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论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之比较。重点对朝中两地区青铜时代各类石构墓葬的分布状态、文化内涵、年代与相互关系及其阶段性特征等问题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将朝中两地区不同时段的各类石构墓葬整合,并对文化内涵比较分析后,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
     1、石构墓葬及附属文化同步发展的阶段性,尽管各区分期编年的时间上略有参差,并非完全整各划一,但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表现出基本的一致性和同步发展的趋势。
     2、石构墓葬及附属文化的连续性。
     3、石构墓葬发展的不平衡性及附属文化的多元性。
     总体看,朝中两国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上自夏代---下至西汉早期前后,唯石为葬这种特殊的丧葬形式延续了2000年,并覆盖的地域广大,在区域内无论是时间或是空间都存在着联系型,表明其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朝中的石构墓葬及发展过程与相邻考古文化地区墓葬形式及所属文化明显不同,由此形式独具特征的石构墓葬文化系统,成为东北亚地区主导性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对周邻文化区产生过巨大影响。
In this paper,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studied andthe author compared these tombs with the on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djoining the KoreanPeninsula. In this paper, the north of Korean Peninsula was the areas located in the Democratic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DPRK). The Northeast China was mainly included the east areas of theNortheast China, an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his areas reached JilinProvince in the north,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DPRK in the east, West Liao River in thewest, and the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south. The temporal range in this paper was the Bronze Ageof which the upper temporal limit is the Xia Dynasty and the lower temporal limit is the late phase ofWarring States periods. However, when involved the specific materials, the temporal range may havea little extension.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is paper referred to the tombs made of stones. Thesorts of stone-constructed in the spatial-temporal range of this paper were included accumulated stonetombs, the cavern tombs, the dolmens the 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Thecontents of this paper were includ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 cultural essence, the date, theinterrelationships and the phrase of each sort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The Chapter One was an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was explained, the spatial-temporal rang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were defined, and the archaeologicaldiscoveries, the brief history of research,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overview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explained and interpreted the objective and the wring method of this paper.
     The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were about the distribu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sort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included thedolmens, the 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Firstly, in Chapter Two, theexisting basic material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overviewed. At the same time, referr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further divided thetombs into four types, the slate type, the block stone type, the mixed-constructed type and the pit type.Then the dolmens were divided into some sub-types based on the detail features. Secondly, in ChapterThree, the issu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s of the 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had been viewed as the same type. By moremeticulous researching the basic materials of the 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is paper shown that there were great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two sorts of tombs in the distributions, structures and the unearthed objects, so the stone coffin tombs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should be seen as different typ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the stone coffin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which are Type I, Type II, Type III and Type IV, and the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whichare Type I and Type II.
     The Chapter Four was about the period division and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is chapter had foursections. The Section One was about the cultural sequences and chronology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related to the the stone-constructed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in which the first one equals to the14th-10th century BC, the second one equals to the10th-8thcentury BC, the third one equals to the7the-6th century BC, and the forth one equals to the5th-3rdcentury BC. The Section Two and Section Three were about the period division and the chronology ofthe dolmens, the stone coffin tombs and the stone outer coffin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Peninsula. Based on the chronology established by the period division of the Bronze Age cultures inthe former section, the chronology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and the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were discussed. TheSection Four was about the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Korean Peninsula.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erns of each sort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and of therelated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remains,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ribution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distribution areas and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each sort of the stone-contructed tombs weresummerized and anlyzed, and then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s, the evolvement rules and theinterrelation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Peninsula were futher discussed.
     The Chapter Five examined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djoining theKorean Peninsula. Firstly,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background, the coffin characteristics, the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one-con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east Chinaadjoining the Korean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accumulated stone tombs, the cavern tombs,the dolmens and the stone coffin tombs. Then the distributions and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abouteach sort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were discussed. At last,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bout each sorts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and the related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mains, the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djoining the Korean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zon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connections, the developmentstages and the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each sort of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each zones wereanalyzed.
     The Chapter Six was an comparison and integrated research about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Northeast China adjoining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was themost significant part of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distributions, the forms of tombs, the periods andthe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each sort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North of the KoreanPeninsula and China, the author compared each sort of stone-constructed tombs and integratedresearch of culture patterns. There were three sections in this chapter. The Section One was about thedistribution patters and the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each sort of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above areas.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the research areas were dividedinto eight groups which are from Group I to Group VIII, and the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each sort of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each group and the phras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interactions wereexamined.
