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传统民间社会之精神生活方式,民间宗教在中国社会历史整体构造中,曾经产生巨大影响。对民间宗教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认识宗教本身,而且可以明确其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管窥那个时代历史的兴衰嬗变规律,借鉴历史,启发未来。中国历史上一度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分野与鼎足之势,它们以中国传统社会为生存成长的沃土,不断地演绎着自己的历史,与现世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他们的正统性质,因而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广泛关注。而民间宗教,作为社会下层群众的宗教,虽然是吸收了正统宗教的思想养分而逐渐成长的,但它并未能引起社会对其足够的重视和客观的认识,然而,这仍然不能否认其相对真实地反映了下层社会的信仰。
     本文以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史实阐述与文本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宝卷为第一手资料,围绕研究目标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研究,以揭示明清民间宗教的思想内容、各项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这些思想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发现民间宗教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除《导论》部分,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哲学观》,第二章《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思想内容与架构》,第三章《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参道修持观点》,第四章《民间宗教思想与明清现实社会》,第五章《结论》。
     关于宇宙生成和自然界的生长变化,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理论家似乎并没有多少创见,大多数情况下是辗转引用前人的观点。尤其是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他们当中更多的人似乎都认同明清时期及前代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太极——两仪——四像——八卦——乾坤世界”相生的模式,将“太极”作为万物生成的本源。另外,还有将“心极”和“气”纳入宇宙生成论的观点。
     就认识论而言,明清民间宗教的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于“格物”和“心”、“境”关系的论述上。认为“心”如果放在了外物上就成了“非心”,因此要坚持“有物则格,无物则应物”的原则,以作匡正。在“心”与“境”的关系上,认为“心”随“境”而生,“境”起则产生新的“心”,要做到无“境”,就要忘“心”。这实际上都是要求人们主动地消除各种欲望,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人性论问题上,明清民间宗教借用“天命之谓性”之说,分别“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且要求人们遵循并追求“天命之性”。但在“性”、“命”关系上,更为重视“性”而略于“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性灵是至纯至洁的,但却面临着外物引诱的危险和情根的危害,因此,应该澄清性体,返还无极。还提出“诚”是天道的观点,认为成全自己就是“仁”,成全他人就是“智”。关于人性,主要有善恶由心造和性善论两种观点,但都竭力提倡向善。
     在天人关系方面,存在“一气分三才”的共性论、命由天定的宿命论、天人感应的沟通论,以此为出发点,它们认可天道与人道并驾齐驱的治世模式。
     从明清民间宗教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有创世思想、三佛续灯与治世思想、末劫与救世思想、度世与还乡思想、因果报应思想。这五项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衔接,构成了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的有机整体,联袂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由俗入圣的过程。这些内容都是明清民间宗教开展宗教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其中,某些经卷展现出于传统佛、道思想中不太常见的主张,如必须通过自身道德践履、善行积累而非金钱替代来获得拯救等,表现出了民间宗教中时或闪现的激进、合理而合乎大众平等要求的某些思想火花。
     民间宗教认为,一切尘缘境界,都是虚妄,都难免生死轮回之苦,最有效的解脱方法就是参道修持。对修行的主体,民间宗教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但修行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并从多个角度劝说众人参道修持。由此点明了修行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提出了修行的具体要求。
     民间宗教既然是一种社会文化要素,它就必然与当时社会发生紧密的联系。民间宗教作为宗教的范畴,有着与一切宗教类似的思想根源,而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文化的变化,促进了民间宗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民间宗教由于教首主观因素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性质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能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阶段保持相对的稳定。由此,可将民间宗教分为多种类型。在宗教实践活动中,民间宗教的思想体现出了思想理论的系统性、三教合一的融合性、应果报轮回的关键性、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性等鲜明特点。这些思想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于民间宗教注重刻画经卷神灵和教首的神圣性、讲究布道的技巧、中下层知识分子的骨干作用、理论的系统性等。
     明清民间宗教信徒和宗教组织本身的宗教活动反映了其宗教思想,这一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相协调的一面,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二者之间会发生矛盾甚至激烈冲突。在神学的政治本质上,此乃神权的垄断与反垄断;在更深的本质上,是民众的精神利益与皇权的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
     民间宗教信仰是社会下层群众的选择,国家暴力机关的镇压并不能将其根除,相反,在暴力镇压下它反而愈加顽强,究其原因,民间宗教是通过极化其重性不重命的神学,在教团和国家机器之间形成某种“越镇压越膨胀”的缓冲机制。
     民间宗教大量吸收儒、释、道等大型宗教的思想,形成了亦儒亦释亦道的思想体系,是一个由基础系统、修持系统、目标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此系统中,不断强调和强化“还乡到西方”的观念,对未来世界作了大量美妙的描绘,借以激发民众对其宗教目标的认同和追求。信徒在追求民间宗教所承诺之乌托邦愿景的同时,陷入其玄妙超越逻辑,因而走上其神学构设的一条由现实而极端之路,往而不返。
     总体来看,明清民间宗教对于社会有着积极的一面,如充当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强化了民众的行为规范,有效地释放了下层社会的压抑情绪,因而其存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根本做不到从阶级观点和立场认识自身的处境,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现世痛苦的途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思想的维护者,磨蚀了民众自我解放的意识和意志。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n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official religion, the Confucian religion, the Daoism religion and the Buddhism religion. Nevertheles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ny kinds of civilian religion came forth, which profited from those official religion. Because most of the believers are poor farmers and those kinds of religion are regional ones, few researchers study the new phenomena.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ivilian reli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a lot of Baojuan in those periods. Through researching those Baojuan by the way of logic analysis, the author tries to look for the particular contents of the civilian reli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civilian religions and certain society, we could find their developing orderliness, which could provide modern society history experience.
     The paper co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guiding discuss.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philosophy of civilian reli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pter Two introduces particular contents and configurations of civilian reli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how believers to practice their religions. The la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ian and society.
     The religionists of civilian relig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rdly put forward new theories about how the universe appeared, and how nature grow. Most of them agreed with their cotemporary ide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 who put forward the universe mode: Taiji - Liangyi - Sixiang - Bagua - Qiankun. Taiji is the originally basis of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Besides, other religionists think the world comes from Xinji and Qi.
     On the discuss of human nature, the religionists in that period think that human nature is fate, which consists two kinds, one is Tianming, and another is Qizhi. In the face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two kinds of human nature, the man should abbey Tianming. Following, religionist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Xingling, which is the purest thing in the world. But due to its pure, other things could change it easily. So human should come back to Wuji. They also think that Cheng is the law of nature. Helping himself to fulfill his wishes is Ren, and to fulfill others' wishes is Zhi. About human nature, some persons believe that it's evil, and others believe goodness. But all of them call for goodnes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re are three theories. Some persons think human has the same nature with the nature. Some thinks human's fate is decided by the nature. And others think that human c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 nature. According to above, the religionists believe that the law of nature is equally to the law of society.
     On the whole, there are five ideas in folk relig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example, the creating world idea, San-deng-xu-fo and the managing world idea, last disaster and the saving world idea, super-living and the going back hometown idea, and the idea that if one does good then he will get goodness, and evil will get punishment. Those ideas infect each other. And they are the guiding line of folk religionists.
     Folk religionists think that,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fake and empty. They mean nothing at all. And nor could escape the law from born to dead. The only way of get away from the law is taking part in those regions. Of course, those accepted ones should have some pre-conditions. The religion rules give believers guide of what to practice, and how to practice.
     Since folk religion is a kind of social cultural factor, it must be closely related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Be contained in the scope of religion, folk religion has the same ideas sources with all the religion.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economy and ideas and culture especially,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folk religion. At this time, thinking itself the master, folk religion takes the salvation as its unshakable duty and dream then works hard for it.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unstable subjective factors of religious lead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s of folk religion are not unchangeable. Instead, it only keeps relatively stable in some specified history period. So there is several kinds of folk religion. In religious practices, folk religion display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religion and the esteem of karma. These ideas can be so popular because that folk religio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descriptions of the holy features of gods in scriptures and the religious leaders, and emphasizes the skills of sermons, the funct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mtellectuals as hardcore and the systematic ness of theory. Actions of disciples and organizations of folk religion show the coincidence between its own religious ideas and the master ideology of the society. But the two can have contradictions and even conflicts because of many factors. Folk religion dose not fear oppressions from the feudal government at all. Instead, it guides disciples to treat the problem from a new viewpoint and encourages them not to yield.
     Fork religion is the choice of low people. The force department can not eradicate it, on the contrary , it will more stronger .It is because of the Fork religion forms the relax mechanism - the more force the more expanding between religion group and country enginery throw theology which thinking much of nature not fate .
     Fork religion established a thinking system including a lot of ideas of Confucian, Buddhism and Daoism. It i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basic system, the mending system, the aim system and the explaining system. In the system,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he west" was emphasized constantly and the future world was describing sweetly in order to inspiring the people's self-identity and hankering to its religion aim. Believers fill in the occult as they pursued the hope of Utopian which Fork religion promised and enter into a road from reality to extremeness constructed by theology.
