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当代文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因为文学与政治的剥离并不能使当代文学的问题变得简单,人们发现那些有待说明的问题只有被放置在更宽广的知识脉络中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释。当我们说十七年文学或者说文革文学是“政治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广义上使用“政治”一词的,众所周知,这时期特有的文学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独特政治实践的外化形式。当文学必须被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空间加以讨论的时候,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它们丰富并且加深了我们对于“当代文学”的理解。本文要考察的是,在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国际地缘政治因素是如何通过重塑人的世界观,从而参与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文化生产中去的,以及受这种世界观制约的文学创造又是如何反过来为“革命观念”提供动力的。想象力是一种不仅能看到事物间现实关系又能看到事物间理想关系的能力。因此,在文学与世界构成的互文关系中,革命的理想主义话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本文所谓的“对世界的想象”既包涵着国际地缘政治视域下人们对外部国际形势的认识,同时也指向“生活世界”,即一种自在意义的文化生成结构,人依赖于这个结构来组织个人和集体生活,这个自律的“世界”决定着人的自我理解。
     本文的思路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考察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政治文化构建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动员模式以及抗美援朝文学的叙事策略在确立新中国民族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抗美援朝战争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使国内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具备了完全的正当性。同时,这种起源于战争例外状态的、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思想文化建设的运作模式也成为了新中国文化政治运作的主要范式。第二章主要考察“大跃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主义的文化矛盾。大跃进运动源自于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激进想象,但在“赶英超美”的口号中,西方形象实际上分裂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竭力贬低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潜在地成为‘现代’的成功典范,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参照物和努力超越的对象。这种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性”之间难以克服的文化矛盾构成了一种经典的现代悲剧类型。本文第三章从中国同亚非拉国家文学交流空间的拓展入手,意在探讨“第三世界”这一革命的空间生产与极左文化政治之间的同构关系。第四章主要讨论中苏关系破裂与1960年代中国极端文艺思潮的兴起之间的联系问题,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关系的破裂事实上瓦解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完整性,中苏两党的思想冲突对196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斗争”的理解趋于激进化。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实践也因革命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而最终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There comes an interdisciplinary trend increasingly in the studies on Chinesemodern literature, because it is not more simple but more complecated whileresearchers try to separate literature from politics. It is not used in its broad sense ofpolitics when we discuss the17years(1949~1966) literature or literature of CulturalRevolu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in these periods is kind ofspecial externalization of political practice. Lots of research approaches are uesed inthe studie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which has been enriching and deepening ourcomprehens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when literary has to be discussed in a moretremendous historic space. This thesis observes on how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Geopolitics got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roughremodeling people's world view in a highly politicalized society,and Conversely, howthe literature writing under such a world view became the power of the concept ofrevolution. Imagination is such an ability which can not only find the real relationshipbetween things,but also find the ideal relationship.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real world.What's stressed out is that the imagination to the world in my thesis not only includespeople's understanding to outsid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perspective,but also points to a concept of the life world which is a cultural-generatingstructure in its own,and people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to construct individual andcollective lives.In a sense the self-discipline world determines one's selfunderstanding.
     I will summarize the thread of my dissertation:The first chapter I will explo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and politicalculture struc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initial stage. I would like toemphasize the ability of mobilization and narrative strategy which play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national 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Subjectivity.External pressure which come from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established the validity of Intellectuals thought reform movement. But the operatingmode which depend on mass movement which originates from War exception statuscontributing factor of es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culture structure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Developmentalism in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 Socialist period.“Great leapforward"policy guidance is originated in Radical imagination of socialist system. Butthe Watchword: Catching up with the British and overtake the US" means theconception of capitalist country was rent in two,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proper objectdepreciated by socialist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ts has potentially become aSuccessful Model of modernity which socialist society want to exceed. The thirdchapter begin with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expanded during1960’s between Chinaand the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and focuses on “Third World” the concept ofrevolutionary Space Production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forth chapter will todiscuss influence between break-off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U.S.S.R andthe rise of Chinese Leftist literary thought.The break-off of Relationship betweenChina and U.S.S.R means the integrity of communist world outlook has disintegrated.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literature come to a Snowballing Crisis owing to a sharpcontrast between revolutionary theory and present world.
