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2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27-1937年,由于现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上海城市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儿童日常生活场景已不同于传统生活和乡村生活,上海城市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儿童成长为现代人才,儿童的成长成才又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增添活力。
     文章主要依靠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各种统计、年鉴,《申报》等为主要史料,辅以时人著述、儿童书籍和图像,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再现上海城市为儿童构建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传达社会转型期上海城市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互动关系。
     导论部分界定了文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讨论了研究二三十年代上海儿童日常生活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儿童史的研究现状,肯定学术界在儿童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指出这些都为本文的儿童史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史料来源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文章主体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为第一部分,总论社会转型期中的上海儿童概况;从上海儿童人口、上海儿童生活环境两个方面分述社会转型期间上海对现代人才的需求以及为儿童发展提供的契机。分别考察了儿童人口在上海总人口中的比重、儿童的社会分层问题和儿童生活背景的改变。提出城市按照自身需求来教养儿童的问题,上海把儿童定位为城市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儿童培养的目标应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
     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分别从儿童的物质生活、儿童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群体生活来描述分析儿童日常生活。
     第二章叙述儿童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是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基础性指标,这一时期上海儿童日常生活还是具备了很多现代性特征,涉及到很多具体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童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儿童消费来做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儿童的分层分类,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并特别突出研究了工人家庭中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在内容和层面上都能反映出1927-1937年问上海儿童物质生活水平的轮廓,又可见微知著,在社会给儿童提供的物质生活层面上展示上海的社会变迁。
     第三章择取儿童的教育、儿童的娱乐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社会给予儿童的教育环境的度量、教育内容的实施、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和儿童节的设立来建构起儿童精神生活的概貌。发现儿童的教育以顺应社会转型潮流、服务上海城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依归,儿童娱乐方面突出了与时俱进的儿童图书、塑造新民的儿童玩具、应运而生的儿童电影和呼唤现代人才的儿童节与儿童年。无论是初等学校教育的快速前行,还是全方位社会教育的熏陶,以及与时俱进的儿童娱乐,还有专门成立的儿童节和儿童年等,都表达上海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呼唤和教养。
     第四章分析了儿童的群体生活和现代人格的养成。群体生活也是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团体生活两方面着手,以孩子剧团这一纯粹的儿童团体为例,分析儿童群体生活的现代成份,社会转型期的儿童群体生活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儿童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儿童进行日常生活也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群体生活的现代化特征将1927-1937年上海儿童锻炼为具有现代人格特征的现代人,人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方可得到辩证的统一。第四章还从儿童生活技能的积累、社会角色的塑造、行为规范的约束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来透析儿童的现代人格以及儿童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
     第三部分是结语,指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密不可分,儿童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儿童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他们在成年后将对社会的发展承担责任。儿童培养理念的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家庭、社会、政府对1927-1937年问上海儿童的成长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合力造就未来现代化建设接班人;1927-1937年间上海儿童日常生活是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交相渗透的结果,生活方式在传统中趋新和超越;而上海社会转型与儿童日常生活现代化又具有全方位的、渗透式的、彼此互动的特点。
From 1927 to 1937,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sport, Shanghai city situated a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People's lifestyle was also undergoing change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children's daily life has been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nd rural life, Shanghai city shaped the growth of children in daily life into modern personnel, children's growth and success has add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vitality.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epends on archives in Shanghai Municipal Archives, kinds of statistics, yearbooks written b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Nanjing,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or other associations and newspapers as historical data, also with contemporaries'writings, children's books and pictures, carry 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Shanghai children's daily lives in 1920s and 1930s by means of positive analysis, 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nvironment built by Shanghai city, conve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s and Shanghai city's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roduction defines the basic research areas, discussing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hanghai children's daily lif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n reviews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of children, commending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history of children, points out that these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of the children's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frameworks, methods, data sourc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article.
     The main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our chapters in total. Chapter 1 i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profile of Shanghai children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Depicts the demand on people with modern ability and the provis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child development from 2 aspects, one is Child population in Shanghai, the other is Shanghai children's living environment. Studies the children population in Shanghai's share of total population, children'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changes in children's lives background. Proposes the opinion for city to rear childr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eeds. Shanghai looks on children as urban future successor and the main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the aim of children training meets the needs of Shanghai urban development.
     Chapter 2-4 are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 and analyze children's daily life from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 and group life respectively.
     Chapter 2 describes the material life of children. Material life is the basic indicators reflecting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ving standards.In this period, Shanghai children's life has som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many cont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research on c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medical care, children's consumption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During the writing, considering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of childre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rasts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particularly stands out the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children in working-class,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material living profile of Shanghai children in 1927-1937 by contents and dimensions, this also can show Shanghai's social changes from the children's material living provided by the city.
     Chapter 3 selects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o analyze, through measur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fered by society to childr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entertain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ldren's Day to construct the general picture of children's spiritual life. Find that children's education goes by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ervicing Shanghai City,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hildren's entertainment highlights the children's books, children's toys, children's films, Children's Day and Children's Year. Both rapid progress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full rang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both children's entertainment advancing with times and Children's Day and Children's Year setting up specially, can express the call of modern huma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of children in Shanghai city.
     Chapter 4 analyzes children's group life and modern personality foundation. Group lif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makes two ways to proceed which conclude children's family life and community life, take Children Theatre for example,analyzes the modern elements in the group life, it takes children as the center, reflects children's initiative and subjectivity.
     Children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re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Modern features of material life, spiritual life, and social life make Shanghai children be the modern people with moder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4 also analyzes modern personality dialysis of children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interaction from the children's life skills, social role of the shape, bound by norms and values to develop 4 aspects.
     The third part is a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closely related to modern society. Children development is a part of soci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s counterproductive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will be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adult responsibility. Training children complying with both the Conce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but also counterprodu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hanging times. Family, community, government all have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1927-1937 Shanghai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ir forces together bring successors in modern construction. Shanghai daily lives of children in 1927-1937 is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result of cross-penetration, New trends 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ppear and beyond, Shanghai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ildren's daily life have a full range of modern, immersion,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
引文
①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转引自丁祖荫:《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②[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第八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第532页。
    ③江育仁:《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第13-16页。
    ④丁祖荫:《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⑤丁祖荫:《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45-46页。
    ⑥薛素珍、柳林:《儿童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①舒新城等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第302页。
    ②冯林主编:《人权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322页。
    ③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6-127页表格。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
    ②[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2页。
    ②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0页。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总序。
    ①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
    ②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③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④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熊秉真:《童年忆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4页。
    ②新中华杂志社:《上海的将来》,中华书局1934年,第4页。
    ①[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8、57页。
    ②章开沅主编:《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总序。
    ③陈贞臻:《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及其批评者》,陈恒,耿相新编《新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23-124页。
    ④陈贞臻:《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及其批评者》,陈恒,耿相新编《新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①Harry Hendrick, Child, Childhood and English Society,1880-1990,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②Lloyd de mause, 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p.5; Linda A.Pollock, Forgotten Children:Parent-child Relations from 1500 to 190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1.
    ③陈贞臻:《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及其批评者》,陈恒,耿相新编《新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④Linda A.Pollock, Forgotten Children, p.46; Malcolm Hill and Kay Tisdall, Children and Society, p.15; David Buckingham, After the Death of Childhood, p.34.
