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钢铁工业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对于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整体研究。本文以1840-1927年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其发展轨迹,并就该时期为什么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发展不起来、各阶段钢铁工业建设的总体特征及其不足等问题展开论述。本文考察的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个建设周期,是全面认识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起点。
     中国工业化启动后不久,钢铁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原料,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引起朝野的关注。传统冶铁业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遽萎缩。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发展钢铁工业的呼声。从1870年代初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开始了探索旅程。1871年建成的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然而,它只具备钢铁加工能力,囿于市场、资金等因素的掣肘,冶炼钢铁计划自始至终未能实现。其它一些洋务企业的炼铁计划也相继流产。作为洋务运动前期推动钢铁工业建设的代表性人物,李鸿章在1880年代亦趋向消极。中国钢铁工业迟迟未能全面起步,有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不佳,资金缺乏,制度缺陷,以及市场需求空间有限等方面。
     中法战争后,以军事工业的进步和铁路建设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导致国内钢铁市场需求的增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一批具备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陆续兴建。贵州青溪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以其规模和历史影响,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全面起步的标志。然而,所有这些企业均先天不足,存在不同的缺憾。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谙熟经营之道的盛宣怀将钢铁、铁路、银行、煤炭等事业协同发展,顺应了钢铁工业建设的高度关联性特征。同时,他着手改良扩张汉阳铁厂,并推动组建汉冶萍公司,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清末汉冶萍公司的迅速发展,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汉冶萍时代。该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清政府的大力扶植,铁路建设造就的市场空间,日本资金的较好利用,以及盛宣怀个人的历史作用。但是,辛亥革命中断了汉冶萍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
     民国成立后,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经验,钢铁工业被北京政府确立为基础工业,钢铁工业政策形成。同时,受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北京政府强势介入钢铁工业建设,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但收效甚微。中国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钢铁建设,钢铁工业建设出现一股规模扩张的热潮,但扩张的实际结果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畸形发展。
     进入19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钢铁企业发展环境极为恶劣,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钢铁企业相继停产。在外部,日本长期以来采取种种手段,处心积虑地掠夺中国钢铁资源,到此时,基本确立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地位。中国钢铁工业迅速衰落,走完了它的第一个建设周期。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a special economic department. Until now, there is no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modern times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1840 to 1927, trying to reveal the path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out detailed discussion on why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failed to develop, and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 each period of time, etc. What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actually is the first cycle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hich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ull recognition of the centen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Shortly aft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ron and steel, which was the raw material of basic industry, gained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for its economic and strategic value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metallurgical industry could no longer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declined sharply. Under such circumstance, there appeared a voi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Since 1870s,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s begun its exploration. In 1871, the Forging Plant and Metal Rolling Plant belonged to Fuzhou Dockyard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the first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and marked the birth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owever, this plant was only qualified for processing iron and steel, meanwhile, due to the factors of market, capital, etc., the plan of smelting iron and steel was never carried out. Likewise, other similar plans failed, too.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Li Hongzhang showed less interest in 1880s. Besides, many restrictions, such as unqualified natural resources, lack of capitals, the flaws of institution, and the limited demand of the market, etc., had seriously delaye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fter the Sino-Franch War, the improvement of military industry and the rise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marking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led to the rise of the demand for iron and steel which strong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Several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capable of smelting were established. Qingxi Iron Works was the first joint adventure in modern China. The scope and influence of Hanyang Iron Works made it represent the starting point of fu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owever, those enterprises all had their inborn deficiency.
     Sheng Xuanhuai took over Hanyang Iron Works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Being familiar with management of business, Sheng coop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ailway, bank and colliery,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 of highly-related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Meanwhile, he reformed and enlarged Hanyang Iron Works and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nyeping Corporation, which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s. The prosperity of Hanyeping Corpor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created the Era of Hanyeping in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Era of Hanyeping wa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huge space of the market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the good use of Japanese capitals and personal influence of Sheng Xuanhuai. Unfortunately, the desirable situation was disrupted by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idering the experience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as appointed as the base industry by government, and the policy of developing iron and steel was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influenced by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market,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regulation, but with few effects. All works of life in China also joined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ctively, which arose a great upsurge in the enlargement to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owever, the enlargement stimulated the lopsid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hen it entered 1920s, China was in turmoil, the environment for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as deteriorating. Hanyeping Corporation and other enterprises were forced to stop production one by one. Meanwhile, Japan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rob Chinese resources of iron and steel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its position of control to Chines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therefore, declined quickly and finished its first cycle of development.
引文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顾良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440页。
    ①王宠佑:《中国冶业史》,《矿冶》第一卷第4期(1928年5月)。
    ②谷源田:《中国之钢铁工业》,《经济统计季刊》第二卷第3期(1933年)。
    ③胡庶华:《中国钢铁业之现在及将来》,《中国建设》第1卷第2期(1930年);《中国钢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申报每周增刊》1936年1卷48期(1936年12月6日)。
    ④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大东书局1929年版。
    ⑤施复亮:《中国现代经济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2年。
    ⑥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大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⑦徐梗生:《中外合办煤铁矿业史话》,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⑧丁文江:《中国官办矿业史略》,北平地质研究所1928年。
    ①马韵珂:《中国矿业史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②[日]藤冈启:《东省刮目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③张其昀:《东北失地之经济概况》,钟山书局1933年。
    ④王成敬:《东北之经济资源》,商务印书馆1947年。
    ⑤丁格兰:《中国铁矿志》(下),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12月。
    ⑥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⑦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⑧田晓青、田奇琼、刘祖彝:《湖南铁矿志》,湖南地质调查所1934年9月版。
    ⑨虞和寅:《奉天本溪湖煤铁公司报告》,北京农商部矿政司1926年3月版;黄伯逵、黎叔翊:《龙烟铁矿志》,南京中华矿学社1934年10月;卓宏谋:《龙烟铁矿厂之调查》,北平1937年6月;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概况》,1947年3月版。
    ①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81-116页。
    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黄逸平:《旧中国的钢铁工业》,《学术月刊》1981年第4期。
    ④黄逸平:《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史》,《中国冶金史料》1985年第1期。
    ①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上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56页。
    ②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④方一兵,潜伟:《汉阳铁厂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兼论中国钢铁工业化早期的若干特征》,《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4期。
    ⑤方一兵,潜伟:《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本土工程师(1894-1925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期。
    ⑥李海涛:《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
    ⑦李海涛:《试论近代中国钢铁产业建设观念的形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⑧关于汉冶萍公司的学术史回顾,可参见李江《百年汉冶萍公司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该文以宏观视角对百余年来汉冶萍公司的研究作了一个总体回顾与评述。另李玉勤在其博士论文《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的学术史回顾中对汉冶萍公司本文在此基础上,仅简单提示归纳一下30年来学界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安藤实:《日本の对华财政投资:汉冶萍借款》,东京:アジア经济研究所1967年。
    ②奈仓文二:《汉冶萍公司“接管”问题——2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と钢铁资源问题、补论》,《纪要》(社会科学)<茨城大、人文>12卷41-76页。
    ③塚漱进:《辛亥革命期におけゐ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并问题につぃて》,《论究》(文学研究科编)<中央大?院>18卷1期77-93页,1986年3月。
    ④彭曦:《湖北铁厂公司经营と盛宣怀——制钢技术问题と关联して》,《近きに在りて》34期,1998年11月。
    ⑤高岗博文:《把头制に関すゐ—考蒙—龙烟铁矿の事例につぃて》,《桵信论业》<日大通信教育〉2期61-76页,1983年3月。
    ⑥奈仓文二:《旧〈满洲〉鞍山制铁所の经营发展と生产技术——原料资源条件の关连を中心に》,《政经杂志》(茨城大)50期19-40页,1985年6月。
    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①[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华觉明等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①[德]鲁道夫?吕贝尔特著:《工业化史》(戴鸣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②[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第302页。
    ③[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第273页。
    ④高达声等编著:《近现代技术史简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⑤宋子良、王平、吉小安著:《通向工业化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⑥[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第364页。
    ①[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②黄启臣:《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8页。
    ③关于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专著可参考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华觉明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部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苏荣誉、华觉明等著《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黄启臣《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古代冶金》(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等书籍。
    ④丁文江:《漫游散记》(八),《独立评论》第16号(1932年9月4日)。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页。
    ②《复山西香涛中丞张》(光绪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所用《李鸿章全集》资料,均为此版本,下文不另注出版信息)信函五,第351页。
    ③《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09页。
    ④《查复煤铁枪炮各节并通盘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树枬编:《张文襄公全集》,北平楚学精庐丁丑刻本(下文引注出现的《张文襄公全集》均为该版本,不另注),卷39,奏议39,第5页。
    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42-143页。
    
    ①[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第417页。
    ②恩格斯:《俾斯麦先生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95页。
    ③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①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9页。注:据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记述:麟桂在担任上海道台期间(1848~1851),曾提议上海口岸解除对铁交易的禁令,允许外国铁销售和转运至内地,未被接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原始资料见于英国伦敦档案局F.O.682,第137/1(46A)号,第1号)洋铁合法地大量进入中国似在1850年代之后。
    ②中央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附录,1931年。
    ③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335页。
    ④冯炬、刘曼殊:《周廷弼》,《无锡文史资料》第一辑,第75-80页。
    ①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6页。
    ②李海涛:《前清中国社会冶铁业述略》,《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①刚毅修,安颐纂:《晋政辑要》卷40,页20。《续修四库全书》883·史部·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汪宗准修,冼宝幹纂:《佛山忠义乡志》,1926年刻本,卷六,页十五。
    ③鲍寔:《芜湖县志》卷35,实业志,商业,页6,民国八年石印本。
    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页。
    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75页。
    ⑥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36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33页。
    ②《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09页。
    ①《直境开办矿务折》(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九,第339页。
    ②[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9-380页。注:王之春(1842—?),湖南衡阳人,王夫之的后裔。19世纪60、70年代曾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的部属而受到湘淮大吏的赏识。王之春留心时势,面对严重民族危机,寻求自强御侮之道,1879年完成《清朝柔远记》一书的初稿。同年冬,王之春赴日考察,中法战争前后历任雷琼兵备道、高廉兵备道、广东按察使、署广东布政使等,1894年以湖北布政使身份出使俄国,恭贺沙皇尼古拉二世继位。后任四川布政使、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等职。《清朝柔远记》刻本于1891年问世,其间经过反复修改。
    ③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卷筹国用议,光绪丁酉聚丰坊刻本,第39-40页。
    ④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8页。
    ⑤丁风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①《盐铁论》,《申报》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一日,第3册,第321页。
    ②《制造局六号轮船告竣》,《申报》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第3册,第617页。
    ③《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09页。
    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第626-627页。
    ②《光绪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福建巡抚丁日昌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346-353页。
    ③《曹秉哲奏仿用西法开采煤铁折》(原稿无时间),《李鸿章全集》奏议十,第70页。
    ④《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江西巡抚刘坤一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89页。
    ⑤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24页。
    ⑥《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第473-474页。
    ⑦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83-92页。
    ⑧《筹议台湾事宜折》(光绪三年正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七,第297页。
    ①郭嵩焘著,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91页。
    ②《复郭筠仙星使》(光绪三年六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75-76页。
    ③《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77-78页。
    ④丁风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⑤丁风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①丁文江:《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最近之五十年》(下),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
    ②王尔敏:《中国近代之自强与求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③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03页。
    ①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宗棠、文煜、沈葆桢等撰:《船政奏议汇编》,光绪戊子年福州船政局雕本,卷1,第2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188-189页。
    ③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①对于1870年代造船过程中的金属加工环节,可参见[英]C.辛格《技术史》第五卷(上)第16章第5节“铁船中的金属加工”(陈凡译,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462页)。
    ②文煜:《第五号轮船下水并自制汽炉轮机告成第七第八号两船制造情形折》,《船政奏议汇编》,卷7,第11页。
    ③沈葆桢:《报销船政经费折》,《船政奏议汇编》,卷11,第10页。
    ④[法]日意格:《福州船政局》,上海晚报社1874年版,第11页。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第88页。
    ⑤裴荫森:《建修厂所船台添配各项机器照章声明立案片》,《船政奏议汇编》,卷36,第23页。
    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⑦拙文:《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
    ⑧[法]日意格:《福州船政局》,上海晚报社1874年版,第26-29页。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第94页。
    
