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关与商品流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对商品流通与区域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不断涌现。但以往的研究所用资料,多为描述性的文献,缺少比较准确的量化史料和研究,因而不同学者即使对同一经济区域的研究,所得结论也相差甚大。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税关的税收档案,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实证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税关和商品流通及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探讨清代税关的发展以及税关在市场及国家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从整体来看,清朝税关的设立与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全国范围内长距离商品流通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税关,作为征收长途商品流通税的机构,也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相一致。从江苏来说,清代江苏税关的设置与分布可以看作全国税关分布的缩影,具有典型性。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主要介绍十八世纪江苏税关发展的环境,包括清代江苏的地理背景,以及清代江苏的行政区划沿革,以及简要介绍清代前期江苏经济地理。
     二、介绍江苏税关的设置,以及关口分布,并在地图中标出主要税口的大致位置。最后探讨口岸的分布与商路的关系,认为口岸的废置是随着商路的改变而改变,并不是随便设置。
     三、主要是通过量化统计分析,来看税关发展变化趋势。由于资料的限制,这个时段只能包括乾隆时期内的近五十多年。通过对各个税关税收变化的分析,认为乾隆20-40年是清代江苏税关发展高峰,但是各个税关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运河沿线的淮安关和扬州关在四十年代开始衰落,而以长江流域为主要税源的浒墅关和龙江西新关到乾隆末年开始衰落,江海关一直保持稳定缓慢的增长。这种格局与全国税关发展的格局相似而又不一致,最大的差异就是江海关发展的缓慢,其在清代前期只是一个国内海港,多方面因素限制了江海关的发展。
     四、本章分析了各个税关的主要商品来源及其去向,通过有限的资料,分析各税关的商品结构及其组成的比重。以江南为经济中心,江南输出绸缎、布匹等商品,从华北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输入粮食、棉花、木材、煤炭等生活、生产资料,形成“纺织品-大豆”、“纺织品-大米”的贸易格局。通过数据对各主要的商品进行量的估计,量化经济区域之间的贸易状况。
     五、探讨灾害与税关税收的关系,这是一个短时段的分析。首先明晰要各税关的主要税源地和消费地,以明确各地灾害对社会经济、交通情况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商品流通及税关税收。利用统计资料分析相关区域的灾害变化趋势,计算税收增长率,以分析灾害对各税关的税收的影响。认为诸如淮安关等处在税源地的税关供给量决定了税关的税收,而浒墅关等处在需求区的税关需求决定了税关的税收,对于自然灾害的反应也是不一样。
     六、强调国家因素在税关的作用,一是清代税关粮食免税政策是清代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一个尝试,主要是为解决粮价上涨的问题。免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临时性的免税,另一种是长期普免。但由于粮价上涨在短期内是自然灾害造成供需矛盾,长期则是粮食价格是呈上涨趋势,都是生产成本的上涨,这是免税政策所无法解决的。政府将生产环节的成本上涨由流通环节的免税来解决,最终造成了免税政策最终取消。二是漕运和税关的关系漕运和税关都是清代前期重要的经济制度,漕运关系朝廷生存命脉,地位重要;而税关税收是清代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二者都要依赖便利的交通,体现在长江以北的运河。漕运对税关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漕关之争,维护漕运的优先地位:二是优恤漕丁,土宜免税:三是治理河道,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漕运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政府来说,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维护漕运的利益,税关的税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措施带来的一些客观结果,诸如携带大量的商品和河道通畅,是有利于税关税收的。但从整体上说,税关受到的损失要大于获得的利益。
Wit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being in the ascendan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are in the ceaseless emergence in sphere of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But all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before, were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criptive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stead of relative accurate quantity of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in result, different scholars draw many entire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to the same regional economy. The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are conclude mainly by making full use of all the data about the tax archival statistics for collection of the customs, which stored in the First History Archives Establishment in China, and make use of the supply-demand theory, empirical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take the relation between and regional economy ,also between customs house and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s house in the market and among the country's status and its function.
     Overall,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customs house, were an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a nationwide long-distanc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prosperity. customs house, as a institution of levy on Circulation tax on long-distanc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nation. As Jiangsu a example, establish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Jiangsu customs house can be seen as representative and epitom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Jiangsu Customs house in eighteenth-century,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Jiangsu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evolu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briefly introduce Jiangsu economic geography at the early Qing Dynasty.
     Second, this part introduce the settings of Jiangsu customs house, 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of ports, it w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rout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orts ,consider that the set-up and abandoned of ports not casually but change with the trade route.
     Three, this part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tendency of customs house development,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eriod of time only fifty year in Qianlong Dynasty due to restrict of datum. It was consider that the development peak of customs house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20-40 years at Qianlong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e of the change of each customs house revenue, but it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each customs house, Huaian kuan and Yangzhou kuan along the canal begain to decline at the forties, the Hushuguan and Longjiang Xixin kuan which took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main sources of duty revenue, began to decline at the end of Qianlong Dynasty; Jiang Customs has been very stable slow growth. This pattern was similar but also different with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stoms hous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Jiang Customs, it is just a domestic por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 number of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 Customs.
     Fourth, it will analyze an analysis main source of merchandise and its destination of all customs house in this chapter, analyze the customs house merchandise structu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It was formed a trade pattern of "drygoods-bean", "drygoods-rice", taking Jiangnan as a economic center, with the output of silk, cloth from Jiangnan, and input of food, timber, cotton such as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subsistence. It is estimated to quantify the economic trade between regions by estimate the principal amount of the goods through revenue datum.
     Fifth, it is a short-time analysis to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sters and customs house revenue. First of all, it must to make clear the area of main sources of tax revenue and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ake sure of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areas of disasters on the socio-economic, traffic conditions, thus affect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customs house revenue, make use of statistical data to analyze disaster changes trends of correlative regional, to calculate The growth rate of revenu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asters on the customs house revenue. At the end, it is consider customs house, such as Huaian kuan, which locate in revenue source region ,customs house revenue determine by the supply, while the cunstom house ,such as Hushu kuan locate in demand areas , the revenue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 is not the same .
