally he solved the contradiction:while the art of literati poetry was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the lyrics of the poetry were getting weaker.
     Concern to the narrative art field, Du Fu combined two different narrative tradition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Yuefu poetry. On the one hand, he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of songs" traditional which was epitomized by choosing historic events to show a kind of epic atmosphere and giving some historical criticism. On the other hand, he revived to the neglected narrative tradition of Yuefu poetry which is epitomized by emphasizing poetry's fiction, plot and legendary. It manifested poetry's entertainment features. Eventually Du fu created a group of masterpieces which were perfectly combined the three elements of narrative art:describing characters, narrating stories and giving ethical value. And his poetry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rrative poetry in mid-Tang Dynasty.
     About the aesthetic style, Du Fu had already thoroughly studied and skillfully mastered the literary skill of Song-form poetry in early Tang,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style of gorgeous and grace. On the one hand, Du fu added a large number of forthright sentences into poetry with innovative attitude, which broke the style of gorgeous and grace. On the other hand, he restored ancient ways on a higher plane. He used a lot of tragic images to break the grace tone, so his Song-form poetry seemed profound and magnificent. When he wrote a great tragedy, he used the gorgeous and grace words to describe it, so it did not look shabby or rough. He did not only revive the poetry's classical style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style of gorgeous and grace, but also gave the tragedy some multilevel cultural connotation. 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past and present, the honor and disgrace,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the tension of tragedy and gorgeous tone.
     About the system, Du Fu's song-form poetry "created new titl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imulation to Yuefu poetry,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Qi and Liang dynasty.Du Fu opened up the field of the song-form poetry,and directly inspired the "new the Yuefu movement" in the mid-Tang Dynasty. Contemporaneous with Du Fu, the old title Yuefu poetry was the mainstream. Although there was a large number of old title Yuefu poetry in Tang dynasty, Du Fu was rarely writing them. The reason was not only to avoid the achievement of Li Bai's old title Yuefu poetry or just create something new. More importantly, Du fu revived to the Yuefu traditional on a higher plane. The fact is that he restored ancient ways for the new ones. He wanted to liberate the poetic art of lyric art and narrative, in case to get the highest degree of freedom.
     Concern to the field of Music, Du Fu's seven-syllable poetry proved the rhythm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ven-syllable poetry from "Man Sheng Cu Jie" to "Cheng Yu Dun Cuo". He also symbolized the achievement of seven-syllable poetry's music rhythm form two aspects. This is Du Fu'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even-syllable poetry.
引文
1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681页。
    2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476页。
    3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一六,《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第129页。
    4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104页。
    5清·冯班:《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37页。
    6清·冯班:《钝吟杂录·正俗》,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1页。
    7清·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页。
    8《文学遗产》1997年5期。
    9《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
    1清·胡震亨:《唐音癸签》,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页。
    2清·钱良择:《唐音审体·古诗七言论》,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779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9页。
    4清·冯班:《钝吟杂录·正俗》,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1页。
    5《东方杂志》第23卷。
    6《内蒙古师大学报》1982年4期。
    7《内蒙古师大学报》1986年1期。
    8王志民:《唐人七言歌行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页。
    9《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1《文学评论》2007年6期。
    2《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3《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4《文学遗产》1999年6期。
    1《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3期。
    2《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2期。
    3《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1期。
    4《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1期。
    5《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2期。
    6《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1期。
    7孙微、王新芳:《杜诗学研究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
    8《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2期。
    9薛天纬:《唐代歌行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0学术研究》2007年5期。
    11白学刊》1989年2期。
    1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全汉文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501页。
    2《白氏长庆集后记》:“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又有《元白唱和因继集》共十七卷,《刘白唱和集》五卷,《洛下游赏宴集》十卷,其文尽在大集内录出,别行于时。”见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916页。
    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北京: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第443页。
    4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55页。
    1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157页。
    1根据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的编年,王维最早存诗《过秦皇墓》,题下有自注:时年十五。王维二十岁左右创作很丰富,仅七言歌行一体,就已有了《洛阳女儿行》(作于18),《桃源行》(作于19) 《燕支行》(作于21)《少年行》等歌行名篇。唐·王维著、王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2李白十五岁左右就有较多诗作存世。正如他后来在《赠张相镐二首》诗中所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有诸多诗作保留:《对雨》、《初月》、《雨后望月》、《晓晴》、《望夫石》、《题窦圌山》等(以上诗作均见清代王琦本《李太白全集》。而按照王琦编年,李白集中大量歌行名篇,如《长干行》、《蜀道难》、《行路难》等,均是产生于二十到三十左右。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645页。
    4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
    5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清宣统叶氏观古堂重刊本,第123页。
    6明·王嗣奭:《杜臆》卷八《壮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57页。
    7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春日忆李白》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6页。
    1此条《全唐诗》传是李贺7岁时所作,实乃误记,应是18、19岁所作,仍属少年。
    2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237页。
    3杜审言为代表的“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以及同一时期的沈、宋都是五律定型的关键人物。杜审言今存诗40余首,五律有近三十首,而其中有二十余首完全和律。质量明显高于四友中的其他三位。而数量上又多于以五律知名的沈宋。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五言律,杜审言为冠。”
    4杜审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是初唐律体中的长篇大制。该诗属对工整、气势沉雄,但终不能免板滞之病。杜甫对这一篇排律极为推崇,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虽说是转述李邕对此篇的赞誉,但也表达了杜甫的看法。“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指诗歌应严于律法,壮于气象,在杜甫心目中而言,这是杜氏“家法”,也是律体的最高准则。
    1汤华泉:《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学术研究》2007年5期:松原朗、张采民:《盛唐时期歌行的发展——以李白的第一人称歌行为中心》,《李白学刊》1989年2期。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附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35页。
    1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794页。
    2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83页。
    1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的诗体凡六种,所谓“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其中四言最尊,不必论,九言末得到发展,不足论,主要论列了其余四体。见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801页。
    2晋·傅玄:《拟四愁诗序》,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573页。
    3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4梁·钟嵘著、王叔岷笺:《钟嵘诗品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第282页。
    5明·王夫之:《船山全书·唐诗评选》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第1111页。
    6唐·李林甫编:《唐六典》卷四,侍郎条,正德十年序重刊本,第3页。
    7清·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科故实”条,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160页。
    8钱穆:《国史大纲》第二十六章,《盛运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430页。
    1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见后晋·刘晌:《旧唐书·杨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432页。
    2雷恩海:《文章憎命达——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研究》,《甘肃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任半塘:《唐声诗》上编,《唐声诗总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0-13页、145页。