    ⑤Adrian Wilson, "The infancy of the History of Childhood:an Appraisal of Philippe Aries",pp.138-139.
    ⑦Hugh Cunningham,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Western Society since 1500,NewYork:Longman,1995.
    ②陈贞臻:《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及其批评者》,陈恒,耿相新编《新史学》,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③熊秉真:《童年忆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9-320页。
    ④陆士桢、魏兆鹏、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①左芙蓉、刘继同:《国家与儿童:民国时期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践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3期。
    ②刘继同:《国家与儿童:社会转型期中国儿童福利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框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5期。
    ③吕美颐、郑永福:《近代中国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①秦韶华:《上海市华界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谢忠强:《中国救济妇孺会慈善工作述评(1912-1917)》,《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③苏新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述评——以赈济委员会儿童教养院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④何孔娇:《民国上海最大的留洋机构——新普育堂》,《文史月刊》,2006年第8期。
    ⑤董根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⑥李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儿童读物的出版与阅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年第7期。
    ⑦王黎君:《从晚清到五四——近现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儿童观生成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①小田:《儿童生活往昔:丰子恺作品之社会史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②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
    ③李小鹰、李定开:《中国近代儿童公育与非公育思潮对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推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④王娜:《管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公育问题》,《安徽文学》,2007年第7期。
    ⑤《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1期。
    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⑦施扣柱:《民国时期教育收费研究——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6期。
    ⑧邓玉娜:《1946年北平市庆祝“四四儿童节”史料》,《北京档案史料》,2007年第3期。
    ⑨李宁:《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远东禁贩妇孺会议经过报告书》,《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①丁勇华、吕佳航:《试论1920、1930年代上海童工问题》,《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第9页。
    ②郑杭生等:《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4-180页。
    ①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②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导言第8页。
    ③[希]卢奇安:《论撰史》,《谬灵珠美学论文集》(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88-209页。
    ①马敏、陆汉文:《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述论》,“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2002年8月。
    ①曹幸穗:《民国时期农业调查资料的评价和利用》,《中华民国时期的经济统计:评价和估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2000年,第255页。
    ①The Artist as Social History, American Quarterly XVII(1965), pp.218-28转引自[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②[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③《漫画的描法》,《丰子恺文集》第4卷,浙江文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④《漫画的描法》,《丰子恺文集》第4卷,浙江文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9页。
    ⑤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①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②熊秉真:《童年忆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封面语。
    ①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文存》,远东图书公司1968年,第739页。
    ②鲁迅: 《上海的儿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66页。
    ①刘铮等编:《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60页。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34页。
    ③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全国初等教育统计》,1932年,表格第7页。
    ④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全国初等教育统计》,1932年,表格第7页。
    ⑤敏:《儿童的教养问题》,尤怀皋:《家庭星期》第2卷第11期,上海家庭服务社出版1937年,第163页。
    ⑥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54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①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②李嘉岩:《21世纪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期,23-24页。
    ③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人口问题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4年,第62-65页。
    ④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九年辑,1940年,第29页。
    ①《申报》1909年5月27日。
    ②清扬:《我主张限制生育的一个理由》,《妇女日报》1924年1月22日。
    ③少微:《现在生育节制原因的分析》,《女子月刊》第3卷第11期,1935年11月。
    ①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12页。
    ②《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5期,第67页。
    ③《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5期,第64页。
    ④孙明勋:《劳工幼儿团》,儿童书局1935年,第116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民族橡胶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第165页。
    ①《妇人处境可悯,虑失业而堕胎》,《申报》1935年4月4日。
    ②上海市法租界公董局卫生处关于上海节育研究社专刊,上海市档案馆藏:U38-5-237。
    ③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1页。
    ④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27页。
    ①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②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第19页,第7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③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4页。
    ④马国亮:《如此上海》,见马逢洋:《上海: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①此数据依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第126页,136-138页表格推算。
    ①林仲达:《国难声中之儿童教养问题》,《东方杂志》第29卷7号,1932年12月1日,第2页。
    ②《红会头批灾童乘新铭轮抵沪》,《申报》1929年10月31日。
    ③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28页。
    ④[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9页。
    ⑤《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59页。
    ⑥《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5期,第59页。
    ⑦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①郑祖安:《老上海十字街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②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①[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②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页。
    ①丰子恺绘,聂作平,陈晓尧编文:《子恺漫画》,四川少儿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②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4页。
    ④樊卫国:《激活与增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⑤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9页。
    ⑥上海地方协会1933年编:《上海市统计》,《上海全市各种文化团体数统计表》。
    ⑦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第36页。
    ①《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特刊》,1933年,第36页。
    ②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①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年第4期,第5页。
    ②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③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①范伯群:《从“亭子间作家”与“封建小市民”的关系谈起》,《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1页。
    ②朱邦兴、胡林阁、徐声:《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2页;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③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24页。
    ④唐海:《中国劳动问题》,光华书局1927年,第183-184页。
    ①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旧上海风情录》(上),1998年,第205页。
    ②无次:《儿童年闭幕》,1937年7月31日增刊。
    ③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④刘明逵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⑤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5-1914)》第2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181页。
    ⑥李大钊:《上海的童工问题》,《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1-583页。
    ①王清彬:《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第563页。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九年辑)》,1940年,第70页。
    ③丁勇华、吕佳航:《试论1920、1930年代上海童工问题》,《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④何德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9页。
    ⑤冯若谷:《上海童工女工之生活状况》,《劳工》第5卷第11、12期合刊,劳工月刊社1936年12月1日,第2页。
    ①钟韶琴:《我所看见的女工生活》,《女青年月刊》第12卷第5期,第46页,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部,1933年5月,上海档案馆U121-0-55-5。
    ②花辰:《一个女工的自述》,《妇女杂志》,卷17号6(1931年6月),第81-83页。
    ③花辰:《一个女工的自述》,《妇女杂志》,卷17号6(1931年6月),第81-83页。
    ①林徽因:《上海百景》,余之编: 《旧上海风情录》(下),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473页。
    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975158.html
    ③茅盾:《鞭炮声中》,《茅盾散文速写集》(上册)第243页,1980年。
    ④《上海报童福音》,见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儿童与社会》1948年第1期,第9页。
    ①圣悦:《现代妇女与现代家庭制度》,《妇女杂志》,第11卷第12期(1925年12月),第1823页。
    ②《中华医学杂志》1924:第38卷第11期(11月),第975页。
    ③《市公安局办理婢女登记统计》,《申报》1936年6月19日。
    ④《上海通志》第9册,第6359页。
    ⑤《新青年》第4卷第4号,上海群益书社1918年,第313-314页。
    ①《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57页。
    ②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梁启超文选》(注释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4-48页。
    ②周作人:《祖先崇拜》《周作人精选集》第8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③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见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④严既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蒋风,韩进土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希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①周作人:《儿童问题之初解》,1914年3月《绍兴县教育月刊》第6号。
    ②爱伦凯著,沈泽民译:《儿童的教育》,商务出版社1923年,第84页。
    ③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文集》(第九卷),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④周作人:《儿童问题之初解》,载1914年3月《绍兴县教育月刊》第6号。
    ⑤陈鹤琴:《在儿童节告全国人民》,《申报》1932年4月4日。
    ①王金镐:《机器迷》,叶圣陶主编:《新少年》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期,第82页。
    ②[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旭编译:《学校与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①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儿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②H. Cunningham: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Western Society since 1500, pp.172, Longman,1995.
