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这篇论文是关于20世纪以来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中的作曲技法问题的研究,主旨是对其中具有相对代表意义作品的局部——主题构造形态的诸方面,进行一种比较宽泛性的、有关作曲技术理论方面并涉及其它有关创作方面等问题的学术性探讨。论文整体的结构立论是采用“小题大做”与“大题大做”相结合的贯通方式,并通过两者之间的互补和借鉴的方法,由理论联系有关实际的曲例分析而进行独立研究而形成的。全文由导言、正文、注释、结论、赘语及附录中的参考引用的总谱文献、论文文献、书目文献征引等几个内容组成。正文是对有关文献研究的梳理与归纳;是对提出的相关论点的理论阐述及总结性的主要观点,同时也是学术性探讨的基本论证过程。其中,正文由上篇、下篇两个大部分构成,重点是下篇。
     论文的第一部分(上篇)是有关“主题”词义来源的各种概念考证,由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相关音乐创作领域和其他有关学科的主题概念作了比较细致的理论性论述。同时,通过对主题构造形态方面和相关主题词义的不同现象的解释,从比较广泛的和宏观的主题思维观念上,阐明了有关“主题”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并通过多种国内与国外文献的理论分析和比较,从世界大文化范围的角度上,对主题理论的中心含义和主导思想给予了界定;并从几种主要的“主题”理论观点上,对“主题”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及目前学术上所存在的和关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解释。同时,提出了有关主题构造方面的“综合性”方式研究的相关论点——中国音乐创作中的“主题”概念等问题。另外,从整体论文构成的结构处理上,分别对主题与音乐作品内在的几个主要方面所存在着的关系问题,通过图表的直观方式,也进行了必要的理论阐述。
     第二部分(下篇)主要是对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与技法演化形态方面所作的探讨和论述。通过各类不同作品与不同主题构造形态的表现形式,论述了主题构造中,各种不同材料的组织形态及音高、节奏等方面的具体手法的表现运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了构造中各种作曲技法的写作方法,并涉及到多种材料组织,对主题在形态的构造方面所起到的基本核心主干作用。在结合相
This thesis mainly concerns the academic study of specific music compos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symphonic music composition from the early 1900's to the final period of the 20th century. It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theme structure, a relatively representative part of Chinese symphonic music works, 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in respect of music composing technique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issues in an extensive way. As a whole, the thesis presents its views on the basis of abundant facts and intensive research regardless of minor themes or major themes. Besides, it draws on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to make up for its own weak points, carrying out academic research independently. As a result,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annotations and conclusion as well as some related documents citations in the appendix. The text sums up the major viewpoints and academically essential arguments of the thesis and has two chapters in all, among whi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key part.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gives a vivid and precis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me in the field of music composition as well as related subjects. Meanwhile, it works out the crucial poin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me" in an extensive and macro way as a result. Moreover, with in-depth analysis and by comparison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it defines the implication and ruling ideas of "theme" from a world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nd offers related explanations of some monographic studies and some academic concerning issues from the aspects of several dominant theory of "theme". Besides, it puts forward an argument —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theme structure, that is to say, the issue of concept of them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usic Composition. In addition, with the aid of illustrative charts, this chapter gives an objective and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me and music works, and also offers necessary explanation from the relatively academic
引文
(1)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七讲》(许常惠译)第35页,乐韵出版社(台北)民国77年版.
    (2) 黄自(1904—1938),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国立音乐院教授。
    (3) 冼星海(1905—1945),中国作曲家、人民音乐家。
    (4) 贺绿汀(1903—1999),中国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5) 丁善德(1911—1995),中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6) 江文也(1910—1983),中国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7) 马思聪(1912—1987),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8) 李焕之(1919—2000),中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9) 罗忠镕(1924—),中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10) 朱践耳(1922—),中国作曲家,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
    (11) 施永康(1929—),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2) 辛沪光(1933—),中国女作曲家。
    (13) 何占豪(1938—),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4) 陈钢(1935—),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5) 李焕之:漫谈交响音乐创作问题,《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三集),第79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版。
    (16) 《人民音乐》,2002年第7期。
    (17) 同(16)。
    (18) 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3期。
    (1) 《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第19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 《辞海》中卷34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版。
    (1)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第91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外国音乐曲名词典》第3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年版。
    (3) 《外国音乐词典》775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4) 恩斯特·托赫:《旋律学》第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5) 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35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6) 蒋成禹:《读解学引论》第3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7) 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30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1) (苏)霍罗波娃:《主题法》第32页,《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3期。
    (2) 创意所包含的,是创意用于音乐语言起源.然而,“创意”的理解不能提供有关论题和音乐创作中其余的一切材料的功能关系的确切概念。以及在良好的主旨基础上发挥作曲家想象力的必要性的最普遍的思想。创意学说用于对作为非偶然的、而是专门搜集起来的材料的主题作为统一的理解.这一概念同样涉及音乐作品的全部材料.无需主题和发展,主题和从属材料的对比.(苏)霍罗波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3期,第32页。
    (3) 音乐创作中,主题功能的明确来自关于处置的学说。雄辩词纲要的使用是主题形成的途径之一。这显见于许多著作。从马泰宗的《完美的指挥》(1739年)到福克尔(J.Forkel)的《音乐通史》(1788年)。(苏)霍罗波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3期,第32页。
    (4) 同上第30页。
    (1) (美)R·Reti:The Thematic Process in Music,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 1951.再参见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中第一章第一节,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2) (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张瑞译),第5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3) (奥)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理论》第1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4) (美)阿伦·福特:《现代音乐分析“调性游戏·B音的赋格”》(相西源译),根据上海音乐学院“外文文献材料”影印本,2002年。
    (5) (苏)勃·阿·阿拉波夫:音乐出版社,第25页,1959年版.
    (6) (苏)霍罗波娃:《主题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33页。
    (7) (苏)斯波索宾:《曲式学》(张洪模译)第4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版。
    (8) 同上绪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版。
    (9) 同上绪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版。
    (10) (苏)斯波索宾:《曲式学》绪论之3“音乐的主要因素极其构成形式的作用、曲调、主 题”。第19:“曲调——主题结构改变的方法、主题的加工”。第一章:乐段的一般特点、旋律——主题的相互关系.第二章:41、主题与结构方面.第六章“主题与变奏(曲式)”.第十一章套曲的各个乐章在主题上的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11)(12)(13)(14) 同⑥34页。
    (15) (苏)博布洛夫斯基:《论曲式功能的多变性》,转引《天津音院学报》1987年3期第35-36页。
    (16) (苏)鲁奇耶夫斯卡亚:《音乐主题的功能》,同上,36页。
    (17) (苏)纳宰金斯基:《音乐创作的逻辑》,莫斯科 1982年版。同上,36页。
    (18) (美)凯斯勒·德博拉(哲学博士):Thematic Design Structure in the Three-key Exposition,英文版,纽约市立大学,引中国艺术研究院编:《音乐学术信息》1992年1-6期。
    (19) (英)肖夫·帕特里克·托马斯(哲学博士):Problems of Musical Motion:A Crit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英文版,耶鲁大学,同(18).
    (20) (美)尤尼克·安娜·玛利亚:The Influence of Expectancy on Melodic Perception,英文版,哲学博士,华盛顿大学。同(18)。
    (21] (英)史密斯·彼德·霍华德(哲学博士):Context-Independent References in Mahler:Thematic and Motivic Allusions and Transformations,英文版,耶鲁大学,同(18)。
    (22] (苏)瓦尔科娃:《苏联交响音乐中的主题法的新形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半期)》,俄文版,1981年出版于莫斯科的学位论文,引《音乐学习研究》1987年3期33页。
    (1)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第22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2)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第3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3)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5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版。
    (4)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第1-5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5) 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学》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6) 苏夏:《音乐论丛》第3辑27页,音乐出版社 1964年版。
    (7) 王云阶:《音乐论丛》第1辑第46页,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8) 李吉提:《曲式教学之我见之二》,参见《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第3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9) 黄君:《人民音乐》2002年第1期46页。
    (10) 徐孟东:《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11) 张守明:《乐府新声》1988年第2期。
    (12) 赵宋光:《旋律研究论集》第31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13) 同上,第322页。
    (1) 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形阐释》第56页,学林出版社 2001年版.
    (2) 陈翔鹏:《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第20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83年版。
    (3) 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第11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4)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第95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5) 同上:第107-117页。
    (6) 见《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7)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丈阐释》第118-127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8) 同上:第128-136页。
    (1) 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第130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
    (2) (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第12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3) 林华:<浮动的暗香>第58页,《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
    (4) 叶纯之:《国际现代艺术词典》第20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5)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第34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6) 同上。
    (7) 罗忠镕(1924—)中国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8) 谭盾(1957—)中国作曲家(旅美)。
    (9) 杨立青(1942—)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夜色》获2004年中国第二届交响音乐创作比赛(中小型)一等奖。
    (10) 田蕾蕾,女,中国青年作曲家(旅法),交响曲《实现·SADHANA》获2000年国际“贝藏松”作曲比赛第一名。
    (1) (苏)霍罗波娃:《论音乐主题法》,引《音乐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3期。
    (2) (苏)伯布罗夫斯基:博士论文《贝尔格歌剧“沃采克”中的曲式》,莫斯科1969年版。
    (3)(4) 同(1)。
    (5) 王西麟(1937-),中国作曲家,北京歌舞团一级作曲.
    (6) 瞿小松(1952-),中国作曲家(旅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 (苏)瓦尔科娃:《苏联交响音乐中的主题法的新形态(六年代至七十年代上半期)》莫斯科 1981年出版,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3期33页。
    (2) (苏)霍罗波娃:《论音乐主题法》,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1期33页。
    (3) 同上31页。
    (4) 同上。
    (5) (以)比德·格拉顿维茨:《一个音乐家的无穷多样性》第178页,杨晓春译,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 同(5)169页。
    (7) 陈其钢(1951-),中国作曲家(旅法)。
    (8) 罗忠镕、杨通八编:《现代音乐欣赏词典》第10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 钱亦平: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的预审意见,第1页。
    (2) (苏)霍罗波娃:《论音乐主题法》31页,引《音乐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2期。
    (3) 见《音乐艺术》2004年1期42页。
    (4) 黄讯舫,中国作曲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5) 徐仪,女,中国作曲家(旅法)。
    (1)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第36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1)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第10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 玛采尔:《论旋律》第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8年版.
    (2) 恩斯特·托赫:《旋律学》第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3) 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七讲》(许常惠译)第35页,乐韵出版社(台北)民国77年版.
    (4) 恩斯特·托赫:《旋律学》第9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1) 吴祖强(1927—),中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
    (2) 王燕樵,中国作曲家,中央乐团作曲家。
    (3) 刘德海(1937—),中国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1) 库斯特卡(美):《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5页.
    (2) 同上(1)。
    (3) 赵晓生(1947—),中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4) 赵晓生:《太极作曲系统》第6页,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1990年版.