    2清·彭定求:《全唐诗》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58页。
    3清·彭定求:《全唐诗》第481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5471页。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李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81页。
    5清·彭定求:《全唐诗》第50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5751页。
    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收录此诗,题目为《伊州歌》,作者是盖嘉运。引《乐苑》日:“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使盖嘉运所进也。”《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19页。
    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475页。
    1清·彭定求:《全唐诗》第133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1351页。
    2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11页。
    3吴相洲:《唐代诗歌与歌诗·入乐诗歌在声律上的特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3页。
    4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339页。
    5明·高棅:《唐诗品汇》引蔡绦:《西清诗话》:“此歌重叠用韵,古无其体”,并云不仅“古无此体”亦“无此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04页。
    6明·李沂:《唐诗援》,明崇祯五年刻本。
    7明·王嗣奭:《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8页。
    8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27页。
    9孙微、王新芳:《杜诗学研究论稿》下篇《饮中八仙歌源于汉谣谚考》,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
    1后晋·刘昫:《旧唐书·穆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485页。
    2清·彭定求:《全唐诗》第365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4112页。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刘禹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126页。
    1清·彭定求:《全唐诗》第40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4527页。
    2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命题既同,体制复一,其绮绘有余,而微乏韵度……中宗赏桃花,应制凡十余人。最后一小臣一绝云:‘源水丛花无数开,丹柑红萼间青梅。从今结子三千岁,预喜仙游复摘来。’此诗一出,群作皆废。中宗令宫女唱之,号《桃花行》。惜不知作者名。”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787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6页。
    2《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9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397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841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98页。
    4《文学遗产》1980年3期。
    5《晋阳学报》1993年1期。
    6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960页。
    1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339页。
    2《长安古意》乐府相和歌辞清商曲调中有《长安有狭斜行》一题,横吹曲有《长安道》一题。《洛阳女儿行》篇名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而来,取“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之句。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44页。
    4见何景明:《明月篇》序。按学界一般认为,四杰的长篇歌行是不入乐的,这里的“其往往可歌”,当不是说当时就有配合的曲调流传,而是指其宫商和谐,可供诗人吟唱。或有被编曲入乐的可能性。何景明:《大复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206,第14页,总第1267-123页。
    5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99页。
    6同上,第104页。
    1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7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56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4页。
    4同上。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4页。
    2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1445页。
    3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184页。
    4同上,第183页。
    5同上,第381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05页。
    1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369页。
    2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708页。
    3同上,第886页。
    4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944页。
    1清·王士禛:《古诗选凡例》,《渔洋山人古诗选》,太原::浚文书局,清光绪7年刻本。
    2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3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9页。
    4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79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6页。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卷第七章注释十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47页。
    3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81页。
    4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317页。
    5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323页。
    6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9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7页。
    2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601页。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22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7页。
    1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第6876页。
    2唐·元结:《新校元次山集》,北京:世界书局,1964年出版,第52页。
    3自则天朝以来,士人直接向君王献赋便成为一种固定制度。《资治通鉴》卷二百三记载:(垂拱二年,三月)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日‘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杜甫投的就是延恩匦。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附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35页。
    5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04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43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44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3页。
    2后晋·刘晌:《旧唐书·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229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6页。
    4后晋·刘晌:《旧唐书·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229页。
    5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第6928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61页。
    1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第489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43页。
    3闻一多:《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9页。
    1《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旧注多认为在天宝十二年年底,陈贻焮:《杜甫评传》考证在天宝十三年春。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64-165页。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6页。
    2按照王铁民:《王维集校注》中的编年。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69页。
    1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277页。
    2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759页。
    3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25页,总第1448-148页。
    1《江海学刊》1996年1期。
    2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2页。
    1此为《杜诗详注》引王嗣爽语,今本《杜臆》不存。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08页。
    2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80页。
    1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81页。
    2宋·黄彻:《碧溪诗话》卷七。《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79页。
    3宋·宋祁《九日食糕》。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册,第2576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37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98页。
    1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第6971页。
    2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第6984页。
    1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白头乌条。不见于今本《三国典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684页。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86页。
    3后晋·刘昫:《旧唐书·房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321页。
    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十:“张无尽《孤愤吟》云:‘房琯未相日,所谈皆皐夔。一朝陈陶下,覆没十万师。中原已汾溃,老杜尚嗟咨。’则老杜救琯之章,岂亦出于私情乎?”《学海类编》第五十二册,上海:上海涵芬楼,民国九年(据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第5页。
    2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25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29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33页。
    2《旧唐书·王维传》: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菩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后晋·刘昫:《旧唐书·王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052页。陈铁民:《王维生平五事考辨》中对王维集中《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的有关文字作了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王维的“服药取痢,伪称喑病”,是借机逃离长安,摆脱安禄山的控制;王维是在备受折磨、侮辱之后,被叛军捆缚、用武力强行押送到洛阳的,所谓“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并不是事实。《古籍整理与研究》1988年3期。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附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35页。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房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321页。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李嗣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461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55页。
    1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贾至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171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90页。
    3见《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见《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72页。
    2为《杜诗详注》引《杜臆》语,今本《杜臆》不存。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72页。
    3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56页。