    ③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03-606页。
    ①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页。
    ②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页。
    ③姚绍宣:《我国现行各法关于儿童条文一览》,《现代父母》第3卷10期,1935年,第5页。
    ④姚绍宣:《我国现行各法关于儿童条文一览》,《现代父母》第3卷10期,1935年,第6页。
    ①姚绍宣:《我国现行各法关于儿童条文一览》,《现代父母》第3卷10期,1935年,第6页。
    ②陆士桢、魏兆鹏、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③姚绍宣:《我国现行各法关于儿童条文一览》,《现代父母》第3卷10期,1935年,第7页。
    ④国民政府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22页。
    ⑤姚绍宣:《我国现行各法关于儿童条文一览》,《现代父母》第3卷10期,1935年,第5页。
    ①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32页。
    ④胡适:《我的儿子》,见易竹贤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胡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⑤胡适:《“我的儿子”》,《胡适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15-218页。
    ①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②徐雪筠等编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158页。
    ③刘大钧:《上海工业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254-256页。
    ④刘大均:《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原因与经过》,《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第314页。
    ⑤《上海市工厂统计》,《国际劳工通讯》第15号,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1935年12月,第47页。
    ①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著,公茂虹,张自译,时事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室:《上海民族机械工业》(上),中华书局1966年,第304,307页。
    ③刘念智:《实业家刘鸿生传略——回忆我的父亲》,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69-70页。
    ④《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刊》,1933年,第34页。
    ⑤上海市政府印行:《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65页。
    ⑥上海市政府印行:《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69页。
    ①陈世联等著:《文化与儿童社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②《慈幼事业概述及实施刍议》,上海市图书馆藏,第54页。
    ③《国民政府蒋主席训词》,《慈幼月刊》,上海档案馆藏:U133-0-136。
    ④《慈幼运动大会宣言》,《慈幼月刊》,藏于上海档案馆,档案号U133-0-136。
    ⑤《告全市儿童书》,《申报》1935年8月1日。
    ⑥上海市社会局编:《1934-1935年上海市教育统计》,第17页。
    ⑦施翀鹏:《民国三十五年度上海市教育统计》,1947年,第14页。
    ⑧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index.html
    ⑨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全国初等教育统计(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度)》,第7页。
    ①《1933年之上海教育》,第A2页。
    ②《历届毕业生出路统计表》,《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刊》,第39页。
    ③《上海孤儿院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Q114-1-9。
    ④朱邦兴等:《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8-109页。
    ⑤朱邦兴等:《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1页。
    ⑥上海市政府印行:《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72页。
    ⑦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86页。
    ⑧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②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③《慈幼运动大会宣言》,《慈幼月刊》,上海档案馆藏:U133-0-136。
    ④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268/node66274/node66313/node66372/userobjectlai61963.htm
    ①《良友婴儿竞赛会》,《良友画报》1926年第8期。
    ②《良友婴儿竞赛会》,《良友画报》1926年第8期。
    ①《第三届儿童纪念节昨在蓬莱剧院开幕,千余儿童热烈参加担负将来重大责任》,《申报》1933年4月5日。
    ②[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③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node79666/node79679/userobjectlai103446.html
    ①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node79666/node79679/userobjectlai103448.html
    ②《1933年之上海教育》,D13页。
    ③《1933年之上海教育》,D14-15页。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Q235,无线电传习所卷。转引自何世鼎:《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与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①施扣柱:《20世纪教育盛况》,转引自熊月之:《上海通史·民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②R.E.帕克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
    ③李萍、钟明华等著:《人的现代化——开放地区认得现代化系列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
    ④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node79666/node79679/userobjectlai103448.html
    ⑤上海市档案馆藏:Q235-1-323。
    ①《儿童节标语一束》,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55页。
    ②《儿童节标语一束》,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56页。
    ③吴铁城:《儿童运动与民族前途》,《申报》1935年4月4日。
    ①[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3-274页。
    ②《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职业教育》第156期。转引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50页。
    ①[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
    ①雒有仓:《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体系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②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第59页。
    ③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④汤因比著,曹未风译:《历史研究》(节录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①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页。
    ②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19页。
    ③柯定盒:《中国国货公司举办的儿童游乐市一瞥》(下),《申报》1933年4月13日。
    ④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7页。
    ⑤《晨报》副刊,1912年8月9日;转引自龚书铎,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3页。
    ⑥上海通志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4959/node74963/node74981/node74989/userobjectlai90737.html
    ⑦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第46页。
    ①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02页。
    ②茅盾:《上海大年夜》,《茅盾散文速写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17页。
    ①原载《上海生活》1939年第4期,转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②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046/node66055/node66158/node66171/userobjectla i61758.html
    ③上海百货公司编:《上海近代百货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④李少兵:《衣食住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⑤胡祥翰,李维清,曹晟:《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吴健熙,施扣柱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⑥上海百货公司编:《上海近代百货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永安公司的产生、发展和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②《中国内衣公司广告》,《申报》1933年4月13日。
    ③广告,《申报》1934年4月4日。
    ④上海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幕纪念册,1924年11月。
    ⑤《申报》1935年4月1日。
    ⑥《申报》1935年8月4日。
    ⑦《申报》1936年4月4日。
    ①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汪康年:《汪穰卿笔记》,上海书店1997年,第84页。
    ③包天笑:《釧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第31页。
    ④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①《申报》1898年1月28日。
    ②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05-206页。
    ①张竞生:《美的人生观》,北新书局1925年,第21-23页。
    ②云光:《儿童服装论》,《现代父母》第3卷10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17页。
    ①姚昶绪:《育儿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35-38页。
    ②《儿童的睡眠》,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上海生活》第3卷第11期,1930年,第43页。
    ③陈鹤琴:《在儿童节告全国成人们》,《申报》1932年4月4日。
    ①上海市政府公用局编:《公路安全须知》,编者1936年印,第24页。
    ②上海市工务局编:《上海市工务局略史及其组织沿革》,第五章,工务,第二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③上海市档案馆藏:Q5-2-63。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Q5-2-1362。
    ⑤何一民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68页。
    ⑥郁慕侠:《上海麟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①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
    ②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③张爱玲:《道路以目》,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
    ⑤云光:《儿童服装论》,《现代父母>第3卷10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18页。
    ①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①熊月之:《上海通史·民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②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③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④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上海生活》第3卷第11期,1930年,第44页。
    ⑤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11页。
    ⑥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①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10-11页。
    ②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③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冯天瑜等:《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方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②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③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④秦风:《梦回沪江——百年上海330个瞬间》,文汇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①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②叶圣陶:《卖白果》,余之《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115页。
    ①蓝翔,冯懿有:《中国老360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②张锡昌:《弄堂怀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③张锡昌:《弄堂怀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④《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4页。
    ①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77页;陈从周、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60-165页。
    ②张仲礼,陈曾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③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④无次:《儿童年闭幕》,《申报》1937年7月31日增刊。
    ①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②朱懋澄:《调查上海工人住屋及社会情形纪略》,转引自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0-153页。
    ①吴汉民:《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②吴琼瑶:《我的劳工经验》,《女青年月刊》第12卷第5期,第62-63页,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部,1933年5月,上海市档案馆藏:U121-0-55-5。
    ③《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72页。
    ④《社会日报》,1936年7月17日。
    ①《上海慈幼教养院年度院务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U38-3-167。
    ②《永安公司经理之仁爱》,《申报》1918年9月11日。
    ①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159页。
    ②张明岛,邵浩奇主编:《上海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③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第61页。
    ④《国难声中之儿童教养问题》,《东方杂志》第29卷第5号。
    ⑤吴汉民:《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⑥吴汉民:《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①宋介:《儿童救济问题》,《东方杂志》第22卷17号,1925年9月,第50页。
    ②胡安定、司马淦:《民族与卫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页。
    ③《慈幼会筹办儿童卫生运动》,《申报》1931年6月12日。
    ④《儿童卫生运动》,《申报》1931年6月12日。
    ⑤张炳瑞:《儿童卫生》,《卫生月刊》第4卷1期合刊,1934年,第72页。
    ①李九思:《保养婴孩的办法》,《妇女杂志》第13卷第7号,第37页。
    ②胡安定、司马淦:《民族与卫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5页。
    ③胡安定、司马淦:《民族与卫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2页。
    ④《上海市管理集团结婚办法及婚前健康实施办法等文件》,上海市档案馆藏:Q119-5-63。
    ①《中国助产士目前所处之环境及其应负之责任》上海市档案馆藏:Q235-3-461。
    ③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643/node67654/node67715/node67835/userobjectlai65140.html
    ④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9页。
    ①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统计月报》第1卷第1期,第57页。
    ①《上海市各区卫生事务所妇婴卫生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统计月报》,第1卷第1期,第60页。
    ①《市校卫生初期实施计划》,《申报》1929年3月25日。
    ②上海市档案馆藏:U1-16-295。
    ①《卫教讲会及市暑讲会开幕》,《申报》1929年7月23日。
    ②《沪南区学校卫生训练班迁址》,《申报》1932年12月11日。
    ③《慈幼运动大会》,上海市档案馆藏:Q114-1-26。
    ④有关儿童节、儿童年详见第三章。
    ①《慈幼运动大会宣言》,上海档案馆藏:U133-0-136。
    ②Chapei child Health Campaign, The Chinese Mission Year Book,1936-1937, p280.