     Six, the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nation factors in customs house, first, Customs house food tax-free policy is a try of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mainl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rising grain prices. There are two forms of tax-free, is a temporary duty-free, as well as a long-term tax-free. However, due to rising grain prices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short term, also food prices are on the rise in a long-term, production costs are both rising, this is not the tax-free policy can resolve. The government use tax-free in the circulation link to resolve the rising of cost in production link, it is a improper understanding, eventually led to the ultimate abolition of tax-free policy. Second, Grain Transport and Customs House are both important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early Qing Dynasty. Grain Transport concerns survival lifeline of the court, have an important status; customs revenues is one of important finance origin in Qing Dynasty. The two are both dependent on convenient traffic, embodied in the canal to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Grain Transport has three aspects influence on Customs House, firstly, the dispute between Grain Transport and Customs House, maintenance start of Grain Transport; secondly, compensate people who transport grain for t'u-i tax-free; thirdly, regulate rivers and watercourse, guarantee Grain Transport normally function. The influence of Grain Transport has negative side, as well as positive. The start of those measures are maintain the profit of Grain Transport from view of the government, have a definite impact on the customs revenues. However, a number of objective results are brought forth by these measures , such as bring a large number of goods and smooth river, are in favor of the customs revenue. But, as a whole, the loss of Customs House is greater than the benefit.
引文
[1]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关的设置》,《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3]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32-34页。
    [1]谢俊美:《清初江海关关址质疑》,《历史教学》1990第12期。
    [2]黄国盛:《清初四省海关衙署设置新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松浦章:《清代前期の海関監督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論集》第41卷第3号,1992年。
    [4]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黄国繁、廖声丰:《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邓亦兵:《清代前期关税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2]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179页。
    [3]何本方:《清代商税制度刍议》,《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4]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邓亦兵:《清代前期关税的附加税》,《清华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年第4期。
    [3]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第86-88页。
    [4]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5]邓亦兵:《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年第4期。
    [6]#12
    [7]何本方:《乾隆年间榷关的免税措施》,《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
    [1]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38页。
    [2]祁美琴:《关于清代榷关额税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廖声丰:《试论清代榷关的管理制度》,《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
    [4]祁美琴:《关于清代榷关“差官”问题的考察》,《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5]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官的考核标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廖声丰:《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以清代前期海关税收的考察为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301页。
    [2]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的税务行政(1683-1842)》,复刊《食货》第11卷第10期;《粤海关(1684-1842)的行政体系》,复刊《食货》第11卷第4期;《清代前期粤海关的利益分配(1864-1842)》,复刊《食货》第12卷第1期。
    [3]邓端本:《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李金明:《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戴和:《试论清前期粤海关征税用人的弊端》,《开放时代》1985年第1期;
    黄启臣、邓开颂:《略论粤海关的若干特殊制度及其影响》,《开放时代》1985年第1期。
    [4]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0年第2期。
    [5]廖声丰:《试论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制度》,《淮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6]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1]黑广菊:《明清时期临清钞关及其功能》,《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香坂昌纪:《清代的北新关与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哲学版》1998年第1期。
    [3]陈慈玉:《从清代前期的淮安关功能论官商的关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第685-708页。
    [4]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明清时代关税资料性质的检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辑上,1993年。
    [5]范毅军(Fan I-chun):《明清时期(1400-1850)长距离贸易与市场整合》(Long 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 ching Period 1400-1850),博士学位论文,弗吉尼亚:斯坦福德大学,1992年。
    [1]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2]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流通及其变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12
    [2]香坂昌纪:《清代浒墅关の研究》Ⅰ、Ⅱ、Ⅲ、Ⅳ,《东北学院大学论集·历史学地理学》第3号,1972年;第5号,1975年;第13号,1983年;第14号,1984年。
    [3]香坂昌纪:《清代前期の沿岸貿易に関する一考察》,《文化》第35卷,第1-2号,1971年。
    [4]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5]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6]许檀:《清代中叶广东的太平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
    [1]许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贸易》,《清史论丛》(2002年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3—14,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179页。
    [3]许檀:《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5年第1期。
    [4]廖声丰:《清代赣关税收的变化与大庾岭商路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5]廖声丰:《清代前期的芜湖榷关及其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廖声丰:《清代前期凤阳榷关的征税制度与商品流通》,《淮南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2]廖声丰:《试述清代前期苏州浒墅关的商品流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试论乾嘉时期苏州浒墅关的粮食流通》,《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廖声丰:《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12
    [5]松浦章:《清代前期の浙江海関と海上貿易》,《史泉》第85卷,1997年.
    [6]松浦章:《清代の掦州関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論集》第43卷第2号,1993年。
    [1]廖声丰:《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1期。
    [2]黑广菊:《清时期的榷(钞)关研究概述》,《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3]笔者见到的有:廖声丰:《清代赣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1997年;
    林子雅:《清代中期(1723-1850)苏州织造与内务府财政关系研究——以浒墅关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成功大学,2004年;
    向福贞:《明清时期的临清钞关》,硕士学位论文,聊城:聊城大学,2007年;
    张静:《清代前期闽海关的设置与福建沿海城市的兴盛》,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
    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范毅军(Fan I-chun):《明清时期(1400-1850)长距离贸易与市场整合》(Long 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_ching Period 1400-1850),博士学位论文,马萨诸塞:哈佛大学,1992年;
    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杨建庭:《清前期淮安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6年;
    何勇:《清代多伦诺尔与归化城的商业》,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6年,
    高福美:《清代前期的龙江西新关与南京城市经济》,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7年。
    [1]陈振汉:《清实录》的经济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6期。
    [1]概括于《江苏省志·地理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第133-143页。
