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公众不仅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乡镇政府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从地位和功能上看,由于乡镇政府处于中国政府体系的最末梢,与广大农村和农民联系最为密切,担负着农村绝大多数行政事务,在维护政治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组织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政府体系的末梢建立起服务导向的职能结构,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乡镇政府为研究单元,以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中央和地方关系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等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和实践调研等方法,分析梳理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发展沿革的具体轨迹,指出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历史必要性,总结提炼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对当前乡镇政府建设现状和政府转型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改革模型,以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乡镇政府的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从我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改革的基本历程来看,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乡镇政府是全能型政府,职能无所不在却又缺乏自主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分税制的确立,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动机不断膨胀,自主性不断增强,但职能直接深入到市场经济中,偏离了公共服务的作用,成为一种发展型政府。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成为一切工作的轴心,对社会公共服务形成挤出效应,资源用于社会发展的部分也就相应减少,这就使得乡镇政府无力满足基层社会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需要,相应地,也就无法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支持。
     进入21世纪以来,税费改革工作的推进、农业税的取消、基层市民社会的发展成熟等,逐步改变了原有乡镇政治生态系统中权力、经济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重构了乡镇一级原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型乡镇政府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服务型乡镇政府呼之欲出。从发展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也就成为改革乡镇政府的当务之急。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出现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既是对乡镇政府传统特征的超越,也是对已有改革实践的突破,更是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嬗变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中国最基层一级的行政组织,服务型乡镇政府具备服务型政府的一般内涵,但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性。总体说来,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促进农村建设的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政府、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政府、是扩大农村民主参与的政府,它具有“以农民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合理的事权关系、弹性的组织结构、适当的决策权力以及民主的公共参与”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然而,就目前我国乡镇政府的建设情况而言,乡镇政府机构人员配置的格局仍然以传统治理的方式安排、政府体制机制创新进程比较缓慢、其所应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责也未全部兑现,财权、事权的分配与其能力不相对称,绩效考评机制既缺乏科学有效性,乡镇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都非常差。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如“加强乡镇政府建设,将它建设成为一级完备或完全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甚至将其向村级组织延伸”,“虚化乡镇政府,将其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县政、乡派’”,“建设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模式’”,“撤消乡镇政府,实行乡镇自治”等。但是,学者所提出的各种改革模式对乡镇政府所处的宏观环境考虑比较少,事实上,乡镇政府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取决于宏观的制度关系,换言之,是已有的、不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造成了乡镇政府现有的困局。有鉴于此,笔者将乡镇政府改革置于这三个总体关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当前乡镇政府改革的改革路径是减少经济职能,强化服务职能,使之成为能反映辖区内居民需求、能满足居民参与愿望、能供给基本公共服务、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服务型乡镇政府。
     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必须置于整个中国政府改革的背景之下进行思考,一方面,乡镇政府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政府体系的系统创新战略而另起炉灶;另一方面,乡镇政府改革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整体战略中承担起相对独特的使命。因此,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改革模型,必须既要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又要结合自身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设置。服务型乡镇政府改革模式的设置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是外围关系层面,服务型乡镇政府应该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层面进行合理界定;其二是从结构功能角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机构。只有“关系”和“主体”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配合,才可能真正使乡镇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把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改革模式界定为“关系-主体型”改革模式。
     尽管乡镇政府的命运,紧紧地系于中国政府整体的改革,尽管离开全国一盘棋的整体部署,乡镇政府改革本身断无成功可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镇政府不能改革或者改革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乡镇作为政府体系的末梢,可以充分利用其“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机会率先建设成服务型政府,这对于我国政府整体改革战略的推进也将大有裨益。
     本文将分为六章。导论部分简要地描述了论文的技术信息。正文部分包括第2-5章。首先分析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理论基础,指出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地方治理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结构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够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作用;其次,对我国乡镇政府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建国以来直到当前,乡镇政府发展的大致历程,指出乡镇政府从全能型政府的出现到发展型政府的形成,再到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第三,结合服务型政府的特征,从“促进农村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扩大农村民主参与”四个层面来确立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基本内涵,归纳了服务型乡镇政府的五大治理特征,并借此对当前乡镇政府建设的现状和政府转型面临的挑战做了分析,同时还总结了新世纪我国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所做的一些探索工作;第四,提出了我国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改革模型,即“关系-主体型”模式,即外围关系层面和主体建构层面叠合的模式,并根据该模式探讨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基本路径。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作简要总结,提出本文后续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demand on public services is taking on a consistently increasing trend. People, who have settled their food and clothing problems, not only demand more on kinds and amount of public service, but also more on quality of that. In this context, it is inevitable to buil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o meet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n social public service. Township government is the enforcement agency of township people’s congress, and is the most basic-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tatus and function, township government holds most responsibilities in rural executive affairs because it is the terminal part in China’s government system, linking closely with vast villages and rural people. It also has special effect on maintaining political management,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 and organiz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a result, it bring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actual meaning on how to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functional structure on the terminal of government system.
