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指出当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并对形成困境的外因与内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阐述了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人文学科性质、基础理论课程定位,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史”的主要文体特征及教材的基本规范,重点对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建设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的实施,应从传统的注重知识灌输的注入式教学向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转变。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n art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n art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acing the marginalizing plight,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forming the plight. It is also further expounds the nature in humanities, targeting basic theory courses of Chinese art history course, and the objectives in knowledge, ability, feelings, attitudes, values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n art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ound the major stylistic features of“history”and the basic norms of teaching material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art history course in art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indoctrinating knowledge into the research study of enhanc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for based theory in art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rough those researches.
引文
1 薛永年:《奠立 发展 开拓----美术史系三十年》,《美术研究》,1988 年第 3 期。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 页。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27 页。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33-234 页。
     1 该文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后发表在《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42 页。
    
    1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26 年。
    2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1926 年。
    
    1 薛永年《美术史研究与中国画发展》,《新美术》1999 年第 1 期。
    2 桂绍烈:《美术史》序,商务印书馆,1917 年。
    
    1 姜丹书:《美术史》绪言,商务印书馆,1917 年。
    2 姜丹书:《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17 年。
    
    1 滕固:《中国美术小史》,商务印书馆,1926 年。
    2 林树中:《怀建国后第一代美术史论家》《艺苑》1997 年第 1 期。 所,以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组与音乐组为骨干,并合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 在上海,后因上海校址无着,文化部又决定另选校址为无锡。
    1 据薛永年撰写的《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记载:“此书(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 为李氏在东北美专授课讲义”;而阎丽川的《中国美术史略》“系阎氏在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授课讲义”。
    2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与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1958 年编印,第 6-14 页。 转引自:王凌皓编《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第 1 版。
    4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31 页。
     1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431 页。
    2 1956 年 5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学院下设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设计三个系;同时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所,下设美术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另有理论研究室、刺绣研究室、服装研究室、家具研究室。
    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美术研究》,1988 年第 3 期。
    2 薛永年:《奠立 发展 开拓--美术史系三十年》,《美术研究》,1988 年第 3 期。
    3 金维诺:《筚路蓝缕四十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系 40 周年》,《美术》,1997 年第 11 期。
    4 江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5 据王逊的学生薄松年、陈少丰回忆:王逊先生此书脱稿于 1956 年,因当时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南、西北,西南等兄弟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史教学的迫切需要,不及出版,暂以《中国美术史讲义》之名,由中央美术学院铅、印一千册,内部流通。翌年,由于著者在“反右’’中遭受不白之冤,著作失去了出版的权利。然而此书仍在一些美术院校,美术单位继续作为教材使用,并加以翻印,传抄,三十年来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出于尊重原稿及其他种种原因,1985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未将王逊先生 60 年代初的研究成果增补进去,基本保持了 1956 年铅印本的原貌。
    1 据王逊的学生薄松年、陈少丰回忆 1960-1962 年作者在原讲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书法艺术及其理论著述这一中国美术特有的门类。
    2 薄松年 陈少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校订后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3 江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4 江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5 江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6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有浙江大学文学院蒋祖怡急速写成《中国人民文学史》(1949 年 12 月完成,1950 年
    4 月北新书局出版),专门记述古代民歌、民谣、话本、杂剧等历史 ,要把以往文学史中不谈或不能得到充分评价的民间文学,扶上“人民文学”的正位。政治舞台上的变动要文学史著中得到了相应的表现。
     1 此处“专职”意指专业研究方向上,而并非指某教学单位在编的专职教师,有些是以外聘教师的身份从 事中国美术史的教学。
    2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2 版。
    1 薛永年:《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1 年第 2 期。
    2 林通雁:《薪火相传著史篇—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述评》,《书评》,2001 年第 4 期。
    1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年。
    2 薛永年:《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1 年第 2 期。
    3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2 版。
    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2 版。
    5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2 版。
    
    1 王焕勋:《现代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25-126 页。
    2 王焕勋:《现代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80 页。
    3 王焕勋:《现代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第 680 页。
     1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215-217 页。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第 3 版前言。
    1 此段论述部分观点参考了 1988 年 2 月 25 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访董乐山》一文中的部分观点。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 1 月第 1 版,第 166 页。
    3 戴晴:《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访董乐山》,《光明日报》,1988 年 2 月 25 日。
    
