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镇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把推进城市化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种重要政策。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根本转变,中国正在推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幅员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本身就不高的中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四川藏区的城镇化水平则更加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占国土面积25万平方公里的四川藏区,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包括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两个方面。城镇数量规模表现在城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人口由少到多、城镇规模从小到大;城镇质量效益表现在城镇自身功能的完善的提高、城镇对周边辐射能力的增强、城镇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效益来看,城镇化进程都必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急剧的变迁。世界所有后进国家和地区都遭遇到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强烈冲击,都面临着应付急剧的时代变迁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城镇化进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已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富有时代感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本文选择甘孜州德格县县城更庆镇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这是因为更庆镇作为藏区城镇,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现代化、城镇化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变化十分明显:有先后建立的国有集体经济和个体工
    
    商业,有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的引进,公路运输、电信和互联网的出现,有现代
    娱乐方式的流行、贸易的兴旺,还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族际交往
    的频繁等等。另一方面,城镇化滞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经
    济上没有现代工业、吃饭财政、贫富的悬殊、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在日常生活
    中宗教、礼俗观念等方面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等等。此外,现代化城镇化带来
    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也在这里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
     本文的研究框架:一、考察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动
    力和制约因素。明确得出四川藏区城镇化是滞后的结论,并揭示城镇化滞后所
    带来的多方面制约作用。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从文化的概念和
    功能出发、分析现代化、城镇化所引起文化变迁及其特点,尤其是城镇作为区
    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三、考察更庆镇的
    人口、婚姻、家庭的现状、结构及其特点、分析城镇化对区域人口和家庭这个
    最基本的社会细胞造成的影响。四、考察更庆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分析其
    背景条件,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及其相应的职业分工。研究居民的消费构
    成、特点和消费水平。同时还研究了居民生活方式及其变迁。从中反映城镇化
    对物质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五、研究更庆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情况,包括宗
    教生活、教育活动、娱乐休闲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及变迁。六、探讨四
    川藏区城镇化的道路,提出了加速推进城镇化及文化建设的思路。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
     第一、四川藏区古代城镇主要是由于古代的茶马贸易沿途商品集散地、军
    事要塞、宗教中心、土司驻地、交通要道等逐渐演化而兴起的;四川藏区现代
    意义上的城镇起步于新中国政权建设时期,或在原有的城镇基础上建设,或新
    建城镇;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在乡镇企业和市场活动的基础上,兴建和扩建
    起不少乡村小镇:加速于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时期.
     第二、四川藏区目前的城镇无论是数量、规模、非农业人口还是分布、功
    能、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仍较落后,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化明显滞后
    于沿海内地水平.
     第三、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自然基础条件差,
    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工业化过程,城镇拉力弱小,农村推理不足。还有制度、
    政策和思想观念的原因。
     第四、城镇化滞后造成对四川藏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诸多不利因素。一
    2
    
    是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
    化,加大了扶贫成本;二是不利于区域经济现代化。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土地流转和集约使用,制约了城镇中心功能
    的发挥;三是导致内需不足;四是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五是导致了生态环
    境的恶化。
     第五、城镇化进程与社会文化变迁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城镇化进
    程必然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即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城镇化是社会文
    化变迁的动力,城镇化进程既丰富和发展了四川藏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又引起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规定和制约了社会一交
    化变迁的性质与方向;同时,社会文化变迁反过来影响着四川藏区城镇化的速
    度和质量。
     第六、城镇化进程中四川藏?
As the center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itie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positively and high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ne country and region. Therefore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ake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olicy to develop their own economy. China is carrying out active urbanization polic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reat goal of relatively-comfortable society and the radical changes from villages to cities, agriculture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couldn' t succeed without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vast ethnic regions.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obviously lags behind the average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which is not very high, especially the Sichuan Tibetan Regions in West China. Under such background, how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Sichuan Tibetan Regions with the area of 250 thou
    sand square kilometers is a good question with deep-research valu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scale of quantity ana efficiency of quality. The scale of quantity refers to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efficiency of quality refers to the perfection of urban functions, the reinforcement
    