     Taking township governments after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 as a research uni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history research, comparison approach and practice study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 of township governments’functions and reforms, and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national-social relations, governmental-market rel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it points ou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extract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es the recent condition challenges for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ent reform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rom the basic course of township government reform after 1949, township government is versatile between 1949 and 1978, which holds a wide range of responsibilit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Since the carry-ou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ownship government expands its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economy and improves its self-determination abilit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dividing taxes. However, with its direct interference in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 diverts its public service-oriented road, turning into a development-type government. In such mo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work, forming an“extruding”effect on social public service and the resource us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being reduced correspondently. As a result, township government is not able to meet the need of public service and products from people, or to gain political support from them.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dvancement of tax reform, cancellation of agriculture tax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society gradually change the allocating situation of power, economic and other resources in original township political eco-system, re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 in township-level. It seems more obvious about the disadvantages to development-type government and develops an increasingly demanding about the shift into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t holds historical certainty to establish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or it not only overpasses typical township features, but also breaks through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regarded as outcome in the context of central-local, governmental-marketing and national-social relation.
     As the lowest-level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has its own particularity. Generally speaking,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is one kind of government that it can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 and accelerate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supply public service for peasants, and enlarg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town. And it should hav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ty and privilege, flexible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moderate power for decision-mak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and also be guided by peasants’public demands.
     However, until now, the configuration of construct and staff in town government is still arranged by conditional way, the innovation of town government system is very litt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ty and financial powers is not suitable. Furthermor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performance is not effective, and the soft and hard condition in town is so bad. Thus, it cannot perform its function completely.
     As to reform issues of township government, some scholars bring forward several plans, such a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 to build it as first-level completed or total rural-base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even extending to village-grade organization”,“weakening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s a detached agency of county government, namely‘county administration, township detached’”,“establish a township-level self-administrating mode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officers and civilians”,“repeal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carry out township self-government”and so on. However, those people pay less attention to an overall environment of township government under various reform modes. In fact, the problems come across more by township government lie in macroscopical system.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existing unreasonable relations between center & localness, nation & society and government & market that result into the current difficult situation for township government. Considering that the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 may be set in these three rela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reform path of township government can be summarized by reducing economic function and strengthening service function, thus turning it into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which is able to reflect residents’need, meet the participation demand from residents,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 and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we should put it into the consideration of entire China’s governmental reform. On one hand, the reform of township govern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hole governmental system; on the other side, township governments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old its featured responsibility in the whole strategy. So the reform model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rough system view and also be set corresponding to its 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 may think of this issue by two paths. Firstly, it is external relation level that the defini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ught to be reasonably considered from central-local, governmental-marketing and national-social level. Secondly, we should define the function and institu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 from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Only by combining relation and main body, it can be true to turn township government to real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defines it as the“relation-main body”reform model.
     The fate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overall reform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has no success to speak of if it moves from the country’s whole deployment,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cannot reform or the reform accomplishes nothing. Just on the contrary, the township as a periphery of the government system, can display its independency and activity, for it is easier for a small boat to turn around. Therefore it can us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o take the lead to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which will be of great help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government’s overall reform strategy.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Body part includes second to fifth chapter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by using theory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in Maxism, local governance theory, the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system analysis theo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theory as well as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so on to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Secondly, it straightens ou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since 1949 until the present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for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to change from the versatile gover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and to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irdly, it clarifies the basic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challenges for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it summarizes recent explorations for building service-oriented town government in our country. Fourthly, it gives a reform model, namely“relation- main body”reform model, for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external relations are combined with the main body building.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the author makes researches on the basic path for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township government.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pointing out issues and direction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引文
1张全在、贺晨:《镇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1参见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植草益:《微观管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1 Oi, Jean C.“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2(45), p99-126.