引文
1(英)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2(德)施密特:《陆地与海洋》,林国基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3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4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5蔡翔:《什么在影响我们对八十年代的记忆?》,上海:《文汇报》,2011年9月19日。
    6(德)施密特:《陆地与海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1—32页。
    7参见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99、200页。
    8(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9周恩来:《周恩来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10《时事问答》,《新中国妇女》1950年12月号
    11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2参见《中国青年》1950年第4期
    13有关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动员模式,参看候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与一种运动动员模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2008年4期及《抗美援朝决策及其影响》研讨会综述。
    14张云:《共和国前三十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福州:《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4)期。
    15参见刘一皋:《毛泽东与群众运动模式的选择》载《毛泽东思想论坛》1993年第2期。
    16(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17据研究者统计,《人民日报》1950一1960年,发表有关朝鲜战争的各类消息报导及文学作品6456篇,80%见于前五年,文学作品700余篇。《人民文学》于1950——1959年发表抗美援朝的作品185篇,其中小说40篇,诗歌76首,散文68篇,电影剧本1部。《解放军文艺》从1951年创刊到1959年,刊载这一题材的作品384篇,其中小说51篇,诗歌124篇,散文168篇。《文艺报》于1951——1958年发表这类散文、通讯、特写、文艺动态等70余篇。抗美援朝作品涌现的高峰期,当然是在1950年10月至1954年间。在此期间,《光明日报》的刊发量为583篇,《文汇报》的刊发量为559篇,《中国青年》的刊发量为75篇。《新华月报》作为享有“记录新中国人民历史”之誉的大型时政文献文摘期刊,在1951——1954年间,转刊抗美援朝作品数为小说7篇,诗歌1l首,散文20篇,话剧4部,曲艺3部,歌曲3首,书评5篇,作家札记2篇以及一些北朝鲜文学作品,共计58篇(部)。出版社从中央到地方在50年代有91家,80年代以来有64家,参与出版了抗美援朝文学书籍。在50年代出版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18部,短篇小说集10部;60至70年代出版长篇5部,短篇集5部;80年代以来出版中长篇18部。共计出版小说64部。散文的出版在50年代有274部,60至70年代7部,80年代以来147部。共计出版散文集428部。散文集的出版与战争几乎同步,在1951年尚未见小说出版的时候,就出版散文集163部,80年代以来则重于纪实文学和回忆录,有61部。诗集出版集中在1950——1956年,有25部。戏曲在1950——1957年有73部,60至70年代零星出版有4部。以上数项合计出版书籍594部,加上前述各主要报刊发表的2500余种作品,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目录已在3000种以上。这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问题上的确存在着一条庞大的文学生产线。《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常彬《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59—60页。
    18“在京文学工作者宣言”,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12期。
    19魏巍:《朝鲜人》北京:《人民文学》,1951年第2期。
    20参见董薰:《拿木棍子把猪打出去》载《开明少年》1950年第64期。
    21“抗美援朝有决心”,《抗美援朝独幕剧选》(第一集),文化出版社,1951年版第3页。
    22刘白羽:《安玉姬》,《刘白羽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3陆柱国::《风雪东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24陆柱国:《上甘岭》,北京:作家出版社,第82页。
    25路翎:《战争,为了和平》,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26和谷岩:《三八线上的凯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7郭沫若:“鬼脸骇不了人”,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第8期。
    28郭沫若:《访问朝鲜》,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第2期。
    29同上
    30常彬:《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59—60页。
    31《延安文艺作品精编(小说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44页。
    32同上:432页。
    33和谷岩:《三八线上的凯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34杜棣:《谈“三千里江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第11页。
    35同上:第3页。
    36同上:第7页。
    37杨朔:《三千里江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7页。
    38杜棣:《谈“三千里江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第6页。
    39和谷岩:《三八线上的凯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7页。
    40(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06页。
    41同上:第170页。
    42(英)塞顿-沃森:《从列宁到赫鲁晓夫》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版,内部发行,第336页。
    43(英)艾兹赫德:《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370页。
    44(美)保罗,埃文斯:《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9、132页。
    45(美)保罗﹒挨文森:《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46参见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第二章第二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4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3页。
    48《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
    4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8页。
    50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51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转引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五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7页。1947年3月,储安平《中国的政局》文就表达了这种思想。他说:“若从道德及思想的角度看,则今天能动摇国民党政权的不是共产党而是这一批自由思想分子,因为大家怕共产党,怕他们那一套杀人放火的暴行;无论这种畏惧是不是出于一种误会,总之大家在畏惧共产党。反过来说,今天能抗拒共产党的,也不是国民党,而是这批自由思想分子。国民党的腐化已是众目昭彰,无论三民主义这块招牌如何,总之人民对于国民党已难维持希望的信心……只有自由分子出来领导,可以获得一个中庸的稳定,获得广大人民的衷心附和……今日绝大多数的人,既不满意国,也未必欢迎共。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国共之外能产生一种新的力量,以稳定今日中国的政局。51就在此文里,储安平还针对有人说民盟太“左”,“成为了共产党的尾巴”的这一说法,明确表明了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目的。他说,民盟与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因为两党有共同的目的,即都要削弱国民党,“在这个前提下,两者当然要并行连系的”。“只要国民党一日保持其政权上的优势,民盟与中共可能继续维持其连系的步调。但是一旦国民党在政权上已不占优势时,在那个时候,中共与民盟恐将分途而未必再能互相呼应了”
    52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即《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23页。
    53胡乔木在《谈思想改造》中讲:“他(知识分子)的生活方法跟工人阶级是没有原则区别的,因此他更容易进行改造……知识分子跟地主、资产阶级或农民是不一样的,因为多数知识分子没有生产资料,它是为其他阶级而服务的,如果他在思想上彻底改造,它就可以成为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要改造成为工人阶级,不仅思想上有很大的困难,就是在它的物质生活上也要发生一个根本的改变,它必须把工厂放弃给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就不必要经过这个步骤。小资产阶级、农民也必须把土地的所有权交给集体农庄。但知识分子要转变成为工人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就不需要有经济上的转变,主要的是把在过去社会里面所形成的思想作一个彻底的转变。”《胡乔木文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360页。
    54同上第2页。
    55陈云:《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中所说的:一个是特殊,一个是自大。针对的是党员作家:“党员中间是不是还有分别?有分别。分工就是分别,但是分工并不能作为特殊化的根据……要说分工,个个党员都分了工,我们党内就没有一个不担任任何具体工作的“纯粹党员”。针对的是党员作家“要不要守纪律”的问题。“可以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基本上是文化人,附带是党员。。。。。第二种时基本上是党员,文化工作只是党内的分工……毫无疑问,党要求确立第二种看法。反对第一种看法的。《延安文艺丛书第一卷文艺理论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聂荣臻《关于部队文艺工作者诸问题》中说的,“我们既没有看不起文艺,也没有特别看得起文艺”斤斤计较名利地位,“这在我们部队里,根本就站不住脚。要想在八路军里争特殊地位,是不应当,也没有可能得到的。”同上第151页(聂绀弩在新四军同领导的矛盾,如晚上读书写文章,早上不能起床跑操等等,这些都被归结为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56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57王元化:《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另:延安整风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总体上是平和的,人们往往把它与随后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是两回事。王实味死于“托派汉奸”的指控而非死于写了《野百合花》。
    58阿冈本:《例外状态》薛熙平译,台北:台北麦田出版,2010年2月版,第91页。
    59艾思奇等著:《论思想改造》,北京:新华出版社,1951年版,第8页。
    60周扬:《周扬文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1页。
    61“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62同上第76页“各中央局及中央分局的宣传部现在一般均只设宣传及教育二处,前者以管理时事宣传为主,后者以管理在职干部教育为主。其工作人员除东北以及华南稍多外,一般只有二十余人,西南局宣传部只十余人,新疆分局宣传部除一个部长外再无其他工作人员。各省委即地委宣传部的干部大感缺乏。地委宣传部往往只有部长而无其他工作人员,西南及中南的有些地委且无宣传部长,县委宣传部更弱,例如
    党的组织较健全的河北省,其邢台地委所属十六县,即有六个县没有宣传部长。在知识分子干部较多的浙江省,七七十县中只有四七八县有宣传部长。川南三七五县,只有五个县有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63费孝通:《初访美国》,上海:生活书店主编,1946年版,第69页。
    64陈剑恒:《认识美国》,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2月版,第74页。
    65同上:156页。
    66《新观察》5卷11期4——5页
    67周恩来:《知识分子改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
    68同上445。
    69李方训等:《论思想改造》,天津:读者书店出版,1949年版,第187页。
    70参见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71同上67页。
    7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4页。
    73中共中央关于积极推进宗教革新运动的指示(一九五一年三月五日)二册96页梵蒂冈已为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势力所控制。帝国主义想通过梵蒂冈利用中国的天主教进行破坏新中国的活动,那是决不容许的.
