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农民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针对周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农民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专题探讨。通过对其政治地位、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等内容的论述较为详实地勾勒出了这一群体的生存风貌。
     在政治地位方面,一是论述了农民所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各项义务,并侧重比较了不同时段的一些变化;二是探讨了农民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找出其变化的内在根源和规律;三是对当时流行的重民思潮进行了分析,从社会观念意识的角度审视了农民的权益和地位变化的原因。
     在经济状况方面,一是分析了井田制与授田制的异同,并对不同田制关联下的赋役征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理清了田制变化与赋役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特点;二是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家庭副业的经营情况。详述了农业生产的方式、技术、生产工具与农作物品种,并对种植、采集、渔猎、畜牧、蚕桑等家庭副业进行了详略不等的考察;三是对《孟子》等古文献进行了分析,通过其理想的设计与现实的脱节来透视其时代背景。
     在社会生活方面,一是详细讨论了农民的婚姻丧葬的形态、方式和相应的礼俗;二是论述了社祭、腊祭、祖祭和巫祭等民间祭祀活动;三是考察了民间日常的娱乐休闲活动,如集会、歌舞、体育和民间游戏等等。以此来反映农民生活的精神层面。文章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考古材料和民俗学知识,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为考察的两个基本层面,通过详实的分析与归纳,较完整地论述了农民群体的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内容。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an omni-directional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view of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community in Zhou Dynasty. By elaborating the farmer’s political status, financial circumstance and social life, the life style of this group has been sketched in detail.
     In political status, First, it discussed their politic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must being fulfilled, comparing some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Second, it discussed their funct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ves, finding out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rules of the changes; Third, it analyzed the prevalent trend of concerning about the farmer’s life, carefully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 why farmer's rights ,interests and the status changed from the social concept aspect.
     In financial circumstance, First, it 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ll field system and the land allo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taxes and levies under the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 sorting out the reasons,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farming system and collection of tax and corvee. Second, it elaborat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y and the household sideline operating condition, detailing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ols and crop varieties ,making an different-level investigations of household sideline, such as planting, gathering, fishing and hunting, raising livestock, sericulture and so on. Third, it made an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document《Mencius》, through its ideal design out of touch with reality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social life, First, it detailed the form, mann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stoms of the farmers’marriage and funeral; Second, it discussed some folk sacrificial offering activities, just as sacrifices to the god of the land, the gods ensuring harvests, ancestors and sacrifices for expelling evil spirits to avoid disasters. Thir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spiritual lives of the farmers, it elaborated the folk daily entertainment, such as assembly and association, singing and dancing, phys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folk games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documents,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ethnology knowledge, taking physical 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life as two basic levels, after detailed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d completely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armers’production and life.
引文
①参见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
    ②陈唯声:《关于奴隶制经济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86年第2期。
    ③参见侯绍庄:《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⑤参见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年。
    ⑥参见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
    ①田广林:《浅说西周国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①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98页。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22页。
    ②《墨子·尚贤上》。
    ③《国语·齐语》。
    ④《左传》哀公二年。
    ⑤《孟子·万章下》。
    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①《韩非子·和氏》。
    ②《史记·商君列传》。
    ③《史记·赵世家》。
    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⑤《孟子·滕文公上》。
    ⑥《论语·子张》。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孟子·滕文公上》。
    ①《左传》哀公十二年。
    ①《逸周书·芮良夫》。
    
    ①《左传》闵公二年。
    ②《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滕文公上》。
    ④《孟子·梁惠王上》。“
    ⑤《论语·颜渊》。
    ①《管子·治国》。
    ②《管子·治国》。
    ③《荀子·富国》。
    ④《管子·立政》。
    ⑤《管子·治国》。
    ⑥《吕氏春秋·上农》。
    ⑦《墨子·尚贤上》。
    