    2 Andrew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 p263-301.
    3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彭玉生:《中国的村镇工业公司:所有权、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督》,《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期。
    4参见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
    3期;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5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周光辉、殷冬水等:《超越自然选择的生存逻辑———关于起点平等的发生前提、内在要求与政府责任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2杨雪东:《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3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4刘祖云:《“服务型政府”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1陈华栋、顾建光:《建国以来我国乡镇问题研究综述及思考》,《求索》,2005年7月,第42页。
    2同上,第42页。
    1注:这种“怪圈”,是指政府的机构在精简改革的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膨胀起来,然后对其又进行再精简,但不久后又会膨胀起来,所以不少学者将其归纳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
    2《中国乡镇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农民日报》,2004年11月14日。
    3参见:http://www.gwyoo.com/lunwen/xinzhen/sanlong/200602/27982.asp.
    1参见:http://www.a513.cn/lw/40/2007/2007061950932.html.
    2参见詹成付:《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其中,詹成付认为,乡镇政府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我国乡镇体制建设是在议政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进行的;195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开始撤乡、镇,并大社,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府;1992年起,县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
    3注:徐仁璋、陈小京在《中国乡镇的发展走向》一书将乡镇政府的发展划分为乡镇建制的创建时期(1949年-1953年),乡镇建制的规范时期(1954年-1958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1958年-1982年),乡政村治时期(1978年-至今)。
    4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6于峥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吴理财:《官民合作制:“乡政自治”》,载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48、49页。
    3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域》,载《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5年版;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中的第三领域》,载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4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5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研究》,2003年。
    1曾军:《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2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3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4参见:http://www.chinarural.org/.
    5参见:http://www.usc.cuhk.edu.hk.
    6谭同学:《机构改革基础上的乡镇民主选举》,《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1 [法]安迪?罗思曼:《外国学者看中国“三农”》,陆炜璐译,载《东方》,2002年第8期。
    2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是20世纪上半期日本设在中国的殖民侵略机构。它设立多门类的调查机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调查,为日本侵华活动服务。该机构的调查报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该资料的出版对揭露日本侵华罪行以及研究中国近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主要参见黑龙江档案馆编著:《满铁调查报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解学诗:《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日]草柳大藏:《满铁调查部内幕》,黑龙江出版社,1982年1月版。
    3何显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行政逻辑——基于浙江“庆元模式”的个案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段应碧:《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建设》,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代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李芳凡、郑则文、罗建平:《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对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的调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何显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行政逻辑——基于浙江“庆元模式”的个案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4湖南新晃县倾力打造乡镇服务型政府,http://www.chinaorg.cn(中国机构网),2008年2月27日。
    1高培勇:《公共管理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常见的表述有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限于篇幅,本研究不再赘述,集中讨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理论基础。关于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理论基础,参见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褚添有:《构建服务型政府:多维理论之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等等。
    
    1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
    3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邓小平年谱》(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73页。
    2《邓小平年谱》(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3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4同上,第275页。
    1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当然,也有学者对“皇权不下县”提出了质疑。例如,张新光认为,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将其政治影响延伸至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纯属无稽之谈。参见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www.ccrs.org.cn.
    2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3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4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第4期。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页。
    2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3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11页。
    4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页。
    1 [德]赫尔穆特·沃尔曼:《英德地方政府发展与现状比较》,载赫尔穆特·沃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8页。
    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 Lipsky, 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0. p5.转引自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 Leach ,Robert and Percy-Smith, Janie,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2001.p86.
    3 David Wilson and Chris Game,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000, pp.5-8.
    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1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1页。
    2 Sharpe, L.J., 'Theories and values of local government' , Political Studies. 1970. Vol. 18 No 2, pp. 153-174.
    3例如,奥斯本和盖布勒在其《改革政府》一书中,所提及的八个再造成功范例,除了国防部改造外,其余均系地方政府案例。此外,德国联邦政府本身并未实行新的治理模式,而是鼓励地方政府实行。
    4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5 Goetz, Edward G.“The New Localism: From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in Goetz, Edward G. and Clarke, Susan E., eds., The New Localis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3.
