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乡村的文化图景及其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文化的衍生与变迁虽然是由社会事件引起的,但需要通过微观层面的个体来实现,并且个体行动的分析视角有利于进行过程与互动关系的讨论。本文以冀中南G村的文化变迁及农民的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纵向上主要关注时代变迁中乡村文化主题的流变,横向上主要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实地体察、观测农民解释环境、组织自身、提升和丰富生活的“所思所想”,力求把握人与文化环境的互动机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以人为本”文化观的落实。
     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农民不是农村文化变迁的看客,农民是有意志的行动者。农民能够结合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文化选择、文化适应、文化变通与文化创造。农民的文化实践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将这一关系概括、提炼为"CB=f(I,IE,EE)"这一函数关系,其中CB指文化实践,I、IE、EE分别为“本能”、“内化环境”和“外在环境”。本能是最为稳定的,处于支配地位,但存在被压抑的可能。内化环境由本能与外在环境决定,在本能与外在环境中进行调节。外在环境对本能的影响表现为刺激或压抑本能的释放,从而引发内化环境的变化。农民的某一文化实践取决于其本能、内化环境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最终产生行动动机。当农民从内心中产生了追求新的文化形态的动力,农民的精神气质和农村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所以改革者无时无刻不可忽视或轻视农民的主体性实践与主观能动性。国家在用主旋律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发展时,应把握个体与文化环境的互动机制,方能达到“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
     研究认为,1948年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主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政治文化、市场文化、多元文化。在不同文化主题下,农民能够结合时代环境,进行文化适应、变通、选择与创造。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凝练、提出了G村农民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适应、文化变通、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等主体性活动的文化实践模型。从“本能”、“内化环境”、“外在环境”三个核心变量来看,农村的文化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民的文化实践表现为三种类型。
     G村的文化主题表现为政治文化时期,农民的文化实践主要呈现为第1种类型。当外在环境的教化能够关照农民的本能需求,且不与农民的内化环境产生剧烈冲突时,农民能够认同外在环境的规制。在阶级斗争氛围下,来自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与农民既有的内化环境相冲突,且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处于强势,农民的本能需求被掩饰。为了解除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农民产生了“处境化应对”的意识和动机。
     G村的文化主题转化为市场文化时期,农民的文化实践主要呈现为第Ⅱ种类型。农村改革后,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压力减弱,市场文化成为主流。市场文化的理念与农民“趋利”的本能需求是契合的。因此农民迅速将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化于心,形成一个与本能更加一致的内化环境,作为新的文化实践的行为逻辑。由此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文化能迅速被农民接受,并成为农民行为的重要导向。
     21世纪G村多元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的文化实践主要表现为第Ⅲ种类型。多元文化环境作为外在环境对农民的影响不是规制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熏染。在多元文化不断刺激下,农民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这些生存本能之外的需求受到激发,促使农民整合外在环境中新的时代元素,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内化环境,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实践活动。
     论文的结构包括导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
     导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论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内涵、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区域与个案概括。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1948-1978年间G村的文化图景。土改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G村的文化主题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这一时期,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政党或政府主导型的政治文化环境。阶级斗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概念是作为外来文化嵌入到传统乡村社会的,然而G村农民并没有单向度地等待被政治文化所改造,他们对政治文化的植入有着独特的主体回应。以阶级斗争为特点的政治文化瓦解着农村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宗族意识,农民在外界政治压力下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价值认同而是选择将其隐藏。当被批斗的地主所受的惩罚超出农民所认可的惯习和文化认同界限时,旁观的农民会对地主抱以同情,并暗自为地主及其家人提供帮助。当国家政治文化的规制作用过于强大时,农民没有直接与国家形成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衍生出了一系列“处境应对”的“政治智慧”,其中包括诉苦翻心会中的随波逐流,集体化浪潮下的压产与瞒产私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灵活变通。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1979-1999年间G村的文化图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转变为市场引导型的市场文化环境。G村外在的政治文化压力减弱,致富、搞活、图变的市场文化成为G村文化的主流。G村农民顺应市场文化“经济人”的理念谋求发家致富。市场文化同时催生了G村农民的权利意识。在户籍制度禁锢农民自身及其家庭发展的情况下,G村农民萌生了“户口进城”的愿望。部分农民选择以让渡货币为代价换取城市户口,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化,享受平等公民权。改革开放后,G村公共文化的官方动员色彩逐渐淡化,公共文化的民间自发自为性特点日渐突出。集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为一体的庙会文化是改革开放初G村主要的公共文化形式。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2000-2013年间G村的文化图景。21世纪农村呈现多元文化相容共生的态势。大众传媒辐射性、渗透性、通俗性特点决定了其对G村农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农民对信息的渴求日益旺盛,订报纸、看新闻、浏览网页成为G村农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且G村农民开始有意识地将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加以运用。新世纪G村农民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G村农民利用广场这一公共设施,在自娱自乐、自我服务中创造了农村广场舞这一公共文化新样式,并将其发展为农村广场文化。G村农民运用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城市人回归自然、愉悦身心的需求,创造了“农家乐”文化。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G村文化的隐忧。G村文化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引人忧虑。G村农民宗族意识浓厚,而公民意识薄弱。G村农民的社区认同低,对村级公共事务表现淡漠。面对G村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征用、转用和占用的事实,未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寄希望从“种树”、“接房”中获利,而被征地农民生活却陷入了迷惘。
     第五章即结论与讨论。本章旨在对全文进行总结性阐述,并展开进一步讨论。本章通过总结G村六十多年来文化图景的流变及G村农民的文化实践,提炼出了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