    [1]概括于《江苏省志地理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162页。
    [1]乾隆《江南通志》卷49,河渠志。
    [1]乾隆《江南通志》卷49,河渠志。
    [2]李长传辑:《江苏省地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第38-39页。
    [1]《江苏省地志》,同上,第32-33页。
    [1]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37页。
    [1]雍正二年九月,《清世宗实录》卷24,第379页。
    [2]沈起元:《复议分立州县书》,《清经世文编》卷18,吏政4。
    [1]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胡焕庸:《江苏省之农产区域》,《地理学报》创刊号,1936年。
    [2]江苏巡抚陈大受奏,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96页。
    [3]江苏布政使苏崇阿奏,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94页。
    [1]《大明会典》,卷35,课程,第641页。
    [2]《续纂淮关统志》卷2,建制,第34页。
    [3]见附表D1乾隆年间淮安关监督。
    [4]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01,第1731页。
    [1]年希尧雍正五年十月初九日奏,《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0册,第790页。
    [2]《清朝文献通考》卷26,征榷考,第5081页。
    [3]年希尧雍正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奏,《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5册,第350页。
    [4]“淮安三关”有两种含义,一是康熙年间淮安钞关、清江厂、淮安仓三关,二是雍正之后淮安关、宿迁关、海关庙湾等口。在不同情况所指有所不同。
    [5]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关的设置》,《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9,中华书局,1960版,第186页。
    [7]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扬州关闸不同情形折,乾隆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文档号0319-035。
    [1]见附录D3雍正乾隆年间龙江西新关监督。
    [2]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79,食货志,1531页。
    [3](清)俞樾纂:同治《上海县志》卷2,建置志,海关,177页。
    [4](清)宋如林修,孙星衍纂:嘉庆《松江府志》卷28,田赋志。
    [1]《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48,户部,关税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2](清)俞樾纂:同治《上海县志》卷2,建置志,海关,第177页。
    [3]做各关税口的分布示意图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有些税关地点偏,或者行政级别低,方志中没有记载,或者记载模糊,而且地名重复的比较多,只能尽可能依靠的史料的记载,估计其中的一些税口的大致位置。所以本文的示意图也只是大致给出一些税口的位置,有些也许是错误的,敬请指正。
    [4]#12
    [5]范毅军(Fan I-chun):《明清时期(1400-1850)长距离贸易与市场整合》(Long 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_ching Period 1400-1850),博士学位论文,马萨诸塞:哈佛大学,1992年,第77页。
    [6]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第28页。
    [1]以上关口统计出自《续纂淮关统志》卷五·关口,第64-74页。
    [1]《乾隆钦定户部则例》,卷54,各关口岸,第508页
    [2]《明史》,卷8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9页。
    [3]乾隆《江南通志》,卷14,舆地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4页。
    [4]乾隆《江南通志》卷26,舆地志,第375页。
    [1]《清朝文献通考》卷27,征榷考,第5087页。
    [1]署理两江总督杨超曾奏报查明浒墅关口岸应裁应留缘由折,乾隆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文档号0312-012。
    [2]江苏巡抚萨载奏请将南坝衰废税房移设中闸折,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初四日,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文档号0345-012。
    [3]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清高宗实录(20),卷944,第790页。
    [4]《关税成案辑要》卷15,各关口岸。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1辑,第50-51页。
    [2]《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91页。
    [3]苏州织造舒文奏报办理浒墅关新添税口情形折,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日,文档号0342-024。
    [1]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清)元成等纂:《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20页。
    [1]《光绪朝朱批奏折》(74),中华书局1995年,第723页。
    [2]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3]两江总督黄廷桂奏报确查杨关乾隆十一年十二年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文档号0323-044。
    [4]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报确查扬州关由闸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文档号0330-036。
    [5]苏州织造安宁奏报浒墅关关税盈余短少情形折,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文档号0334-014。
    [6]署理两江总督苏凌阿等奏报浒墅关亏短税银缘由折,乾隆六十年五月初二日,文档号0358-030。
    [7]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第1984年第1期。
    [1]两江总督德沛奏报龙江关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七月十六日,文档号0313-036。
    [2]管理江宁织造事物托庸奏报征收龙江西新二关商税盈余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29-011。
    [3]署理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奏陈江海关比较盈余银两多寡情形折,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文档号0325-002。
    [4]将浒墅关视为长江沿线的税关,源于浒墅关的税收主要来自于长江的米谷,受到长江流域商品流通的影响更大,这种观点见于廖声丰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本文亦采纳其观点。
    [1]详见许檀《清代前期的流通格局变化》一文。
    [2]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5-19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5-61页。
    [1]乾隆三十年十月下,《清高宗实录》(17册),卷747,第212页。
    [2]许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港口》,《清史论丛》,中国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版,第3-4页。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8辑,第118页。
    [4]乾隆朝《钦定户部则例》卷58,关税,第530页。
    [1]廖声丰:《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以清代前期海关税收的考察为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见表四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对华贸易表。
    [2]李金明:《清代粤海关的设置与关税征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清)元成等续纂:嘉庆《续纂淮关统志》卷3,川原,第49页。
    [2]《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20页。
    [2]《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100页。
    [1]管理淮安关税务唐英奏报征收淮宿海三关征税情形折,乾隆二年闰九月十二日,文档号0309-019。
    [2]无具体时间折庆元奏,《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第671页。
    [3]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高恒奏,《乾隆朝宫中档奏折》第9辑,第588页。
    [4]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寅著奏,《乾隆朝宫中档奏折》第44辑,第660页。
    [5]江苏巡抚萨载奏报确查淮安关税盈余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47-015。
    [6]管理淮关税务倭赫奏报税课钱粮料理情形折,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16-010。
    [7]《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64页。
    [8]《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65页。
    [1]《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65页。
    [2]《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67页。
    [3]《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69页。
    [4]《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71页。
    [5]《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71页。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8辑,第551页。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7辑,第602-603页。
    [1]管理九江关务唐英奏报淮宿海三关盈余银数并宿海二关少收缘由折,乾隆四年五月初二日,文档号0310-026。
    [1]管理淮安关税务郎中高恒奏,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9辑,第589页。
    [2]两江总督高晋奏报查明上年宿迁关额银短少应行分别着赔议处缘由折,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文档号0344-028。
    [3]两江总督高晋等奏报查核宿迁关盈余银两短绌缘由折,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48-016。
    [1]以上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嘉庆《清会典事例》卷191,关税,禁令,第8823页。
    [3]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50-8751页。
    [4]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88页。
    [1]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2]《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101页。
    [1]《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2、95页
    [2](清)阿克当阿修:嘉庆《扬州府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3]松浦章:《清代の揭州関について》,《关西大学文学论集》第43卷,第2号,1993年。
    [4]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复旦大学,2008年,第135-146页。
    [1]两江总督高晋奏报查办扬关由闸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48-005。
    [2]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3期。
    [3]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3期。
    [1]署理两江总督高晋奏报确查扬关由闸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文档号0334-013。
