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金融制度缺陷对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日本“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现状出发,对日本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日本未能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从而表现出的各种不适应性,是导致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发生以及之后长达十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破灭的整个过程,认为金融机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地市是推动泡沫经济形成的直接原因。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遭遇了巨大损失,产生了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了较多金融机构的破产,打破了日本“银行不倒”的神话。
     第二章分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日本传统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一是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制度疲劳,纵容了金融机构大量从事高风险投资;二是日本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即注重事前预防性监管忽视事后保护性监管,以及大藏省监管权力过大等,导致了对金融风险监管和处理的不力;三是日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主银行制银企关系,是“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和企业长期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对日本金融大改革的背景及前景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尽管改革方案仍存在一定缺陷,改革的期限也可能延长,但日本的经济基础仍十分雄厚、劳动力素贡也很高,制度创新完成后,日本经济仍有望恢复增长。
     第四章,由于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曾较多地借鉴了日本经验,日本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为防止重蹈日本金融危机的覆辙,我们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善我国的金融安全网建设,积极有效地处理不良资产,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此外,本文认为从增强国有企业外部约束角度出发,我国现阶段对部分国有企业试行主银行制度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引文
1、罗清著,刘鸿儒点评:《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陶涛著:《论日本的金融行政——日本型金融管制的成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冯昭奎编著:《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日]铃木淑夫著:《日本的金融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
    5、[日]竹内宏著:《日本金融败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6、张捷著:《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黄达著:《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敬孝,刘玉操等编:《日本经济现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甘培根,林志琦编:《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0、赵放,曾宪起:《日本金融制度不良表现及其改革动向评析》,《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5期;
    11、刘鸿儒:《重新研究和评价日本金融的经验》,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年第3期;
    12、[日]清水启典:《90年代初日本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8期;
    13、阎坤:《浅析1995年日本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第2期;
    14、王洛林,余永定等:《当前日本的经济、金融形势》,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经济》1997年第6期;
    15、全毅:《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原因分析》,《亚太经济》2000年第3期;
    16、戴晓芙:《日本式金融体系之特征与大企业的资金循环》,《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2期;
    17、沈炳熙,李南妮:《日本近期的金融重组》,《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18、高秀屏,周卫:《日本金融制度危机的原因透析及对金融结构转型的思考》,《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2期;
    19、李欣欣:《日本经济的困境、原因、影响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1期;
    20、陈漪伊:《日本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20期;
    21、余熳宇:《通货紧缩中的日本经济》,《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第17期;
    22、戴念龄:《日本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反思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23、王蕾:《日本经济沉疴挥之不去》,《金融时报》2001年6月14日;
    24、饶余庆:《日本银行危机的透视》,《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
    25、刘立峰:《日、韩金融危机及其融资制度缺陷》,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4期;
    26、余熳宇:《日本金融体制的变迁及其启示》,《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27、[日]秋本英明:《危机与变革——日本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原因、现状与对策》,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经济》1998年第5期;
    28、高长春:《日本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1期;
    29、林幼平,张澍:《金融风险相关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30、贾根良,梁正:《日韩金融危机的体制分析》,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9期;
    31、钟伟,赵晓:《预防“日本病”》,《财经界》2001年第2期;
    32、秦晓南:《试析日本金融监管事后管制演变的原因》,《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33、张大荣:《日本金融厅及其金融监管现状》,《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34、宋之晖:《日本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剖析》,《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
    35、杨家才,阕方平等:《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监管制度创新》,《经济评论》1998年第5期;
    36、翟义兵:《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济南金融》2001年第二期;
    37、宋金明:《日银行不良债权包袱日益沉重》,《金融时报》2001年5月31日;
    38、魏建:《日本两次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理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4期;
    39、石建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宏观经济分析》,《经济评论》2000年第4期;
    40、傅钧文:《日本银行界的不良债权及其解决措施》,《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41、陈以昕:《略论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形成和治理》,《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5期;
    42、曲寅军,姚文雄:《再论主银行制度》,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12期;
    43、苏宗国:《关于主办银行制度与银企关系的思考》,《金融研究》1997年第10期;
    44、黄宪:《日本德国主办银行制比较研究》,人大复印资科《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1期;
    45、殷建平:《我们究竟从日本的主银行制借鉴什么》,《世界经济情况》1998年第3期;
    46、吴昊:《日本大企业以主银行为核心的治理结构的运营效绩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6期;
    47、徐向艺:《日本主银行体系及企业与银行关系市场化分析》,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6年第4期;
    48、袁步英:《从日本银企关系的变化看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3年第10期;
    49、陈媛:《试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主办银行制度》,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8年第10期;
    50、安俊:《日本主力银行体制及其对中国银企合作的借鉴》,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7期;
    
    
    51、冯艾玲:《关于日本主银行制的考察与思考》,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7年第7期;
    52、宋金明:《小泉改革改什么?》,《金融时报》2001年5月23日;
    53、刘建军,刘勇等:《日本金融“大爆炸”之分析与借鉴》,《亚大经济》1998年第1期;
    54、张淑英:《日本金融体制的问题及改革》,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经济》1998年第9期;
    55、韩璐,黄栽曦等:《透析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现代日本经济》2001年第6期;
    56、[日]桥本彻:《日本“金融大爆炸”的由来及影响》,《国际贸易》1997年第8期;
    57、王伟军:《日本银行业的重组与面临的课题》,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11期;
    58、张铁志:《日本金融体系的支解和重组》,《国际金融》1999年第4期;
    59、李丹儿:《日本金融再生的启示与思考》,《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
    60、甘当善,张乃禄:《日本经济复苏与发展前景》,《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22期;
    61、宋金明:《小泉经济改革蓝图出笼》,《金融时报》2001年6月26日;
    62、马玉安:《小泉改革变数多》,《金融时报》2001年6月22日;
    63、单玉丽:《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东亚模式”》,《亚太经济》2000年第3期;
    64、刘笑洋:《中日两国银行体系的异同》,《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13期;
    65、郭力:《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研究》,《金融参考》2001年第8期;
    66、谢渡扬:《我国信用秩序与法律保障》,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