    
    ①《史记·苏秦列传》。
    ②《论语·季氏》。
    ③《孟子·梁惠王下》。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②《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金文丛考·周官质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①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9-260页。
    ②《国语·周语上》。
    ③《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④《诗经·周颂·载芟》。
    ①《诗经·齐风·甫田》。
    ②《国语·周语上》。
    ③《礼记·王制》。
    ④《论语·季氏》。
    ⑤《国语·齐语》。
    ①《左传》僖公十五年。
    ②《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⑤《左传》昭公四年。
    ⑥《周礼·地官·小司徒》。
    ⑦《史记·六国年表》。
    ⑧《汉书·食货志》。
    ①《国语·齐语》。
    ②《左传》襄公三十年。
    ③金景芳:《论井田制度》,齐鲁书社,1982年,第65页。
    ④《管子·巨乘马》。
    ⑤《孟子·滕文公上》。
    ①《诗经·小雅·甫田》中有“禾易长亩”句为证。
    ②《司马法》。《礼记·王制》记载:“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显然,若以八尺为步,换算一下,则授田亩数要大大超出农民的耕作能力。
    ③《韩诗外传》。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106页。
    ⑤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7-318页。
    ①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1-267页。
    
    ①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②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①《管子·山至数》。
    ②《史记·商君列传》。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22页。
    
    ①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②《汉书·食货志》。
    ①《诗经·周颂·噫嘻》。
    ②《诗经·周颂·载芟》。
    ③诗中的数字为虚数,只是形容人数之多。
    ④李恒全:《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数据转引自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战国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⑤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
    ①《说文》:“铚,获禾短镰也。”
    ②徐中舒:《耒耜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本,1930年。
    ③徐中舒:《耒耜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本,1930年。
    ④《管子·禁藏》:“推引铫耨。”
    ②《世本·作篇》:“公输班作硙。”
    ③顾德荣、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④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①《诗经·大雅·棫朴》。
    ②《诗经·大雅·旱麓》。
    ③《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①《诗经?小雅?甫田》。
    ②《诗经?小雅?大田》。
    ③《诗经?曹风?下泉》。
    ④《国语?齐语》。
    ⑤刘道锋:《〈诗经〉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①《诗经·曹风·鸤鸠》。
    ②《诗经·秦风·东邻》。
    ③《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④《诗经·魏风·园有桃》。
    ⑤《诗经·豳风·七月》。
    ⑥《诗经·秦风·车邻》。
    ⑦《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⑧《诗经·郑风·将仲子》。
    ⑨《诗经·卫风·淇奥》。
    ①《诗经·周南·关雎》。
    ②《诗经·周南·卷耳》。
    ③《诗经·周南·芣苢》。
    ④《诗经·召南·采蘩》。
    ⑤《诗经·召南·草虫》。
    ⑥《诗经·邶风·谷风》。
    ⑦《诗经·王风·采葛》。
    ⑧刘道锋:《〈诗经〉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①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76页。
    ②《诗经·卫风·竹竿》。
    ③《诗经·卫风·硕人》。
    ④《诗经·邶风·新台》。
    ⑤《诗经·豳风·九罭》。
    ⑥《诗经·齐风·敝笱》。
    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乙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0页。
    
    ①周书灿:《〈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诗经·周南·汉广》。
    ④《诗经·召南·驺虞》。
    ⑤《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⑥《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⑦《诗经·秦风·车邻》。
    ⑧《诗经·鄘风·桑中》。
    
    ①《墨子·非乐上》。
    ②《孟子·尽心下》。
    ③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④《孟子·滕文公上》。
    ⑤《孟子·滕文公上》。
    ⑥《孟子·滕文公上》。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孟子·滕文公上》。
    ①《荀子·儒效》。
    ②《孟子·滕文公上》。
    ③《孟子·梁惠王上》。
    ④《孟子·公孙丑上》。
    ⑤《孟子·梁惠王下》。
    ⑥《孟子·滕文公上》。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孟子·滕文公上》。
    ⑨《孟子·滕文公上》。
    ⑩《孟子·尽心上》。
    11《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万章下》。
    
    ①《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原指征丁每家最多一人,而现实情况却是几乎尽数征调。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孟子·公孙丑下》。
    ④《孟子·滕文公上》。
    ⑤《孟子·尽心下》。
    ⑥《孟子·尽心下》。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孟子·尽心下》。
    ⑨《孟子·滕文公下》。
    ⑩《孟子·梁惠王上》。
    11《孟子·公孙丑上》。
    ①《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贾公彦疏:“布幅二尺二寸。”
    ②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③郑玄注《仪礼·丧服》“衰三升”曰:“布八十缕为升。”
    ④葛今:《泾阳高家堡早期周墓葬发掘报记》,《文物》1972年第7期。
    ⑤《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
    ⑥《韩非子·五蠹》。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③《晏子春秋·外篇》。
    ④《礼记·丧大记》。郑注:“左衽,衽乡左,反生时也”;孔疏:“衽,衣襟也。生,襟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
    ⑤《论语·乡党》。
    ⑥《释名·释衣服》。
    ①《释名·释衣服》。
    ②《仪礼·丧服》。郑玄注:“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眼,辟积无数。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③《释名·释衣服》:“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⑤《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⑥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中华书局,2001年,第57页。
    ⑦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
    ⑧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①《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③参见《说文解字》“稷”字条。
    ①《诗经·小雅·信南山》。
    ②《诗经·小雅·甫田》。
    ③《战国策·韩策一》。
    ④《说苑·善说》。
    