    (5) 李西安(1937—),中国音乐理论家,曾任《人民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6) 李西安:《人民音乐》1986年第6期15-16页。
    (1) 卡尔·达尔豪斯(德):勋伯格的管弦乐曲与音色旋律的概念,参见《音乐艺术》1988年第二期72页。
    (2) 同上(1),第73页。
    (1) 萧友梅:《萧友梅文集》,<什么是乐学>,第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2) 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第3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1) 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卷,第十二奏鸣曲(作品26),第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1版。
    (2) 饶余燕(1933—),中国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1) 恩斯特·托赫(美):《旋律学》第29、3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2) 李忠勇,中国作曲家,曾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
    (1) 康定斯基(俄):《艺术中的精神》第12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 宋歌:《何训田RD作曲技法略说》第11页,上海音乐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3) 《人民音乐》1989年第2期。
    (4) 同上。
    (5) 何训田,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 钟信明,中国湖北省歌舞剧院作曲家。
    (2) 贾达群,中国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 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1期第29页。
    (1) 类似的写作手法在第二乐章里也有出现,如由圆号呈示的主题,参看《朱践耳交响曲集》(卷一)第66页处,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1) 刘敦南(1940-),中国作曲家,原上海交响乐团专职作曲。
    (1) 盛宗亮,中国(旅美)作曲家,原就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1)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第6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同上33页。
    (1) 李耀东(1930—),中国作曲家,西安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作曲。
    (1)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348—34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2) 赵行道:《器乐作曲基础教程》第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3) Leonard Bmeyer and Grosvenor Cooper,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p.1
    (1) 许舒亚,中国(旅法)作曲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
    (2) 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8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9年版。
    (1) 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第190页,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冼星海:《冼星海全集》(交响曲卷),广东人民出版社。
    贺渌汀:《贺渌汀全集》(器乐曲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黄自:《怀旧曲》,上海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引《萧友梅纪念文集》290-291页,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丁善德:交响乐《长征交响曲》,北京音乐出版社 1964年出版。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62年出版。
    马思聪:《第二交响曲》,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
    马思聪:交响乐《山林之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年出版。
    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北京音乐出版社 1957年出版。
    盛礼洪:《第二交响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罗忠镕:《第一交响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王云阶:《第二“抗日战争”交响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江定仙:《音乐作品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1988年版。
    江定仙:交响诗《烟波江上》,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年版。
    萧淑娴:《萧淑娴作品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1988年版。
    陈培勋: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陈培勋:第二交响曲《清明祭》,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陈培勋:交响诗《心潮逐浪高》,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瞿维: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版。
    瞿维:交响幻想曲《洪湖赤卫队》,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瞿维:交响组曲《白毛女》,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7年版。
    杨立青: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年。
    张千一:交响音画《北方森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吴祖强 刘德海 于燕谯等: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李耀东: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瓦吉丁:交响诗《故乡》,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陈钢 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年版。
    宗江 何东: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施永康: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施永康:圆号协奏曲《纪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李焕之:交响组曲《春节组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李焕之: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王强: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马可:交响组曲《陕北组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版。
    周文中:《山水三品》,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周文中:《花月正春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杜鸣心:交响诗组曲《飘扬吧,军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杜鸣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创作》(钢琴缩谱),1987年第2期。
    朱践耳:交响幻想曲《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版。
    朱践耳:《朱践耳交响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朱践耳: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朱践耳:交响组曲《纳西一奇》,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0年版。
    朱践耳:交响序曲《节日序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年版。
    王西麟:交响套曲《云南音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王西麟:《第三交响曲》,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殷承宗等:钢琴协奏曲《黄河》,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上海乐团: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中央乐团: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王酩:交响组曲《海霞》,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
    钱善华:交响诗《长恨歌》,全音乐谱出版社,1987年版。
    秦咏诚:声乐协奏曲《海燕》,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王义平:交响诗《三峡素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
    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饶余燕: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辛沪光:交响诗《嘎达梅林》,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李忠勇:交响音画《云岭写生》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吕其明:交响诗《白求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吕其明:交响诗《红旗颂》,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施万春:《节日序曲》,北京:音乐出版社,1966年。
    霍存慧:组曲《蹦蹦组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王树:交响诗《十面埋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歌剧:《红岩》(总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王瑞林、张新化:手风琴与乐队《阴山岩画印象·狩猎》,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
    康建东:钢琴与乐队《祁连山狂想曲》,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罗毅:交响序曲《西兰卡普》,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印青、王建中:(杨立青配器)钢琴与乐队《走进新时代》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永儒布:交响诗《故乡》等作品,《民族交响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金复载:《长笛协奏曲》,《音乐创作》(钢琴缩谱),1991年第4期。
    戴宏威:二胡协奏曲《惜别》(钢琴缩谱),《音乐创作》1991年第1期。
    瞿小松: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钢琴缩谱),《音乐创作》1984年第3期。
    瞿小松:《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钢琴缩谱),《音乐创作》1988年第3期。
    吴祖强:二胡与管弦乐队《江河水》(钢琴缩谱),《音乐创作》1982年3期。
    刘健:《文饰》合成器与乐队,《黄钟》1991年第1期。
    吴纪红:《山月》单簧管协奏曲,《黄钟》1991年第4期。
    丁善德:交响诗《春》。
    谭盾:交响诗《离骚》。
    谭盾:交响组曲《死与火——与保罗·克利的对话》。
    谭盾:协奏曲《水乐》。
    谭盾:两乐章交响曲。
    谭盾:交响乐《1997年·天、地、人》。
    陈其钢: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
    陈其钢:交响组曲《五行》。
    陈其钢:《源》为大交响乐队。
    盛宗亮:交响乐《痕》。
    盛宗亮:交响乐《南京1937》。
    盛宗亮:交响乐《月笛》。
    陆培:《第一民族交响乐》。
    陆培:《第三交响曲》。
    郭祖荣: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郭祖荣:《降D调钢琴与乐队》。
    杜鸣心: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
    杜鸣心:交响幻想曲《洛神》。
    郭文景:交响曲《蜀道难》。
    郭文景:为两个钢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的音诗《川崖悬葬》。
    郭文景:交响序曲《御风万里》。
    瞿小松:《第一交响曲》。
    瞿小松:交响组曲《山》。
    瞿小松: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
    瞿小松:《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叶小钢:《西江月》。
    叶小钢:《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
    叶小刚:《老人的故事》。
    叶小刚:小提琴协奏曲。
    黄安伦: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25B)。
    杨立青:《荒漠暮色》中胡与交响乐队。
    杨立青:交响乐《无字碑》(交响舞剧)。
    杨立青:交响序曲《节日序曲》。
    杨立青:《前奏间奏与后奏》。
    何训田:交响诗《雪花》。
    何训田:《梦四则》二胡与交响乐队。
    何训田:《平仄》交响乐。
    安承弼:为交响乐队而作《RESSAC》。
    安承弼:室内交响曲《烁》。
    朱践耳:交响诗《百年沧桑》。
    唐建平:《钢琴协奏曲》。
    唐建平:交响组曲《布衣组曲》。
    唐建平:《第一交响曲》。
    刘湲:交响狂想诗《为阿佤山的记忆》。
    刘湲: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王西麟:《第四交响曲》(作品:38)。