    ①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05页。
    ②《赶造铁笼》,《申报》光绪七年十月十三日,第19册,第625页。
    ①左宗棠:《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船政奏议汇编》,卷2,第7-8页。
    ②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第166-167页。
    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下),第626-627页。
    ④何如璋:《船政关系海防拟请协筹经费以扩成规而期实效折》,《船政奏议汇编》,卷24,第3-4页。
    ⑤裴荫森:《恳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船政奏议汇编》,卷27,第10页。
    ①裴荫森:《添盖厂屋并添制机器动用银数片》,《船政奏议汇编》,卷33,第24页。
    ②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第258-282页。
    ③边宝泉:《复陈船政实在情形折》,《船政奏议汇编》,卷46,第10页。
    ④《总理衙门议复福建船政局折》,《时务报》第19册(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一日),第7页。
    ⑤《钦奉上谕一道》,《船政奏议汇编》,卷46,第28页。
    ⑥裕禄:《整顿船政延订法国洋员谨将办理情形及议定各洋员薪费数目折》,《船政奏议汇编》,卷47,第10页。
    ⑦《福州船政局订请法国造船监督合同》,《时务报》第21册(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第4页。
    ⑧裕禄:《查看船政情形应行整顿各事宜折》,《船政奏议汇编》,卷47,第21-23页。
    ⑨裕禄:《延募洋员到闽商拟制造船工大概情形折》,《船政奏议汇编》,卷48,第27页。
    ①何如璋:《船政关系海防拟请协筹经费以扩成规而期实效折》,《船政奏议汇编》,卷24,第3页。
    ②《船局近闻》,《申报》光绪七年九月廿一日,第19册,第537页。
    ③《船局琐闻》,《申报》光绪八年二月初七日,第20册,第333页。
    ④《制造延迟》,《申报》光绪八年三月初三日,第20册,485页。
    ⑤《总理衙门奏》(原稿无时间),《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第167页。
    ⑥《张斯桂上盛宣怀禀》(1875年6月),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湖北开采煤铁总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①关于为何选定湖北广济作为办矿地点,有人认为,除了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对适宜外,还有出于对湖北人事条件与长江通商条件的考虑。参见徐元基:《洋务派经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
    ②丁文江《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载《最近之五十年(下)》,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认为“开平矿务局为近代矿业之嚆矢”。孟世杰亦赞同以开平矿务局为“吾国以西法开矿之始”(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上册第二编,百城书局1932年版,第134页)。王玺也指出:“开平煤矿,为我国近代实业之权舆。”(《中英开平矿权交涉·绪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
    ③《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试办开采章程六条》(1876年1月13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41页。
    ④《郭师敦致盛宣怀函》(1877年6月28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197页。
    ⑤《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7年8月16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12页。
    ⑥《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6年7月13日到),《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93页。
    ⑦《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7年1月19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145页。
    ⑧《盛宣怀致翁同爵函》((1877年8月5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10页。
    ⑨《郭师敦核算生铁厂成本报告》(1877年10月2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37页。
    ①《郭师敦勘矿报告》(1877年11月30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62页。
    ②《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7年8月16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12页。
    ③《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7年10月16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44页。
    ①《李鸿章批》(1878年2月10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283页。
    ②《盛宣怀复郭师敦函》(1878年9月15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341页。
    ③《郭师敦致盛宣怀函》(1879年1月29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363-365页。
    ④《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9年2月14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368页。
    ⑤袁为鹏:《中国近代工矿业区位选择的个案透视——盛宣怀试办湖北矿业失败原因再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⑥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页。
    
    ①[日]小林正彬:《八幡製鉄所》,东京教育社1977年版,第111页。
    ②全汉昇:《汉冶萍公司史略》,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17-622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23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28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40-641页
    ⑤王玺:《中英开平矿权交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第34-35页。
    ⑥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北洋大臣李批,《李鸿章全集》诗文,第253-254页。
    ①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②如1875年1月,金陵制造局在试造大炮时,发生爆炸,炸死兵士7人,检查结果是钢质显然存有毛病。(参见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326页);另对船政局的轮船制造,李鸿章认为:“船身铁壳必须开采试炼,添募碾卷铁板,掉炼熟铁之洋匠,殊为费手。……惟中国若不开采铁矿,讲求炼铁、炼钢之法,则无论何等新式俱描绘不出,深为焦急。”(《复吴春帆京卿》光绪二年十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506-507页)
    ③《复应宝时》(同治四年四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一,第381页。
    ④《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09页。
    ⑤《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六,第165页。
    ⑥曹诚克在《三十年来中国之矿冶工程》中详列中国近代矿冶工程大事纪年表,亦以1874年为始,视为“我国肇启近代矿业先机之一年”。(参见《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1948年再版)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①《复鲍华谭中丞》(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87页。
    ②《复丁稚璜宫保》(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179页。
    ③《复丁稚璜宫保》(光绪二年七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469页。
    ④《复川督丁稚璜宫保》(光绪五年八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480页。
    ⑤《复黎召民京卿》(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29页。
    ⑥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⑦但也有个别例外,如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在新疆乌鲁木齐设有官营的冶铁厂,集中犯人,使用犯人劳动。铁厂犯人刑满不准回籍。(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呈告新疆乌鲁木齐犯人铁厂刑满不准回籍事》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档号03-1429-006缩微号098-0892)。另外,为预防一些地区民营冶铁厂的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官员也采取过官营的做法。如嘉庆年间陕甘总督将南山铁厂收归官营的做法(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奏请南山铁厂官为经理事》,档号03-2142-033缩微号157-1625)。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其所占的比重亦十分有限。
    ⑧丁文江:《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最近之五十年》(下),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清政府在乾隆初年曾经花费部款100万两经营川、滇铜矿,成绩卓著。一直到嘉道年间,每年解京之铜尚有六七万担。
    
    ①《复金陵制造局江苏补用道段喆》(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48页。
    ②《复金陵制造局江苏补用道段喆》(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52页。
    ③《复金陵制造局江苏补用道段》(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89页。
    ④《加复段筱湖观察》(同治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90页。
    ⑤《复金陵制造局江苏补用道段喆》(同治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560-561页。
    ⑥《李鸿章致盛宣怀函》(1877年1月19日),《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第144页。
    ①《加复区海峰容纯甫》(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8页。
    ②《复驻洋委员工部主政区》(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160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为请定铁锅禁止出洋办法以杜奸弊事》,档号03-0008-001,缩微号001-0592。
    ④《山西铁斤请归海运折》(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第350页。
    ①《复山西香涛中丞张》(光绪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351页。
    ②《复张香涛中丞》(光绪九年九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287页。
    ③《致总署议驳船政局请造兵船》(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519页。
    ④《复醇邸论南船黔矿并赞邸疏》(光绪十二年七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信函六,第55页。
    ⑤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北洋大臣李批,《李鸿章全集》诗文,第253-254页。
    ⑥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北洋大臣李批,《李鸿章全集》诗文,第250页。
    ⑦《寄粤督李》(光绪十六年正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电报三,第5页。
    