    
    ①《毛诗》:“稌,稻也。”
    ②《诗经·召南·摽有梅》。
    ③《诗经·召南·甘棠》。
    ④《诗经·小雅·常棣》。
    ⑤《诗经·豳风·七月》。
    ⑥《国语·楚语上》。
    ①《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②《礼记·曲礼》。梜即筷子。
    
    ①顾德荣、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孟子·梁惠王上》。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②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③《礼记·儒行》。
    ④《左传》襄公十年。
    ⑤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43页。
    
    ①《诗经·小雅·大东》。
    ②《左传》成公十二年。
    ③《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周礼·夏官司马》。
    ①《周礼·地官司徒》。
    ②《周礼·夏官司马》。
    ③《周礼·秋官司寇》。
    ④《周礼·地官司徒》。
    ⑤《周礼·地官司徒》。
    ⑥《吕氏春秋·孟冬》。
    ⑦《孟子·尽心下》。
    ⑧《诗经·大雅·绵》。
    ①《周易·系辞下》。
    ②《诗经·小雅·采薇》。
    ③《诗经·大雅·烝民》。
    ④参见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
    ⑤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61页。
    ⑥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⑦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⑧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⑨顾德荣、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9页。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63页。
    ②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③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④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①《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婿曰昏,妻曰姻。”中华书局,2003年,第1680页;《尔雅义疏》,《尔雅·释亲》:“女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8页。
    ②《礼记·昏义》。
    ③《礼记·昏义》。
    ④《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婚姻之故,言就尔居”。
    ⑤《诗经·齐风·南山》。
    ⑥《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13页。
    
    ①《孟子·滕文公下》。
    ②《周礼·地官·媒氏》。
    
    ①张继海:《睡虎地秦简魏户律的再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③《周礼·地官·媒氏》。
    ①《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礼记·王制》。
    ①顾德荣、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92页。
    ②《礼记·祭统》。
    ③《礼记·王制》。
    ④《礼记·祭统》。
    ⑤《庄子·人间世》郭象注。
    ⑥《礼记·祭义》。
    