    ③《上海市的儿童健康营(四)》,《申报》1934年8月25日。
    ④《本市儿童假期健康促进会成立》,《申报》1935年5月29日。
    ⑤《上海市的儿童健康营》,《申报》1934年8月25日。
    ①《申报》1936年6月6日。
    ②李廷安:《上海市之公共卫生行政》,《卫生月刊》第4卷第1期,第24页。
    ③《防疫运动工作紧张,市卫生局积极防疫》,《申报》1935年7月12日。
    ④上海市卫生局编印:《上海卫生》,第1卷第2、3期合刊,1947年,第18页。
    ⑤《青年会儿童健康运动周开幕》,《申报》1936年6月15日。
    ⑥《中国卫生教育社第一届年会特刊》,《申报》1936年7月10日。
    ①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辑)第379页,380页,381页。
    ②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4页。
    ①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②《卫生月刊》,第5卷第1-2期合订本,1935年,第69页。
    ③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下),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48年,第6页。
    ④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二十四年中国工业灾害统计》,《国际劳工通讯》第17号,1936年2月,第5-9页。
    ①冯若谷:《上海童工女工之生活状况》,《劳工》第5卷第11、12期合刊,劳工月刊社1936年12月,第3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U1-16-295。
    ③周祖望:《上海市救济难民难童收容所的过去与未来》,《社会月刊》第3卷第7期,第82-85页。
    ④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⑤凌以安:《给儿童父母的一封公开的信》,《现代父母》第2卷1期,中华慈幼协会1934年发行,第26页。
    ①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②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17页。
    ①芝瑛:《负着生活重担的小姑娘》,《妇女生活》第2卷第1期,生活书店1936年,第187-188页。
    ②《旧中国的资本主义关系》编写组:《旧中国的资本主义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55页。
    ③《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3页。
    ①《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第2卷10期,1931年,第41页。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辑),编者1935年印,第277页。
    ③《民国江苏省乡土志》,第363-364页,转引自: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④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4页。
    ①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46页。
    ②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③雷景敩:《上海杨树浦人力车夫调查》,第55-56页,转引自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④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06-207页。
    ⑤张爱玲:《童言无忌》,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205页。
    ①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②凌花:《家庭里的预算》,《上海生活》第3卷第12期,1930年,第70页。
    ①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上海生活》3卷12期,1930年,第70页。
    ②蒋息岑:《家庭教育的实际》,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01页。
    ③《申报》1936年12月1日。
    ④《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发行,第47页。
    ⑤魏明康等:《中国近代企业家传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4-89页。
    ⑥念远:《家庭的经济教育》,《现代父母》第3卷2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26页。
    ⑦念远:《家庭的经济教育》,《现代父母》第3卷2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26-28页。
    ⑧《申报》1936年4月3日。
    ⑨《申报》1937年4月1日。
    ①叶冬霞:《浅论家庭消费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8年8月下旬刊,第155页。
    ②《申报》1935年8月4日。
    ③《一个有趣的估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
    ①[美]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等译:《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26-248页。
    ①陈振鹭:《劳动问题大纲》,上海大学书店1934年,第97页。
    ②怀圃:《生活问题之蠡测》,1925年12月12日《生活》第1卷第11期。
    ③朱邦兴等:《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66页。
    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51年,第219页。
    ⑤邵鸣九:《今日之儿童用品及玩具》,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辑:《今日之儿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第216-217页。
    ①《申报》1933年4月3日增刊。
    ②柯定盒:《中国国货公司举办的儿童游乐市一瞥》(上),《申报》1933年4月6日。
    ③《申报》1927年4月17日。
    ④《申报》1927年4月15日。
    ⑤《申报》1929年8月9日。
    ①商务印书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60页。
    ②《姊姊爱妹妹,日喂以牛奶》,《申报》1933年4月2日。
    ③《出门八件事,牛奶最重要》,《申报》1933年4月8日增刊。
    ④《合家康健得融融洩洩之乐》,《申报》1933年4月11日。
    ①《申报》1936年6月5日。
    ①《儿童之安全良药》,《申报》1933年4月5日。
    ②《申报》1927年4月5日.
    ③《申报》1927年12月1日.
