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福建科举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宋代福建的科举文化状况,以宋代的科举文化教育为背景,论述宋代福建教科举的发达,举业成就的辉煌,运用史料论证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呈现宋代福建举业兴盛下的社会及人文百态。宋代崇文重儒,提倡读书入仕,宋代在科举制度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开创了以文立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昌盛局面。宋代福建的教育文化发达、举业繁盛、成就瞩目,所形成的福州、闽北、莆田、泉州这四个文化中心表现出众、极富地方特色。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ies about the keju examin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Fujian Province in Song Dynasty,The article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e developed in the Song Dynasty, it tol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ju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in Fujian.The article use of a demonstration and case studies on methods showed the rise of this period. Song Dynasty promote reading and attention scholars. Song Dynasty's keju examination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reated a text of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to the times.Th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of the Fujian Province is flourishing and prosperity in the Song Dynasty.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four cultural centers of Fuzhou, the north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 Quanzhou and Putian ,near the seaside .The four cultural areas together constitute a distinctice keju cultural center in Fujian Province.
引文
[1][明]黄仲昭修.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明]何乔远编撰.闽书.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校点组校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清]喻政修.福州府志(上、下).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
    [4]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市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5]莆田县地方忠编纂委员会编.莆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6]仙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仙游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
    [7][清]陈汝咸修.漳浦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10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8][清]翁天祜等修.浦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9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9][清]王琛等修.邵武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7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0][清]贾懋功修.顺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22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夷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
    [12][民国]邵景雍纂.连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7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3][清]陈焱等修.永福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8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4][清]李世熊纂.宁化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8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5][清]陈鼎等修.德化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10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6][民国]林学增等修.同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8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7][民国]郑翘松纂.永春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23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8][民国]马禾鸣修.龙岩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福建省.第8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9]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 建阳县志.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年
    [20][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1][宋]文莹撰.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2][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3][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25][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7][清]周亮工.闽小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8][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9][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0]朱易安等主编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所编.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1]刘海峰 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朱维干.福建史稿(上 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3]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4]谢如明.莆田传统文化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5]林壁符.闽都文化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何绵山.八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黄启权.福州史话.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年
    [8]陈建才.八闽掌故 人物篇(上 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
    [9]邹永贤主编.闽学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汪征鲁主编.福建史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福州: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
    [12]方彦寿 徐贯行.闽北掌故.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李灿煌.泉南掌故札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14]郭义山.闽西掌故.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王道成.科举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6]王炳照 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包伟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8]李铁成.科场风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19]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20]陈笃彬 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21]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郭齐家.中国古代的学校和书院.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24]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25]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袁征.宋代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7]王鸿鹏等编.中国历代文状元.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28]王鸿鹏等编.中国历代榜眼 榜眼名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29]王鸿鹏等编.中国历代探花 探花名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30]金诤.科举制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美]贾志扬.天潢贵胃 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项显美 金霞禾主编.闽东史话.宁德:宁德地区历史教学研究会编 1989年
    [34]新京报主编.科举百年.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
    [35]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王鸿鹏等编.中国历代探花 探花名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37]李效忠著.中国古代书籍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8]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熊庆年.中国古代科举百态.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
    [40]林白 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陈笃彬 苏黎明.泉州古代科举.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42]萧源锦.状元史话.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43]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4]刘海峰 李兵.学优则仕 教育与科举.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
    [45]黄燕生.文臣 兴邦还是误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46]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1]穆朝庆.北宋时期的科举改革.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
    [2]穆朝庆.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中州学刊,1983年第5期
    [3]穆朝庆.论宋代的殿试制度.许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4]何忠礼.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5]何忠礼.术代封弥制度考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6]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笫5期
    [7]赵民乐.两宋科举制面面观.《江苏教育学报》,1994年4期
    [8]龚延明.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文史,第41辑
    [9]张希清.宋代殿试制论述.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10]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1]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教育与考试,2007年第4期
    [12]裴淑姬.论宋代的特奏名制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林国清 林宇红.朱熹和宋代福州理学书院.福建史志,2005年第1期
    [14]李双幼.宋代福建进士多之原因初探.福建史志,2006年第2期
    [15]邱海松.宋代闽北进士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福建史志,2006年第3期
    [16]林祖泉.试论宋代科甲鼎盛的特点.福建史志,2005年第2期
    [17]刘书勇.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探析.教育史研究(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11期
    [18]谢彦卯.宋代图书市场初探.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2期
    [19]黄白.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经验及当代启示.科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20]鲍晓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2卷
    [21]王丽.简述书院制度在北宋的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2]沈如泉.漫谈宋代科举考试与图书业的关系.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1期
    [23]黄登纪 夏时华.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特点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4]郑永.论游酢在闽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东南传播,2006年第3期
    [25]林京榕.浅谈宋代福建沿海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第7期
    [26]于冉冉 涂怀京.南宋时期闽北进士述略.文教资料,2007年5月号上旬刊
    [27]丁建军 金之易.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8]王晓龙 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36期
    [29]纪秀琴.试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0]张艳 王庆锋.我国古代宗族组织功能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4期
    [31]孙显军.江苏宋代科举述略.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3期
    [32]张筱兑.论章惇及其对荆湖的经略.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3]何忠礼.宋代进士甲第考.文史,2002年第1辑
    [34]杨文新.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事迹述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35]周腊生.历代状元知多少.财会月刊,2006年第1期
    [36]柳竹青.浅论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年第4期
    [37]熊燕军.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成分增长的历史背景综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8]龚延明 何平曼.宋代“殿试不黜落”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9]刘锡涛.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0]徐晓望.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41]田耕宇.宋代右文抑武政策对宋型文化形成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42]绵山.闽文化的特点 多元性.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3]林拓.两宋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期
    [44]陈笃彬 苏黎明.关于泉州古代科举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5]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6]王德毅.宋代的科举与士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7]林拓.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划
    [48]陈培坤.论宋代的重教兴学和福建教育的发展.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划
    [49]汤勤福.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学术月刊,1999年第7期
    [50]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36期
    [51]祝尚书.宋代登第进士的恩例与庆典 兼论科举的公正性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2]王丽华.试论李纲的抗金策略与措施.江汉论坛,1996年第7期
    [53]黄忠鑫.宋代福建书院的地域分布.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4]吴觉.从古代私学的发展刊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55]王晓文.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缘环境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