     In conclusion, Fork relig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s its active aspects, for example, it acted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r, strengthened the behavior order, relaxed the oppressive mood of the low people. It can not recognize its own place from class standpoint, can not find the approach which can get rid of the pain indeed, but only protected the feudalistic ideas in some extent unconsciously and erected th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self-liberation.
引文
① 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载《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①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②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④ [美]J·L·斯图尔特《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闵甲、黄克克、韩铁岭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① 《明儒学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 金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5页。
    ② 《苦功悟道卷(卷二)》,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以下简称《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0页。
    ① 民间宗教的理论家也明白地承认这一点:“祖家引此古人书籍,证明下文,对治前义,以表前贤后圣,情同一口,言词不二,方信祖家。”见《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之四》“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条,《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47页。
    ②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6页。
    ③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④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⑤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⑥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7页。
    ⑦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⑧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⑨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5页。
    ⑩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11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3页。
    ①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6—447页。
    ②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7页。
    ③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红梅二宗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00页。
    ① 《太上玄宗科仪·发明祖气科第十八》,《经卷文献》,第四册,361页。
    ② 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
    ③ 据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④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太极源气函万物为一”条,《经卷文献》,第一册,850页。
    ⑤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49页。
    ⑥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0页。
    ⑦ 《金刚经注太山(卷四)·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二册,445页。
    ⑧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0页。
    ⑨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0页。
    ⑩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0页。
    11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0页。
    ① “祖云:‘不知太极即是无理人也,此善者是无极大道之根源也,是立身成名之道理也’”。《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52页
    ① 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百龄奏折并附件,“安徽方荣升转传收元教被审讯情形”。出自清政府中央档案,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除特别注明外,各奏折的出处均与此同。
    ②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③ 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载《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① 《目录纪因》,《经卷文献》,第三册,第10页。
    ②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7页。《三教正宗翻印序》中说:林龙江先生“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倡三教合一大旨,著有《三教正宗》三十六卷行世。”据此,此经应成书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7页。
    ④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7页。
    ⑤ “……自其心之不能忘乎其物者而言之,则谓之‘欲’。心之欲者,心之物也。”《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7页。
    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7页。
    ⑦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8页。
    ① 据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②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50页。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9页
    ④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8页。
    ⑤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9页。
    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49页。
    ⑦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50页。
    ①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50页。
    ②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50页。
    ③ 姜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成果系列总序》,见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 就认识论而言,民间宗教因其思想的宗教性的局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太多和专门的论述,只是在论及某些宗教命题时,在其宝卷中从侧面提到了心(智)、境的问题,但明显流于肤浅和粗陋。
    ⑤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心”条。
    ⑥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页“境”条。
    ⑦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页“境界”条。
    ⑧ “凡去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多纷扰。”《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大道本无一物好心二字品第二十三》,《经卷文献》, 第二册,245—246页。
    ① 《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41页。
    ② “祖家达境惟心,事理无碍,境不碍心,心不碍境,心境如如。”《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见《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38页。
    ③ 原句是“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2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2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1页。
    ⑥ 参见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如如”条、567页“智慧”条。
    ①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9页“性相”条。
    ② 原句是:“《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何谓也?’林子曰:‘纯乎天而不人者,是乃天之命,所谓性也。’”参见《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79页。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0页。
    ④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0页。
    ⑤ 据《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一)·养性箴》,《经卷文献》,第八册,第479页。由于该卷之首说,此经序言系由《金不换》的编纂者退安老祖所写,而退安老祖编纂《金不换》的时间是清道光年间。故《元化指南》应成书于清道光年间。
    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79页.
    ⑦ “心也者,人之丹也。物而霾之则心不丹。故炼丹也者,炼之无所于炼,以复其心之本体,天命之性之自然也。”参见《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858页。
    ⑧ 《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69页。
    ⑨ “余之立教也,先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以尽人道而已矣。次而求放心,存心不失赤子之心,以明心法而已矣。又次而虚空本体,本体虚空是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所谓最上乘者,以复其心之本虚而已矣。”《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2页。
    ⑩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1版,2026页,“率”条。
    ①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1—482页。
    ②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1页.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1页.
    ④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1页.
    ⑤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1页。
    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1页。
    ⑦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2页。
    ⑧ 林子曰:“性在作用,应物随现,不识本心,安见本性?”见《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5页。
    ① 《坛经》曰:“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能悟性,乃名大根……小根之人,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若能常起正见,自开自悟,即能见性成佛道矣。”《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6页。
    ②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7页。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7页。
    ④ 《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68页。
    ⑤ 《金不换(卷四)·骷髅长叹》,《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50页。该经封面有“退安祖师著,道光时阐”字样,故其最迟成书于清道光年间。
    ⑥ 《泰山东岳十王宝卷·莲花劝众分第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2页。
    ⑦ 《金不换(卷四)·认道灭魔》,《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36—537页。
    ⑧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1版,1109页,“性灵”、“性情”条。
    ①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7页。
    ②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80页。
    ③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第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④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64页。
    ⑤ “人之灵性,外染者曰尘曰物,内生者曰情曰心”。《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67页.
    ⑥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67页。
    ⑦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80页。
    ①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5页。
    ②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5—576页。
    ③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85页。
    ④ 《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9页。
    ⑤ 己性,即人的后天气质,其因得诸父母遗体而得此名并由此而不同,表现为气质之浊、气质之柔、气质之愎、气质之忍、气质之残。要除己性,功非一日,特别强调应该在静中修研。参见《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7页。
    ⑥ 灵性为因果所折,愈失愈下,性天之善难以恢复,故要了世情、了世事、了世态、了世果。这样,因缘就可结清,既当了还,不再种因,自然也不再沉沦。参见《三教真传·佛教真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78—579页。
    ① 《西林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15页。
    ② 《增广觉世编·太上感应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30页。该经封面有“道光二十四年重镌”字样,故其最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成书。
    ③ 经卷在分析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后指出:“作善者受其福果,作恶者地狱受苦,悟道者虚空同体”。《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52页。
    ④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二·四言良箴》,《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89页。
    ⑤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8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82页。
    ⑦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首语》,《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2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上)·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19页。
    ⑨ 《金不换(卷四)·莫好高长词》,《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65页。
    ① [德]思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② 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载《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① 任丽新:《汉代社会的民俗宗教刍议》,载《民俗研究》,2003年第三期。
    ② 自春秋时期开始,“气”一直存在着,并且因为天地无始无终,“气”也由此而无始无终。参见《林子三教正统论·天人一气》,《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90页。
    ③ 林子曰:“天人之际,惟一气之相为阖辟、相为联属已尔,非有二也。”《林子三教正统论·天人一气》,《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89页。
    ① 《林子三教正统论·天人一气》,《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91页。
    ② 文中认为,将气暴露于人身或者天地之外,是不仁。参见《林子三教正统论·天人一气》,《经卷文献》,第三册,第491页。
    ① 《立愿宝卷》,《经卷文献》,第十一册,第876页。该经卷首有文曰:“前清光绪丁酉初印”字样,故其当成书于清光绪丁酉年以前。
    ② 《增广觉世编》,《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1页。
    ③ 《林子三教正统论·原宗图说》,《经卷文献》,第三册,第34—35页。
    ④ 《林子三教正统论·原宗图说》,《经卷文献》,第三册,第34页。
    ⑤ 《林子三教正统论·原宗图说》,《经卷文献》,第三册,第35页。
    ① 《目莲解偈集》,《经卷文献》,第八册,第16页。
    ② 《庞公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37页。
    ③ 《林子三教正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23页。
    ④ 《金不换(卷四)·警谬》,《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47页。
    ⑤ 如:“欺了天,天不容,准备天打五雷轰,灾难疾病不能脱,断子绝孙少后根。”《十王卷》,《经卷文献》,第十一册,第800页。该卷原序落款为“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降于成德堂之西书屋”,故其成书时间应为清光绪二十二年。
    ⑥ 本文第二章第三节对此有专门叙述。
    ⑦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下卷)·伏魔爷化人为善品第十二》,《经卷文献》,第五册,第19页。据王见川、林万传考证,此经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见《经卷文献》导言。
    ⑧ 如“世间男女,总是天地生成”,“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造命由天,修命由人,人定胜天,理胜乎数。”《增广觉世编》,《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1页。
    ①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52页。
    ② 原文是:“造命由天,修命由人,人定胜天,理胜乎数。数者,造命之定限也。理者,作善之降祥也。人能积德行善,感格天心,所求必遂,岂在位禄名寿已哉?夫位禄名寿,天所以赏善人而报积善之家也。夭折贫贱,天所以惩恶人而报作孽之徒也。噫!可见,善恶之有本原而出矣!可见,在修命而不在造命矣!”《增广觉世编》,《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l页。
    ③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14、142页。
    ④ 《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六册,第97页。
    ⑤ 《销释金刚科仪》,《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9-40页。该经末有“嘉靖七年二月吉日施”字样,故其最迟成书于明嘉靖七年。
    ⑥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44页。由于该经文末有“嘉庆四年端阳前五日华阳著于北京仁寿寺”,故其成书于清嘉庆四年。
    ① “若见天上孛星出现,后有二星相随,布行东西,此是口五公菩萨报知天下人民:所谓三千七百末劫来到。”《五公末劫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62页。学界较为普遍认为此经成书于五代时期,但在明清时期甚为盛行。
    ② [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杂记·灾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31页。
    ③ 《林子三教正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4—25页。
    ① “或问道释之教之所以立本。林子曰:‘忠孝者,其立本也。从古以来,岂有不忠不孝而能成仙作佛者哉?’”《林子三教正统论》,《经卷文献》,第三册,第25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5页。
    ③ 《苦功悟道卷(卷二)》,《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0页。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红梅二宗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84页。
    ① 《古佛乾坤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五册,650页.