Although the derivation and change of rural culture due to social events, they should be accomplished by individuals on the micro-level,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analysis of individual actions help to discuss about the process and interaction. This paper is an object of study on the culture change and peasants' culture behavior of village G. Vertically,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flowing deformation of cultural theme i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horizontally, it chiefly analyzes cultural traits which possess typicality, and experience and observe the peasants' thinking about interpretation to environment, organizing themselves, enhancing and enriching life indeed, in order to grasp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human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then promote the people-oriented culture value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peasants are not spectators of culture change, but actors of will. Peasants are able to select, adapt, accommodate, and create the culture by combining the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Peasants' culture behavior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s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fines this interaction as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CB=f(I,IE,EE)".Among this relationship,"CB" means "Culture Behavior","I" referring to "Instinct","IE" standing for "Intrinsic Environment", and "EE" represen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Being the most stable one, instinct is dominant, but may be constrained. Intrinsic environment is decided by instinc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djust between them. External environment stimulates or depress the release of instinct. Some culture behavior of peasants l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ir instinct, intrinsic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When peasants have the driving force of pursuing new cultural morphology, an entirely new look will take place in their spiritual mind and in the rural spiritual outlook. So reformists cannot ignore or despise peasants'subjective practice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While the government using the theme to guide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t should grasp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thus reaching the good effect of "civilizing people by cultu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ince1948, the rural cultural theme of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e. political culture, market culture and multicultural.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themes, peasants are able to select, adapt, accommodate, and create the culture b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This research concise and come up with the cultural practice model of peasants'subjective activity in selecting, adapting, accommodating, and creating culture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ural cultural change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performs three types by looking from these three core variable "instinct","internal nature" and "external natural".
     The culture theme of village G appears in the political culture period, and peasants' cultural practice mainly presents for the type I. Peasants can acknowledge external natural regulation, when the external natural moralization can care for the peasants' instinct demand, and not conflict intensely with peasants' inner natural. In the class struggle atmosphere, the political culture from external nature conflicts with the peasants' existing instinct environment. As political culture of external nature being the strong one, peasants' instinctive demands are hidden.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from the external nature, peasants' have the awareness and motivation of "situational reply".
     The culture theme of village G changes towards the market culture period, and peasants' cultural practice mainly presents for the type II. After the rural reform, the external natural political culture becomes weaken, and market culture becomes the mainstream. The concept of market culture consists with peasants' instinct demand of seeking benefits. So, the peasants can internalize the affect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quickly to form an intrinsic environment, it'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stinct, it can be as the behavior logic of new cultural practi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market culture can quickly be accepted by peasants, and becomes the important guide of peasants' behavior.
     The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21st century enriches peasant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peasants' cultural practice mainly presents for the type Ⅲ.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influences peasants not in the regulative way, but unconsciously. With the constant stimulation of multi-culture, peasants demand beyond their life instinct (leisure, entertainment, self-fulfillment, etc.) is stirred up. It can impel the peasants integrating new era element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form a intrinsic environ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us new cultural practice activities appear.