    黄训舫:为交响乐队而作《图谱》。
    林华:《A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
    林华:交响组曲《悲剧组曲》。
    金复载:交响随想曲《喜玛拉雅随想曲》。
    金复载:《长笛协奏曲》。
    贾达群:琵琶与交响乐队《龙凤图腾》。
    贾达群:《两乐章交响曲》。
    贾达群:《舞蹈组曲》为大型管弦乐队。
    黄安伦:G大调钢琴协奏曲。
    赵晓生: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
    赵晓生:钢琴协奏曲《辽音》。
    赵晓生:交响组曲《简乐四章》。
    赵晓生:交响组曲《交响舞诗》。
    赵晓生:为交响乐队《阴阳之阙》
    钟信明:交响组曲《长江画页》。
    田蕾蕾:交响曲《实现SADHANA》。
    徐坚强:钢琴协奏曲《天仙配》。
    冯广映:交响诗《三峡神女》。
    陆金庸:交响音画《绿色》。
    徐孟东:《交响舞诗》。
    陈大明:交响诗《香江之春》。
    陈强斌:小提琴协奏曲。
    陈强斌:《慢版》为大交响乐队而作。
    吴少雄:交响诗《海韵》。
    吴少雄:交响诗《刺桐城》。
    徐仪:人声与乐队《对歌》。
    徐仪:为交响乐队而作《歌嘘》。
    徐仪:为大交响乐队而作《混沌》。
    张谷密:交响诗《山歌的故事》。
    张谷密:第二交响曲《花儿缘》。
    许舒亚:交响音画《湘西印象》。
    许舒亚:交响曲《日巅》为交响乐队而作。
    许舒亚:交响曲《歌鼓魂》为双女高音和管弦乐队。
    罗永晖:琵琶与乐队《千章扫》(香港)。
    罗永晖:为四位中乐、大合唱与管弦乐队《山鸣》(香港)。
    尹明五:交响音画《音画单章》。
    崔文玉:《山曲》为交响乐队而作。
    罗忠镕:音诗《罗铮画意——无题之四十八》。
    杨永泽:交响序曲《庆典》。
    觉嘎:交响序曲《谛辩》。
    郝维亚:大提琴协奏曲《海的颂歌》。
    王宁:《交响前奏曲》。
    刘长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诗篇》。
    曹光平:《第四交响曲》。
    张难: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红河音诗》。
    郭鸣:《道白》单簧管协奏曲。
    权吉浩:《大提琴协奏曲》。
    李文平:《天目山咏》二胡协奏曲
    张小夫:交响诗《苏武》。
    叶国辉:为交响乐队而作《朝天子》。
    叶国辉:交响序曲《新世纪序曲》。
    赵光:交响诗《海水和泪》。
    周湘林:二胡与交响乐队《跳年》。
    吕黄:《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
    高为杰:钢琴与乐队《归》。
    高为杰:舞蹈音诗《日》。
    许勇三:交响组曲《白洋淀组曲》。
    牟洪:小提琴协奏曲《椰林》。
    储望华、朱工一:钢琴协奏曲《南海儿女》。
    王云阶:《抗日战争交响乐》。
    沙梅:《第一交响曲·幸福生活》。
    王树:交响叙事曲《十面埋伏》。
    田丰:交响组曲《飞翔的大燕》。
    杨桦:交响诗《向秀丽》。
    杨桦:《南海之滨》。
    施万春:《第一钢琴协奏曲》。
    钟信明:交响组曲《长江画页》。
    吕其明、萧衍:《郑成功交响乐》。
    姚盛昌:交响诗篇《东方慧光》。
    敖昌群:交响诗《纪念》。
    宋明筑:小提琴协奏曲《川江魂》。
    石夫:《第三交响曲》。
    王震亚:交响组曲《九寨沟新章》。
    吴粤北:《第二交响曲》。
    刘健:《交响协奏曲》。
    刘永平:《第一交响曲》
    乔惟进:琵琶与交响乐队《丝路幻想曲》。
    刘廷禹:交响组曲《苏三组曲》。
    张大龙:交响组曲《我的母亲》。
    张如昕:交响诗《卧龙云山》。
    张朝:交响诗《阿茨马罗作》。
    王仁梁:为交响乐队而作《音诗》。
    李滨扬:《竹笛协奏曲》。
    秦文琛:交响曲《际之响》。
    马水龙:交响诗《孔雀东南飞》。
    屈文中:交响诗《帕米尔绮想曲》。
    盛礼洪:交响曲《海之歌》。
    关乃忠:交响乐《交响组曲》。
    朱广庆:交响组曲《九歌》第一组曲。
    屠冶九:交响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屠冶九:交响诗《天山》。
    金湘:交响诗《塔西瓦依》。
    马友道:交响组曲《油画五帧》。
    朱践耳:交响组曲《黔岭素描》。
    许舒亚:《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郭祖荣:《第四交响曲“山歌”》。
    赵季平:双簧管与交响乐队《陕南素描三首》。
    陈培勋:《小交响曲——迎春》。
    夏良:小提琴协奏曲《幻想曲》。
    刘峥:交响组曲《云岭风情》。
    韩永:《小提琴协奏曲》。
    周龙:交响乐《广陵散》。
    周龙:交响诗《渔歌》。
    吴厚元: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
    徐纪星:《钢琴协奏曲》。
    郭洪钧:音诗两阕《箴与赋》。
    陈怡:中提琴协奏曲《弦诗》。
    陈怡:《第一交响曲》。
    潘国醒:交响素描《湘西素描》。
    许舒亚:第一交响乐《弧线》。
    许舒亚:室内交响乐《秋天的等待》。
    许舒亚:《小提琴协奏曲》。
    王霖新:《核之变》弦乐交响曲。
    王霖新:《天·地·人》第一交响曲。
    程大兆:《第一交响曲·流萤》。
    崔新:交响序曲《支点》。
    任树立:交响诗《净》。
    夏良:《第一交响曲》。
    高永谋:交响序曲《黄河儿女》。
    高永谋:交响诗《春》。
    李忠勇:交响诗《江吟》。
    张如昕:交响组曲《赤壁之战》。
    相西源:交响曲《巴音河的回忆》。
    施观林:《驮泉交响诗》。
    傅沛华:交响诗《四季》。
    郑冰:协奏曲《第一二胡协奏曲》。
    艾立群:交响组曲《水、寺、山》。
    李刚:《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
    马剑平:《结构》为管弦乐而作(作品:28)。
    蒋本奕:交响乐《意象》。
    蒋本奕:交响乐《狂想曲》。
    蒋本奕:《三乐章交响曲》。
    苏聪:二胡与交响乐队协奏曲。
    徐景新:钢琴协奏曲《一江春水》。
    1.《音乐研究》
    (苏)列·古洛夫:交响乐队以及各种风格的管弦乐写法的发展——简单的历史回顾,第4期41页。(马雅甫译)
    钱仁康:黄自主要作品分析,1958年第5期8页。
    罗传开:交响之声越来越响亮,1959年第4期96页。
    马思聪:十年来的管弦乐和管弦乐队,1959年第5期8页。
    赵讽:光辉的音乐十年,1959年第5期1页。
    谭冰若:评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1960年第2期30页。
    沈旋、齐毓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分析,1960年第2期4页。
    应诗真、何乾三:《青年钢琴协奏曲》——青春的颂歌,1960年第3期1页。
    薛金炎:漫谈标题音乐,1980年(复刊)第3期26页。
    苏夏:关于器乐作品创作问题,1980年第4期2页。
    家浚:《诗经》音乐初探,1981年第1期95页。
    赵沨: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1983年第2期14页。
    李忠勇:云岭记实——社会、采风、创作札记,1983年第2期52页。
    苏夏:论马思聪的器乐套曲音乐,1985年第3期77页。
    王安国:朱践耳管弦乐近作研究,1985年第4期2页。
    郑英烈:十二音体系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1986年第1期23页。
    罗艺峰:新时期音乐思想一瞥——试论“崛起的一群”,1986年第期1页。
    彭志敏:音乐新技法探索中的盲然、偶然与必然说,1986年第2期31页。
    夏中汤:交响乐民族化的有益探索——谈交响曲《十面埋伏》,1986年第2期99页。
    王安国: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综述,1986年第2期117页。
    青年作曲家创作心态录——部分青年作曲家参加“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文稿转载,1986年第4期37页。
    杨立青:谈朱践耳《第一交响曲》创作技法,1987第1期18页。
    赵晓生:“合力论”产生的原由及其内核,1987第2期22页。
    吴毓清: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与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说一种传统音乐观,1987第3期18页。
    孙谊:浅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部分音乐创作中的作用,1987第4期35页。
    魏廷格:“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1987第4期108页。
    石夫:关于音乐新潮理论的思考,1988年第2期39页。
    苏夏: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1988年10月4日马思聪音乐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1989年第1期3页。
    瞿维:爱国主义的颂歌——介绍冼星海《第一交响乐》,1989年第1期11页。
    蔡良玉:论克拉姆的思想和创作,第1期90页。
    郑英烈:从调性到无调性——兼论勋伯格的集合意识与集合思维.1989年第3期82页。
    钱仁康:没有标题的标题交响曲——简析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1989年第4期21页。
    韩国璜:中国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北京赫德乐队,1990年第2期43页。
    魏廷格:二十——四十年代中国新音乐理论与实践(上),1990年第3期67页。
    苏夏:沉浮中的江文也·1938年至1949年江文也创作、生活评介,1990年第3期39页。
    魏廷格:二十——四十年代中国新音乐理论与实践(下),1990年第4期71页。
    卞祖善:音如流水源深不竭——石夫音乐创作四十年述评,1991年第2期11页。
    钱仁康:音诗《纳西一奇》赏析,1991年第3期32页。
    祖振声:努力探索中国音乐创新之路——论杜鸣心的音乐创作,1991年第3期32页。
    鲍元恺:中国风——我的交响系列工程,1991年第2期64页。
    程巍:不断开拓的作曲家罗忠镕,1994年第1期12页。
    向周俊:噪音音乐并非音乐主流——关于谭盾音乐之我见,1994年第3期48页。
    吴荣:谭盾的《乐队剧场Ⅱ:Re》的不同反响,1994年第3期96页。
    李吉提:踏雪寻梅第一程——作曲家瞿维创作析谈,1994年第4期16页。
    李吉提:斗转星移话《黄河》,1995年第2期3页。
    靳学东:《阿里山之鼓》(C小调钢琴协奏曲)与施光南的器乐创作,1995年3期43页。
    王青:“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1995年第4期57页。
    卢广瑞:十二音自由序列与孤独——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1996年第2期83页。
    动态:关于“新生代”音乐的不同意见,1996年第2期88页。
    石城子:评新潮交响乐,1996年第3期20页。
    钱仁康:冼星海《第一交响曲》浅析,1996年第3期33页。
    苏夏:解读与质疑,1997年第4期6页。
    陈旭: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修改之我见,1997年第4期10页。
    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作品主题,2001年第3期66页。
    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导言,2001年第3期74页。
    安鲁新:故土情结与现代风格——论交响乐《蜀道难》的创作特色,2002年第2期65页。
    蔡际洲: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关于中国音乐研究与创作的哲学反思,2002年
    第3期68页。
    2.《人民音乐》
    1950年9月(创刊)
    张洪岛译:《苏联作曲家协会章程》,总第一期(创刊号)26页。
    从群:展开向苏联音乐学习的热潮,总第三期11月号6页。
    1954年
    (苏)达尼列维奇:论苏联交响乐创作(上),第二期51页。
    (苏)达尼列维奇:论苏联交响乐创作(下),第四期52页。
    1955年
    阿拉波夫:苏联作曲家阿拉波夫同志在北京作曲家座谈会上的发言,第六月号16页。
    冼星海:冼星海创作札记(上),第八月号12页。
    冼星海:冼星海创作札记(下),第九月号6页。
    冼星海:冼星海创作札记(续),第十月号18页。
    1956年
    一木:收获——1、胡延仲改编管弦乐《民歌四首》;2、交响诗《黄鹤的故事》评论,第7月号8页。
    1957年
    韩中杰:让冼星海的交响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5月号17页。
    姚牧:与汪立三等同志谈冼星海的交响乐作品,第6月号14页。
    王云阶:驳“论冼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上),第8月号19页。
    王云阶:驳“论冼星海同志一些交响乐作品的评价问题”(续),第9月号18页。
    李焕之:《满江红组曲》研究记,第11期37页。
    1958年
    记者:什么是我国交响乐艺术发展的道路,第6期28也页。
    陆民德:交响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第7期24页。
    读者:我们对交响乐发展道路的看法,第7期26页。
    李音:在我们国家里交响乐为谁服务,第7期26页。
    雷碌:俄罗斯交响乐艺术是在斗争中发展的,第7期27页。
    黎国荃、李刚:谈关于发展我国交响乐艺术问题,第8期15页。
    (苏)康斯坦丁·伊凡诺夫:对于中国交响乐和交响乐团的观感,第10期26页。
    1959年
    苏亚:评《英雄海岛红旗飘》交响曲,第8期20页。
    滕仲英:南海渔民的颂歌——评价《南海之滨》交响组曲,第9期7页。
    李树广、高为杰:谈四川音乐学院新创作的音乐作品,第9期13页。
    子抄:辽宁音乐创作的新收获,第9期16页。
    涵滋:新中国交响乐艺术的发展,第10、11合期17页。
    赵行道:谈罗忠镕的第一交响乐,第10、11合期84页。
    乙丁:内蒙古人民的颂歌——谈交响诗《嘎达梅林》,第10、11合期89页。
    李一贤:小提琴协奏曲《我的家乡》,第12期17页。
    宋运昭:对武汉庆祝建国十周年大型器乐作品的述评,第12期23页。
    1960年
    李春光: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钢琴协奏曲,第3期4页。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评论小组:谈《节日序曲》,第5期13页。
    林克:大搞交响乐创作群众运动记,第6期30页。
    荀生:反美战线上的交响音乐,第7、8合期60页。
    夏白:从《穆桂英挂帅》交响诗谈起,第10期18页。
    1961年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正义战争的史诗——冼星海的《第二交响乐》,第2期17页。
    汪毓和:新潮几部作品谈交响乐反映历史革命战争的几个问题,第3期4页。
    成于乐:从交响乐创作谈继承和发展,第4期1页。
    王云阶:谈交响乐中的音乐形象和矛盾冲突,第5期6页。
    茅于润:听几部交响乐曲所引起的一些感想,第7、8合刊,第10页。
    聆群:交响乐创作运用既定历史音调问题,第7、8合刊,第14页。
    程云:漫谈音乐艺术的特点,第7、8合期7页。
    国墚:天津音乐周演出的管弦乐新作,第7、8合刊,第19页。
    谭冰若:谈“上海之春”的音乐创作,第7、8合刊,第65页。
    钱仁康:听《长征交响曲》,第8、9合刊,第15-17页。
    杨民望:“联想”在交响乐中的作用,第9期4页。
    王云阶:谈交响乐中的音乐形象和形式体裁,第9期7页。
    李焕之:创作交响乐的一些体会,第10期5页。