    1 详见本文第一章“中国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部分论述。
    2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131 页。
    2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江南本科课程履修手册(2005 版)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2 版。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
    3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115 页。
    
    1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113 页。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2 版。
    3 陈志华:《外国世纪末叶以前)》,建筑史(十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3 版。
    4 奚传绩:《美术,另一种语言》,《美术与设计》2007 年第 1 期。
    
    1 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转引自奚传绩先生的《美术,另一种语言》。
    2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1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
    2 万斌:《历史哲学论纲》,转引自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
    1 陈立民:《关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国大学教学》,1998 年第 3 期。
    2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 版。
    3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第一、二届毕业生李松涛、李福顺回忆。
    4 薄松年在民间美术尤其是明清版画、年画的章节的编排及论述方面有创新;洪再新编著的《中国美术史》 系“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具有文化美术史的特色;李福顺编写的《中国美术史》是“教育部十五规 划教材”,与薄松年的《中国美术史教程》相似,以资料翔实见长。
     1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此段论述参考了奚传绩先生的《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一文中的 有关外国美术史教学方法改革的论述。
    
    1 姜丹书:《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17 年。
    2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此段论述参考了姜义华等编的《史学导论》中有关史学社会功能的相关论述。
    2 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9-40 页。
    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期,第 169、170、97 页。
    4 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0 页。
    1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23 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08 页。
    3 R·G·科林伍德:《历史学的原则》,牛津 1999 版,第 140 页。转引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108 页。
    4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第 51 页。转引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108 页。
    5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1 页。
    6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1 版,第 47 页。
    1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1 页。
    2 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3 页。
    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7 页。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2 页。
    4 E·M·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第 83 页。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2 页。
    1 J·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第 664-665 页。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4 页。
    2 刘知几:《史通·忤时》。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2 页。
    3 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1 页。
    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08 页。
    1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68 页。
    2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301 页
    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71-172 页。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71 页。
    1 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4 页。
    2 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 142 页。转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48 页。
    1 此处论述借鉴了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中有关历史的整体性概念,但具体用法有所不同。
    2 哈利契夫:《历史—真理的母亲》,《国外社会科学》,1978 年第 5 期。转引自姜义华 瞿林栋 赵吉惠:《史学导论》第 36 页。
    3 洪再新:《崇尚学术与艺术创作教学----再论美院的美术史共同课改革》,《新美术》,1994 年第 1 期。
    4 杜维运认为历史的两个境界是 “淑世”与“致用”。
    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299-300 页。
    
    1 徐建融:《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学术传统》,《美苑》1999 年第 4 期。
    2 郑岩 李清泉《金维诺先生访谈录》,《艺术史研究》第 3 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3 薛永年:《美术史研究与中国画发展》,《新美术》,1999 年第 1 期。
    
    1 胡懿勋:《美术史在美术教育中的定位—谈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因应之道》,《设计艺术》,2006 年第 1 期。
    2 金维诺:《筚路蓝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系 40 周年》,《美术》,1997 年第 11 期。
     1 袁运甫:《我的艺术生涯》,《袁运甫-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2 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 年 5 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 500 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 13 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1 龚鹏程:《文学散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年 7 月第 1 版,第 146 页。
    2 此处论述借鉴了陈志华在《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年第 2 版前言中有关建筑史的学科内容及建筑史的功用的论述。
    3 此处论述参考了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 133 页中有“资料源知识”与“非资料源知识”的论述,用法略不同。
     1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1 版第 80 页。
    
    1 乔志强:《论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之建立》,《美术观察》,2005 年第 10 期。
    2 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艺苑·美术版》, 1997 年第 1 期。
    3 胡锦涛 2006 年 4 月 21 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讲话。
     1 吴冠中:《他和她-续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1 此处论述参考了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 155 页中有关文化底蕴的论述,用法略不同。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13 页。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81-82 页。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90 页。
    2《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第 1 页。
    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91 页。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92-93 页。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96 页。
    3 有关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的混用,参见本文第二章“课程目标不明确”部分的相关论述。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83 页。
    2 此段论述参考了奚传绩先生在《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中有关外国美术史教学现状与建设意见的论述。
    3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47-348 页。
     1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 奚传绩:《关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二集。
     1 甘阳 陈来 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0 页。
    