    ①刘学照:《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钱大都、魏斌贤、李钰等编:《中国煤炭资源总论》,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①姚培慧主编:《中国铁矿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3、28-29页。
    ②[英]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①[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3页。
    ②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③[美]格尔申克隆:《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载[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①丘亮辉:《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
    ②刘秉璋:《奏为机器局委员采买钢铁铜铅请咨部立案事》(光绪十三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号04-01-03-0175-058缩微号04-01-03-006-2265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奏为川省机器局扩充制造委员购办外洋钢铁及一切物料事》(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档号04-01-36-0118-050缩微号04-01-36-005-1415
    ①《请旨敕议拓增船炮大厂以图久远折》(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光绪庚寅刻本,卷64,第7-8页。
    ①[英]C.辛格:《技术史》第五卷(上)(陈凡译),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②《续造钢甲快船折》(光绪九年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奏议十,第158页。
    ③裴荫森:《恳请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船政奏议汇编》卷27,第7-10页。
    ④张侠、杨志本、罗澍伟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上),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⑤《致总署议驳船政局请造兵船》,(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519页。
    ⑥张侠、杨志本、罗澍伟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上),第115页。
    ⑦王志毅:《中国近代造船史》,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⑧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97页。
    ⑨《致总署议安置枪炮厂》(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七,第7页。
    ①《请旨敕议拓增船炮大厂以图久远折》(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64,第6-8页。
    ②陈晓律:《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③[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④方显廷:《西方物质文明带来了道德的堕落》,载《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5页。
    ①丘亮辉:《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
    ②[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页。
    ③[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资本的年代:1848~1875》,第64页。
    ④《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474页。
    ⑤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⑥《朱一新奏陈管见折(摘录)》(原稿时间不详),《李鸿章全集》奏议十,第569页。
    ①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9页。
    ②吴淞铁路在1876年12月1日至1877年8月25日运营的时间里,共运送旅客16万多人次,平均每周每英里可赚27英镑。(参见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第65页)。
    ③刘铭传著,马昌华、翁飞点校:《刘铭传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①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版,第326页。
    ②曹允源等:《(民国)吴县志》列传四,苏州文新公司1933年版,第79-80页。
    ③《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署贵州巡抚潘霨片》,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169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77-680页。
    ①《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日署贵州巡抚潘霨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76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84页。
    ③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02页。
    ④《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贵州巡抚潘霨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80页。
    ⑤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680页。
    ⑥《光绪十五年八月六日贵州巡抚潘霨片》,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81页。
    ①杨德燊:《青溪铁厂史略》,《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
    ②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定义,钢铁联合企业是指具备了炼铁、炼钢、钢加工等钢铁工业主要生产环节并基本配套的生产企业。(参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光绪十六年六月四日贵州巡抚潘霨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82页。
    ④注:据杨德燊前引文记述,潘露因铁厂经办历年,久无成效,同僚诟病,家人诽笑,气愤之下,吞金自杀。
    ⑤《光绪十六年八月三日贵州巡抚潘霨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83页。
    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日贵州巡抚崧蕃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七),第185页。
    ⑦1895年,曾彦铨病逝,清政府清查青溪铁厂财务,所存各务价值“不敷公款甚巨”,曾令向曾彦铨及潘霨家属追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6页)。
    ①《李鸿章致张之洞函》(1892年12月22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2页。
    ②注:实际上该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而是依附于江南制造局,为考察方便,行文中将之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单位。
    ③刘麒祥,1890年3月至1895年9月继聂缉椝礖谓现圃炀肿馨欤迪婢炝跞刂樱?880年曾充曾纪泽(刘麒祥姐夫)秘书,赴俄交涉伊犁争端。1883年任驻俄使臣曾纪泽的二秘。回国后曾担任福州船政局总办。
    ④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二建置表,1905年编印本,第35、37页。
    ⑤《机器局制造经费照案指拨片》(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欧阳辅之:《刘忠诚公遗集》,宣统己酉刻本,卷26,第31页。
    ①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十炼钢略,第2页。
    ②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十炼钢略,第7页。
    ③《机器局设炉自炼钢铁片》(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五日),《刘忠诚公遗集》,宣统己酉刻本,卷20,第24页。
    ④[美]T.L.康念德著:《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杨天宏、陈力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152页。
    ①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二,建置表,第50页。
    ②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十,炼钢略,第2页。
    ③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二,建置表,第38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第297页。
    ⑤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22页。
    ⑥《朱恩绂奏考察江南制造局情形折》(1910年9月15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档案,转引自李琴芳:《清末民初的上海制造局(上海兵工厂)考述》,《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①李鸿章:《奏为天津机器局订购英国铸钢机器各项重大物料请敕部立案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号04-01-36-0117-044缩微号04-01-36-005-1260
    ②[美]T.L.康念德:《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第160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第365-366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第528页。
    ⑤《张之洞为订购炼钢炉并雇工师来鄂包炼事致许景澄电》(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九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第263页。
    ①《湖北钢药厂内设置之各厂名称清折》(约1904年),《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第263页。
    ②《朱恩绂奏考察湖北兵工、钢药两厂情形折(奏底)》(1910年11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第353页。
    ③《湖北兵工钢药两厂所造枪炮钢药各件利病说略》(1911年7月30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第551页。
    ①《筹补铁款片》(光绪八年六月十二日),《张文襄公全集》卷5,奏议5,第4页。
    ②《设立铁绢局片》(光绪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张文襄公全集》卷7,奏议7,第8-9页。
    ③《请折解绸绢纸张片》(光绪八年六月十二日),《张文襄公全集》卷5,奏议5,第6页。
    ④《筹议海防要策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1,奏议11,第16页。
    ⑤《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7,奏议27,第9页。
    ⑥黄长义:《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一分册,1986年版,第177页。
    ②《筹设炼铁厂折》(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7,奏议27,第1-4页。
    ③《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5,奏议25,第18页。
    ①《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7,奏议27,第9-12页。
    ②《张之洞致海军衙门电》(1889年11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后简称《汉冶萍档案》)(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第68页。
    ③《筹建枪炮厂折》(光绪十五年七月初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5,奏议25。
    ④《致柏林许钦差》(光绪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5,电牍14,第27页。
    ①《致柏林许钦差》(光绪十七年五月初二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5,电牍14,第28页。
    ②《张之洞奏预筹铁厂开炼成本折》(1893年4月11日),《汉冶萍档案》(上),第98页。
    ③《查复煤铁枪炮各节并通盘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9,奏议39,第8页。
    ④《张之洞奏预筹铁厂开炼成本折》(1893年4月11日),《汉冶萍档案》(上),第98页。
    ⑤罗一星:《明清时期佛山冶铁业研究》,载广东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①《请开铁禁折》(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9,奏议19,第12页。
    ②《筹议海防要策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1,奏议11,第22页。
    ③《致柏林洪钦差》(光绪十五年九月十八日亥刻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3,电牍12,第11页。
    ④《张之洞致刘瑞芬电》(1889年8月14日),《汉冶萍档案》(上),第62页。
    ⑤《致伦敦刘钦差、柏林洪钦差》(光绪十五年三月初十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2,电牍11,第4页。
    ①《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5,奏议25,第11-19页。
    ③《致柏林洪钦差》(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3,电牍12,第6页。
    ①《复调鄂督张香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九日),《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546页。
    ②《张之洞致洪钧电》(1890年1月15日),《汉冶萍档案》(上),第64页。
    ③《致海署天津李中堂》(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3,电牍12,第40页。
    ④注:近年有新观点认为,铁厂由粤迁鄂主要是清廷中枢为了抑制势力过分膨胀的李鸿章政治集团,有意“扬张抑李”而做出的决策,而并非张之洞、李瀚章两人凭个人意愿而导致的移交行为。参见袁为鹏:《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⑤《致海署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六年三月初十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4,电牍13,第26-27页。
    ⑥《张之洞札蔡锡勇筹办煤铁事宜文》(1890年6月3日),《汉冶萍档案》(上),第74页。
    ⑦《汉冶萍公司及其档案史料概述》,《汉冶萍档案》(上),第9页。
    ①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薛钦差来电》(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到),《张之洞全集》卷183,电牍14,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78页。
    ③《张之洞咨呈约估筹办煤铁用款折》(1890年12月20日),《汉冶萍档案》(上),第86页。
    ④《吕柏致比公司函》(光绪二十五年二月),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⑤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汉冶萍公司志》,第16页
    ⑥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04页。
    ⑦《薛钦差来电》(光绪十七年十月初十日午刻到)《张之洞全集》卷186,电牍17,第5625页。
    ⑧《薛钦差来电》(光绪十八年七月初五日巳刻到),《张之洞全集》卷188,电牍19,第5714页。
    ⑨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184,电牍15,第5529页。
    ①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04页。
    ②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73页。
    ③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5710、5724、5747、5708页。
    ④[德]施丢克尔著:《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乔松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86页。
    ①《叶揆初》,《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三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注:该文曾叙述叶景葵(揆初)写《述汉冶萍公司之历史》的前因后果。
    ②如冯天瑜:《张之洞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84页;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0-1711页;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商界》2007年第2期,等等。
    ③代鲁:《对张之洞办铁厂几条指摘的辨析》,载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④张实:《关于叶景葵及其“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考证》,《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⑤[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第348页。
    ⑥《致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35,电牍14,第5页。
    ①彭维基:《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73、76页。
    ②《筹议海防要策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1,奏议11,第22页。
    ③《致柏林洪钦差》(光绪十五年九月十八日亥刻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3,电牍12,第11页。
    ④《致伦敦薛钦差》(光绪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5,电牍14,第11页。
    ⑤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卷183,第5512-5513页。
    ⑥薛福成:《出使公牍》,光绪戊戌年刻本,卷10,第1页。注:张之洞于10月8日收到该电(参见《张之洞全集》卷184,第5523页)。
    ⑦《致伦敦薛钦差》(光绪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5,电牍14,第16页。
    ①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36页。
    ②《张之洞奏勘定炼铁厂基暨开采煤铁事宜折》(1890年12月17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03页。
    ③《盛宣怀致盛春颐、施肇曾函》(1899年4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100页。
    ④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42页。
    ⑤《煤铁互售合同》,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下文简称《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⑥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42页。
    ①《解茂承:冶局矿山清折》(1901年5-6月),《汉冶萍公司》(二),第246页。
    ②《解茂承:运日矿砂化验清折》(1904年1月16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93页。
    ③《张赞宸致盛宣怀函》(1897年2月2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399页。
    ④《卜聂致盛春颐函》(1899年6月27日),《汉冶萍公司》(二),第144-145页。
    ⑤《赖伦致盛宣怀函》(1903年6月16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29页。
    ⑥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页。
    ⑦《湖北铁政局所置机器、厂屋计各项工程清单》,《汉冶萍公司》(一),第32-34页。
    ①《湘潭张令来电》(1900年3月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786页。
    ②蔡锡勇,早年受教于广州同文馆、京师同文馆,1876年随陈兰彬出使美国,担任翻译、参赞。1884年以广州实习馆英文教习的身份入张之洞幕府。中法战争期间,协助张之洞处理对外交涉事务。广州洋务局成立后,蔡氏任提调,处理日常局务,几乎参与张之洞在广东的所有洋务事业。张移督两湖,蔡锡勇随调。1890年春,担任湖北铁政局驻局总办。1897年10月病故。(参见张永刚、樊孝东:《蔡锡勇——张之洞幕府前期实业总管》,《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欧仁·吕柏著:《中国的采矿业和钢铁工业》(慕峰涛译),转引自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276页。
    ④《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1年2月7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5页。
    ①《张之洞咨呈约估筹办煤铁用款折》(1890年12月20日),《汉冶萍档案》(上),第87页。
    ②《张之洞委员勘办大冶煤铁札》(1890年11月30日),《汉冶萍档案》(上),第76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档案》(上),第75、77页。
    ④《徐建寅致盛宣怀函》(1890年10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18页。
    ⑤《德培致盛宣怀函》(1896年6月1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4页。
    ⑥《致伦敦薛钦差》(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7,电牍16,第33页。
    ⑦《薛钦差来电》(光绪十六年六月初十日到),《张之洞全集》卷183,电牍14,第5508页。
    ⑧《致巴黎薛钦差》(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九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7,电牍16,第4页。
    ⑨《致伦敦薛钦差》(光绪十八年七月十七日发),《张之洞全集》卷188,电牍19,第5724页。
    ⑩欧仁·吕柏著,慕峰涛译:《中国的采矿业和钢铁工业》,载《汉冶萍公司志》,第275页。
    ①《张之洞咨呈约估筹办煤铁用款折》(1890年12月20日),《汉冶萍档案》(上),第87页。
    ②《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1年8月5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8页。
    ③《李维格:拟设汉阳钢铁厂学堂章程》(1897年3月26日到),《汉冶萍公司》(二),第453页。
    ④龙季子:《目前炼钢业的困难》,《新华日报》1943年10月28日。
    ⑤据估算,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民用工业的投资,“不会超过1500万两”。参见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第302-307页。
    ①《预筹铁厂成本折》(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3,奏议33,第7页。
    ②《致总署》(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六日),《张文襄公全集》卷76,电奏4,第27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938页。
    ④《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1年2月7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4页。
    ①《张之洞奏炼铁全厂告成折》(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09页。
    ②《张之洞奏报铁厂开炉日期折》(光绪二十年二月初四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10页。
    ③《李增荣致张之洞电》(光绪二十年正月初十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10页。
    ④《致武昌蔡道台》(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四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47,电牍26,第3-4页。
    ⑤《1894年6月至1898年11月汉阳铁厂出铁清单》(1899年3-4月),《汉冶萍公司》(二),第105页;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13-14页。
    ⑥《汉厂郑来电》(1896年6月22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55页。注:在该电报中,郑观应以“向来洋人所用信纸皆印有国家钢铁厂字样”,铁厂既改为商办,似应易名,请用“汉阳钢铁厂公司”名称。
    
    ①田鸿钧:《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的教训》,《决策与探索》1987年第3期。
    ②《复丁稚璜宫保》(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489-490页。
    ③工商部:《呈大总统缕陈汉冶萍公司实情文》,《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
    ①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154页。
    ②《吕柏致比公司函》(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汉冶萍公司》(二),第101页。
    ③《张之洞致盛宣怀电》(1890年5月27日),《汉冶萍档案》(上),第74页。
    ④《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工暨开采煤铁事宜折》(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9,奏议29,第21-22页。
    ⑤《徐建寅致盛宣怀函》(1890年10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18页。
    ①《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十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7,奏议27,第10页。
    ②《复鄂督张》(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三日),《李鸿章全集》电报三,第56页。
    ③袁为鹏在《清末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中持相同观点,并有精彩论述。
    ④《致海署天津李中堂》(光绪十六年三月廿九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34,电牍13,第33页。
    ①《张之洞致李鸿章函》(1892年12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8页。
    ②《李鸿章致张之洞函》(1892年12月22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2页。
    ③《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工暨开采煤铁事宜折》(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张文襄公全集》卷29,奏议29,第25页。
    
