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科技出版社竞争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出版业,作为中国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即将向外资、民营
    资本和国有资本敞开大门,与此相适应,中国政府蕴酿已久的出版业改革的政
    策细节也即将在今年出台,显然,原有能让科技出版社存在的理由和环境正在
    发生改变,科技出版社尤其是中小科技出版社必须认真应对这种变化,认清自
    己的竞争地位和态势,选择正确的战略定位,采取果断的措施,以提升参与市
    场竞争的能力,这些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首先回答的问题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环境中,中小科技出版社
    能否生存下来,能否发展起来?第一章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既然在一
    个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小科技出版社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那么它靠
    什么取得竞争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
    第二章告诉我们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前景能够为中小科技出版社留下发展
    的余地。接着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竞争环境,由于其行业所具有的
    结构吸引力,不得不使中小科技出版社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第四章试图客观
    地分析一下中小科技出版社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章则
    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结合中外中小出版社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小科技出版
    社发展的最佳道路。最后,在第六章中针对当前出版社的实际,提出中小科技
    出版社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小科技出版社在新的形势下参
    与竞争、做强做大自己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China's publishing, the last virgin industry in China, is to be made open to foreign, private and state capitals. In response to this development, the detailed policy that has been long prepar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overning the publishing reform is to be issued this year. Obviously, the rationale and environment that justify'the exist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s are changing. These publishing houses or publishers,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 ones, have to respond to this change seriously by hav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competitive status and situation, choosing the right strategic position, taking resolute and prompt measures so as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se are the main topic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question the author wants to answer is whether a SMSTP(Small and Medi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can get the viability and growth in a fully competitive and. market-based environment. Chapter One gives a definite answer to it. Since the fact that small and medium publishers exist and grow up in a full-fledged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 then, what can SMSTPs in China depend on to obtain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should make a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ublishing. Chapter two tells us there is a big enough market space for SMSTPs to grow up themselves. Using the Potter Competitiveness Model,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six competitive forces affecting China's book publishing. Since the book publishing is attractive in terms of its unique structure, the SMSTPs have to live in a violen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pter fou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about SMSTP's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en. Based 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Chapte
    r Five proposes the best development model for SMSTP to choose accord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ttracted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mall and medium publishing house. In response to the reality facing SMSTPs, Chapter Six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relating to upgrading SMSTP's competitiveness. It may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MSTP to join the new competition and grow up strongly and largely.
引文
[1] 中国图书商报,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中国六城市读者调查报告.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5月23日第10版。
    [2] 本文此提法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发表、张玉国,朱筱林翻译的“文化、贸易和全球化”,见中国出版,2003年第1期。该文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文化产业包括印刷、出版、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制品、手工艺品和工艺设计等行业,这些行业统称为“内容产业”。
    [3] 路英勇.国际化进程中的日本出版业.中国出版,2002.7.
    [4] 辰目,阅读能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出版发行研究.2003.5卷首语。
    [5] (韩)李钟国.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道路.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12期。
    [6] 孙鲁艳.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重组及启示.中国出版,2002.10.p51
    [7] 安庆国.从欧美出版之比较看中国出版的发展.出版广角,2002.9
    [8] 张曼玲.从“东贩”模式看我国发行业的出路与发展.出版与发行研究,2002.12
    [9] 表中数据系根据《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5、9、12期和2003第4期相关文章整理而得,出版社数量的数据来源可能不是同一年数据,敬请使用者注意。
    [10] 中盘是指为出版社代理图书分销并为零售商供书的中间商,一般都拥有较为发达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美国的中盘包括分销商和批发商,中国目前还没有可以称得上中盘的机构。
    [11] 魏玉山.台湾图书出版业考察综述.出版发行研究,2002.5p66。
    [12] 赵玉山.出版业的产业化趋势与应对策略.科技与出版,2003.3p49
    [13] 副牌社作为独立社统计,2000年、2001年为37个,其余年为36个。
    [14] 此表根据陈云峰MBA论文《我国中小出版社生存发展战略研究》(未发表)和《200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见2003年5月9日新闻出版报)整理分析而成。
    [15] 据陈云峰“我国中小出版社生存发展战略研究.MBA2002年学位论文(未发表)”表1.10推算而得。
    [16] 副牌社未作统计,其出版总量含在正牌社内,2001年526个出版社,2000年528个出版社。
    [17] 曾培红.学习社会,小康买书.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8日第1版。
    