    1 王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 页。
    2 薛永年《在第一个美术史系学习》,《美术研究》,1985 年第 1 期。
     1 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37-38 页。
     1 薛永年:《在第一个美术史系学习》,《美术研究》,1985 年第 1 期。
    1《 史学新书评·应当重视、改进和加强书评》301----史学新书评(1996--19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2 月第 1 版
    2 这 9 本中国美术史教材分别是:姜松荣编著《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2 月;李公民编著的《中国美术史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5 月;周旭等编著《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田卫平编著《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谢丽君等编著的《中国美术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年 9 月;屈健等编著《中国美术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彭德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10 月;周旭等编著《中国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
    3 此处论述参考了 1985 年 5 月 15 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署名为海草的《谈<中国通史>的编纂问题》中有关《中国通史》教材编纂问题的论述,用法略不同。
     1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 151 页。
    1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15 页。
    2 刘知几首先提出“史家三长”(才、学、识)。后来学者对“史家三长”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章学诚认为:“识”是阐释历史的意义、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才”集中表现为写作水平,而“学”则是史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料的总量,并在三长的基础上加了“史德”,即通常所言“史才四长”;梁启超认为史识就是“历史家的观察力”;钱穆则认为,“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才称得上卓越的史识。本文取章学诚对“史才四长”的说法。
    3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 21 页。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30 页。
    1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第 37 页。
    2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3 月第 1 版,第 44 页
    3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现临川区)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钢五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通史,从 60 年代初至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期间,一直是许多大学中文史的中国文学史教材。
    1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月第 1 版,第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412 页。
    3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 342-344 页。
    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07 页
    5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142 页。
    6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 325 页。
    7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1 张耕华:《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6 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72 页。
    1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78 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77 页。
    1 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将中国古代美术置于世界视觉文化大背景中去选择史料并进行相应的论述,是一部初具文化史特色的《中国美术史》。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9 页。
    3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89 页。
    1 《芝加哥著述手册》,芝加哥2003年版,第594页,转引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390页。
    2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90 页。
    3 国外大学文科教材的参考文献和注释有以下 3 个特点:(1)注释量大(2)期刊文献远远多于图书文献 (3)近期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参见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2007 第 18 期。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81 页。
    5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 版,第 383、384、385 页。
    1 江丰:王逊著《中国美术史》序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
    2 具体情况可详见姚求实的《一个不好的倾向》中的相关论述。
    3 有关南朝陵墓石刻名称,三本教材分别叙述如下:中央美院中美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陵墓前 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立于墓前取其驱邪或求仙的含义。根据文献资料,可将双角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曾繁森编《中国美术史》:陵墓前石兽一般称辟邪,形如狮子有翼,有角或无角,它们是根据传说臆造出来的,借神兽立于墓前取其驱邪求福或升仙的含义。根据文献资料,可将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王林旭编《中国美术史纲》:南朝陵墓前石兽一般称辟邪。它形如狮子而有翼,有角或无角,是根据传说创造出来的,借神兽立于墓前取其驱邪求福或升仙的含义。根据文献资料,双角者为辟邪,独角者为天禄。
    1 郑岩 李清泉《金维诺先生访谈录》,《艺术史研究》第 3 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2 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参考书目须分类编排,先中文,再外文;在中文和外文下面,可分别按原始文献(如果原始文献的数量大、种类多,可进一步分成档案、政府出版物、统计资料、手稿、日记、书信、当时的报刊等名目)、研究著作和论文等项排列。至于具体文献的排列顺序,则必须考虑查找的便利。参见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 401 页。
    3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版。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 2 版。
    2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448 页。
     1 本节有关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论述参考了黄显华 霍秉坤 的《寻代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 1 版)中有相关论述,用法略有不同。
    1 “守正与创新”系袁行霈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在《<中国文学史>编写要点》中提出的编写方针。关于“守正创新”,《要点》的第一条指出:“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深入系统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既要给学生以必须的基本知识,又要将学生带入本学科的前沿。既要广泛吸收目前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体现目前的研究水平,又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守正不是因循守旧,出新又不能离谱,不守正,走偏锋,就不能为大家接受;不出新,老一套,就没有重编的必要。守正和创新这两方面互相制约,缺一不可。转引自陈立民《关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袁行霈与记者的访谈记录。
    2 沈友益:《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的成就》,《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论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
    3 瞿林栋:《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 165 页。
    1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16 页。
    2 较常见的分为史前(或原始社会)、三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有的有近代部分。
    3 此处论述参考了 1985 年 5 月 15 日署名海草发表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谈<中国通史>的编纂问题》中有关中国通史编纂中框架结构、观点与材料的论述,用法略不同。
    4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278 页。
    1 三古七段:先秦秦汉两段为上古期,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三段为中古期,明中叶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两段为近古期。
    2 阎福玲:《一部高水准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国大学教学》,1999 年第 5 期。
    3 此处论述参考了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中有关中国新文学史的编纂历程的论述,叙 述时略有变动。
    4 它(大陆的当代文学)与同时期的台湾、香港文学形成了几个完全不一样形态的文学区域,严格地说, 它只是当代中国的一部分(大陆地区)文学。因此,我们在讨论当代文学的问题时,应该在时间和空间 上有整体观意识,不能过于狭隘地把 1949 年大陆文学运动和文学现象孤立地视为中国唯一的文学史。 我看到有些当代文学史象征性地加上一两个章节讲一下台湾、香港文学,以为这样一来就全面了,其实 这样做并不能准确表达和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状况。参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434 页。
    5 陈思和:《笔走龙蛇》,台北强业出版社,1991 年,第 78 页。转引自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 2 版)第 277 页。
    1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6 页。
    2 沈友益:《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的成就》。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论文集杨达涛 于兴旺等主编西北工 业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第 1 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3 肖海鹰:《舞蹈史专家王克芬呼吁----学术新成果应尽快写进教材》,《光明日报》,2004 年 1 月 21 日。
    1 彭建松:《教科书要不断创新—谈昆曼的<经济学原理>》,《光明日报》,1999 年 9 月 10 日。 注:彭建松:曾任北大出版社社长。
    2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编写情况简报》第 27 期。
    3 陈少丰 薄松年:《辛勤耕耘 风雨不辍—怀念著名美术史论家王逊先生》,《美术》,1994 年第 2 期。
    1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01-302 页。
    2 1949 年以后,史学界关于“史论关系”的讨论。提出过“以论带史”的主张,结果演化为“以论代史”。为了纠正这种倾向,吴晗倡导“论从史出”。1978 年以后,“史论关系”再度引起关注,出现了“史论结合”的观点。转引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 144 页。
    3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05 页。
    4 此段论述参考了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305-307 页有关西方学者理论成就的论述。用法略有不同。
    5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通过历史研究提出文化发展的历史周期律,以之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也许不一定都对,却显示了史学的力量。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文明权力论”,指冷战后世界的文化冲突,将成为当代主要的矛盾,这种新的政治思维框架,也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有参考价值。泰纳通过研究古代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学艺术,证明文学与社会(种族、环境、时代)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精神气温带”的理论,成为法国企图用“科学观念”建立文艺理论的先驱。达尔文不是研究人类的历史,而是研究生物的历史,但从中总结的理论,就是进化论,对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竟也有重大影响,还出现了达尔文主义。
    6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03 页。
    
