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妇女之路》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这一时期专门探讨和寻求实现国统区妇女解放道路的妇女报刊。《妇女之路》共出版149期,597篇各类文章,以通俗生动、朴实无华的语言吹响了国统区妇女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不断解放的号角。对《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诞生背景、分析其业务实践、梳理其主要内容、总结其基本特点,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妇女之路》的诞生有深刻背景。抗战爆发后,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军民英勇对日斗争;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当局积极组织战略防御;在沦陷区,民众掀起了一定规模的抗日斗争。总之,不管是在根据地、国统区还是沦陷区,抗日救亡怒潮此起彼伏。这一时期,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多种妇女组织,妇女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妇女积极开展拥军支前活动,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在国统区,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进行改组,中共南方局妇女运动委员会成立,国统区各界妇女宪政运动以及各地妇女解放运动势头迅猛,妇女运动空前活跃。在沦陷区,上海“孤岛”妇女进行不屈斗争,其它沦陷区妇女也在进行顽强抗争,妇女运动迎难而上。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当局以及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领导的妇女报刊空前兴盛。同时,“妇女回家”、“贤妻良母”主义沉渣泛起,各派政治力量围绕这一话题在报刊上激烈论争。
     《妇女之路》的业务实践丰富而又成熟。从指导思想上看,《妇女之路》的指导思想服务并服从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抗战时期、战后初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有细微调整和变化。从作者群体上看,《妇女之路》的作者群体有中共领导人、中共南方局妇委领导人以及《新华日报》社社内同仁、《新华日报》社社外贤达之分。从文章体裁上看,《妇女之路》的文章可分为诗歌、小说、小品文、报告文学、书评等文学作品类,音乐、书法等艺术作品类,问答、小知识等生活作品类。从编辑艺术上看,《妇女之路》的编辑尽职尽责且有很高的政治修养、业务修养和社会活动能力,对稿件的选择和组稿有严格要求,对版面的编排和美化独具匠心。
     《妇女之路》的内容全面而深刻。从明确妇女运动的重要地位、阐释妇女运动的先决条件、指明妇女运动的主体力量、强调妇女运动的领导力量、介绍妇女运动的组织形式五个方面传达党对国统区妇女运动的指示;从解放区妇女拥军支前、参政议政、生产劳动、家庭生活四个方面宣传解放区妇女的真实图景;从政治权利缺失、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生活凄惨三方面揭露国统区妇女的悲惨生活;从妇女解放理论、妇女典型事迹两方面介绍国外妇女的生活和斗争;从恋爱、婚姻、家庭三方面介绍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现代恋爱婚姻家庭观。
     《妇女之路》的基本特色突出而鲜明。其文化性表现为关注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思潮、指导国统区妇女的文化生活;其艺术性表现为思想境界的重构性、语言境界的审美性、体裁表现的多元性;其知识性表现为注重关注日常生活常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其科学性表现为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理念。
'Women’s Road' was a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liberation war party newspaper published in the Kuomintang areas–as a supplementof 'Xinhua Daily'. Newspape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also dedicated toexploring and seeking to achiev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War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Women’s Road' was published in149issues, with atotal of597various articles. Using popular and vivid, unpretentious language,“Women of the Road’ sounded the call of women to the national democratic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Xinhua Daily' conductedan in-depth study of 'Women of the Road'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its birthand analyze its business practices by combing its main content and summarizing its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a significant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birth of 'Women’s Road' has a profound background. After the outbreak ofwar, there were three zones of conflict with Japanese forces in the northern, centraland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I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battlefield, the Kuomintangauthorities actively organized strategic defense. In the occupied areas, the people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unched a massiveanti-Japanese struggle. In short, whether in the base of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areaor occupied areas, the anti-Japanese outrage was encouraged and broke out. Duringthis period, a variety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ideology andcultural quality of women greatly improved. Women actively supported militaryfrontline activities. In full swing, the women's movement ruled areas in the country,through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New Life Moveme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Women's reorganization, CCP Southern Bureau of Women's Campaign Committee,and the National Unification District Federation of Women’s constitutional movement.The momentum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became more active than ever.In the occupied areas around Shanghai 'isolated island' women struggled unyieldingly.Women also carried out a tenacious struggle in other occupied areas. Before and afterthe outbreak of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Kuomintang authorities and women leaders of democratic par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led the press for anunprecedented flourishing of women. At the same time, sentiments that womenshould ‘stay at home’ and ‘be understanding wives and mothers’ became topics ofintense debate in the press.
