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胡音乐创作自1915年以来已历经近百年,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阶段代表性的二胡作品进行解析,总结出二胡音乐创作中的规律性艺术特征,并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学理层面将近百年的二胡音乐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第一时期——初创时期(1915—1949),第二时期——发展时期(1950—1979),第三时期——繁荣时期(1980—2000)。并进一步将其概括为“两种特性”,即1980年以前的“写实性”、1980年以后的“写意性”。
     三个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各具特征:初创时期的单一性,表现在忧伤性现实题材,小型独奏曲体裁,单一的调性布局,简约的中西兼容技法等方面;发展时期的二元性,表现在歌颂性现实题材、强烈的地域性风格、中小型独奏曲并存等方面;繁荣时期的多元性,表现在广泛的题材、多样的体裁、创作技法的多元并存等方面。
     三个时期的二胡音乐创作虽各具阶段性特征,但其中又有着内在的承接性,充分地展示了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从萌芽、发生、发展到繁荣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艺术自身的一种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Erhu music composition has gone through about 100 years since 1915.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summarize its artistic features by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author, from a doctrinal perspective in 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vides the history of Erhu music composition into three stages: 1) the initial stage (1915-1949); 2) the productive stage (1950-1979); 3) the prosperous stage (1980-2000). He further sums up two styles: realistic (before 1980) and impressionistic (after 1980).
    Erhu music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embodie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initial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eness with melancholy as its subject matter, minitype solo style, single mode arrangement and simple techniques; the second stage is featured by its duality with odes as its theme, strong regional style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 solo, etc; the third stage is mult-facct in terms of its broad subject matters, varied styles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etc.
    Despit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Erhu music composition manifested in different stages, there is a continuum of Erhu music composi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embryonic state, initial stage to the productive and prosperous stage. Such a process not only shows the progress of an art itself, but also mirrors such objective factors as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s which may limit a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t.
引文
1、赵寒阳著:《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2、陈振铎著:《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董榕森著:《刘天华南胡音乐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1992
    4、研讨会组委会编:《阿炳论——民间音乐家阿炳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5、刘北茂述,育辉执笔:《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傅建生、方立平主编:《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项阳著:《中国弓弦乐器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8、张慧元著:《全国二胡(业余)考绩作品集诠释》;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9、岳峰编著:《音乐家储师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0、王国振主编:《弓弦南北》;上海;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印;2003
    11、梁茂春著:《当代中国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2、李焕之主编:《中国当代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13、居其宏著:《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6
    14、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第2版
    15、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6、G·韦尔顿·马逵斯著:《20世纪的音乐语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17、王震亚著:《十二音序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18、於贤德著:《民族审美心理学》;台北;三环出版社;1990
    19、[美]库斯特卡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0、鲁道夫·雷蒂著:《调性·泛调性·无调性——对二十世纪音乐中某些趋向的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1、[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2、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学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版