    姚锦新:试谈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第10期9页。
    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的技巧,第11期6页。
    王树:《武汉随想曲》评介,第12期15页。
    罗忠镕:终点和起点,第12期10页。
    林克:上海音乐会演散记,第12期28页。
    谭冰若:上海音乐创作及表演艺术上的新成就,第12期7页。
    夏白:从“穆桂英挂帅”交响诗谈起“,第10期18页。
    程云:风格、色彩,第11期9页。
    1962年
    赵沨:上海乐坛的春天”,第7-8期2页。
    游忠:我看《长征交响曲》,第8期10页。
    宗江、战勇:评《向秀丽交响诗》,第9期10页。
    任嘉:为《梁祝》辩,第10期2页。
    聆群:对话《梁祝》,第11期7页。
    李志明:祝《长征》交响乐诞生,第11期28页。
    1965年
    李德伦:李凌同志关于交响乐群众化问题的错误观点,第2期36页。
    李虹:交响乐和我们工人接近了,第6期20页。
    1976年
    畅谈交响音乐革命新成就——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座谈会发言摘要,第1期42页。
    1977年
    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谈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4期31页。
    1978年
    上海乐团:一篇为“四人帮”造反革命舆论的毒文——评《为创造无产阶级的交响音乐努力作战》,第4期第33页。
    1979年
    韩中杰:从两次交响乐新作品试奏会所想到的,第2期14页。
    邱仲彭:中国音协在成都召开器乐创作座谈会,第4期2页。
    于润洋:器乐创作的艺术规律,第5期24页。
    黄容赞:器乐创作问题漫笔,第5期28页。
    王西麟:关于音乐创作技巧,第8期22页。
    王树:听一首新颖欢乐的乐曲,第11期30页。
    许林:试论西洋铜管乐器体现民族特色问题,第11期41页。
    郑路: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第11期32页。
    李西安:电影音乐民族化和交响化的新成果,第12期8页。
    1980年
    秦西炫:评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第8期19页。
    李德伦:谈我国交响音乐问题,第10期5页。
    郑小瑛:年轻的交响乐事业需要得到支持,第10期7页。
    姚关荣:中国交响乐事业要上进,第10期10页。
    许国华:音乐艺术上的探索者——瞿维,第12期12页。
    1981年
    谢明:发展交响音乐事业的一些问题和建议,第1期3页。
    许国华:浓笔谱新曲——试析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第3期11页。
    战勇:琴声妙传鹿回头——评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第5期14页。
    魏景舒:绚丽多姿三峡美——评交响组曲《长江三峡素描》,第5期16页。
    赵家圭:我国交响音乐事业大有希望,第7期9页。
    王震亚:交响音乐创作散论一束,第8期20页。
    刘文晋、河山星:交响音画《云岭写生》的艺术特色,第8期23页。
    孙维权:山河美,人民的心灵更美——管弦乐套曲《云南音诗》评介,第8期28页。
    施咏康:谈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第9期8页。
    1982年
    导音:抒情优雅的秦川欢歌——评介管弦乐曲《秦川抒怀》,第6期30页。
    李伯年:从第一交响曲看布拉姆斯和德奥古典传统的关系,第7期56页。
    于庆新:如何对待二十世纪作曲技法,第8期28页。
    魏廷格:现代民族风格的优秀成果——评钢琴协奏曲《山林》,,第9期15页。
    李西安:走中国自己的路——评交响叙事曲《十面埋伏》,第9期19页。
    骆永才:热情、绚丽、新颖——刘念劬和他的音乐创作,第10期16页。
    邵吉民:清新秀丽的陕南音画——《陕南素描三首》简介,第10期22页。
    苏夏:创新和探索,第11期8页。
    居其宏:关于音乐风格问题的质疑三题,第11期20页。
    寒溪:音乐风格断想,第11期24页。
    赵行道:关于交响音画《北方森林》的随想,第12期18页。
    梁茂春:青春的赞歌——杜鸣心《青年交响乐》评介,第12期21页。
    践耳:喜谈《花的舞曲》,第12期11页。
    何乾三:施万春《第一钢琴协奏曲》,第12期15页。
    1983年
    叶纯之:探索与前进——试评交响组曲《油画五帧》,第1期19页。
    周荫昌:深刻、易解、雅俗共赏——评声乐协奏曲《海燕》,第1期21页。
    寒溪、孙学武:《九歌》第一组曲的民族化探索,第3期14页。
    丁善德:交响乐的创作思想、风格、技巧,第3期7页。
    家浚:音乐风格的个性和共性,第3期17页。
    汪立三:在全国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第4期12页。
    瞿维: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交响音乐作品,第6期5页。
    郑英烈:序列音乐的概念及其它——兼与苏夏同志商榷,第6期14页。
    蒋一民:听朱践耳的交响组画《黔岭素描》,第6期8页。
    黄腾鹏:生活的沉思——盛礼洪的交响曲《海之歌》评介,第6期11页。
    李焕之:交响音乐的艺术规律及其它,第7期16页。
    宋博年:在故乡的土地水耕耘——努斯勒提·瓦吉丁及他的《故乡》,第7期23页。
    樊祖荫:继承传统大胆创新——评交响乐《离骚》的艺术特色,第9期10页。
    《关于交响音乐的问题通信》(一),第11期8页。
    李贞华:贵在内心刻画——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的创作特色,第12期28页。
    1984年
    蒋小风:罗忠镕的音乐创作,第1期19页。
    《关于交响音乐的问题通信》(二),第2期10页。
    秦西炫:评交响乐音诗《三峡素描》,第2期13页。
    沈旋:充满幻想的音诗,第3期11页。
    许国华:管弦乐音画《睡莲》简析,第3期14页。
    郑英烈:序列音乐的概念及其它——兼与苏夏同志商榷,第4期23页。
    黄腾鹏:关于现代派音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5期14页。
    汪毓和:杜鸣心的交响音乐创作,第6期24页。
    戈弘:音画、少数民族、精神火花——听交响乐杂感,第9期13页。
    陈莲:黄安伦和美国钢琴家巴诺维兹先生,第10期55页。
    麓生: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与思锐同志商榷,第2期33页。
    1985年
    许国屏:童话音乐世界的探索者,第1期22页。
    姚关荣:交响乐新蕾,第1期24页。
    朱践耳:友谊的交响乐,第2期51页。
    韩中杰:谈交响乐创作,第3期5页。
    叶纯之:在崇高与雄伟的面前——听《喜马拉雅随想曲》有感,第3期8页。
    陆路:一组壮族诗画——简介管弦乐组曲《壮景小诗》,第3期11页。
    倪瑞霖:朱践耳与他的创作,第6期9页。
    张静蔚: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第6期44页。
    李西安:他从迷惘和求索中走来——叶小钢的音乐创作,第10期36页。
    卞祖善:珍贵的历史遗产(冼星海交响乐),第10期4页。
    1986年
    祖振声:交响音乐事业后继有人,第2期,21页。
    舒泽池:一览众山小——《地平线》漫议,第4期,15页。
    思萌:听《老人的故事》,第4期16页。
    叶纯之:给叶小钢的一封信,第4期17页。
    良晰:开创的一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苦衷与矛盾,第6期6页。
    李西安:现代音乐对话录”,第6期12页。
    王震亚:写在瞿小松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后,第6期21页。
    思锐:作曲技法谈,第6期23页。
    饶余燕:交响幻想曲《秦始皇兵马俑》剖析”,第8期26页。
    修海林:音乐情感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关于朱践耳《第一交响乐》的对话,第10期13页。
    方之文:希望在合力中升华·对赵晓生在《希望之神》的“合力论”浅析,第11期19页。
    叶纯之:从《中国唱片奖》谈中年作曲家,第11期18页。
    金建民:红土高原的奇葩——夏良的小提琴协奏曲幻想曲鉴赏,第12期15页。
    1987年
    董大勇:陕西十年音乐创作漫议,第1期27页。
    闻夕:评介张谷密的音乐诗《山歌的故事》,第1期35页。
    高为杰:节奏的活力(上、下),第1、2期41、32页。
    叶纯之:风格与人“许舒亚交响作品音乐会”听后,第2期9页。
    王宁一:“许舒亚交响作品音乐会”印象谈,第2期10页。
    张锡生:漠野的回声——简评圆号与乐队《西志哈志》,第2期17页。
    张韧:让交响音乐之花在青少年心中开放,第2期26页。
    高为杰:音色的魅力,第4期38页。
    舒泽池:迎接中国交响乐的春天,第6期4页。
    罗忠镕:在交响音乐研讨会上的发言,第7期2页。
    王震亚:郭文景——真挚的探索者,第7期14页。
    周青青:郭文景其人其作,第7期16页。
    朱世瑞: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因素和现代专业音乐中的复调思维,第8期7页。
    杨立青:由补课说开去,第8期18页。
    梁茂春:追求勇无穷期——刘庄音乐创作简论,第8期24页。
    王西麟:“九年”与“九十年”的思考,第9期9页。
    乔然:中西管弦乐队的艺术音响功能,第9期38页。
    1988年
    刘经树:崛起的一群——评音乐新潮,第1期8页。
    樊祖荫:周龙音乐创作述评,第1期22页。
    梁茂春:牟洪交响音乐会后,第2期21页。
    王西麟:关于当代音乐史的思考,第2期7页。
    文摘:什么是“新潮音乐”?,第2期46页。
    启圭:“新潮”论争述评,第3期8页。
    魏廷格:从朱广庆的两个创作特点谈起,第3期12页。
    文治:“探索”价值辨析,第3期5页。
    李焕之:有关音乐创作的一些想法,第4期2页。
    卞祖善:听蒋本奕交响音乐会有感,第5期22页。
    刘石:现实——与蒋本奕对话,第5期24页。
    金湘:《乌江恨》杨立青及其它,第7期5页。
    吕丁:与谭盾一席谈,第8期40页。
    王安国:对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现状的思考,第9期6页。
    李正忠:研究作品才是关键,第9期8页。
    本刊:台湾作曲家介绍(一、二)第10期14页,第11期4页。
    王安国:评瞿小松作品音乐会,第11期14页。
    赵世民:瞿小松交响音乐会座谈会,第11期16页。
    梁茂春:写在“郭祖荣交响音乐会”之前,第12期4页。
    石夫:关于音乐新潮理论的思考,第12期42页。
    1989年
    戴嘉枋:时代与现实错位阴影中的必然选择——新潮音乐的得失生成及历史方位,第1期2页。
    储望华:目标:多元化——关于交响音乐创作问题的另一种思考,第1期21页。
    金湘:平仄声声动地来——何训田交响作品音乐会听后,第2期14页。
    黄荟:我听何训田的音乐,第2期17页。
    吴少雄:广纳文化精华创造时代风格,第2期28页。
    杨立青、黄荟:“听朱践耳《第三交响曲》,第3期8页。
    汪毓和:杜鸣心音乐创作的个人风格,第4期2页。
    梁茂春:评杜鸣心的《小提琴协奏曲》,第4期5页。
    赵晓生:摆脱模仿贵在创新——辽宁省交响音乐作品评奖随谈,第5期2页。
    戴嘉枋:论新兴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心态,第5期14页。
    范晓峰:西部的音诗民族的心声——交响音诗《巴音河的回忆》,第6期20页。
    永儒布:我的寄托《故乡音诗》,第8期4页。
    王国伟:色彩斑斓的民族音画——潘国醒和交响素描《湘西印象》,第9期9页。
    刘红柱:中国的巴赫们?(译文),第9期12页。
    诏咏山:灵感来自传统文化·从何占豪新作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说开去,第12期11页。
    1990年
    戴鹏海:听唢呐协奏曲《天乐》,第1期6页。
    王安国:不尽长江滚滚来——钟信明交响音乐会,第2期13页。
    高为杰:周虹第一交响曲《清明上河》,第3期27页。
    陈建华: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第4期38页。
    赵晓生:太极作曲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第4期59页。
    金笛:访谭盾,第4期22页。
    1991年
    王宁:浅析王树音乐创作的风格,第1期13页。
    徐源:王树的管弦乐写作艺术,第1期17页。
    李正忠:评《现代音乐思潮对话录》,第8期2页。
    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一、二)第10、11期,第2页。
    1992年
    王云阶:谈朱践耳的交响曲,第1期15页。
    徐振民:王仁梁和他的新作《音诗》,第3期10页。
    黄远培:试论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艺术特色,第3期12页。
    王安国:第三届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第4期6页。
    乔建中:听二胡协奏曲《母亲》随感,第5期22页。
    朱践耳:一封公开信与复信,第5期21页。
    梁茂春:罗念一的管弦乐——《西藏组曲》,第6期15页。
    杨煜:沃土——第一钢琴协奏曲《战煤海》,第7期10页。
    魏煌:秦咏诚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第9期2页。
    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探讨(上、下),第9、10期25、32页。
    赵沨:听夏中汤交响组曲《丝路之音》,第12期26页。
    1993年
    高为杰:评《刺桐城》,第1期6页。
    何群茂:郭祖荣《第八交响曲》评价,第6期5页。
    钱茸:“黑龙杯”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第6期12页。
    王嵬:从《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谈起,第7期8页。
    梁茂春:周龙的《大曲》,第10期18页。
    1994年
    梁茂春:写在“谭盾交响乐音乐会”之前,第1期13页。
    修海林:杜鸣心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第2期10页。
    李吉提:由《边寨音画》引起的一缕情思,第3期32页。
    王安国:谈薛文彦交响音乐作品,第3期34页。
    郑立藻:广东“第五届羊城花会”(交响乐),第3期22页。
    梁茂春:台湾吴丽晖的“中国之梦”,第4期23页。
    汪毓和:吴祖强及其音乐创作,第5期2页。
    李淑琴:谭盾交响音乐会座谈纪要,第6期4页。
    林育:徐振民《枫桥夜泊》,第7期6页。
    张鸿伟:陈其钢访谈录,第9期26页。
    吴祖强:谈第11届全国(交响)音乐评奖,第11-12期8页。
    张鸿伟:交响音乐创作要注意可听性,第11-12期12页。
    饶余燕:交响音乐的丰硕成果,第11-12期13页。
    1995年
    李西安:陈其钢的音乐作品,第2期16页。
    赵沨:中国音乐往何处去,第3期2页。
    居其宏:严肃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第3期6页。
    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如何诞生的,第5期4页。
    汪毓和:江定仙的音乐作品,第6期6页。
    黄安伦:无调性与作曲家的个性及其他,第6期7页。
    陈铭志、林华:罗忠镕《暗香》的艺术成就,第6期24页。
    苏夏:谈中国青年作曲家,(上、下)第9-10期2页。
    希路:情系《我的祖国》——陈培勋管弦乐作品唱片集,第11期28页。
    汪申申: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的命运,第12期27页。
    1996年
    希路:陈培勋《第二交响曲》赏析,第1期26页。
