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交通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人的运动产生动态交通,静止产生静态交通。城市交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移动而非车辆移动。我国目前处于高速城市化时期,同时也是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的轨道交通可以解决城市交通压力,带动土地整合优化城市结构,治标治本,将是未来大城市交通的重点发展方向。
     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由于尚未完整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因此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宏观与微观的众多矛盾,也影响了轨道交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规划编制入手,以规划方法为重点,结合编制过程中的统筹实施,尝试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体系,以此为基础对现阶段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两个规划体系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总体规划中,轨道交通规划对城市总体发展及其他分项规划的影响,在规划中以综合结果的形式体现出来,轨道交通规划章节只体现其专项规划的工程落实。总体规划方法对于轨道交通规划不完全适用,由此可能带来到规划实施的不确定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作为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的重要参考依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下空间设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非法定规划可以作为契合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两个体系的整合发挥作用,但需要立足于法定规划的平台之上。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结合不仅取决于相互间的互动关系,更取决于其本身特别是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
Urban transport is the state of people's life in the city. Dynamic transports result from man's moving while static transports are brought out by human's stillness. The key issue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the mobility of people, not vehicles. China is on the transition occas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mode as well. Urban rail transit is a good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congestions. Boasting its large capacity, low energy consuming and low pollution,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mitigat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drive the land integration, and optimize urban structure effectively. Since it can not only resolve superficial problems but also settle corn ones, urban rail transit will be the significant orientation of metropolitan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Currently,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still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urban planning mechanism, hence many conflicts appeared due to the fields of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managing both macroscopically and microcosmically.
    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Starting from planning process, emphasising on planning methodology and combing the practicing phase of planning, the writer has intended to conclude the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from urban planning system, on the base of which to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and the statutory planning is the corn issue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the effect on other specialized plannings of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is reflected in the summation part of the output, which is just the fulfillment of 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approach does not fit the urban rail transit planning, for it may bring abou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esult of the planning. The regulatory plan is an important basis of implementation to internalize the outside interests. Specifically, the underground space should be a focus of site plan.
    Informal planning could help to reorganize the two systems, however, it should base itself upon the statutory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and more important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mselves, especially of the urban planning.
引文
1 刘迁.辩证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TOD功能.都市快轨交通,2004(2):22~26
    2 不含有轨电车系统
    3 参见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4 以上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城市轨道交通。
    5 鉴于各统计资料的年度差异,本表截止日期至2004年底,且不包含港澳台,概括性的统计数据可参见附录。
    6 参见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增刊):116~120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8 孙施文(1993)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城市规划体系至少包括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运行体系、操作体系四个方面。吴志强(2000)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内部构成,可分为五个子系统,即规划组织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统、规划法治系统、规划教育系统。本文采用较通用的三部分的分类方法,参见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73。
    9 参见孙施文编.城市规划法规读本.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6
    10 惠劼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
    11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73
    12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重要设施,在法规与行政方面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吻合,是进行轨道交通规划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于规划运作方面两者的差异与互动。按照城市规划系统论的方法,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是在编制过程当中统筹考虑的,因而文中所讨论的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包含了编制与实施两方面。
    1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第十八条。本文基于此,在探讨轨道交通规划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时,将法定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部分。
    14 孙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8
    15 参见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增刊):116~120
    16 参见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7 均指未衔接城市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战略规划。
    18 类似我国的强制性标准。
    19 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20 参见孙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9
    21 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交通规划与研究,2004(4):29~33
    22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
    23 参见周立新,李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高潮中的冷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29~33
    24 周翊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3):1~6
    25 参见王正,李朝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经济,2001(3):22~25
    26 参见王炜,杨新苗,陈学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9~123