     In the Section Two, the comparison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each sort of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China were done. It could be found that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during the Bronze Age in above two areas had diverse sorts, complexforms and broad distribution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about the forms and culturalfeatures in each sort of stone-constructed tombs, there were inter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ones in China.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se two areas were not particular features of som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tothe contrary, the tombs in each areas had their particular source and transformed independently by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he adjac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e Section Three was about theformation and the cultural patterns about the cultural zone of the stone-constructed tombs in the North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China. The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is cultural zone could be dividedinto three stages in which the first one is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second one is from themiddle and late Sh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and the third one is from theWestern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n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about the cultural patterns of this cultural zone was done.
     The Chapter Seven was conclusion. Several understandings were summarized. The limitations ofthis research and the issue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futherly in the later work were pointed out.
引文
1刘炳兴:《论檀君及古朝鲜时期的遗存遗物发掘成果》,《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1期,3~6页;朴真煜:《对古朝鲜的琵琶形短剑文化再检讨》,《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2期,6~9页;石光浚:《对朝鲜支石墓的研究》社会科学院,2002年,231~247页。
    2本文所指的朝鲜半岛青铜时代的概念参考: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编辑部:《韩国考古学词典-青铜器时代篇》,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4年。
    3本文界定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石构墓葬材料中部分墓葬材料的年代下限为公元前2世纪前后,绝对年代已进入汉代,但考虑到讨论支石墓延续的特点及论文结构的完整性,本文也对这批材料进行分析。
    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473页;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页。
    5许玉林、许明纲:《辽东半岛石棚综述》,《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1期。
    6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3页。
    7王仲殊:《从东亚石棚的年代说到日本弥生时代开始于何时的问题》,《考古》2004年5期。
    8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9藤田亮策:《朝鲜古代文化》,《岩波讲座,日本历史》,1934年。
    10藤田亮策:《大邱大凤町支石墓调查》,《昭和十一年度古迹调查报告》,1936年。
    11田村晃一著、白云翔译:《东北亚地区的支石墓》,《博物馆研究》1995年4期,62页。
    12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9~11页。
    13林孝泽:《居昌、陕川的巨石墓》,东义大学博物馆学术丛书(一),1987年。
    14河文植著、堂白衫译:《韩国青铜时代墓制研究-以“支石”和“敷石墓”为中心》,《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6年1期。
    15朝鲜总督府:《大正四年度朝鲜古迹调查报告》,1916年。
    16有光教一:《黄海道凤山郡楚卧面箱式石棺墓中的磨制石剑和石镞》,《考古学杂志》1941年第31–9期。
    17有光教一:《平安北道江界渔雷面发现的一座箱式石棺及副葬品》,《考古学杂志》1941年第31–3期。
    18韩兴洙:《朝鲜的巨石文化硏究》,《震檀学报》1935年3期。
    19孙晋泰:《朝鲜dolmen考》,《开辟》1934年1期:《对朝鲜dolmen调查硏究》,《朝鲜民族文化硏究》1948年。
    20林炳泰:《韩国支石墓的形式及年代问题》,《史从》1964年9期。
    21有光教一:《朝鲜支石墓谱系的考察》,《古代学》16卷2-4号合刊,1969年。
    22金载元、尹武炳:《韩国支石墓研究》,国立中央博物馆,1967年。
    23崔梦龙:《全南地区支石墓的形式和分类》,《白山学报》20,1976年。
    24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1974年4期,74~118页;《对北槍遗址的石棺墓和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1973年5期,63~78页;《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1979年7期,109~182页。
    25都宥浩:《朝鲜巨石文化研究》,《文化遗产》1959年2期。
    26金载元、尹武炳:《韩国支石墓研究》,国立中央博物馆,1967年。
    27石光浚:《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1979年7期。
    28甲元真之:《朝鲜支石墓的编年》,《朝鲜学报》1973年6期。
    29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坟墓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61年。
    30朝鲜社会科学院:《黄海北道沙里院上梅里石箱坟调查报告》,《大同江及载宁江遗址古坟发掘报告》,1958年;金勇玕:《美松里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各地遗址整理报告》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1~19页;郑燦永:《北仓郡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科学院出版社,1974年;李起渊:《德川胜利山遗址发掘简报》,《遗址发掘报告》11,1978年。
    31李钟宣:《韩国石棺墓的研究》,《韩国考古学报》1976年1期。
    32金贞培:《对韩国青铜器文化的起源小考》,《古文化》17,1979年。
    33金元龙:《韩国考古学概说》,一志社,1986年。
    34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
    35石光浚:《论路岩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3年1期。
    36石光浚:《论路岩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3年1期6~7页。
    37Renfrew C.:《Megaliths, territories and population, in de Laet, S. J.(ed) Aculturation andContinuity in Atlantic Europe》,《Dissertiones Archaeologicae Gandenses ⅩⅥ》,1976年,298-320页;Kinnes, Ⅰ.:《A. Les Fouaillages and megalithic origins》,《Antiquity》1982(56),24-30页。
    38李隆助:《韩国支石墓社会与其仪式》,《东方学志》1980年2324期合辑。
    39崔梦龙:《全南地区支石墓社会阶级的发生》,《韩国史研究》35,1981年。
    40金秉模:《韩国巨石文化的源流研究Ⅰ》,《韩国考古学报》1981年第1011期合辑。
    41池建吉:《关于支石墓社会复原的一考察》,《梨花史学研究》1983年第1314期合辑。
    42卢爀真:《青铜器时代的社会与文化》,《韩国史》1997年3期。
    43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
    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编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44河文植:《古朝鲜的墓葬研究-以朝鲜的支石墓为中心》,《檀君学研究》2005年12期,138~141页。
    45李顺珍:《论大同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优秀性》,《朝鲜考古研究》1999年1期,3~8页。
    46河文植:《朝鲜学界的古朝鲜研究倾向》,《白山学报》2006年4期。
    47河文植:《古朝鲜地区的支石墓研究》,白山资料院,1999年;《从大同江文化论来看朝鲜学界的研究倾向》,《檀君学研究》2006年6期。
    48田村晃一、白云翔译:《东北亚地域的支石墓》,《博物馆研究》1995年4期。
    49王洪峰:《石棚墓葬研究》,《青果集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50范恩实:《辽东石棚渊源研究》,《北方文物》2010年1期。
    51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编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52李昌言:《论平壤一带石棺墓和其变迁》,《朝鲜考古研究》1996年2期。
    53金东日:《对平壤一带石棺墓的类型与变迁》,《朝鲜考古研究》2007年1期。
    54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9页。
    55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16(古代篇6、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白山资料院,2002年。
    56朴哲:《表台遗址发掘的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1期,10~12页。
    57石光浚:《关于文兴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1年4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4页。
    5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59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60韩仁德、张喆满:《场里布谷峰支石墓群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5年1期,37~41页。
    61张喆满:《对于场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6年4期。
    62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87页。
    63高荣男:《劳动里支石墓清理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1年3期,37~39页。
    64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4~57页。
    65李周显:《对于新调查发掘的梧山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7年3期,17~21页。
    66金东日:《北斗七星形态排列的九瑞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5年3期,40~46页。
    67车达满:《对江南郡新兴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2000年4期,2~6页。
    68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太城里古墓群》,《遗迹发掘报告》5,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6~8页。
    6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36~138页。
    70金东日:《对于甑山郡龙德里支石墓群》,《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4期:《对于甑山郡龙德里10号支石墓的星座》,《朝鲜考古研究》1997年3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71金东日:《关于平壤一带石棺墓的类型与变迁》,《朝鲜考古研究》2007年1期,2~6页。
    72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73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7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1(古代篇2)表台遗址》,《平壤市古代房址》,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16页。
    75石光浚、车达满:《关于九龙江遗址》,《朝鲜考古研究》1997年4期,8~9页:石光浚、金宗铉、金在湧:《高燕里遗址发掘报告》,《江岸里、高燕里、九龙江遗址发掘报告》,2002年。
    76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77~182页。
    7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78石光浚:《对北仓遗址的石棺墓与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5,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年,63~78页;郑燦永:《北仓郡大坪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119~138页。
    79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80金基雄:《平安南道价川郡墨房里支石墓发掘中间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64~
    76页;李正南:《墨房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硏究》1991年1期,10~16页。
    81金东日:《对于沙里院市广成洞支石墓发掘》,《朝鲜考古研究》1988年4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82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74~81页;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83黄基德:《黄州郡沈村里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3,科学院出版社,1966年,32~42页;《黄海北道黄州郡沈村里长洞支石墓》,《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56~63页。
    84卢哲洙:《江南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1年1期,34~36页。
    85崔鹰仙:《鱼龙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4期,36~38页。
    86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成哲、金南一:《黄海南道银川郡亭洞里一带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9年1期,33~36页。
    87本文的亭洞里19号支石墓,在原报告中编号了牛宁洞1地点19号墓。
    88罗命宽:《药师洞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1988年2期,47~48页;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16~120页。