    ①《炼铁厂添购机炉请拨借经费折》(光绪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1,奏议31,第29页。
    ②《预筹铁厂成本折》(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3,奏议33,第4页。
    ③《铁厂成本不敷另筹借拨折》(光绪十九年五月十四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3,奏议33,第14页。
    ④《请添铁厂开炼用款片》(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四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4,奏议34,第27页。
    ⑤《铁厂拟开两炉请饬广东借拨经费折》(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二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5,奏议35,第9-10页。
    ①《湖北铁政枪炮两局经费由江南拨解片》(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8,奏议38,第11页。
    ②《查复煤铁枪炮各节并通盘筹划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9,奏议39,第8页。
    ③《凑拨铁厂开炼经费折》(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9,奏议39,第15页。
    ④《铁厂招商承办议定章程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张文襄公全集》卷44,奏议44,第2页。
    ⑤《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3年2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5页。
    ⑥《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0年11月2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1页。
    ⑦《钟天纬致盛宣怀函》(1893年2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5页。
    
    ①《吕柏致比公司函》(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汉冶萍公司》(二),第101-102页。
    ②《1894年6月至1898年11月汉阳铁厂出铁清单》(1899年3-4月),《汉冶萍公司》(二),第105页。
    ③《李维格呈出洋采办机器禀》(1905年1月17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68页。
    ①薛福成:《陆续订运湖北炼铁织布机器情形片》(光绪十六年七月初六日),《出使奏疏》卷上,光绪甲午刻本,页18。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371,第859-860页。
    ②代鲁:《清末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述析》,《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筹议海防要策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11,奏议11,第22页。
    ②《张之洞致李鸿章函》(1892年12月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8页。注:1894年秋,张之洞在《铁厂拟开两炉请饬广东借拨经费折》(《张文襄公全集》卷35)中曾提到:1892年冬,盛宣怀请求招集商股100万两,承办铁厂,以40万还官本,以60万作开办经费,剩余官本260万分20年归还,还清后报效30万两。但须铁厂能炼钢铁后才能承领。张之洞认为,“若归商办,将来造轨制械转须向商购铁,虽塞洋铁之漏卮,究非自强之本计”。对此言论,综合当时背景,笔者以为,这是张之洞寻求与李鸿章合作而被拒绝后发出的托辞。在1892年12月致张之洞函件中,盛宣怀婉拒了由其招商接办的请求。
    ③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9-530页。
    ④《铁厂煤矿拟招商承办并截止用款片》(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9,奏议39,第18页。
    ⑤《张之洞致砚斋中堂函》(光绪二十二年正月),《汉冶萍档案》(上),第127页。
    ⑥《张之洞致许景澄电》(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38页。
    ⑦《张之洞致李鸿章电》(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四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38页。
    ①《筹拟铁矿情形禀》(1889年12月15日),《汉冶萍公司》(一),第6页。
    ②《寄江宁恽莘耘观察祖祁》(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六),盛宣怀:《愚斋存稿》,民国思补楼版,卷24,电报1,页12。
    ③《江宁恽莘翁来电》(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九),《愚斋存稿》卷24,电报1,页12。
    ④《寄恽莘翁》(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九),《愚斋存稿》卷24,电报1,页12-13。
    ⑤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507页。
    ⑥《寄武昌恽松翁》(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廿三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35页。
    ⑦《寄直督王夔帅》(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愚斋存稿》卷24,电报1,页19。注:盛宣怀与王文韶有师生之谊,甲午战后,盛宣怀因承办军粮事被参劾,王文韶代为说情,方免于难。
    ⑧《盛宣怀呈接办汉阳铁厂禀》(1896年5月23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29页。
    
    ①代鲁:《清末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述析》,《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鄂督张香帅致直督王夔帅电》(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8。
    ③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④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盛宣怀致张之洞函》(1892年12月1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0页。
    ②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16页。
    ③[德]施丢克尔著:《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乔松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80页。
    ④《郑官应:铁厂次第筹办张本六十条》,《汉冶萍公司》(一),第193页。
    ⑤《郑观应致盛宣怀函》(1896年9月15日),《汉冶萍公司》(一),第207页。
    ⑥《盛宣怀致张之洞函》(1892年12月1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40页。
    ⑦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53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69,第838页。
    ②《吁请修备储才折》(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张文襄公全集》卷37,奏议37,第25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78,第944页。
    ④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第471页。
    ⑤《鄂督张香帅致直督王夔帅电》(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7。
    ⑥《寄王夔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四),《愚斋存稿》卷24,电报1,页29。
    ⑦《寄王夔帅》(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9。
    ⑧《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10、11。
    ⑨《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全集》卷44,奏议44,第23-24页。
    ①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二编路政,燕京印书局1924年版,第73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二编路政,第75-76页。
    ③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二编路政,第77页。
    ④《盛宣怀拟总公司铁路干线大略》,王尔敏、吴伦霓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第473-474页。
    ⑤《湖北铁厂改归商办并陈造轨采煤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三月),《愚斋存稿》卷2,奏疏2,页13。
    ⑥《淞沪铁路工竣造销折》(光绪二十八年9月),《愚斋存稿》卷7,奏疏7,页39。
    ⑦《盛宣怀咨商部》,《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第491-493页。
    ①《盛宣怀致张赞宸函》(1904年12月2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454页。
    ②《醴洙铁路工竣列作末次造销折》(光绪三十二年八月),《愚斋存稿》卷13,奏疏13,页7-9。
    ③朱荫贵:《论中国近代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调拨流动》,《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二册(谕旨类?电寄谕旨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⑤《张赞宸致盛宣怀函》(1897年8月22日),《汉冶萍公司》(一),第633页。
    ①《湘潭张绍甄来电》(1898年9月19日),《汉冶萍公司》(二),第730页。
    ②《盛宣怀致载振、唐文治、顾肇新函》(1906年5月2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54页。
    ③《声复动支官款推展吴淞并支给萍醴缘由片》(光绪三十二年八月),《愚斋存稿》卷13,奏疏13,页14。
    ④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三编路线,第622页。
    ⑤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⑥《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5年8月1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15页。
    ①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2页。
    ②《寄鄂督张香帅》(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26。
    ③《寄张香帅》(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页28。
    ④《张香帅来电》(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愚斋存稿》卷99,总补遗,页26。
    ⑤陈礼茂:《张之洞在中国通商银行创办过程中的言论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⑥《条陈自强大计折》(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愚斋存稿》卷1,奏疏1,页3。
    ⑦《寄王夔帅张香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五、六),《愚斋存稿》卷25,电报2,页12。
    ①《寄王夔帅张香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愚斋存稿》卷25,电报2,页15。
    ②《军机处关于盛宣怀开办银行的批文》(1896年11月12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③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3页。
    ④《银行董事酌拟章程四十条》(1896年11月),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中国通商银行》,第30页。
    ⑤《中国银行说——严信厚所拟第二个银行章程》(1897年1月20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中国通商银行》,第45页。
    ⑥《盛春颐致盛宣怀函》(1902年5月9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70页。
    ⑦《陈淦致盛宣怀函》(1901年4月19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23129。
    ⑧《汉阳铁厂结欠中国通商银行银数清折》(1905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23388。
    ①《盛宣怀呈接办汉阳铁厂禀》(1896年5月23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29页。
    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丙,机器局,第249页。
    ③《郑观应致盛宣怀函》(1896年8月14日),《汉冶萍公司》(一),第174页。
    ④《郑观应:铁厂次第筹办张本六十条》(1896年9月4日),《汉冶萍公司》(一),第186页。
    ⑤《湖北铁厂炼轨请购用开平焦炭片》(光绪二十三年九月),《愚斋存稿》卷1,奏疏1,页42。
    ⑥据1896年6月20日郑观应致盛宣怀信件,铁厂与开平煤矿在天津定价八两五钱,运汉后各项费用相加,约计需规银十二两四钱。(参见《汉冶萍公司》一,第81页)
    ①《上翁宫保书》(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五日),盛宣怀:《愚斋未刊信稿》,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
    ②《汉冶萍公司》(一),第749、754页。
    ③《郑观应:铁厂次第筹办张本六十条》,《汉冶萍公司》(一),第183页。
    ④《郑观应致盛宣怀函》(1896年6月29日),《汉冶萍公司》(一),第87页。
    ⑤《盛宣怀致郑观应函》(1896年9月中旬),《汉冶萍公司》(一),第212页。
    ⑥《盛宣怀札张赞宸文》(1897年6月14日),《汉冶萍公司》(一),第547页。
    ⑦《湖北铁厂该归商办并陈造轨采煤情形》(光绪二十四年三月),《愚斋存稿》卷2,奏疏2,页13-14。
    ⑧《盛宣怀致张赞宸函》(1898年12月2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76页。
    ⑨《盛宣怀致张赞宸函》(1899年3月2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86页。
    ①《萍乡煤矿公司与上海礼和洋行借款合同》(1899年4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96页。注:1902年8月,萍乡煤矿曾再向礼和借款400万马克(见前书第282页),该借款不见于以后厂矿借款统计,估计为草合同,实际并未执行。
    ②《萍乡煤矿与大仓洋行借款合同》(1907年5月1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88-589页。
    ③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第495页。
    ④《萍乡来电》(1903年4月7日),《汉冶萍公司》(二),第955页。
    ⑤《盛宣怀咨端方、瑞良文》(1907年4月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84页。
    ⑥《湖北铁厂账册》(光绪31年11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12246。注:该费用具体包括支付萍乡、外洋、开平焦炭的支出,以及购买萍乡、日本、开平、湖南等处烟煤的支出。
    ①孟震:《萍矿过去谈》,《近代史资料》总第102号。
    ②《盛宣怀致赵竹君函》(1902年1月1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63页。
    ③《盛宣怀致张之洞函》(1906年1月30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39页。
    ④《密陈各公司局厂艰难情形片》(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愚斋存稿》卷4,奏疏4,页25。
    ⑤《张之洞奏查明招商局保借洋款扩充萍矿有益无碍折》(1899年7月24日),《汉冶萍档案》(上),第227页。
    ⑥《盛宣怀致张赞宸函》([1905年]3月27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943-3。
    ⑦《轮船招商局所持汉冶萍股票单》(1909年),上海档案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12496-7。
    ①《萍乡煤矿公司与上海礼和洋行借款合同》(1899年4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97页。
    ②《盛宣怀致顾肇熙、郑观应照会》(1897年12月2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25页。
    ③《轮船招商总局咨呈盛宣怀文》(1898年1月20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28页。
    ④《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05年6月11日),《汉冶萍公司》(二),第494页。
    ⑤《顾肇熙、郑观应致盛宣怀函》(1899年1月6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9页。
    ①《盛宣怀致赵竹君(凤昌)函》(1902年1月1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63页。
    ②1902年10月24日,盛宣怀之父盛康病逝,照例盛宣怀丁父忧,应开去本兼各差。清廷夺情仅保留其铁路督办一职,其余各差均开缺或改为署任。
    ③《袁世凯咨盛宣怀文》,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轮船招商局》,第830、834页。
    ④[美]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⑤《盛宣怀:招商章程八条》(1896年5月上旬),《汉冶萍公司》(一),第67页。
    ①《日本李一琴去电》(1902年10月27日),《汉冶萍公司》(二),第943页。
    ②李海涛、自在:《李维格与汉冶萍公司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盛宣怀:汉阳铁厂收归国有、议借洋债节略》(1903年),《汉冶萍公司》(二),第399页。
    ④《李维格:新公司接办汉阳铁厂之预算》(1905年4月上旬),《汉冶萍公司》(二),第487页。
    ⑤欧仁·吕柏:《中国的采矿业和钢铁工业》,转引自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275页。
    ⑥《盛宣怀致张之洞函》(1890年2月1日),《汉冶萍公司》(一),第10页。
    ⑦《德培致盛宣怀函》(1896年6月1日),《汉冶萍公司》(一),第75页。注:当时德国马克对白银的比价约为1:0.347222。(见引著第402页)
    ①《德培办事条规》(1896年6月18日),《汉冶萍公司》(一),第80页。
    ②《郑观应致盛宣怀函》(1896年12月16日),《汉冶萍公司》(一),第306页。
    ③《郑观应致盛宣怀条陈》(1897年7月2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599页。
    ④《赖伦致盛宣怀函》(1903年6月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23-324页。
    ⑤《致俄京许钦差》(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发),《张文襄公全集》卷148,电牍27,第22页。
    ⑥《盛宣怀致克虏伯厂函》(1897年4月上旬),《汉冶萍公司》(一),第474页。
    ⑦《盛春颐致盛宣怀函》(1897年7月30日),《汉冶萍公司》(一),第610-611页。
    ⑧《郑观应:对盛春颐等七月二日致盛宣怀函的意见》(1897年),《汉冶萍公司》(一),第611页。
    ①《徐庆沅说帖》(1896年10月),《汉冶萍公司》(一),第245页。
    ①《盛宣怀致盛春颐、施肇曾函》(1899年4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100页。
    ②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卷十,炼钢略,光绪三十一年编印本,第4页。
    ③《张赞宸致盛宣怀函》(1897年2月23日),《汉冶萍公司》(一),第399页。
    ④《湘潭张令来电》(1900年3月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786页。
    ⑤《宗得福致盛宣怀函》(1903年3月7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11-312页。
    ⑥《卜聂致宗得福函》(1904年3月2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415页。
    ⑦《张赞宸致盛宣怀函》(1903年12月5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78页。
    ①《李维格致杨学沂函》(1904年5月26日),《汉冶萍公司》(二),第435页。
    ②《李维格致盛宣怀说帖》(1902年9月26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91-294页。
    ③《赖伦说帖》(1905年6月上旬),《汉冶萍公司》(二),第497页。
    ④即混铁炉,在铁水被倒入炼钢炉以前,经混铁炉混匀,可以为炼钢炉提供均匀的铁水,还能除去部分杂质。1873年英国人W.戴格顿获得该技术专利。1889年,美国匹兹堡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厂首先采用该技术设备。(参见续军:《世界采矿冶金大事记》(十一),《金属世界》1996年第4期)
    ⑤《李维格呈出洋采办机器禀》(1905年1月17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69页。
    ⑥《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7年8月22日),《汉冶萍公司》(二),第614页。
    ⑦《盛宣怀:再事扩充汉冶萍公司奏稿节略》(1910年8月),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⑧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29页。
    