    1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06 页。
    2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321 页
    1《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约 1280 年,可能画于君士坦丁堡,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2 贡布里希著 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第 3 版,第 75 页。
    3 王朝闻:《〈中国美术史〉编写情况简报》第二十七期。
    4 李剑鸣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讲究修养和方法,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说来,学术规范是由学术通则和具体学科规范构成的”。参见《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第 9 页。
    1 修·昂纳和约翰·弗莱明合著 范迪安等译,《世界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
    2 菲利普·李·拉尔夫、 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著,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第 1 版。
    2 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2007 第 18 期。
    4 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2007 第 18 期。
     2 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2007 第 18 期。
     1 [美]艾尔·巴比:社会学经典教材译丛--《社会研究方法》,第 10 版,华夏出版社,2005 年 6 月第 1 版。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第 498 页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泛指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化、计较成本效益以及可用机器计分等特点的定量化研究。参见钟启泉《现代课程论》第 391 页。 “质性课程评价”与“量化课程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它有许多模式和方法。诸如强调过程的评判而非仅成果之的“实作评价”;强调与传统的量化评价模式有别的“另类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必须落实到真实生活情境之中的“真实评价”;强调评价必须依存于教学情境的“情境评价”;强调跟踪相关信息、随时调整评价项目与评价工具的“动态评价”;强调收集并分析学生作品集锦、由学生直接参与评价的“档案评价”;融合了档案评价与实作评价的“展览评价,等等。这些评价均贯穿了一条基本的原则,这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原则”。参见钟启泉《现代课程论》第 392 页。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2 版,第 270 页。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84 页。
    3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2 版,第 270 页。
    4 洪再新《崇尚学术与艺术创作教学----再论美院的美术史共同课改革》《新美术》1994 年第 1 期。
     1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第 1 版,第 185 页。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
    