    8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21~125页。
    90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26~128页。
    91黄基德:《黄海南道龙渊郡石桥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35~47页;韩永熙:《角形土器考》,《韩国考古学报》1983年14、15号合辑。
    92鸟居龙藏:《朝鲜的支石墓》,《东洋文库调查部研究报告1》,1926年。
    93藤田亮策:《大邱大凤町支石墓调查》,《昭和十一年度古迹调查报告》,1936年。
    94藤田亮策:《朝鲜的石器时代》,《东洋史讲座》18,雄山阁,1942年。
    95有光教一:《朝鲜支石墓谱系的考察》,《古代学》16(2~4号合刊),1969年。
    96甲元真之:《朝鲜支石墓的编年》,《朝鲜学报》1973年6期。
    97田村晃一著、白云翔译:《东北亚地区的支石墓》,《博物馆研究》1995年4期。
    98林炳泰:《韩国支石墓的形式及年代问题》,《史从》1964年9期;金载元、尹武炳:《韩国支石墓研究》,国立中央博物馆,1967年;崔梦龙:《全南地区支石墓的形式和分类》,《白山学报》20,1976年。
    99池健吉:《东北亚支石墓的型式学考察》,《韩国考古学报》12,1982年。
    100卢爀真:《积石附加支石墓的型式和分布》,《翰林大学论文集》4辑,1986年。
    101李荣文:《韩国支石墓社会研究》,学研文化社,2002年;李相吉:《区划墓与其社会》,《锦江:松菊里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006年;金承玉:《对墓域式(龙潭式)支石墓的展开样相的考察》,《岭南考古学》39,2006年;尹昊弼:《对青铜时代墓域式支石墓的研究》,《庆南研究》2009年创刊号;韩松义:《对南海岸地区墓域式支石墓的一考察》,《庆南研究》2010年3期。
    102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对北北仓遗址的石棺墓和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5,1973年;《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7,1979年;《论路岩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3年1期;《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3徐国泰:《支石墓分类研究的几个问题》,《朝鲜考古研究》2008年1期。
    104石光浚;《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7,1979年,114~115。
    105如有:黄海北道银川郡亭洞里5号(成哲、金南一:《黄海南道银川郡正洞里一代支石墓墓葬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9年3期,33~36页),黄海北道中华郡鱼龙里支石墓(崔鹰善:《鱼龙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4期,36~38页),黄海南道劳动里5号、7号支石墓(高英南:《劳动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1年3期,37~39页)。
    106许玉林、许明纲:《辽东半岛石棚综述》,《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1期。
    107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108阵大为:《试论辽东“石棚”的性质及其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109武家昌:《辽东半岛石棚初探》,《北方文物》1994年4期。
    110王嗣洲:《试论辽东半岛石棚与大石盖墓的关系》,《考古》1996年2期。
    111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112该支石墓数量,在报告内文字说明上的统计,有的是没有全面提供每个支石墓材料,仅计算了发表的材料有支石墓数量。
    113朴哲:《表台遗址发掘的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1期,10~12页。
    114石光浚:《关于文兴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1年4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
    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15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16(古代篇6、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16李顺珍:《对于平壤一带发现的皇大城》,《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1期,7~12页。
    11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16(古代篇6、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2)》,ZIN-IN-ZIN出版社,2009年;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白山资料院,2002年。
    119张喆满:《对于场里支石墓墓葬》,《朝鲜考古研究》1996年4期。
    120高荣男:《劳动里支石墓清理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1年3期,37~39页。
    121金东日:《北斗七星形态排列的九瑞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5年3期,40~46页。
    122车达满:《对江南郡新兴里支石墓墓葬》,《朝鲜考古研究》2000年4期,2~6页。
    123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太城里古墓群》,《遗迹发掘报告》5,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6~8页。
    永:《北仓郡大坪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119~138页。
    125金基雄:《平安南道价川郡墨房里支石墓发掘中间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64~
    76页;李正南:《墨房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硏究》1991年1期,10~16页。
    126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1974年4期,74~118页;《对北仓遗址的石棺墓和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1973年5期,63~78页;《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考古民俗论文集》1979年7期,109~182页。
    127黄基德:《黄州郡沈村里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科学院出版社,1966年3期,32~42页;《黄海北道黄州郡沈村里长洞支石墓》,《考古学资料集》,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3期,56~63页。
    128卢哲洙:《江南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1年1期,34~36页。
    129崔鹰仙:《鱼龙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4期,36~38页。
    130成哲、金南一:《黄海南道银川郡亭洞里一带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9年1期,33~36页。
    131石光浚:《论路岩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3年1期。
    132黄基德:《黄海南道龙渊郡石桥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
    133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34李顺珍:《对于平壤一带发现的皇大城》,《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1期,7~12页。
    135金勇玕:《关于南京遗址的研究》,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4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36金在湧:《对于新圣洞石椁墓》,《朝鲜考古研究》2012年1期。
    137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1期。
    138李先昌:《大田市槐亭洞出土一括遗物调查略报》,《考古美术》86辑,1967年。
    13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龙山里石棺墓》,《朝鲜考古研究》2004年4期,38页;《朝鲜考古学全书17
    (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0石光浚:《对北仓遗址的石棺墓与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5,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年,63~78页;郑燦永:《北仓郡大坪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119~138页。
    141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2李顺珍:《新岩里遗址发掘中间报告》,《考古民俗》1965年3期;金勇玕、李顺珍:《1965年新岩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3期。
    143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4郑龙吉:《新坪郡仙岩里石棺墓》,《考古学资料集》6,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3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5白莲杏:《泉谷里石棺墓》,《考古民俗》1966年1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6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4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0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74~81页;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1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2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3张静、田子义、李道胜:《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15~17页。
    154方成兴:《黄海南道延安郡长谷里石箱墓葬调查报告》,《考古民俗》1967年4期25页;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5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6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7金勇玕:《江界市公贵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遗址发掘报告》6,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5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60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61徐国泰:《对于戊山郡芝草里遗址》,《朝鲜考古研究》2004年2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62参见于第5章4节的图们江流域石棺墓的分期与年代。
    163李钟宣:《韩国石棺墓的研究》,《韩国考古学报》1976年1期。
    164金贞培:《对韩国青铜器文化的起源小考》,《古文化》17,1979年。
    165池健吉:《石棺墓》,《韩国史论》13,1986年。
    166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与辽宁地区的青铜器文化》,清溪出版社,2006年;金东日:《对平壤一带石棺墓的类型与变迁》,《朝鲜考古研究》2007年1期,340页。
    167陈爽、常兆福:《朝鲜半岛石构墓葬研究的相关问题》,《东北史地》2011年5期。
    168金元龙:《韩国考古学概说》,一志社,1986年。
    169李昌言:《论平壤一带石棺墓葬和其变迁》,《朝鲜考古研究》1996年2期。
    170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篇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71李顺珍:《对于平壤一带发现的皇大城》,《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1期,7~12页。
    172高光烈:《对于江东郡顺昌里石棺墓出土人骨的性别关系与年龄》,《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3期。
    173石光浚:《对北仓遗址的石棺墓与支石墓》,《考古民俗论文集》5,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年,63~78页;郑燦永:《北仓郡大坪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年,119~138页。
    174李顺珍:《新岩里遗址发掘中间报告》,《考古民俗》1965,3期;金勇玕、李顺珍:《1965年新岩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3期。
    175黄基德:《黄州郡沈村里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3期,32~42页。
    176李秉善:《中江郡土城里原始、古代遗址发掘中间报告》,《文化遗产》1961年5期;郑燦永:《土城里房址-鸭绿江、秃鲁江流域高句丽遗址发掘报告》13辑,1983年。
    177金在湧:《对于新圣洞石椁墓》,《朝鲜考古研究》2012年1期。
    178黄基德:《朝鲜西北地区原始陶器的研究》,《文化遗产》4,1958年。
    179金勇玕、石光浚:《关于南京遗址的研究》,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4年。
    180宮本一夫:《朝鲜有文土器の编年と地域性》,《朝鲜学报》121,1986年;朴淳发:《汉江流域的青铜器、初期铁器文化》,《汉江流域史》,民音社,1993年;林炳泰:《韩国无文土器的研究》,《韩国青铜器文化的研究》,学研文化社,1996年。
    181金勇玕、石光浚:《关于南京遗址的研究》,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4年。
    182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1(古代篇2)平壤市古代房址》,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83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2(古代篇3)平安南北道古代房址》,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84石光浚、金宗铉、金在湧:《高燕里遗址发掘报告》,《江岸里、高燕里、九龙江遗址发掘报告》,2002年。
    185徐国泰:《关于陀螺形陶器文化的编年》,《朝鲜考古研究》1996年2期,17~21页。
    186墨房里式陶壶为美松里式陶壶的晚期形式。最初出土于平安北道价川郡墨房里支石墓而命名。颈部长度达到器体通高的近二分之一、腹部有弦纹带间三角形纹(金基雄:《平安南道价川郡墨房里支石墓发掘中间报告》,《考古学资料集-各地遗址整理报告》1963年3期)。
    187金钟赫、全永秀:《表台遗址陀螺形陶器遗址的编年》,《朝鲜考古研究》2003年2期,5~10页。
    188裴真晟:《无文土器文化的成立与阶层社会》,书景文化社,2007年。
    189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190金勇玕:《美松里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朝鲜考古学概要》,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77年,120~127页;黄基德:《琵琶形铜剑文化的美松里类型—1:美松里类型的遗迹遗物与其年代》,《朝鲜考古研究》1989年3期,3~9页。