    23、叶栋编著:《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24、李民雄著:《民族器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5、洛秦著:《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6、孟繁华著:《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7、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2版
    29、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0、宋瑾著:《国外后现代音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31、宋瑾著:《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2、《中国二胡》;创刊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4
    33、《中国二胡》;第二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5
    34、.Alan P · Merriam, The Anthroplpgy Of Musi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3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1989—2003卷)
    36、刘英:《<二泉映月>及其阿炳二胡演奏技法》;中央音乐学院;1988/3
    37、冯立梅:《中国现代二胡曲创作概观(1949-1989)》;西安音乐学院;1993/6
    38、马向华:《谈孙文明的二胡演奏及其创作风格》;中央音乐学院;2001/3
    39、李英:《移植乐曲在二胡演奏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2003/4
    40、许叶蓁:《刘天华二胡教学活动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4/4
    41、李荣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解析及其演奏处理》;首都师范大学;2004/5
    42、万欣:《二胡曲发展脉络及展望》;首都师范大学;2004/6
    43、梁文宝:《<新婚别>叙事曲研究——由作品到社会、时代》;台湾大学;2004/6
    44、张晓娟:《建国以来二胡音乐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4
    45、赵后起:《胡琴考略》;载《艺苑》;1983(4)
    46、臧立:《古代的胡琴和琵琶》;载《文史知识》;1983(11)
    47、朱岱弘:《我国弓弦乐器源流》;载《中国音乐》;1984(2)
    48、高耀华:《二胡的源流》;载《中国音乐》;1985(1)
    49、周菁葆:《胡琴的演变》;载《中国音乐》;1987(3)
    50、项阳:《胡琴类弓弦乐器说》;载《音乐艺术》;1992(1)
    51、李长春:《民族乐器二胡的历史沿革与改革实践》;载《交响》;1992(2)
    52、胡志平:《对二胡艺术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载《音乐研究》;1993(2)
    53、项阳:《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载《乐器》;1994(3)
    54、查甫尧:《胡琴源流问题》;载《艺苑》;1995(3)
    55、林阳地:《二胡源流探微》;载《音乐探索》;1997(4)
    56、吴红非:《中国弓弦乐器的沿革》;载《交响》;1999(1)
    57、林莎:《关于奚琴的三则史料讨论》;载《中国音乐学》;2003(3)
    58、李葆嘉、岳峰:《奚琴、嵇琴、胡琴名实考论》;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1)
    59、李元庆:《刘天华——五四时代杰出的音乐家》;载《人民音乐》;1957(12)
    60、王国潼:《试评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贡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60(1)
    61、.杨荫浏:《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载《音乐研究》;1988(2)
    62、姜元禄:《试论刘天华二胡曲的旋律特征》;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63、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载《人民音乐》;1980(6)
    64、杨荫浏:《在困难中奋斗的刘天华先生》;载《音乐研究》;1980(2)
    65、周宗汉:《刘天华的生平和作品》;载《中国音乐》;1981(1)
    66、尚德义:《刘天华在曲式上的继承与创新——刘天华14首器乐作品曲式分析》;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2(1)
    67、陈国权:《刘天华作品曲式特点与建国后民乐创作之比较》;载《黄钟》;1992(4)
    68、胡志平:《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审美特色初探》;载《黄钟》;1992(4)
    69、刘正维:《病中吟的成功与技法》;载《黄钟》;1996(2)
    70、祝晨光:《刘天华音乐的创作思想》;载《黄钟》;1998(增)
    71、卜兵:《浅析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载《乐府新声》;1988(1)
    72、唐毓斌:《试论刘天华先生的艺术观》;载《乐府新声》;1992(4)
    73、陈复观:《刘天华性格析》;载《乐坛》;1982(3)
    74、王真理:《二胡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载《洛阳师专学报》;1997(3)
    75、陈振铎:《现实主义民族器乐革新家刘天华》;载《民族民间音乐》;1986(1)
    76、刘育和:《<光明行>的产生和意义》;载《民族民间音乐》;1988(3)
    77、黎松寿:《刘天华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78、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载《人民音乐》;1980(6)
    79、刘育辉:《刘天华后期的音乐活动(上)》;载《人民音乐》;2000(11)
    80、刘育辉:《刘天华后期的音乐活动(下)》;载《人民音乐》;2000(12)
    81、刘雨声:《试谈刘天华二胡曲的创作风格》;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4)
    82、成公亮:《从<闲居吟>看刘天华的旋法技巧》;载《艺苑》;1986(1)
    83、陈鲜义:《试析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载《音乐探索》;1987(2)
    84、朱朝福:《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载《音乐探索》;2000(3)
    85、陈振铎:《<良宵>的音乐形象》;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4)
    86、吉桂珍:《论刘天华创作思想及其艺术实践》;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87、李民雄:《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贡献》;载《音乐研究》;1982(2)
    88、袁静芳:《刘天华作品的时代精神》;载《音乐研究》;1992(4)
