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陶渊明是魏晋独具风流的人物,不仅是诗,在他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陶渊明诗文中所描写的田园之乐正是现代所提倡的“生态中心主义”的典型文本。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为“顺应自然”、“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在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安顿,这是陶渊明带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同时也是我们为这个时代的生态危机所寻得的一方心灵的栖息处。
     本文拟对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的考察。首先,主要是追溯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周易》、孔子、老庄等对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哲学思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从文本入手,深入研究陶渊明诗文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最后,掘发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为当下我们寻求生态文明,追求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指明了方向。
Tao Yuanming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poet in the Chinese Wei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during 800 years. His poems follow the quaint style in Wei-jin dynasty, but enter a more skillful region, making the height that poem can reach. No one ever emphasizes“Nature”more than Tao in poems. He simplifies the profound philosophies from Lao Zhuang into simple ones and create a new style——pastoral pleasures promoted by Tao is the basis of the so-called eco-centrism which appears in modern times. Tao Yuanming is a unique romantic figure, not only poetry, in his article also reflected everywhere the highest realm of natural philosophy. The rich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his poetry provide a prac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sources for the living style of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satisfying physical and spiritual needs. To seek the settlement from nature is the living wisdom he supplies to us and also offers us, a spiritual habital to get away from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is essay focus o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Tao’s potery. First of all, i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is theory’s formation. Zhouyi, Confucius and Old Zhuang have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ao’s theory, as well as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 Wei-jin dynasty. Second,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contained in the TaoYuanming’s poetry, Finally, Through analyzing this theory ,we shall get some revelation,and it poins out the direction of seek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rsing a simple material life with rich spirititual life and returning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引文
①以上资料参见(日)浦野纩平著:《我们的地球:让我们都来关心地球问题》,傅二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年。
    ②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吴徐叶:《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2002年2期。
    ②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③周来祥:《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辩证解决》,《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④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⑤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90页。
    ②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2-103页。
    ①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9、50、51、53、58、59页。
    ②龚斌:《陶渊明传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3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①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8页。
    ②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见《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94页。
    ③罗小东:《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①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84页。
    ②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③袁行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骆玉明、肖能选编:《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②袁行霈:《陶渊明论》,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陶渊明研究资料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页。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骆玉明、肖能选编:《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③叶嘉莹:《迦陵论诗叢(丛)稿》,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第39页。
    ④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65页。
    ①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
    ①张宜:《对<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①转引自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①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①转引自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一》,《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①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94—499页。
    ①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①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29页。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①陈引驰编:《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
    ②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99页。
    ③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④曹章庆:《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①李鹏辉:《内外相谐:为精神放牧而经营的绿色园田——解析陶渊明生存环境观的诗化道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葛晓音:《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18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④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3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
    ①龚斌:《陶渊明传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10页。
    ③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④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①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5页。
    ①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②[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3-14页。
    ③佘正容:《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⑤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自序。
    ⑥黄杲炘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荷虾R胛某霭嫔纾?986年,第241、348页。
    ①任继愈:《天人之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①[美]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序言,第3页。
    ①[美]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②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0页。
    ①Bertrand Russell: How to Avoid Foolish Opinions, in Unpopular Essays, London, p.184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9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59页。
    ①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王先霈:《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①罗小东:《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
    ①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②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82页。
    ③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468-470页。
    ④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80页。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88—489页。
    ②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①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1](晋)陶潜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同学编:《陶渊明卷》(上下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5]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6]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7]龚斌:《陶渊明传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0]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佘正容:《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2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21]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2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4]罗小东:《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2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26]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袁行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28]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29]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30]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4]陈引驰编:《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36]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37]葛晓音:《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3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3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40]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 [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4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45]黄杲炘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荷虾R胛某霭嫔纾?986年。
    [46]任继愈:《天人之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47] Bertrand Russell: How to Avoid Foolish Opinions, in Unpopular Essays, London
    [48] [美]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5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51]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53]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坛百年》,《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2]阎国忠:《人与自然的统一》,《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王先霈:《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4]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5]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年第6期。
    [6]张宜:《对<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8]邓绍秋:《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报》,2005年3月10日第7版。
    [9]银建军:《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10]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张叉:《中外文学中的理想社会———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生态文明建构》,《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12]于东新、孙宏哲:《陶渊明:一个生态美学的文本》,《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3]李鹏辉:《内外相谐:为精神放牧而经营的绿色园田——解析陶渊明生存环境观的诗化道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4]周进珍:《论陶渊明的生存智慧》,《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5]于国华、洪燕佳:《论<归去来兮辞并序>的生态意识》,《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6]曹章庆:《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生态》,《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7]程小玲、王智华:《恬静悠远的生态诗——陶渊明、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思想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18]李雷:《陶渊明,诗意的栖居者——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探微》,《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9]王能胜:《回归自然——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0年。
    [20]黄珊:《回归自然——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哲学》,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1]彭晓芸:《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22]杨小旭:《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