    74茅盾:“剥落‘蒙面强盗’的面具”,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2期。
    75李桦:“我憎恨今日的野蛮人”《文艺报》第二卷第九期,杨刚:“向吃人生番们算清血账”《文艺报》五卷一期
    76艾思奇:《批判胡适的反动哲学思想》,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6页。
    77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论》部分。
    78关于organic intellectual这个术语的翻译,参见俞吾金:“何谓有机知识分子?”上海:《社会观察》,2005年第8期。
    79参见:尹钛:《“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建构——以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为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0《毛泽东选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8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82陈哲衡:《西洋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324页。
    83《加紧抗美援朝,争取世界和平》北京:《世界知识》,1950年,第21期社论。
    84《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25页。
    85《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126页。
    86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第1期。
    87冯至:“给美国帝国主义者”,北京:《人民文学》,1950年第8期。
    88豆功亚:“白鸥盘旋金锚边——上海海员俱乐部组诗”,上海,《上海文学》1959年第10期。
    89魏照风:“伟大的阶级斗争战鼓”,上海:《收获》1965年第5期。
    90陈雯琴:“谈《赤道战鼓》的创作”,北京:《文学评论》1965年第1期。
    91陈瘦竹:“论《赤道战鼓》的艺术成就”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第9卷第2期。
    92袁可嘉:“欧美文学在中国”,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
    93徐迟:《1958诗选序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9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95程光伟:《中国当代诗歌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另外如:认为民歌运动彻底实现了对知识分子启蒙主义地位的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跃进文艺运动是权威话语借助民间话语全面覆盖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运动,是彻底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而回到民间传统上来的一个文学运动。它意味着知识分子被迫放弃自己的花与立场和话语形式而向民间大众话语无条件归顺”(李新宇)“它使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彻底消失,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终于全面中断”。
    96李新宇:《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北京:《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97新民,耘青:“一九五八年民歌创作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98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中共面临的状况是,即便是运用最粗暴的手段来压榨农民和农业,来促进城市化的重工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俄国1928年以后的那种效果。
    10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101(美)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
    102(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7——98页。
    103郭沫若、周扬:《编者的话》,《红旗歌谣》,北京:红旗杂志社,1959年版,序页第1-2页。
    104山鹰:《1958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页。
    105同上131——134页。
    106郭小川:“谁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呢?新民歌向新诗发起了一次极为严重的挑战:你,新诗!你,社会主义的诗人!你要发展,要长进吗?你们不能再无视我了。你们要实现多年的理想——赢得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读者吗?我已经给您们打开了一条阳关大道。你们还想照老样子走下去吗?有了我们的存在,就更加办不到了。”田间:“我们这一代诗歌之风,就是东风,就是社会主义的风,就是民歌的风。我们顺着这股风前进,才是自由的,才能在创作上获得真正的自由”106老诗人柯仲平:“这种新民歌最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共产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英雄气概,也最具有共产主义的热情。”《诗刊》1960年第1期第5页
    107山鹰:《1958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78页。
    108(英)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109(意)葛兰西:青年时期著作集1914-1918转引自田时纲《教学与研究》2008年11期。
    110柯庆施:“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北京:《红旗》杂志1958年第4期第29——30页。
    111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12张春桥:《大跃进的风格》,上海:《收获》1958年第3期。
    113(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240页。
    114(德)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页。题为“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人们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在文章中,作者认为由于缺少消灭阶级所必需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受工人阶级自身的道德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工人阶级只能采取渐进式的、运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要求。提“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在作者看来是一种自我欺骗的产物。该观点在整个国际共运史中屡次受到批判。
    115(美)斯蒂芬·F.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11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1页。
    117(法)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122页。
    118《刘少奇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1981年版,第218——219页。
    11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7年版,第542页。120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立“科学中央”的构想。他说:“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所以,有人怀疑我们党能领导科学工作,能领导尾声工作,也是有一部分道理的,因为你就是不晓得,你就是不懂。”引自《党的文献》1991年第3期5页1211938年斯大林主持编写《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其亲自撰写的该书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得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结论,排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122《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页引文摘自马克思本人引用的考夫曼的评论。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124布哈林:《食利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3、46页。
    125这类似于卡尔曼海姆的时代,人们对美国的认识:“现实主义在不同的背景下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欧洲,它意味着社会学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阶级之间的非常紧张的状态,而在美国,由于经济领域中更加自由运作,就不是阶级问题被看做是社会关注的“真正中心”,而是社会技术和组织问题。”《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60页到了1950年代,“专家治国论”似乎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美国的社会学经济学界弥漫着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风气被米尔斯讽刺为“‘人类工程师’的口号带来的科层制气质”《社会学的想象力》126页