    1陈贻掀:《杜甫评传》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418页。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四《老杜诗后集序》,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第881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78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30页。
    1《积草岭(同谷县界)》:“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
    2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12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00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27页。
    2由于行政区划分变迁,历来对于杜甫“蜀中”诗概念有所争议。本文所言“蜀中”概念包括西川与东川,按照当时地理概念,是指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底携全家越过剑阁来到两川,直至永泰元年离蜀东下至忠州、云安前这段时间所作的诗歌,起于《剑门》终于《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约450首。
    3清·黄子云《野鸿诗的》,清·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852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27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30页。
    2清·佚名著:《杜诗言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3曾枣庄:《杜甫在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4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十三章,《暂止的飞鸟·到底不是陶渊明》,607-611页。前半部分着重论述杜甫草堂时期与陶渊明相近的心态:“处在跟陶渊明相近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容易跟陶渊明相通,作起诗来,不觉就有点五柳先生的味道和派头,超然物外,不欲与俗物为伍。”
    1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617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66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31页。
    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1039页。
    3宋.黄彻:《碧溪诗话》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45页。
    4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诗大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页。
    1明·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三,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202页。
    2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30页。
    3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第358-359页。
    4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74页。
    5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27页,总第1448-263页
    6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89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89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420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76页。
    2清·沈德潜:《杜诗偶评》卷二,第十九页,乾隆十二年赋闲草堂刻本。
    3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76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52页。
    2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卷一:“《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天子沉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曰天子之宝。’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页。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原文与此稍异:“戊寅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四部丛刊本,《四部丛刊》子部,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影印,第5页。
    3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196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55页。
    5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98页。
    1清·施鸿保:《读杜诗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163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72页。
    3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15页。
    1宋·黄庭坚:《与王复观书三首》载《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影印,第19页。
    2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四十,《论文》下,第3326页。
    1王锡臣:《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3期。
    2梅俊道、谭耀炬:《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创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3程千帆、张宏生:《晚年:回忆和反省——读杜甫在夔州的长篇排律和联章诗札记》,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九卷:《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镜铨批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73页。
    1裴斐:《杜诗八期论》,《文学遗产》1992年4期。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44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284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44页。
    2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43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59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529页。
    3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944页。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24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301页。
    3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引邵长蘅:“作律诗读,格调高老。”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99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88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五,缚鸡行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486页。
    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25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615页。
    2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767页。
    3清·黄子云:《野鸿诗的》,清·张潮等编:《昭代丛书·壬集》补编第十四八,吴江沈氏世楷堂藏板,光绪二年重印本。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804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806页。
    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2期。
    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65页。
    2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8页。
    1方管:《谈秋兴八首》,《光明日报》1962年7月。
    2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5页。
    3陈贻掀:《杜甫评传》卷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卷,第1075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323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824页。
    2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966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037页。
    2原题作:《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081页。
    3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974页。
    4后晋·刘昫:《旧唐书·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055页。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杜审言附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35页。
    1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416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5月21日为诗学会议演讲),《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2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61页。
    2清·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第183页。
    1清·王士稹:《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六首》其九。《精华录》卷五。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254,第33页,总第1315-95页。
    2明·陈献章:《定山集》卷五,《耒阳吊工部祠墓》。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193,第36页,总第1254-260页。
    3宋·郑樵:《通志》卷十九,《乐略第一·乐府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志625。
    4“纯诗”是指与音乐歌词相对应的、由文人案头创作,脱离了外部音乐、歌舞影响的更为纯粹的诗歌艺术。
    1吴怀东:《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88页。
    2《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1期。
    3“抒情强度”是指抒情主体在创作时投入的情感力度与作品中情感呈现出的强度。钱志熙先生除了在《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中提到此概念外,《艺术与思想的多样性统一——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中也有相关论述:“(杜甫)最重要的创造是将写实的方法引入到七律中,尤其是他注重七律的思想深度及感情强度,摆脱七律俳玩的性质。是对七律艺术的一大发展。”“(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对初唐应制七律的一个发展。但一般应制诗缺少思想,也较少感情深度,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凝结。”(《文史知识》,2004年10期)下文中“抒情距离”的概念,是指作品中呈现出的抒情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时空差距。是我跟据前一概念发展而来的相对的概念。
    1明·王嗣奭:《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12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00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00页。
    2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39页。
    3同上,第40页。
    4同上,第69页。
    5同上,第73页。
    1汉·刘向著、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278页。
    2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25页。
    3同上,第56页。
    4同上,第59页。
    5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卷,第548页。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80页。
    7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4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02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00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43页。《杜诗详注》引作:“即事吟诗,体杂古今。其五句成章,有似古体,七言成句,又似今体。曰长歌者,连章叠歌也。”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37页。
    3此为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王嗣爽语,页码同上条。今本《杜臆》词句有所出入:“虽分三章,气脉相属,总以九回之苦心,发清商之怨曲,意沉郁而气愤张,慷慨悲凄,直与楚骚为匹,非唐人所能及也”。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44页。
    1杨伯峻注:《列子集释·汤问》,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8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袁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2169页。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686页。