    [2]松浦章:《清代の掦州関について》一文中,统计了该二十三、二十四两年的商船数量,将扬关和由闸的船只合在一起统计,应该说是夸大了扬州关的通船能力。经过由闸关的船应该是经过扬州关的一部分。
    [1]江苏巡抚陈宏谋奏报扬关由闸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文档号0332-020。
    [2]江苏巡抚陈宏谋奏报扬关由闸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文档号0333-023。
    [3]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4](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21商旅门,黑黄豆,明万历余氏双峰堂刊本。
    [1]高晋:《奏请海疆禾稻兼种疏》,《皇清名臣奏议》卷61,都城国史馆琴川居士排字本,第1-2页。
    [2]两江总督黄廷桂奏报确查扬关乾隆十一年十二年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文档号0323-044。
    [3]乾隆朝《钦定户部则例》,卷72,税则,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645页。
    [4]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复核由闸额银短缺情由折,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20-018。
    [5]《钦定户部则例(乾隆朝)》,卷72税则,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645页下。
    [1]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钦定户部则例(乾隆朝)》,卷72税则,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647页。
    [3]这里的杂项税,不仅仅包括紬布瓷器等南来杂货税,而且还包括梨枣棉花等北货,以及盐等商品。
    [4]廖声丰在研究中,将扬州关和由闸合在一起计算,见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76页。本文则分开计算。
    [1]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2]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报确查由闸额银缺少缘由折,乾隆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文档号0320-041。
    [3]长芦盐政三保奏报扬关由闸短少盈余银两缘由折,乾隆五年十一月初四日,文档号0311-040。
    [4]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报征收扬州由闸等关税课按年比较短少照数赔补折,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55-33。
    [1]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76页。
    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42页。
    [3]钞档:乾隆八年十月十六日陈大受题本,转引自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4]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变化趋势》。
    [5]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扬关由闸不同情形折,乾隆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文档号0319-035。
    [1]苏州织造安宁奏报浒墅关盈余银两短少情形折,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文档号0334-014。
    [2]苏州织造海保奏报浒墅关米船免税税课日绌情形折,乾隆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10-010。
    [1]苏州织造海保奏报浒墅关米船免税税课日绌情形折,乾隆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10-010。
    [1]《宫中档乾隆奏折》第44辑,813页。
    [2]廖声丰:《试论乾嘉时期苏州浒墅关的粮食流通》,《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6辑,第333-334页。
    [2]《吴阊钱江会馆碑记》,《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3]廖声丰则估计布匹和丝绸所收税银为7万两,约占杂税的1/3,估计经由浒墅关流通的绸缎布匹数量达到1500万匹。见廖声丰:《试述清代前期苏州浒墅关的商品流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的国内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第161页。
    [1]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第116-127页;
    高福美:《清代前期的龙江西新关与南京城市经济》,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7年。
    [1]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奏报查核龙江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9-032。
    [2]同治《上江两县志》卷7食货,第164页。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3辑,第447页。
    [4]江宁织造李英奏报遵旨议办龙江关务缘由折,乾隆六年四月初九日,文档号0312-007。
    [5]经君健:《清代前期民商木竹的采伐和运输》,《燕京學報》新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邓亦兵:《清代前期竹木运输量》,《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复旦大学,2008年,第116-126页。
    [6]《常熟县禁派木竹商行物料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第111页。
    [1]《苏州府采办木植定例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第113-114页。
    [2]范金民在《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中做了统计,见该书第171页,数据得自《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第106-117页。
    [3]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博士毕业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4]江宁织造李英奏销龙江西新二关关税折,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文档号0310-005。
    [5]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奏报查核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9-032。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5辑,第621-622页。
    [2]江宁织造刘朴奏报接征龙江西新关税一年期满按年比较盈余数目折,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日,文档号0357-051。
    [3]江宁织造佛保奏为按年比较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短少请赔补缘由折,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58-046。
    [1]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第123页。
    [2]江宁织造舒文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盈余数目折,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初七日,文档号0340-004。
    [3]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以上出自祁守华,钟晓钟编:《中国地方志煤炭史料选辑》,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页,第342页。
    [5]《坤震公所续议章程碑》,《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第279页。
    [6]江宁织造佛保奏为按年比较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短少请赔补缘由折,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58-046。
    [7]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4页。
    [8]廖声丰估计每年大约有10-12万吨煤炭运往江南。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第124页。虽然与笔者的估算差不多。但笔者和他的计算方法不同。
    [1]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考核西新关任内钱粮折,乾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文档号0315-039。
    [2]两江总督德沛奏报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七月初六日,文档号0313-036。
    [3]浙江海塘管理总督嵇曾筠乾隆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奏,引自《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第18页,
    [4]两江总督德沛奏报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七月初六日,文档号0313-036。
    [5]江宁织造申祺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盈余数目折,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文档号0324-042。
    [6]两江总督德沛奏报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七月初六日,文档号0313-036。
    [7]署理两江总督尹继普奏报确查官保经征西新关户税盈余银两多寡折,乾隆是年九月二十二日,文档号 0319-006。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辑,第782页。
    [2](清)孙星衍等纂:嘉庆《松江府志》,松江府全境图说,中国方志丛书(10),第26页。
    [1]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江海关乾隆三年报借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八年四月是八日,文档号0314-035。
    [1]署理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奏为山东豆船来江苏贸易请循旧例流通折,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4-006。
    [2]《饼豆业建神尺堂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82页。
    [3]署理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奏为山东豆船来江苏贸易请循旧例流通折,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4-006。
    [4]江苏巡抚王师奏报江海关稽查报空出口商船缘由折,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二日,文档号0327-009。
    [5]署理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奏陈江海关比较盈余银两多寡情形折,乾隆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文档号0325-002。
    [1]署理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奏为山东豆船来江苏贸易请循例流通折,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4-006。
    [2]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邓亦兵:《清代前期沿海粮食运销及运量变化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4]廖声丰:《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乾隆朝《钦定户部则例》,卷74,第657页,其他一些学者在估算江海关的豆麦流通量的时候,则忽略了这一点,在结果上有一定的影响,使得结果偏低。
    [6]嘉庆《松江府志》,卷28,田赋志,第640页。
    [1](清)包世臣:《海运南漕议》,《安吴四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0辑,第43页。
    [2]廖声丰:“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Christopher M.Isett,胡泽学译:《1700-1860年间中国东北谷物与大豆的贸易》,《古今农业》1997年第3期。
    [4]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41页。
    [1]转引自廖声丰《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2]《上海县为禁用粉面饬布告示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202页。
