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与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国家或者说民族-国家是公认的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国家构建可以作为检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视角和基点。从功能的角度,可以把国家构建的标准分解三个层面:第一,是国家对基层的控制能力高低;第二,是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高低:第三,是政权合法性的性质和强弱。本文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乡村治理诸种模式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评判,力图从宏观上勾勒出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逻辑和走向,为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学理上的认识基础。
     第一章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以乡里制度为主轴的乡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沿革,主要是给现代国家构建提供一个历史背景,耙梳其依赖之路径。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中国国家在秦汉时就已经确立了从上至下的行政建制,即乡里制度,但无法从根本上严密控制乡村社会。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上的主要特点一是正规的官僚体系难以设到基层,二是国家不管是对正规、还是各种非正规的基层代理人都缺乏控制。国家集中了权力但又无法实施。基于此,传统国家乡村在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上都是简约型的,可以称为“简约治理”。
     第二章论述自清末至民国时期作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和基本支撑的乡村社会“国家构建”从初生、成长到断裂的过程。从清末新政到民国时期,为了从农村抽取足够的资源,国家延伸到农村的基层政权在传统的田赋以外,不断创造出新的税种和税源,但基层政权事实上无力向每个农户收取这些费用,简单的办法就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摊派,此所谓摊款。当国家以村庄为单位来收取摊款时,如果村庄具有强大的内聚力,或村庄内权力的文化网络仍在,则村庄领袖就会较为公正地按习惯法向农户分摊款项。这就是保护型经纪。但是,国家无休止地增加从农村的资源抽取和基层政权越来越多的摊款,使村庄传统的权威领袖难以应对时,他们便退出了村庄政治领域。基层政权为了从村庄有效获取资源,而在村庄中寻找赢利型经纪来充任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税收经纪人。赢利型经纪加速了村庄传统文化网络的衰败,极大地削弱了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合法性,导致了国家政权扩张中的严重“内卷化”,农村社会的进一步被压榨乃至破产。这就是“经纪治理”。最终,国家由于没有控制住乡村社会经纪体制的增生与蔓延而导致“国家政权内卷化”,以至最后走向崩溃。
     第三章分析中国共产党建政以后开启的从土改、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确立的这一对乡村社会彻底改造的“新国家构建”历程,重点对公社体制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及治理绩效、内在紧张进行分析。中共建政后,经由土改、合作化、集体化,直至建立人民公社的全能治理架构,国家第一次将组织体系延伸到生产队——农村社会的最基层,可以有效掌握全国每个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提取用于现代化建设的资源。这一切是通过在基层在建立党组织而实现的,并通过持续的政治运动保持对基层组织的控制,而且共产党在发展生产、改造社会等方面一律诉诸群众运动。我们称之为“运动治理”。借助公社制度,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政权建设的重任,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但由于强制的成本实在太大及当时的制度安排与乡村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始终没有消弥,随著作为公社制度合法性支撑的领袖的去逝,公社制度迅速瓦解。
     第四章描绘改革以来直到税费改革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乡政村治”这一新型治理模式的生长、发育及带来的困境。公社终结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意识形态下,国家要继续从农村抽取资源用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但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国家必须借助公社后时期逐渐形成的乡政村治体制,继续沿袭过去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来与分散的农户打交道。其实际运作模式是一种按照所谓“压力型体制”来开展的,它通过将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任务、指针层层分解下达,从县到乡镇、再下达到村甚至每个农户。所以称为“压力治理”,压力治理模式导致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赢利型经纪的滋生蔓延。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乡村治理就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第五章探索税费改革后,为了应对新的乡村治理难题,一种合作治理模式的建立成为必须,国家构建在乡村面临新的时代课题。税费改革以及与其同时开展的农村综合改革使以农民负担为主要表征的三农危机得以消弭,也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但决策层试图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目标则落空。相反,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从过去的汲取型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暗示的是一种有效治理的缺失。
     全文最后得出结论,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摄的国家各项涉农政策发生重大变革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构建一个“合作治理”模式,其中关键之处是在乡村组织领导人的产生上引入民众的参与,让人民从下而上施加压力。如此,国家、乡村组织、农民才能实现多层次的实质性合作,乡村的“国家构建”才称得上稍有小成。
Modern state, or put it in other words, the nation-state,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in human history to date (Robert Gilpin), so the degree of state-building within a given country can be relied upon as a benchmark to examine its progress in modernization. Ever since China undertook the tax reform in 1994, great and far-reaching changes have been witnessed in areas such as agricultural policy, rural-related legal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rural society as well, a series of problems arise in the meantime. These changes bring forward positive impacts on state-building with concurrent negative implications. Issues such as the so-called "power vacuum", "governance problem" and "moral crisis" which are identified in some areas of China have drawn wide concern from the pubic, and effective resolution of these issues calls fo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f pertinent policies.
     By focusing on the topic "how the state achieves its objectives when it interacts with peasants", 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building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describe, analyse and compare the various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adop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hinese history, thus endeavours to present a macro-picture of the dynamics of change in China's rural governance. The author hopes this paper will facilitate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olicy" with his contribution of thoughts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nges of the rural grass-root governance model in China's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society. Based o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author tries to identify the state's "path dependence" in asserting its existence in the rural areas. Given the long history and fluid change of the grass-root models as well as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China's extensive landmass, the author categorizes these governance models by means of comparison, and observe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tate-building accordingly.
     Chapter two describes the birth, growth and rupture process of the state-building in China's rural society -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 element of the "new deal" policy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uses the term "involution", a concept developed by Prasenjit Duara, to analyse the whole process.
     Chapter thre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period of 1949-1978. The author will look back on the history of "restructuring" the rural society and the entrenchment of the state in rural areas si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me into power as a result of land reform,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communes.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followed with an evaluation of its overal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 review of the innate contradictions and constraints encountered by the ruling party.