    1《列子集释·汤问》,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78页。
    1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引自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343页。
    2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页。
    3《春秋公羊传注疏·宣公十五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61页。
    4《礼记正义·乐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11页。
    1比如山东快书《拜师》开篇:“观众同志们请注意,我这段快书很出奇。用电影手法来表现,这段故事就开始”(汪景寿:《说唱——乡土艺术的奇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104页)天津快板《添砖加瓦戴红花》:“今儿个天气好,老板不在家,我心里舒坦面带笑,忙把竹板打。竹板这么一打呀,我今儿个说点嘛?说文的说武的您老还想听个花?”(那天:《西祠曲艺协会》网刊,2003年6月号)
    2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73页。
    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58页。
    4《古诗八首·其六》。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4页。
    5晋·陆机:《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72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37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37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01页。
    3宋·黄彻:《碧溪诗话》。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79页。
    1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80页。
    2宋·黄彻:《碧溪诗话》。清·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79页。
    3元·房皞:《读杜诗三首》其一:“后学为诗务斗奇,诗家奇病最难医。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做诗。”清·顾嗣立:《元诗选》三辑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第29页。
    1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九歌章句》,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58-68页。
    2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1页。
    3《东门行》:“东门行,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儿口。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相和歌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69页。
    4《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此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未满,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玉台新咏·古乐府诗六首·日出东南隅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6页。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曲辞·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643页。
    6《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一、其二。同上,第641页。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那呵滩六首》其四、其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14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67页。
    1明·锤惺、谭元春编:《诗归》,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38页。
    2清·沈德潜选:《古诗源·魏诗》。《历代诗歌别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1页。
    3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古乐府诗六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15页。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31页。
    1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1246-1247页。
    2宋·释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玉壶清话》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第1页。
    3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32、36页。
    1《唐代文学研究》2006年11期。
    1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位授予年:2008。来自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2期。
    1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页。
    2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1756页。
    3明·徐祯卿:《谈艺录》。《学海类编》第58册。上海:上海涵芬楼,民国九年(据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 活字排印本)影印,第99页。
    1钱锺书:《管锥篇》,《毛诗正义》章,第二十五条,《氓》。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93页。
    2《国语·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页。
    3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37页。
    1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1247页。
    2清·王士稹:《渔洋诗话》,清·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212页。
    1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页。
    2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卷十六,宣公十五年,《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61页。
    3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3页。
    4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今译·史传第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第150页。
    5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222页。
    1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70、949、1167页。
    2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第92-93页。
    3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5页。
    4《埤雅》卷十六:“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尔雅:释草》:“萍、苹,其大者苹。”是杨花、萍和苹 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又《南史》载北魏胡太后尝逼通杨白花,白花惧祸,降梁。(杨华本名白花,降梁后,改名华)胡太后思之,作《杨白华歌》,有“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窝里”之句。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494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162页。
    3同上,第157页。
    4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第305页。
    5唐·李睿:《松窗杂录》: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宋人乐史《太白遗事》也转李睿所载,元人萧 士赟,其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中更认为,《清平调词》中“云雨巫山”句讽刺“尤甚”。《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213页。
    1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58页。
    2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324页。
    3清·张祖廉:《定盦先生年谱外纪》:“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收入《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632页。
    4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8页。
    1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65-67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20-521页。
    3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56页。
    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000页。
    2綦维:《<钱注杜诗>中钱氏隐衷抒发初探》,《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4期:“房琯的才能、声名与遭遇和钱谦益着实有相似之处。钱才华早著,二十八岁就探花及第,且因系身于甚负清望的东林党,故亦颇负声名。天启年间,钱谦益曾被魏忠贤阉党目为东林党党魁。崇祯整治阉党,钱谦益本有望一展宏图,却因“阁讼”案而罢……在“阁讼”案中,钱之典试浙江取钱千秋事,就象房琯的董庭兰贿谢事一样作了政敌的借口。而崇祯帝听信温体仁、周延儒之言而罢钱谦益,正似唐肃宗听信贺兰进明与李辅国之言而罢房琯。因此钱与房琯虽隔近千年,却有同病相怜之情。故其于笺中,对房总是极力回护,且叙及房琯事便满含激情,其情正是为己而发。”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贾至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第171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21页。
    1俄国·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14页。
    2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601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李杜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41页。
    2清·吴乔:《围炉诗话》,《丛书集成初编》7125,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年)影印,第92页。
    3宋·苏轼:《王定国诗集序》,《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第316页。
    4明·陈献章:《定山集》卷五,《耒阳吊工部祠墓》。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193,第36页,总第1254-260页。
    5元·赵松雪:《松雪斋集》卷五,《题范蠡五湖杜陵浣花》。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135,第21页,总第1196-658页。
    6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35页。
    1南宋·文天祥:《文信国集杜诗·原序》,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123,第4页,总第1184-813页。
    2《马静山诗集序》,南宋·林景熙著、陈增杰校注:《林景熙诗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47页。
    3南宋·谢枋得:《代上杜按察三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66册,第41401页。
    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第222页。
    5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64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58,第38、第81-82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4页。
    2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3页。
    4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第6906-6907页。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70页。
    2同上,第270页。
    3同上,第267页。
    4同上,第283页。
    1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7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98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59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31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3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8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57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71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32页。
    2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1页。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69页。
    1《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此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59页。