    1 Tony Bovaird&Elke L ffler,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Good Local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2,Vol.68 No.1,pp9-24.
    2 [丹麦]埃里克·阿尔贝克、[挪威]劳伦斯·罗斯、[瑞典]拉尔斯·斯特姆伯格:《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 Charles Tilly (e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1975. pp.3-83.
    2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第3页。
    1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5页。
    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Seabright, Paul. January.“Accountability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Government: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Mode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40 (1): 1–202.
    2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3 LILY L. TSAI,“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May 2007, Vol. 101, No. 2.
    
    1蔡晓莉:《中国乡村公共品的提供:连带团体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2陈敬德:《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及机制的研究》,《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1杨龙、张振华:《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难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解读》,《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0-82页。
    2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 [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92页。
    2张馨、杨志勇:《郝联峰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1页。
    3 [美] R. A.穆斯格雷夫、P.B.穆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73- 80页。
    4 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y,1956,Vol.64, No.15,pp.416-424.
    
    1 [美] G. J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 241页。
    2 Manor, J. Mano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Decentralization,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999.
    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Oates, W. E., Fiscal Federa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5毛寿龙:《公共服务范围理论与政府层级间关系》,http://www.wiapp.org/.
    6 Anwar Shah. Design of economic constitutions. http://www.info.worldbank.org.
    
    1何精华:《区分供给与生产: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分析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2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劲射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前言)。
    2 [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 E.Ferlie, L.Ashburner, L.Fitzgerald and A.Pittigrew,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p.15-20.
    1徐世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卷一),华州出版社(台湾),1981年版,第374页。
    3金太军等:《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1具体参见:国务院于1955年6月颁布的《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3年12月7日发布的《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79年7月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民政部于1984年11月制定的《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的报告》,1986年12月2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86年印发的《关于全国区、乡、镇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的有关规定》等;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镇政府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纽带。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或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乡镇政府的中介地位使它不仅具有保护诱致性制度安排的积极性的功能,而且具有提高诱致性制度安排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功能;同时,它还具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或转化强制性制度安排以提高其动力水平、降低政治成本的功能。详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转引自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84页。
    1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1张全在、贺晨:《镇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2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3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1注:学者张静在《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一书中分析乡村基层政权在基层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时,提出了“政府经营者”这个概念。他指出,政府和普通经营者的不同,“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责任义务环境,于是引起了普遍的不公情绪”。“政府经营者可以无偿或象征性地有偿使用公共资源,比如房产,比如土地,比如资金,都不是基层政权运用市场信誉及其偿还能力获得,而是运用它的‘政权’地位获得。政权地位意味着‘公’,意味着经营公共资源的合法性,意味着向公共集资的合理性,意味着其占有的‘公’有性质。然而,当‘公’的产业投资失败时,往往由‘公共大众’承担损失,政府经营者自己则不必承担赔偿的责任,它没有风险,只有收益。”并且,由于政府的这一特点,他们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远离国家利益,同时也没有贴近社会利益”,“他们日益成为脱离了原来行政监督的、同时未受到任何社会监督的、相对独立的、内聚紧密的资源垄断集团、他们的优先获益权,不是基于竞争、法定或确有经济远见得来——事实上,多数的政府企业投资并不成功,而是基于它们在原来行政体制中的优越地位,而现有的所有制体系保护了这种地位,给予这种地位相当多的恣意空间,使基层政权不必依赖社会的支持,甚至在与社会利益竞争或对立的结构中也能生存”。巧合的是,学者许慧文在考察改革之后的中国农村乡村基层政权时,也提出了类似“政府经营者”的“cadre/businessmen”概念。应该说,张静的分析已经指出了乡(镇)村基层政权所逐渐发展出的“政府经营者”的基本特征,而许慧文对此的研究也颇有道理。但笔者认为,乡镇政府如果用“政府经营者”来概括,未免显得有点太过笼统,因为这种“政府”的“经营”特征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之后,其成分和比重才较为明显。笔者认为,此时期乡镇政府则可以用“代理”、“全能”两个词语来描述。
    2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73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页。
    4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1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经营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1卷。
    2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8页。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4参见: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王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冬季卷,总第24期。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4页。
    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另注:1967年全国各地夺权后,各级地方政权采取了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乡镇政府被革命委员会所取代。革命委员会是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力机构。详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2注:代理型的政府一般具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本身的资源并不是自我拥有的,而是由国家下达的;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是由国家指定的;在分配和流通渠道上依赖于国家统筹和统分政策;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成就大小的标准是依据其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如何,做得好与不好,对地方政府来说,不是体现在经济利益上的奖优罚劣,而是体现在个人政治前途和政治声明上;基层政权的经济活动中也总是不可避免地采用变通的手法,但整个社会的共识是一致的,即这种变通是不合法的,必须在私底下进行,并且由于国家队几乎全部资源的垄断,这种变通也只能是“小打小闹”,不会与国家的总体计划产生太大的出入。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贯彻的主要是国家的意志,维护的也主要是国家的利益,他们只是受国家的委托(具体来说是中央政府的委托),管理自己辖区内的各种事务,并且其权限也有明确的规定。对比这些特征,我们不难发现,革命委员会基本已具备这些特征,故也可以称之为“代理型的政府”。
    1郑谦:《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9页。
    2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7页。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2同上,第337页。
    1乔耀章:《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224页。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华盛顿共识”之后的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http://www.dajun.com.cn/huasdgs.htm.