    89、罗愿:《从刘天华的创作中获得启示》;载《音乐研究》;1992(4)
    90、梅雪林:《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二胡曲的国乐思想》;载《音乐研究》1995(4)
    91、梁茂春:《刘天华的音乐思想》;载《中国音乐》;1982(4)
    92、刘育辉:《<病中吟>的产生、命名与创作年份》;载《中国音乐》;1984(3)
    93、王国潼:《试评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贡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60(1)
    94、徐 冬:《艺术的发展不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对刘天华创作道路的思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
    95、张慧元:《刘天华二胡曲<闲居吟>考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1)
    96、杨荫浏:《也谈对<听松>的理解》;载《人民音乐》;1962(2)
    97、杨荫浏、曹安和:《<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载《人民音乐》;1977(6)
    98、张振基:《阿炳无标题二胡曲的音乐内容素材米源及其艺术创造》;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99、沈洽:《阿炳事考一二及其他》;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100、杨荫浏:《阿炳其人其曲》;载《人民音乐》;1980(3)
    101、程茹辛:《<二泉映月>音调渊源探索》;载《音乐研究》;1980(4)
    102、王忠人:《试论<二泉映月>的道乐特征》;载《黄钟》;1990(1)
    103、李志清:《<二泉映月>的文化思考》;载《交响》;1997(1)
    104、赵晓生:《持恒求变——<二泉映月>的结构特征》;载《乐府新声》;1994(1)
    105、唐毓斌:《论阿炳的三首二胡曲及其演奏》;载《乐府新声》;1994(2)
    106、刘正维:《崎岖的音线 坎坷的人生——<二泉映月>析》;载《黄钟》;1995(2)
    107、余其伟:《<二泉映月>的断想》;载《民族民间音乐》;1985(3)
    108、张振基:《阿炳无标题二胡曲的音乐内容素材来源及其艺术创造》;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2)
    109、王戈:《试谈<听松>的思想性》;载《人民音乐》;1962(9)
    110、杨荫浏:《也谈对<听松>的理解》;载《人民音乐》;1962(9)
    111、周畅:《论华彦钧的创作》;载《人民音乐》;1963(12)
    112、杨荫浏:《阿炳其人其曲》;载《人民音乐》;1980(3)
    113、王国潼:《<听松>与“听宋”——谈二胡曲<听松>》;载《人民音乐》;1993(6)
    114、茅原:《<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载《艺苑》;1989(3)
    115、凌金玉:《刘天华、阿炳与二胡》;载《艺苑》;1998(4)
    116、萧前勇:《阿炳研究三题》;载《音乐探索》;1984(2)
    117、赵研臣:《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3(3)
    118、[英]施祥生 沈沁译:《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导言(上)》载《音乐艺术》;2001(1)
    119、[英]施祥生 沈沁译:《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阿炳的音乐与意义导言(下)》载《音乐艺术》;2001(2)
    120、黄大岗:《杨荫浏和<二泉映月>——曹安和访谈录》;载《音乐研究》;1998(1)
    121、杨易禾:《<听松>的美学内涵及其演奏》;载《音乐研究》;1998(4)
    122、成公亮:《<二泉映月>的音乐素材和结构特点》;载《音乐艺术》;1981(4)
    123、张肖虎等:《论<二泉映月>的音乐材料与结构》;载《中国音乐》;1983(1)
    124、李西安:《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载《中国音乐》;1983/4)
    125、许忆和:《阿炳的生活道路与艺术成就》;载《中国音乐》;1983(4)
    126、张 屯:《亲生悠悠夜茫茫——瞎子阿炳与<二泉映月>及其它》;载《中国音乐》;1987(3)
    127、项祖英:《对<二泉映月>的理解和演奏心得》;载《中国音乐》;1991(3)
    128、[日]增山贤活:《阿炳、刘天华、孙文明及其二胡曲》;载《中国音乐》1983(1)
    129、项祖英:《陆修棠及其二胡艺术》;载《音乐艺术》1988(4)
    130、杨久盛:《<江河水>一曲的由来和发展》;载《人民音乐》;1981(1)
    131、陈铭欣:《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赏析》;载《乐器》;1986(4)
    132、黄波:《一曲江河水 四海有知音—论黄海怀的二胡曲创作》;载《黄钟》;1996(3)
    133、唐武:《谈二胡曲<江河水>》;载《中国音乐教育》;1991(2)
    134、关铭:《秦派二胡与燕乐音阶》;载《交响》;1999(13)
    135、赵夺良:《地方音乐风格与二胡演奏技法》;载《乐府新声》;1999(4)
    136、牛苗苗:《从秦地戏曲—跃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载《乐府新声》;2000(4)
    137、方建军:《论鲁日融的二胡曲创作》;载《人民音乐》;1995(9)
    138、乔建中:《秦风 秦腔 秦派——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散议》;载《人民音乐》;1995(9)
    139、李秀军:《略谈鲁日融的音乐创作》;载《人民音乐》;1996(3)
    140、钱志和:《江南二胡演奏上的几点特色》;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3)
    141、孙怡:《江南胡琴曲的润腔艺术》;载《人民音乐》;2000(9)
    142、夏都凤:《析二胡曲<红军哥哥回来了>的创作及演奏特色》;载《音乐探索》;2000(4)
    143、鲁日融:《陕西风格二胡曲的特色和演奏技法》;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144、居文郁:《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二胡演奏与教学散论》;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145、肖兴华:《谈二胡独奏曲<一枝花>的演奏》;载《中国音乐》;1985(1)
    146、孙怡:《陕西风格胡琴曲的润腔艺术》;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4)
    147、许国华:《燕尔新婚痛别离——评介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载《音乐爱好者》;1981(1)
    148、王世佐:《清新雅致,朴实雅致——评二胡独奏曲<兰花花叙事曲>》;载《交响》;1983(1)
    149、徐庚仁:《“现代”与“民族”的探索与实践—试析郑冰<第一二胡协奏曲>和创作技法》;载《乐府新声》;1993(4)
    150、邵吉民:《兰花花好——评二胡独奏曲<兰花花叙事曲>》;载《人民音乐》;1983(1)
    151、钱 苑:《随意使笔 不拘常法——二胡协秦曲<长城随想>评介》;载《人民音乐》;1983(9)
    152、肖兴华:《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载《中国音乐》;1983(3)
    153、闵惠芬:《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载《中国音乐学》;1992(1)