    191朴真煜:《对于古朝鲜的琵琶形铜剑文化再检讨》,《朝鲜考古研究》1995年,6~9页;李顺珍:《论大同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优秀性》,《朝鲜考古研究》1999年1期,3~8页;石光浚:《朝鲜的支石墓研究》,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192金美京:《对于美松里型土器的变迁与性质》,《韩国考古学报》2006年9期,74~79页。
    193李顺珍:《新岩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1965年3期;金勇玕、李顺珍:《考古民俗》1966年3期;新义州历史博物馆:《1966年新岩里遗址发掘简报》,《考古民俗》1967年2期。
    1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195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196裴真晟:《无文土器文化的成立和阶层社会》,书景文化社,2007年,45页;金美京:《对于美松里型土器的变迁与性质》,《韩国考古学报》2006年9期,78页。
    197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93页。
    198王巍:《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其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知识出版社,1993年,210~214页。
    199金正文:《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1)》,《考古民俗》1964年2期,44~54页:金永右:《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2)》,《考古民俗》1964年4期,40~50页;宋镐晸:《对于美松里型土器文化的再考察》,《韩国古代史研究》2007年3期,24页。
    200黄基德:《对于西北地区陀螺形陶器遗址的年代》,《考古民俗》1966年4期,12~13页。
    201朴淳发:《辽宁粘土带土器文化的韩半岛定居过程》,《锦江考古》创刊号,2004年。
    202有光教一:《朝鲜磨制石剑的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丛书,1957年2期;金元龙:《对于韩国磨制石剑起源的一考察》,《白山学报》1972年10期;甲元真之:《朝鲜半岛的有茎式、有柄式磨制石剑》,《古代文化》1972、1973年,7、9期;李荣文:《关于全南地方出土磨制石剑的研究》,《韩国上古史学报》24,1997年;孙晙
    209黄基德:《对于西北地区陀螺形陶器遗址的年代》,《考古民俗》1966年4期,12~13页。
    212金勇玕:《对于江界市公贵里原始遗址》,《文化遗产》1958年4期;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江界市公贵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遗址发掘报告》6,1959年。
    213郑燦永:《慈江道时中郡深贵里原始遗址发掘中间报告》,《文化遗产》1961年2期;《深贵里房址-鸭绿江、秃鲁江流域高勾丽遗址发掘报告》13辑,1983年。
    214李秉善:《中江郡土城里原始及古代遗址发掘中间报告》,《文化遗产》1961年5期;郑燦永:《土城里房址-鸭绿江、秃鲁江流域高勾丽遗址发掘报告》13辑,1983年。
    215石光浚、车达满:《关于九龙江遗址》,《朝鲜考古研究》1997年4期,8~9页;石光浚、金宗铉、金在湧:《高燕里遗址发掘报告》,《江岸里、高燕里、九龙江遗址发掘报告》,2002年。
    216金正文:《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1)》,《考古民俗》1964年2期,44~54页:金永右:《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2)》,《考古民俗》1964年4期,40~50页。
    217石光浚、金宗铉、金在湧:《高燕里遗址发掘报告》,《江岸里、高燕里、九龙江遗址发掘报告》,2002年。
    21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278~282页。
    219全秀福:《咸镜北道金策郡德仁里支石墓清理简报》,《文化遗产》1961年3期。
    220徐国泰:《关于永兴邑遗址的报告》,《考古民俗》1965年2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4(古代篇5)东北朝鲜一带古代房址》, 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221金勇玕、安英俊:《对于咸镜南道、两江道新发现青铜器时代遗物的考察》,《朝鲜考古研究》1986年1期;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4(古代篇5)东北朝鲜一带古代房址》, 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222安英俊:《北青郡中里遗址》,《考古民俗》1966年2期。
    223金勇玕、安英俊:《对于咸镜南道、两江道新发现青铜器时代遗物的考察》,《朝鲜考古研究》1986年1期。
    224金光爀:《对于金野遗址的初步考察》,《朝鲜考古研究》2005年4期。
    225裴真晟:《无文土器文化的成立和阶层社会》,书景文化社,2007年,74~77页。
    226李奖烨:《元山市中评理原始遗址》,《文化遗产》1958年6期。
    227西谷正:《咸镜南道的素面土器》,《史渊》119,九州大学文学部,1982年;裴真晟:《无文土器文化的成立和阶层社会》,书景文化社,2007年,74~77页。
    228黄基德:《黄海南道龙渊郡石桥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35~47页。
    229韩永熙:《角形土器考》,《韩国考古学报》14、15合辑,1983年;金权中:《角形土器的编年与性格》,《韩国青铜器学会陶器分科讨论文集》,韩国青铜器学会,2010年。
    230黄基德:《黄海南道龙渊郡石桥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35~47页;韩永熙:《角形土器考》,《韩国考古学报》14、15合辑,1983年;金权种:《角形土器的编年与性格》,《韩国青铜器学会陶器分科讨论文集》,韩国青铜器学会,2010年。
    231朴哲:《在表台遗址发掘的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2010年1期,10~12页。
    232黄基德:《黄州郡沈村里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1966年3期,32~42页;《黄海北道黄州郡沈村里长洞支石墓》,《考古学资料集》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56~63页。
    23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281页。
    23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3(古代篇4)平壤市古代房址》, 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25~128页。
    235朴淳发:《欣岩里类型形成过程再检讨》,《湖西考古学》1999年1期;李荣文:《韩国支石墓社会研究》,学研文化社,251~252页。
    236金勇玕:《关于南京遗址的研究》,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4年。
    237金正国:《梧新里遗址的陀螺形陶器时期遗址》,《朝鲜考古研究》2008年1期,3~6页。
    238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76~80页。
    239河文植:《古朝鲜地区的支石墓研究》,白山资料院,1999年,274~280页。
    240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96~100页。
    241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1974年,87~89页。
    242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1(古代篇2)平壤市古代房址》, ZIN-IN-ZIN出版社,2009年,
    116页。
    243金钟赫:《表台遗址琵琶形铜矛考察》,《朝鲜考古研究》2000年4期。
    244李周显:《对于新调查发掘的梧山里支石墓》,《朝鲜考古研究》1997年3期,17~21页。
    245韩修英:《青铜镞小考》,《研究论文集》4,湖南文化财研究院,2004年,53~71页。
    246宫里修:《韩半岛青铜器的起源与展开》,社会评论,2010年,242~247页。
    24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ZIN-IN-ZIN出版社,2009年,177~182页。
    248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4~57页。
    249金东日:《北斗七星形态排列的九瑞里支石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2005年3期,40~46页。
    250世宗大博物馆:《涟川地区支石墓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2003年;崔民政:《临津江流域支石墓研究》,世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4页。
    251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头山大石盖墓》,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年。
    252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57页。
    253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头山大石盖墓》,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年。
    254金东日:《关于平壤一带石棺墓的类型与变迁》,《朝鲜考古研究》2007年1期,3~4页。
    255石光浚:《黄海北道延山郡孔浦里墓群发掘简报》,《文化遗产》1,1962年,60~69页。
    256参见于第4章1节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文化序列与编年。
    257孙晙镐:《青铜器时代磨制石器研究》,书景文化社,2006年,84~85页。
    258张静、田子义、李道胜:《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其,15~17页。
    259吕军:《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60成璟瑭:《韩半岛青铜武器研究》,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61李荣文:《对于韩国琵琶形铜剑文化的考察》,《韩国考古学报》38,1998年;宫本一夫:《朝鲜半岛における辽宁式铜剑の展开》,《韩半岛考古学论丛》,すずさわ书店,2002年;宫里修:《韩半岛青铜器的起源和展开》,社会评论,2010年。
    262庄田愼矢:《湖西地区出土琵琶形铜剑与弥生时代开始年代》,《湖西考古学报》12,2005年,46~50页。
    263成璟瑭:《韩半岛青铜武器研究》,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61~165页。
    264池健吉:《韩半岛支石墓文化的源流与展开》,《马韩、百济文化》13,1993年,95~96页;河文植:《古朝鲜地区的支石墓研究》,白山资料院,1999年,269页。
    265对大雅里出土铜剑的实物照片资料与实测图面仔细观察,可看出两者之间有一些差异,实测图面是将剑身的破损状态测定而制作的,因此与实物照片相比在实际器物的形态上有差异。将大雅里和仙岩里出土铜剑的实物照片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几乎是同一形式。
    266王刚:《林西县井沟子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年1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2004年1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2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269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1期。
    270王亚洲:《吉林汪清县百草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8期。
    271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北方文物》1989年4期。
    272于海民:《东辽黎明石棺墓清理》,《博物馆研究》1989年2期。
    273李起渊:《德川胜利山遗址发掘简报》,《遗址发掘报告》11,1978年。
    274姜仁旭:《对于图们江流域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变迁过程–与东北韩土器的编年及周边地区比较为中心》,《韩国考古学报》62,2007年。
    275参见于第5章4节的图们江区石棺墓的分期与年代。
    276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1期。
    277李先昌:《大田市槐亭洞出土一括遗物调查略报》,《考古美术》86辑,1967年。
    278宮本一夫:《朝鲜有文土器の编年と地域性》,《朝鲜学报》121,1986年;朴淳发:《汉江流域的青铜器、初期铁器文化》,《汉江流域史》,民音社,1993年;林炳泰:《韩国无文土器的研究》,《韩国青铜器文化的研究》,学研文化社,1996年。
    279李清圭:《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多钮镜及其葬墓》,《韩国考古学报》40辑,韩国考古学会,1999年。
    280李清圭:《东北亚地区多钮镜随葬墓的展开》,《东亚细亚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与国家形成》,学研文化社,2012年。
    283朱永刚:《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考古学报》,1982年2期。
    284徐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2年,205~210页。
    285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旅顺博物棺刊》创刊号,2006年,23~35页。
    286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202页。
    287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5页。
    288旅顺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考古》1978年2期。
    289澄田正一、秋山进牛、冈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积石墓的调查》,《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290旅顺博物馆:《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文物》1983年9期。
    29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掘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292华玉冰等:《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1号积石冢》,《考古》1996年3期;吴青云:《大连土龙积石冢》,《大连文物》总第二十八期,2008年;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考古》2008年9期。
    293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考古》1996年3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王山头积石冢考古测量调查》,《东北亚地区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67~87页。
    294栾丰实:《论辽西和辽东南部史前时期的积石冢》,《红山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295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96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旅顺博物棺刊》创刊号,2006年。
    297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98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许玉林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东北考古与历史》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旅大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考古》1978年2期。