     Business practices of 'Women’s Road' employed different forms. From theguiding ideology aspect,“the guiding ideology of‘Women’s Road’service is subjectto the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in the Anti Japanese War period, the guiding ideologyof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nd the liberation was period had fine adjustments and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groups,'Women’s Road’ authors were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ers of the Southern Bureau of the CPCleaders and the Women's Commission, as well as 'Xinhua Daily' social clubcolleagues, and 'Xinhua Daily' community leaders of society outside of the points.From the article genre perspective,'Women’s Road' articles can be divided into poetry,novels, essays, reportage, book reviews and other literary works category, music,calligraphy and other works of art classes, quizzes, tips and tricks, commentary andother life works category. From the artistic perspective,'Women’s Road' was editedwith a high level of due diligence. Editors had high political training, businesstraining and social activities. Manuscript selection and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hadstrict requirements on the layout arrangement and landscaping originality.
     The content of ‘Women’s Road’ wa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Mainperformance for: clear movement of important status, and illustrates movement ofprerequisites, and specified movement of main power, and stressed movement of ledpower, and introduced movement of organization five a aspects conveyed party onKuomintang movement of indicates; before liberated areas women support the troops,and liberated areas women participate in, and liberated areas women production labor,and liberated areas women family life four a aspects publicity liberated areas womenof real picture; from political missing, and economic status low, and Miserable familylife revealed in KMT-ruled area the misery of women in three areas; both fromWomen's Liberation theory and women's classic story describes the struggle ofwomen living abroad; three-way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falling inlove, marriage, family advocate for modern love and marriage of family valu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Road' are outstanding and distinctive. Itscultural manifestations focus attention on the new trend of Women's Liberationmovement, guid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ountry ruled areas of women; its artisticmanifestations of remodeling ideas, linguistic pluralism of aesthetics, genre; itsintellectual focus on concern for the everyday life of common sense and knowledge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the scientific dissemination of natural, social andscientific ideas.
引文
①严独鹤:《副刊的四个“要点”》,见王文彬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②金庸曾言:“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见陈鲁民:《金庸的“五字真言”》,《半月谈》,2010年第24期。痖弦曾说:“副刊是报纸的灵魂。”见陆士清主编:《新视野、新开拓: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杨磊认为,副刊是中国报纸的女神。见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新闻实践》,2004年第11期。冯并指出:“在今天,没有副刊的报纸即或不是一种不正常,起码也是一种缺陷。正如言论赋予报纸以灵魂,副刊也丰满了报纸的血肉和器官。”见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③方汉奇:《副刊百年史》(《中国文艺副刊史》序),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①钱穆:《国史新论》(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①韩辛茹:《新华日报史》(前言),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②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方汉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
    3期。
    ②朱怡:《新时期报纸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报业》,2013年第20期。
    ③花蕾:《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12年年会召开》,《镇江日报》,2012年11月30日。