    2明·锺惺、谭元春编:《诗归》,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38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10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音乐志》:“黄初中柴玉、左延年之徒,复以新声被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679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左延年《秦女休行》,叙事真朴,黄初乐府之高者。”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16页。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56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378页。
    1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乐府歌辞的娱乐功能和伦理价值》,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96页。
    1清·彭定求:《全唐诗》第156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5471页。
    1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11页。
    2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乐府歌辞的娱乐功能和伦理价值》,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09页。
    1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乐府歌辞的娱乐功能和伦理价值》,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111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530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30页。
    2《杜诗详注》引黄生注。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32页。
    3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44页。
    1清·冯班:《钝吟杂录·正俗》,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2页。
    2清·冯班:《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38页。
    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5页。
    4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25页,总第1448-405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659页。
    1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57页。
    2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58页。
    3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324页。
    4清·张祖廉:《定盫先生年谱外纪》:“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收入《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632页。
    5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元稹集》五十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55页。
    6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32页。
    7宋·苏辙:《栾城集》三集卷八,诗病五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553页。
    1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57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322页。
    3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4-5页。
    1此诗不见于韦庄《浣花集》,《全唐诗》亦不收录,敦煌写本发现时得以重见天日。有天复五年张龟、贞明五年安友盛写本等,异文较多。本文采用张龟写、陈寅恪校笺本。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塘集·韦庄秦妇吟校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122页。
    2俞平伯:《读陈寅恪<秦妇吟校笺>》,《文史》1982年13辑。
    3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74页。
    1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65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七,琵琶行海棠诗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92页。
    3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杜少陵九,集部九,诗文评论类。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419,第1页,总第1480-120页。
    4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22、227、165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22、174、198页。
    2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40页。
    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98、156、162、174页。
    4唐·元稹:《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257页。
    1唐·元稹:《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261、260、258、259页。
    2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塘集·韦庄秦妇吟校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122页。
    1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载《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影印,第213页。
    2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457页。
    3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322页。
    1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459页。
    1《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1期。
    2“张力”本来是个物理学概念,它最初是指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个概念被引入哲学与美学后,有了更为复杂的内涵。通常而言,当我们发现某一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立,却又相互吸引、并收缩为一个整体的状态时,我们就说事物处在一种张力状态,或事物内部充满张力。就本文而言,是指杜甫乐府歌行中,两个相关而又相对的美学概念“悲”与“丽”彼此冲突,彼此压制却又最终达到动态平衡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力量。
    3《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2期。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03页。
    2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47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0页。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年出版,第157页。
    2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8页。
    3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5页。
    1明·徐献忠:《唐诗品》。明朱警刊《百家唐诗》卷首引录。
    2唐·殷瑶:《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81页。
    3唐·皮日休著、萧涤非整理:《皮子文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38-39页。
    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49页。
    5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四,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第691页。
    1晋·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83页。
    2南朝宋·鲍照著、清·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24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56页。
    1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2793页。
    2北周·庾信著、清·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94页。
    3陈寅恪:《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03页。
    4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649页。
    5叶嘉莹:《秋兴八首集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32页。
    1唐·姚思廉:《梁书·文学传·锺嵘传》:“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第696页。
    1清·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全集》第一卷。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五年影印影印钟伯敬增定本。第178-179页。
    1南宋·李纲:《杜子美》,见梁溪先生文集,清福州刻本。
    2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94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二:“唐肃宗于干戈之际,夺父位而代之,然尚有可诿者,曰:欲收复两京,非居尊位,不足以制命诸将耳。至于上皇迁居兴庆,恶其与外人交通,劫徙之西内,不复定省,竟以怏怏而终。其不孝之恶,上通于天……杜子美《杜鹃》诗:‘我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伤之至矣。”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850页。
    1宋·梅尧臣:《甘陵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册,第2931页。
    2门内曰宣政殿。此殿初就,每夜梦见数十骑,衣鲜丽,游往其间。高宗使巫祝刘明奴、王湛然问其所由。鬼云:“我是汉楚王戊太子,死葬于此。”明奴等曰:“按《汉书》,戊与七国反,诛死无后,焉得其子葬于此?”鬼曰:“我当时入朝,以路远不从坐,后病死,天子于此葬我。《汉书》自有遗误耳。”明奴因宣诏与改葬。鬼曰:“我昔日亦是近属豪贵,今在天子宫内,出入不安,改卜极为幸甚。今在殿东北入地丈余,我死时天子敛我玉鱼一双,今犹未朽,必以此相送,勿见也。”明奴以事奏闻,有敕改葬苑外。及发掘,玉鱼宛然在,棺枢之属朽烂已尽。唐·韦述撰、辛德勇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7页。
    3清·彭定求:《全唐诗》第273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3094页。
    1方管:《谈秋兴八首》,《光明日报》1962年7月。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72页。不见于今本《杜臆》。
    2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8页。
    3清·陈本礼:《汉诗统笺》(又名《汉乐府三歌笺注》)嘉庆庚午(1810年)裛露轩藏版,浙江省图书馆藏。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50页。
    5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第220页。
    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812,第11页,总第373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812,第6页,总第353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812,第5页,总第352页。
    2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四,李长吉诗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397页。
    3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上,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本,嘉庆己卯重刊本,第二十册。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409页。
    2清·沈德潜:《杜诗偶评》卷二,第十九页,乾隆十二年赋闲草堂刻本。
    3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7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922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37-839页。
    1宋·李昉、徐铉等编:《文苑英华》卷三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第1781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66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850页。
    1宋·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第688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39页。
    3明·周婴:《卮林》卷二,复杜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10,第36页,总第858-38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33页。
    2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第202页。
    3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70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2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306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731页。
    2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25页。
    3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731页。
    4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20页。
    5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28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584页。