    [3]《嘉定县为禁光棍串通兵书扰累铺户告示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96页。
    [4]转引自廖声丰《清代前期江海关的商品流通与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5]《松江府为禁奸胥市侩私勒茶商陋规告示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125页。
    [6]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5-16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5页。
    [1]以上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2]从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九年,茶商共筹得厘金壹万三千二百四十一元七角,共筹得资金壹万柒千肆佰伍拾柒圆正,见《新建豫章会馆始末碑》、《豫章会馆竣功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336-337页。见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5-16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55页。
    [3]《上海县为箩夫扛夫议定脚价订定界址告示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77页。
    [4]宋应星:《天工开物》,上卷,甘嗜第六卷,第74页。
    [5]季羡林:《糖史(一)》,见《季羡林文集》第九卷。
    [6]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上海之糖与糖业》(1932),商品调查丛刊第八编。
    [7]《潮惠会馆碑记》,《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325页。
    [1]署理河南巡抚尹会一奏,乾隆二年十月初三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6页。
    [2]河南布政使严瑞龙奏,乾隆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96页。
    [3]河南巡抚鄂容安奏,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18页。
    [4]山东巡抚鹤年奏,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56页。
    [5]江苏巡抚陈大受奏,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96页。
    [6]江西巡抚胡宝瑔奏,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46页。
    [1]浙江巡抚常安奏,乾隆八年七月十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76页。
    [2]署理浙江提督黄岩镇总兵吴进义奏,乾隆七月十八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4页。
    [3]江苏巡抚陈大受奏,乾隆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96页。
    [4]江西布政使阿兰泰奏,乾隆三年十一月初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23页。
    [5]署湖南巡抚蒋溥奏,乾隆八年七月初三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75-76页。
    [6]湖南巡抚富勒浑奏,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64页。
    [7]苏州织造安宁奏,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311-045。
    [8]江西布政使汤聘奏,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83页。
    [1]湖南巡抚蒋溥奏,乾隆九年五月初九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82页。
    [2]湖南巡抚杨锡绂奏,乾隆十二年六月初二日,《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第100-101页
    [3]管理江宁织造奏报确查申祺任内龙江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 九月十九日,文档号0326-009。
    [4]江宁织造李英奏报龙江关盈余银两比较上年短少缘由折,乾隆六年十一月初四日,文档号0312-028。
    [5]江苏布政使安宁奏报委员经征龙江关商税盈余银两折,乾隆八年八月十二日,文档号0315-030。
    [6]管理淮安关税务唐英奏报征收淮宿海三关征税情形折,乾隆二年闰九月十二日,文档号0309-019。
    [7]两淮盐政三保奏报征收淮宿海三关税银折,乾隆四年四月十五日,文档号0310-022。
    [8]管理淮安关事务伊拉齐奏报李英任内淮安关盈余及海关正额数目折,乾隆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12-003。
    [9]管理淮安关事务伊拉齐奏报现在关税情形折,乾隆六年六月初八日,文档号0312-017。
    [10]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报确查扬州关由闸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30-036。
    11 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扬关由闸等处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五月二十四日,文档号0313-020。
    [1]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190页。
    [1]《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4]张德二主编,蒋光美等编写:《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2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1辑,11-12页。
    [3]故宫博物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4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第530-531页。
    [1]淮安关监督董椿奏为淮宿两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并自请赔补折,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十三日,文档号0354-025。
    [2]江苏巡抚萨载奏报确查淮安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47-015。
    [3]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报征收扬州由闸等关税课按年比较短少照数赔补折,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55-033。
    [4]淮安关监督普福奏报任满日期并陈税务情形折,乾隆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27-028。
    [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7辑,第603页。
    [6]《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2辑,第378-379页。
    [7]江苏巡抚萨载奏报确查淮安关税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47-015。
    [8]管理淮安观税务高恒奏报比较淮宿等关盈余银两数目折,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二日,文档号0329-016。
    [9]淮安关监督征瑞奏报淮宿海三关征收按年比较盈余数目折,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文档号0350-033。
    [1]江苏巡抚萨载奏报确查淮安关税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47-015。
    [2]淮安关监督寅著奏报按年比较淮宿海三关征税银数折,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二十日,文档号0348-029。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2辑,第513-514页。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9辑,第811-812页。
    [5]淮安关监督董椿奏报淮宿海三关一年收税期满按年比较盈余银两折,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54-018。
    [1]两江总督德沛奏报扬州关钞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七月初四日,文档号0313-030。
    [2]长芦盐政三保奏报扬关由闸短少盈余银两折,乾隆五年十一月初四日,文档号0311-040。
    [3]两江总督高晋奏报确查扬关由闸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48-005。
    [4]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报比较扬关由闸盈余数目短绌应着落分赔缘由折,乾隆五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52-033。
    [5]苏州布政使安宁奏报浒墅关征收关税钱粮折,乾隆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档号0316-003。
    [6]署理江苏巡抚安宁奏报扬关盈余银两多寡缘由折,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十,文档号0322-026。
    [7]两江总督书麟奏报确查扬州由闸等关税课短少缘由折,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文档号0356-045。
    [1]乾隆三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卷82,第295-295页。
    [2]乾隆五十年八月,《清高宗实录》,卷1237,第636页。
    [1]苏州织造安宁奏报浒墅关关税盈余银两多寡缘由折,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311-045。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辑,第743页。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辑,第743页。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9辑,第537页。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4辑,第813页。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72辑,第170页。
    [3]苏州巡抚安宁奏折浒墅关盈余银两较少缘由折,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文档号0334-008。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4辑,第768页。
    [5]苏州织造萨载奏报浒墅关本年盈余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十六日,文档号0339-017。
    [6]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本年浒墅关征收关税钱粮数目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文档号0345-037。
    [7]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查核浒墅关征免银数折,乾隆九年七月十二日,文档号0317-006。
    [8]《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辑,第79页。
    [1]江宁织造舒文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盈余数目折,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初七日,文档号0340-004。
    [1]江宁织造李英奏报龙江关盈余银比较上年短少缘由折,乾隆六年十一年初四日,文档号0312-028。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9辑,第801-802页。
    [3]江宁织造李英奏销龙江西新二关关税折,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文档号0310-005。
    [4]江宁织造申祺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盈余数目折,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文档号0324-042。
    [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3辑,第402-403页。
    [6]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报查核龙江关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9-032。
    [7]江宁织造舒文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盈余数目折,乾隆三十四年十月初七日,文档号0340-004。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7辑,第589-590。