    ①《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05年6月11日),《汉冶萍公司》(二),第493、495页。
    ②《遵旨具陈练兵筹饷商务各事宜折》(光绪二十五年十月),《愚斋存稿》卷3,奏疏3,页66。
    ③《湖北铁厂账册》(光绪31年11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12246。
    ①[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①《汉阳铁厂<结束办法>》(1910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681。
    ②《汉冶萍公司招股章程启》(1908年9月),《汉冶萍公司》(三),第29页。
    ③《赖伦:有关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情形报告》(1909年3月),《汉冶萍公司》(三),第62页。
    ④《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01年5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36-237页。
    ⑤《盛宣怀:汉阳铁厂收归国有、议借洋债节略》(1903年),《汉冶萍公司》(二),第399页。
    ⑥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25页。
    ①《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7年7月29日),《汉冶萍公司》(二),第602页。
    ①《汉冶萍公司》(二),第1320、644、646、650页。
    ②《盛宣怀致张之洞密函》(1907年11月30日),《汉冶萍公司》(二),第650页。
    ③《遵旨由汉赴京电奏》(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愚斋存稿》卷23,电奏3,页25。
    ④《盛宣怀致张之洞函》(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汉冶萍档案》(上),第174页。
    ⑤《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7年6月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598-599页。
    ⑥《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9年4月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73页。
    ⑦《汉冶萍公司第一届收支各款简明清帐》,《汉冶萍档案》(上),第559页。
    ⑧《萍乡煤矿光绪三十四年以前焦炭销路》(1908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38200-3。
    ⑨《盛宣怀致张之洞函》(1907年8月29日),《汉冶萍公司》(二),第616页。
    ①《公议汉冶萍制铁采矿合并公司扩充办法条款》(1907年10月),《汉冶萍公司》(二),第635-636页。
    ②《汉冶萍煤铁有限公司大概章程草议》(1907年10月),《汉冶萍公司》(二),第638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4册),第32页。
    ④《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推广加股详细章程》,《汉冶萍档案》(上),第236-239页。
    ⑤参见拙文:《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制度浅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⑥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关于官利制度的详细论析,参见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407页。
    ②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清朝晚期)》,《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4期。
    ③《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推广加股详细章程》(1908年4月),《汉冶萍档案》(上),第236页。
    ④李玉勤:《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21-122页。
    ⑤《致温佐才再启》(1908年5月19日),《愚斋未刊信稿》,第105页。
    ⑥《致山东袁中丞函》(1908年8月7日),《愚斋未刊信稿》,第119页。
    ⑦《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8年8月9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9页。
    ①《愚斋存稿》卷14,奏疏14,页21。注:此174万元数目与公司以后实际呈报的数字不同,如1908年8月,盛宣怀统计股款时,有“商部164万元“之说(见《汉冶萍公司》三,第25页)。在表3-7中,又写为138万元,其中原因有待笔者掌握更多资料后进一步查询。
    ②《陆安清、孙多森致盛宣怀函》(1908年4月9日到),《汉冶萍公司》(三),第5页。
    ③《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8年9月24日),《汉冶萍公司》(三),第25页。
    ④中国历史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10页。
    ⑤中国历史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第二册,第1115页。
    ⑥易慧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62页。
    ⑦《汉冶萍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五百股以上股东名单》(1909年5月16日),《汉冶萍公司》(三),第89页。
    ⑧《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08年9月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23页。
    ①《李维格:在汉口商会演说词》(1908年10月2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33页。
    ②《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08年9月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23页。
    ③丁士华整理:《盛宣怀遗产分析史料》,《近代史资料》总第111号。
    ④《汉冶萍公司第一届收支各款简明清帐》(1909年5月),《汉冶萍档案》(上),第560页。
    ⑤《汉冶萍公司收支各款第三届汇核总数简明清帐》(1911年9月),《汉冶萍档案》(上),第566页。
    ⑥李维格:《预算汉阳铁厂设备购买银两表》(1910年1月2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672。
    
    ①李维格:《报告汉阳铁厂出货、销货、工程预算、钢铁成本表》(1910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315。
    ②李维格:《报告汉阳铁厂出货、销货、工程预算、钢铁成本表》(1910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315。
    ③汉冶萍公司会计所《: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历年出支利息总数》(1913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19970。
    
    ①《杨学沂在汉冶萍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的讲话》(1909年5月16日),《汉冶萍公司》(三),第79页。
    ②《盛宣怀复张之洞电》(1909年5月26日),《汉冶萍公司》(三),第97页。
    ③《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11年7月13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88页。
    ④《中国汉阳钢铁厂煤焦铁矿制钢记略》,《东方杂志》第6卷第9期。
    ①《汉冶萍煤铁路矿厂概略》,《东方杂志》第6卷第8期。
    ②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31页。
    ③《汉冶萍煤铁路矿厂概略》,《东方杂志》第6卷第8期。
    ①《李维格:在汉口商会演说词》(1908年10月2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34页。
    ②《上海万国商业月报译西报〈论汉阳铁厂装运钢铁出口将为欧美二洲实在之中国黄祸〉》,《东方杂志》第7卷第7期。
    ③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载《张国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收发钢铁实存各项数目清折》(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800。
    ①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50-51页。
    ②《盛宣怀致李维格函》(1909年11月15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13页。
    ③《美国西雅图西方炼钢公司、美商大来洋行订购汉冶萍公司生铁合同》(1910年3月22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24、132页。
    ④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李维格》(二十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⑤注:关于汉冶萍、大来洋行以及美国西方炼钢公司的毁约问题,笔者搜寻史料,除日本人的相关分析,没有发现双方关于毁约的交涉,也没有发现盛宣怀、李维格等人关于此事的任何评论。
    ①上海档案馆藏:《公司紧要合同汇编》(二),档号322-1-178,第42页。
    ①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0页。
    ②《御使王鹏运请遍饬开办矿务鼓铸银圆折》,《时务报》第14册(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第7页。
    ③《户部议复王鹏运请开办矿务鼓铸银圆折》,《时务报》第15册(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8页。
    ④邓实:《光绪丁未(卅三年)政艺丛书》艺书通辑,卷1,第7-21页;卷2,第1-15页。
    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丙,机器局,第260页。
    ①《日正金银行北京分行经理实相寺致横滨总行总务部第65号密函》(1911年11月2日),《史料选辑》第241页。
    ②《彭脱致盛宣怀函》(1896年8月6日),《汉冶萍档案》(上),第148页。
    ③《商部通咨各省保护钢铁利权》,《通问报》第208回(光绪三十二年六月),第5页。
    ④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11、778页。
    ⑤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747页。
    ⑥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4页。
    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第172页。
    ①《外务部咨盛宣怀文》(1903年4月3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中国通商银行》,第291页。
    ②《邮传部款项处与汉阳铁厂订定预付轨价合同》(1911年7月1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87页。
    ③宓汝成:《帝国主义和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④《厘定全国铁路轨制折》(宣统三年五月),《愚斋存稿》卷20,邮部奏疏下,页8。
    ⑤《遵订验收钢轨章程折》(宣统三年閠六月),《愚斋存稿》卷20,邮部奏疏下,页25。
    ⑥《李维格致盛宣怀函》(1911年7月13日),《汉冶萍公司》(三),第188页。
    ①《盛宣怀上张之洞》,《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第874页。
    ②方一兵、潜伟:《汉阳铁厂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兼论中国钢铁工业化早期的若干特征》,《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4期。
    ③《盛宣怀:汉冶萍公司注册商办第一届说略》(1909年4-5月),《汉冶萍公司》(三),第92页。
    ④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31页。
    ①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7页。
    ②代鲁:《汉冶萍公司所借日债补论》,《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③复旦大学李玉勤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中,亦高度肯定盛宣怀在清末汉冶萍公司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认为这是公司短暂繁荣的“决定性因素”。
    ④《盛宣怀批李维格禀文》(1905年3月),《汉冶萍档案》(上),第172页。
    ①卢成章:《钢铁工业救国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②李维格:《中国钢铁实业之将来》,《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③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中国社科院网站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446835.html
    ④刘揆一:《工商会议开会日刘总长演说词》,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共和印刷有限公司1913年。
    ①薛福成:《陆续订运湖北炼铁织布机器情形片》(光绪十六年七月初六日),《出使奏疏》卷上,光绪甲午刻本,第18页。
    ②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生,曾出任奉天本溪湖铁矿局总办一职。
    ③吴鼎昌:《制铁业保护法建议案》,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
    ①华封祝:《利用外资以谋矿业发展案》,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
    ②华封祝:《振兴云南矿业案》,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
    ③《张啬庵先生事业文钞》卷三。转引自马万明、王思明、李群:《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④《张謇在汉冶萍公司特别股东大会上的书面致词》(1912年8月12日),《汉冶萍公司》(三),第316页。
    ⑤《向部员宣布农林工商政策的通告》(1913年10月24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页。
    ①《在国务会议上发表实业政见宣言书》(1913年11月8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13-14页。
    ②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③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④张学继:《论袁世凯政府的工商业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①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5页。
    ②吴鼎昌:《钢铁之研究》,《矿业联合会季刊》1924年第6期,第44页。
    ③《解散农林工商两部组合农商部复国务院文》(1913年12月18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1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⑤张轶欧:《矿业法意》,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矿冶》第1卷第4期(1928年5月出版)。
    