    29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0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301张志成:《大连地区积石墓浅见》,《旅顺博物馆学苑》2010年。
    302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1910年。
    303滨田耕作:《貔子窝》,《东亚考古学丛刊》第一册,1929年。
    304江上波夫等:《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人类学杂志》,1934年。.
    305朝、中合同考古学发掘队:《岗上、楼上(1963-1965)中国东北地方遗迹发掘报告》,六兴出版社,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6旅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筒报》,《考古学集刊》1981年1期。
    307许明刚、刘俊勇:《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纪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308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21~122页。
    309郭大顺、张星德:《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350-352页。
    310陈国庆、华玉冰:《大连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青果集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3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53~
    54页;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24~125页。
    3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53~
    54页;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24~125页。
    313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统》,《考古学报》1982期2年,139页。
    3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53~
    54页;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24~125页。
    315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许玉林、许明纲:《新金双房石棚和石盖石棺墓》,《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6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317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58~159页。
    318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86~187页。
    319金龙幹:《美松里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各地遗址整理报告》3,科学院出版社,1963年,1~19页。
    320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统》,《考古学报》1998年2期,139~145页;《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3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110~
    118页。
    32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
    323抚顺市博物馆、新宾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升洞穴古文化遗存发掘整理报告》,《北方文物》2002年第1期。
    324武家昌、萧景全:《新宾县龙湾洞穴青铜时代积石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年,169页。
    325辽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本溪县庙后山洞穴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6期,485~496页;段天璟:《马城子洞穴墓葬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七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64页。
    327李恭笃:《本溪地区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及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
    328李恭笃:《本溪地区洞穴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1992年2期。
    32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
    330唐淼:《关于马城子文化内涵认知的述评》,《东北史地》2008年6期,72~73页。
    33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278~
    282页。
    332赵宾福:《马城子文化新论-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43-164页。
    333华玉冰:《马城子文化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261~273页。
    334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74-80页。
    335华玉冰:《马城子文化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261~273页。
    33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280~282页。
    33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278~279页。
    33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280~281页。
    339武家昌、萧景全:《新宾县龙湾洞穴青铜时代积石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年,170~171页。
    34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289页。
    341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博物馆研究》1995年1期;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1996年;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342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博物馆研究》1995年1期。
    343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新金县碧流河大石盖墓》,《考古》1984年8期;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44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345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4年4期;许明纲、许玉林:《新金双房石棚和石盖石棺墓》,《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
    346刘俊勇、戴延德:《辽宁新金王屯石棺墓》,《北方文物》1988年3期。
    347《普兰店市核桃沟石盖石棺墓清理简报》,《大连文物》2000年,48页。
    348许玉林:《辽宁盖县伙家窝堡石棚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9期。
    349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博物馆研究》1995年1期;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1996年。
    350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
    351许玉林:《辽宁省岫岩县太老坟石棚发掘简报》,《北方文化》1995年3期。
    352崔玉宽:《凤城县南山斗古墓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1期。
    353许玉林、崔玉宽:《凤城东山大石盖墓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2期。
    354崔玉宽:《凤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1992年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2期。
    355由于在报告中,有些地点没有详细报道支石墓的数量,所以本文仅以1座计算。
    356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9~20页;本人通过几次的现场考察,见有该墓地大多数的支石墓残存不同程度的积石堆。
    357李隆助、河文植:《对于韩国支石墓的一种类型研究—以祭坛支石墓型式为中心》,《东方学志》第六十三辑,延世大学校国学研究院,1989年;河文植:《古朝鲜地区的支石墓研究》,白山资料院,1999年,274~280页。
    358参见于下一节的辽东半岛区支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359参见于下一节的辽东半岛区支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360冯永谦等:《营口市文物志–辽宁市县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97~98页;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743~1755页。
    361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210~213页。
    362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166页。
    363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86~87页。
    364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大连庄河平顶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11年1期。
    365东亚考古学会:《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年,图十一,11。
    366根据报告,伙家窝堡1号墓伴出3件叠唇花边罐、1件侈口鼓腹壶,3号墓伴出6件叠唇花边罐、1件侈口鼓腹壶,但只发表有伙家窝堡1号墓出土1件叠唇花边罐、1件侈口鼓腹壶的线图和3号墓出土1件叠唇花边罐的线图。
    367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大连庄河平顶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11年1期。
    368东亚考古学会:《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年,图十一,11。
    369旅顺博物馆等:《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6期。
    370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辽宁大连市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2期。
    371华玉冰、陈国庆:《大嘴子上层文化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考古》1996年2期:张翠敏:《大嘴子第三期文化聚落遗址研究》,《华夏考古》2006年3期。
    372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373旅顺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考古》1978年2期。
    374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年1期。
    37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376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752页。
    377该墓葬的清理简报尚没发表,墓葬型式和结构不明确,但根据《辽东半岛石棚》(许玉林:1994年),称为百家堡子盖石墓,并其邻近还发现有12座板石型系统支石墓,所以推测百家堡子盖石墓也是板石型支石墓。
    378冯永谦等:《营口市文物志–辽宁市县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379冯永谦等:《营口市文物志–辽宁市县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86页。
    380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博物馆研究》1995年1期;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1996年;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王洪峰:《吉林海龙原始社会遗迹调查》,《博物馆研究》1986年2期;洪峰:《东丰县南部故遗迹调查》,《考古》1987年7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5年吉林东丰县考古调查》,《考古》1988年7期;王洪峰:《吉林南部石棚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
    381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82许志国:《辽宁开源建材村石棺墓群》,《博物馆研究》2000年3期。
    38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西丰县东沟遗址及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5期。
    38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西丰县永淳遗址及墓地的发掘》,《考古》2011年3期。
    385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年2期。
    386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1996年。
    387熊增珑:《抚顺河夹心墓地发掘简报》,《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年3期。
    388武家昌:《抚顺山龙石棚与积石墓》,《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
    38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7年2期。
    390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391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斗山大石盖墓》,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年。
    39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本溪县新城子大片地青铜时代墓地发掘》,《考古》2010年9期。
    393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辽宁文物》1981年2期;李新全:《辽东地区积石墓的演变》,《东北史地》2009年1期,4~5页。
    394王洪峰:《吉林南部石棚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
    395唐洪源:《吉林省东丰县狼洞山石棺墓调查与清理》,《北方文物》1999年1期。
    396洪峰:《东丰县南部故遗迹调查》,《考古》1987年7期。
    397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39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5年吉林东丰县考古调查》,《考古》1988年7期。