    ①《白虎通》卷一:“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溜也。”
    ②《说文》:“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
    ③《荀子·礼论》。
    ④《礼记·王制》。
    ⑤《礼记·王制》。
    ⑥《汉书·地理志》。
    ①《礼记·杂记下》。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上海书店,1984年,第31页。
    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卷十六,第2287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礼记·乐记》。
    ④《孟子·梁惠王下》。
    ⑤《楚辞·招魂》。
    ⑥《周礼·春官·鞮鞻氏》。
    ⑦李斯《谏逐客书》。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6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释名疏补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廿》,文物出版社,1963年。
    郭宝钧:《浚县廿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
    葛今:《泾阳高家堡早期周墓葬发掘报记》,《文物》1972年第7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守法守令十三篇》,文物出版社,1985年。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顾德荣、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
    唐嘉弘编:《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唐嘉弘编:《先秦史论集——徐中舒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李玉洁:《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
    朱凤瀚、徐勇编著:《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衡眉:《先秦史论集》,齐鲁书社,1999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鸿修:《先秦史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玉洁:《先秦史稿》,新华出版社,2002年。
    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廷锡:《新编先秦史纲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纯一:《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杨宽:《先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中舒:《徐中舒论先秦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岑仲勉:《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朝远:《西周土地关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胡凡、巴新生编:《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岳琛等编:《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瑞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高春明:《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吉廿:《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务考》,中华书局,2001年。
    焦培民:《中国人口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
    崔大华:《释“国人”》,《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赵锡元:《周代的二等国民——庶人》,《史学集刊》,1982年第3期。
    杨善群:《周代“国人”探析》,《江汉论坛》1983年第8期。
    徐喜辰:《“众”“庶人”并非奴隶论补证——兼说商周农民多于奴隶亦为奴隶社会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何兹全:《众人和庶民》,《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孙醒:《西周“农夫”身份辨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张玉勤:《也论“庶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朱凤瀚:《关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史学集刊》1986年第3期。
    田广林:《浅说西周国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顾孟武:《论西周生产领域的奴隶劳动》,《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沈长云:《由〈诗·七月〉论及西周庶人的社会身份》,《人文杂志》1989年第6期。
    杨生民:《春秋战国个体农民广泛出现与战国的社会性质》,《牂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邵鸿:《战国小农与商品经济》,《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何根海:《早期自耕农琐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李根蟠:《从〈齐语〉和〈小匡〉看周代的士农关系——“西周士为自由农民说”质疑》,《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晁福林:《论周代国人与庶民社会身份的变化》,《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宋仁桃:《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并批判胡适井田辨观点和方法的错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2期。
    徐喜辰:《论井田制度的崩坏——中国古代公社的解体》,《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3期。
    杨宽:《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组织》,《学术月刊》1959年第6期。
    金景芳:《关于井田制的若干问题》,《江汉论坛》1963年第4期。
    金景芳:《关于井田制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4年第1期。
    徐喜辰:《“籍田”即“国”中“公田”说》,《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2期。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1期。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3期。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续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4期。
    胡寄窗:《关于井田制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学术研究》1981年第4期。
    胡寄窗:《关于井田制的若干问题的探讨(续完)》,《学术研究》1981年第5期。
    卞直甫:《“井田制”与“开阡陌”》,《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赵俪生:《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张玉勤:《井田制辨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徐南洲:《井田制起源于“鸟田”说》,《学术月刊》1987年第4期。
    闵和顺:《井田和井田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索》1987年第4期。
    李则鸣:《孟轲井田说及其相关诸问题探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第5期。
    史建群:《井田与井田制度》,《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李庆东:《建国以女井田制研究述评》,《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
    赵世超:《西周不存在井田制》,《人文杂志》1989年第5期。
    赵罔:《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私有产权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
    陈力:《井田制与农村公社所有制辨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袁林:《析“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刘桓:《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田的两条史料》,《人文杂志》1993年第4期。
    王兆高:《关于国家、井田制度和贡助彻的考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周新芳:《近年女井田制研究的趋向与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薛柏成:《〈左传〉中所表现的春秋时期井田制的衰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张中秋:《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经济学派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
    韩国磐:《试论春秋战国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2期。
    张传玺:《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2期。
    徐喜辰:《试论西周时期的“国”“野”区别》,《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起牂:《出土文物与周代田制》,《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6期。
    郭豫才:《试论西周的公社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袁林:《战国授田制试论》,《甘肃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赵光贤:《我国古代农村公社概说》,《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李瑞兰:《战国时代国家授田制的由女、特征及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殷崇浩:《春秋战国时楚国土地制的变革》,《江汉论坛》1985年第4期。
    胡方恕:《略论西周宣王改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陈昌远:《商鞅“开阡陌”辨》,《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徐喜辰:《“开阡陌”辨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2期。