    蒋力:模仿把交响乐引入误区,第2期4页。
    梁茂春:评叶小钢在美国的作品,第3期7页。
    何方:记王云阶,第4期10页。
    瞿维:王云阶的奋斗历程,第4期13页。
    唐建平:琵琶协奏曲《春秋》创作札记,第4期18页。
    戴鹏海:为金复载的第二次作品,第5期5页。
    姚亚平:谭盾与浪漫派,第5期38页。
    李应华:听谭盾作品,第5期41页。
    1997年
    汪毓和:屈文中的作品,第2期10页。
    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实验,第5期2页。
    汪毓和:记朱践耳,第5期6页。
    吴润霖:析朱践耳《百年沧桑》第5期11页。
    王安国:伟大历史时刻的辉煌乐章,第5期14页。
    梁茂春:评香港陈永华的管弦乐创作,第6期2页。
    童忠良:从先秦编钟乐队到现代交响化民族乐队,第7期6页。
    陈永华:香港回归的音乐创作,第9期18页。
    李吉提:郭文景其人其作,第10期2页。
    韩钟恩:从郭文景的音乐谈起,第10期6页。
    童昕: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第10期4页。
    汪毓和:徐振民的交响序曲《华夏颂》,第11期9页。
    林育:徐振民的管弦乐音诗《金陵怀古》,第11期13页。
    杨青:评陈黔的管乐交响音乐会,第12期10页。
    1998年
    梁茂春:论民族乐队交响化,第2期14页。
    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第3期2页。
    金湘、梁茂春:关于民族交响乐《和》的对话,第3期16页。
    韩新安:访“亚太地区管弦乐研讨会”中国代表卞祖善,第4期28页。
    徐冬:提倡交响乐,第5期2页。
    李焕之:谈阳春白雪,第6期3页。
    陈其钢:走出“现代音乐”——双簧管协奏曲《道情》,第6期5页。
    顾冠仁:努力发展民族乐队交响性功能及交响性创作的手法,第6期9页。
    黄飞立:谈李岚清同志讲话,第7期5页。
    童昕:谭盾“天·地·人”,第7期14页。
    李西安:黄安伦《G小调钢琴协奏曲》,第7期16页。
    于庆新:台湾1998青年作曲家研讨会述评,第8期8页。
    李岚清: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讲话,第9期2页。
    王安国:中国大陆当代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第10期2页。
    郑长玲:福建的音乐创作,第10期44页。
    李吉提:叶小钢作品音乐会印象,第12期14页。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形态的发展与变异,第12期16页。
    宋瑾:记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第12期20页。1999年
    高佳佳:唐建平世纪末的创作丰收,第3期10页。
    李吉提:《后土》的音乐语言、拼贴技术及其他,第3期14页。
    金湘:民族乐队交响化议,第3期19页。
    张大龙:我心中的“信天游”——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随感,第3期25页。
    傅建生:金湘民族交响乐音乐会述评,第5期2页。
    石田一志:亚洲热风吹向二十一世纪:访谭盾、陈其钢,第5期18页。
    居其宏: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第5期10页。
    韩冰:记青年作曲家秦大平,第6期20页。
    刘爱华:王西麟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第7期8页。
    程丹梅:旅德作曲家陈晓勇,第7期14页。
    张朝:听《D商调小提琴协奏曲》有感,第7期12页。
    贻诚:逝去的时光——评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音乐会,第8期12页。
    徐孟东: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第8期21页。
    韩钟恩:听国交征集作品音乐会,第11期13页。
    卞祖善: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与演出概述,第12期4页。
    王安国:将心没中的歌献给祖国,第12期8页。
    韩钟恩:听国庆五十周年音乐会作品有感,第12期10页。
    许常惠:我的作曲之路,第12期21页。
    2000年
    苏夏: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第1期7页。
    吴润霖:求索——致朱践耳,第1期12页。
    陈晓燕:陈其钢谈创作,第2期6页。
    王安国:陈小勇的管弦乐曲,第2期8页。
    王建民:旋律力的研究,第2期13页。
    马小红:唐建平《第一钢琴协奏曲》,第3期14页。
    王恩悌:关峡的《第二交响曲·希望》,第4期13页。
    徐元勇:贾达群《梦的交响舞台》,第4期15页。
    卞祖善:朱践耳的交响乐,第5期15页。
    梁茂春:朱践耳《第十交响曲》,第5期18页。
    汪毓和:不同文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第5期21页。
    宋瑾:关于新音乐,第7期12页。
    高佳佳:王宁的《交响前奏曲》,第10期8页。
    2001年
    李谨:观照现代国乐的文化面相——两岸国乐交响化研讨会,第2期9页。
    周勤如:促进民族管弦乐深入发展的四个建议,第3期6页。
    王安国:王西麟和他的创作,第4期6页。
    赖德梧:真正领悟了交响乐精神的作曲家,第4期14页。
    苏夏:苍劲之树·长于沃土《王竹林交响音乐作品集》序,第4期18页。
    韩新安:贝桑松的华彩乐章——记田蕾蕾摘取十届贝桑松作曲比赛交响乐一等奖,第4期48页。
    贾立夫:深情谱双祭——记作曲家吕其明两部新作,第5期7页。
    李吉提、安鲁新:创作使人青春常在,第6期2页。
    郑长铃:郭祖荣交响音乐会座谈会纪要,第6期5页。
    卢亮辉:现代国乐作品运用传统音乐素材之探讨,第6期15页。
    郑小瑛: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闽西龙岩山区回荡,第7期22页。
    蔡乔中:山海和鸣 土楼回响——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7期25页。
    刘洁:阳光下的祖国——辽宁交响音乐会有感,第7期12页。
    王安国:交响乐、室内乐及艺术歌曲创作的艺术生产规律问题,第8期25页。
    陈克秀:新实际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第8期32页。
    刘洁:巾帼不让须眉——陈怡作品音乐会析评,第9期12页。
    李吉提:春风杨柳发,第11期9页。
    梁茂春:借鉴西方交响音乐的经验,挖掘传统音乐的潜力,第11期15页。
    2002年
    李凌:解放前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史话,第1期17页。
    相西源:介说《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2期38页。
    卞祖善:向谭盾及其鼓吹者挑战,第3期26页。
    李扬:听谭盾《永恒的水》,第3期31页。
    田联韬:雪域新曲 誉满京华——西藏世纪交响音乐会听后,第5期10页。
    陈其钢:我怎样创作《蝶恋花》,第5期18页。
    卞祖善:从钟馗捉鬼谈起——答金湘先生,第6期14页。
    金湘:魔鬼还能回到瓶子里去吗,第6期14页。
    相西源: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谈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交响音乐新作品,第7期12页。
    越声:现代音乐永远是——访作曲家谭盾,第7期15页。
    杨立青:《朱践耳交响曲集》序,第7期46页。
    李吉提:传统与创新,第9期8页。
    朱敬修: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喜悦与思考,第10期8页。
    罗辛: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音乐之路,第10期21页。
    3.《音乐艺术》论文索引
    贺绿汀: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回顾,1979年第1期1页。
    桑桐: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1980年20页。
    陈铭志:赋格段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1980年第2期19页。
    李曦微:西贝柳斯的交响乐,1981年第3期21页。
    桑桐:多调性处理手法简介,,1982年16页。
    沈知白:和声以往在中国不能发展的原因,1982年第2期16页。
    钱仁康:论顶真格旋律,1983年第1、2期。
    丁善德:交响乐队的形成发展和一般配器原则,1983年第2、3期。
    谢天吉:贺绿汀前期创作特征及其历史意义,1983年第4期69页。
    陈铭志:贺绿汀的复调艺术手法,1984年第1期42页。
    丁善德:作曲技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1984年第2期44页。
    梁茂春:论贺绿汀作品的旋律,1984年第3期43页。
    王西麟:《云南音诗》创作札记,1984年第3期64页。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1-4)1986年,第1—4期。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1—3),1986年第1—4期。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4—8)1987年,第1—4期。
    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4),1987年第1—4期。
    朱践耳:关于《第一交响曲》1987年第1期44页。
    吴祖强:《第一交响曲》座谈会发言摘要,1987年第2期29页。
    (英)休·麦克唐纳:《交响诗谈丛》198 8年,第3期75页。
    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1988年第3期81页。
    陈铭志:复调思维与形象思维,1989年第1期10页。
    赵晓生:音集技法,1989年第1、2、3、4期12、35、32、61页。
    朱践耳:本于立意 归乎用笔《第二交响曲》创作札记,1989年第1期62页。
    萧友梅: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1989年第2、3、4期2、1、1页。
    陈铭志:十二音和声的表层结构,1990年第1期37页。
    孙维权:人类对多声部结构规认识律的三次飞跃,1990年第4期53页。
    刘念劬: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管见,1990年第4期24页。
    林华:丁善德音乐创作的审美特征,1991年第2期30页。
    王安国:王西麟《第三交响曲》评析,1991年第4期32页。
    王震亚:黄自作品研究,1992年第3期44页。
    徐孟东:新时期音乐创作与越文化的浸染,1992年第4期43页。
    林华:中国与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比较,1994年第3期14页。
    周湘林:西洋管弦乐队的历史,1994年第4期37页。
    甘璧华:核心和音乐技术,1995年第1、2期。
    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1—4)1995年第1—4期。
    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5—6)1996年第1—2期。
    赵晓生:音集运动,1995年第1期39页。
    林华:浮动的暗香,1996年第2期58页。
    卢广瑞:再析朱践耳的《第八交响曲“求索”》,1997年2期37页。
    高为杰:论当今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1997年4期63页。
    陈铭志: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新织体,1998年第3期47页。
    盛宗亮:巴托克与中国现代音乐,1998年第4期55页。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历史与现状的评估,1998年2期21页。
    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变异,1999年3、4期48页、41页。
    王西麟:关于我的《第一交响曲》,2000年第3期70页。
    刘明澜:琴曲《离骚》的诗化,2000年3期4页。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2000年2期25页。
    甘璧华:齐尔品和古拜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2001年2期60页。
    钦丽丽:核心三音列的整体控制——朱践耳《第六交响曲》音乐分析,2001年3期76页。
    郭淑荟:来自丝路的回响——杨立青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初探,2001年4期56。
    桑桐:柯达伊《匈牙利诗篇》的音乐分析,2002年第1、2期38页。
    陈中华:音体系分析,2002年1期65页。
    钱仁康:莫扎特“借题发挥”的创作实践,2002年第2期58页。
    相西源:祁连亘古情裕固土风浓——钥琴与乐队《祁连山狂想曲》的创作特色,2002年第2期98页。
    4.《中国音乐学》
    王安国: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1986年第1期第4页。
    魏廷格:武汉“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综述,1987年第2期4页。
    李曦微:新音乐的思索,1987年第2期12页。
    汪立三:新潮与老根·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发言,1987年第3期28页。
    梁茂春:变更·探索·趋势——我国新时期的交响乐创作,1987年第2期61页。
    舒泽池:“现代技法”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1987年第2期122页。
    叶纯之:回顾以往、放眼未来——交响音乐创作研讨会述评,1987年第4期61页。
    王安国:“新潮作品研究随感”,1988年第2期12页。
    乔建中:什么是发展当代音乐的必由之路,1988年第2期109页。
    杨立青: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1988年第3期76页。
    杨善朴:蒋本奕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座谈会综述,1988年第3期84页。
    居其宏:中国音乐:战后三十年的历史——香港“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归来谈,1988年第4期56页。
    乔建中:1988年“中国音乐与亚洲音乐国际研讨会”综述,第4期64页。
    金兆钧:从“新潮”论争看音乐价值观之分歧,第4期102页。
    孙星群:从中西“体”“用”观和认识论谈“新潮派”,第4期87页。
    刘红军:论中国交响音乐风格演变的轨迹,1989年第1期126页。
    梁茂春: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1989年第3期10页。
    彭志敏:论音乐进程中“第一完全数”现象——谈现代音乐的一种结构力实践,1990年第1期。
    王安国:1949.1989年的中国交响音乐创作,1991年第2期38页。
    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主题与变奏,1991年第4期4页。
    陈铭志、林华:朱践耳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技巧运用,1991年第4期14页。
    郑英烈:朱践耳第一、二、四交响曲中的十二音用法,1992年第2期29页。