    
    of urban radiation abilities,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life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 s life and work. From the point of both the scales of quant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qualit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and lead to a rapid change o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All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are encountering the strong impact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sharp changes of the time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deep related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s have been worldwid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full of the sense of times.
    As a typical case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Gengqing town in Dege County, Ganzi Prefecture where the county government lies, is selected ?.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changes in terms of material in Gengqing town brought about by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quite obvious, such as early and late established public economy and private industries and commerc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urban management model, road transportation,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popularity of modern entertainment, flourishing trade and peaceful cohabited style and frequent association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gging behin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are also shown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 such as no modern industry economically, payment financed fiscally, sharp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dual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aspect of religion, etiquette and thought of daily life. Besides, cultur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can also be obviously displayed here.
    The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First, I draw a clear conclusion that Sichuan Tibetan Regions lags behind by revealing various restrictions resulted from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fter investig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ichuan Tibetan Regions, summarizing it' s features and analyzing it' s motivation and the check factors. Second, I study the culture change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nd its func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ulture changes and it' s features caused by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the role played by the cities and towns as the regional center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changes of
    culture. The case, Gengqing town, is studied in chapter 3--chapter 5
    in this disserta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4、23、24、41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3.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4.《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B.N.阿吉兹:《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述》,翟胜德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6.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7.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8.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9.R.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于嘉云、张恭启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0年。
    10.W.F.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社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11.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3.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
    14.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达尔基、李茂:《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
    16.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页。
    18.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9.费孝通:《江村经济》,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20.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杨栋梁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22.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
    25.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27.黄淑娉、龚佩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8.霍利斯·钱纳里等:《发展的形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29.康少邦(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32.李德洙主编:《都市化与民族现代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年。
    33.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4.李绍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
    35.李涛:《走出香巴拉——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市化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8.林岭:《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9.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0.罗伯特·S·林德、海伦·梅里尔·林德:《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盛学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4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2.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43.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
    44.马凌诺斯基:《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45.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46.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1996年。
    47.马戎编:《西方民族学社会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8.马戎等主编:《田野调查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
    49.毛公宁、王铁志主编:《民族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0.米尔顿.M.戈登:《同化的性质》.载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1.默多克:《社会结构》,许木柱等译,洪叶文化公司,1996年。
    52.欧泽高、冉光荣主编:《四川藏区的开发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三联书店,1998年。
    54.秦润新主编:《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55.阮西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
    56.阮西湖:《人类学研究探索:从“世界民族”学到都市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2年。
    57.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
    60.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1.韦思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刘小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6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63.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64.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65.杨侯第主编:《中国城市文化与文化生态》.远方出版社,1998年。
    66.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年。
    67.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68.余振、郭正林主编:《中国藏区现代化——理论·实践·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69.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70.赵嘉文、马戎主编:《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
    71.中国藏学中心编:《西藏家庭四十年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72.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73.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74.朱方明:《集镇建设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75.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6.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77.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78.李星星主编:《新世纪的挑战——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田野考察和研究》1998年。
    79.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藏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80.呷绒洛吾、杨嘉铭主编:《走向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为藏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初中师资的途径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81.金申:《喇嘛庙——佛的世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82.胡书津、泽登孝主编:《藏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
    83.林俊华:《康巴历史与文化》,天地出版社,2002年。
    84.木里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木里藏族自治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85.《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当代阿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86.《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当代甘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87.《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88.《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89.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坝州志》(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4年。
    90.甘孜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91.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编写组编纂:《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92.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课题组:《藏区民族高师教育的探索》,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93.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课题组:《四川藏区双语教育与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94.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德格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95.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四川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9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97.《甘孜商业概况》,《四川月报》第9卷第2期。
    
    
    98.甘孜州政协:《甘孜州文史资料》1-15辑。
    99.阿坝州政协:《阿坝州文史资料》1-15辑。
    100.《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贸易工作视察总结报告》(初稿),四川省档案馆。
    10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阿坝州统计年鉴》(1978-2001年)。
    102.甘孜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资料》。
    103.甘孜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甘孜统计年鉴》(1978-2001年)。
    104.贺国光:《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德格概况资料辑要》线装本。
    105.李安宅:《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边政公论》第5卷。
    106.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复制本:《德格县图志》。
    107.任乃强:《康区视察报告第2号—康定县》。
    108.四川省教育厅民教处:《四川民族地区1999——2000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表》。
    109.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
    110.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编:《财经通报》,第75期。
    111.姚莹:《康輶纪行》。
    112.德格县统计局:《甘孜州德格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内部)。
    113.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等:《甘孜州德格县旅游总体规划》,打印稿,2002年。
    114.四川省攀枝花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康定县姑咱镇规划说明书》,打印稿,1994年。
    115.马尔康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马尔康县地名录》,1985年。
    116.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理县地名录》,1985年。
    117.南坪县(九寨沟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南坪县地名录》,1985年。
    118.松潘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松潘县地名录》,1985年。
    119.黑水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黑水县地名录》,1985年。
    120.小金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小金县县地名录》,1985年。
    121.金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金川县地名录》,1985年。
    122.阿坝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阿坝县地名录》,1985年。
    123.若尔盖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若尔盖县地名录》,1985年。
    124.红原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红原县地名录》,1985年。
    125.康定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康定县地名录》,1987年。
    126.泸定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泸定县地名录》,1987年。
    127.丹巴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丹巴县地名录》,1987年。
    
    
    128.九龙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九龙县地名录》,1987年。
    129.道孚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道孚县地名录》,1987年。
    130.甘孜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甘孜县地名录》,1987年。
    131.炉霍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炉霍县地名录》,1987年。
    132.新龙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新龙县地名录》,1987年。
    133.色达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色达县地名录》,1987年。
    134.白玉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白玉县地名录》,1987年。
    135.石渠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石渠县地名录》,1987年。
    136.德格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德格县地名录》,1987年。
    137.巴塘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巴塘县地名录》,1987年。
    138.得荣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得荣县地名录》,1987年。
    139.乡城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乡城县地名录》,1987年。
    140.稻城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稻城县地名录》,1987年。
    14t.理塘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理塘县地名录》,1987年。
    142.雅江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雅江县地名录》,1987年。
    143.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44.《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载《中国社会学》,2002第2期。
    145.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146.胡鞍钢、温军:《社会发展优先:西部民族地区新的追赶战略》,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47.李涛:《西藏与内地沿海城市化比较研究》,载《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48.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149.冯更新:《21世纪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2期。
    150.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151.廖丹清:《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52.汪利娜:《加快城市化:启动消费的现实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53.余其刚、夏永祥:《城市化进程理论的一般探讨》,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54.胡建、李永刚:《城市化进程与乡镇企业空间聚集历程关联性反思》,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55.胡同恭:《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2期。
    156.刘茂松:《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思考》,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8期。
    157.蒋彬:《民族地区城镇化滞后的负面效应分析》,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158.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对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59.蒋彬:《论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160.蒋彬:《民主改革前藏区的劳动力状况、成因及其影响》,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