    [2]江宁织造征瑞奏报接征关税期满比较盈余银两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文档号0355-049。
    [3]江宁织造同德奏为龙江西新二关比较关税银两短少请赔缘由折,乾隆五十九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57-001。
    [4]江宁织造刘朴奏报接征龙江西新关税一年期满按年比较盈余数目折,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日,文档号0357-051。
    [5]江宁织造佛保为按年比较龙江西新关盈余银两短少请赔补缘由折,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58-046。
    [6]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七,食货志,
    [7]光绪《重刊江宁府志》,卷十一,风俗物产,
    [8]管理江宁织造事务托庸奏报征收龙江西新二关商税盈余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29-011。
    [9]江宁织造同德奏报龙江西新二关关税正余银数折,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十三日,文档号0355-004。
    [10]江宁织造同德奏为龙江西新二关比较关税盈余银两短少清赔缘由折,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57-001。
    11 两江总督黄廷桂奏报确查西新户关税盈余银两数目折,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文档号0324-003。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8辑,152-153页。
    [2]光绪《乾州厅志》,卷15,艺文。
    [3]嘉庆《湖北通志》,卷47,祥异。
    [4]安徽巡抚鹗乐顺奏,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日,引自《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230页。
    [1]河东河道总督白锤山奏,乾隆二十年九月初九日,引自《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230-231页
    [2]江苏巡抚庄有恭奏,乾隆二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引自《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第235页。
    [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4辑,第584-685页。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5辑,第584-685页。
    [3]管理江苏巡抚事务陈弘谋奏报淮海二关盈余银两数目折,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文档号0331-011。
    [4]管理淮安关税务高恒奏报比较淮宿等关盈余银两数目折,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二日,文档号0329-016。
    [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4辑,第685-684页。
    [1]管理江苏巡抚事务陈弘谋奏报扬关由闸盈余银两数目折,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初十日,文档号0330-033。
    [2]江苏巡抚托恩多奏报扬关由闸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330-006。
    [3]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第233页。
    [1](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转引自《中国三千年气象灾害资料总集》。
    [2]道光《安徽通志》卷257,祥异,转引自《中国三千年气象灾害资料总集》。
    [3]嘉庆《湖北通志》卷四47,祥异,转引自《中国三千年气象灾害资料总集》。
    [4]嘉庆《余杭县志》卷14,恤政,转引自《中国三千年气象灾害资料总集》。
    [1]乾隆五十年三月,《清高宗实录》(第24册),卷1227,第4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乾隆五十年六月,《清高宗实录》(第24册),卷1232,第584页。
    [3]乾隆五十年十月,《清高宗实录》(第24册),卷1240,第683-684页。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0辑,第708页。
    [1]乾隆五十年四月,《乾隆朝实录》(第24册),卷1229,第448页。
    [2]乾隆五十年五月,《乾隆朝实录》(第24册),卷1230,第506页。
    [3]乾隆五十年五月,《乾隆朝实录》(第24册),卷1231,第517页。
    [1]淮安关监督福海奏报淮宿海三关征税按年比较盈余银两缘由折,乾隆五十年六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52-006。
    [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1辑,第11-12页。
    [3]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报比较扬关由闸盈余数目短绌应着落分配缘由折,乾隆五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52-033。
    [1]苏州织造四德奏报浒墅关盈余短少实在情由折,乾隆五十年七月十一日,文档号0352-010。
    [2]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清高宗实录》,卷1261,第970-971页。
    [3]江宁织造成善奏报龙江西新二关比较关税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十六日,文档号0352-047。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7辑,第589-590页。
    [1]弹性即时一个变量对另外一个变量的敏感性一种度量,即一个变量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化将引起另一个变量百分比的变化。详细分析见平狄克、鲁彬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2页。
    [1]#12
    [2]顺治二年五月,《清世祖实录》(3册)卷16,第147页。顺治元年虽免各直省关津抽税一年,免去粮食税
    [1]乾隆二年十月,《清高宗实录》(9册)卷54,第906页。
    [2]《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31页。
    [3]《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32页。
    [4]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47-8748页
    [1]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1,关税,第8821-8822页。
    [2]《清朝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第3954页。
    [3]《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3页。
    [4]《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3页。
    [5]《高宗皇帝实录》卷82,第288-289页。
    [6]《高宗皇帝实录》卷91,第404页。
    [1]《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4页。
    [2]《高宗皇帝实录》卷153,第1186页。
    [3]《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8页。
    [4]《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8页。
    [5]《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8页。
    [6]《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8页。
    [7]《续纂淮关统志》卷6,令甲,第88页。
    [1]《清高宗实录》卷164,第63页。
    [1]乾隆十三年十一月,《清高宗实录》卷329,第453-454页。
    [1]乾隆十一年六月,《清高宗实录》(12册)卷269,第502-503页。
    [2]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13册)卷331,第517页。
    [3]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13册)卷331,第527页。
    [4]乾隆十三年十一月,《清高宗实录》(13册)卷329,第453-454页。
    [1]乾隆十四年二月,《清高宗实录》(13册),卷334,第584页。
    [2]嘉庆《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66页。
    [3]何本方:《乾隆年间榷关的免税措施》,《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
    [1]乾隆三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10册),卷82,第296页。
    [2]苏州织造海保奏报浒墅关米船免税税课日绌情形折,乾隆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10-010。
    [3]乾隆七年九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75,第247页。
    [4]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第163-164页。
    [5]乾隆七年九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75,第257页。
    [6]乾隆七年十一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79,第307页。
    [7]乾隆七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80,第329页。
    [8]乾隆八年四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88,第423页。
    [9]浒墅关监督安宁奏报征收税课较少缘由折,乾隆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文档号0314-017。
    [10]乾隆十二年十月,《清高宗实录》卷301,第937页。
    [1]乾隆十三年正月,《清高宗实录》卷306,第8页。
    [2]乾隆十二年五月,《清高宗实录》卷290,第794页。
    [3]乾隆十三年四月,《清高宗实录》卷313,第143页。
    [1]乾隆八年二月,《清高宗实录》(11册)卷185,第395页。
    [2]乾隆十二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卷304,第977-978页
    [3]对此全汉昇、邓海伦和高王凌分别做过专门讨论。分别见全汉昇:《乾隆十三年的米贵问题》,《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年,第547-566页;
    高王凌:《乾隆十三年的大讨论》,《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6-148页。
    邓海伦:《乾隆十三年再检讨—常平仓政策改革和国家利益权衡》,《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1页。
    [1]详见附录A乾隆十三年“米贵大讨论”档案附录。
    [2]乾隆十三年七月,《清高宗实录》卷319,第243页。
    [1]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
    [2]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社周祚绍:《清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资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等。
    [1]《清史稿》卷122,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66页。
    [2]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页。
    [3]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18页。
    [4]《河漕备考》卷1,漕河考。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7),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嘉庆《瓜洲志》卷1,疆域,第167页。
    [2]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2页。
    [3]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3页。
    [4]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68页。
    [5]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1页。
    [6]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5-7676页。
    [7]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6页。
    [1]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68,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7676页。