    126转引自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页。
    127同上37页20页22页。
    128同上53页1、必须切实保证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2、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3、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积极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至于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
    129燕凌:“置身在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里”,北京:《人民文学》,1956年第1期。
    130“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1卷37——38页。
    131戈扬:《向新的高潮前进》,北京:《文艺报》1956年第3期5页。黄秋耘此后写文章反驳,说家里死人也不哭吗?参见《回应韦君宜》,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33页。
    132姚文元:《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北京:《人民文学》1957年11期。
    133这种矛盾产生一般是由于双方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不同地位,这就是,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而一般地难于直接行使管理权力,他们所处的这种地位,使他们比较容易从当时当地的局部情况去观察问题,比较容易重视目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领导者则是直接行使管理权力而一般地很少参加体力劳动,比较容易忽视人民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切身要求。最终根源究竟是什么?总的来说,是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水平、人的思想状况和人民文化水平,都还不能排除产生官僚主义的可能。主要表现下列两个方面:1、这个社会刚刚从旧社会转变过来,它不能不承受由过去长期旧关系和剥削制度所培植起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的全部压力。旧社会的坏影响对新制度的侵蚀。2、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不够,能够直接参加管理工作的人数还不多……既然有些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能做,不是人人能做,那么这些人在旧习气的侵袭下就容易造成特殊,成为官僚。群众因为文化程度低,也妨碍他们行使监督权。
    134参见钱理群:《拒绝遗忘——一九五七年学研究笔记》,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记录的右派言论很少有超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设想。
    135郭小川:《把家乡建设成天堂》,北京:《人民文学》1956年第3期。
    136转引自姚文元“新的时代、新的美和新的文学”,北京:《文艺学习》,1957年第11期。
    137于是之:《跃进之歌》,北京:《人民文学》1958年第8期。
    138柯灵:《不夜城》,上海:《收获》,1957年第1期。
    139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140柯庆施:《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北京:《新华半月刊》,1958年第4期。
    141《周扬文集》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9页。
    142同上344页。
    143同上378页。
    14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9页。
    145北京人艺同年也上演了该剧,此外该剧还有沪剧、越剧版本,1961年搬上银幕,导演郑君里,主演上官云珠,高重实尤嘉。
    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中文2版,第3卷,302页。
    147《影片枯木逢春的讨论》,上海:《上海戏剧》1959第3期。
    148樊萃森:《喜看枯木逢新春》,上海:《复旦大学学报》,1960年第3期。
    149山鹰:《1958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203页。
    150《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8页。
    151《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6——217页。
    152“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胡乔木文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264页。
    153参见赫鲁晓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苏联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92页。
    154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虽这种思想影响的反驳。另见朱泉涛:“物质刺激的作用还不应该否定”《中国劳动》1958年19期。
    155《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页。
    156高扬文:《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意义》,北京:《中国青年》,1959年第1期。文章写道:“钢产量翻一番,使日本不敢再妄想永远持亚洲的牛耳”;“钢产量翻一番,进一步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使人敢于想过去不敢想的问题”;“钢产量翻一番证明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的正确,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钢产量翻一番,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今年生产1800万吨钢,肯定又将甩掉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世界第五位。这样我们就更接近英国钢产量的水平,而赶上英国也就在眼前了。”
    157于兆力:《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人民日报》,1959年9月16日。
    158同上。
    159于兆力:《新生力量一定战胜腐朽力量》,北京:《红旗》一九五八年第六期。1601950年代后期的美学讨论实质上就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参见朱光潜“见物不见人的美学”,北京:《新建设》,1958年第4期。
    161《农业大跃进中的珍闻》,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162艾芜:《百炼成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163公刘:“写在烟囱上的诗”,北京:《人民文学》,1957年第1期。
    164蔡翔:“什么在影响我们对八十年代的记忆?”,上海:《文汇报》2011年9月19日。
    165“后来要居上”《大跃进漫画参考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版。
    166陈白尘:《哎呀呀!美国的小月亮》,北京:《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
    167(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7页。
    168李无毒:《"原来是穿破鞋的”》,北京:《人民文学》,1957年第7期。
    169张旭东:《纽约书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70参见(美)阿伦特:《论革命》,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17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9页。
    172《哲学的贫困》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209页。
    173《中国青年》1958年第4期。
    174阿兰巴丢:“一种新的主体哲学”,《生产》第三辑,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175茹志鹃:《如愿》,北京:《人民文学》1959年第5期。
    176“要成为一切共产主义萌芽的热情支持者”《中国青年》1958年第22期。
    177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岩“世界是青年的,青年应该鼓起革命干劲”《中国青年》1958年第4期。
    178本雅明:《启迪》,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72页。
    179《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0页。
    180于光远:“答覆关于爱劳动的几个问题”《中国青年》1950年第三十五期。
    181艾芜:《百炼成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6页。
    182柳青:《创业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第483页。