    3 Johnson, Chalmers,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朱天飚:《发展型国家的衰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2 Peter Evans.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Peter Evans.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 Marc Blecher,“Into Leather: 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China Quarterly, No. 166 2001 (June), pp. 368-393.
    2 David L.Wank,“Bureaucratic Patronage and Private Business: Changing Networks of Power in Urban China,”in Andrew G. Walder, ed., The Wa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 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ary, Berkeley&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pp.153-183; David L.Wank,. Commodifying Communism: Business, Trust, and Politics in a Chinese C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 Jean C.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4 Andrew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2),pp. 263-301.
    5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0页。
    6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8, No.76.
    1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页。
    2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3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
    1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2赵树凯:《农村发展与“基层政府公司化”》,《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1陈潭:《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2中改院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调研组:《“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陕西、甘肃、青海调研报告》,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页。
    
    1郝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权运行体制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王小龙:《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1陈潭:《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1郭宝平:《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特点和误区》,《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期。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1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
    2同上,第245页。
    1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2同上,第246页。
    3同上,第246页。
    1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2李善岳等:《中国政府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9-17页。
    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1丹尼斯?A?荣迪内利:《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民主治理中的公共行政角色的转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2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7页。
    3丹尼斯?A?荣迪内利:《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民主治理中的公共行政角色的转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1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1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2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2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3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1参见赵中社:《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2吴理财:《现代农村治理体制的构建》,www.ccrs.org.cn/(中国农村研究网),2007-10-07。
    1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 [德]马提尔斯·若丝:《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3王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载马戎:《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1欧阳静:《论被招商引资束缚的乡镇政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7页。
    1祝志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改革》,2003年第1期。
    2参见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8页。
    1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乡村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3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 [美]理查德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6页。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7页。
    1何精华:《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2 [美]理查德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1 [美]理查德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高新军:《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我国乡镇地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4-5页。
    1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2月。
    1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何精华:《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1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2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1贺雪峰:《“以钱养事”的改革不宜推广》,http://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3377,2008-08-25.
    1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1 Francis Fukuyama,“China's powerful weakness”, Los Angeles Times, 2008-4-29.
    1李景鹏:《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注:“激励相容”的概念由美国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和英国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共同提出,该理论开创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二者因此成就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激励相容”的大致内容是,假设任何代理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在任何激励合同下,代理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激励相容指的是存在这样一种体制,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实现有效“捆绑”。
    2 [美]艾伦?舍克:《代理机构:探求原则的过程》,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3埃克哈特·施罗德、曼弗雷德·罗贝尔:《英国和德国的地方政府部门》,载[德]赫尔穆特·我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4 [美]凯特(Kettl,D.F.):《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5同上,第62页。
    6沙安闻、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2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7期。
    3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培训团:《德国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http://www.ndrc.gov.cn/zjgx/t20071226_181410.htm
    4高新军:《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我国乡镇地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1蒋曼:《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改革思考》,《农村经济》,2005年6月22日。
    2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异》,《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3钱颖一、巴里·R·温加斯特:《制度、政府干预和经济发展——对中国国有企业和乡村企业的比较》,载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311页。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2同上,第58-60页。
    1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2黄祖辉、韩玲梅:《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基层政府面临的角色定位与转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1刘尚希:《乡镇机构改革:惯性思维下的误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3赵树凯:《农村组织创新的基础与方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3年8月17日。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2何精华:《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3赫尔穆特·我尔曼:《德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1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172页。
    2罗伯特·L.比什、埃里克·G.克莱蒙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项继权:《论我国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1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载麦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0-112页。
    
    1陈潭:《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2沙安闻、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3于峥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4谭同学:《机构改革基础上的乡镇民主选举》,载《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5 [美]理查德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 [美]凯特(Kettl,D.F.):《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 Volume 101, Number 2.