    1 陈少丰 薄松年:《辛勤耕耘 风雨不辍----怀念著名美术史论家王逊先生》,《美术》,1994 年第 2 期。
    2 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2 版 273 页。
     1 杨修憬:《外国美术史教学随感》,《新美术》,1998 年第 3 期。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2 版,第 62 页。
     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美术研究》,1988 年第 3 期。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2 版,第 82 页。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2 版,第 24 页。
     1 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1 版,第 1 页。
    2 具体情况可参见葛兆光的《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 2000 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新华文摘》,2006 年第 24 期。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8 月第 1 版,第 271-272 页。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1 版,第 106 页。
     1 甘阳 陈来 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6 年 8 月第 1 版。
    
    1 郑岩 李清泉《金维诺先生访谈录》,《艺术史研究》第 3 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2 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第 1 页。
    
    
    1 林树中:《怀建国后第一代美术史论家》,《艺苑》,1997 年第 1 期。
    2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美术研究 》,1988 年第 3 期。
    3 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第 2 页。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前言。
    2 此处论述参考了李建强的博士论文《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相关论述,用法略有不同。
    3 甘阳 陈来 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8 月第 1 版,第 30 页。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第 119 页。
    2 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1.[美]弗雷斯·W·帕克 格伦·哈斯著 谢登斌 俞红珍等译《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美]拉尔夫·泰勒 著 施良方 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3.[美]布鲁巴克 著《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
    4.[美]约翰·S·布鲁贝克 著 王承绪 郑继伟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美]列维·史密斯 著 王柯平 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6.[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 著 宋献春 伍桂红 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著 冯至 范大灿 译 《审美教育书简》,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8.[澳]约翰·柯莱威利 著 张昌柱 张立中 译《中国学校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9.芮信 黄兵 张振海 :《英国、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0.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
    11.陈 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年。
    1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4.杜成宪 邓明言 :《教育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5.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6.贺志朴 姜敏 :《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7.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8.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9.黄显华 霍秉坤 :《寻代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0.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1.姜丹书 :《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年。
    2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3.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4.李 均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5.李隆庚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改革纪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26.李杏保 顾黄初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7.李学农等: 《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
    28.李子健 黄显华 :《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9.吕 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30.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编写组:《南京艺术学院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年。
    3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3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
    3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34.潘耀昌 :《20 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年。
    35.潘耀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
    36.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7.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年。
    3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9.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0.孙培青: 《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41.陶保平 黄河清 :《教育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2.王雷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3.王凌浩:《中国教育史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6.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第二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
    47.曾天山 :《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
    48.张 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9.郑 航 :《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50.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51.钟启泉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2. 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英]阿诺德·汤因比 著 刘北成 郭小凌 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著 杨豫 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德]德罗伊森 著 胡昌智 译《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德]汉斯·贝尔廷 等著 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美]大卫·卡里尔 著 吴啸雷 等译《艺术史写作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日]曾布川宽 著 傅江 译《六朝帝陵》,南京出版社,2004 年。