    183同上:488页。
    1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6卷928——929页。
    185参见蔡翔:《革命/叙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241页。
    186唐弢:“人物描写上的焦点”,北京:《人民文学》1959年第8期。
    187转引自茅盾《崇高的使命和庄严的呼声》,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1月号。
    188同上亚,恰可夫斯基在第三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主要针对西方知识分子中间摇摆不定的作家)同这种精神是一致的,呼吁全世界所有的作家都走上这条道路——真理的道路、团结各民族人民和各个大陆的道路。见:“要认清真理”1959年5月22日苏联《文学报》
    189刘白羽:“塔什干的呼声”,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1月号。
    190杨朔:“亚非作家会议生日祝词”,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第10期。
    191刘白羽:“塔什干精神在发扬光大”,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第10期。
    192高骏千:“亚非文学在中国”,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10月号。
    193高放:《记两位和平战士——亚马多和吉里安》,《文艺报》1952年第4期。
    194袁水拍:《站在保卫和平运动最前列的诗人》,《文艺报》1954年14期。
    195冯至在《论艾青的诗》中写道:一九五四年夏天,中国人民派艾青到了智利,给聂鲁达祝寿,实际上是一个保卫和平的政治斗争;“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来的”十几个朋友夜晚聚集在这个和平战士的家里,本来可以写出一首动人的、富有战斗性的诗,但作者只欣赏聂鲁达住的“一所出奇的房子”,“地上铺满了海螺”,和里边陈设的木雕的女神、帆船模型、铁锚、罗盘、地球仪、各式各样的烟斗和钢刀、意大利的手杖、上边刻着一对情人的象牙……里边虽然也提到了房子里主人“向整个旧世界宣战”,“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生活得更好”,而且大家要“向另一个世纪的港口航行”,但这样的句子在诗里是微弱无力、本末倒置的,好像成为那些陈列品的点缀。就是对于一些事物的歌咏,也是形式主义的。北京:《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季刊)10——11页。
    196“不要登陆中国。那个腐朽集团的头子,;蒋介石这匹走狗不会再在那儿。;而接待你的,将是漫山遍野的森林似的;农民的镰刀和一座火药的火山。”
    197高放:《记两位和平战士——亚马多和吉里安》,《文艺报》1952年第4期。
    198(澳大利亚)布朗:“强大的中国”,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
    199(锡兰)阿努莫干:“献给新中国”赵朴初译北京:《世界文学》1959年第9期。
    200周而复:“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学之交往”,北京:《世界文学》1960年第6期。
    201据师哲回忆,1949年6月,刘少奇在出访苏联期间,中苏之间在国际问题上就有过明确分工,当时斯大林说:“在国际革命运动中,中苏两家都应当多承担些义务,而且应该有某种分工,就是说要分工合作。希望中国今后多担负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方面的帮助,因为中国革命本身和革命经验会对它们产生较大影响,会被它们参考和吸取。苏联在这个方面起不到中国那样的影响和作用。这个道理是明显的,犹如中国难以像苏联那样在欧洲产生影响一样。因此,为了国际革命的利益,咱们两家来个分工:你们多做东方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作,在这方面多发挥你们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对西方多承担些义务,多做些工作。总而言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国际义务!”《我的一生——师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202《刘少奇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203《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十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327页。
    204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155页。
    205参见《亚非文学在中国》第六章另:例如,从1949——1959中国接受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生2231人,占来华留学总人数的93﹪,次之亚洲留学生100多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30人、非洲20多人拉丁美洲此时尚无一名来华学生。
    206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一九六0年七月二十二日)《文艺报》1960年第14期。
    207(俄)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208斯大林在1918年11月4日《民族生活》里简要论述了在东方工作的共产党人的任务。《斯大林全集》
    209斯大林1943年对共产国际领导人的谈话,“在得到正确理解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之间没有也不应该有矛盾。否定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的、无爱国心的世界主义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任何共同点。”“经验表明,不应有一个领导所有国家的国际领导中心。这在马克思时期、列宁时期和现在都已显示出来。也许应该过渡到地域性的联合,例如南美、美国和加拿大、某些欧洲国家等”《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40、243页。
    210“殖民地革命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底人民,占全球人类底绝大多数;不仅因为殖民地民族中底大多数是真正的劳动者;不仅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一部分工人阶级及其共产党存在着和斗争着,而且因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占实际统治地位的,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内被广大人民反对的公敌。”《王明言论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1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21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213人民日报社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21419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相当紧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外联络部给中共中央的请示报告中仍坚持正统观点:“发展和巩固中国同全体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国策。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妄图从中取利的阴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是每个民族自己的事情。人民只能自己解放自己。任何一个国家人民的解放,要取决于该国人民的觉悟和革命条件的成熟。革命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我们说占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要革命的,这是从战略上说的。这并不是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觉悟已经很高,世界上到处存在着革命形势……应当把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欢迎欧洲和北美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支持。”王稼祥《略谈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215《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关于列宁主义在当代的若干重大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页。
    216林彪:《人民革命战争万岁》,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65年版,第40页。
    217这决不仅仅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看法,而是欧洲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葛兰西《狱中札记》中概括了1914年之后面对世界大战欧洲面临的矛盾:“基本矛盾之一是,当经济生活以国际主义,更确切地说是以世界主义作为必要前提的时候,国家生活却仍然沿着‘自给自足’的‘民族主义’的方向发展。”“目前危机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加剧。《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考》,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218《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237页。