    ①《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3月13日,1021号。
    ②《财政厅兼理矿务职守规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矿业法规汇编》,全宗号1038,案卷号2156。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制定矿业条例暨施行细则》,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33。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有关对日售铁问题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5。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有关对日售铁问题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5。
    
    ①《农商总长张謇呈沥诚恳辞农商本职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1月23日,第917号。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张謇等关于铁矿国有条陈》,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5。
    
    ①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令本部矿务司地质科科长佥事丁文江等》,《政府公报》1913年9月8日,第483号。
    ③李学通:《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始末考》,《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第2期。
    ④潘江:《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传略》,《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2期。
    ⑤《农商公报》第14期,1915年9月15日,第18页
    ①丁格兰著:《中国铁矿志》(下)序(谢家荣译),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印行。
    
    ①姚培慧主编:《中国铁矿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3页。
    ②《中国之铁产》,《申报》1920年4月25日,第163册,第1015页。
    ③翁文灏:《中国地下富源的估计》,《独立评论》第17号(1932年9月11日)。
    
    ①翁文灏、丁文江著:《矿政管见》,著者刊,1920年,第21-22页。
    ②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附表十四。
    ③实业部总务司商业司:《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二编《各组议案议决对照表》,第545页。
    ④丁文江:《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农商公报》1914年1卷第1、2合期
    ⑤丁文江:《漫游散记》(八),《独立评论》第16号。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安徽省矿案节略》,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7;《农商部有关对日售铁问题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5。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铁业计划中拟设南北两铁厂案(附卷)》之《为中国政府筹备国立钢铁厂报告书》,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4。
    ③《拟具官营矿业办法给大总统呈文》(1914年8月20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张謇等关于铁矿国有条陈》,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5。
    ②《农商部呈遵令议复广东巡按使张鸣岐呈请变通铁矿办法请训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2日,第1222号。
    ③《高木陆郎致盛宣怀函》(1915年1月14日),《汉冶萍公司》(三),第904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矿业法规汇编》附刊一《修正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全宗号1038,案卷号2156。注:翁文灏、丁文江合著的《矿政管见》谓该《暂行办法》施行于1915年11月(该书第23页)。
    ②翁文灏、丁文江著:《矿政管见》,第23-24页。
    ③《铁矿国有:前特准探采铁矿办法嗣后不得再行援用》,《矿冶》第2卷第6期,第166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有关对日售铁问题的文件》之《铁矿公司监督权限章程》,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5。
    ①《拟具官营矿业办法给大总统呈文》(1914年8月20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136页。注:原件时间
    ②《拟具官办商办矿业办法给大总统呈文》(1914年8月31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137页。
    ③翁文灏、丁文江著:《矿政管见》,第26页。
    ④《欧洲战争与中国财政》,《甲寅杂志》第1卷第4号(1914年11月11日),转见于《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4年7月至12月,中华民国史料中心1982年版,第704-718页。
    ⑤《农商总长张謇呈沥诚恳辞农商本职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1月23日,第917号。
    ①日美双方于1917年11月2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相互承认各自在华利益。
    ②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③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第185页。
    ④李学通著:《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⑤《拟设南北两铁厂议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关于铁业计划中拟设南北两铁厂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6。注:该议案原件未标明时间,但笔者在该案卷资料中发现,除《议案》外,还包括有《秣陵
    ①《公司赴京代表叶景葵在正金北京分行对小田切谈话记录》(1912年9月14日),《史料选辑》,第393-394页。
    ②《北洋政府农商部致公司蒸电》(1914年1月10日),《史料选辑》,第485页。
    ③《拟具官营矿业办法给大总统呈文》(1914年8月20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134页。
    ④《日正金银行上海分行经理致横滨总行经理函》(1914年2月20日),《史料选辑》,第513页。
    ①《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张謇呈大总统文》(1914年8月5日),《史料选辑》,第505-506页。
    ②《关于汉冶萍事项之换文》,《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第189页。
    ③1915年6月,北京政府利用汉冶萍公司请求维持的机会,决定由通惠实业公司发行债票,每年拨付汉冶萍300万元,4年共1200万元,政府贴息6厘,汉冶萍贴息2厘,是为通惠借款。
    ④胡博渊:《晓晴斋散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3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销售钢铁》,档号LS56-1-214-1。
    ②《选载门·本溪湖煤铁矿成绩》,《农商公报》第3卷第8册,总第32期,1917年3月15日。
    ③《盛宣怀:再事扩充汉冶萍公司奏稿节略》(1910年8月),《汉冶萍公司》(三),第150页。
    ④《预借生铁价值合同》,《史料选辑》第183页。注:因制铁所与汉冶萍签定《售购生铁正合同》为3月31日,应汉冶萍公司建议,该合同文本上也写作同样日期,实际签字日期应是4月19日。
    ⑤《汉冶萍公司详晰答复政府委员曾述棨、王治昌条件》(1914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汉冶萍公司》(三),第851页。
    ⑥《汉冶萍公司董事会常会记录》(1912年12月2日),《汉冶萍公司》(三),第374页。
    ⑦《盛宣怀致于焌年函》(1913年4月2日),《汉冶萍公司》(三),第446-447页。
    ①《李维格致公司董事会函》(1913年7月24日),《汉冶萍档案》(上),第481-482页。
    ②《王勋致公司董事会函》(1915年6月14日),《汉冶萍档案》(上),第499页。
    ③《公司董事会议案》(1915年11月1日),《汉冶萍档案》(上),第474页。
    ④《公司董事会致笠原函》(1917年9月29日),《汉冶萍档案》(下),第419页。
    ⑤《大冶新厂建筑及汉厂冶矿萍矿扩充用款报告及善后策》(1922年),《汉冶萍档案》(下),第429-430页。
    
    ①《公司董事会议事录》(1917年9月25日),《汉冶萍档案》(下),第419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遴派工司学生出洋联系事的函》,档号LS56-2-148。
    ①参见《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年)》,第128-129页。
    ②参见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84-113页。注:该企业实际上为纯日资企业,但因位于中国东北,且规模庞大,影响中国钢铁业发展,故亦罗列之。
    ③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0页。
    ①郑连明:《龙烟铁矿公司创办始末——北洋官僚资本个案剖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②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0页;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25~1928)》,农矿部地质调查所1929年印行,第56页;《阳泉铁厂调查》,《大公报》1933年8月25日。
    ③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25~1928)》,农矿部地质调查所1929年印行,第72页。
    ④参见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25~1928)》,第145页;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101页。
    ⑤徐仁秋:《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1913~198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1页。
    ①胡庶华:《中国钢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申报每周增刊》1卷48期(1936年12月6日)。注:一说为25吨化铁炉(参见徐仁秋《三钢人的足迹》第5页)。
    ②《上海炼钢厂筹备计划》,《申报》1926年7月1日;《苏当局核准炼钢厂公司章程》,《申报》1926年7月25日;《上海炼钢厂招股计划》,《申报》1926年8月1日;《上海炼钢厂之沿革》,《申报》1930年2月5日。
    ③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1页。
    ①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上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①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内部资料),第200-209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农商部有关江苏新丰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全宗号1038,案卷号2334。
    ③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档案》(上),第22页。
    ④《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39页。
    
    ①胡博渊:《三十年来中国之钢铁事业》,载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1946年。
    ②陈寅恪:《中国经济改造》,录自《民国丛书》第五编,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379页。
    ③该年汉冶萍公司生铁产量为179128吨,本溪湖公司为51950吨,鞍山制铁所为81594吨。
    
    ①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4页。
    ②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第134页。
    ③翁文灏:《远东铁矿之供给》,《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10卷第9、10合期。
    ①《日本之钢铁工业》,《矿业联合会季刊》1923年第2期(1923年6月31日出版)。
    ②注:1914-1919年日元兑换银元的汇率(全年平均100日元合现银)为:1914年82.38元,1915年88.77元,1916年72.20元,1917年58.11元,1918年46.92元,1919年41.09元。(参见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54页)
    ③翁文灏:《远东铁矿之供给》,《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10卷第9、10合期。
    ④正华:《中国之钢铁工业》,《总商会月报》第4卷第4号,1924年4月。
    