    ④《申报》1927年4月6日。
    ①《申报》1936年6月9日。
    ②《申报》1936年6月5日。
    ③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82/node79430/node79444/userobjectlai104241.html
    ①《惟人乳化之代乳粉方为可靠》,《申报》1933年4月9日。
    ①周文璞:《本公司每年举行“儿童世界”之意义》,《大晚报》1936年12月12日。
    ②《申报》1936年6月20日。
    ③《申报》1927年4月15日。
    ①陈友琴:《最近十年内的妇女界》,《妇女杂志》第10卷第1号,1924年1月。
    ②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市政报告(1932-1934)》,第二章,第87页,汉文正楷书局1936年。转引自忻平:《上海人人格特征刍议——兼论20-30年代上海人多重复合的人际关系》,《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③《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8页。
    ④《申报》1933年4月11日。
    ⑤《申报》1933年4月13日。
    ①杨祥银:《卫生(健康)与近代中国现代性——以近代上海医疗广告为中心的分析(1927-1937年)》J《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第59页。
    ②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③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第248、251页。
    ④柯向峰:《现代人口问题》,正中书局1934年,第193页。
    ①田晖:《消费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②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③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第28、81页。
    ①《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8页。
    ②老太婆:《老太婆家庭之话》,百城书局1933年,第33页。
    ③老太婆:《老太婆家庭之话》,百城书局1933年,第34-35页。
    ④程海峰:《我国工人之工作效率》,《国际劳工通讯》第5卷第3期,第18页。
    ⑤范瑞娟:《我与越剧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戏曲菁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⑥《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6页。
    ①《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7页。
    ②《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6页。
    ③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城市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3页。
    ④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第78页。
    ⑤《劳工幼儿为新教育探险之新纪录》,儿童书局1935年,第98-100页。
    ①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64页。
    ②朱邦兴、胡林阁、徐声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2页。
    ①言心哲:《南京贫儿调查》,序言第7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②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页。
    ①郑杭生等:《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8页。
    ②新中华杂志社:《上海的将来》,中华书局1934年,第37页。
    ①陆汉文:《现代化与生活世界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②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3页。
    ④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4页。
    ⑤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5页。
    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index.html
    ①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1-145页。
    ①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813页。
    ①上海市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教育第14页,1933年编。
    ①[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7、205页。
    ①[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听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7、224页。
    ②梦若:《写在儿童年开幕日》,《申报》1935年8月1日。
    ①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71页。
    ①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73页。
    ②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市政报告》,汉文正楷印书局1936年,第六章,第45-48页。
    ①承明:《阅报的利益》,《申报》1936年12月27日。
    ②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5-306页。
    ③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④都:《关于儿童教养之两原则》,《申报》1935年8月4日。
    ①陈鹤琴:《家庭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②王信伦:《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第9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③鲁迅:《从孩子照相说起》,《鲁迅全集》第六册,第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林仲达:《对新中国青年妇女谈儿童教养问题》,《妇女杂志》第16卷第11号,1930年,第2页。
    ①沈兹九:《今日之家庭教育》,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辑:《今日之儿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第15-16页。
    ①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②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③据《上海求学指南》提供的资料计算,转引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80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2/node79666/node79679/userobject 1 ai 103446.html2008年。
    ④《上海市市政报告(1932-1934)》,第59页,第3页,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①上海市教育局编:《上海教育统计》(民国二十三、二十四年合刊),第30页;另见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乙编,第27页。
    ②《上海市教育统计》,第30页;《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第27-30页;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③《上海体育》第4卷第1期,1937年,第58页。
    ①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2页,商务印书馆1948年。
    ②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2-23页,商务印书馆1948年。
    ③上海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市年鉴·教育》,L3页,中华书局1937年。
    ④顾树森:《十年来的中国初等教育》,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65页。
    ①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第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主沂清:《家庭教育新论》,《现代父母》第2卷2期第2页,中华慈幼协会1934年发行7。
    ③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第55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
    ④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上海特别市市政统计概要》,第163页。
    ①《上海慈幼托儿所参观记》,《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1936年,第46-47页。
    ②李一之:《女子教育的出路》《妇女杂志》,卷17号1(1931年1月1,第71-75页。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8页。
    ④程乃珊:《上海先生》,文汇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忠言:《女学生有这种流行病吗?》,《妇女杂志》,卷12号1(1926年11月),第17-18页。
    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
    ③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④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册(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①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资料选辑》,转引自何世鼎:《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与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②何世鼎:《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与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③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页。
    ④王寅清、柴芷湘:《上海求学指南》,上海天一书局1921年,第21页。
    ①曹宏辉:《暑假到了》,《申报》1936年7月5日。
    ②丰子恺:《芒种的歌》,《丰子恺文集》(3)浙江文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97-498页。
    ③上海档案馆藏:D2-0-491-692。
    ①丰子恺:《闲》,《丰子恺文集》(5),浙江文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26页。
    ②王贞白:《田舍曲》,彭定求编:《全唐诗》第20册,第70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056页。
    ③李商隐《无题二首》,彭定求编:《全唐诗》第16册,第53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164页。
    ④李殉《南乡子》,彭定求编:《全唐诗》第25册,第896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118页。
    ⑤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第36页。
    ⑥周作人:《儿童的书》,载《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年,转引自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一)》,希望出版社1988年,第97页。
    ⑦此处采纳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3卷第1期的观点。
    ①周邦道:《儿童的文学之研究》,载1922年《中华教育界》第1卷第6期,转引自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一)》,希望出版社1988年,第58页。
    ②上海通志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268/node66281/node66340/node66416/userobjectlai62394.htm 1
    ③管林:钟贤培:《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57页。
    ①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第292页。
    ②公怀:《连环图书在上海》,严独鹤主编《上海生活》第4卷1期,联华广告出版部1930年,第34页。
    ③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3卷第1期,第9页。
    ①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第347页。
    ②生活书店编:《全国总书目》,生活书店1935年。
    ①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府公报》,1936年第172期。
    ③由儿童幸福会、晨报社合设。
    ④公怀:《连环图书在上海》,《上海生活》第4卷1期,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部1930年,第35页。
    ①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府公报》,1933年第138期。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③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①蒋梦麟:《西潮·新潮》,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②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志:
    ③《新新公司请给运输护照》,《申报》1926年1月23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4/node58569/node58636/node58640/userobjectlai46676.html
    ④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79/node79291/node79360/userobjectlai104189.html
    ①《全国儿童教具玩具展览,明年4月4日起举行》,《申报》1935年8月8日。
    ②上海档案馆藏:D2-0-2748-313。
    ③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④[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48页。
    ⑤邵鸣九:《今日之儿童用品及玩具》,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辑:《今日之儿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第 220页。
    ①《劳工幼儿为新教育探险之新纪录》,儿童书局1935年,第97页。
    ②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8-19页。
    ③[美]泰勒·何德兰,[英]坎贝尔·布朗士著:《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群言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①《儿童节标语一束》,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56页。
    ②白桃:《儿童科学玩具》,儿童书局1932年,序。
    ③白桃:《儿童科学玩具》,儿童书局1932年,第4页。
    ①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今日之儿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第5页。
    ②《本市各界明日庆祝儿童节》,《申报》1935年4月3日。
    ③徐宝章:《暑月的玩具》,《申报》1935年8月4日。
    ④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①《十五届卫运指导儿童玩具》,《申报》1936年6月17日。
    ②蒯世勋:《老上海十二个月的行事》,余之编:《旧上海风情录》(上),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③茅盾:《鞭炮声中》,《茅盾散文速写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44页。
    ①《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国际论坛》,北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05年,第104-105页。
    ②中华基督教青年会1911年创办,以青年为主要受众,传播基督教义。
    ③Marianna Hoffman:《电影与儿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年鉴编撰委员会:《中国电影年鉴》,南京: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印。
    ①谷剑尘:《教育电影》,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第103页。
    ②卢莳白:《一年来之电影教育》,《1933年之上海教育》,上海新闻社1944年。
    ③宗秉薪:《中国电影教育的“昨”、“今”、“明”》,《教育杂志》第24卷第3期,1934年11月。
    ①《儿童幸福情报》,《现代父母》第3卷第1期,1935年,第81页。
    ②《上海市儿童年闭幕典礼特刊》,《申报》1937年7月31日。
    ③皇玉居:《电影教育与儿童》,《现代父母》第3卷第8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11页。
    ④凌鹤:《今日之儿童电影》,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辑:《今日之儿童》,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34页。
    ①凌鹤:《今日之儿童电影》,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辑:《今日之儿童》,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32页。
    ②霓虹:《拐匪在上海的活动》,《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发行,第36页。
    ①《公安局规定招领迷拐妇孺办法》,《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发行,第42-43页。
    ②《公安局规定招领迷拐妇孺办法》,《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发行,第43页。
    ③当时美国的儿童节应为五月一日,此处可能为中华慈幼协会弄错日期。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Q114-1-26。
    ①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府公报》,1934年第142期。
    ②吴铁城:《儿童运动与民族前途》,《申报》1933年4月4日。
    ③孔祥熙:《儿童节日之感想》,《申报》1933年4月4日。
    ④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66页。
    ①君朋:《世界各国的儿童节》,《申报》1937年4月4日。
    ②幼稚:《对于儿童节之希望》,《申报》1935年4月4日。
    ③金仲华:《妇女儿童保护问题》,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2页。
    ④金仲华:《妇女儿童保护问题》,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页。
    ⑤白继兰:《纪念儿童节要明了我们儿童的责任》,《儿童节纪念册》,儿童书局1936年,第33-34页。
    ⑥《儿童年与儿童福利》,《申报》1935年8月1日。
    ①《上海市工务局有关儿童节文书》,上海档案馆藏:Q215-1-6118。
    ②吴铁城:《新生活运动中之儿童问题——二十三年儿童节感言》,《申报》1934年4月4日。
    ③《上海市中小学实行新生活办法大纲》,上海档案馆藏:Q235-1-323。
    ④《上海生活》第3卷11期,联华广告出版部1930年,第43页。
    ⑤上海市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告全市儿童书》,《申报》1935年8月1日。
    ⑥《孔祥熙告国人》,《申报》1935年8月1日。
    ⑦《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概况》,《申报》1935年4月4日。
    ①《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概况》,《申报》1935年4月4日。
    ②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第4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198页。
    ③《现代父母》第4卷第9期,中华慈幼协会1936年发行,第41页。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Q215-1-6118。
    ①《上海市儿童年闭幕典礼特刊》,《申报》1936年7月31日。
    ②《申报》1936年4月4日。
    ③《儿童节特刊》,《申报》1933年4月4日。
    ①《本市各界明日庆祝儿童节》,《申报》1935年4月3日。
    ②《本市各机关今日庆祝儿童年开幕》,《申报》1935年8月1日。
    ③《申报》1936年4月4日。
    ④《儿童节特刊》,《申报》1933年4月4日。
    ⑤《儿童节特刊》,《申报》1933年4月4日。
    ⑥《上海国货公司儿童乐园开幕》,《申报》1933年4月4日。
    ⑦上海国货公司成立于1931年11月,中国国货公司成立于1932年2月,二者不是同一公司。
    ⑧柯定盦:《中国国货公司举办的儿童游乐市一瞥》(上),《申报》1933年4月6日。
    ①柯定盒:《中国国货公司举办的儿童游乐市一瞥》(下),《申报》1933年4月13日。
    ②梦若:《写在儿童年开幕日》,《申报》1935年8月1日增刊。
    ③《本市各界昨日热烈庆祝儿童节》,《申报》1937年4月5日。
    ④《上海市西城小学成立父母会》,《时事新报》,1935年12月29日。
    ⑤俞昌泰口述,何建木,张启祥整理:《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史林》2006年增刊:134-135页。
    ①秦波:《在儿童节应该做些什么事》,《现代父母》第2卷1期,中华慈幼协会1934年发行,第11页。
    ②[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2卷,三联书店1998年,第754页。
    ③张秉辉:《现代父母对于儿童应负之责任》,《申报》1936年7月31日。
    ④吴铁城:《儿童年开幕日告全国之父母》,《现代父母》第3卷6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23页。
    ⑤吴铁城:《儿童年开幕日告全国之父母》,《现代父母》第3卷6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23页。
    ⑥《申报》1936年4月4日。
    ⑦文君:《我国家庭教育的昨日、今日和明日》,《现代父母》第3卷4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2页。
    ⑧张秉辉:《现代父母对于儿童应负之责任》,《申报》1936年7月31日。
    ①陈铁生:《民国二十一年度之工作》,《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34年,第162页。
    ②《申报》1935年4月5日。
    ③王子英:《天津青年会举行儿童生活运动大会记》,《现代父母》第2卷4期,中华慈幼协会1934年发行,第33页。
    ④《儿童幸福情报》,《现代父母》第3卷1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发行,第81页。
    ⑤程惠彬:《儿童节为贫苦儿童说话》,《申报》1937年4月4日。
    ①程惠彬:《儿童节为贫苦儿童说话》,《申报》1937年4月4日。
    ②《本市各机关今日庆祝儿童年开幕》,《申报》1935年8月1日。
    ③《本市各机关今日庆祝儿童年开幕》,《申报》1935年8月1日。
    ④《上海市儿童年闭幕典礼特刊》,《申报》1936年7月31日增刊。
    ⑤陶行知:《儿童的世界》,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今日之儿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第6-8页。
    ⑥陈尚纲:《儿童节的早上》,《儿童节纪念册》,儿童书局1932年,第40-41页。
    ①程惠彬:《儿童节为贫苦儿童说话》,《申报》1937年4月4日。
    ②李萍、钟明华等著:《人的现代化——开放地区认得现代化系列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0页。
    ③饶毓菩:《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儿童节纪念册》第52页,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
    ④许学文:《战士的梦》,《申报》1934年4月4日。
    ⑤《第三届儿童纪念节昨在蓬莱剧院开幕,千余儿童热烈参加担负将来重大责任》,《申报》1933年4月5日。
    ①李宏铎:《从今年儿童节起》,《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31页。
    ②朱佩兰:《做一个生产的人》,《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49页。
    ③《爪哇华侨小学生汇款捐助儿童号飞机》,《申报》1933年4月7日。
    ④李宏铎:《从今年儿童节起》,《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32页。
    ⑤《上海市举行儿童节庆祝大会记》,《现代父母》第2卷2期,1934年,第41页。
    ①心青:《儿童年言志》,《申报》1935年8月4日。
    ①[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听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9-209页。
    ②任银睦:《近代青岛人社会人格形成及其特征(1897-1922)》,《城市史研究》1999年第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247页。
    ①敏:《儿童的教养问题》,尤怀皋编:《家庭星期》2卷11期,上海家庭服务社1937年出版,第163页。
    ①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②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65页。
    ③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
    ①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41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第42页年。
    ③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④[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2卷,三联书店1998年,第754页。
    ⑤Olga Lang,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6,pp141-144,转引自陆汉文:《现代性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⑤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358页。
    ①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6页。
    ①访:《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才不至委屈了他们》,《家庭星期》第2卷第8期,上海家庭服务社1937年,第114页。
    ②陈征帆:《中国父母之路》,《教育杂志》第25卷第12期,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9页。
    ③吴铁城:《儿童年开幕日告全国之父母》,《现代父母》第3卷第6期,中华慈幼协会1935年,第23页。
    ④董菲海:《家庭生活漫谈》,光明书局1948年,第144页。
    ①董菲海:《家庭生活漫谈》,光明书局1948年,第153页。