    [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05,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374页。
    [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05,户部·漕运·淮通例限,第374页。
    [1]《江防同知苏告示碑》,《瓜洲续志》卷26,艺文,第763页。
    [2]淮安关监督普福奏报淮宿海三关征税按年比较盈余数目缘由折,乾隆五十年六月二十六日,文档号0352-006。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64辑,第530-531页。
    [4]管理淮安关事务伊拉齐奏报淮宿二关第二季征收钱粮数目折,乾隆八年四月十八日,文档号0314-034。
    [5]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乾隆八年扬关由闸征税情形折,乾隆是年九月初四日,文档号0319-004
    [6]江苏巡抚托恩多奏报扬关由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330-006。
    [7]苏州织造征瑞奏报浒墅关征税按年比较盈余数目折,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文档号0354-026。
    [8]苏州织造征瑞奏报浒关钱粮按年比较有盈无绌缘由折,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十三日,文档号0355-021。
    [1]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70,户部,优恤运军,第7741页。
    [2]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70,户部,优恤运军,第7744页。
    [3]李文治、江太新著:《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第200页。
    [4]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1,关税,禁令,第8803页。
    [2]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1,关税,禁令,第8823页。
    [1]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50-8751页。
    [2]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67页。
    [3]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190,关税,考核,第8788页。
    [4]苏州织造海保奏报浒墅关收税情形折,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09-030。
    [5]《钦定户部则例》(乾隆朝),卷74,税则,第664页。
    [1]《续纂淮关统志》卷5,关口,第70页。
    [2]唐英:《咨呈两江督文》,《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23-224页。
    [3]江苏巡抚托恩多奏报扬关由闸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330-006。
    [4]伊龄阿:《咨覆总漕部院文》,《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25页。
    [5]《清史稿》卷123,食货志,漕运,第3864页。
    [6]《户部漕运全书》卷83,通漕禁令,第23页。
    [1]杜琳:《咨呈总漕院文》,《续纂淮关统志》卷11,文告.第220-221页。
    [2]淮安关监督征瑞奏报淮宿海三关征税按年比较盈余数目折,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文档号0350-033。
    [3]乾隆元年八月,《清高宗实录》(9册),卷25,第559页。
    [4]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清高宗实录》(16册),卷627,第1050页。
    [5]两江总督萨载奏为挑濬徒阳运河事,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文档号04-01-35-167-029。
    [1]管理淮安关务唐英奏报征收淮宿海三关税银情形折,乾隆二年闰九月二十七日,文档号0309-019。
    [2]管理淮安关务唐英奏报开坝货物报钞日期折,乾隆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09-027。
    [3]管理淮安关务唐英奏报淮海二关收有盈余银两并宿关少收缘由折,乾隆三年九月十九日,文档号0309-047。
    [4]管理淮安关务唐英奏报南河商船略少缘由折,乾隆三年九月十九日,文档号0319-046。
    [5]漕运总督托时奏报署任内关课不能敷额等缘由折,乾隆五年正月二十五日,文档号0311-009。
    [6]管理淮安关税务倭赫奏报查核前任收过税银数目折,乾隆九年二月初三日,文档号0316-021。
    [7]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扬关由闸等处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七年五月二十四日,文档号0313-020。
    [8]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扬关闸坝征收税课折,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文档号0316-050。
    [1]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乾隆八年扬关由闸征税情形折,乾隆十年九月初四日,文档号0319-004。
    [2]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报确查扬州关由闸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十六日,文档号0330-36。
    [3]苏州织造海保奏报经收浒墅关正额盈余银数折,乾隆二年六月初九日,文档号0309-011。
    [4]苏州织造海保奏报浒墅关收税情形折,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文档号0309-030。
    [5]苏州织造海保奏浒墅关经收乾隆数目折,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文档号0310-037。
    [6]苏州巡抚陈大受奏报确查浒墅关安宁任内盈余银两短少缘由折,乾隆九年十一月十八日,文档号0317-035
    [7]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清高宗实录》(21册),卷1039,第923页。
    [8]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清高宗实录》(21册),卷1041,第937页。
    [1]两江总督萨载奏为挑浚徒阳运河事,乾隆44年12月初十日,文档号0167-029。
    [1]《资本论》第3卷,1974年版,第718页。
    [1]吴承明:《对研究明清商业史的几点看法》,载《明清商业史研究》第1辑,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1]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4]《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清朝文献通考》,(清)高宗敕撰,王庆运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清朝续文献通考》,(清)刘锦藻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7]《大明会典》,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8]康熙《大清会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93年。
    [9]雍正《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90年。
    [10]乾隆《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11]嘉庆《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92年。
    [12]光绪《大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年。
    [13]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4]嘉庆《大清会典事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15]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1991年。
    [16]乾隆《钦定户部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7]乾隆《钦定工部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8]同治《钦定户部则例》,(清)载龄,(清)惠祥等纂修,同治十三年户部刻本。
    [19]《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清)载龄等修,(清)福趾等纂,《续修四库全书》(0838)史部·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0]《河漕备考》,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7),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1]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财政类·关税。
    [22]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农业类·雨雪粮价单。
    [23]《顺治年间设榷税档案选》,《历史档案》1982年第4期、1983年第1期。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1年。
    [26]《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
    [2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8]《明清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
    [29]《光绪朝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0]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史料旬刊》第1期至40期,1929年-1938年。
    [31]《续纂淮关统志》,(清)杜林等修,元成续纂,光绪32年重刻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5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
    [32]光绪《赣榆县志》,(清)王豫熙修,光绪十四年刻本,华中地方第36号。
    [33]乾隆《淮安府志》,(清)卫哲治等修,华中地方第397号。
    [34]光绪《淮安府志》,(清)孙云锦修,光绪十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54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5]王觐宸修:《淮安河下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村志》第16册。
    [36]民国《江苏省地志》,李长传辑,《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
    [37]《瓜洲续志》,(民国)于树滋纂,《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村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8]光绪《重刊江宁府志》,(清)吕燕昭修、(清)姚鼐纂,《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
    [39]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0]同治《上海县志》,(清)俞樾纂,《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
    [41]嘉庆《松江府志》,(清)宋如林修,孙星衍纂,《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
    [42]同治《上江两县志》,(清)莫祥芝等修、(清)汪士铎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
    [43]《清经世文编》,(清)贺长龄、魏源等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
    [44]《石渠余纪》,(清)王庆云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45](清)包世臣:《安吴四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0辑。
    [46]《周行备览》,乾隆三年序刊本。
    [47]《皇清名臣奏议》,都城国史馆琴川居士排字本。
    [48](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
    [49](清)李斗撰 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版。
    [50](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明万历余氏双峰堂刊本。
    [51]《关税成案辑要》,清抄本,国家图书馆藏。
    [5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明崇祯丁丑(1637)刊本。