    27 参见柳荫,陆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研究.城市交通,2006(3):16~20
    28 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29 参见秦云,董丕灵,俞明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9~11
    30 参见王正,李朝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经济,2001(3):22~25
    30 参见本文表4.1。
    32 新华网.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7/content_5537699.htm
    33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历史保护区轨道交通的作用是边际递减的,当过多轨道线路与换乘站集中时,会导致客流不足与开发限制的矛盾。因此以历史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轨道交通必须注意对建设量的规划控制。
    34 汤志平,王林.上海市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城市规划,2003(5):63~67
    35 吕正昱.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方法与评价.上海铁道科技,2005(1):38~40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37 本节总体规划内容与程序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31
    38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学刊,1986(5):1
    39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0 在这里也可以把总体原则看作分项规划之一。
    41 参见曹永卿.城市规划系统悖论及其出路.规划师,2000(2):4~5
    42 朱军.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态势.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1):22~27
    43 参见徐道钫.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实施.城市规划学刊,1999(6):22~25
    44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68
    45 参见刘迁.辩证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TOD功能.都市快轨交通,2004(2):22~26
    46 本例引自蔡蔚,朱剑月,叶霞飞等.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引导作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3):19~22
    47 可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小节轨道交通配套的总体原则与第四章第三节第三小节的论述。
    48 参见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49 根据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王正,李朝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经济,2001(3):22~25等归纳整理。
    50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第二小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规模相关论述。
    51 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第二小节轨道交通规划类型选择相关论述。
    52 参见陆锡明.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城市规划,2000(7):62~64
    53 对环线和半环线设置的论述参见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54 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资料来源:张新军,赵小琴.世界城市地铁与轻轨最新动态(2000~2001).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55 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56 同55
    57 吴强.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33~37
    58 参见全波,杨忠华.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见:新世纪的城市与交通发展.2002:223~228
    59 李伦亮.科学的发展观与城市规划方法论.规划师,2005(2):14~17
    60 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61 于立.城市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规划效能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04(2):37~42
    62 陆锡明.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城市规划,2000(7):62~64
    63 陆锡明.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城市规划,2000(7):62~64
    64 参见张京祥,朱喜钢,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2(8):19~22
    65 参见刘迁.辩证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TOD功能.都市快轨交通,2004(2):22~26
    66 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
    67 参见刘迁.辩证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TOD功能.都市快轨交通,2004(2):22~26
    68 参见本章第五节。
    69 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
    70 孙施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的理性过程,城市规划汇刊,2001(2):13~19
    71 于立.城市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规划效能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04(2):37~42
    72 参见顾保南,叶霞飞,孙章.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6):39~42
    73 本节资料引自长春市规划网、吉林日报、新文化报等媒体对长春市总体规划有关内容的公开报道,本文进行了归纳整理。
    资料来源:长春规划网http://www.ccghj.gov.cn
    74 长春市人民政府.长春市总体规划.2005
    75 同74
    76 杨益,刘昕.轻轨二期通车后可能分段收费.新文化报.2005-4.27:19版
    77 均为06年初价格,参见房地产报.长春: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78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城建设计院.《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2001
    7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80 同79
    81 同79
    8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31
    83 同82
    84 尹稚,孙施文等.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85 相关研究分析参见王霞,朱道林,张鸣明.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北京市轻轨13号线为例.城市问题,2004(6):39~42
    86 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87 参见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交通规划与研究,2004(4):29~33
    88 申丽霞,覃国添.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物业影响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4):49~51
    89 对前三点条件的研究参见朱斌,周勇.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中国城市轨道交通,(2004):147~148;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交通规划与研究,2004(4):29~33
    90 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 Tridib Banerjee. The Blue Line Blues: Why the Vision of Transit Village May Not Materialize Despite Impressive Growth in Transit Ridership (刘贤腾译).国外城市规划,2006(2):13~22
    91 陈峰,刘金玲,施仲衡.轨道交通构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2006(6):36~39
    92 蔡蔚,叶霞飞.轨道交通与城市物业的一体化建设.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10):81~85
    93 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交通规划与研究,2004(4):29~33
    94 广州案例分析参见李文翎,阎小培.基于轨道交通网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探析——以广州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2(5):61~64
    95 参见申丽霞,覃国添.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物业影响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4):49~51
    96 陈峰,吴奇兵.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增值的定量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12~17
    97 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98 参见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增刊):116~120
    99 参见覃力,严建伟,王兴田.国外交通建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2
    100 顾金山,顾宝根,王家玮等.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案说明报告.上海市建委轨道交通网络优化课题组,2000
    101 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