    ②杜尧庆:《怎样发展儿童的本能》,《家庭星期》第2卷第15期,家庭职务社1937年发行,第229页。
    ③志钦:《上海的风气》,《上海报》1935年1月26日。
    ④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九年辑)》,编者1940年印,第91页。
    ⑤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九年辑)》,编者1940年印,第70页。
    ①陆静山:《新儿童生活歌曲》,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8年,第52页。
    ②陆静山:《新儿童生活歌曲》,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8年,第51页。
    ①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122页。
    ②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1-2页。
    ③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111页。
    ①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4页。
    ①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11-14页。
    ①孩子剧团编:《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大路书店1938年,第123页。
    ①白桃:《儿童社会的组织》,中国儿童文化协会编:《今日之儿童》,生活书店1936年,第86页。
    ②《上海市教育统计》,第30页;《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第27-30页;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①敏:《儿童的教养问题》,尤怀皋:《家庭星期》上海家庭服务社1937年,第二卷第十一期,第163页。
    ②嘉平:《怎样过团体生活》,许粤华:《现代儿童》第6卷第6期,改进出版社1942年,第231页。
    ③嘉平:《怎样过团体生活》,许粤华:《现代儿童》第6卷第6期,改进出版社1942年,第231页。
    ④陆静山:《新儿童生活歌曲》,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8年,第50页。
    ①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5页。
    ②蒋息岑:《家庭教育的实际》,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99-100页。
    ③《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1865年。
    ①赵朴初:《流浪儿童教养问题——净业教养院第一次报告》,第23-24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③政协上海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2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6页。
    ①张少微:《儿童社会问题》,文通书局1942年,第102-103页。
    ②王金镐:《机器迷》,叶圣陶主编:《新少年》1936年第2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82-83页,
    ③[英]库珀等:《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60页。
    ①魏英敏:《新伦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8页。
    ②《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③李淑琴:《一个穷苦的小朋友》,《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43-44页。
    ④薛希良:《一个穷苦的小朋友》,《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45页。
    ⑤毕鹤龄:《一个卖报童子》,《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46页。
    ⑥《吴市长昨招待童子军》,《申报》1933年5月7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5-14849,《上海市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关于童子军服务情形拍成影片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笺函》
    ②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48页。
    ③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80页。
    ⑤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第188页。
    ①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90页。
    ②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③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④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00页。
    ⑤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03页。
    ⑥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
    ⑦上海华联商厦党委、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编审组:《上海永安公司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09页。
    ①《工业化对于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农家调查》,上海市社会局编印:《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第66页。
    ②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33页。
    ①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②达:《电车中之让座问题》,《申报》1923年7月21日增刊。
    ③《儿童节标语一束》,戴自俺,孙明勋:《儿童节教学做》,儿童书局1934年,第256页。
    ④吴圳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3页。
    ①《劳工幼儿为新教育探险之新纪录》,儿童书局1935年,第98页。
    ②《劳工幼儿为新教育探险之新纪录》,儿童书局1935年,第96页。
    ③Magill.F.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pp.1328-1329,Salem Press Inc.1995。
    ①上海市档案馆藏:Q5-2-781。
    ②徐佩璜:《大上海的交通问题》,上海市档案馆藏:Q5-3-902。
    ③上海市档案馆藏:Q5-2-1216。
    ④上海市档案馆藏:Q5-2-1216。
    ⑤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贝。
    ①于丹丹:《大学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上海市档案馆藏:Q235-1-323。
    ①马客谈:《新生活公民训练法》,第8册,大东书局1936年,第50-68页。
    ②叶圣陶主编《新少年》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期,第81页。
    ①马客谈:《新生活公民训练法》,第1册,大东书局1936年,第29-30页。
    ②《三千男女童子军劳动服务,昨在市中心筑路三条》,《申报》1936年6月22日。
    ③许学文:《战士的梦》,《申报》1934年4月4日。
    ④《写给全国小朋友的一封信》,《申报》1936年12月27日。
    ⑤赖家庆:《童年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50-51页。
    ①白继兰:《纪念儿童节要明了我们儿童的责任》,《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34-35页。
    ②金乃迟:《我的一双拳头》,《儿童节纪念册》,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第55-56页。
    ③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流言》,五洲书报社1944年,第58页。
    ④灵犀:《上海人的势利》,《社会日报》1933年4月30日。
    ①陈铁生:《新时代的慈幼意义》,《现代父母》第5卷1期,中华慈幼协会1937年发行,第5页。
    ②[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①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8,73.
    ②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27页。
    ④[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49页。
    ①《上海市政府成立盛况》,《申报》1927年7月8日。
    ①英格尔斯:《现代人的模型:理论和方法问题》,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470页。
    Q123-1-490行政院呈自本年8月1日至明年7月31日定为儿童年
    Q123-1-542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转请审计部上海市审计处核销劳动托儿所补助经费案
    Q123-1-1317审计部上海市审计处审核上海市儿童幸福事业委员会25年10、11月份经常费支付预算
    Q123-1-3426审计部上海市审计处关于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筹备会郑宝宇的委派书
    Q215-1-6118上海市工务局有关儿童节文书
    Q215-1-8330上海市工务局有关儿童幸福委员会劳动托儿所文书
    Q215-1-8369上海市工务局关于儿童游戏场文书
    Q235-1-50儿童幸福委员会简则规程及儿童节纪念办法
    Q235-1-94上海市教育局关于举办无线电播音演讲与播音历及有关取缔儿童书局出版之算术书指令
    Q235-1-299上海市社会局关于教育部令全市县划分小学区办法后调查学龄儿童办法
    Q235-1-349上海市教育局关于民教馆儿童阅览室公约及阅书竞赛室民众娱乐室等规则
    Q6-18-423 上海社会局关于学生的卫生防疫措施、健康教育及举办夏令儿童健康营等问题的来往文书
    Q6-18-594上海市社会局关于市立盐仓、实验民众学校、第一幼稚园、殷行区初等教育研究会、真浦教育巡回区的文件
    Q6-18-287-258《儿童周刊》杂志登记申请表
    Q61-1-135-101中华慈幼协会江浙旱灾筹赈会为推销梅兰芳义演戏券事致上海市银行总经理朱达斋函
    Q113-4-4-5善后救济总署补助收复区老幼残废等救济机关暂行办法
    Q114-1-9上海孤儿院章程
    Q114-1-26上海市社会局、中华慈幼协济会关于筹备本市儿童年代表及举行运动会的函
    Q123-1-1514审计部上海市审计处审核上海市教育局25年度派员出席全国慈幼会议并考定华北教育川旅费临时费支付预算
    Q235-1-247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规则
    Q235-1-340上海市教育局关于令饬中小学幼稚园举行纪念恳亲会限制办法
    Q235-1-323上海市中小学实施新生活运动第一期方案草案
    Q235-1-440上海市教育局关于市立西新小学、闸北幼稚园校长、主任交替及移交事项
    S313-1-161上海市教育局有关编印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课本内容和供应问题的指示文书
    U1-16-114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有关沪江大学、沪东公社中小学工人学校及幼儿园要求改善卫生设备的文件
    U1-16-115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关于上海中学、上海师校、小学及幼儿园四校卫生设备改善问题的文件
    U1-16-1194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关于稚幼小学卫生情况及补助费等事宜的文件
    U38-1-167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关于中华慈幼协会的文件
    U133-0-136慈幼月刊
    Y8-1-1366慈幼月刊第二卷19号
    U1-4-137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学校义务健康检查(儿童畸形病)
    U1-4-931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举办儿童音乐会事
    U1-14-1969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有关公园管理(昆山儿童公园)的文件
    U1-16-996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有关儿童福利会的儿童福利及召开健康婴儿比赛会等事的文件
    U1-16-2610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关于为儿童注射白喉液剂等文件
    Y15-1-142儿童手册
    U1-3-4112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中国儿童福利会举行杨树浦区儿童健康运动事
    U1-3-4292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工部局图书馆儿童故事会事
    U1-4-9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儿童年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1935年),中华书局1935年。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1936年),中华书局1936年。
    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编《上海市年鉴》(1937年),中华书局1937年。
    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33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印:《上海市市政法规汇编》,1933年。
    内政部总务司第二科编:《内政法规汇编·礼俗类》,1940年。