    李修松:《春秋战国时期亩积的扩大——兼谈田的形制的变化》,《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俞敏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姚政:《论春秋战国时期农村公社的解体》,《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韩东育:《宣王“不籍千亩”刍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钱宗范:《论西周春秋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兼评关于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发
    展的一些论点》,《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张玉勤:《论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张润泽:《论战国时期国家授田制》,《邯郸师专学报》1991年第0期。
    杜建民:《西周土地制度新探》,《史学月刊》1992年第2期。
    邵鸿:《略论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李雪山:《〈周礼〉中的农民土地分配问题》,《殷都学刊》1994年第1期。
    王红蕾:《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之演变》,《发展》1996年第8期。
    程念祺:《试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私有与国有问题》,《史林》1997年第3期。
    李雪山:《〈周礼〉中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巴新生:《“明德”——西周领主土地所有权获取方式试析》,《北方论丛》1998年第2期。
    晁福林:《战国授田制简论》,《中国历史文物》1999年第1期。
    路女庆:《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滨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于琨奇:《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魏天安:《从模糊到明晰: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之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步蕾英:《浅谈〈诗经〉中的西周土地制度》,《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李永伟:《西周土地制度略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恒全:《重新认识生产力在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中的作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李恒全:《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动力再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岑仲勉:《贡、助、彻的涵义及怎样施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5年第1期。
    韩连琪:《先秦的土地占有制及其剥削形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2期。
    秋涛:《秦汉以前的公社、田制和赋税》,《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
    金景芳:《由周的彻法谈到“作州兵”、“作丘甲”等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第1期。
    徐喜辰:《贡助彻论释》,《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韩连琪:《周代的廿赋及其演变》,《文史哲》1980年第3期。
    吴永章:《楚赋税制初探》,《江汉论坛》1982年第7期。
    张荣铮:《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吴永章:《楚役制初议》,《江汉论坛》1983年第12期。
    黄武强:《雇工和劳动地租是西周统治者的主要剥削方式——兼评郭沫若同志的战国封建论》,《学术论坛》1986年第1期。
    余也非:《战国秦汉的地租制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余也非:《战国秦汉的地租制度(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刘欣:《略论我国田赋形成的过程》,《财经科学》1988年第4期。
    傅文:《从贡、助、彻看夏、商、西周的赋税制度》,《财经论丛》1990年第2期。
    赵光贤:《从周代租税制度说到宣王“不藉千亩”——兼与李西兴同志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李修松:《试论两周时期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转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傅允生:《赋税制度与中国传统家庭经济结构》,《财经论丛》1993年第6期。
    臧知非:《“相地而衰征”新探──兼谈春秋战国田税的征收方式》,《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
    郭小东:《论先秦农业税的基本形态与主要流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S1期。
    李恒全:《对战国田税征收方式的一种新解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胡新富:《试述“相地而衰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吴培德:《〈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周书灿:《〈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左洪涛:《论〈诗经〉时代的婚俗》,《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王廿华:《〈诗经·国风〉中民俗风情探析》,《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吴晓峰:《关于〈诗经〉民俗研究问题的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张玉鹏:《〈诗经〉中表现的先秦社会婚俗》,《职大学报》2003年第3期。
    赵雨:《〈诗经〉与周代村社农民的情感生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武小林:《〈诗经〉时代的礼俗之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徐柏青:《〈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青萍:《〈诗经〉农事诗与周代农业文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9期。
    王志芳:《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采集习俗》,《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陈鹏程:《试论〈诗经〉所反映的周人农业生产形态》,《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4期。
    王京龙:《〈诗经〉所见早期体育娱乐活动及其特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刘道锋:《〈诗经〉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田率:《从〈诗经〉中的“束薪”看古代婚俗》,《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王仲荦:《春秋战国之际的村公社与休耕制度》,《文史哲》1954年第4期。
    杨宽:《关于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讨论》,《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达人:《有关战国时代牛耕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63年第1期。
    曹毓英:《中国牛耕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梁颖:《浅谈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金属农具》,《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刘彦威:《我国古代稻田土壤培肥方式述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陈文华:《关于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农具问题》,《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陈光田:《从战国“千牛”“百牛”玺谈牛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李恒全:《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刘亚中:《也说“耦”与“耦耕”》,《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杨向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商榷》,《文史哲》1955年第1期。
    杨棫:《关于西周社会性质的商榷》,《文史哲》1955年第9期。
    姜子润:《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期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1期。
    陈孟麟:《关于西周社会性质问题——对于主张西周是封建社会学者们的一个答辩》,《文史哲》1956年第2期。
    范义田:《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文史哲》1956年第9期。
    谢德风:《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革及其性质——兼评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诸先生的意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年第2期。
    王仲荦:《试论论语孟子两书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0年S3期。
    徐中舒:《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几点意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周桓:《论西周进入初期封建社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王慎行:《西周史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人文杂志》1983年第4期。
    杨善群:《西周对待殷民的政策缕析》,《人文杂志》1984年第5期。
    王德培:《西周社会经济结构试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
    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沈牂棣:《春秋战国时代平民参政的社会潮流》,《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龚维英:《从西周覆灭看当时族际关系》,《皖西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刘本廿:《论西周的民族政策》,《思想战线》1996年第5期。
    方述鑫:《〈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黄伟城:《论西周是非农奴制的领主封建社会》,《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蔡礼彬:《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另一种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