    3. E.Ferlie, L.Ashburner, L.Fitzgerald and A.Pittigrew,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B. Guy Pe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6.
    5. Donald F. Norris,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in the US and Why it Differs so Greatly from Britain",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Vol 23, 1997(Autumn).
    6. Ruben G Rumbaut, Nancy Foner and Steven J Gold, Im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Jun(1999), Vol.42, Iss 9.
    7. Hugo,G.. Migration and the Family,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 (1994)12.
    8. Yaohui Zhao, Rural to Urba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L.A.West and Y.Zhao(eds.)Chinese Rural Labor Flows,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9. Huang Ping, Frank N.Pieke, China Migration Country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or Policy Choices in Asia, Dhaka, June 22-24(2003).
    10. Oi,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992(45).
    11. Andrew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 An Organizational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5)101.
    12. Lipsky, 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0.
    13. Leach ,Robert and Percy-Smith, Janie,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2001.
    14. David Wilson and Chris Game, Local Government in Britain,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000.
    15. Sharpe, L.J., 'Theories and values of local government' , Political Studies. 1970. Vol. 18 ,No 2.
    16. Goetz, Edward G. and Clarke, Susan E., eds., The New Localis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3.
    17. Tony Bovaird&Elke L ffler,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Good Local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02,Vol.68 No.1
    18. Charles Tilly (e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1975.
    19. Seabright, Paul. January.“Accountability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Government: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Model.”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Vol.40 ,No.1.
    20. Lily L. Tsai,“Solidary Groups, Informal Accountability, 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May 2007, Vol. 101, No. 2.
    21. Tiebout,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Journal of Public Economy,1956,Vol.64, No.15
    22. Manor, J. Mano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Decentralization,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999.
    23. Oates, W. E., Fiscal Federal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24. Anwar Shah. Design of economic constitutions. http://www.info.worldbank.org.
    25. E.Ferlie, L.Ashburner, L.Fitzgerald and A.Pittigrew,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6. Johnson, Chalmers,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7. Peter Evans.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28. Marc Blecher,“Into Leather: 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China Quarterly, No. 166 2001 (June).
    29. Andrew G. Walder, ed., The Wa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 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ary, Berkeley&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30. David L.Wank,. Commodifying Communism: Business, Trust, and Politics in a Chinese C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1. Jean C.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32. Francis Fukuyama,“China's powerful weakness”, Los Angeles Times, 2008-4-29.
    33. R. A. W. Rhodes (Ed.),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盖·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让-皮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丹麦]埃里克?阿尔贝克,[挪威]劳伦斯?罗斯,[瑞典]拉尔斯?斯特姆伯格:《北欧地方政府:战后发展趋势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道格纳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 R. A.穆斯格雷夫,P.B.穆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15.[美] G.J.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丹尼斯?A?荣迪内利:《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民主治理中的公共行政角色的转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19.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理查德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德]赫尔穆特?沃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华盛顿共识”之后的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 http://www.dajun.com.cn/huasdgs.htm.