    399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省辽源市高古村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6期。
    400唐洪源:《辽源地区发现两处青铜时代石棺墓》,《北方文物》1993年2期。
    401于海民:《东辽县发现一批古文化遗物》,《博物馆研究》1989年2期。
    402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北方文物》1989年4期。
    403朱永刚:《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考古学报》,1982年2期。
    404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86~187页。
    405武家昌:《抚顺山龙石棚与积石墓》,《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
    406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40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抚顺博物馆:《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7年2期,22页。
    408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1年2期。
    409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32~133页。
    410参见于第4章2节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支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411武家昌:《抚顺山龙石棚与积石墓》,《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18页。
    412李新全:《辽东地区积石墓的演变》,《东北史地》2009年1期,5页。
    413国家文物局编:《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吉林通化万发拨子遗址》,文物出版社,2001年。
    414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57~58页。
    415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头山大石盖墓》,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年。
    416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417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考古》1991年4期。
    41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铁岭市博物馆等:《辽宁西丰县永淳遗址及墓地的发掘》,《考古》2011年3期。
    419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年4期。
    420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
    42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省辽源市高古村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6期。
    422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北方文物》1989年4期。
    423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424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425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22页。
    426吉林省博物馆等:《吉林市骚达沟山顶大棺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10期。
    427以往研究将49M18均认为石棺墓,但从49M18的墓葬结构及分布特点来看,应属于支石墓的研究范围。
    428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10期。
    429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430刘法祥:《吉林省永吉县旺起屯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
    43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考古》1991年4期。
    432张永平、于岚:《磐石县梨树上屯西山发现一座青铜时代墓葬》,《博物馆研究》1993年2期。
    433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信息》1982年1期。
    434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
    435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4期,35~37页。
    436刘红字:《吉林省德惠县王家坨子、北岭发现的古代遗存》,《北方文物》1985年1期。
    437王洪峰、张志立:《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4期。
    43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考古》1991年4期。
    439《博物馆研究》1993年3期,65页。
    440刘俊勇、戴延德:《辽宁新金王屯石棺墓》,《北方文物》1988年3期。
    441崔艳茹等:《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96~98页。
    442参见于第5章3节的辽东半岛区支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443崔艳茹等:《营口市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372页。
    444许志国等:《法库石砬子遗址及石棺墓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
    445冯永谦:《法库县文物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446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1年2期。
    447王奇:《辽宁铁岭市清河区九登山发现两座石棺墓》,《博物馆研究》2001年2期。
    44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铁岭市博物馆:《辽宁西丰县东沟遗址及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5期。
    449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年2期。
    450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1期。
    451铁岭市博物馆等:《西丰钓鱼乡小育英屯石棺墓清理简报》,《博物馆研究》2004年2期。
    452清原县文物局:《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考古》1982年2期。
    453清原县文物局:《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考古》1982年2期;《辽宁清原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年2期。
    454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年2期。
    455孙宁道、徐束现:《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6期;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年2期。
    456抚顺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年9期。
    457熊增珑:《抚顺河夹心墓地发掘简报》,《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年3期。
    458李继群、王维臣、赵维和:《新宾老城石棺墓发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
    459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年2期。
    460张泼:《新宾县永陵公社色家发现石棺墓》,《辽宁文物》1984年6期。
    461抚顺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年9期。
    462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市接官厅石棺墓群》,《考古》1983年1期。
    463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考古》1977年5期。
    464梁振晶:《辽阳杏花村青铜时代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
    465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年1期。
    466魏海波:《本溪连山关和下马塘发现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
    467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年1期。
    468武家昌:《本溪望海楼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
    469武家昌:《本溪小孤家子青铜时代积石墓石棺墓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
    470梁志龙:《桓仁大梨树沟青铜时代墓葬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
    471唐洪源:《辽源龙首山发现青铜时代石棺墓》,《中国文物报》1994年19期;唐洪源:《辽源龙首山再次考古
    473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474参见于第5章4节的西流松花江区石棺墓的分期与年代。
    475小错草沟石棺墓出土石剑为在剑身刃部有曲线,有人认为,这种曲刃石剑应该是模仿了琵琶形铜剑,这种石剑在朝鲜半岛北部地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李基莲:《石炭里遗址发掘报告》,《遗址发掘报告》12集,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0年,97页)。
    4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掘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477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
    478旅顺博物馆等:《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6期。
    479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东北日报》,1949年2月11日;李洵:《1948、1949年西团山发掘记录整理》,录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古报告集》,11~21页,《江城文物丛刊》第一辑,1987年;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1期,29~48页;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阵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4期,35~37页。
    479董学增:《试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考古学报》1983年4期。
    480康家兴:《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考古通讯》1955年创刊号。
    48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2期。
    482《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2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93年3期。
    483康家兴:《吉林两半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通讯》1955年4期。
    484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二道水库狼头山石棺墓地发掘简报》,《北方文物》1989年4期。
    485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10期。
    486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考古》1985年6期。
    487吉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考古》1978年3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三,1983年。
    488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口前蓝旗小团山、红旗东梁岗石棺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9期。
    489邵春华:《永吉发现一座青铜时代石棺墓》,《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
    490刘法祥:《吉林省永吉旺起屯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
    491郦明:《永吉县黄柳小城子石棺墓》,《博物馆研究》1987年1期。
    492蛟河县文物志编委组:《蛟河县文物志》,1986年。
    493张志立、王洪峰:《磐石县汶水后山石棺墓清理简报》,《西团山文化考古报告集》,1992年。
    494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年1期。
    495王洪峰、张志立:《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4期。
    496舒兰县文物志编委会:《舒兰县文物志》,1985年。
    497杨波:《双阳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述要》,《长春文物》1995年5期。
    498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坟墓の研究》,第二编《满鲜地方にあけり为箱型石棺墓の研究》,三上次男:《满洲国吉林团山子遗址》,《人类学杂志》54卷,6号。
    499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东北日报》,1949年2月11日;李洵:1948、1949年西团山发掘记录整理》,录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古报告集》,11-21页,《江城文物丛刊》(第一辑),1987年;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1期,29~48页;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阵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4期,35~37页。
    500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1期,29~48页。
    501董学增:《试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考古学报》1983年4期;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
    502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503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504董学增:《试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考古学报》1983年4期。
    505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
    506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507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