    ①学者黎父在《‘报屁股’的沧桑》一文中指出:“后来有些报纸,在报上辟一小角,刊登一些诗词歌赋、小说笔记这一类消闲小品,这可说是可有可无、聊备一格的东西而已。有些报纸称这个做《杂俎》,有些又称《余兴》,反正是名字都没有固定的,随便凑一些文字上去,稿荒的那一天便刊出,稿挤的时候便给挤掉了。所以当时人们戏称之为‘报屁股’。”黎父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明确了“副刊”正式定名的逸闻趣事:“1921年l0月12日,北京的《晨报》把它的专门刊载文艺作品的第七版,改为四版的单张出版,称之为《晨报副镌》。但这并不是当时该报编者的意思。他原来取名《晨报附镌》,请一位书法家写个版头,那位先生是写隶书的,据他说隶书中没有‘附’字,便擅自改为‘副’字。由于这一偶然的事件,‘附刊’从此就定名‘副刊’了。”参见王文彬主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陈石安:《报学概论》,台北:壬寅出版社1968年版,第72页。
    ③余家宏:《新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④甘惜分:《大新闻学词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①夏征农:《辞海(文化、体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②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黄晓瑜、孙晓梅:《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妇运系1989年,第195-197页。
    ②田景昆、郑晓燕:《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①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②徐英军:《邓颖超与<妇女之路>》,《文史杂志》,1993年第4期。
    ③金玲:《抗战期间<妇女之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②姜华宣、张蔚萍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①罗焕章、支绍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②罗焕章、支绍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①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②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页。
    ①《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40-24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320页。
    ①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上海党史大事记(1919-1949)》,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页。
    ②吕美颐:《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群体》,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78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陕甘宁三省区妇联:《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述》,1987年版。
    ①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②郑永福、李道永:《梁启超的妇女解放思想》,《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与建构》,见张本义:《白云论坛》卷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④艾绍润、高海深主编:《陕甘宁边区法律法规汇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⑤全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史1919-1949》第5编,1988年版,第57页。
    ①甘肃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41页。
    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425页。
    ②丁卫平:《中国妇女抗战史研究:1937-1945》,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26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27页。
    ②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工作八年》,1946年版,第4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29-430页。
    ②陆慧年:《我对“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一些回忆和看法》,见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回忆南方局》,第12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众工作》,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257页。
    ①社论:《妇女宪政运动》,《新华日报》,1939年11月13日。
    ②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33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48页。
    ②朱立波:《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见吴汉民:《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宗教民族)》第9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300页。
    ③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9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①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9月》,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②上海市总工会:《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工人运动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③日晖:《英勇奋斗的上海女工》,《新华日报》,1940年4月13日。
    ④刘宁远:《北京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46页。
    ①刘人锋:《中国妇女报刊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239页。