    ① 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② 据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144页。
    ③ “祖曰:无生老母生下天地人三才神”。《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0页。该卷序言末落款为“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四月佛诞日重刊”,故此经最迟应于清光绪元年成书。
    ④ 这16个教派是:明万历年间保明寺尼姑归圆创立的西大乘教,明万历年间浙江庐州府庆元县姚文字创立的龙华会,明嘉靖时期“米奶奶”创立的龙天教,明末清初山东商河县(今惠民县)董计升创立的天地门,清康熙年间山东单县刘佐臣创立的天地门,清初江西饶州府董德辉创立的先天道,清朝乾隆年间山东寿张人王伦创立的清水教,明末东大乘教教主王森子孙创立的清茶门,清道光年间四川华阳人杨还虚创立的青莲教,清同治年间江西赣州人廖帝聘创立的真空道,清同治、光绪年间由山东平原县人赵万秩创立的皈一道,清末流行于两广地区的普渡道(祖师无考),清光绪年间创立的圣贤道(祖师无考),清光绪年间王森后代王觉一创立的一贯道,清光绪末年山西五台山僧人李向善创立的九宫道,清光绪末年四川永川县人彭汝珍创立的同善社。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03—504页。
    ②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0页。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85—587页。
    ②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71—172页。该经文末有言曰:“大明万历丙辰年北京党小庵大字经房藏版顺留甲寅年印”,故该经最迟于明万历甲寅年成书。
    ① 还有一种说法:弥勒、释迦二者共议谁先治世,普度众生的问题,于是同盟而曰:‘大定竖锡于前,若锡杖上先开花者先当治世,后开花者,后当治世’。但这两种说法的结果都是由释迦佛掌教。参见《佛说弥勒石佛尊真经·弥勒授记品第一》。
    ② 《龙华宝经·卷三》,《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93页。由于该经卷首有言曰:“大明万历二十七年礼部尚书马自强奏准九华山老僧息缘进呈”,故其最迟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
    ③ “(弥勒佛)亲对诸佛,当极立教,手拈一朵圣景龙华。佛言:‘谁人会续?’有天真老祖,明佛心印,接续传灯……(天真老)祖言:‘谁人接续?’有三宗五派九千一十八支领袖、头行、总引开言承当:弟子都会接续传灯!”《龙华宝经·卷三》,《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94页。
    ④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接续莲宗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85页。
    ⑤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87页。
    ⑥ 《销释按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87页。
    ⑦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87页。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接续莲宗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93页。
    ① “云首祖,领古佛金丹法旨,掌中宫,收万祖,总了三乘,按九宫,合八卦,宗派续就。”《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红梅六杆品第十五·红梅一枝花》,《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45页。
    ② 关于释迦佛之后由谁继续接续传宗的问题,除此说外,还有天真老祖接续的说法(详见本节中的相关注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二者的出处系不同教派的经卷,而不同教派的思想存在差异,故此说有出入。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10页。
    ② 也有称“五祖承行”的,下文将专门论述。
    ③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10页。
    ① 据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② “无生老母……按五方、五气、五祖发生五谷,养育群生”。《龙华宝经(卷三)·五祖承行品第十四》,《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96页。
    ① 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5页。
    ② “劫也,文出《楞产经》第四卷中。孽果相续。”出自《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72页。
    ① “言此劫量,不是百千万亿年代数目限量可知,乃因比丘问佛譬喻,故世尊应机而答”。《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71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5页。
    ③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73—374页。
    ④ 《苦功悟道卷(卷一)》、《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19、644页。
    ①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4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四)》,参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4页。
    ③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四)》,参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4页。
    ④ “今言末法者,时当减劫”。《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39页。
    ⑤ “……刀灾始息,复又渐增长至八万岁。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四十增减为四十中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39页。
    ⑥ “大限者,有二。一者多生苦尽,限我出劫;二者,限尽无常。”《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6页。
    ⑦ 《五公末劫经》曾有言道:有人问五公,何时逢末劫世界,五公说:“吾知此矣。此是三万七千七百年来当末劫世界,须要知悉,此皆下元甲子轮回末劫,宜早避之。”《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62页。
    ① 《金不换(卷四)·悼劫警修》,《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33页。
    ②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①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69页。
    ①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埽除假相品选十二》,《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71页。
    ② 见前文“三佛续灯”部分相关内容。
    ③ 《弥勒出西宝卷》初集,第19册。转引自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④ 见前文《创世论》部分关于无生老母将儿女贬在东土的叙述。
    ① 《五公末劫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78页。
    ② 《五公末劫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85页。
    ③ 《龙华宝经(卷三)·末劫众生品第十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4页。
    ④ “大唐国土,末劫世界,罗衍奉劝世人,虔心顶礼、悬幡、诵经、烧香、供养、广施福田,得度末劫灾厄。”《五公末劫经》(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城南村师乐善堂存板),《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62页。
    ① 《五公末劫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84页。
    ② 《龙华宝经》,《经卷文献》,第五册,第717页。
    ③ 据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④ “从上诸佛出世,只为众生轮回受苦,不违本愿,不息身命,普度众生。”《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3页。
    ⑤ 关于无生母因怜悯东土子女而决定救世的说法,其它经卷大同小异。如《西林宝卷(卷下)》认为,无生母创世后,因东土无人,便将诸佛灵光分了一半在凡间,一半在圣,却不曾想,分开以后,凡对不通,往来隔断,而住世之人却恋世迷真,导致轮回受苦,从而难以归家。参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12页。
    ⑥ 《太上玄宗科仪·驾御慈航科第十七》,《经卷文献》,第四册,第360页。
    ⑦ 《太上玄宗科仪·驾御慈航科第十七》,《经卷文献》,第四册,第360页。 道,同登彼岸,早早还乡,免我挂念。”《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序》,《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00页。
    ① 具体情况见前文“三佛治世”部分。
    ② “弥勒古佛当来下生,天雨黄金白米,一切宝物散满世界,个个修行,人人念佛,令人长寿,上与三天一同受记,岂不与玉祖同升无极之天以亲见弥勒古佛也哉!”《弥勒尊经·弥勒下生经序》,《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85页。该经封面有“光绪三十年重刊”,故其最迟于清光绪三十年成书。
    ③ 《弥勒尊经·弥勒授记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91页。
    ④ 以上诸文俱引自《弥勒尊经》,《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98页。
    ⑤ 湖北襄阳一教徒刘喜狗儿被抓获后向清地方官员交代说:“刘文富向我干娘说,我生父生前自称是弥勒佛,又称是神仙,说我如今又是仙童了,又是弥勒佛转世的了”,滑地方官员“询之同案人犯,亦有知刘喜狗儿号为弥勒佛者。”“湖广总督毕沅奏,为续获邪教案犯审明大概情形,并指称弥勒佛转世缘由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一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① “西方不择贫和富,不论贤愚贵贱人。善人普报生天去,恶人恶报堕幽冥。”“有一众生不知觉,自己迷昧家缘缚。今遇山僧开度你,绝尽红尘都忘却。月舟一只大法船,度人原不择愚贤。”分见《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0页;《大乘金刚宝卷科仪》,《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11页。学界通常认为,包括《大乘金刚宝卷科仪》在内的《大乘苦功悟道卷》、《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破邪显证钥匙卷》、《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共五部六册,是由白莲教支派无为教创教祖师罗清于明朝正德年间编著的。如“中国民间秘密宗教……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才有了比较成熟的教义,其主要标志是白莲教重要支派无为教创教祖师罗清‘五部经’的问世。”见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②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经卷文献》,第八册,第190页。
    ③ 《东厨司命定福宝经》,《经卷文献》,第九册,第789页。该经封面书曰:“光绪三年冬月重镌”,故其最迟成书于清光绪三年。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9页。
    ①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玉佛诏请选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60页。
    ① 如,《达摩祖师度人戒牒(一名归家路引)》就人临死前,基家人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指点,随后说,眷属“只要向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亡者意闻,心灵有主,仗佛光明,邪魔远去,脱体归空,必生净土。”见《达摩祖师度人戒牒(一名归家路引)》,引自《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07页。
    ② 《大乘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43页。
    ① 《大乘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44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1页。
    ③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68页。
    ④ 《销释悟性还源宝卷》,《经卷文献》,第四册,第272页。
    ⑤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7页。
    ⑥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85页。
    ⑦ “流浪家乡好凄惶,浮生家乡不久长。苒指无常离别苦,流浪家乡梦一场。流浪家乡不久长,呆痴小儿都争强。”《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85页。
    ⑧ 原文是:“迷失古家乡,漂沉在外邦,心空离苦海,苦海即家乡,正所谓迷则千山万水隔,悟则回头到本邦。”《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5页。
    ①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经卷文献》,第一册,第99页。
    ①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2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8页。
    ③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00页。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9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8页。
    ① 《明宗孝义达本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16页。
    ②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21—122页。