    154、赵咏山:《灵感来自传统文化——从何古豪新作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说开去》;载<人民音乐》;1989(12)
    155、肖兴华、常树蓬:《评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载《中国音乐》;1988(2)
    156、陈建华:《让民族传统融入时代的新意——王建民及其<第一二胡狂想曲>》;载《人民音乐》;1990(4)
    157、茅 原:《循规蹈矩 天马行空——评胡登跳的二胡曲》;载《人民音乐》;1991(4)
    158、李俐娜:《从心泉流出的音乐通向大海——写在<郑冰二胡作品音乐会>之后》;载《人民音乐》;1991(9)
    159、杨青:《浓浓姑苏情 悠悠江南韵——邓建栋的二胡曲<姑苏春晓>》;载《人民音乐》;1995(1)
    160、陈建华:《访<第一二胡狂想曲>作者王建民》;载《艺苑》;1989(3)
    161、茅原:《在偏离与回归之间——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载《艺苑》;1989(3)
    162、威鸣:《意境深邃 气度轩昂——<长城随想>赏析》;载《音乐爱好者》;1988(4)
    163、王国伟:《炽热的情感 鲜明的风格——听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载《音乐爱好者》;1990(3)
    164、王方亮:《颂歌一曲兰花花:试论<兰花花叙事曲的演奏技巧>》;载《音乐天地》;1992(12)
    165、廖玉麟:《二胡艺术中的三颗“明珠”——论刘文金的二胡创作及其启示》;载《音乐研究》;2000(10)
    166、李吉提:《对唐建平<八阕>的分析与思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3)
    167、卜晓妹:《20世纪末音乐及其演奏技巧的新发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
    168、冯光钰;《20世纪中国的二胡艺术——从黄海怀的二胡成就谈起》;载《黄钟》;1998(1)
    169、冯立梅:《中国现代二胡曲创作概观》;载《交响》;1994(4)
    170、冯明洋:《二胡文化论》;载《交响》;1999(3)
    171、杨光熊:《二胡演奏艺术发展中的反思》;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8(3)
    172、王国伟:《从刘天华到刘文金——二胡“叙事曲”》;载《音乐爱好者》;1991(4)
    173、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载《音乐研究》;2000(1)
    174、王国伟:《刘天华以来的二胡创作》;载《音乐艺术》;1991(3)
    175、沈星杨:《国乐在海外之四:胡琴在中国音乐中的应用》;载《音乐与音响》;1977(4)
    176、郑延欣:《二胡音色与感情的表述》;载《中国音乐学》;1996(增)
    177、刘天华:《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
    178、赵寒阳:《二胡作品的时代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179、刘育和编:《刘天华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8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阿炳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181、张韶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一套)》(1—2);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82、张韶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二套)》(1—4):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183、张韶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1—4);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184、张韶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1—4);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185、张韶主编:《全国二胡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四套)》(1—4);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86、董锦汉编:《优秀二胡曲选(钢琴伴奏线谱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187、秋江编:《钢琴伴奏中外名曲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188、李长春、张翼文编:《二胡与外国小提琴名曲》;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89、严洁敏编:《二胡与世界名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90、于红梅编:《二胡音乐会曲集1—3》;北京;华乐出版社;2005
    191、刘长福主编:《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独奏乐曲·二胡(中胡、高胡)曲谱(1—3)》;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92、《华彦钧(阿炳)纪念专集》;香港;龙音制作公司;RC-961002-2C
    193、《刘天华音乐大师诞辰百周年纪念专集(1895-1995)》;香港;龙音制作公司;CN-E04-95-322-00/A.J6
    194、《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纪念专集》;香港;龙音制作公司;RC-001003-2C
    195、《“上海之春”1963年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作品选》;香港;龙音制作公司;RB-011001-3C
    196、《马向华专辑(4)》;上海;海文音像出版社发行ISRC CN-E08-02-0149-0/A.J
    197、《长城随想》;南京;江苏音像出版社;ISRC CN-ELL-96-0010-0/A.J6
    198、《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南京;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ISRC CN-E23-02-306-00/V.J6
    199、《牛苗苗二胡独奏专辑“曲江吟”》;北京;中国唱片总公司;ISRC CN-A01-01-0067-0/A.J6
    200、《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名曲集》;北京;中国唱片总公司;ISRC CN-A01-02-445-00/A.J6
    201、《长相思——朱昌耀二胡作品集》;南京;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CN-E23-03-305-00/A.J6
    202、《追梦京华——第二二胡协奏曲》;北京;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CN-A12-04-300-00/A.J6
    203、《火祭》;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CN-A64-00-424-00/A.J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