    ②本小节内容主要参考了田景昆、郑晓燕的《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中搜罗了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共计146种,并对这146中妇女报刊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了归类,即辛亥革命时期11种,五四运动时期8种,建党和大革命时期8种,土地革命时期18种,抗日战争时期21种,解放战争时期7种,社会主义时期63种。
    ③陈潭秋:《妇女运动》,《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11月19日。
    ①吕美颐:《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区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见李小江:《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①杨树标:《宋美龄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杨树标:《宋美龄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③南开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华北事变资料选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3、257页。
    ①黄寄萍:《幽默大师林语堂夫妇访问记》(下),《妇女专刊》第6期,《申报》,1936年2月22日。
    ②编者:《女青年会所昨行迁移典礼》,《申报》,1936年3月8日。
    ①兹:《新妻母学校》,《妇女生活》第2卷第5期,1936年5月16日。
    ②章锡琛:《妇女的分工》,《妇女生活》第1卷第1期,1935年7月1日。
    ③郭沫若:《旋乾转坤论——由贤妻良母说到贤夫良父》,《妇女生活》第4卷第1期,1937年1月16日。
    ①陈衡哲:《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独立评论》第159号,1935年7月14日。
    ②王敏仪:《纪念“三八”节》,《江西妇女》创刊号,1937年3月8日。
    ③华:《谈谈贤妻良母》,《妇女月报》第1卷第1、2期合刊,1935年3月1日。
    ④罗琼:《娜拉座谈》,《妇女生活》第2卷第1期,1936年1月16日。
    ①莫湮:《中国妇女到哪里去》,《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1日。
    ①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420-421页。
    ①编者:《写在刊首》,《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6册,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页。
    ③邓颖超:《目前局势与妇女工作》,《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④杨慧琳:《发扬坚决反妥协投降精神》,《妇女之路》第16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3日。
    ①编者:《迎接一九四四年——纳粹覆亡的一年》,《解放日报》,1944年1月1日。
    ②张晓梅:《妇女工作方针》,《妇女之路》第71期,《新华日报》,1944年1月2日。
    ①沈邈:《中国妇女努力的方向——纪念十月革命节》,《妇女之路》第94期,《新华日报》,1944年11月5日。
    ②于茂林:《妇女运动中心何在?》,《妇女之路》第100期,《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7页。
    ①杨堤:《我们要这个:立刻停止内战——个职业妇女希望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妇女之路》第123期,《新华日报》,1945年12月22日。
    ②编者:《向您呼吁,向您控诉——一个女公务员给颖超同志的信》,《妇女之路》第124期,《新华日报》,1946年1月19日。
    ①蓝英:《斥警管区制》,《妇女之路》第153期,《新华日报》,1946年5月25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19页。
    ③编者:《我们的话》,《妇女之路》第136期,《新华日报》,1946年7月9日。
    ①李吉:《破碎的家》,《妇女之路》第136期,《新华日报》,1946年7月9日。
    ②编者:《是说话的时候了》,《妇女之路》第138期,《新华日报》,1946年8月3日。
    ③鸣:《她们示威了》,《妇女之路》第138期,《新华日报》,1946年8月3日。
    ④晓宇:《美军退出中国去—从美军暴行说起》,《妇女之路》第143期,《新华日报》,1946年10月12日。
    ①堤:《贺重庆妇女界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妇女之路》第149期,《新华日报》,1947年2月16日。
    ①王定国:《光辉的业绩、永恒的怀念――纪念林伯渠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5月13日。
    ②孙钢:《伟人之初:周恩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①梓年:《妇女解放的意识问题》,《妇女之路》第71期,《新华日报》,1944年1月2日。
    ①郭沫若:《娜拉的答案》,《妇女之路》第33期,《新华日报》,1942年7月19日。
    ①闻黎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见《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1945—1995》,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林伯渠:《梁红玉》,《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②秋瑾:《秋瑾遗作(诗二首)》,《妇女之路》第33期,《新华日报》,1942年7月19日。
    ③海涅:《给我的母亲》,岢岚译,《妇女之路》第54期,《新华日报》,1943年5月9日。
    ①张志渊:《陈家妹的一年——发生在一个农家的故事》,《妇女之路》第104期,1945年3月25日。
    ②登彼:《一个农妇的遭遇》,《妇女之路》第105期,1945年4月8日。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1页。
    ④原子:《从新贤妻良母说到做人》,《妇女之路》第38期,《新华日报》,1942年9月27日。
    ①云清:《魔掌下的上海职业妇女》,《妇女之路》第88期,《新华日报》,1944年8月13日。
    ②以群:《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代序)》,见王荣纲编:《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77页。
    ③以群:《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代序)》,见王荣纲编:《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82页。
    ①伍杰:《百年书评史散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②于刚:《读<列宁论自由恋爱>》,《妇女之路》第34期,《新华日报》,1942年8月2日。
    ③静菲:《挖去懦弱的灵魂——读<亲爱的>有感》,《妇女之路》第55期,《新华日报》,1943年5月23日。
    ①穆华:《歌曲是一面社会的镜子》,《生活知识》,1936年第1期。转引自汪毓和、胡天虹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②陈绍禹作词、冼星海作曲:《女大校歌》,《妇女之路》第6期,《新华日报》,1940年7月20日。