    219艾芜:《百炼成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220《路遥全集:中篇小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21李季:《向昆仑》《解放军文艺》1964年第1期。
    222(俄)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22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7页。
    224话剧《年青一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第72页。
    225《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纪录片ITVS出品。
    226韩北屏:“南方来信的收信人”,北京:《人民文学》1964年第9期。
    227杜宣:“念南方”,上海:《收获》1965年第2期。
    228转引自王家平:《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229《放开我,妈妈!》转引自《文化大革命诗歌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230“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创作体会第119页。
    231“京剧样板戏《海港》的创作过程”《革命京剧样板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1版。
    232“京剧样板戏《海港》的创作过程”《革命京剧样板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1版。
    233“赞《海港》”《革命现代京剧评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页。
    234同上。
    235《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创作体会第119页。
    236张铁珊:《在非洲密林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
    237比如:1964年歌颂“中阿两国革命友谊”的大型彩色纪录片《并肩战斗》上映时有篇评论写道:“怎样把两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把这种伟大的革命友谊作出高度的概括;怎样把方向和任务相同,而习惯和风格却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两国艺术家的劳动凝成一个光洁的晶体,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是谁缔造起这样一种高山不足以比其强固,钻石不足以比其坚贞的革命友谊呢?是毛泽东同志,是霍查同志。”1964
    年《大众电影》第8、9期“革命友谊万岁——写在大型彩色纪录片《并肩前进》上映的时候”页36
    238陈瘦竹:“论《赤道战鼓》的艺术成就”,南京:《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第9卷第2期。
    239陈斐琴:“谈赤道战鼓的创作”,北京:《文学评论》,1965年第1期。
    240穆卡尼亚一家有三种类型的人物,安排在同一个家庭里,既能突出内部矛盾,开展性格冲突,又能加强戏剧紧张程度,激发观众的感情反映……近来有些优秀的戏曲和话剧都描写了家庭关系。我们从《红灯记》和《代代红》中领会了世代相传的革命精神。“论《赤道战鼓》的艺术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65年第9卷第2期。
    241陈斐琴:“《谈赤道战鼓》的创作”,北京:《文学评论》,1965年第1期。
    242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243陈斐琴:“《谈赤道战鼓》的创作”,北京:《文学评论》1965年第1期。
    244以上援引自:亚非拉美人民反美斗争歌舞《风雷颂》独白(歌曲集)音乐出版社,1966年版。
    245刘少奇:《中共中央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一九五八年五月五日)。
    246参见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大陆当代文学史基本持同样看法。丁帆把十七年文学归纳为“战歌”和“颂歌”模式,陈思和《教程》也是如此
    247《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所以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除本身有着一些优点之外,另外还有一
    个原因:恐怕是与目前没有比这更好的、反映当前或近期的生活的作品有关。人们把很大一部分应该崇敬比这更好的、有着更高水平的作品的心情奉献给了这些作品。“批判张家应的《思想方法与技巧》”,上海:《上海文学》1960年第4期72页。
    248刘信绪:“三看白毛女”,北京:《大众电影》,1964年第8、9期45页。
    249张春桥:“踏上新的行程”,上海:《上海文学》1960年第1期。
    250所谓右倾,就在于它“过低估计我们敌人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力量,看不见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不了解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诀窍”《斯大林全集》中文1版11卷199页。
    251瑙曼:转引自《地缘政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52葛兰西:青年时期著作集1914-1918都灵:艾伊纳乌迪出版社,1975(Gramsci,Scritti giovanili1914-1918,Einaudi,1975。
    253姚文元:“新的时代、新的美和新的文学”北京:《文艺学习》1957年第11期。
    254参见《邱会作回忆录》,香港: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270页。
    255《建国以来重要文件资料汇编》(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56一九六0年九月北京军委扩大会议林彪的发言转引自《邱会作回忆录》第255页。
    257参见朱晓明:《六十年代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35个英模单位》《党史博采》,2010年第6期。
    25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1页。
    259此处所说的影响,并非仅指“井冈山”“战斗队”“战旗”“兵团”之类的语汇或者军事化的组织形式方面的影响,而是从“红卫兵”激进思想的来源方面开探讨军队所起的作用。很多原“红卫兵”事后检讨自己偏激情绪的根源时,都提到了军队文化对他们冲击,特别强调了1964、1965那两年中国的时代氛围。见:《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访谈纪录片ITVS出品
    260史华兹:“德性的统治”《史华兹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261邓小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一个商店的营业额多了一点就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打兵乓球也说是运用了毛泽东思想。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好像他是另外一个东西。”“以毛泽东思想为纲,分析资产阶级还是《资本论》,帝国主义还是列宁。毛主席是集体领导中的一员,是其代表。切不可把毛泽东同志与党中央分开”见《汇编十三册》142页《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一九六0年三月二十五日)陆定一:“毛泽东思想再好也不能天天学天天用,比如宣威火腿,天天吃也腻了。打乒乓球赢了说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输了呢?”周扬:“毛泽东思想是灵魂不是肉体,是红线不是红布。”许立群:“立竿见影,阴天怎么办?”1962年中宣部起草了《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领袖革命事迹宣传中一些问题的检查报告》,当年二月中央转批各级党组织,《报告》否定了有人提出的毛泽东思想挂帅,以论带史的观点即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文科各科。参见黎之《文坛风云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262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越战题材的彩色歌舞片《椰林怒火》由舞蹈史诗《东方红》编导团创作,首都四百多名文艺工作者集体演出。
    263唐弢:“关于题材”,北京:《文学评论》1963年第1期。
    264白秀兰:《连根拔掉它!》,北京:《大众电影》1966年第3期第17页。
    265老鬼:《血与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345页。
    266施密特的划分被指“侵蚀了在划分规范政治和紧急时刻那类极端状况的必要条件中一切可能的道德意旨。“施密特与政治的现代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267(德)施密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277、278页。
    268于波:“铁打的长城——南海长城观后”,北京:《解放军军文艺》,1964年5月号。
    269《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第19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713页。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同上第759页。
    270黎之:《文坛风云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1页。
    271茅盾:《目前创作上的一些问题》,《文艺报》1950年第9期。
    272“假如我把林语堂的骷髅画在悬崖边的牌子上面,您们说我故意吓人,我一定承认;但我们如果把左琴科的照片贴在牌子上面,你们不会不同意罢?”