    1《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1期。
    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2期。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262页。
    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2页。
    5《长安古意》乐府相和歌辞清商曲调中有《长安有狭斜行》一题,横吹曲有《长安道》一题。《洛阳女儿 行》篇名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而来,取“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之句。
    1唐·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255页。
    2《文学遗产》1982年3期。
    1《光明日报》1985年11月19日。
    2《复旦学报》1991年6期。
    3《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5唐·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255页。
    6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101页。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2页。
    2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339页。
    3《文学评论》1998年2期。
    1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89页。
    2汉·刘向著、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第278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引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215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806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66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89页。
    2《新乐府序》,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36页。
    3《杜诗详注》引鹤注。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466页。
    4清·彭定求:《全唐诗》第26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2930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53、145、214、216页。
    2此题汉魏六朝旧篇不存,唐人崔国辅有《丽人曲》一首,郭茂倩将之收录入旧题一类,可能是《乐府广题》录有《刘向别录》:“昔有丽人善雅歌,后因以名曲”之语。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引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7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17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6页。
    4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9页,总第1448-213页。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54页。
    2清·冯班:《钝吟杂录·正俗》,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2页。
    3清·冯班:《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清·丁福保辑:《清诗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38页。
    4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791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791页。本段引此篇不注者同。
    2《寄唐生》,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3页。
    3《新乐府序》,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36页。
    4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25页,总第1448-405页。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清·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538页。
    2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5页。
    3明·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四,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057页。
    4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601页。
    5唐·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稹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255页。
    1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郑州:中州古籍版社,1991年出版,第418页。
    2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见《李东阳集》,周寅宾点校,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第二卷第533页。
    3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341,第9页,总第1035-678页。
    1萧涤非《杜甫研究》(四),《文学》1955年7期。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05页。
    1清·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73页。
    2同上。
    3《文学评论》1998年2期。
    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05页。
    5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6页。
    1明·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二,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193页。
    2清·王十禛口授,何世璂述:《然灯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21页。
    1清·王士禛:《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六首》其九。《精华录》卷五。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254,第33页,总第1315-95页。
    2清·施闰章:《蠖斋诗话》,杜五言古条,清·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06页。
    3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339页。
    4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出版,第209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25页。
    2清·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出版,第209页。
    3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73页。
    1《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1期。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3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相和歌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69页。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31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四·鼓吹曲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59页。
    1朱舟:《杜甫与音乐》,《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2期。
    2张志烈:《杜甫诗文中的音乐世界》,《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4期。
    3张宗福、吴天德:《唐代音乐文化与杜甫诗歌的音乐内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5期。
    4《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3期。
    5《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1期。
    6《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4期。
    1汉·毛亨传、郑玄笺:《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2-25页。
    1梁·萧统:《文选·卷二九·杂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343页。
    2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72页。
    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79页。
    4南朝宋·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出版,第435页。
    5《柏梁诗》引自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汉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87页。“日月星辰和四时(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周围交戟禁不时(卫尉卿路博德),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平理清谳决嫌疑(廷尉杜周),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擞道官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外家公主不可治(刺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东掌)。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柱枅樽栌相支持(大匠)。枇杷桔栗桃李梅(大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80页。
    1南朝宋·鲍照著、清·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拟行路难十八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出版,第237页。本章下引鲍照诗文不另注者均出此书。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杂曲歌辞》录《行路难》34首,题解引《陈武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997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袁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2169页。
    1《六艺纲目·附录》,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经部236,第7页,总第242-639页。
    2以鲍照诗歌为例,诗歌结尾处为“三平调”的大量存在:“宁闻古时清吹音”《拟行路难》其一)、“千秋万岁无音词”(其十)、“宁及得与时人争”(其十一)、“我军戍边犹稽沉”(其十二)、“最伤君子忧思情”、“荣志意气干云霄”、“客思寂灭生空精”、“念我旧人多悲声”(其十三)、“非我昔时千金躯”(其十五)等,稍晚齐诗人释宝月《行路难》:“夜夜遥遥徒相思”:吴均《行路难》:“复上皇帝班姬床”、“今旦卧死黄沙中”、“争见拂拭生光仪”、“倡家少女名桃根”等;有的全句只有一个仄声,如“问君何行何当归”(《代北风凉行》);有的七字全平,如汤惠休《白纻歌》:“他人相思君相忘”等。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624、1625页。
    2北周·庾信著、清·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第405页。
    3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第908页。
    4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456页。
    5同上,第450页。
    6同上,第450页。
    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六.舞曲歌辞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06-807页。
    8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253页。
    1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5期,第47-61页。
    1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第908页。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46页。
    2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78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0页。
    4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57页。
    1吴相洲:《唐代诗歌与歌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3页。
    2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46-47页。
    4清·王士禛:《阮亭选古诗·七言诗凡例》,见《四库全书存目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第42页。
    5以上统计皆指广义“歌行”而言,包含有歌行风调的七古。
    6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长沙:湖北官书处,清光绪12年木活字本。
    7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75页。
    1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985页。
    2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上海:上海文瑞楼,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3唐·高适撰,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诸家评论》,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423页。
    4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72页。
    5同上。