    
    [18] 陈昕等.中国图书业经济分析.8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19] 指教材出版量占其总出版量一半以上的出版社。
    [20]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5月13日第2版虹飞“出版界的警钟”报道,吉林省实验中学学生对教辅书的调查显示,仅数学一门课就有近百种教辅书,而且内容非常非常相似的竟占了其中的70%,其它学科重复率分别为物理63%、化学57%、语文40%、英语75%。
    [21] 书业看点:数字——我国出版系统销售694亿元.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12月6日。
    [22] 柳斌杰.关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出版发行研究.2003.4
    [23] 哪些出版社会死掉——有关出版社生存状态的对话.出版广角.2000.11
    [24] 刘波.支持引导民营书业健康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2第2版。
    [25] 2003年值得关注的产业人物.中国图书商报.2003.1.3.14版。
    [26] 许正明.互联网为出版业插上振飞的翅膀.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2.第3版。
    [27] 刘锋.出版集团制胜之招.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4月1日第3版。
    [28] 周五一.我们离市场有多远.中华读书报.2003.2.19.6版。
    [29] 刘晓荣.居高声远 天道酬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业“三级跳”.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第5期第65页。
    [30] 五十载辛勤耕耘,半世纪执着追求——化工出版社立足特色,改革创新,跨越发展.中国出版,2003.3
    [31] 刘颖.谁能驶上“大社”“名社”快车道.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3月14日第1版。
    [32] 刘颖.柳斌杰考察化工社,鼓励出版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3月7日第2版。
    [33] 姜汝祥.在否定与创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公司持续发展战略.经济观察报2002.9.2C5版。
    [34] 姜汝祥.核心竞争能力决定谁笑到最后.经济观察报.2002.9.16C7版。
    [35] 杨晓军,方敏.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与拓展.出版发行研究,2003.3.p23
    [36] 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编.《第五项修炼300问》.上海三联书店.2002p3
    [37] 姜汝祥.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经济观察报.2002.9.30C7版。
    [38] 蔡晓睿.企业文化与贝塔斯曼的经营战略.出版发行研究,2003.3p69
    
    
    1 Arthur A. Thompson,A.J.Stricland Ⅲ. Strategic management:concepts and cases(12th edition).China Machine Press.2002
    2 [美]大卫B.尤费,玛丽.夸克著.傅艳凌,孙海龙译.柔道战略: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秘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吴克禄主编.小公司的求生策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4 孙学敏主编.中小企业成长与战略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5 [美]William L.Megginsan,Mary Jane Byrd,Leon C.Megginson著.李刚,范存会,俞诲译.小企业家管理——企业家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 迈克尔.波特著,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
    7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3(7印)
    8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9 苏亚明主编,现代营销学(第三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1(8印)
    10 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11 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2 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0).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13 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4 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编,第五项修炼300问.上海三联书店.2002
    15 董新兴.出版业需要公平竞争.中国出版.2002.5
    16 安庆国.从欧美出版之比较看中国出版的发展.出版广角.2000.9
    17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编.图书出版通讯.2003年第4期。
    18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编.图书出版通讯.2002年第3期。
    19 周蔚华.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回顾、经验和当前的重点.中国出版,2003.4
    20 姚永春.兼并:西方书业集团扩张之路.出版发行研究,2002.6
    21 孙鲁艳.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重组及启示.中国出版,2002.10
    22 沈仁干.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中国出版,2002.1
    23 朱晨光,邬珠.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保护市场的最好办法——日本文化、音像、出版考察
    
    报告.中国出版,2002.1
    24 郑晓红.一位英国教授眼中的中国出版业——专访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保罗-里查森.中国出版,2002.6
    25 于殿利.对放开图书零售市场的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25第3版
    26 王和平.合作出版与文化工作室现象.出版发行研究,2002.10
    27 孙庆国.中国书业未来批发商、分销商的生存位置.中国图书商报,2003.3.14第10版
    28 王立强,魏晓薇,古隆嫒.图书分销:面临重新洗牌.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8第1版
    29 蔡庆华,苏剑.浅谈出版社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策略.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5.22第3版
    30 杨晓芳.出版社全员营销浅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5.8第3版
    31 钱艳,程晓龙.网络,引领传统出版;出版,跨越数字鸿沟.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17第8版
    32 朱侠.网上书店:非常时期的赢家.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5.13第2版
    33 对我国出版业市场进入与退出关系的思考.中国出版,2003.3
    34 应中伟.影响我国书业发展的五种力量要素.出版发行研究,2001.10
    35 丁群.出版社组织变革的一个新亮点——对国内出版社实行事业部制的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2.8
    36 郑绍辉.论图书出版的板块结构.中国出版,2003.4
    37 杨卫红.顾客的威胁.出版发行研究,2003.4
    38 郭洁.策划与精编:难以两全——编辑业务分工必要性之探讨.中国出版,2003.2
    39 鲁卫泉,李祥洲.析中小出版社编力不足问题.出版发行研究,2002.1
    40 王秋林,李义发.出版核心竞争力理论思辨.出版发行研究,2002.11
    41 封延阳.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出版,2002.4
    42 金孝立.如何加强出版特色的计划性.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4.23第6版
    43 孙牧.中小型出版社的发展战略——“特种部队:小而精,中而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11第1版
    44 陈颖青.我很小,可是我很成功.中国图书商报,2003.5.6第9版
    45 李琪.试论出版社企业文化.科技与出版,2003.1
    46 姜新祺,向伟.简论中小型科技出版社的战略选择.科技与出版,2003.2
    47 张爱绒.创建学习型科技出版组织.科技与出版,2002.3
    48 张卉.从两间屋到出版大厦的背后——金盾出版社成功经验透视.科技与出版,1998.4
    49 范树立.一花“读”秀报春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坚持专业出版纪实.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2.25第1版
    50 俸培宗.化工出版社立足特色,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出版发行研究,200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