    102 王正,李朝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经济,2001(3):22~25
    103 上海市轨道交通3、4号线在上海火车站站共线运营,此站的换乘包含3号线与4号线两条线路。
    104 参见袁振洲.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科技导报,2001(11):48~50
    105 何宗华.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06 参见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
    107 姜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4):108~110
    108 北京城建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997
    109 参见姜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4):108~110
    110 袁振洲.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科技导报,2001(11):48~50
    111 同109
    112 参见林逢春,沈渊杰,陈小华.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对沿线不同人群的噪声影响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4):21~24
    113 参见林逢春,王海怀.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景观影响后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5):70~73
    114 参见孙施文.非法定规划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9~121
    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16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17 参见Luca Berttolini, Tejo Spit. Cities On Rails. London: E&FN Spon, 1998: 9~13
    118 参见惠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2(2):30~33
    119 参见赖志敏.轨道交通车站地域的集中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50~53
    120 参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2006-12 www.pland.gov.hk/tech_doc/hkpsg/chinese/indcx.htm
    121 参见王唯山.非法定规划实证分析——以厦门为例.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5~11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 50280-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4]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孙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6] 叶霞飞,顾保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7] 何宗华.城市轻轨交通工程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8] 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Luca Berttolini, Tejo Spit. Cities On Rails. London: E&FN Spon, 1998
    [10] 蔡君时.城市轨道交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11] 张志荣.都市捷运:发展与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2] 张新军,赵小琴.世界城市地铁与轻轨最新动态(2000~2001).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13] 覃力,严建伟,王兴田.国外交通建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4] 陆化普.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15] 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6] 陆化普,陈宏峰,袁虹等.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7] 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8] 曹钟勇.城市交通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19]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0] Wayne Atoe. Transit, Land Use & Urban form. 1988
    [21]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2] 孙施文编.城市规划法规读本.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3] 惠劼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4] 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5] 詹姆斯·特拉菲尔.未来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6] Sunzhang, Zhangguanzeng. Shanghai Peral Line. Public Transport International, 2004 (2)
    [27] 蔡蔚,朱剑月,叶霞飞等.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引导作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3):19~22
    [28] 陆化普,张鹏.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集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1):29~32
    [29] 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的技术策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1):1~6
    [30] 周翊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3):1~6
    [31] 孙明.发展中的大连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4):65~69
    [32] 林逢春,王海怀.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景观影响后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5):70~73
    [33] 周立新,李英.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高潮中的冷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 29~33
    [34] 赖志敏.轨道交通车站地域的集中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50~53
    [35] 林逢春,沈渊杰,陈小华.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对沿线不同人群的噪声影响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4):21~24
    [36] 秦云,董丕灵,俞明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9~11
    [37] 陈峰,吴奇兵.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增值的定量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12~17
    [38] 叶仲平,吴瑞麟.基于剩余交通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18~21
    [39] 申丽霞,覃国添.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物业影响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4):49~51
    [40] 王荻,张冠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2):1~4
    [41]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学刊,1986(5):1
    [42] 周建军.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哲学思辩.城市规划学刊,1994(5):39~42
    [43] 潘海啸,张涵双,郑大立等.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改进——乌鲁木齐市城市交通规划探讨.城市规划学刊,1995(3):7~16
    [44] 潘海啸,惠英.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发展.城市规划学刊,1999(2):12~17
    [45] 孙施文.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规划学刊,1999(5):1~8
    [46] 徐道钫.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实施.城市规划学刊,1999(6):22~25
    [47] 章云泉.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1999(6):40~43
    [48]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城市规划学刊,2000(1):1~5
    [49]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学刊,2000(2):9~18
    [50] 孙施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的理性过程.城市规划学刊,2001(2):13~19
    [51] 惠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2(2):30~33
    [52] 钱少华,张雁.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02(5):1~4
    [53] 李文翎,阎小培.基于轨道交通网的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探析——以广州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2(5):61~64
    [54] 孙章,张冠增,蒲琪.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03(5):22~26
    [55] 于立.城市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规划效能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04(2):37~42
    [56] 邹兵.关于城市规划学科性质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5(1):28~30
    [57] 潘海啸,任春洋.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5(4):76~82