    273周扬:《周扬文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2741952年年底召开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艺报》1952年第21期转载了马林科夫在大会所作的《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内容,以及法捷耶夫的《苏联文学艺术工作的任务》,同时在《编辑部的话》中要求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因为它对中国文学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期还刊发有冯雪峰的《学习党性原则,学习苏联文学艺术的先进经验》《冷战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89页。
    275参见陈建华:“论五十年代后期的中苏文学关系”,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76参见方长安:《冷战民族文学》第四章政治意识形态认同与中苏文学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7(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78仲呈祥编《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279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7年5月8日《人民日报》。
    280李子云、王蒙:“关于创作的通信”,北京:《读书》,1982年12期。
    281李希凡:“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文汇报》1957年2月9日。
    282吴江:《论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0——116页。
    283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典型不仅是最常见的事物而且是最充分、最尖锐地表现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事物”,“典型是党性在现实主义艺术中表现的基本范畴。典型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52年,《文艺报》第21期转载了这段文字,而1952年10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苏联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的国际意义”也强调了这个报告的指导意义。
    2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285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河北日报》1958年8月22日
    286郭沫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北京:《红旗》1958年第3期。
    287方长安:《冷战民族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1版,第71页。
    288西方敌对势力已经开始利用这一点来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中共中央对此十分敏感:“铁托的提法
    (普拉演讲)完全是搬用西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污蔑,这是西方分裂共产党,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做法。”“西欧好些国家的共产党人也拿这把刀子批评苏联,带头的是意大利的陶里亚蒂。”,“从波兰到匈牙利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了否定苏联一切以至否定十月革命的倾向。各自夸大民族特性,否定国际共性。”1956年
    11月2日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转引自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5页。
    289《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第十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48——1976)主编沈志华杨奎松,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23页。
    29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291《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当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赫鲁晓夫》,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35页。
    292《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4页。
    293康生讲话,1962年11月8日吉林省档案馆64、49、80页。
    294同上
    295“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争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逐步实现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页。
    296陈毅在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1月13日广西自治区档案馆1/31/164189、190、202页
    297康生讲话1962年11月8日
    298《胡乔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299毛在发言中说:“我们这里这么多人,这么多党。总要有一个首。就我们阵营内部事务说,互相调节,合作互助,召集会议,需要一个首。就我们阵营的外部情况说,更需要一个首。我们面前有相当强大的帝国主义阵营,它们是有一个首的。”“我们中国是为不了首的,没有这个资格。我们经验少,我们有革命的经验,没有建设的经验。我们在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抛上去,这样为首就很困难,召集会议人家不听。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40年经验的党,它的经验最完全。”引自“以苏联为首提法的幕后史事“《读报参考》2008年第3期。
    3001959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大团结万岁——庆祝我国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十周年”
    301《真理报》1月7日编辑部文章“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胜利加强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人民日报》1963年2月21日。
    302浩然:《艳阳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717页。
    303李希凡:“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礼”,北京:《文学评论》1961年第1期。
    304《虹南作战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2页。
    305参见“要革自然的命,必先革思想的命”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人民日报》
    306《虹南作战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3页。
    307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二月二十日)
    308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十七年期间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参见《冷战民族文学》第五章第三节141144页。
    309曹云:《走向成熟》,《读书》2002年12期。
    310竹可羽:《保尔柯察金的爱情给我们的启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记》,北京:《中国青年》,1950年第36期。
    311程代熙:“译本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5页。
    312唐晓梦:《我们曾因崇拜保尔遭殃》,《卫生报》2000年8月19日。
    313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主编沈志华杨奎松第十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157页。
    314(英)雷蒙威廉斯:《政治与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411页。
    315路坎:“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重大成就”,北京:《文学评论》,1964年第4期。
    316《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317“江青同志在《智取威虎山》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京剧样板戏》第14页。3181966年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提出的《二月提纲》中仍坚持上述看法,并且强调文化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附件二
    319张春桥“把原来的框子打破了,这就是胜利。”引自林志浩《批判四人帮发动围攻歌剧白毛女的谬论》3201953年周扬在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报告中讲道:“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与历史具体性必须和社会主义精神在思想上改造和教育人民的任务相结合。但如何把这两个任务结合起来呢?马林科夫的报告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和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挖掘和表现普通人的高尚品质和典型的正面特质,创造值得别人模仿的榜样和效仿普通人的明朗形象。’以我的了解,我感觉这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九五三年《在全国第一届电影剧作会议上关于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报告》《周扬全集》卷二第196页
    321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周扬文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1页。
    322同上:202页
    323同上:344页
    324同上:378页
    325同上:339页
    326姚文元:“新的时代、新的美和新的文学”,《文艺学习》1957年11期。
    327张光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存在着、发展着”1956年12月第24期《文艺报》《张光年文集》3卷194页。
    328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九日)《汇编》第十四分册第480页
    329《江青同志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
    330(英)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12页。
    331《无产阶级文化派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3月版,“无产阶级与艺术——在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组织第一次全俄会议上,根据波格丹诺夫的建议做出的决议(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日)