    王安国:萧友梅器乐作品研究,1993年第1期8页。
    朱践耳:关于文艺批评——从我的一篇文章的遭遇说起,1993年第1期109页。
    吴甭:论声乐曲对中国传统及近现代器乐创作的影响,1993年第4期56页。
    王安国:从《乐队剧场Ⅱ: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1994年第2期5页。
    李西安:文化转型与国乐的张力场结构,1994年第4期44页。
    徐孟东:杨立青几部作品的研究综述,1996年第2期107页。
    李诗源: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1996年第3期115页。
    王文:五声性和声纵向结构的定位定量分析,1997年第3期77页。
    孟酋:勋伯格十二音技法的产生及其与豪埃尔十二音技法的比较,1997年第4期98页。
    张韵旋:作曲技术法则的历史规定性,1998年第4期95页。
    奉山:论中国音乐之“神韵”,1999年第3期17页。王青: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调式调性思维的拓展与民族风格探索,2000年第3期38页。
    周雪石: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旋律思维,2001年第3期19页。
    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2002年第3期37页。
    吴春福:乐与画的交融,情与爱的升华——论罗《罗铮画意》中音乐分析,2002年第4期5页。
    谢涛:朱践耳《第二交响曲》与杜鸣心钢琴协奏曲《春之采》比较研究,2002年第4期117页。
    5.《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牟洪:混合乐队配器法,1982年第2期61页。
    陈聆群:曾志紊——不应被忘记的一位先辈音乐家,1983年第3期44页。
    梁茂春:江文也音乐创作发展轨迹,1984年第3期3页。
    苏夏:江文也的交响音诗《汨罗沉流》评介,1984年第3期11页。
    周耀群:《春之祭》的节奏,1984年第4期24页。
    米歇尔·单亚迈(美):《春之祭》的旋律、和声、调性和节奏,1984年第4期29页。
    王安国: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上、下),1985年第2、3期20、9页。
    桑桐:读《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创新问题》,1985年第3期17页。
    樊祖荫:就《Mong Dong》致瞿小松,1987年第1期94页。103页为《总谱》
    卞祖善:对当前交响乐创作的一些看法——关于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旋律美,1987年第3期105页。
    于苏贤:对位在作曲中的广泛价值,1988年第1期20页。
    王震亚:勤奋的园丁——听牟洪交响作品音乐会有感,1988年第1期106页。
    梁茂春:中国传统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1989年第1期8页。
    石夫:论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的艺术手法 1989年第2期18页。
    王安国: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作品(杜鸣心《长城交响曲》),1989年第2期25页。
    陶亚兵:论我国当代重奏音乐的发展(上、下)1989年第2、3期1、87页。
    段平泰:听萧淑娴作品音乐会后,1990年第2期20页。
    王震亚:于京军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与创作,1990年第2期77页。
    李西安:交响叙事曲《十面埋伏》弦外谈,1990年第4期37页。
    梁茂春:评王树的双筝与交响乐队《回旋协奏曲》,1990年第4期40页。
    王树:我的音乐——创作篇,1991年第1期44页。
    蒋箐:中国传统音乐对专业器乐创作中的渗透,1991年第1期11页。
    杨朴善:青年作曲家马建平交响音乐会听后,1991年第2期95页。
    卞祖善:王西麟交响音乐会解说词,1991年第2期96页。
    蒲芳: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追求,1991年第4期59页。
    屈文中:我的音乐观,1992年第2期92页。
    于苏贤:二十世纪复调音乐导论(上、下),1992年第3、4期34、57页。
    苏夏:江文也与中国大陆作曲界(上、下),1992年第3、4期84、65页。
    杨儒怀:曲式结构发展与演化中的再现手段(上、下),1992年第1、2期19、18页。
    陈丹布:模糊结构功能的曲式意义,1992年第1期25页。
    杨儒怀: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理论与实践(上),1992年第4期46页。
    杨儒怀: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理论与实践(下),1993年第1期69页。
    梁茂春:许常惠的音乐创作之路,1993年第2期3页。
    陈小兵: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1993年第2期20页。
    钱仁康:马思聪《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1993年第2期12页。
    王震亚: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继承民族遗产对音乐创作的影响,1993年第3期40页。
    俞玉滋:江文也传略,1993年第3期81页。
    梁茂春:谭盾《乐队剧场2:RE》分析,1994年第2期86页。
    蔡仲德:从谭盾作品音乐会说起,1994年第2期91页。
    李西安:对中国音乐创作发展对策的思考,1994年第2期48页。
    陈国权:“板式——变速结构”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1994年第3期3页。
    唐建平:听谭盾音乐会所想到的,1994年第3期51页。
    卞祖善:谭盾交响音乐会听后感,1994年第3期54页。
    管建华:新音乐7发展历史的文化美学评估,1995年第1期23页。
    于苏贤: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1995年第1期31页。
    刘洁等:谭盾音乐会听后感,1995年第2期93页。
    于苏贤:双调性与多调性结构,1996年第1期41页。
    李吉提:郭文景音乐创作研究概谈,1996年第2期4页。
    王西麟:对一场作品音乐会的联想,1996年第2期12页。
    罗新民:主要音透视——尹伊桑音乐创作的观念与技法研究,1997年第1期19页。
    于苏贤:富有描绘色彩特性的全音阶复调结构,1997年第1期13页。
    梁铭越:漫谈音乐线条的曲调语言,1997年第2期23页。
    李吉提:对唐建平《八阕》的分析与思考,1997年第3期10页。
    童昕: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1997年第3期15页。
    杨儒怀:论马思聪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艺术造诣,1997年第4期3页。
    苏夏:马思聪的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1997年第4期16页。
    余少华:《交响曲1997:天地人》所带出的中西音乐创作观念冲突,1998年第1期49页。
    于苏贤:二十世纪赋格的多元发展,1998年第2期50页。
    张友刚:十二音五声调性序列探微——我国当代艺术歌曲主题序列,1998年第2期60页。
    F·费利希阿诺(毕明辉译):周文中的早期创作,1998年第3期74页。
    龚晓婷: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1998年第4期88页。
    关振明:谈周文中近作,1999年第1期15页。
    胡净波:论《梁祝》协奏曲的曲式结构,1999年第1期93页。
    邹建平:二十世纪赋格主题的特征,1999年第2期9页。
    蒲芳: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1999年第4期70页。
    童昕: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曲式结构分析,2000年第1期71页。
    鲍元恺:《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2000年第1期78页。
    姚恒璐: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特殊材料节奏形态,2000年第4期3页。
    桑桐:简论丁善德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2001年第3期3页。
    蔡乔中: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创作研究,2001年第3、4期4、13页。
    于苏贤:二十世纪复调音乐中的节奏思维,2002年第1期3页。
    学报:马思聪关于《山林之歌》说明的手稿,2002年第2期19页。
    刘康华:一部思想深刻、音响动人的交响诗——学习《烟波江上》的和声技巧,2002年第3期15页。
    (日)小山内:谭盾与编钟——一个日本人眼中的现代中国音乐,2002年第3期59页。
    6.《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
    苏纪迅:对音乐的宏观研究,1986年第1期20页。
    周大风:谈和声的中国特色,1986年第2期,17页。
    (美)罗·艾尔(韩燕平译):新调性问题,1987年第69页。
    施万春:论电影音乐创作,1988年第2期1页。
    (日)藤田由之(张淑懿译):管弦乐音色是怎样形成的,1988年第4期87页。
    王瑞年:和声风格的技法特征,1990年1期66页。
    (美)罗·艾尔(韩燕平译):音乐创作的隐瑜,1990年第42页。
    叶松荣:怎么样繁荣我国民族交响音乐创作,1991年第1期14页。
    华萃康:调式、和声理论中的对应关系,1991年第3期10页。
    (美)R·;列族(项葵译):音乐的分形结构,1992年第4期37页。
    沈一鸣:关于旋律中的线性描述问题,1994年第3期8页。
    王小夕:齐尔品对中国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影响,1994年第4期52页。
    汪毓和:罗忠镕及其音乐创作,1995年第4期6页。
    曹国强:音乐创作中情感的信息转移及力的转化,1996年第4期6页。
    宋瑾:“后现代”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1997年第2期,58页。
    周楷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和期待,1998年第2期13页。
    汪毓和:50年中国音乐回顾之一,2000年第1期1页。
    汪毓和:50—60年代的音乐创作,2000年第2期1页。
    汪毓和:“文革”时期的音乐创作,2000年第3期1页。
    汪毓和:80年代以来的中国音乐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1页。
    7.《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刘晓江:从《貔貅舞曲》和《三峡素描》看王义平的创作风格,1990年第3期83页。
    杨鸣键:花儿的类别及其属性,1990年第4期。
    江江:古朴的乡韵——评吴继红获奖作品《山月》,1991年第1期29页。
    钟信明:第二交响曲的创作思维及有关问题,1991年第1期33页。
    宋瑾:音乐的纯结构,1992年第4期。
    彭志敏:20世纪音乐中的微型曲式——一组分析,1994年第1、2期。
    宋祥瑞:作曲——诸材料的意向构造,1996年第2期。
    98年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暨作曲教学经验交流会侧记,1999年第1期3页。
    王震亚:当代音乐创作的三个话题,1999年第1期7页。
    罗赛芬: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对位性多调叠置,1999年第2期45页。
    卢广瑞: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的民族特征,1999年第2期18页。
    童忠良:古编钟的和鸣与天地人的交响曲——析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的编钟乐,1999年第2期3页。
    李诗源:“新音乐”,一个全新的概念,1999年第2期36页。
    8.《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龚建文等:探索与求新——析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的创作特点,1983年第2期2页。
    (美)丹尼尔·哈特(刘蔚铭译):对“音乐语法”的探讨,1984年第4期61页。
    (美)P·H·朗(戴明瑜译):十九世纪的交响乐(连载),1985年第4期-86年1期。
    (美)P·H·朗(戴明瑜译):二十世纪的交响乐(连载),1989年第2、3期。
    (苏)M·塔拉卡诺拂(戴明瑜译):苏联当代交响乐与协奏曲评述(连载),1990年第1、2、3期
    张锡生:评崔炳元的《敦煌叙事》,1991年第3期63页。
    蒋祖馨:交响音乐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交响乐思维的发展(1),1991年第4期63页。
    蒋祖馨:交响音乐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交响乐思维的发展(2),1992年第2期34页。
    (苏)霍洛波娃(戴明瑜译):二十世纪(俄.苏)音乐节奏原则(上、下)1992年第3、4期59、54页。
    饶余燕:现代音乐创作民族化的两个问题,1994年第1期11页。
    李诗源:当代中国音乐的节奏语言,1994年第1期30页。
    韩兰魁:试论以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为题材的交响乐创作,1994年第1期36页。
    梁茂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1996年第4期17页。
    (俄)C·沙因(戴明瑜译):阿萨菲耶夫对交响音乐的解释(上、下),1996年第2、3期31、59页。
    陆金镛:五声性序列与序列的异化(一),1996年第3期21页。
    陆金镛:五声性序列与序列的异化(二),1997年第1期51页。
    冯志平:二十世纪管弦乐队小型化趋势的成因,1997年第3期57页。
    高永谋:音乐创作的现代意识思维,1998年第1期14页。
    高永谋: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非音乐声响及非音乐形式表演,1998年第3期26页。
    姚恒璐:镜象与透视——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的共性,2001年第3期30页。
    相西源:细胞衍化理论与琴曲旋法形态,2001年第4期28页。
    9.《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关伯基:论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89年第1期16页。
    谢勇雄:现代意识与民族风格的融和——曹光平第四交响曲《天梦》评析,1992年第1期61页。
    赵晓生:旋律的句法和旋幅,1992年第3期。
    李诗源:当代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横向音色切割,1994年第1、2期32页。
    林松源:从音乐的同构关系看无调性音乐的表现内涵,1997年第3期。
    相西源:论交响诗《香江之春》的艺术创作特色,2001年第1期。
    10.《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学习与研究)
    高燕生:创作交响乐的一般过程,1985年第1期14页。