    华文处译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1937年。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公报》,1940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府公报》,1935年。
    陈德徵:《上海特别市教育统计》,上海特别市教育局1929年。
    赵会钰:《上海之公用事业》,商务印书馆1947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行政统计概要》,1935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故旧感忆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28辑,文海出版社1996年。
    上海通志馆编《上海通志馆期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39辑,文海出版社1996年。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民国二十三年新生活运动总报告》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编:《民国二十四年全国新生活运动》,沈云龙主编《近代中
    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3辑,文海出版社1989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概要》(1934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
    刊三编》第42辑,文海出版社1989年。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第13辑,中华书局1984年。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黄苇等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现代儿童报纸史料》,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朱有瓛、高时良编.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上海文史馆等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1986年。
    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1-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内政年鉴·礼俗篇》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内政年鉴·民政篇》,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中国工商服务社印行:《京沪宝鉴》,1949年
    《上海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卫生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青年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上海妇女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妇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年。
    《上海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姚昶绪:《育儿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许世瑾:《上海市学龄儿童身长体重的初步研究》
    洪式闾,吴迈:《生产与育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林仲达:《儿童保护事业与法律》,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
    钱弗公:《儿童保护》,商务印书馆1937年。
    吴继泽:《儿童事业概论》,商务印书馆1938年。
    王云五:《妇女儿童保护问题》,商务印书馆1933年。
    上海市教育局第一科庶务股:《大上海教育·幼稚教育专号》。
    上海市教育局第一科庶务股:《大上海教育·新生活运动中小学毕业会考合刊特大号》。
    赵侣青,徐迥千:《儿童演讲研究》,中华书局1935年。
    张少微:《儿童社会问题》,文通书局1944年。
    胡叔异:《儿童的新生活》,正中书局1934年。
    朱智贤:《儿童教养之实际》,开华书局1933年。
    姜元琴:《儿童节》,商务印书馆1935年。
    黎正甫:《儿童教育概论》,中华公教教育联合会1936年。
    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
    萧孝嵘:《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严园柱:《儿童阅读书报指导法》,大东书局1933年
    中华儿童教育社:《儿童教育》,儿童书局1933-1937年。
    儿童杂志社:《儿童科学杂志》,上海新中国书局1935年。
    关瑞梧:《儿童教养机关之管理》,正中书局1947年。
    曾明群:《父母子女之权利义务》,商务印书馆1938年。
    陆伯羽:《怎样教育儿童》,上海长城书局1934年。
    《中华儿童教育社年刊·健康教育》,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
    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
    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儿童书局1936年。
    麦惠庭:《中国家庭改造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
    潘光旦:《优生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政概要》,1929年。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上海市市政报告》,1936年。
    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48年
    吴健熙:《上海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上海市文献委员会:《上海人口志略》,1948年。
    青年会职友团,青年会工商经济研究会,女青年会职光团:《上海职青》1948年。
    上海市教育局中等教育处:《上海市中等教育概况》,1948年。
    儿童书局编辑部:《寄儿童们》,儿童书局1938年。
    [美]赖勃尔著,张昌祈译:《儿童与家庭》,开明书店1930年。
    杨西孟:《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社会调查所1930年。
    郁慕侠:《上海麟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慈幼月刊》
    《儿童年鉴》
    《儿童手册》
    《东方杂志》
    《时代漫画》
    《小孩画报》
    《现代父母》
    《独立评论》
    《教育与民众》
    《儿童节纪念册》
    《上海青年》
    《社会月刊》
    《申报月刊》
    《生活周刊》
    《文学周报》
    《新青年》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会刊》
    《新闻报》
    《大公报》
    《文汇报》
    《益世报》
    《民立报》
    《时报》
    《中央日报》
    《申报》
    《上海生活》
    《良友》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徐公肃、丘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罗苏文:《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上海人民出版2004年。
    陆士桢、魏兆鹏、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陆士桢、任伟:《儿童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马春雷主编:《在凝聚中引领——2007上海青年工作课题调研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王禄宁、杨雄主编:《儿童发展与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熊秉真:《童年忆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世联:《文化与儿童社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邵雍:《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忻平:《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评》,人民出版社2005年。
    Dewey, John. The School and Socie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99.
    deMause, Lloyd. 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 in LloyddeMause, ed.,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NewYork:The Psychohistory Press,1974.
    Cowley,Robert.Their Work Is Child's Play, Hrizon, Vol.13No.1,Winter1971
    Holt,John. Escape from Childhood.NewYork:Ballantina Books,1976.
    Payne, George Henry. The Child in Human Progress. New York and London:G. P. Putnam's Sons,1916.
    Pinchbeck.Children in English Society,Volume II: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Children Act of 1948.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3.
    Harry Hendrick,Child,Childhood and English Society,1880-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Lloyd de mause,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Linda A. Pollock, Forgotten Children:Parent-child Relations from 1500 to 1900,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John Demos,A Little Commonwealth,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Edward Shorter,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 New York:Basic Book,1976.
    Lawrence Stone,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1500-1800,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
    谢忠强:《中国救济妇孺会慈善工作述评(1912-1917)》,《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左芙蓉,刘继同:《国家与儿童:民国时期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实践历史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3期。
    吕美颐、郑永福:《近代中国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苏新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述论——以赈济委员会儿童教养院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何孔娇:《民国上海最大的留养机构——新普育堂》,《文史月刊》2006年第8期。
    李宁:《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远东禁贩妇孺会议经过报告书》,《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董根明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邓玉娜:《1946年北平市庆祝“四四儿童节”史料》,《北京档案史料》2007年第3期。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儿童读物的出版于阅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年第7期。
    《从晚清到“五四”——近现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儿童观生成中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杜威儿童“本位论”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小田: 《儿童生活往昔:丰子恺作品之社会史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李小鹰,李定开:《中国近代儿童公育与非儿童公育思潮对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推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王娜:《管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公育问题》,《安徽文学》2007年第7期。
    傅宁:《中国近代儿童报刊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
    吴永贵,王静:《从“新文艺书店的老大哥”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出版的劲旅》,《出版史料》2004年第3期。
    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1期。
    秦韶华:《上海市华届中小学学校卫生研究(1929-1937)》,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上海档案信息网
    2,中国期刊网
    3,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4,百度网
    5,历史文献网
    6,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网
    7,上海图书馆网站
    8,中国历史在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