     Chapter four depict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rule & village self-rule" model which was adopted during 1979-1993. The author will also decompose the predicament faced by the state within this governance model.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possible and viable approach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China's rural society after China's tax reform in 1994.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odel is in urgent ne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adoption of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rural-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commodate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basic approach applied in this model would be engaging the peasants and ensure their legitimate right to directly elect the village leaders in order to create dynamic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rural society. The author holds that essential multi-level cooperation can only be achieved among the three stakeholders—the state, village organizations and peasants by means of exerting pressure from the bottom up, thus the state can succeed moderately in achieving its objective of asserting its authority in the rural areas.
引文
[1]杨雪冬等对此做了较好的总结。见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
    [2]蒂利把二者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构建”先于“民族构建”。前者表现为政权的官僚化、渗透性、分化以及对下层控制的巩固;后者表现为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参与、承担义务和忠诚。但是这种区分只是学理层面上的,出于分析的便利和逻辑的清晰。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往往是重叠进行的,很难明确区分具体的建构措施的归属和效果所指,更不能把两者视为相更替的两个发展阶段。Charles Tilly.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king[M]//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70.
    [1]Charles Tilly.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king[M]//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70.
    [1]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3]杨雪冬:《近30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如果非要划个界,可以指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实际上,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乡村社会。精神文化、政治经济以至日常生活都是城乡同质的,更是以乡村为主导的。
    [2]Michael Mann,States,War,and Capitalism[M],Oxford:Blackwell,1988,pp.5-9.
    [3]李强:《自由主义与现代国家》,《政治理论在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John A.Hall,"States and Societies: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M],Jean Baechler etal ed.,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8,pp.20-21.
    [2][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汤苍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邓正来访谈,见《晾望东方周刊》2008年12月10日。
    [3]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4]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张小军:《理解中国乡村的内卷化机制》,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3]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1]徐增阳:《村治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综述》,《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6期。
    [1]苏文:《关于传统租佃制的两大认识误区》,《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
    [1]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2]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1]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4627
    [2]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3]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曹锦清:《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284
    [2]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3][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4]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1][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1]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4627
    [1]刘守刚:《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财政基础探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1]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1页。
    [2]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页。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曹锦清:《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284
    [1]干春松:《皇权、绅权和地方权力的建构——儒家制度化和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http://whs.whu.cdu.cn/DSHYD/DSHYD_LWTJ.htm
    [2]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 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3页。
    [1]刘守刚:《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财政基础探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2]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正规的科层组织取代或废弃了所有的传统组织形式,形式上已经实现结构科层化,各种资源和社会生活机会几乎全部由全新的、大规模的组织所垄断。但正式科层组织的各种理性化的形式规则、规范化程序被有意识地加以拒绝或无意识地被忽视,在官僚组织中通行的并非法理性权威和普适性的、非个人化的规则体系,官僚组织深受人格化权力和传统人伦关系的影响,直接制约了官僚组织体系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绩效的提高。参见M.Whyte,Who hates Bureaucracy,in Stark,Dand N ee,V(ed),Remaking the SocialistEconom-ic Institutions,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89,PP239-241.转引自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0-361页。
    [1]刘守刚:《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财政基础探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福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8页。
    [3]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4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3页。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9页。
    [1]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页。
    [2]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载《中国农村研究》 (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1]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8-587页。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2页。
    [1]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8-587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68页。
    [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4]同②,第48页
    [1]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型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4-111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8页。)
    [2][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等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文版序。
    [1]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型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4-111页。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148-149、176-177页。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252页。