    ③ 以上引文俱见《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化度天台坚意持斋品分第九》,《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34页。
    ① 参见《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49—394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5页。
    ③ 《销释金刚科仪》,《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5页。
    ①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1页。
    ② 此话的背景是:当时有一“苏州李公”问“老祖”“怎么便得归家?”老祖便说了这席话作答。《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6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25页。
    ④ 《西林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4页。
    ⑤ “往昔时,有神亮死入地狱。阎王问送地狱,受罪不轻。地狱中,见一僧,教念一偈,教神亮忙持念,即便超升。急忙念数十遍《华严经》偈,数十万灵魂鬼都得超升。”《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86页。
    ⑥ “这点灵光就是阿弥陀佛,儿孙要念弥陀便见无生父母。老祖又问:佛在何处?师指在彼国天上。又问, 我今在地上,怎么升天见佛?师说:举念四字佛便得超升见佛。”《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94页。
    ① 该文并没有直接用“家乡”或“还乡”等字眼,而是用了“天堂”这个概念。实际上,在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思想中,天堂与家乡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基本一致的。
    ② 《红梅十七枝品第三十五》,《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24页。
    ③ 《庞公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46—347页。
    ① “到后来,开普度,各有升赏。收千门,并万教,共做一堂。这一回,开普度,不比别样,千二万才能够,遇这一场。(中略)到后来,大收圆,非等寻常。(中略)趁如今,加功修,切莫放荡。龙华会,考功果,不能瞒藏。怀假心,自有那,天神鉴降。龙华会,悔不转,哭断肝肠。”《金不换(卷五)·金鸡三唱》,《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97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首语》,《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1页。
    ①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十八枝品第三十六》,《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29页。
    ②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十八枝品第三十六》,《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28-629页。
    ③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77页。
    ① 另有凌烟阁挂号说。如“领祖家一枝一杆,就要驾起法船来度上一船人缘,久后到了家乡,好去凌烟阁上标名。”《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八枝品第二十六》,《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90页。
    ②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五枝品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78页。
    ③ “二十四祖,乃是燃灯佛上首弟子,下生人间,普驾法船,度二十四会人员。一宫续三祖,一卦续三会,三八二十四,贯满八卦宫。男续左边明楼挂圣号,女分右边暗阁续法名。云楼金榜题名姓,月阙宫内续莲宗……鸿蒙开放四十零八愿,四十八号全,九十六亿子,九十六号完。诸祖安身命,九宫八卦天。”释迦佛会下三十六弟子所度原人也是这样安排。《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五枝品第二十三、红梅六枝品第二十四》,《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78—582页。
    ④ 诸祖者,乃是诸家宗门各家祖师,各立门头,各驾法船,度些人缘,都要收源。末后一着,都要皈宗入派,续佛的宗派枝杆,是佛的眷属,若无宗派,不续枝杆者,难赴龙华三会,罚在选佛厂,与诸佛菩萨着执事抬伞扇,永为护法。《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六枝品第二十四》,《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81页。
    ⑤ 《金不换(卷三)·论大考月调》,《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14页。
    ⑥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九枝品第二十七》,《经卷文献》,第五册,第592页。
    ① 《金不换(卷三)·论大考月调》,《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15页。
    ② 《金不换(卷四)·警谬》,《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46页。
    ① 《金不换(卷四)·再叹考场》,《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46页。
    ② 《金不换(卷三)·论大考月调》,《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14页。
    ③ 《金不换(卷四)·再叹考场》,《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22页。
    ④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44页。
    ⑤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叫一排整十个用意加功分第二十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44页。
    ⑥ “(当阳佛)今闻鼓声不断,是乃善人平昔有功,中箭之人多,中箭人多必须齐出苦海,所以欢喜不尽,得遂本愿矣。”《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叫一排整十个用意加功分第二十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46 页。
    ①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当阳佛原人取宝利众生分第二十五》,《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52页。
    ② “银城宝贝,无尽无穷,采之则利众生,你不亲进,怎得成功?明明一点古佛金容,时时采取就得见无生。”《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当阳佛原人取宝利众生分第二十五》,《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53页。
    ③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药师佛化普明四句无字真经分第二十九》,《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61页。
    ④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多宝佛接引众皇胎同座莲心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63页。
    ⑤ 《佛说利生了义宝卷(卷下)·富楼那开无为库赏赐原人分第三十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464页。
    ⑥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化度赵家三乘妙法品分第五》,《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17页。
    ⑦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十六枝品第三十四》,《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19-620页。
    ① 据《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红梅十六枝品第三十四》,《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22页。
    ② “九品者,一,字品。二,守品。三,功品。四,妙品。五,千品。六,级品。七,真品。八,意(品)。九,圆品”。《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日据抄本)卷三·钥匙佛如来开九品分第十九》,《经卷文献》,第四册,第773页。
    ① 《龙华宝经(卷一)·开经偈》,《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45页。
    ② 《龙华宝经(卷一)·开经偈》,《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45页。
    ③ 《龙华宝经(卷四)·龙华相逢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五册,第721页。
    ④ 关于三场开选,《龙华宝经(卷三)·诸佛斗宝品第十七》有雷同的说法:无生母曾于诸佛诸祖、诸家宗门、各家圣贤和皇胎儿女临凡东土前,每人分发一件真宝,并嘱咐其要“用心看守,休要失本,要想还乡,将原来圣宝带来”,失落真宝,难见无生,修炼圆明,同归故里。结果,他们到东土后,为凡世所迷,将真宝沉在苦海,不能放光。无生母召集弥勒佛、法王佛等商量解决办法。孔雀佛建议召开龙华会,召集他们前来,有宝的龙华赴会,无宝的赶出云城;有功的,升为上品,无功的,赶出山中。(参见《经卷文献》,第五册,第708页)将此说与三场开选比较发现,虽然二得说法存在出入,但二说中的考试程序和考官、考官的分工都基本一致,二者的主旨思想也是一致的,都是确定参加龙华会人员的资格。
    ⑤ 《龙华宝经(卷四)·龙华相逢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五册,第721页。
    ① “(前略)花有几树?斯乃是将凡配圣,当做龙华会。众听祖云:‘有花无龙,有会无经,这便是凡赴龙华会也。’真乃解脱家乡。”《龙华宝经(卷一)·开经偈》,《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45页。
    ② 《龙华宝经(卷一)》,《经卷文献》,第五册,第644页。
    ③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宝瑔奏折并附件,“拿获已正法之张仁余党贾敏等审明情形”。
    ④ 《经卷文献》,第五册,《龙华宝经(卷一)·开经偈》,第647页。
    ① 姜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成果系列总序》,见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载《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③ 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载《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④ “佛教诸因,保住勿造。白洁之灵,持守要牢。随布善因,随种德苗。”《关圣帝君起生度人灭罪宝忏·佛教真经》,转引自《经卷文献》,第十册,第581页。
    ① 如,“先师云:神亮死入地狱,又有一僧教他念偈,既是死了,色身败坏,将何物来念偈?答曰:四大散了,阴灵还在。阴中谛听华严大法,一念回光照,内外尽超升,”《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往生净土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86页。
    ② 《增广觉世编·太上感应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9页。
    ③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业报”条。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4页。
    ⑤ 《增广觉世编·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2页。
    ⑥ 《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卷下)·欺心有报品第十五》,《经卷文献》,第六册,第110页。
    ⑦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下卷)·伏魔宝卷结果第十五》,《经卷文献》,第五册,第22页。
    ⑧ 《泰山东岳十王宝卷·查看善恶分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七册,第22页。
    ⑨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4页。
    ⑩ 《泰山东岳十王宝卷·查看善恶分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七册,第22页。
    ① 以上两引文均见《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叹世无为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7页。
    ② 《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卷下)·欺心有报品第十五》,《经卷文献》,第六册,第110页。
    ③ 《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卷下)·欺心有报品第十五》,《经卷文献》,第六册,第110页。
    ④ “罗相公,身造住,真命天子。四十年,帝王分,一朝人王。因其母,对灶前,口出恶语。未曾到,得地处,心怀不良。天不容,差神将,亲来查考。家主神,是明证,谁敢瞒藏。抽了骨,换了胎,将贵为贱。剩一口,天子牙,去不停留。……再不能,为天子,创业兴邦。”《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卷下)·欺心有报品第十五》,《经卷文献》,第六册,第110页。
    ⑤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9页。
    ⑥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9页。
    ⑦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业报”条。
    ①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9页。
    ② 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业”条。
    ③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化度西兴不生不灭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37页.