    1·李颀撰,隋秀玲校注:《李颀集校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12页。
    2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07、113页。
    3唐·高适撰,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301页。
    4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409页。
    5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七言歌行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5期。
    6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0页。
    7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06页。
    8·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49页。
    9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2页。
    1王志民:《唐代七言古诗论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
    2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四库全书存目补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第45册。
    3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58页。
    1宋·吴沆:《环溪诗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419,第6页,总第1480-31页。
    2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十:“以此论诗,浅矣。杜子美之所以高出众作者,岂谓是哉?若以句中事物之多为工,则必皆如陈无己:‘桂椒柟栌枫柞樟’之句而后可以独步,虽杜子美亦不可容专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30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108页。
    2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丛书集成初编》02050207。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影印。
    1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26页。
    1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丛书集成初编》02050207。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影印。
    1马德富:《句式的规范与超越——杜诗铸句艺术之一》,《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2期,第139页。
    2宋·王楙:《野客丛书》:《宋元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63-364页。
    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686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01页。
    2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69页。
    3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266页。
    4清·弘历选:《御选唐宋诗醇》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87,第13页,总第1448-256页。
    5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卷,第636页。
    6宋·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 第12页,总第1113-445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44页。
    2唐·李延寿:《南史·桓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1151页。
    3宋·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四,杜少陵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419,第1页,总第1480-120页。
    4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子美赠花卿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644页。
    5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第184页。
    6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年)影印,第75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崔光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319页。
    2后晋·刘昫:《旧唐书·高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3331页。
    3清·杨伦:《杜诗镜铨》,引王西樵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369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46页。
    5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72页。
    6宋·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3, 第12页,总第1113-445页。
    1宋·谢翱:《花卿冢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70册,第44298页。
    2清·黄廷桂等编撰:《四川通志》卷七,名宦上。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11,第42页,总第559-305页。
    3元·佚名:《氏族大全》卷七。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11,第56页,总第952-243页。
    4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七,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12,第14页,总第1038-81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邵氏闻见录》脱此条。
    5·李贤等编撰:《明一统志》,卷七十一,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史部11,第27页,总第473-511页。
    6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10,第23页,总第883-271页。
    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十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子部11,第14页,总第976-323页。
    1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第246页云:“天下所无蜀中有,天下所有蜀中精”。
    2唐·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第二状》,见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70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30页。
    3宋·岳珂:《程史》卷十三,选人戏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156页。
    4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三,优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第244页。
    5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学海类编》,第二十二册。上海:上海涵芬楼,民国九年(据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第5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30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729页。
    3闻一多:《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72页。
    1清·施鸿保:《读杜诗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108页。
    2陈廷敬:《午亭文编》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7,第10页,总第1316-720页。
    3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570页。
    4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842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272页。
    2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366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页。
    1《积草岭(同谷县界)》:“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
    2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284页。
    1后晋·刘昫:《旧唐书·高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4678页。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杜审言附杜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5735页。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严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第4481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第284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末,杜甫在阆州作有《警急》、《王命》、《征夫》、《西山》四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043页。
    1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471页。
    2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044页。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71页。
    3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044页。
    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045页。
    2为《杜诗详注》引《杜臆》,不见于今本《杜臆》。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1046页。
    3唐·杜甫:《东西两川说》,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210页。
    1唐·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第2193页。
    1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76页。
    2闻一多:《唐诗杂论·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78页。
    3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762页。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第638页。
    1唐·高适撰,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317页。
    《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孝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礼书纲目》,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六艺纲目》,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国语·周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杨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宋·司马光等编、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唐·李林甫编、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唐·李林甫编:《唐六典》,正德十年序重刊本。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
    《列子集释·汤问》,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汉·刘向著、向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唐·薛用弱:《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出版。
    唐·韦述撰、辛德勇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年)影印。
    《学海类编》,上海:上海涵芬楼,民国九年(据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
    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嘉庆己卯重刊本。
    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清·曹溶辑:《学海类编》,上海:上海涵芬楼,民国九年(据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四部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
    梁·锺嵘著、王叔岷笺:《钟嵘诗品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宋·胡仔:《渔隐丛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集部419册。
    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清宣统叶氏观古堂重刊本。
    宋·赵与时:《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宋·吴沆:《环溪诗话》,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集部419册。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丛书集成初编》0205-0207。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影印。
    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宋·张唐英:《蜀祷杌》。《学海类编》,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
    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明·徐祯卿:《谈艺录》。《学海类编》版,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