    [2]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杜香芹、王先明:《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5-68页。
    [2]崔效辉:《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632
    [3]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2]同上,第212页
    [3]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4]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2]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年版。
    [3][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等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文版序。
    [1]参见郭正林:《中国乡村的治理结构:历史与现实》,《公共管理研究》(1),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吴理财:《20世纪村政的兴衰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3期。
    [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6页。
    [1]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4-245页。
    [1]吴毅:《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1]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1]安戈、陈佩华、赵文词:《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读书》1999年12期。
    [2]贺雪峰:《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何新:《中国当代社会的隐忧》,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89年第2期。
    [4]申明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体制分析》,《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春季号。
    [1]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第11页。
    [2]吴理财:《20世纪村政的兴衰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3期。
    [1]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崔效辉:《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632
    [2]武力:《农村基层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的历史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5期。
    [3][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617页。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八章。
    [2][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5-317页。
    [1]张乐天:《浙江省人民公社制度的变迁》,《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8月号。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页
    [1]张乐天:《公社制度终结后的农村政治与经济——浙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2]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张全在:《镇政府决策过程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53页。
    [1]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余杰:《绅士与流氓》,《方法》1998年第11期。
    [2]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1]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3页。
    [1]何晓星:《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及其根源》,《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1]贺雪峰:《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288、594页。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1]崔效辉:《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632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1]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1]董国强:《警惕现代化的陷阱——<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开放时代》1998年第5期。
    [1]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贺雪峰:《合村并组 遗患无穷》,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329/page-1.html
    [1]申端锋:《软指标的硬指标化——关于税改后乡村组织职能转变的一个解释框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陈朋:《乡村治理视角下政府管制的思考——基于H乡政府打击地下六合彩活动的尝试性解读》,《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2]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和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申端锋:《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中国评论》(香港)2007年3月号。
    [1]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裴敏欣编:《中南海的选择》,八方文化出版社(台北)2004年版,P83、250页。
    [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8-170页。
    [2]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2]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荣敬本:《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1]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1]《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之七——农户与革命的一个观察》,http://blog.blogchina.com/upload/2005-02-19/20050219125623124008.zip
    [1]河南商丘福源公司的公司+农户模式曾广受推崇,但据作者的电话调查,这一模式早已停止。
    [2]张建桥:《当代中国乡村改革的动力与进程——中央、地方与农民三方博弈关系》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4008
    [3]贺雪峰:《新乡村建设与中国道路》,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333/page-1.html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二,顾良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
    7.[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联经出版社,1986年版。
    8.[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郭方、刘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0、[俄]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
    11、[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历以平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版。
    12、[美]鲍尔斯、金迪斯:《强互惠的演化:人类非亲缘族群中的合作》,梁捷译,http:PPicsszju.vip50.sunbo.net。
    1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任晓等译,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
    14、[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7、[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Ⅱ),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汤苍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2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福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4、[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27、[美]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8、安戈、陈佩华、赵文词:《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贺雪峰:《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1、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省醴陵 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2、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4、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35、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3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37、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年版。
    38、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9、郭正林:《中国乡村的治理结构:历史与现实》,《公共管理研究》(1),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1、孙文:《咨参议院请核议暂行法律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42、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4、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45、裴敏欣编:《中南海的选择》,(台北)八方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46、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李强:《自由主义与现代国家》,陈祖为等编:《政治理论在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50、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