    26.[德]赫尔穆特?沃尔曼等:《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凯特(Kettl,D.F.):《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9.[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0.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3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2.杨雪冬、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经济社会体制分析》,2004年第2期。
    3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5.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7.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麦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9.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1997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3.安迪·罗思曼:《外国学者看中国“三农”》,《东方》,2002年第8期。
    4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赫尔穆特·我尔曼:《德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罗伯特·L.比什、埃里克·G.克莱蒙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乔治.S.布莱尔:《社区权力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版。
    5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55.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57.黄宗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载哈贝马斯等编,《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8.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9.高培勇:《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旁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2.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何显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行政逻辑——基于浙江“庆元模式”的个案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65.李芳凡,郑则文,罗建平:《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对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的调查》,《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6.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褚添有:《构建服务型政府:多维理论之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6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
    72.蔡晓莉:《中国乡村公共品的提供:连带团体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73.陈敬德:《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及机制的研究》,《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74.杨龙、张振华:《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难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解读》,《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75.何精华:《区分供给与生产: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分析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
    76.何精华:《构建乡镇“惠农型政府”: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77.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78.沈荣华:《政府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79.马戎:《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80.欧阳静:《论被招商引资束缚的乡镇政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2.荣敬本:《如何建立民主合作的新体制》,载董郁玉、施滨海编,《政治中国》,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83.祝志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改革》,2003年第1期。
    84.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85.任进:《中欧地方制度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86.薄贵利:《近现代地方政府比较》,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87.高新军:《实现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我国乡镇地级地方政府治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朱天飚:《发展型国家的衰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90.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
    91.陈潭:《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92.郝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权运行体制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3.王小龙:《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9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5.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96.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7期。
    97.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8.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99.白钢:《中国基层治理的变革》,中国法治网,2003年8月11日。
    100.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2.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03.杨善华、苏红:《丛“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4.苏红:《社会变迁中的乡镇政权——沪郊某乡镇政权的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5.孔昭林:《机构革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性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10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7.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8.张静:《村庄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
    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9.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11.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12.韩继志:《政府机构改革》,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3.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114.乔耀章:《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5.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117.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辽宁出版社,1991年版。
    118.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119.金太军等:《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0.谭同学:《楚镇的站所——乡镇机构生长的政治生态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1.谭同学:《农村治理成本视角下的县乡机构设置——以湖北省S县为实证分析对象》,《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122.张厚安、白益华:《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3.陈华栋、顾建光、蒋颖:《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沿革与角色演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124.陈华栋:《试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界》,2004年10月。
    125.陈华栋、顾建光:《中国乡镇问题研究综述及思考》,《求索》,2006年第3期。
    126.陈华栋、顾建光:《中国乡镇问题研究综述及思考》,《公共行政》(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9期。
    127.陈华栋、顾建光:《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求索》,2005年第7期。
    128.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9.鄢圣华:《中国政府体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0.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1.何包钢、郎友兴:《“步云困境”:中国乡镇长直接选举考察》,《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年4月号。
    132.李善岳等:《中国政府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33.孙学玉:《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4期。
    134.徐勇:《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35.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2月。
    13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载“国学网”的“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8月8日。
    138.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交流论文。
    139.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140.张文明、杨秀清、冯云生:《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2.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43.王振耀、白益华:《乡镇政权与村委会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44.武力:《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05年3月22日。
    145.武力:《1949-2002年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46.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47.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8.章敬平、章青松:《2000亿债务“围困”乡镇》,新华网,2001年6月20日。
    149.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150.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51.苏明:《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经济日报》,2002年1月18日。
    152.胡书东:《中国农民负担有多重——农民负担数量及减负办法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153.赵树凯:《乡镇债务源于政府体制》,《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23日。
    154.赵树凯:《农村发展与“基层政府公司化”》,《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155.新望:《苏南模式反思的历史沿革》,《经济观察报》,2001年5月30日。
    156.李学举:《中国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157.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8.谢子平、王艳敏:《乡村公共负债水平与债权结构分析:以江西G县和C县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159.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0.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1.郑谦:《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162.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163.张毅:《中国乡镇企业——历史的必然》,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64.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经营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1卷。
    165.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166.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67.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8.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9.植草益:《微观管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170.彭玉生:《中国的村镇工业公司:所有权、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督》,《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71.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72.周光辉,殷冬水:《起点平等:超越自然选择的生存逻辑———关于起点平等的发生前提、内在要求与政府责任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173.杨雪冬:《公共权力、合法性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4.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175.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176.刘祖云:《“服务型政府”价值实现的制度安排》,《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177.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78.邢艳琦:《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79.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天津社会科学》,1999第4期。
    180.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81.沙安闻、乔宝云:《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治理: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8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6.《邓小平年谱》(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89.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版。
    19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2.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59-196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4.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培训团:《德国公共服务供给与监管的经验与启示》,http://www.ndrc.gov.cn/zjgx/t20071226_181410.htm。
    195.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7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中国财政分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