    [58] 李阎魁.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5(5):30~34
    [59] 孙施文.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城市规划,1993(6):28~33
    [60] 陆锡明.我国城市轨道系统规划的反思.城市规划,2000(7):62~64
    [61] 张京祥,朱喜钢,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2002(8):19~22
    [62] 齐峰.对轨道交通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思考——以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为例.城市规划,2002(11):76~79
    [63] 汤志平,王林.上海市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城市规划,2003(5):63~67
    [64]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城市规划,2005(9):64~69
    [65] 尹稚,孙施文,马文军等.城市规划方法论.城市规划,2005(11):28~34
    [66] 刘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和存在问题.城市规划,2006(1):22~27
    [67] 陈峰,刘金玲,施仲衡.轨道交通构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2006(6):36~39
    [68] 吴小萍,陈秀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中国铁道科学,2006(3):16~20
    [69] 何宁,潘向阳.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的决策分析研究.中国公路学报,1999(3):73~81
    [70] 邹南昌,李莉,于冉冉.天津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国市政工程,2002(1):58~60
    [71] 方迎利,冯金海,罗容华等.轨道交通车站功能分区模块化设计.中国市政工程,2006(4):92~94
    [72] 陈伟,范黎萍.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土地储备机制研究.城市交通,2006(2):21~24
    [73] 秦国栋.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思考.城市交通,2006(3):1~5
    [74] 柳荫,陆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研究.城市交通,2006(3):16~20
    [75] 郭春安.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都市快轨交通,2004(1):9~15
    [76] 李耀宗.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规模的反思.都市快轨交通,2005(8):83~85
    [77] 左大杰,王慈光.基于总出行时间最少的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探讨.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2):23~25
    [78] 陈建凯,龚志达,杨涛.当前城市客运轨道交通若干问题.交通规划与研究,2004(4):29~33
    [79] 俞展猷.城市单轨交通系统.机车电传动,2002(5):37~39
    [80] 苗彦英.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及定义研究.铁道车辆,1999(9):11~14
    [81] 刘驰.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科学研究.地铁与轻轨,2001(3):9
    [82] 吕正昱.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方法与评价.上海铁道科技,2005(1):38~40
    [83] 顾保南,叶霞飞,孙章.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6):39~42
    [84] 蔡蔚,叶霞飞.轨道交通与城市物业的一体化建设.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10):81~85
    [85] 姜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4):108~110
    [86] 吴强.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33~37
    [87] 杜胜品,熊玲,丁卫东.绿色交通原则指导下的城市轨道网规划综合评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3):284~289
    [88] 陈运来,骆汉宾.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联合开发规划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增刊):116~120
    [89] 李彬,郭冠英,杨东援.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98~101
    [90] 陆锡明,王祥.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战略.国外城市规划,2001(5):17~19
    [91] 陈昌明,莫天伟.莫斯科地铁系统规划.国外城市规划,2003(5):51~54
    [92] 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 Tridib Banerjee. The Blue Line Blues: Why the Vision of Transit Village May Not Materialize Despite Impressive Growth in Transit Ridership(刘贤腾译).国外城市规划,2006(2):13~22
    [93] 曹永卿.城市规划系统悖论及其出路.规划师,2000(2):4~5
    [94] 董丕灵,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规划师,2002(1):70~72
    [95] 李伦亮.科学的发展观与城市规划方法论.规划师,2005(2):14~17
    [96] 熊贤良.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与大城市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0(2):114~120
    [97] 王霞,朱道林,张鸣明.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北京市轻轨13号线为例.城市问题,2004(6):39~42
    [98] 周文竹,刘吉,李铁柱.南京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现代城市研究,2005(12):32~37
    [99] 王正,李朝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探讨.科技与经济,2001(3):22~25
    [100] 袁振洲.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与其它交通衔接问题的分析.科技导报,2001(11):48~50
    [101] 朱军.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态势.交通运输系统T程与信息,2006(1):22~27
    [102] 张铁,马勇.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的介绍及存在问题.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8):87~88
    [103] 经纬,王建新,李向辉.天津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天津建设科技,2003(5):27~29
    [104] 刘迁.辩证分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TOD功能.都市快轨交通,2004(2):22~26
    [105] 朱斌,周勇.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规划.见: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中青年专家论坛暨第十六届地下铁道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147~148
    [106] 全波,杨忠华.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见:新世纪的城市与交通发展.2002:223~228
    [107] 彭长生.南京城市交通发展与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见:城市轨道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71~75
    [108] 孙施文.非法定规划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9~121
    [109] 王唯山.非法定规划实证分析——以厦门为例.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研究进展年度报告(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5~118
    [110] 长春市人民政府.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2005
    [111]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城建设计院.《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2001
    [112] 北京城建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997
    [113]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交通研究所.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文本.2002
    [114] 顾金山,顾宝根,王家玮等.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案说明报告.上海市建委轨道交通网络优化课题组,2000
    [115] 李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博士后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3
    [116] 边经卫.中国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互动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
    [117] 姚文琪.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结合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8] 李巍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法及其计算机辅助实现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1
    [119]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官方网站 http://www.expo2010china.com
    [120]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网站 http://www.pland.gov.hk/index_c.html
    [121] 长春规划网.http://www.ccghj.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