    7.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北京出版社,2004 年。
    8.曹意强:《艺术与历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年。
    9.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0.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年。
    11.姜义华、瞿林栋、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
    13.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
    14.刘北成 陈新:《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5.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
    16.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4~2005 年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1 社,2005 年。
    17.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8.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Ⅰ》,《艺术史与艺术理论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年。
    19.史书新书评(1996-19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20.奚传绩:《中外美术史大事对照年表》,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21.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2.张 越:《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3.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4.中国史学会秘书处:《中国历史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25.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
    26.周谷城:《史学与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1.[法]丹纳 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2.[意]里奥奈多·文杜里著,迟轲译,《西方艺术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日]坂垣鹰穗 著 鲁迅 译《近代美术史潮论》,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
    4.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6.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陈旭光:《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迟 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 20 世纪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9.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0.董学文 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1.傅抱石:《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
    12.傅抱石纪念馆:《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13.龚鹏程:《文学散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年。
    14.顾森 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 4 册),海天出版社,1998 年。
    15.黄修已:《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6.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7.李 一 :《中西美术比较十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年。
    18.潘耀昌:《走出巴贝尔—融合中的冲突》,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9.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0.沈 宁:《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
    21.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
    2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3.王 涵 :《王逊学术文集》,海南出版社,2006 年。
    24.温肇桐 :《美术理论书目1912~194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
    25.温肇桐:《美术理论书目1949~197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7.叶 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8.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年。
    2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0.张孟常:《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
    1.[意]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美]艾尔·巴比著 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3.[美]埃尔金·亨特 戴维·科兰德 著 《社会科学社会研究导论》(第 12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美]艾尔·巴比:《社会学研究方法》(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
    5.陈平原:《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8.杭间 张丽娉:《清华艺术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9.季羡林:《季羡林谈读师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年。
    10.甘阳 陈来 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1.高小勇 汪丁丁 :《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朝华出版社,2005 年。
    12.葛兆光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4 月。
    13.舸 昕:《从哈佛到斯坦福》,东方出版社,1999 年。
    14.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5.水延凯等 :《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6.苏 光:《往事漫忆》
    17.谢泳 智效民 等:《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 年。
    18.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9.吴冠中:《他和她-续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年。
    20.许纪霖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 年。
    21.张晓峰 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钟叔河 朱纯 :《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年。
    23.朱青生:《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白光义:《浅谈高等学校教材和教材管理工作任务》,《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管理论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年。
    2.薄松年:《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美术研究》,1998 年第 3 期。
    3.常宁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史课程与教学》,《美苑》,2001 年第 6 期。
    4.常宁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问题与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 期。
    5.陈池瑜:《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兼论美术批评、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美苑》,2003 年第 2 期。
    6.陈池瑜:《行为艺术与道德失衡》,《南开学报》,2006 年第 1 期。
    7.陈传席:《美术和美术教育问题之研究(二)》,《美术史论》,1993 年第 1 期。
    8.陈少丰 薄松年:《辛勤耕耘 风雨不辍----怀念著名美术史论家王逊先生》,《美 术》,1994 年第 2 期。
    9.陈立民:《关注新编<中国文学史>》,《教学与教材研究》