    (苏)尤·霍洛波夫(罗秉康译):二十世纪音乐中和声概念的变化(上),1985年第1期(创刊)40页。
    (苏)尤·霍洛波夫(罗秉康译):二十世纪音乐中和声概念的变化(下),1985年第2期19页。
    张巍:论当代音乐的和声材料及其组合、关系,1985年第4期34页。
    (苏)弗兰多夫(林华译):论苏联六十年代音乐中的复调织体新功能,1986年第2期2页。
    杨衡展: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两个极端——趋于全面控制与走向自由随机,1986年第3期34页。
    (苏)B·霍洛波娃(向方、高燕生译):论音乐主题法,1987年第3期—90年1期25页。
    杨衡展:现代音乐创作的两个极端,1990年第1期19页。
    刘红军、张振涛:构思与标题——当代中国交响乐启示录之二,1990年第4期27页。
    王脯:作交响乐的主人——评天津的几部交响乐及创作问题,1990年第4期17页。
    徐孟东:金复载几部作品的研究,1996年第4期40页。
    姚恒璐: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的作曲技法理论,1998年,第2期。
    周旭光:转调与交替调式之比较,2000年第2期22页。
    相西源:色彩斑斓的中国现代音乐,2002年第3期。
    11.《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张守明:音乐主题的强化与表现形态,1988年第2期。
    赵晓生:中国音乐与东方美学,1989年第2期。
    杨华:传统复调作曲中的唯理倾向于20世纪音乐中的理性思维,1989年第4期。
    刘学严:论作曲家霍存慧的创作风格与手法,1991年第2期7页。
    王宗鉴:谈霍存慧教授的创作思想,1991年第2期15页。
    包敏真:从“形、神系统”看中国音乐风格,1991年第3期3页。
    毛继增:简论少数民族风俗性音乐节日的社会作用和发展前景,1991年第3期25页。
    邓宗舒:论“直线旋律”的艺术魅力,1992年第3期21页。
    赵晓生:作曲教学三原则,1992年第2期21页。
    柴钰:旋律——音乐的灵魂,1993年第1期33页。
    魏煌:“黑龙杯”管弦乐作曲大赛决赛音乐会座谈会记实,1993年第2期3页。
    王红梅:“秦咏诚音乐创作研讨会”综述,1993年第3期3页。
    周荫昌:对秦咏诚音乐创作成就的理论探索,1993年第3期6页。
    倪和文:他,就是海燕——秦咏诚作品音乐会听后感,1993年第3期15页。
    黄维强:析声乐协奏曲《海燕》,1993年第3期18页。
    凌瑞兰:对我国音乐语言的探视,1993年第4期17页。
    徐赓仁:“现代”和“民族”的探索与实践——试析郑冰的《第一二胡协奏曲》的创作技法,1993年第4期,37页。
    赵晓生:持恒求变——《二泉映月》的结构特征,1994年第1期3页。
    陈美琦:记作曲家朱广庆,1994年第2期45页。
    谷成志:论乐句(上、下)1994年第3、4期30页。
    高佳佳:《布依组曲》的艺术特色,1994年第4期38页。
    祝龄:链环技法及其效能探微,1995年第1期11页。
    杜勇康:宇宙间的共响——朱践耳的《第七交响曲》浅析,1996年第4期18页。
    倪军:序列音乐写作中的自由因素,1997年第1期32页。
    谷成志:音乐句法结构单位级别的判断,1997年第2期15页。
    宁尔:有限——可变五声性序列的构成原理及其类别(上、下),1998年第2、3期。
    高佳佳:记新中国第一位作曲博士唐建平,1998年第3期30页。
    罗艺峰:关于陆金镛教授作曲技法的断想,1998年第3期60页。
    徐庚仁:试析郑冰,第一二胡协奏曲》的创作技法,1998年第4期37页。
    孙博:主调旋律与复调旋律的思维方式和时代落差,1999年第1期9页。
    王宝龙:试论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戏剧性(上、下),1999年第3、4期18、3页。
    胡天虹:关于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思考,2000年第1期13页。
    李虻:音乐宏观结构的立体化分析,2001年第1期14页。
    姚恒璐:现代音乐中广义调性的确定,2001年第2期3页。
    王进:调性思维的“范式转换”(上、下),2001年第2、3期4、10页。
    12.《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谭茗:分析二胡与琵琶乐队《长恨歌》,1987年第3期34页。
    丁善德:我怎样写《长征交响曲》,1986年第1、2期3、14页。
    俞抒:读《实验音乐》,谈《天籁》,1988年第3期3页。
    朱林:求索者的心灵历程——听《两乐章交响曲》(贾达群作曲),1988年第3期27页。
    罗新民:复调音乐节奏的一般特征,1989年第2期25页。
    (美)阿伦·福特:音乐的新线性分析方法,1990年第3期。
    汪毓和:20世纪华人(大陆)音乐创作概述,1995年(上中下),第1、2、3期。
    高畅:五音音核及其扩展技法概论,1995年年第4期37页。
    杨晓忠:非线性回归作曲的可行性探讨,1996年第3期37页。
    姚以让:音乐作品中的异彩纷呈的“彩虹桥”(四),1997年第1期47页。
    柳良:五声的解构与重构,1997年第3期18页。
    姚玉石:影视音乐之民族特性手法探略,1998年第1期23页。
    姚恒璐:“链条·环节·阶段”的结构思维,1998年第2期20页。
    贾达群:管弦乐写作的历史发展,1998年第3期18页。
    高勇谋:现代音乐作品中实行等理性思维观念的介入,1998年第3期43页。
    宋名筑:析《川江魂》的作曲技法,1998年第4期15页。
    贾达群:管弦乐写作的历史发展(续一),1998年第4期27页。
    田刚:现代音乐与传统曲式的巧妙结合,1999年第2期36页。
    宋名筑:管乐合奏曲《川剧杂吹》的作曲技法,1999年第3期17页。
    陈旭:探寻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心灵的交融点,2000年第2期,28页。
    高畅:五声调式的共同音转调,2000年第3期31页。
    姚以让:“一阶三宫”与十二音中的五声音调,2001年第1期22页。
    姚恒璐:作为音响手段的“音色旋律”与“点描主义”的结构方式,2001年第4期24页。
    赵华强:旋律写作中的重复的意义与应用,2001年第4期36页。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哲学、文学、戏剧、社会、美术、心理、宗教、历史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年版。
    《当代中国音乐》(第九章——交响音乐),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当代百科大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 1991年版。
    《音乐百科词典》缪天瑞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音乐年鉴》1987年——199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外国音乐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版。
    《现代音乐欣赏词典》罗忠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版。
    《中国音乐主题词典》(上、下卷)庄永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东方音乐学会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国际现代艺术词典》余秋雨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三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年版。
    《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1、2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1999年版。
    《当代新术语》,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当代西方思潮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音乐词典》(续),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
    《音乐圣经》(上、下),增订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版。
    《中国古代戏剧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文艺词典》,上海书店影印 1985年版。
    《现代艺术鉴赏词典》,学苑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音乐音响目录》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论马思聪》(文论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论聂冼》(文论集),中国聂耳、冼星海学会编。
    《冼星海专辑》(一、二、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1960年内部资料156号。
    《论标题音乐》(论文集),《音乐译文》编辑部编,音乐出版社 1960年版。
    《谈交响乐的创作》(论文集),音乐出版社 1963年版。
    《音乐创作评论集》(论文集),教育书店出版 1952年版。
    《江文也文字作品集》,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2年版。
    《江文也纪念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2年版。
    《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丛书第2号。
    《上海音乐志》,上海音乐志编辑部 2001年版。
    《论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音乐论文集》(西安音乐学院1949—1994年),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4年版。
    《旋律研究论集》(全国旋律学研讨会论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年版。
    《谈交响乐的创作》(文论集),音乐出版社 1963年版。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1年。
    《文化与传播》(1、2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年版。
    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年版。
    杨儒怀:《音乐分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版。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版。
    李焕之:《音乐创作散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版。
    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赵行道:《器乐作曲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杨立青:《梅西安作曲技术初探》,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杨立青:《管弦乐队配器法》,上海音乐学院教材(油印本)。
    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赵晓生:《太极作曲系统》,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1990年版。
    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作者手稿本二册。
    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季家锦:《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华乐出版社 2000年版。
    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版。
    刘福安:《民族化复调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下),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版。
    桑桐:《和声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桑桐:《和声学专题六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
    陈铭志:《赋格曲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
    刘福安:《民族化复调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于苏贤:《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李西安、军驰:《中国民族曲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版。
    赵宋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1年版。
    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9年版。
    汪成用:《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音乐艺术编辑部 1982年版。
    苏夏:《和声的技巧》,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黎英海:《汉族调式极其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年版。
    童忠良:《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萧友梅:《萧友梅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版。
    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华文出版社 1991年版。
    汪毓和:《论音乐与音乐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版。
    杨荫浏、孙从音、武俊达:《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版。
    秦序:《中国音乐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版。
    戴鹏海、黄旭东编:《萧友梅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年版。
    戴鹏海:《丁善德及其音乐作品》,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年。
    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一、二),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丁善德、钱亦平、杨余燕、陈铭志:《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王云阶:谈交响音乐的音乐形象和歌曲主题,《音乐论丛》第一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版。
    王云阶:从《郑成功》谈交响乐民族化问题,《音乐论丛》第四辑,音乐出版社 1965年版。
    苏夏:马思聪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论丛》第二辑,音乐出版社 1963年版。
    吴祖强:交响音乐创作在蓬勃发展,《音乐论丛》第二辑,音乐出版社 1963年版。