    ①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177页。
    ①石山:《一个读书的方法》,《妇女之路》第25期,《新华日报》,1942年3月22日。
    ②黎光:《漫谈读报》,《妇女之路》第96期,《新华日报》,1944年12月3日。
    ①绯英:《同盟国家怎样保育儿童?》,《妇女之路》第43期,《新华日报》,1942年12月6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①刘维石:《精品稿件——报纸追求卓越的标志》,《传媒》,2011年第7期。
    ①邓颖超:《关于<蔚蓝中的一点暗淡>》,《妇女之路》第7期,《新华日报》,1940年8月12日。
    ②罗贤梁:《报纸副刊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①编者:《关于副刊的一些想法——夏衍同志谈副刊》,《新闻业务》,1962年第4期。
    ②编者:《寄读者的几句话》,《妇女之路》第7期,《新华日报》,1940年8月12日。
    ①编者:《编者的话》,《妇女之路》第15期,《新华日报》,1940年11月14日。
    ②罗贤梁:《报纸副刊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①邓颖超:《目前局势与妇女工作》,《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①邓颖超:《今年妇运努力的方向》,《妇女之路》第45期,《新华日报》,1943年1月3日。
    ②里:《妇女工作的新动向》,《妇女之路》第66期,《新华日报》,1943年10月24日。
    ③瑜:《我们需要和平》,《妇女之路》第115期,《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
    ④胡蔚之:《对处理目前工作的一点献议》,《妇女之路》第117期,《新华日报》,1945年9月29日。
    ①编者:《我们的话》,《妇女之路》第136期,《新华日报》,1946年7月9日。
    ②李吉:《破碎的家》,《妇女之路》第136期,《新华日报》,1946年7月9日。
    ③[美]威廉·J·古德:《家庭》,魏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①康克清:《华北敌后妇女的英姿》,《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②卢瑾:《要求改善女工生活》,《妇女之路》第2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30日。
    ③杏仙:《一群女劳动英雄》,《妇女之路》第2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30日。
    ①卢竞如:《学习蔡特金同志》,《妇女之路》第3期,《新华日报》,1940年6月13日。
    ①邓颖超:《目前局势与妇女工作》,《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②梅思平(1896-1946)名祖芬,字思平,以字行。浙江永嘉人,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1940年,汪精卫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梅思平在其间历任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工商部部长、实业部部长、浙江省省长、内政部部长等要职,1945年因汉奸罪被捕。1946年9月14日被枪决。
    ③梅爱文是梅思平和马志芸的女儿。1926年生于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即以路名唤作“爱文”。1976年在杭州退休。其父投降日本后,梅爱文发表《我不愿做汉奸的女儿,我要打倒我的爸爸》,刊登在1939年12月15日的《浙瓯日报》上。
    ④杨慧琳:《发扬坚决反妥协投降精神》,《妇女之路》第16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3日。
    ⑤邓颖超:《今年妇运努力的方向》,《妇女之路》第45期,《新华日报》,1943年1月3日。
    ①卢瑾:《要求改善女工生活》,《妇女之路》第2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30日。
    ②章明之:《女职员薪水打八折》,《妇女之路》第68期,《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
    ①洪涛:《和解放区的姊妹们齐步前进!》,《妇女之路》第105期,《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邓颖超:《目前局势与妇女工作》,《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①张玉琴:《暑期中女同学怎样进行宣传工作》,《妇女之路》第4期,《新华日报》,1940年6月27日。
    ②邓颖超:《今年妇运努力的方向》,《妇女之路》第45期,《新华日报》,1943年1月3日。
    ①周俊:《女同学暑假中的任务》,《妇女之路》第4期,《新华日报》,1940年6月27日。
    ②瑶姑:《朱德夫人谈华北妇女工作》,《妇女之路》第8期,《新华日报》,1940年8月22日。
    ①钟毅:《陕甘宁边区的女工》,《妇女之路》第11期,《新华日报》,1940年10月4日。
    ②彦梨:《×路军抗属工读学校》,《妇女之路》第18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25日。
    ③编者:《论今年的妇女运动》,《妇女之路》第19期,《新华日报》,1941年1月10日。
    ①转引自蒋巍:《延安女性风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题词手迹选》,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③康克清:《华北敌后的妇女英姿》,《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①陈静:《边区怎样优抗》,《妇女之路》第102期,《新华日报》,1945年2月25日。
    ②严引仙:《激情年代: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回眸》,《中国妇女报》,2009年10月21日。
    ③康克清:《华北敌后的妇女英姿》,《妇女之路》第1期,《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①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6期,《新华日报》,1946年11月24日。
    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辑),兰州:兰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①袁勃:《解放中的晋察冀妇女》,《妇女之路》第16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3日。
    ②枫林:《边区妇女剪影——延安通信》,《妇女之路》第33期,《新华日报》,1942年7月19日。
    ③兴国英、苏仟:《怎样动员妇女参加选举——陕甘宁边区庆阳县高迎区三乡试选经验之一》,《妇女之路》第119期,《新华日报》,1945年10月27日。
    ①编者:《坚决反对内战——爱护和平,爱护民主,爱护家庭和自己》,《妇女之路》第120期,《新华日报》,1945年11月10日。
    ②金大英等:《我们呼吁!我们抗议!》,《妇女之路》第121期,《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4日。
    ③汤志华:《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党史文苑》,2005年第20期。