    51、吴惕安、俞可平主编:《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2、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6、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8、陈吉元、胡必亮主编:《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59、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60、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61、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建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张乐天:《浙江省人民公社制度的变迁》,《二十一世纪》(香港),1998年8月号。
    63、张乐天:《公社制度终结后的农村政治与经济——浙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64、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65、张全在:《镇政府决策过程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6、余杰:《绅士与流氓》,《方法》1998年第11期。
    67、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68、何晓星:《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及其根源》,《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69、沈登苗:《废科举前我国教育还城乡一体化吗?——也谈科举终结对农村教育的影响》,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2697
    70、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1、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72、张鸣:《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兼论近代激进主义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73、杜香芹、王先明:《乡绅与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中乡村权力的重构》,《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74、韦森:《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75、崔效辉:《论20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9632。
    76、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77、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8、吴毅:《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79、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从地方政治制度史得出的结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2期。
    80、王玉强:《四清运动动员模式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81、常利兵:《运动作为一种治理术——以晋阳公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例》,吴毅主编:《乡村中国评论》(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赵树凯《乡镇改革面临艰难抉择——10省区20乡镇调查》http://www.zhinong.cn/data/detail.php?id=4916
    83、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84、申端锋:《软指针的硬指针化——关于税改后乡村组织职能转变的一个解释框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85、申端锋:《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中国评论》(香港)2007年3月号。
    86、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87、王小东:《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调研报告》,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691190.2/
    88、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89、荣敬本:《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90、《两个局外人的对谈录之七——农户与革命的一个观察》,http://blog.blogchina.com/upload/2005-02-19/20050219125623124008.zip
    91、张建桥:《当代中国乡村改革的动力与进程——中央、地方与农民三方博弈关系》http://www.cc.org.o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4008
    92、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载《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94、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形式》,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5、陈朋:《乡村治理视角下政府管制的思考——基于H乡政府打击地下六合彩活动的尝试性解读》,《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96、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2年第2期。
    97、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98、吴理财:《20世纪村政的兴衰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3期。
    99、徐增阳:《村治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综述》,《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6期
    100、苏文:《关于传统租佃制的两大认识误区》,《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
    101、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2、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 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4627
    103 曹锦清:《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284
    104、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05、刘守刚:《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财政基础探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106、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07、罗燕明:《国家的概念》,载于吴惕安、俞可平主编:《当代西方国家理论坪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8、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09、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10、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111、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2、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3、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4、干春松:《皇权、绅权和地方权力的建构——儒家制度化和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http://whs.whu.edu.cn/DSHYD/DSHYD_LWTJ.htm
    115、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16、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年版。
    11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8、王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载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9、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0、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未刊稿。
    121、杨雪冬:《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122、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
    123、武力:《农村基层政权职能与农民负担关系研究的历史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5期。
    124、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1期。
    125、吴毅:《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5556
    126、单世联:《政治化时代的陈村运动》,《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127、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读书》1999年12期。
    128、何新:《中国当代社会的隐忧》,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89年第2期。
    129、申明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体制分析》,《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春季号。
    130、郑永年:《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131、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132、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10期。
    133、杨雪冬:《近30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Albert J.Dunlap(with Bob Andelman),How I saved Bad Companies and Mad Good Companies Great,New York,Times Books
    2.Aronowitz,S.2004,Foreword,in Dolby,Nadine & Greg Dimitriadis (eds.) Learning to Labor in New Times.
    3.Bessettl,Danielle & Kata Gualtieril,2002,"Willis,Paul and the Scientific Imperative:An Evaluation of Learning to Labour."Qualitative Sociology,Vol.25:1.
    4. Bourdieu, Pierre. & Passeron , J.1977 ,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 Sage Publications. (h5. Bourdieu , Pierre 1984 ,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Bowles , S & H. Gintis 1976 ,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7. Brown , P. 1987 , Schooling Ordinary Kids : Inequality Unemployment and the New Vocationalism. London : Tavistock.
    