    ④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9页。
    ⑤ 《增广觉世编·太上感应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9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达摩血脉论品第二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5页。
    ⑦ 这是描述饿鬼道之苦之后的评说。《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达摩血脉论品第二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6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538页。
    ① “凡夫之人爱心着有,贪五欲乐,情想合离,皆为杀盗淫妄,四为孽根。以是因缘,心根结成,罪根难灭,孽果相续,所感四生,胎卵湿化,头出头没,死死生生,百千万劫,常在缠缚性中,苦不可尽,名为有情交报。”《金刚经注太山(卷一)·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二册,372页。
    ②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劫量退道苦不可说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72页。
    ③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1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达摩血脉论品第二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6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达摩血脉论品第二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6页。
    ⑥ 《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44页。
    ⑦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二)·尚众类得正法归家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00页。
    ⑧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1页。
    ⑨ 分别引自《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大道本无一物好心二字品第二十三》、《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行杂法堕地狱品第十九》、《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禅定威仪白莲无想天品第六》、《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不当重品第二十二),《经 卷文献》,第一册,第647页;第一册,第672页;第七册,第44页;第二册,第230页;第一册,565页;第一册,335页。
    ① 如,“得大道,无慈悲,痴呆大胆。食酒肉,挡住人,不得来参。食酒肉,引众人,入了生死。背佛愿,截住法,挡住人身。三千佛,恼怒了,惊天动地。把你家,宗和祖,送在刀山。”《叹世无为》,《经卷文献》,第二册,第535页。
    ② 在谈及人在火坑地狱受苦时,作为民间宗教代言人的“童子”说道:“此人生前作孽,死后何能逃脱?那怕十分本事,万般英雄,到此总躲避,只得自受苦楚。”此言对作恶必受报,颁具总结性。引文见《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2页。
    ③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观音菩萨劝世文经》,《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3页。
    ④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2页。
    ①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6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二)·尚众类得正法归家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95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4页。
    ④ 《明宗孝义达本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18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2页。
    ⑥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二)·尚众类得正法归家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00页。
    ⑦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0页。
    ⑧ 《西林宝卷.(卷下)·扫灭邪宗外道分第三十二》,《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8页。
    ⑨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卷上)》,《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0页。
    ⑩ 《多罗妙法经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58页。
    11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叹人生不常远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6页。
    ①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叹人生不常远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9页。
    ②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卷上)》,《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0页。另,该卷还有数处与此极其类似的说法。如,《大乘正宗分第三》:“若要出其地狱,须要全家持斋戒酒,坚持宝卷,观音来救度。”
    ③ 《太上玄宗科仪·成真了道科第五》,《经卷文献》,第四册,第331页。
    ④ 《叹世无为卷(卷一)·慈悲水忏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1页.
    ⑤ 以上引文俱见《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先天大道本性就是品第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28页。另外,《苦功悟道卷(卷二)》中也有与此完全相同的观点。卷中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若见佛性,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49页。
    ⑥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劫量退道苦不可说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72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7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42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42页。
    ② 《销释金刚科仪-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6页。
    ③ 以上引文俱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大乘法无吐唾地品第十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6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无上甚深妙理血脉论行坛品第二十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39页。
    ⑤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诸恶趣受苦熬大劫无量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8页。
    ⑥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快乐西方人间难比品第十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38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84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大乘法无吐唾地品第十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7页。
    ⑨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大乘法无吐唾地品第十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7页。
    ⑩ “这‘无字’乃是心之异名”。《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无上甚深妙理血脉论行坛品第二十一》,《经卷 文献》,第一册,第639页。
    ① [清]王源:《与方灵臬书》。
    ② 据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2页。
    ④ 《增广觉世编·脱难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31页。
    ⑤ 《增广觉世编·脱难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31页。
    ⑥ 《泰山东岳十王宝卷·莲花劝众分第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2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5页。
    ⑧ 《增广觉世编·太上感应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30页。
    ⑨ 《增广觉世编·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3页。
    ⑩ 根据本卷其它部分的内容和观点,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文中的“功过”应该为善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全部内容。根据:本卷《蔡邢叔改过论》中说:“过也者,指越乎理,背乎君臣父子五伦而言也。改也者,指反身修德,除恶务本而言也……我今反复辨论,推明此说于世,后之改恶从菩者,其有鉴于斯文。”整篇文章实际上讲的是劝人改过,并且将“过”的含义进行界定,文末又让改恶从善者借鉴此文,自然是将此“功过”视为善恶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其所理解的善恶。
    11 “夫衲子正走,见一座功德堂,头殿秦广王,执掌一十八般善事:印经造像、修寺建塔、修桥补路、斋僧布施,佛前舍油点灯、舍铜铸磐、舍铁铸钟,佛前舍旗幡、舍僧鞋、僧衣、僧帽,堂市舍鲜桃、鲜果、鲜花、茶饭,未吃先供与佛,无量功德。”《泰山东岳十王宝卷·宝卷初展分第一》,《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3页。
    ① 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② 在讲完下文化五百饿鬼歌吟而行、数百好人啼哭而过的故事后,文注解曰:“祖家恐人不信儿女善恶感报,故请作证。” 《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叹世无为卷(卷一)·慈悲水忏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1页。
    ③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42页。
    ④ 《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叹世无为卷(卷一)·慈悲水忏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1页。
    ⑤ 因为恶人子孙作福,不仅会有利于其祖宗先人,而且同样会得到相应的善报(本文中对此观点已有论及)。
    ① 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① 《五部六册——开心法要版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破邪显证钥匙经(卷二)》,《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51—152页。
    ② 其具体内容,本章下文注解有详细说明。
    ③ 《太上玄宗科仪·成真了道科第五》,《经卷文献》,第四册,第327页。
    ④ 《销释金刚科仪·持经功德分第十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0页。
    ⑤ 《达摩经卷·五更鼓》,《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18页。
    ⑥ 《金不换(卷五)·玄密真诀》《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00页。
    ⑦ 原文是:“世为人,如口梦,千般虚假。忽而间,缘消散,无影无形。贪着昧,味不长,舌根有坏。图著名,名不久,身后归空。有智人,须看破,尘缘境界。一切的,恩情事,都是迷津。说妻儿,本来是,迷魂之鬼。拉你去,下火坑,地狱之因。论钱财,本来是,牵心之索。吊你在,苦尘牢,万孽灾星。这家园,本来是, 笼身之纲。囚你在,热窠中,煎煮灵神。众世务,本来是,糊涂之药,醉你到,苦海心,颠倒翻身。从此日,苦忙忙,不能解脱,耽误了,本来人,迷失沉沦。终一日,命吁呼,贪图禄绝。那时候,才觉悔,扑了顽空。挨不得,百年齐,阎王勾去。管不得,儿孙事,福禄圆齐。想不得,好荣华,称看梦意。逃不得,大限到,死别生离。杳冥冥,落长霄,裒哉痛哭。悲切切,赴黄泉,只影凄凄。”《西林宝卷(卷下)·开说现在因由分第二十七》,《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16—517页。
    ①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72—373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叹人生不常远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96页。
    ③ 《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72页。
    ④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一)》,《经卷文献》,第八册,第114页。
    ⑤ “悟真偏汉钟离破神仙不能成道,偈曰: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目前。项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又曰:终日行未曾行,终日坐何曾坐?修善元无功德,作恶亦无罪过。时人若未明心地,莫执此言乱作死去定见阎罗,难免镬汤碓磨”。《破邪显证钥匙经(卷上)·破十样仙品第七》,《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34页。
    ⑥ “夫圣人者,生而自悟,不假修持,死而不惧,常言如是。”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达摩血及脉论品第二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2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经(卷上)·破不论在家出家支佛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08页。
    ① 《庞公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47页。
    ② 如该文说“十八女人去念佛,回头各自归前程。莫道女人不成佛,观音菩萨是何人?”《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0页。
    ③ “有一人,诵《华严》,净水洗手。有蚁子闻水滴,亦得生天。(中略)南海岸有五百蝙蝠虫类,听法音,得证了菩提之身。蝙蝠虫一念心,即成圣道(中略)青华寺,鹦鸽儿,求生净土。说法语,念弥陀,要求往生。鹦鸽儿,一念心,归家去了。(中略)往昔时,鸠摩罗,尊者说法。有雉鸡,听法音,即转人身。转人身,一念心,即成佛道。”《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往生净土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86—287页。
    ④ “且众生与佛不同,而众生之性之善,与佛本无差别,故本性是佛。”“真性原是诸佛者,凡圣皆同一性也。”“四众人,原是佛,沉沦苦海。”“佛在灵山莫远求,三宝只在人心头。本性就是真三宝,万法归一一篮收。”分别见《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8页;《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第二册,第182页;《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首语》,第一册,第292页;《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上)·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第一册,第219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22页。
    ⑥ 如:“我劝你受贫人作急参道,不回头失落了永堕沉沦。参大道明真性永无生死,躲离了轮回苦亦得超升。”《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叹世无为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7页。
    ①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4—525页。
    ② 《泰山东岳十王宝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页。
    ③ 原文是:“佛言:看汝此心会我机,从今苦炼参细征。有修有证还有堕,无修无证踏祖基。虚无一窍谈得破,不在凡间守死尸。得证无为长生道,永在九霄天上居。” 《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55页。
    ④ 《销释金刚科仪(卷九)·弥陀如来》,《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0页。
    ⑤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大道本无一物好心二字品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44页。
    ⑥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8页。
    ⑦ 《苦功悟道卷·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04页。
    ①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7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48页。
    ③ 这一观点在前面章节中已有论述。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不论在家出家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8页。
    ⑤ “总要调贤引众,勿惮费力劳神。炼就金刚不坏,功圆果满飞升。有日龙华会选,自得上品莲登。”《金不换(卷五)·劝修行男女》,《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98页。