    ①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6期,《新华日报》,1946年11月24日。
    ②徽:《鄂西妇女的生活》,《妇女之路》第49期,《新华日报》,1943年2月28日。
    ③编者:《劳动女英雄》,《妇女之路》第49期,《新华日报》,1943年2月28日。
    ④编者:《妇女纺织忙》,《妇女之路》第49期,《新华日报》,1943年2月28日。
    ①编者:《延安成立妇女生产合作社》,《妇女之路》第51期,《新华日报》,1943年3月28日。
    ②编者:《劳动女英雄》,《妇女之路》第49期,《新华日报》,1943年2月28日。
    ③伯森:《妇女纺纱在南区——介绍南区合作社推广妇女纺纱的经验》,《妇女之路》第53期,《新华日报》,1943年4月25日。
    ①枫林:《边区妇女剪影——延安通信》,《妇女之路》第33期,《新华日报》,1942年7月19日。
    ②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7期,《新华日报》,1946年12月15日。
    ①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8期,《新华日报》,1947年1月26日。
    ①编者:《全国妇女界意见的总结——为响应邓颖超同志的号召向国际妇女会议提出建议》,《妇女之路》第145期,《新华日报》,1946年11月3日。
    ①怀丹:《六百万人的职业潮》,《妇女之路》第17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13日。
    ①章明之:《女职员薪水打八折》,《妇女之路》第68期,《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
    ②惠英:《我怎样失去了健康——一个女工的遭遇》,《妇女之路》第77期,《新华日报》,1944年3月12日。
    ①编者:《无形的苦刑——一个已婚妇女的自白》,《妇女之路》第68期,《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
    ②费棣:《保障妇女人权——为王氏呼吁》,《妇女之路》第118期,《新华日报》,1945年10月13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列宁:《写给女工们》,《妇女之路》第8期,《新华日报》,1940年8月22日。
    ①卢竞如:《学习蔡特金同志》,《妇女之路》第3期,《新华日报》,1940年6月13日。
    ①编者:《卢森堡的生平及其事业》,《妇女之路》第20期,《新华日报》,1941年1月20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③[苏联]卢德米拉:《恋爱·结婚·家庭——苏联已故名飞行家启卡洛夫夫人的谈片》,林大译,《妇女之路》第15期,《新华日报》,1940年11月14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5页。
    ②编者:《婚姻和职业的苦闷》,《妇女之路》第16期,《新华日报》,1940年12月3日。
    ③[苏联]蔡特金:《列宁印象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70页。
    ①[苏联]D·萨斯拉夫斯基:《苏联的家庭、结婚与恋爱》,《妇女之路》第96期,《新华日报》,1944年12月3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页。
    ③于刚:《读<列宁论自由恋爱>》,《妇女之路》第34期,《新华日报》,1942年8月2日。
    ④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8期,《新华日报》,1947年1月26日。
    ①朱青:《伊斯兰教的婚姻》,《妇女之路》第37期,《新华日报》,1942年9月13日。
    ②编者:《她被丈夫遗弃了》,《妇女之路》第9期,《新华日报》,1940年9月6日。
    ①编者:《两性间有真正的友谊吗?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妇女之路》第73期,《新华日报》,1944年1月30日。
    ②编者:《她被丈夫遗弃了》,《妇女之路》第9期,《新华日报》,1940年9月6日。
    ①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8期,《新华日报》,1947年1月26日。
    ②吕美颐:《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婚姻家庭观》,《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见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
    ③陈愿:《恋爱·婚姻·家庭》,《妇女之路》第51期,《新华日报》,1943年3月28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2页。
    ②[苏联]卢德米拉:《恋爱·结婚·家庭——苏联已故名飞行家启卡洛夫夫人的谈片》,林大译,《妇女之路》第15期,《新华日报》,1940年11月14日。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④韧战:《岳池妇女的生活》,《妇女之路》第66期,《新华日报》,1943年12月24日。
    ①编者:《中国解放区妇运情况报导》,《妇女之路》第148期,《新华日报》,1947年1月26日。
    ①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二)》,《中华新闻报》,2004年2月6日。
    ②杨磊:《副刊:中国报纸的女神(二)》,《中华新闻报》,2004年2月6日。
    ①列宁:《写给女工们》,戈宝权译,《新华日报》,1940年8月22日。
    ②列宁:《迎接国际女工节》,戈宝权译,《新华日报》,1940年9月6日。
    ①端木露西:《蔚蓝中一点黯淡》,《大公报》,1940年7月6日。
    ②邓颖超:《关于<蔚蓝中一点黯淡)的批判》,《新华日报》,1940年8月12日。
    ①林伯渠:《梁红玉》,《新华日报》,1940年5月16日。
    ②江雪:《妇女战歌》,《新华日报》,1940年10月4日。
    ①张颖:《走向妇女解放之路——看<结婚进行曲>有感》,《新华日报》,1942年5月6日。
    ②旦尼:《广西女(民歌)》,《新华日报》,1942年11月22日。
    ③夜声:《某大学女生生活片段》,《新华日报》,1943年1月3日。
    ①海因:《怎样培养新的一代》,《新华日报》,1940年10月31日。
    ②时流:《我怎样处理孩子和自己?》,《新华日报》,1943年5月9日。
    ①枫林:《女公务员的几种面影》,《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
    ①编者:《敌人投降后的形形色色》,《新华日报》,1945年9月1日。
    ①小风:《挖草药的妇人》,《新华日报》,1945年2月25日。
    ②王晓升:《语言和认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③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④朱蕙:《你,埋葬在苦难妇女的心中——悼朱文央女士》,《新华日报》,1942年9月27日。
    ①凌苏:《她在挣脱锁链》,《新华日报》,1943年4月11日。
    ②葆荃译:《战斗的苏联女性》,《新华日报》,1942年11月8日。
    ①编者:《妇女二三事》,《妇女之路》第19期,1941年1月10日。
    ①编者:《家庭常用药品》,《妇女之路》第60期,《新华日报》,1943年8月1日。
    ②编者:《介绍两种清凉食品》,《妇女之路》第60期,《新华日报》,1943年8月1日。
    ①英:《职业妇女卫生常识》,《新华日报》1943年2月14日。
    ①杨桂香、陈凡:《科技发展与妇女解放》,《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年第6期。