    明·高棵:《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明·锺惺、谭元春编:《诗归》,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出版。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明·王夫之:《船山全书·古诗评选》,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清·王士禛:《古诗选凡例》,《渔洋山人古诗选》,太原:浚文书局,清光绪7年刻本。
    清·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
    清·钱牧斋、何义门评注:《唐诗鼓吹评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清·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梁·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宋·李昉、徐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
    清·沈德潜:《历代诗歌别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清·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清·顾嗣立:《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
    清·杜文澜:《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清·彭定求:《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清·弘历选:《唐宋诗醇》,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
    清·胡震亨:《唐音癸签》,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魏·王粲等撰、吴云校注:《建安七子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晋·陆机:《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唐·卢照邻:《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唐·王维著、王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唐·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唐·季颀撰,隋秀玲校注:《李颀集校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唐·高适撰,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唐·元结:《新校元次山集》,北京:世界书局,1964年出版。
    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
    唐·李贺:《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整理:《皮子文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粤雅堂丛书本。
    宋·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宋·苏辙:《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林景熙著、陈增杰校注:《林景熙诗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宋·文天祥:《文信国集杜诗》,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集部123。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北京: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出版。
    清·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五年影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明·王嗣爽:《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清·刘溶编撰:《杜诗集评》,黄永武辑:《杜诗丛刊》,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74年出版。
    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清·施鸿保:《读杜诗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九卷:《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镜铨批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笺证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塘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华文轩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出版。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傅庚生:《杜诗析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葛晓音:《八代诗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葛晓音:《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钱锺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出版。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出版。
    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钱志熙:《汉魏乐府音乐与诗》,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
    沈冬:《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孙微、王新芳:《杜诗学研究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出版。
    王运熙、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
    王志民:《唐人七言歌行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吴怀东:《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相洲:《唐代诗歌与歌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萧涤非:《杜甫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出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薛天纬:《唐代歌行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
    张忠纲编注:《杜甫诗话六种校注》,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出版。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郑州:中州古籍版社,1991年出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杜甫研究论文集》二辑、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唐代文学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0年出版。
    白朝辉:《初盛唐诗体概念考辨》,《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第23卷。
    陈铁民:《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古籍整理与研究》,1988年3期。
    陈贻焮:《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优劣论述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1期。
    陈建森:《杜甫的诗学立场及叙事策略》,《唐代文学研究》,2006年11期。
    蔡义江:《说歌行》,《文史知识》,2002年第10期。
    戴建业:《论元嘉七言古诗诗体的成熟——兼论七古艺术形式的演进》,《文艺研究》,2008年8期。
    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1期。
    邓小军:《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陕西师大学报》,1991年3期。
    邓小军:《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杜甫研究学刊》,1991年4期。
    杜晓勤:《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葛晓音:《论杜甫的新题乐府》,《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1期。
    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5期。
    方孝玲、吴怀东:《<白纻辞>与七言诗体的发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郝润华:《论<钱注杜诗>的诗史互证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2期。
    郝朴宁:《幻灭与悲怨——中国古代诗人心态探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期。
    金启华:《论杜甫的拗体七律》,《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01期。
    焦裕银:《杜甫研究论文综述1911~1949》,《文史哲》1986年6期。
    邝健行:《近体诗创作中的四声递用与抑扬清浊阐说》,《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期。
    李扬:《唐代音乐诗综论》,《晋阳学刊》,1999年3期。
    李会玲:《“歌行”本义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
    林继中:《杜律:生命的形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4期。
    刘清华:《杜甫新题乐府对古乐府的继承和创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2期。
    雷恩海:《文章憎命达——杜甫长安十年诗歌创作研究》,《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期。
    林心治:《歌行的基本含义及其由来》,《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4期。
    罗宗强:《“新乐府运动”种种》,《光明日报》,1985年11月19日。
    马承五:《乐府诗的体式嬗变与创格——杜甫“新题乐府”论(形式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2期。
    马承五:《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马承五:《论杜甫“新题乐府”的艺术创新——以“三吏”“三别”为中心》,《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1期。
    马德富:《句式的规范与超越——杜诗铸句艺术之一》,《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2期。
    墨僧:《杜工部的社会思想》,《文友》,1944年3卷6期。
    钱志熙:《群体的影响与个体的超越——试探杰出文学家的成功规律》,《江海学刊》,1996年1期。
    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钱志熙:《杜甫诗法论探微》,《文学遗产》,2001年7期。
    钱志熙:《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1期。
    钱志熙:《艺术与思想的多样性统一—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文史知识》,2004年10期。
    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期。
    钱志熙:《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钱志熙:《论初盛唐时期古体诗体制的发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钱念孙:《朱光潜论中国诗的声律及诗体衍变》,《文学遗产》,1999年3期。
    綦维:《<钱注杜诗>中钱氏隐衷抒发初探》,《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4期。
    阮堂明:《论杜甫新乐府诗的产生——以兵车行的探讨为中心》,《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1期。
    汤华泉:《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学术研究》,2007年5期。
    松原朗、张采民:《盛唐时期歌行的发展——以李白的第一人称歌行为中心》,《李白学刊》,1989年2期。
    王志民:《初唐诗人对发展七言歌行的贡献》,《内蒙古师大学报》,1982年4期。
    王志民:《唐代七言古诗论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
    王辉斌:《论杜甫“三吏”“三别”的诗体属性——兼及唐代新乐府的有关问题》,《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3期。
    王立增:《乐府诗题“行”、“篇”的音乐含义与诗体特征》,《文学遗产》,2007年3期。
    王立增:《略论唐代之乐府诗体》,《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王荣:《发现与重估: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论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2期。
    王运熙:《讽喻诗和新题乐府的关系和区别》,《复旦学报》,1991年6期。
    吴庚舜:《论唐代乐府诗》,《文学遗产》,1982年3期。
    萧涤非:《谈杜甫垂老别》,《文史哲》,1982年2期。
    许世荣:《杜甫与七言律诗》,《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3期。
    薛天纬:《李杜歌行论》,《文学遗产》,1999年6期。
    薛天纬:《歌行诗体论》,《文学评论》,2007年6期。
    杨合林:《五、七言诗体与汉乐府之关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
    杨晓霭:《杜甫“行”诗之“变”的音乐涵蕴》,《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张煜:《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6期。
    于年湖:《杜甫新乐府诗的称谓艺术》,《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2期。
    张志烈:《杜甫诗文中的音乐世界》,《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4期。
    张英:《论杜甫变体七律及其拗句格》,《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3期。
    张宗福、吴天德:《唐代音乐文化与杜甫诗歌的音乐内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张忠纲、赵睿才《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1期。
    章军华:《初盛唐诗歌革新的音乐性》,《抚州师专学报》,1998年12期。
    赵维森:《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周振甫:《略说杜甫戏为六绝句》,《文学遗产》,1980年3期。
    周振甫:《谈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当时体”》,《晋阳学报》,1993年1期。
    朱舟:《杜甫与音乐》,《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