    ⑥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二)》,《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72页,。
    ①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一》,《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53页。
    ② 《大乘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37页。
    ③ 《销释接续莲宗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69页。
    ①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4页。
    ②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3页。
    ③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99页。
    ④ 《叹世无为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84页。
    ⑤ 原文是:“思量起,生死苦,胆战心惊……苦口劝,会中人,提防生死。想四生,六道苦,胆战心惊。这一遭,出不得,生死苦海……历代帝,古帝王,还怕生死。访明师,求正法,躲避四生。苦口劝,会中人,坚心办道。行与坐,坐与卧,好个光明。不会参,死坐禅,还有地狱。会参得,刹那间,永无轮回”。《大乘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142页。
    ① 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马慧裕奏折,“清政府审结直隶王秉衡等在楚传清净门徒所收徒众樊万兴等一案”。
    ②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99页。
    ③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0页。
    ④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98页。
    ⑤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2页。
    ⑥ 《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世宝卷·大抽白虎品选十八》,《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76页。
    ① 乾隆十八年七月初九日方观承奏折并附单,“审讯南和县人李复成入混元教情形”。
    ② 《西林宝卷(上卷)·出显宿劫根源分第八》,《经卷文献》,第七册,第472页。
    ③ 《西林宝卷(卷下)·开说现在因由分第二十七》,《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16—517页。
    ④ 参见《庞公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36—349页。
    ①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8页。
    ② 《太上玄宗科仪·成真了道科第五》,《经卷文献》,第四册,第327页。
    ③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0页。
    ① 《破邪显正(卷下)·受持神鬼耳报知人好来知人歹来品第二十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838页。
    ② 《叹世无为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7页。
    ③ 《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0页。
    ④ 《西林宝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七册,第476页。
    ⑤ 《苦功悟道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16页。
    ①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卷上)》,《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8页。
    ②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70页。
    ③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0页。
    ④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卷下)》,《经卷文献》,第七册,第85页。
    ⑤ “人老来,病缠身,全不周济,才懊恨,少年时,何不修行。”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诸经引证》,《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0页。
    ⑥ 经卷认为,20岁以上各年龄段均不适合修道,只有“十岁孩儿正好修,大舟不漏可全周。金丹舍利全无坏,身心清净步瀛洲”。参见《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诸经引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216页。
    ①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99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34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8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上卷)·“传灯十卷云”条》,《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31页。
    ⑤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4页。
    ①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2页。
    ②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2—524页。
    ③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2页。
    ④ “人本无妄,妄因邪生,邪本无道,道因情变,情制于心,心制于戒。”《武帝经忏·持正章第一》,《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24页。
    ⑤ 参见《苦功悟道卷·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经卷文献》,第二册,第7页。
    ⑥ 参见《叹世无为卷(卷一)·慈悲水忏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72—73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受戒品第九》,《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85页。
    ① “戒行精严为持教法,所以戒为学道之基。” 《苦功悟道卷·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经卷文献》,第二册,第7页。
    ②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6页。
    ③ 经卷对此大孝的解释有二:一是一切四生万类、蠢动含灵都是父母眷属迷失当人后改头换面而成,故不杀不打、不食其肉、不下贱它就是对父母之孝:二是自己持斋并劝父母六亲眷属不杀生、戒酒除荤就不仅会使其免受生死轮回之苦,还会到安养国享乐。参见《叹世无为卷(卷一)·慈悲水忏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0页。
    ④ 参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22页。
    ⑤ 《金不换(卷五)·静室条规》,《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07页。
    ⑥ 《武帝经忏·持正章第一》,《经卷文献》,第十册,第224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75页。
    ⑧ “人心不了,全在贪嗔心痴,布施所以度吝贪也。” 《目莲解偈集》,《经卷文献》,第八册,第4页。
    ⑨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70页。
    ⑩ 《目莲解偈集》,《经卷文献》,第八册,第8页。
    11 据《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1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75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不论在家出家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7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上卷)》,《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37页;《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第一册,第577页。
    ④ 在历史上,经常有大批百姓(多系民间宗教的信徒)按照民间宗教首领的指令,弃仅有的少量家产于不顾,挈妇将雏相投奔。明清时期,这类真实的现象也不鲜见。
    ⑤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8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77页。
    ①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9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禅定威仪白莲无想天品第六》,《经卷文献》,第一册,565页。
    ③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9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行杂法堕地狱品第十九》,《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30页。
    ⑤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醒心诗摘注》,《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9页。
    ⑥ 《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卷一)·一字流出万物的母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01页。
    ⑦ 《西林宝卷(卷上)·禅定功夫分第三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22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8页。
    ① 以上诸文均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0—541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称赞妙法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9页。
    ③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72页。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快乐西方人间难比品第十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19页。
    ⑤ 原文是:“种种福德,不如受持自己无字真经,一念顿悟,无生法忍,息灭妄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登彼岸,永出三涂。”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称赞妙法品第十七》《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29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大道本无一物好心二字品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48页。
    ⑦ 该经中还有更多类似观点的表达。如“弹指省悟,胜修八万大劫,刹那明道,胜修三祗劫”、“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等。《破邪显证钥匙卷(上卷)·“传灯十卷云”条》,《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31、233页。
    ① 《坛经·疑问品》。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0页。
    ③ 《增广觉世编》,《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1页。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68页。
    ①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二·四言良箴》,《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89页。
    ②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二·坛经要语》,《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92页。
    ③ 《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宝卷·成就功名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七册,第245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3页。
    ⑤ 《金不换(卷四)·莫好高长词》,《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65页。
    ⑥ 《西林宝卷(卷下)·扫灭邪宗外道分第三十二》,《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65页。
    ① 《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17—423页。
    ② 《多罗妙法经卷(卷一)·剖明威音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七册,第547页。
    ③ 《达摩经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15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大道本无一物好心二字品第二十三》,《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45页。
    ⑤ 原文是:“是人行邪道者,如此行道,向外奔驰,不达本源自性天真佛,自昧何有相见?故日不能见如来。”《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览集金刚科仪布施咸悟菩提重办重征岂识觉性品第八》,《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80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8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9页。
    ⑧ “论曰:重颂前文无智迷修执念。念经不会佛意,念佛不明自心,此是生死邪路。”《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念佛念经破邪烧纸品第十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00页。
    ⑨ 以上引文俱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34页。
    ⑩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38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1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35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悟道末后一着品第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41页。
    ④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36页。
    ⑤ 《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73页。
    ⑥ 据《达摩祖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274页。
    ⑦ 参见《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77页。
    ⑧ 《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19页。
    ⑨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23页。
    ⑩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上)》,《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23页。
    11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4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6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4页。
    ③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是本性人。本来面目真净土,临危之时显光明。佛法僧宝在人心,三宝就是主人公。本性就是真三宝,临危之时显金身。”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4页。
    ④ 《叹世无为卷(卷二)·破迷显证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97页。
    ⑤ 参见《叹世无为卷(卷二)·破迷显证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97页。
    ⑥ 《大乘金刚宝卷科仪(卷上)·依法出生分第八》,《经卷文献》,第一册,第87页。
    ⑦ 《叹世无为卷(卷二)·破迷显证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99页。
    ⑧ 《金不换(卷五)·行道真言》,《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19页。
    ① 《金不换(卷四)·八扫光》,《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55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四)·破念经品第二十》,《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33页。
    ③ 原文:“凡夫不入理,心缘世上事。乞钱买瓦木,盖他虚空地。却被六贼驱,背却真如智。终日受艰辛,妄想图名利.如此学道人,累劫终不至。” 《破邪显证钥匙经(卷上)·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25页。
    ④ “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性空法亦空,十八绝行踪。俱自无心碍,何悉神不通?”《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乾坤世界连环无尽穷子品第二十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251页。
    ⑤ 《金不换(卷三)·修行金石言》,《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15—516页。