    ①英:《家庭小常识》,《妇女之路》第34期,《新华日报》,1942年8月2日。
    ①英:《职业妇女卫生常识》,《妇女之路》第48期,《新华日报》,1943年2月14日。
    ②林京耀、陈荷清:《科学——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③继瑾:《注意童婴的营养》,《妇女之路》第55期,《新华日报》,1943年5月23日。
    ④编者:《识字班怎样办起来的——介绍解放区的一个例子》,《妇女之路》第135期,《新华日报》,1946年6月22日。
    ①编者:《母亲的苦痛——照料孩子呢?还是从事社会职业呢?》,《妇女之路》第60期,《新华日报》,1943年8月1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毛泽东著作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7]《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2]《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l-14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2]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1945)》,1994年版。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6]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2-12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991年版。
    [7]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20-24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9]严峻:《中共问题重要文献》,大公出版社1941年版。
    [10]晋察冀日报社:《1947年新年重要文献》,晋察冀日报社1947年版。
    [1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秘书处:《陕甘宁边区三届参议会重要文献集》,1946年版。
    [13]山西省史志院:《太岳抗日根据地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中央档案馆:《晋察冀解放区历史文献选编(1945-1949)》,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15]《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颖超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蔡畅、邓颖超等:《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邓颖超革命活动七十年大事记(1919.5.4-1989.5.4)》,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2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22]《延安市妇女运动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妇女运动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滨荪、胡婉玲等:《抗日战争时期音乐资料汇集(重庆<新华日报>专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大公报》
    《武汉日报》
    《扫荡报》
    《团结报》
    《中央日报》
    《益世报》
    《世界日报》
    《国民公报》
    《新民报》
    《西南日报》
    [1]《西南新华日报》报史编委会:《西南新华日报简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2]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战斗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3]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坚持团结抗战的号角(1938-1947年代论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4]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1947)》,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5]石西民、范剑涯等:《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石西民、范剑涯等:《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潘梓年:《新华日报的回忆》,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8]重庆、成都《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编:《新华之光:<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术研讨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9]王永恒:《媒体的力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罗贤梁:《报纸副刊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1]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12]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周敬成:《中国报纸副刊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01年版。
    [14]姚福申、管志华:《中国报纸副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田景昆、郑晓燕:《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
    [17]张丽萍:《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
    [18]刘人锋:《中国妇女报刊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9]姜纬堂、刘宁元:《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20](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
    [21]金凤:《伟人之初——邓颖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王月宗:《邓颖超光辉的一生(1904-1992)》,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生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郑永福、吕美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版。
    [25]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与社会》,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