    8. Charles Tilly ed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Gianfranco Poggi,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tate: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
    
    9. Charlesworth, Simon 1999 , A Phenomenology of Working Class Experience.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0.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 Rural Restructuu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M.E.Sharpe, 1997)
    
    11. E. Michelson." Justice from Above or Justice from Below? Popular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Grievances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006,forthcoming。 www. indiana. edu/~emsoc/Publications/Michelson_Justice( endnotes) .pdf.
    
    12. Fernandes , J.1988 , "From the Theories of Social and Culture Rep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Resista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Vol. 9 , No. 2.
    
    13. Giroux , A. 1983, "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 Vol. 53 ,No.3.
    
    14. Gordon , Liz 1984 , "Willis , Paul-Education , Culture 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Vol. 5 , No. 2
    
    15. Goldsmith, A.A , 1995, Democracy,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Studies , Vol.32, December 1995, p.157-174
    
    16. Harker , R. 1984 , "On Reproduction , Habitus and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coiology of Education , Vol. 5 , No. 2 (h17. J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s", Pacific Affairs, Vol.58,No.4, Winter 1985
    
    18. Kaufman , Peter 2003, "Learning to Not Labor: How Working-Class Individuals Construct Middle-Class Identitie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 Vol.44 , Issue 3
    
    19. Ludden , David 2002 , "Reading Subaltern Studies : Critical History. "Contested Meaning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outh Asia. London : Wimbledon Publishing Company.
    
    20.Noland , K &M. Anyon 2004 , "Learning to Do Times : Willis's Model of Culture Reproduction in an Era of Postndustrialism, Globalization , and Mass Incarceration. "in Dolby , Nadine & Greg Dimitriadis (eds. ) Learning to Labor in New Times. New York : Routledge Falmer.
    
    21. North , Douglass C.and Robert Paul Thomas ,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World , A New Economic Histor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Olson ,Mancur ,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23. Scott , James 1985 , Weapons of the Weak :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4. Silver, Beverly 2003 , The Forces of Labor.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Swartz , D. 1977 , "Pierre Bourdieu :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Social Inequality".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26. Victor Nee & David Stark, \TimesItalic{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8. Walker, J.G. 1986 , "Romanticising Resistance , Romanticising Culture :Problems in Willis's Theory of Cultural (Produ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Vol.7, No. 1.
    
    29. Weis , L. 1990 , Working Class without Work :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De2industrializing Economy. London : Routledge.
    
    30. Willis, Paul 1977, Learning to Labor :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mingside Edition 1981).
    
    31. Rnanjit Guha.l982."Subaltera Studies 1:Writing on South Asian History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Charles Tilly.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tate-making[M]// Charles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33.Michael Mann,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M], Oxford:Blackwell, 1988.
    
    34.John A. Hall, "States and Societies: the Miracle in Comparative"[M], Jean Baechler etal ed., Europ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