    508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3期,8页。
    509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考古》1985年6期。
    510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2期。
    511藤田亮策:《延吉小营子遗迹调查报告》,满洲帝国民生部,1943年;延吉市文物志编写组:《延吉市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4年。
    512延吉市文物志编写组:《延吉市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4年。
    513侯莉闽:《吉林延边新龙青铜墓葬及对该遗存的认识》,《北方文物》1994年3期。
    514延边博物馆:《吉林延吉柳庭洞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83年10期。
    515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东北考古与信息》1982年第一辑。
    516朴龙渊:《图们江流域石棺墓的性质》,《马韩百济研究》第十三集,171-172页。
    517延吉市文物志编写组:《延吉市文物志》,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4年。
    51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金城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2期。
    519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珲春新兴洞墓地发掘报告》,《北方文物》1992年1期。
    520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河西北山墓地发掘》,《考古》1994年5期。
    525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龙兴城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526林沄:《论团结文化》,《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527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4期。
    528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75~182页;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250~262页。
    529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06~108页。
    530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龙兴城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4期,6页。
    531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256页。
    532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250~260页。
    533延边博物馆:《吉林延吉柳庭洞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83年10期,951页。
    53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金城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2期,198页。
    5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35页。
    536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考古》1993年8期,708页。
    537朴龙渊:《图们江流域石棺墓的性质》,《马韩百济研究》第十三集,171-172页。
    539金旭东、赵俊杰、吕斌:《黄鱼圈珠山M1类型遗存再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267~276页。
    541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8~129页。
    542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考古》1996年3期。
    543抚顺市博物馆、新宾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升洞穴古文化遗存发掘整理报告》,《北方文物》2002年1期。
    544平郡达哉:《对于南韩地域出土茄子纹土器的基础研究》,《岭南考古学》57号,2011年。
    545黄基德:《图们江流域的青铜器时代文化(I)》,《文化遗产》1962年5期;黄基德:《图们江流域的青铜器时代文化(Ⅱ)》,《文化遗产》1962年6期。
    546河仁秀:《彩纹土器的编年检讨》,《博物馆研究论集》1995年4期。
    547姜仁旭:《对于辽宁地方太子河上游地域新发现彩纹土器》,《考古学》2003年2-2号。
    [1]旅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筒报[C].考古学集刊(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C].考古学集刊(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C].东北考古与信息(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C].东北考古与信息(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5]澄田正一、秋山进牛、冈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积石墓的调查[C].考古学文化论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头山大石盖墓[C].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
    [7]武家昌、萧景全.新宾县龙湾洞穴青铜时代积石墓[G].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武家昌.本溪望海楼青铜时代遗址[G].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9]武家昌.本溪小孤家子青铜时代积石墓石棺墓墓地[G].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0]国家文物局.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J].考古,1964(1).
    [12]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辽宁大连市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6(2).
    [1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07(2):20-22.
    [1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本溪县新城子大片地青铜时代墓地发掘[J].考古,2010(9).
    [1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庄河平顶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11(1).
    [1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西丰县永淳遗址及墓地的发掘[J].考古,2011(3).
    [1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西丰县东沟遗址及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11(5).
    [18]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J].考古,1995(2).
    [19]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1(2).
    [20]铁岭市博物馆等.西丰钓鱼乡小育英屯石棺墓清理简报[J].博物馆研究,2004(2).
    [21]清原县文物局.辽宁清原门脸石棺墓[J].考古,1981(2).
    [22]清原县文物局.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J].考古,1982(2).
    [23]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J].考古,1977(5).
    [24]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市接官厅石棺墓群[J].考古,1983(1).
    [25]辽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本溪县庙后山洞穴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5(6):485-496.
    [26]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学报,1975(1).
    [27]抚顺市博物馆、新宾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升洞穴古文化遗存发掘整理报告[J].北方文物,2002(1).
    [28]抚顺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J].文物,1983(9).
    [29]旅顺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J].考古,1978(2).
    [30]旅顺博物馆等.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J].考古,1982(6).
    [31]旅顺博物馆.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J].文物,1983(9).
    [32]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新金县碧流河大石盖墓[J].考古,1984(8).
    [33]旅顺博物馆.普兰店市核桃沟石盖石棺墓清理简报[J].大连文物,2000:48.
    [3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J].考古与文物,2004(1).
    [35]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1):29~48.
    [36]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阵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J].考古,1960(4):35~37.
    [37]吉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J].考古,1978(3).
    [38]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0(2).
    [39]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金城古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6(2).
    [40]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5年吉林东丰县考古调查[J].考古,1988(7).
    [4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J].考古,1991(4).
    [4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珲春新兴洞墓地发掘报告[J].北方文物,1992(1).
    [43]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辽源市高古村石棺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6).
    [44]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93(3).
    [45]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0(2).
    [46]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口前蓝旗小团山、红旗东梁岗石棺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9).
    [47]吉林省博物馆等.吉林市骚达沟山顶大棺整理报告[J].考古,1985(10).
    [48]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J].考古,1985(6).
    [49]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二道水库狼头山石棺墓地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1989(4).
    [50]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J].考古,1993(8).
    [51]延边博物馆.吉林延吉柳庭洞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J].考古,1983(10).
    [52]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河西北山墓地发掘[J].考古,1994(5).
    [53]张静、田子义、李道胜.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3(2):15~17.
    [54]王刚.林西县井沟子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1).
    [55]玉宽.凤城县南山斗古墓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87(1).
    [56]王亚洲.吉林汪清县百草沟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8).
    [57]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J].北方文物,1989(4).
    [58]于海民.东辽黎明石棺墓清理[J].博物馆研究,1989(2).
    [59]田村晃一著、白云翔译.东北亚地区的支石墓[J].博物馆研究,1995(4).
    [60]张志成.大连地区积石墓浅见[J].旅顺博物馆学苑,2010(1).
    [61]许明刚、刘俊勇.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纪略[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62]刘俊勇、戴延德.辽宁新金王屯石棺墓[J].北方文物,1988(3)
    [63]许玉林.辽宁盖县伙家窝堡石棚发掘简报[J].考古,1993(9).
    [64]许玉林.辽宁省岫岩县太老坟石棚发掘简报[J].北方文化,1995(3).
    [65]许玉林、崔玉宽.凤城东山大石盖墓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0(2).
    [66]崔玉宽.凤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1992年发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2).
    [67]华玉冰等.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1号积石冢[J].考古,1996(3).
    [68]吴青云.大连土龙积石冢[J].大连文物(28),2008.
    [69]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9).
    [70]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J].考古,1996(3).
    [71]洪峰.东丰县南部故遗迹调查[J].考古,1987(7).
    [72]王洪峰.吉林海龙原始社会遗迹调查[J].博物馆研究,1986(2).
    [73]王洪峰.吉林南部石棚及相关问题[J].辽海文物学刊,1993(2).
    [74]王洪峰、张志立.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J].考古,1985(4).
    [75]唐洪源.吉林省东丰县狼洞山石棺墓调查与清理[J].北方文物,1999(1).
    [76]唐洪源.辽源地区发现两处青铜时代石棺墓[J].北方文物,1993(2).
    [77]唐洪源.辽源龙首山再次考古调查与清理[J].博物馆研究,2000(2).
    [78]许志国.辽宁开源建材村石棺墓群[J].博物馆研究,2000(3).
    [79]许志国等.法库石砬子遗址及石棺墓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93(1).