    ⑥ 《金不换(卷五)·静室条规》,《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03页。
    ⑦ 《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经卷文献》,第四册,第105页。
    ⑧ 参见《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77页。
    ①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快乐西方人间难比品第十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39页。
    ② 《坛经·行由品》。
    ③ 《销释木人开山宝卷(卷二)·见性明心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五册,第869页。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虚空架住大千世界品第十》,《经卷文献》,第二册,第319页。
    ⑤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先天大道本性就是品第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314页。
    ⑥ 以上两引文俱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不论在家出家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3页。
    ⑦ “祖家说破众生修行,皆不知常住真心,难免轮回。”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61页。
    ⑧ 《苦功悟道卷·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经卷文献》,第二册,第7—8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三)·破念佛念经破邪烧纸品第十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600页。
    ② 以上引文见《叹世无为卷(卷一)·一句妙意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4页。
    ③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45页。
    ④ 《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卷三)·先天大道本性就是品第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729页。
    ⑤ 以上诸引文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538页。
    ⑥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禅定威仪白莲无想天品第六》,《经卷文献》,第一册,564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46页。
    ⑧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下)·破念经念佛信邪烧纸品第十三》,《经卷文献》,第一册,第251页。
    ⑨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览集方便修三十三天诸天品第四》,《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0页。
    ①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不论在家出家品第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27页。
    ② 《破邪显正(卷上)·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二册,第617页。
    ③ 《金不换(卷四)·悼劫月调》,《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24页。
    ④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观音菩萨劝世文经》,《经卷文献》,第八册,第203页。
    ⑤ 以上诸引文俱见《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7—558页。
    ⑥ 《真人尊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50页。
    ⑦ 原文是:“得道成真,非凡质之所能为,实由风土气数之所禀。智愚不同,清浊自异,道果成真,愚可以智, 浊可以清。天地神机,令人不知,则日出于自然。自然之妙,则变化无穷矣。” 《真人尊经》,《经卷文献》,第十册,第750页。
    ① 《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2页。
    ②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一)·破四生受苦品第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39页。
    ③ 《苦功悟道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二册,第12页。
    ④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98—99页。
    ⑤ 《清净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70页。
    ⑥ 《销释金刚科仪·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9页。
    ⑦ 《破邪显证钥匙卷(卷二)·破三宝神通品第五》,《经卷文献》,第一册,第558页。
    ①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化度天台坚意持斋品分第九》,《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35页。
    ② 《金不换(卷二)·百忍歌》,《经卷文献》,第八册,第435—436页。
    ③ 《增广觉世编·忍字宝训》,《经卷文献》,第十册,第80页。
    ④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一·修行须知》,《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48页。
    ⑤ 《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卷三)·十进步》,《经卷文献》,第八册,第191页。
    ⑥ 《元化指南·风雅编卷二·修行结缘歌》,《经卷文献》,第八册,第774页。
    ⑦ 《金不换(卷四)·修行二十条规》,《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22页。
    ① 《金不换(卷四)·天思条》,《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23页。
    ② 《金不换(卷五)·修道真言十六首》,《经卷文献》,第八册,第652页。
    ③ 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11页。
    ④ 顾颉刚编著:《妙峰山·自序》(民俗学会丛书之一),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行,1982年,第6页。
    ① 根据陈昌文:《宗教与社会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② 陈昌文:《宗教与社会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① 姜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成果系列总序》,载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以明清时期的宁夏为例,据笔者统计,这一时期共发生影响民生的地震、火灾、水灾、风灾41次,其中,地震37次,仅明宏治八年(1495年)三月,就发生地震12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数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一月三日),当时“地如奋跃,土皆坟起……三县城垣、堤坎、屋舍尽倒,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灾异》,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 《明史》卷三○《五行志》。
    ④ “残酷的经济榨取和野蛮的政治压迫,造成明末农村十室九空,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①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② 艾尔·巴比著,李银河编译:《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9页。
    ③ 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④ 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百龄奏折并附件,“安徽方荣升转传收元教被审讯情形”。
    ⑤ 这是该教首领马进忠的供词。奏折原文是:“据首逆马进忠供称:……道光元年,马万良将教传与该犯(马进忠)掌管,即为教酋。徒众渐多,心生妄念,欲图富贵,见刘恭、吴得荣犯案身死,同教人中皆为不平;又因连年被水,收成歉薄,即起意乘机煽惑,纠众造反。”道光四年正月初七日琦善奏折,“马进忠传习明天教并谋反情形”。
    ⑥ 据学者刘子扬先生的统计,到清代民间宗教的数目已达107种之多,而据笔者所粗略统计,通过揭竿而起对抗现世政治秩序的途径以求改善生存状态的教派仍然系少数。
    ⑦ 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0页。
    ① 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② 本文引言部分以外的“正统宗教”指学界习惯上所称的儒释道等大型正统宗教,虽然笔者不认为儒家是宗教。
    ③ 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④ S.南达:《文化人类学》,第283页和第284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⑤ 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 路遥《浅析当代中国邪教的文化根源》,载社会向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序言》,第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 "We arc dealing, after all, with representations of gods here, and trying to establish the elements that determine representations.It may then seem odd to say that the god partly determines his own representation, since unless we actually believe in Chinese gods,a god simply is his or her representations." Robert Hymes, Way and Byway: Taoism,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1,page 268.
    ⑤ "Perhaps what one rneans by 'the god'here,as distinct from any current representation at the moment, is the history of previou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od, or rather their varying histories,which are multiple for any gods; the repertoire of representations of any god that have been thrown up by past worshippers and are circulating and available for use in the present time. " Robert Hymes, 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1, page 268.
    ① 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85页。
    ② 嘉庆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特依顺保奏折,“讯名阮朋龄等要配传徒分别定拟”。
    ③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宝瑔奏折并附件,“拿获已正法之张仁余党贾敏等审明情形”。
    ④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宝瑔奏折并附件,“拿获已正法之张仁余党贾敏等审明情形”。
    ⑤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二日和珅等奏折,“蠡县民董敏等习教散卖歌单分别定拟情形”。
    ⑥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二日和珅等奏折,“蠡县民董敏等习教散卖歌单分别定拟情形”。
    ① 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陈预奏折,“审明陵县收诵红阳经之陈谨等”。
    ② 嘉庆二十九年九月十七日方受畴奏折,“审明柘城县民王元印等传习红阳教情形”。
    ③ 乾隆十八年七月初九日方观承奏折并附单,“审讯南和县人李复成入混元教情形”。
    ④ 嘉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马慧裕奏折附片,“直隶王姓在湖北传徒授清茶门教敛钱”。
    ⑤ 如铃木中正先生认为,白莲教最迎合信徒需要的方面是消病祛疾和现世的安居乐业。绝大多数教派经卷的内容是谈论去病免灾。据[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⑥ 刘仲字:《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132页。
    ① 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133页。
    ② 嘉庆二十九年九月十七日方受畴奏折,“审明柘城县民王元印等传习红阳教情形”。
    ③ 嘉庆十九年闰二月二十六日方受畴奏折,“永城县洪广汉等拜山东济南僧人玉清为师自倡离卦道教”。
    ④ 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马慧裕等奏折,“清政府讯究直隶滦州石佛口及卢龙王姓在湖北武昌等地传习清净门的情况”。
    ⑤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毕沅等奏折,“湖北房县访获传习收元教之丁文彩等审明定拟事”。
    ⑥ 郑晓江主编《中国辟邪文化大观》(下),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页。
    ⑦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绪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① 如,“以上董敏、武绪彦、任立吉三犯,均止布施钱文,领买歌单,并无入会同教情事。……智如玉每年赴唐山赶会,均有布施香钱,迨卜继源病故,始行停止,并无入教”。再如,“并据刘韩氏同子刘清奇暨杨思陇之弟杨思凤佥供,仅止随会烧香,并未从事入教。”分别见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刘峨奏折,“审明董敏等传习收元教一案”;嘉庆二十年十月初七日那彦成嘉折,“拿获束鹿县民马杨氏等传习红阳教情形”。
    ② 铃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据[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③ 嘉庆二十九年九月十七日方受畴奏折,“审明柘城县民王元印等传习红阳教情形”。
    ④ 道光十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周天爵等奏折并附件,“湖北襄阳黄起能等传习牛八教,并预谍起事”。
    ⑤ 《中国清代宗教史》中说:“农民等广大劳动群众入教,表面看来是由于封建迷信所致,如为了求得神仙保佑、消灾祛祸,实质上是由于贫困所致”。然而,该书接着又说:“当然,贫困和入教本身并无必然联系。”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137页。
    ⑥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经卷文献》,第七册,第142页。
    ⑦ 《五部六册——兰风注解经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叹世无为卷(卷一)》,《经卷文献》,第一册,第475页。
    ⑧ 《增广觉世编·脱难篇》,《经卷文献》,第十册,第31页。
    ① 刘平:《地下王国的建立——明清秘密教门“左道惑众”的途径》,载《史苑》,2004年第7期。
    ② 《达摩祖师度人戒牒(一名归家路引)》,引自《经卷文献》,第七册。第307页。
    ③ 乾隆十八年八月初八日方观承奏折附单,“续获王会习教案内伙党审讯供词并合同”。
    ④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① 据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百龄奏折并附件,“安徽方荣升转传收元教被审讯情形”。
    ② 《康熙·邹县志》卷三《灾乱》。转引自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③ 徐从治:《平妖纪事》。转引自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④ 徐从治:《平妖纪事》。转引自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⑤ 《明熹宗实录》卷十七。转引自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⑥ 《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8—279页。
    ① 陈昌文:《宗教与社会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6—87页。
    ②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中译本上册,第524—525页。
    ③ 陈昌文:《宗教与社会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④ 《经卷文献》,《目录纪因》,第三册,第10页。
    ① 参见《林子三教正统论》《三教正宗翻印序》、《三教正宗统论序》,《经卷文献》,第三册,第3—9页。
    ②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③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二日和珅等奏折,“蠡县民董敏等习教散卖歌单分别定拟情形”。
    ④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①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2页。
    ② 据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③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
    ④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宝琼奏折并附件,“拿获已正法之张仁余党贾敏等审明情形”。
    ⑤ 据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⑥ 兰簃外史:《靖逆记》卷五,《林清》。转引自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夏。
    ⑦ 这是该教首领马进忠的供词。奏折原文是:“据酋逆马进忠供称:……道光元年,马万良将教传与该犯(马进忠)掌管,即为教首。徒众渐多,心生妄念,欲图富贵,见刘恭、吴得荣犯案身死,同教人中皆为不平;又因连年被水,收成歉薄,即起意乘机煽惑,纠众造反。”道光四年正月初七日琦善奏折,“马进忠传习明天教并谋反情形”。