    10.戴 晴:《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访董乐山》,《光明日报》,1988年 2 月 25 日。
    11.丰子恺:《中国美术家应该知道的中国美术史》,
    12.冯 敏:《加强外国美术史研究的时代性》,《美与时代》,2002 年第 5 期。
    13.郜元宝:《作家缺席的文学史—对近期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检讨》,《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 5 期。
    14.海 草:《谈<中国通史>的编纂问题》,《光明日报》,1885 年 5 月 15 日。
    15.韩春萌:《直面 1600 部中国文学史》,《中国图书评论》
    16.韩 旭:《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江苏高教》,2004 年第 3 期。
    17.何克抗:《构成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 3、4 期。
    18.洪再新:《崇尚学术与艺术创作教学----再论美院的美术史共同课改革》,《新美术》,1994 年第 1 期。
    19.洪再新:《从美院艺术史教学看学术性及其对中国美术发展的作用》,《美术研究》,1999 年第 1 期。
    20.洪再新:《发现问题与培养兴趣---美术史专题研讨班教学叙要》,《新美术》,1996 年第 1 期。
    21.洪再新:《美术史教学与发现问题的能力》,《美术研究》,1989 年第 2 期。
    22.胡懿勋:《美术史在美术教育中的定位—谈面对当代艺术环境因应之道》,《设计艺术》,2006 年第 1 期。
    23.江 平:《经济学内和经济学外》,《读书》,2008 年第 1 期。
    24.金维诺:《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建系 40 周年》,《美术》,1997 年第 11 期。
    25.李 松:《读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书评》
    26.林树中:《怀建国后第一代美术史论家》,《艺苑》,1997 年第 1 期。
    27.林通雁:《薪火相传著史篇—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述评》,《书评》,2001 年第 4 期。
    28.林文铮:《本校艺术教育大纲》,《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海天出版社,1998 年。
    29.刘贵华:《文学史的编撰原则及其实作实践----以十年来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30.罗世平:《作为美术文化观照的美术史学---关于全球背景下美术史研究的思考》,《文艺研究》,2001 年第 5 期。
    31.马 纯:《从刘师培到游国恩----四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评述》,《教学与教材研究》,
    32.马 琳:《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的教学》,《中国美术教育》,2002 年第 4 期。
    33.刘纲纪:《一本用庸俗社会学观点写成的中国美术史》,《美术》,1956 年第 7 期。
    34.刘纲纪:《关于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些看法》
    35.彭建松:《教科书要不断创新----谈昆曼的<经济学原理>》,《光明日报》,1999年 9 月 10 日。
    36.皮道坚:《应当重视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一个流行的公式谈起》, 《文艺研究》,1989 年第 3 期。
    37.乔志强:《论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之建立》,《美术观察》,2005 年第 10 期。
    38.沈友益:《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的成就》,《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论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年。
    39.孙 逊:《关注学术前沿 溶铸众家之长—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文学遗产》,2001 年第 3 期。
    40.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艺苑》,1997 年第 1 期。
    41.王伯敏:《不可忽视的“约数”—迫切需要培养中国美术史的专业人才》,
    42.温儒敏:《“苏联模式”与 1950 年代的现代文学史写作》,《北京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43.奚传绩:《美术,另一种语言》,《美术与设计》,2007 年第 1 期。
    44.奚传绩:《一门不该被边缘化的课程》,《齐鲁艺苑》,2007 年第 1 期。
    45.奚传绩:《关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 2 集。
    46.肖海鹰:《舞蹈专家王克芬呼吁----学术新成果应尽快写进教材》,《光明日报》,2004 年 1 月 21 日。
    47.徐建融:《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学术传统》,《美苑》,1999 年第 4 期。
    48.徐建融:《再谈“独立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论研究》,
    49.徐建融:《美术史的基础本体论》,《湖北民间美术探源》,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年。
    50.徐正英:《对中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与古代文学教学问题的思考》,《河南教育 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51.薛永年:《奠立 发展 开拓 ----美术史系三十年》,《美术研究》,1988 年第 3 期。
    52.薛永年:《20 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1 年第 2 期。
    53.薛永年:《美术史研究与中国画发展》,《新美术》,1999 年第 1 期。
    54.薛永年:《在第一个美术史系学习》,《美术研究》,1998 年第 3 期。
    55.杨修憬:《外国美术史教学随感》,《新美术》,1998 年第 3 期。
    56.阎福玲:《一部高水准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国大学教学》,1988 年第 3 期。
    57.易健行:《对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的商榷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
    58.俞剑华:《陈师曾先生的生平及其艺术》,《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 年。
    59.袁运甫:《我的艺术生涯》,《袁运甫—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0.郑岩 李清泉:《金维诺先生访谈录》,《艺术史研究》第 3 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年。
    61.子 张:《守成出新 简明实用--<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读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62.赵 三:《新编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历程》,中国大学教学,
    63.钟 函:《美术史的处境:边缘上的观察》,《美苑》,2001 年第 5 期。
    64.周嘉硕 杨玲:《中外大学教材差异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 4 期。
    65.朱 敏:《对社会学教材质量的评价和分析》,《社会学研究》,1994 年第 5 期。
    1.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2005 年。
    2.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2005 年。
    3.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哈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2000 年。
    4.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2006 年。
    5.邬烈炎:《解构与重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研究》,2001 年。
    6.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2007 年。
    7.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2000 年。
    1.中央美术学院
    2.中国美术学院
    3.鲁迅美术学院
    4.天津美术学院
    5.西安美术学院
    6.湖北美术学院
    7.四川美术学院
    8.广州美术学院
    9.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南京艺术学院
    1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2.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13.东华大学(网络资源)
    14.武汉理工大学(网络资源)
    15.北京服装学院(网络资源)
    16.江南大学
    17.江苏大学(网络资源)
    18.南京工业大学
    19.南京理工大学(网络资源)
    20.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网络资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