    ①正华:《中国之钢铁工业》,《总商会月报》第4卷第4号,1924年4月。
    ②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15页。
    ①《夏偕复、盛恩颐致吴健函》(1921年11月14日),《汉冶萍档案》(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页。
    ②《夏偕复、盛恩颐致公司董事会函》(1918年3月21日),《汉冶萍档案》(下),第640页。
    ③《公司第十一届帐略》,上海档案馆藏,档号Q322-1-176,第123页。
    ④据公司档案,1918年公司售予日商茂木、铃木洋行头号生铁价格为每吨银170多两。(《汉冶萍档案》下,第666页)
    ⑤《公司股东大会议案(附件一)》(1924年11月29日),《汉冶萍档案》(下),第30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萍煤停止外销的函》,档号LS56-1-701。
    ②彭维基:《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34-135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冶厂自炼焦炭》,档号LS56-1-945。
    ④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焦缺暂停汉、冶炼炉事》,档号LS56-1-956。
    ⑤《冯启祥致盛恩颐、赵兴昌电》附件一《十三年至二十一年份运输情形》(1933年4月3日),《汉冶萍档案》(下),第656页。
    ⑥《凌善永致公司董事会电》(1927年1月19日),《汉冶萍档案》(下),第508页。
    ⑦《赵时骧致盛恩颐函》附件《民国十三年至二十一年大冶厂矿情形》(1933年4月4日),《汉冶萍档案》(下),第477页。
    ①胡博渊:《晓晴斋散记》,第24页。
    ②根据1913年五国银行团规定,日本不能单独向日本提供政治借款。1917年,日本政府决定向北京政府提供经济援助,借以控制北京政府,并谋求更多经济政治利益,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由日本兴业、台湾、朝鲜三家银行组织特别银行团,以兴业银行为主体,联合中方,成立中日合办之中华汇业银行,负责提供秘密贷款。该银行在日本对华经济借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胡博渊:《晓晴斋散记》,第24页。
    ④黄伯逵、黎叔翊编:《龙烟铁矿厂志》,南京中华矿学社1934年版,第2页。
    ⑤《代炼龙烟铁矿公司铁矿合同》(1918年11月17日),《汉冶萍档案》(下),第559页。
    ⑥黄伯逵、黎叔翊编:《龙烟铁矿厂志》,第21页。
    ⑦黄伯逵、黎叔翊编:《龙烟铁矿厂志》,第43-45页。
    ⑧参见郑连明:《龙烟铁矿公司创办始末——北洋官僚资本个案剖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①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25~1928)》,第301页。
    ①黄立人:《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的考察》,《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方一兵、潜伟:《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本土工程师(1894-1925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期。
    ③李维格:《报告汉阳铁厂出货、销货、工程预算、钢铁成本表》(1910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6315。
    ④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遴派工司学生出洋练习事的函》,档号LS56-2-148。
    ⑤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关于各学堂派生赴汉厂参观、工作、实地练习事的函》,档号LS56-2-102。
    ⑥《致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16年11月23日),《农商公报》第3卷第5册,总第29期,1916年12月15日。
    ①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131、281页。
    ②《中国实业当如何发展》(1919年10月10日),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革命文献》第77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第108页。
    ④胡庶华:《中国铁业前途之危机》,《太平洋》第3卷第9号。
    ⑤胡庶华:《振兴铁业意见书》,《太平洋》第2卷第9号。
    ①黄忠濬:《日本之钢铁工业》,《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11卷第1、2合期。
    ②《英美日三国制铁事业之状况》,《矿业联合会季刊》1923年第1期。
    ③程文熙:《日本铁矿石之埋藏量》,《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5卷第12期。
    ④《煤铁互售合同》,《史料选辑》,第9-13页。
    ⑤关于借款的具体经过,前人已有许多成果问世。可参见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旧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6期)、代鲁《汉冶萍公司所借日债补论》(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等文章。
    ⑥《公司董事会委任高木赴日接洽借款函》(1913年7月18日),《史料选辑》,第398-399页。
    ⑦《日外务大臣牧野伸显致驻中国公使山座第577号极密电》(1913年10月22日),《史料选辑》,第408页。
    
    ①《正金银行上海分行致北京分行电》(1913年12月10日),《史料选辑》,第452页。
    ②《高木致正金银行总经理井上密函》(1913年12月11日),《史料选辑》,第452页。
    ③《日本制铁所长官押川则吉致公司董事会函》(1916年8月2日),《史料选辑》,第677-678页。
    
    ①《日正金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水津弥吉致公司盛宣怀函》(1914年2月14日),《史料选辑》,第510页。
    ②转引自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9页。
    ③《公司总经理夏偕复致正金银行总经理儿玉谦次郎借款“申请书”》(1922年7月17日),《史料选辑》,第782-783页。
    ④《日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致驻中国公使芳泽第250机密函》(1924年11月12日),《史料选辑》,第805-807页。
    ⑤《推广改良工程事业资金续借合同》,《史料选辑》,第816-818页。
    ①《公司兼代总经理盛恩颐分致日本制铁所长官、正金银行总经理函》(1926年1月28日),《史料选辑》第844-845页。
    ②《日外务、大藏、商工大臣呈首相阁议案》(1926年7月16日),《史料选辑》,第857页。
    ③《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11、18、21页。
    ④解学诗:《满铁——“国中之国”》,载关捷主编:《日本侵华政策与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⑤1908年11月3日,满铁奉天公所长佐藤安之助拉拢清政府地方官员成立,资本4万元,中日各半。
    ⑥《海城正北第三乡乡正王殿一、北区一驻所二等巡官曹福呈海城县正堂文》,解学诗编:《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42页。
    ⑦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第24页。
    ①《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致外务大臣牧野伸显函》,《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第953-955页。
    ②《中日合办辽阳海城间之铁矿合同》,《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第961-963页。
    ③《第二矿务监督署公告》,《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第963页。
    ④《日本公使日置益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原案》,黄纪莲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⑤《加藤外务大臣致日置益驻华公使函》,《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第966页。
    ⑥《日本政府给袁世凯政府的最后通牒及附件“觉书解释”》(1915年5月7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第140页。
    ①《袁世凯政府答复日本政府最后通牒节略》(1915年5月9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第149页。
    ②《关于南满洲开矿事项之换文》,《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第181页。
    ③《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致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农商务大臣河野广中函》,《满铁史资料》第四卷(三),第973-974页。
    ④1914年《矿业条例》规定:凡与中华民国有约之外国人民,得与中华民国人民合股取得矿业权,但须遵守本条例及其他关系诸法律。外国人民所占股份不得逾全股份十分之五。
    ⑤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第36-48、51页。
    ⑥《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27页。
    ⑦张其昀:《东北失地之经济概况》,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37页。
    ⑧陈慈玉:《战前中国东北的钢铁业》,载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19-25页。
    ②《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60-61页。
    ③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第111页。
    
    ①《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第55页。
    ②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第152页。
    ③张九皋:《芜湖手工炼钢业的片断史料》,《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1108页。
    ⑤《实业部电安徽都督取消与外人订办铜官山矿合同文》,《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3月22日),第45号。
    
    ①全国地质资料馆藏:《安徽繁昌县荻港铁矿报告》附录,档号9245。
    ②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第740页。
    
    ①《盛宣怀致吕海寰函》(1907年8月28日),《汉冶萍公司》(二),第615页。
    ②君彦:《中国钢铁之前途》,《东方杂志》第15卷第2期。
    ③丁格兰著:《中国铁矿志》(下册),第208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关于勘验温州铁矿事的函》,档号LS56-1-252。
    
    ①顾琅:《各国对于制铁事业之保护政策》,《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5卷第1期。
    ②[日]小林正彬著《八幡制铁所》,东京教育社1977年版,第111页。
    ③《大隈伯论变更国政》,《时务报》第32册(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一日),第22页。
    ④凡僧:《日本八幡制铁所调查记》,《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第5卷第4期。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销售钢铁事的函》,档号LS56-1-214。
    ②代鲁先生在《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销售市场》(《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一文中,曾就汉冶萍公司的钢铁产品销售与钢铁市场关系问题进行过精彩论述。
    
    ①湖北省档案馆藏:《汉冶萍公司汉厂工人罢工》,档号LS56-1-363-1。
    ②该时期工人罢工活动可参见《汉冶萍公司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一节(第164-171页)。
    ③正华:《中国之钢铁工业》,《总商会月报》第4卷第4号,1924年4月。
    ④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第29页
    