    [26]吕美颐:《走出中世纪:近代中国妇女生活的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27]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国民党统治区民主妇女运动》,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版。
    [28]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29]刘红、刘光永:《妇女运动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0]全国妇联:《中国妇女运动史(1919-1949)》第5编,1988年版。
    [31]肖扬主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简史》(上下),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版。
    [32]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刘宁元:《北京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34]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上下),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
    [35]计荣主编:《中国妇女运动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3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37]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妇女运动史(1919-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妇女运动通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39]青长蓉:《中国妇女运动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金玲:《民族、政治与妇女运动》,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敦枫:《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副刊上的文艺论争》,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毛婷婷:《“使用与满足”: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受众影响》,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4]蔡谷保:《1946年政协会议前后<新华日报>宣传策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5]柴琳:《<新华日报·文艺之页>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马娟:《<新华日报>对国统区舆论的建构和消解》,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孙美娜:《重庆版<新华日报>文艺副刊叙事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8]姜宁:《<新华日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唐筱童:《重庆时期<新华日报>的采编经验和办报思想》,《新闻知识》,2013年第11期。
    [10]梁忠翠、马玉林:《重庆<新华日报>中的中共高层形象宣传探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1]杜明达:《四十年代<新华日报>的民主宣传》,《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5期。
    [12]张进:《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一个了解真理的窗口”》,《传媒观察》,2011年第3期。
    [13]肖涵:《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副刊特色》,《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4]敦枫、毛婷婷:《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影响力》,《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
    [15]熊辉:《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以<新华日报>副刊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6]刘颖:《<新华日报>副刊的新闻性》,《青年记者》,2008年第5期。
    [17]朱同留:《历史的记忆: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中国统一战线》,2013年第6期。
    [18]彭鹏:《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群众路线”》,《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
    [19]王永恒:《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大后方工人的政治动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2期。
    [20]方红姣、周锦涛:《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与<新华日报>中的工农女性形象》,《求索》,2006年第8期。
    [21]金玲:《抗战期间<妇女之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2]徐英军:《邓颖超与<妇女之路>》,《文史杂志》,1993年第4期。
    [23]夏蓉:《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与妇女宪政运动》,《民国档案》,2009年底2期。
    [24]夏蓉:《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与妇女职业运动》,《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4期。
    [25]张小云:《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6]汤春松:《抗战时期邓颖超的妇女解放思想》,《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7]王国红:《抗战时期妇女动员的历史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28]杨小敏:《抗战时期邓颖超与中国妇女运动述论》,《天水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29]张媛:《论中共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妇女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0]彭贵珍:《抗战时期邓颖超与国统区妇女解放运动》,《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