    ①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② 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③ 韩秉方:《中国的民间宗教》,见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④ 由于各教派的教义不可能如此单纯,因而,这几种类型的划分只是粗线条的,主要视其立教宗旨、教义中最大比例的内容是何性质以及在宗教活动中有无体现。
    ① 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 转引自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③ “一孝爹娘,二敬尊长,三和乡邻,四睦夫妇,五和兄弟,六济贫寒,七守本分,八行忍辱,九掩人恶,十扬人善。”转引自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④ 参见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⑤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56页。
    ⑥ 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57页。
    ⑦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⑧ 参见南炳文主编《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185页。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朱批奏折》中的农民运动类秘密结社项。转引自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② 参见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③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① 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33页。
    ②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胡宝瑔奏折并附件,“拿获已正法之张仁余党贾敏等审明情形”。
    ③ 乾隆十八年七月初九日方观承奏折并附单,“审讯南和县人李复成入混元教情形”。
    ① 据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版。
    ② 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③ 这一理论与其它理论之间的具体关系在下文中的“思想理论的系统化”部分有专门论述。
    ④ 如清茶门教赵庭芳父子“又制造登云鞋、布表文执照,并用黑缎上画一小牛,捏称黑缎牛,生前供奉可以避邪”。同治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李宗羲奏折,“清政府查获山西绛州民张端魁等立清茶教传徒敛钱”。
    ① 以上参见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页。
    ② 这里不使用从逻辑上来着常用的“矛盾”一词,是因为民间宗教与政府问的矛盾之存在是必然的,笔者认为使用表示矛盾激化后状态的“冲突”一词应该更为恰当一些。
    ③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控制指的是这样的社会手段和过程,即依据社会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施加影响,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社会各个构成要素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④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⑤ 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09页。
    ⑥ 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91—92页。
    ① 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当代冲突论会认为宗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天生的斗争性的社会制度和信仰体系”。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④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⑤ 如天理教徒曾经一度攻入清朝作为国家统治中枢的北京紫禁城。
    ⑥ 嘉庆二十九年九月百龄等奏折,“审明王三保与朱明道在安徽阜阳复兴三阳教”。
    ① 《金不换(卷五)·金鸡三唱》,《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97页。
    ② 道光十二年四月初九日杨国桢奏折,“河南涉县人申老叙在直隶传习白阳教(清茶教)清政府访查其原籍传徒情况”。
    ③ 道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耆英等奏折,“清政府查明通州民李八等习红阳教事”。
    ④ 嘉庆二十一年三月初八日方受畴奏折,“清政府查获卢龙县王时玉等在河南新野等处传习清茶门教收徒张尔坦等情形”。
    ① 《金不换(卷四)·庚寅元旦发笔劝谕醒世语》,《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73页。
    ② 《金不换(卷五)·金鸡三唱》,《经卷文献》,第八册,第597页。
    ③ 《太上祖师兰世因由总录·殷祖行脚宝卷》,《经卷文献》,第六册,第278页。
    ④ “成都将军观成、湖广提督刘君辅奏,为官兵夺据马桑溪卡,并堵截茶山坝另股窜匪事”,中国社会科学
    ①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②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 [德]卢曼著,刘锋、李秋零译:《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1页。
    ② 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28页。
    ① 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载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参见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①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130页。
    ②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③ S.南达:《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和284页。转引自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
    ①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③ Bryan Wilson,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ectarianism.P221,转引自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④ 在这里,应该注意一个问题的认识。民间宗教的经卷,充斥着大量的诸如“皇帝万岁万万岁”等表达对当世皇权顶礼膜拜的偈语、语句等。由于经卷的实际内容中并无实质性的肯定、赞荚封建皇权和专制统治的内容,故这应当理解为民间宗教规避当局政府打击迫害的障眼法,而非真的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
    ①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赵尔巽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3.李世瑜:《宝卷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秘密结社项。
    5.《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台湾)新文丰出公司,1999年版。下列其它经卷出处与此相同,注略。
    6.《金刚经注太山》。
    7.《目录纪因》。
    8.《林子三教正宗统论》。
    9.《苦功悟道卷》。
    10.《破邪显证钥匙卷》。
    11.《元化指南》。
    12.《销释接续莲宗宝卷》。
    13.《清净宝卷》。
    14.《泰山东岳十王宝卷》。
    15.《金不换》。
    16.《三教真传》。
    17.《西林宝卷》。
    18.《增广觉世编》。
    19.《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
    20.《目莲解偈集》。
    21.《护国佑民伏魔宝卷》。
    22.《大圣弥勒化度宝卷》。
    23.《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
    24.《销释金刚科仪》。
    25.《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
    26.《彩门科教妙典卷(光绪抄本)》。
    27.《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
    28.《佛说弥勒石佛尊真经》。
    29.《龙华宝经》。
    30.《古佛当来下生弥勒出西宝卷》。
    31.《弥勒尊经》。
    32.《大乘金刚宝卷科仪》。
    33.《东厨司命定福宝经》。
    34.《五公末劫经》。
    35.《太上玄宗科仪》。
    36.《达摩经卷》。
    37.《达摩祖师度人戒牒(一名归家路引)》。
    38.《销释悟性还源宝卷》。
    39.《普静如来钥匙通天宝卷》。
    40.《明宗孝义达本宝卷》(日据抄本)》。
    41.《庞公宝卷》。
    42.《佛说利生了义宝卷》。
    43.《叹世无为卷》。
    44.《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宝卷》。
    45.《多罗妙法经卷》。
    46.《十王卷》。
    47.《立愿宝卷》。
    48.《归原宝筏》。
    49.《佛梦祖师因果录》。
    50.《八字觉原》。
    51.《十诰灵文》。
    52.《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咸丰本)》。
    53.《醒世要言》。
    54.《斋戒述原》。
    55.《玉历钞传警世》。
    56.《九天司命灶王经》。
    57.《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
    58.《规矩准绳》。
    59.《观音救劫劝善文》。
    60.《认道指南》。
    61.《三一教经卷》。
    62.《实讲集要》。
    63.《保生大帝吴真人传》。
    64.《坛经》。
    65.《玉匣记(正统道藏版)》。
    66.《圣谕广训》。
    67.[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8.姜生:《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巴蜀书社,1996年版。
    69.姜生、郭武:《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
    72.刘平:《文化与叛乱——以清代社会为视角》,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3.李世瑜:《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四川大学史学系,1948年版。
    74.金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5.罗香林:《流行于赣闽粤之真空教》,中国学社,1962年版。
    76.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77.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78.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9.《辞源》,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一、四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编《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82.顾颉刚编:《妙峰山·自序》,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行,1982年版。
    83.刘锋、李秋零译,[德]卢曼著:《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朗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85.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影印本,1984年版。
    86.盂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
    87.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8.郑志明,《无生老母信仰溯源》,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89.喻松青:《明清白莲教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0.王家佑:《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版。
    91.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
    92.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3.秦宝琦:《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4.马西沙:《清代八封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5.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华书局,1989年版。
    96.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7.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
    98.闵甲、黄克克、韩铁岭等译,[美]J·L·斯图尔特著:《中国的文化与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99.梁守锵译,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0.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1.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02.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3.[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04.李尚英:《中国清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5.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6.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7.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8.李尚英:《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9.李尚英:《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0.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台湾)新文丰出公司,1999年版。
    111.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112.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13.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4.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5.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南炳文主编《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7.刘仲宇:《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版。
    118.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9.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0.李银河编译,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1.甘阳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122.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3.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4.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5.郑晓江主编《中国辟邪文化大观》(下),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1. Robert Hymes, 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001.
    1.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姜生:《论宗教生态——新兴教派与邪教形成的文化逻辑》,《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姜生:《民间信仰与大型宗教的递变关系及能量交换》,《文史哲》,2006年第1期。
    4.姜生:《栖真观碑记所见沂蒙山区早期全真道》,《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4期。
    5.姜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成果系列总序》,见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路遥:《浅析当代中国邪教的文化根源》,《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刘平:《关于中国邪教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载《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9.[美]高士达:《为财神,还是为弥勒——关于中国清朝中期民间宗教各派中的钱财及其使用》,《宗教、教派与邪教——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文史哲》,2006年第1期。
    11.王燕琴:《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6年 第3期。
    12.刘礼堂:《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民间道教信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
    13.李天纲:《从“文化多样性”看民间宗教信仰的合法性》,《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4.李媛:《16至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15.濮文起:《神圣家族:明清时代民间宗教世界的传教世家》,《求索》,2006年第7期。
    16.柏桦:《宗教与邪教——明清时期刑罚政治观》,《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7.徐小跃:《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8.任丽新:《汉代社会的民俗宗教刍议》,《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