     The paper structure involves the three par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paper study,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area and case summar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cultural landscape of village G from1948to1978. From land reform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cultural theme is political cultur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ural areas is the politi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dominated by a political party or the government. The political concept of class struggle, collectivism and socialism is implanted into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s foreign culture. However, village G do not wait to be transformed by political culture. They have the unique response to the implant of political cultur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struggle, collapse traditional rural moral concept and the clan consciousness, and peasants' under the external political pressure don't completely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value identity but choose to hide it. When the punishment of the landlords goes beyond the limit of peasants' habits and culture identity which have been approved, the onlooking peasants will have compassion for the landlords, and secretly offer help to their families. When the regul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state is too strong, peasants choose not to have the binary opposition relations with the government, but derives a series of the "political wisdom" of "situational reply", which include the swimming on the "meeting of complaints", the sharing out the harvests they concealed in private and lowing the output in the wave of collective, and the adaption to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flexibl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cultural landscape of village G from1979to1999. The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ural area has transformed into market-oriented market-cultur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the external politically cultural pressure of village G aba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village G has been the market-oriented culture emphasizing prosperity, invigoration, and reformation. The peasants of village G conformed to the idea of "economic people" in market culture to build up family fortunes. Meanwhile, market culture accelerated the right conscious among peasants of village G.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onf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sa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e wish-becoming an urban citizen occurred among the peasants. Some peasants choose to gain an urban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by paying money, thus achieving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from a peasant into an urban citizen and enjoying the equal citizenship.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ubic culture activities in G Village have been gradually less authority-orien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culture activities have been organized by grass roo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main form of public culture in G Village is the temple fair culture combining commercial trade, entertainment, and spiritual leisure together.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cultural landscape of village G from2000to2013. In the21st century, there shows a momentum of compatible and co-existent culture in rural area. Mass media features radiation, permeability and popularity, posing influences on village G in all aspects. Peasants show such an increasing eagerness for information that they begin to subscribe newspapers, read news and browse website, which become part of their cultural life. What's more, they begin to mak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element. Peasants in village G gain a certain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hey create a new module of public culture, which, specifically speaking is called rural plaza culture, by practicing rural square dance on the public facility-plaza so as to achieve self-entertainment. All in all, peasants in village G mak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take initiative to undertake city dweller's demand to go back to nature and relax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create a "rural area entertainment" culture.
     The fourth chapter reveals hidden cultural concerns of village G.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Clan awareness of peasants in village G is strong, but their citizen awareness is weak. They have a weak community identity and show an in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public affairs in the village. With the phenomenon of more land being requisitioned, diverged and occupied, peasants whose land has not been requisitioned hope to gain profit from "planting tree" and "receiving apartment", whereas those whose land has been requisitioned get confused and lost.
     The fifth chapter presents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It aims to summarize the whole text and give further discussion. The chapter proposes a model of human'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theory by summarizing fluid change of cultural landscape during the60years in village G and its peasants' cultural practice.
引文
①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第1版。
    ② A· Kroeber and C·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 York:Vintage Books, 1963,p.83.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3版。
    ② Edward Burnett Tylor, The Orgins of Culture,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8, p.1.
    ③ PaulJ.Braisted, Cultural Cooperation: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 New Haven:The Edward W.Hazen Foudation, 1945,p.6.
    ④ Dpaul Schafer, Culture:Beacon of the Future, Twickenhan:Adamantine Press,1998, p.41.
    ⑤ Dpaul Schafer, Culture.Beacon of the Future, Twickenhan:Adamantine Press,1998,p.2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57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③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第1版。
    ④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口报》2011年10月26日,第1版。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②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 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④ 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 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G村是本文调研点的学名,G村归属H县S镇(“H县”、“S镇”也是学名)管辖,详细介绍参见导论的“研究区域与个案概括”这一内容。本文中出现的人物姓名都做了技术性处理,都是学名。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④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6-267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③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④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①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② 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4页。
    ③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①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5页。
    ②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① 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② 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2009年第6期;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① 徐勇:《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 参见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封底”。
    ③ 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变化》,《学习与实践》2004年第1期。
    ①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
    ③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① 转引自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6页。
    ② 转引自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6页。
    ③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①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 转引自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3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 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352页。
    ②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61页。
    ③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① 转引自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0页。
    ②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①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③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⑤ 强远淦、林邦光:《试论1955年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争论》,《党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⑥ 转引自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① 转引自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③ 转引自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④ 参考石景潭:《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00-1019页。
    ⑤ 石景潭:《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00-1019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28-529页。
    ⑤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① 转引自何立波:《徐水“大跃进”始末》,《党史纵览》2008年第6期。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③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① 《办好公共食堂》,《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5日,“社论”。
    ① 访谈记录2012012601。
    ② 高王凌:《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 访谈记录2012021001。
    ④ 访谈记录2012021002。
    ⑤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60-676页。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① 访谈记录2012021701。
    ② 访谈记录2012012601。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1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7-638页。
    ⑤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页。
    ②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③ 指用车为他人运送货。
    ④ 访谈记录2012012601。
    ① 访谈记录2012012701。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3-654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314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329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7页。
    ② 《五一六通知》,《人民日报》1966年5月17日,第1版。
    ③ 《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第1版。
    ④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⑤ 访谈记录2011050701。
    ①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②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①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316页。
    ④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⑤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①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9页。
    ②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① 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② 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③ 河北省H县志编纂委员会:《H县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① 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② 访谈记录2012070501。
    ①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1页。
    ① 访谈记录2012061001。
    ② M·Blecher, Balance and Cleavage in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Jack Gray &Gordon White eds.China'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LD:Acadamic Press Inc.1982.