    [53]Han-sheng Chuan and Richard A.Kraus,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54]邓亦兵:《清代前期关税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55]段本洛、张圻福著《苏州的手工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6]范金民:《明清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58]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0]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通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2]黄国繁、廖声丰:《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63]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4]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5]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66]蒋建平《清代前期米谷贸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7]李伯重:《江南的农业发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8]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9]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70]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71]刘子扬、李鹏年编著:《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2]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学的解释与再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75]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76]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8]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
    [80]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81]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82]江苏省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83]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4]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上海之糖与糖业》(1932),商品调查丛刊第八编。
    [85]张德二主编,蒋光美等编写:《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6]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7]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的税务行政(1683-1842)》,复刊《食货》第11卷第10期。
    [88]陈国栋:《粤海关(1684-1842)的行政体系》,复刊《食货》第11卷第4期。
    [89]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的利益分配(1864-1842)》,复刊《食货》第12卷第1期。
    [90]陈联:《明清时期的芜湖榷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1]邓海伦:《乾隆十三年再检讨—常平仓政策改革和国家利益权衡》,《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2]邓亦兵:《清代前期内陆粮食运输量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3期。
    [93]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94]邓亦兵:《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5]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官的考核标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96]邓亦兵:《清代前期关税的附加税》,《清华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年第4期。
    [97]范金民:《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举要(1976—2000年)》,《人文论丛》(2003年卷)。
    [98]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99]范毅军:《走私、贪污、关税制度与明清国内货物流通税的征收——明清时代关税资料性质的检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上),1993年。
    [100]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8年9卷3期。
    [101]何本芳:《乾隆年间榷关的免税措施》,《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
    [102]何本方:《淮安榷关简论》,《淮北煤炭师范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03]何本方:《清代户部诸关初探》,《南开学报》1984年第3期。
    [104]何本方:《清代商税制度刍议》,《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
    [105]黑广菊:《明清时期临清钞关及其功能》,《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06]胡焕庸:《江苏省之农产区域》,《地理学报》创刊号,1936年。
    [107]黄国盛:《清初四省海关衙署设置新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2期。
    [108]赖惠敏:《清乾隆朝的税关与皇室财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
    [109]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第1984年第1期。
    [110]廖声丰:《试论清代前期凤阳关的管理制度》,《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2]廖声丰、黄志繁:《清代芜湖关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113]廖声丰:《清代前期的芜湖榷关及其商品流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14]廖声丰:《清代赣关税收的变化与大庾岭商路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115]廖声丰:《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以清代前期海关税收的考察为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6]廖声丰:《试述清代前期苏州浒墅关的商品流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17]廖声丰:《试论乾嘉时期苏州浒墅关的粮食流通》,《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18]廖声丰:《试论清代榷关的管理制度》,《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
    [119]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10期。
    [120]#12
    [121]#12
    [122]#12
    [123]滝野正二郎:祁美琴:《关于清代榷关“差官”问题的考察》,《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24]祁美琴:《关于清代榷关额税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25]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26]松浦章:《清代の掦州関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输集》第43卷第2号,1993年。
    [127]松浦章:《清代前期の海関監督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論集》第41卷第3号,1992年。
    [128]松浦章:《清代前期の浙江海関と海上贸易》,《史泉》第85号,1997年。
    [129]吴建雍:《清代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30]魏林:《试论明代的钞关》,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131]#12
    [132]香坂昌纪:《雍正年間の関制改革とその背景》,《東北大学東洋史输集》第5号,1992 年。
    [133]#12
    [134]香坂昌纪:《清代における南新関と商品流通》,《松村润先生古稀记念清代史论丛》,汲古书院1994年。
    []135 香坂昌纪:《清代の北新関と杭州》,《東北学院大学論集·歷史学地理学》第22号,1990年。
    [136]#12
    [137]#12
    [138]#12
    [139]香坂昌纪:《清代浒墅关の研究》Ⅰ、Ⅱ、Ⅲ、Ⅳ,《东北学院大学论集·历史学地理学》第3、5、13、14号。
    [140]香坂昌纪:《清代的北新关与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41]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142]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43]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44]许檀:《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
    [145]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46]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47]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天津城市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3—14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8]许檀:《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9]许檀:《区域经济与商品流通——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150]许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贸易与上海的崛起》,《城市史研究》第15-19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151]吴承明:《对研究明清商业史的几点看法》,载《明清商业史研究》第1辑,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152]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53]郑卫荣:《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54]足立启二:《豆饼流通与清代的商业性农业》,刘俊文主编:《日本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5]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56]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157]廖声丰:《清代赣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1997年。
    [158]林子雅:《清代中期(1723-1850)苏州织造与内务府财政关系研究——以浒墅关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南:国立成功大学,2004年。
    [159]向福贞:《明清时期的临清钞关》,硕士学位论文,聊城:聊城大学,2007年。
    [160]张静:《清代前期闽海关的设置与福建沿海城市的兴盛》,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61]黑广菊:《明清运河榷关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年。
    [162]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63]范毅军(Fan I-chun):《明清时期(1400-1850)长距离贸易与市场整合》(Long 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_ching Period 1400-1850),博士学位论文,马萨诸塞:哈佛大学,1992年。
    [164]廖声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关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165]杨建庭:《清前期淮安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6年。
    [166]何勇:《清代多伦诺尔与归化城的商业》,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6年。
    [167]高福美:《清代前期的龙江西新关与南京城市经济》,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