    梁茂春、江小韵:《论江文也》(文论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2000年版。
    胡锡敏:《中国杰出音乐家江文也》,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1985年版,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版。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版。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许勇三:《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 1996年版。
    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李民雄:《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版。
    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版。
    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 1999年版。
    田青:《中国宗教音乐》,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版。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版。
    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1—4卷),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李近朱:《交响音乐史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薛金炎、李近朱:《交响音乐通俗讲座》,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薛金炎:《音乐博览会》,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夏默:《交响音乐赏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版。
    军驰:《交响曲艺术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年版。
    薛金炎:《交响乐世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居其宏:6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 1992年版。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周箐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年版。
    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全音出版社,民国80年版。
    高为杰:《世纪音乐名著导读》(协奏曲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王耀华:《交响音乐与交响乐队》,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郭祖荣:《现代乐风》(1—23),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连波:《国乐飘香》,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贾培源:《电影音乐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6年版。
    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5年版。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年版。
    林华:《音乐朝圣进阶》,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年版。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罗艺峰:《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陈锦彪:《香港作曲家联会简介》,香港作曲家联会有限公司出版 2002年版。
    稀慧民:《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张谷密:《西海乐论》,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王誉声:《音乐源流学论纲》,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版。
    杜亚雄、桑海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版。
    武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相西源:《中西乐论》,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李美燕:《琴道与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冯光钰、崔琳:《中国当代音乐评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论稿》,沈阳出版社 1992年版。
    顾旭光:《中国民族声乐论》,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7年版。
    钱善华:《谈[长恨歌]乐曲创作》,全音乐谱出版社 1988年。
    江定仙:《自选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出版。
    劭吉民:《音乐文选》,华乐出版社 1999年版。
    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英)R·S·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版。
    (英)J·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钱仁康、杨燕迪校),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版。
    (奥)库·布劳考普夫:《永恒的旋律》(孟祥林、刘丽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2年版。
    (美)彼得·斯·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孟宪福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版。
    (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德)保罗·贝克:《音乐的故事》(马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德)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德)汉斯·海因茨·施图肯什密特:《二十世纪音乐》(汤亚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版。
    (美)唐那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版。
    (德)N·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苏)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版。
    (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风译),上海人民社 2001年版。
    (俄)鲍里斯·阿萨菲耶夫:《音调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版。
    (美)罗伯特·米德尔顿《现代对位及其和声》(郑英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版。
    (奥)勋伯格:《和声的结构功能》(茅于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美)乔治·波尔:《序列作曲和无调性》(秦元平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1989年版。
    (英)唐·弗·托维:《交响音乐分析》(陈登颐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美)韦尔顿·马逵斯:《20世纪的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版。
    (英)麦克菲逊:《曲式及其演进》(陈洪、陈小兵、陈鸿铎译),人民音乐社 1994年版。
    (美)柏西·该丘斯:《大型曲式学》(许永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年版。
    (美)柏西·该丘斯:《曲式学》(缪天瑞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年版。
    (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张瑞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俄)阿伦斯基:《曲式学大纲》(陈登颐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54年版。
    (苏)尤·邱林:《论音乐写法》(张洪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版。
    (苏)玛采尔:《论旋律》(孙静云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奥)恩斯特·托赫:《旋律学》(顾耀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俄)斯特拉文斯基:《音乐七讲》(许常惠译),乐韵出版社(台北)民国77年版。
    (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奥)海因里希·申克:《自由作曲》(陈世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苏)米·贝京:《艺术与科学——问题、悖论、探索》(任光宣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年版。
    (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罗世平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法)热尔曼·巴赞:《艺术史——史前至现代》(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版。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美)内森·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沈揆一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版。
    (英)罗素:《数理哲学导论》(宴成书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张泽乾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欧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德)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德)H·海涅:《论浪漫派》(张书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一、二卷(谢维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三联书店 1992年版。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英)弗朗西斯·弗朗契娜:《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瑞)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英)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Sadie,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80).
    Revised Edition Kennedy: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Tenth Edition: 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and Musicians Directory (Cambridge CB England).
    Wallce Berry: "Structural Functionary of Music ",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6.
    Leon Dallin: "Techniques of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A Guide to the Materials of Modern Music ",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Third Printing, 1976.
    Nicholas Cook: "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 ", George braziller New York, 1987.
    Rudolph Reti: "The Thematic Process in Music",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51.
    Josef Rufer: "Composition With Twelve Notes ", Salisbury Square, London, 1952.
    Stefen kostk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Ian Bent: "The Norton/Grove Handbooks in Music Analysis ", W. W. Norton Company New York.
    Jonathan Dunsby and Arnold Whittall: "Music Analysi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Faber music London and Boston, 1988.
    Allon Forte: "Tone-Structure". By Copy Duplicate, 2000.
    John Rahn: "Basic Atonal Theory", Longman New York and London, 1980.
    Ellis B kohs: "Musical Composition Projects in Ways and Means ",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Metuchen, N. J. and London, 1980.
    Annie. O. Warburton: "Melody Writingand Analysis ",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 1978.
    Georgt Perle: "Twelve-Tone Tonalit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Thomas Benjami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of Tonal Masic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