    332郑异凡:《布哈林论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232页。
    333(俄)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1页。
    334同上541页
    335《谈京剧革命》江青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的讲话《红旗》1967年第6期。
    336(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31页。
    337列宁认为党与阶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党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的那一部分,因此“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列宁全集》第1版第19卷407页
    338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国农民的历史道路》,《上海文学》1961年第1期。
    339同上
    340姚文元:“不要同时代脱节”北京:《学术月刊》1957年第8期。
    3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342此观点参见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183——188页并见《理解马克思》436——464页。
    34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关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的决议、总结报告》人民出版社1956年3月版第35页。
    344姚文元:“评周谷城先生的矛盾观”,济南:《山东文学》1964年第9期。
    345魏巍:“时代精神与典型问题——驳周谷城的错误论点”呼和浩特:《草原》1964年11—12期。
    346张系朗:“读者来信”,北京:《文学评论》,1964年第5期。
    347罗大刚:“约翰克里斯多夫及其时代”,北京:《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
    348同上
    349《江青同志在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350徐宏慧:“置无产阶级观点於何地?——与宁可同志商榷”1965年《文史哲》第5期。
    351郭沫若:《“共工不死”及其他》,《文艺报》1962年第7期。
    352“现代化了的《刘三姐”及“影片《刘三姐》的美中不足”1962年《大众电影》第1期。
    353“贵在现代化——也谈电影《刘三姐》”1962年《大众电影》第3期。
    354南薰:“对戴不凡著作《论崔莺莺》的评论”,北京:《文学评论》,1964年第4期。
    355荆立民:“批判《长恨歌》研究中的资产阶级观点”,济南:《文史哲》1965年第6期。
    356参见《孔子是反革命复辟的祖师爷——挖林彪反动思想的一条黑根》1974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57张继平:《萧涧秋为什么“救济”文嫂?》1964年《大众电影》10、11期。
    358同上
    359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
    360对于托洛茨基来说,十月革命就是城市、就是彼得堡和莫斯科。“革命的轴心不在村上也不在县里”。传统农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经济上的反动性是革命的主要障碍”;多次批驳认为“同农民一道来建设社会主义要比欧洲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更容易些”的观点。《文学与革命》中丝毫不掩饰对“农夫化的作家”的轻蔑,说他们“在农舍长满蟑螂的阴暗角落里找到了民族精神的避难所”。所谓的“传统民族文化只是历史的排泄物”等等。78——83页《文学与革命》,北京:外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61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第六章第三节“对中共性质和意图的普遍错误理解的根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195——209页
    362施瓦尔茨:《中国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63(英)塞顿沃森:《从列宁到赫鲁晓夫》,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内部发行,第332页。
    364浩然:《艳阳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29页。
    365同上:1632页。
    366同上:1537——1538页
    367在此段抒情之前,小说写到“十几个小时以前,他的儿子还在这棵树下边,在这张小凳子上,这个鸟笼旁边玩耍…”同上1633页。
    368(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页。
    369毛泽东在九大前夕曾经悲观地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毛泽东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及陈毅、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谈话》1969年3月22日另:美国中情局1966年8月5日提交的一份《关于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日渐“孤立”的特别报告》中作了如下描述:中国自称是一切成功革命经验的源泉……但其在北越影响力急剧下降,印尼亲中国的共产党遭清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30”事件。(注:1965年9月30日,当时以苏哈托和纳苏蒂安为首的右派军人集团发起军事政变,他们不仅要推翻苏加诺总统,并且要铲除支持苏加诺的印尼共产党。此后,印尼各地华侨受到了残酷迫害,几十万共产党员遭到屠杀,印尼共产党组织全部被解散。)整个“9·30事件”中最让人吃惊的就是印尼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艾地被迅速杀害。一个东南亚最大的共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摧毁了,中国和印尼断交使中共在东南亚最大的盟友国转眼之间也变成了“敌国”,而苏联共产党此时也指责这是毛泽东冒险主义的巨大失败……古巴,公开在论战中支持苏联,中国外交官确实长期以来在古巴的军队和学生中间散发毛的著作,这种宣传攻势是引发对抗的主要根源……在比利时,由格里巴所领导的组织,是中国在西欧力量最强的支持者,仅有不到400名成员,有证据表明,就是这些规模很小的派别,其力量还在进一步发生分化……中共只能靠一些亲华自治装点门面:包括:亚非记者协会(政变失败后被从雅加达赶到中国);亚非法官协会(一个设在科纳克里【注】:几内亚首都)总部只有一个人的弱小组织)1966年7月,北平组织召开的亚非作家常设局会议,遭到苏联、埃及的抵制,被称之为“渣滓会议”,与此同时在开罗也召集了亚非作家常设局会议……两年前根本没有预测到,中国会变得像今天这样孤立。
    370魏史言:《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60、66页。
    371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66页。
    372(法)科耶夫:《权威的概念》,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0——92页。
    373陈云:“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一九七三年六月七日《陈云文选》(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2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在向受中央委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陈云汇报时谈到在国内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方针问题,这样做符合不符合毛主席的自力更生方针和党的路线;二是方法问题,要把国内的规矩变动一下。这些问题不解决就行不通。陈云回答:你说的,一个是合法不合法的问题,一个是规章制度问题。我看首先只要弄清楚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你们就可以找出一个办法……至于合法不合法,那是另一回事。我们做工作不要被老框框束缚住……过去没有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现在形势变了,有些同志没有看到,所以要向他们解释这些……规章制度要变动一下,道理就是外贸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
    374艾芜:《百炼成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78页。
    375浩然:1976年《北京文学》第2期《三把火》1976年9月出版单行本时改名《百花川》。
    376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377施密特:《陆地与海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1—32页。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施密特:《陆地与海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施密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王景生季耶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7-1937》,翁贺
    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沟口雄三等:《重新思考中国革命》,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版。
    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出版。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邓正来等主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陈飞等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出版。
    《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胡鞍钢:《毛泽东和文革》,香港:大风出版社,2008年出版。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出版。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齐鹏飞、杨凤城主编《当代中国编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出版。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韩丁:《翻身——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出版。
    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出版。
    莫里斯·梅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本杰明·I·史华兹:《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三联书店2002年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斑著、孟祥春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托洛茨基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考茨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伯恩斯坦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刘少奇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周恩来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陈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周扬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