    ①吴景超:《汉冶萍公司的覆辙》,《新经济》第1卷4期,第106-107页。
    ②拙文:《试论近代中国钢铁产业建设观念的形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升允:《奏为甘肃官铁厂土法採炼半年浙著成效请饬部立案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号03-9647-077缩微号688-1385。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工业,1937年,第481-482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六编工业,第478页。
    ④《盛春颐、宗得福致盛宣怀函》(1903年7月6日),《汉冶萍公司》(二),第337页。
    ①曾锐锋:《佛山铸造业简史》,《佛山文史资料》第11辑,第10-11页。
    ②Joseph Needham.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in China.The Newcomen Society, 1958, p19-20.
    ③丁格兰:《中国铁矿志》(下),第230页。
    ①隆武华:《清政府外债政策述评》,《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②《张之洞咨盛宣怀文》(1901年4月2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34页。
    ③《盛宣怀致赵竹君(凤昌)函》(1902年1月14日),《汉冶萍公司》(二),第263页。
    ④抄本张之洞电稿。转引自《大冶铁矿志》第一卷(上),第67页。
    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丙,机器局,第251页。
    ⑥《张之洞奏查明招商局保借洋款扩充萍矿有益无碍折》(1899年7月24日),《汉冶萍档案》(上),第226页。
    ①R.T:《中国财政的出路》,《努力周报》第8号,1922年6月25日。
    ②参见曹均伟:《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135页。
    ③《向部员宣布农林工商政策的通告》(1913年10月24日),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第9-10页。
    ④《为汉冶萍借款致孙总统、黄部长函》(1912年),曹从坡、杨桐主编:《张謇全集》第一卷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38-239页。
    ⑤《岛田条太郎声明》,《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第936页。
    ①《谷总长农商事业计划书》,《农商公报》第3卷第3册,总第27期,1916年10月15日。
    ②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③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5-167页。
    ④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66页。
    ⑤《岛田条太郎声明》,《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第936页。
    ⑥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177页。
    ①《凤凰山矿案近闻》,《申报》1919年3月13日,第157册,第199页。
    ②《凤凰山矿案之外论》,《申报》1919年3月20日,第157册,第311页。
    ③方显廷:《中国工业资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59页。
    ④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9页。
    ①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②[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著:《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1页。
    ③[美]T.L.康念德著:《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第170页。
    ④《致总署拟驳船政请饬造三铁甲船奏稿》(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九日),《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519页。
    ①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再版,第134、136页。
    ②《湖北兵工厂购用枪炮钢料价格、钢质表》(1912年),《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二册,第257页。
    ③《王旭荣等关于考查汉厂生产等情形致军械司呈》(1918年1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二册,第62页。
    ④《萨镇冰关于聘用炼钢造药外国专门人才致大元帅密呈》(1915年7月29日),《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二册,第468页。
    ⑤张焯焘:《七十年来中国兵器之制造》,《东方杂志》第33卷第2期。
    ⑥《美员称许江南造船厂造万吨轮成绩》,《申报》1919年12月15日,第161册,第778页。
    ⑦《上海近年造船之比较》,《申报》1920年6月3日,第164册,第605页。
    ⑧《二年后中国能造电动车,六年后能造汽车之我谈》,《申报》1927年1月15日,第231册,第343页。
    《呈告新疆乌鲁木齐犯人铁厂刑满不准回籍事》,录副奏折,档号03-1429-006;
    《奏请南山铁厂官为经理事》,录副奏折,档号03-2142-033;
    《奏为请定铁锅禁止出洋办法以杜奸弊事》,录副奏折,档号03-0008-001;
    《奏为机器局委员采买钢铁铜铅请咨部立案事》,朱批奏折,档号04-01-03-0175-058;
    《奏为川省机器局扩充制造委员购办外洋钢铁及一切物料事》,朱批奏折,档号04-01-36-0118-050;
    《奏为川省机器局委员采买铜铅钢铁事》,朱批奏折,档号04-01-36-0120-026;
    《奏为甘肃官铁厂土法採炼半年浙著成效请饬部立案事》,录副奏折,档号03-9647-077;
    《奏为天津机器局订购英国铸钢机器各项重大物料请敕部立案事》,朱批奏折,档号04-01-36-0117-044,等。
    《张謇等关于铁矿国有条陈》,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5;
    《农商部有关对日售铁问题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5;
    《农商部制定矿业条例暨施行细则》,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33;
    《农商部关于铁业计划中拟设南北两铁厂的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2516;
    《铁业计划中拟设南北两铁厂案(附卷)》,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4;
    《矿业法规汇编》,全宗号1038,案卷号2156;
    《章炳如呈文农商部请采安徽当涂县龙山等处铁矿》,全宗号1038,案卷号2282;
    《安徽省矿案节略》,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7;
    《农商部有关江苏新丰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全宗号1038,案卷号2334;
    《江西永新县商人请发勘采铁矿执照及声请注销有关文件》,全宗号1038,案卷号1348;
    《农商部有关安徽当涂铁矿公会申请各案及铁矿调查报告卷》,全宗号1038,案卷号2286;
    《冯国璋咨请调查句容县铁矿为军需用》,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41,等。
    《汉冶萍公司销售钢铁》,档号LS56-1-214-1;
    《汉冶萍公司遴派工司学生出洋联系事的函》,档号LS56-2-148;
    《汉冶萍公司销售钢铁事的函》,档号LS56-1-214;
    《汉冶萍公司萍煤停止外销的函》,档号LS56-1-701;
    《汉冶萍公司汉厂工人罢工》,档号LS56-1-363-1;
    《汉冶萍公司焦缺暂停汉、冶炼炉事》,档号LS56-1-956;
    《汉冶萍公司关于勘验温州铁矿事的函》,档号LS56-1-252;
    《汉冶萍公司关于各学堂派生赴汉厂参观、工作、实地练习事的函》,档号LS56-2-102;
    《汉冶萍公司冶厂自炼焦炭》,档号LS56-1-945;
    《张宗昌师长向萍矿商借款银》,档号56-1-463;
    《汉冶萍公司关于组织员司练团购枪械事的函》,档号LS56-2-202;
    《汉冶萍公司关于购六河沟煤矿炼焦事的函》,档号LS56-2-131,等。
    《陈淦致盛宣怀函》(1901年4月19日),档号023129;
    《汉阳铁厂结欠中国通商银行银数清折》(1905年),档号023388;
    《湖北铁厂账册》(光绪31年11月),档号012246;
    《盛宣怀致张赞宸函》([1905年]3月27日),档号006943-3;
    《轮船招商局所持汉冶萍股票单》(1909年),档号012496-7;
    《建设汉阳铁厂第三号化铁炉记》(1907年),档号006500;
    《汉阳铁厂<结束办法>》(1910年),档号006681;
    《收发钢铁实存各项数目清折》(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档号006800;
    李维格:《预算汉阳铁厂设备购买银两表》(1910年1月2日),档号006672;
    汉冶萍公司会计所:《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历年出支利息总数》(1913年),档号019970;
    《汉厂出数、钢件定货、工程速率情况表》(1908年),档号001573;
    《吉长铁路局订购汉阳铁厂钢轨合同》(1910年5月9日),档号012857;
    王勋:《汉阳铁厂生铁销场夏季汇报》(1911年5-8月),档号012880-1;
    李维格:《报告汉阳铁厂出货、销货、工程预算、钢铁成本表》(1910年),档号006315;《汉冶萍公司借款总数单》(1913年),档号054739-2;
    《萍乡煤矿光绪三十四年以前焦炭销路》(1908年),档号038200-3,等。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商办第十二届帐略》,编号Q322-1-176;
    《汉冶萍公司紧要合同汇编》,编号Q322-1-177。
    《龙关铁矿报告》,档号818;
    《丁格兰山西铁矿及铁业报告》,档号7672;
    《安徽繁昌县荻港铁矿报告》附录,档号9245,等。
    《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经济统计季刊》、《矿业联合会季刊》、《矿冶》、《临时政府公报》、《农商公报》、《努力周报》、《申报》、《申报每周增刊》、《时务报》、《太平洋》、《通问报》、《政府公报》、《知新报》、《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总商会月报》
    鲍寔:《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
    曹从坡、杨桐主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曹允源等:《(民国)吴县志》,苏州文新公司1933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真、姚洛、逄先知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8年版。
    丁风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光绪丁酉聚丰坊刻本。
    傅文龄主编:《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活动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刚毅修,安颐纂:《晋政辑要》(《续修四库全书》883·史部·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工商部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共和印刷有限公司1913年版。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郭嵩焘著,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
    湖北省冶金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4年版。
    胡博渊:《晓晴斋散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黄伯逵、黎叔翊编:《龙烟铁矿厂志》,中华矿学社1934年版。
    黄纪莲编:《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彦编:《孙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刘铭传:《刘铭传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18~1925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印行。
    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1925~1928年)》,农矿部直辖地质调查所1929年印行。
    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欧阳辅之:《刘忠诚公遗集》,宣统己酉刻本。
    庞淞:《中国商战失败史(1876~1915)》,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革命文献》第7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
    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人大清史研究所等编:《清代的矿业》,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文海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盛宣怀:《愚斋存稿》,民国思补楼版。
    盛宣怀:《愚斋未刊信稿》,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1937年。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汤寿潜:《民国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汪宗准修,冼宝幹纂:《佛山忠义乡志》,1926年刻本。
    王尔敏、吴伦霓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
    王尔敏、吴伦霓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
    王树枬:《张文襄公全集》,北平楚学精庐藏版丁丑五月印行本。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2002年版。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二册,三联书店1959、1962年版。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编印本。
    武钢大冶铁矿矿志办公室编:《大冶铁矿志》(内部资料),1986年。
    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解学诗主编:《满铁史资料》,中华书局1987年版。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薛福成:《出使奏疏》,光绪甲午刻本。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侠、杨志本、罗澍伟等合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联合出版。
    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1946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1985年再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1957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1986年版。
    中央银行总管理处调查部:《最近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解(1912~1930)》,1931年。
    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光绪庚寅刻本。
    左宗棠、文煜、沈葆桢等撰:《船政奏议汇编》,光绪戊子年福州船政局雕本。
    北京钢铁学院编:《中国冶金简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本钢史》编写组:《本钢史(1905~1980)》,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曹均伟:《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曹均伟、方小芬:《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活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晓律:《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陈寅恪:《中国经济改造》,上海书店1996年版。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德七十自述》,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方显廷:《中国工业资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冯天瑜:《张之洞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高达声等编:《近现代技术史简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3年印行。
    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关捷主编:《日本侵华政策与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黄启臣:《十四──十七世纪中国钢铁生产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李京文主编:《铁道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学通:《翁文灏年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通:《幻灭的梦──翁文灏与中国早期工业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通:《书生从政──翁文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1996年版。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楼辉映:《钢铁经济学》,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宓汝成:《帝国主义和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彭维基:《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著:《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近代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曲英等编著:《国民经济的支柱材料──钢铁》,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钱大都、魏斌贤、李钰等编:《中国煤炭资源总论》,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
    全汉昇:《汉冶萍公司史略》,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石霓:《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宋子良、王平、吉小安:《通向工业化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汪戎:《晚清工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再版。
    王国平、周新国等著:《江苏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历史进程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鸿祯、孙荣圭、崔广振等编:《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玺:《中英开平矿权交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
    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玉茹、刘佛丁、张东刚:《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以政府的行为分析为中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志毅:《中国近代造船史》,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翁文灏、丁文江:《矿政管见》,著者刊,1920年版。
    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吴熙敬主编:《中国近现代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解学诗、张克良编:《鞍钢史(1909~1948)》,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徐仁秋:《三钢人的足迹──上海第三钢铁厂发展史(1913~198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姚培慧主编:《中国铁矿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易慧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9年版。
    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4年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俞政:《何如璋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东刚:《中日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比较研究(1886~1936)》,三联书店2005年版。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张国辉:《张国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其昀:《东北失地之经济概况》,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
    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葆銮:《中华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朱荫贵、戴鞍钢主编:《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戴鸣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德]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乔松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荷]R.J.弗伯斯,E.J.狄克斯特霍伊斯著:《科学技术史》(刘珺珺等译),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
    [美]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虞和平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
    [美]T.L.康念德著:《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杨天宏、陈力等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张逸人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渡边公平:《日本钢铁工业》(吴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日]依田憙家:《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卞立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姜晚成、尚永清、马黎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日]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编:《日本经济史:产业化的时代》(杨宁一、曹杰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日]小林正彬:《八幡製鉄所》,(东京)教育社1977年版。
    [前苏联]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
    [瑞典]丁格兰:《中国铁矿志》(下册)(谢家荣译),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印行。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童慎耀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英]C.辛格:《技术史》第五卷(陈凡译),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华觉明等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Needham Joseph. The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in China. Newcomen Society. 1958.
    陈礼茂:《张之洞在中国通商银行创办过程中的言论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代鲁:《汉冶萍公司所借日债补论》,《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代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是非得失平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
    代鲁:《清末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述析》,《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销售市场》,《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方一兵、潜伟:《汉阳铁厂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兼论中国钢铁工业化早期的若干特征》,《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4期。
    方一兵、潜伟:《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本土工程师(1894~1925年)》,《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期。
    冯炬、刘曼殊:《周廷弼》,《无锡文史资料》第一辑。
    黄长义:《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霍有光:《外国势力进入中国近代地质矿产领域及其影响》,《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4期。
    李海涛、自在:《李维格与汉冶萍公司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李海涛:《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制度浅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涛:《前清中国社会冶铁业述略》,《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李海涛:《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考释》,《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
    李海涛:《试论近代中国钢铁产业建设观念的形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琴芳:《清末民初的上海制造局(上海兵工厂)考述》,《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李玉勤:《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刘学照:《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隆武华:《清政府外债政策述评》,《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卢伯炜:《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孔德:《历史的同情及其它──与摩罗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马万明、王思明、李群:《论张謇科教兴农及倡导“棉铁主义”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孟震:《萍矿过去谈》,《近代史资料》总第102号。
    丘亮辉:《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
    孙立田:《民初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问题探析》,《历史教学》1998年第3期。
    田鸿钧:《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的教训》,《决策与探索》1987年第3期。
    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旧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复旦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6期。
    王尔敏:《盛宣怀与中国实业利权之维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
    王尔敏:《中国近代之自强与求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王扬宗:《上海格致书院的一份译书清单》,《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
    许纪霖:《从本土探寻历史》,《读书》1991年第11期。
    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中国社科院网站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446835.html
    徐元基:《洋务派经办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
    续军:《世界采矿冶金大事记》,《金属世界》1994年第2期至1996年第4期。
    杨德燊:《青溪铁厂史略》,《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4期。
    杨华山:《论南京临时政府期间汉冶萍“合办”风波》,《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袁为鹏:《清末汉阳铁厂厂址定位问题新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袁为鹏:《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汉阳铁厂“由粤移鄂”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袁为鹏:《中国近代工矿业区位选择的个案透视──盛宣怀试办湖北矿业失败原因再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张春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清朝晚期)》,《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4期。
    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张九皋:《芜湖手工炼钢业的片断史料》,《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
    张实:《关于叶景葵及其“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考证》,《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张学继:《论袁世凯政府的工商业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张永刚、樊孝东:《蔡锡勇──张之洞幕府前期实业总管》,《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张昭玺:《近代中国造船业的技术引进与工业化战略》,南开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郑连明:《龙烟铁矿公司创办始末──北洋官僚资本个案剖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朱庭祜:《我所知道的丁文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朱庭祜:《记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创始时期》,《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朱荫贵:《论中国近代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调拨流动》,《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