    ① 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② 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③ 布劳:《不平等性与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①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Berkeley:University of Galifornia Press,1991,p.278.
    ② J·Behrman and B·wolfe,Who is School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Role of Income, Parental School,Sex and Family Size,i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4,p.3.
    ③ Robert Heyneman and William Loxley,The Effects of Primary-school Quali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cross Twenty-nine High-and Low-income Countries, 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3,p.5.
    ①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9页。
    ②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①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852页。
    ① 转引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3页。
    ②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3页。
    ③ 转引自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① 唱词来自笔者2011年4月17日在G村调查期间搜集到的原始资料。
    ①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 刘晓凯、刘彤:《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⑤ 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① 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69-470页。
    ④ 转引自徐雪高、李靖:《“知沟”假设理论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10年第5期。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0页。
    ⑧ 张继涛、郑玉芳:《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8页。
    ① 吴理财等:《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① 吴理财:《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
    ②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①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
    ①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20页。
    ②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17页。
    ③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5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⑤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60页。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②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页。
    ②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 哈耶克:《自由秩序的原理》(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③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6-267页。
    ④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 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①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②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③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④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 Hobbes,T.Leviathan.London:Dent,1973,p.63.
    ① Williams,R. Hegel's Ethics of Recogni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p.59-64. Publications,1995,p.72.
    ② Peter Dahlgren,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Citizenship,Democracy and the Media,London:Sage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邓小平文选》(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河北省档案馆:《河北土地改革档案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吕东升:《中国山区经济对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思念:《文化与宽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俞思念、魏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唐鸣、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邹徐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瑞才、范建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董四代:《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黄凯峰:《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多维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胜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石景潭:《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质出版社2008年版。
    徐勇:《田野与政治——徐勇学术杂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静:《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冯天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吉元:《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董建波、李学昌:《20世纪江浙沪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演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薛毅:《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吴理财等:《当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雷颐:《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哈耶克:《自由秩序的原理》(上、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布劳:《不平等性与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纪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Myers,Ramon,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MA:Harvard Univ.Press,1970.
    Perry,Elizabeth J,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1845-1945,Stanford:Stanford Univ.Press,1980.
    C-K-Yang,A North China Local Maket Economy,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4.
    Myers,Ramon,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Ma:Harvard Univ.Press.1970.
    A·Kroeber and C·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 York:Vintage Books,1963.
    Edward Burnett Tylor, The Orgins of Cultur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8.
    PaulJ.Braisted, Cultural Cooperation:Keynote of the Coming Age, New Haven:The Edward W.Hazen Foudation,1945.
    Dpaul Schafer, Culture:Beacon of the Future, Twickenhan:Adamantine Press,1998.
    Hobbes,T. Leviathan.London:Dent,1973.
    Williams,R. Hegel's Ethics of Recogni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Peter Dahlgren,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Citizenship,Democracy and the Media,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吕东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关于文化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政策》2012年第6期。
    吕东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
    俞思念:《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俞思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与前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唐鸣、张丽琴:《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局限与进路》,《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刘晓凯、刘彤:《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吴理财:《处境化经验: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如何理解》,《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
    吴理财:《农村社区认同与农民行为逻辑——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黄羽新:《论农村文化的反向认同及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解学芳:《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博弈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
    谢安庆、王东波:《新农村先进文化内涵建设浅论》,《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周志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学术界》2007年第3期。
    冯晓阳:《农村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理论月刊》2010年第12期。
    孙庆忠:《离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处境》,《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陈仁铭:《略论当前农村文化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蒋占峰、李红林:《农村文化建设视野中农民幸福感重建探究》,《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
    周晓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5期。
    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08年第6期。
    巩村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社会影响与改进对策》,《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
    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
    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马永强、王正茂:《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孙金荣:《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前沿》2006年第7期。
    解学芳:《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博弈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
    范玉刚:《以新观念新思维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三维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仰和芝:《试论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张良:《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农村文化的三维性分析——基于湖北、安徽两省八县(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2期。
    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学术交流》2009年第5期。
    李长健、陈占江:《农村文化转型及其化阻机制》,《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张军:《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
    王玉玲:《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1年第6期。
    徐学庆:《论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李长健、伍文辉、涂晓菊:《和谐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动力机制建构研究》,《长白学刊》2007年第1期。
    王国敏、赵波:《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视野》2008年第8期。
    梁捍东、王晓瑞:《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
    秦海燕:《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黄生成:《论中国农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基于市场化的视角》,《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邢红梅、谢士法、于彩辉:《城市化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M-Blecher,Balance and Cleavage in Urban-Rural Relations,in Jack Gray &Gordon White eds.China's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LD:Acadamic Press Inc,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