    [80]熊增珑.抚顺河夹心墓地发掘简报[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3).
    [81]武家昌.抚顺山龙石棚与积石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7(1).
    [82]刘红字.吉林省德惠县王家坨子、北岭发现的古代遗存[J].北方文物,1985(1).
    [83]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84]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J].辽宁文物,1981(2).
    [85]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J].考古,1985(10).
    [86]刘法祥.吉林省永吉县旺起屯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0(7).
    [87]张永平、于岚.磐石县梨树上屯西山发现一座青铜时代墓葬[J].博物馆研究,1993(2).
    [88]王奇.辽宁铁岭市清河区九登山发现两座石棺墓[J].博物馆研究,2001(2).
    [89]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86(1).
    [90]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J].考古,1989(2).
    [91]孙宁道、徐束现.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J].考古,1964(6).
    [92]李继群、王维臣、赵维和.新宾老城石棺墓发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93(2).
    [93]张泼.新宾县永陵公社色家发现石棺墓[J].辽宁文物,1984(6).
    [94]梁振晶.辽阳杏花村青铜时代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6(1).
    [95]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J].北方文物,2003(1).
    [96]梁志龙.桓仁大梨树沟青铜时代墓葬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91(2).
    [97]魏海波.本溪连山关和下马塘发现的两座石棺墓[J].辽海文物学刊,1991(2).
    [98]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J].东北日报,1949-2-11.
    [99]康家兴.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J].考古通讯,1955(1).
    [100]康家兴.吉林两半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J].考古通讯,1955(4).
    [101]邵春华.永吉发现一座青铜时代石棺墓[J].博物馆研究,1990(2).
    [102]郦明.永吉县黄柳小城子石棺墓[J].博物馆研究,1987(1).
    [103]杨波.双阳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述要[J].长春文物,1995(5).
    [104]侯莉闽.吉林省图们石岘原始社会墓地的调查与清理[J].博物馆研究,1995(2).
    [1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0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北亚地区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0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9]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0]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龙兴城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11]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M],1984.
    [112]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蛟河县文物志[M],1986.
    [113]辽宁省文物志编委会.营口市文物志[M],1996.
    [114]辽宁省文物志编委会.法库县文物志[M],1996.
    [1]新义州历史博物馆.1966年新岩里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民俗,1967(2).
    [2]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龙山里石棺墓[J].朝鲜考古研究,2004(4).
    [3]金正文.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1)[J].考古民俗,1964(2):44~54.
    [4]金永右.细竹里遗迹发掘中间报告(2)[J].考古民俗,1964(4):40~50.
    [5]金勇玕、李顺珍.1965年新岩里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民俗,1966(3).
    [6]金勇玕.对于江界市公贵里原始遗址[J].文化遗产,1958(4).
    [7]金在湧.对于新圣洞石椁墓[J].朝鲜考古研究,2012(1).
    [8]金正国.梧新里遗址的陀螺形陶器时期遗址[J].朝鲜考古研究,2008(1):3~6.
    [9]金东日.对于沙里院市广成洞支石墓发掘[J].朝鲜考古研究,1988(4).
    [10]刘炳兴.论檀君及古朝鲜时期的遗存遗物发掘成果[J].朝鲜考古研究,1995(1):3~6.
    [11]郑燦永.慈江道时中郡深贵里原始遗址发掘中间报告[J].文化遗产,1961(2).
    [12]李顺珍.新岩里遗址发掘中间报告[J].考古民俗,1965(3).
    [13]李顺珍.对于平壤一带发现的皇大城[J].朝鲜考古研究,1995(1):7~12.
    [14]李正南.墨房里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1991(1):10~16.
    [15]李周显.对于新调查发掘的梧山里支石墓[J].朝鲜考古研究,1997(3):17~21.
    [16]李秉善.中江郡土城里原始、古代遗址发掘中间报告[J].文化遗产,1961(5).
    [17]李奖烨.元山市中评理原始遗址[J].文化遗产,1958(6).
    [18]白莲杏.泉谷里石棺墓[J].考古民俗,1966(1).
    [19]方成兴.黄海南道延安郡长谷里石箱墓葬调查报告[J].考古民俗,1967(4).
    [20]朴哲.表台遗址发掘的支石墓[J].朝鲜考古研究,2010(1):10~12.
    [21]黄基德.黄州郡沈村里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民俗,1966(3):32~42.
    [22]韩仁德、张喆满.场里布谷峰支石墓群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05(1):37~41.
    [23]张喆满.对于场里支石墓墓葬[J].朝鲜考古研究,1996(4).
    [24]安英俊.北青郡中里遗址[J].考古民俗,1966(2).
    [25]高荣男.劳动里支石墓清理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11(3):37~39.
    [26]罗命宽.药师洞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1988(2):47~48.
    [27]车达满.对江南郡新兴里支石墓[J].朝鲜考古研究,2000(4):2~6.
    [28]卢哲洙.江南里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11(1):34~36.
    [29]崔鹰仙.鱼龙里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10(4):36~38.
    [30]成哲、金南一.黄海南道银川郡亭洞里一带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09(1):33~36.
    [31]徐国泰.对于戊山郡芝草里遗址[J].朝鲜考古研究,2004(2).
    [32]徐国泰.关于永兴邑遗址的报告[J].考古民俗,1965(2).
    [33]全秀福.咸镜北道金策郡德仁里支石墓清理简报[J].文化遗产,1961(3).
    [34]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1(古代篇2)平壤市古代房址[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35]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2(古代篇3)平安南北道古代房址[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36]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3(古代篇4)黄海南北道古代房址[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37]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14(古代篇5)东北朝鲜一带古代房址[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38]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5(古代篇6)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1)
    [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39]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6(古代篇7)北部朝鲜地区的支石墓(2)
    [M].果川:ZIN-IN-ZIN出版社,2009.
    [40]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朝鲜考古学全书17(古代编8)北部朝鲜地区的古代墓葬[M].果川:真认真出版社,2009.
    [41]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太城里古墓群-遗址发掘报告(5)[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57.
    [42]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江界市公贵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遗址发掘报告(6)[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59.
    [43]李起渊.德川胜利山遗址发掘简报-遗址发掘报告(11)[M].平壤: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78.
    [44]郑燦永.深贵里房址-遗址发掘报告(13)[M].平壤: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3.
    [45]考古学及民俗学研究所.黄海北道沙里院上梅里石箱墓调查报告-考古学资料集(2)[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59.
    [46]金勇玕.美松里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3.
    [47]金基雄.平安南道价川郡墨房里支石墓发掘中间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3.
    [48]黄基德.黄海北道黄州郡沈村里长洞支石墓-考古学资料集(3)[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3.
    [49]黄基德.黄海南道龙渊郡石桥里原始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M].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63.
    [50]石光浚.五德里支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
    [51]郑燦永.北仓郡大坪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4[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
    [52]郑龙吉.新坪郡仙岩里石棺墓-考古学资料集(6)[M].平壤: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83.
    [53]石光浚、金宗铉、金在湧.江岸里、高燕里、九龙江遗址发掘报告[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朝鲜总督府.大正四年度朝鲜古迹调查报告[M],1916.
    [2]李善昌.大田市槐亭洞出土一括遗物调查略报[J].考古美术86,1967.
    [3]世宗大博物馆.涟川地区支石墓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M],2003.
    [1]江上波夫等.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J].人类学杂志,1934.
    [2]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M],1910.
    [3]鸟居龙藏.朝鲜的支石墓[M].东洋文库调查部研究报告1,1926.
    [4]东亚考古学会.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M].东亚考古学会,1929.
    [5]藤田亮策.大邱大凤町支石墓调查[M].昭和十一年度古迹调查报告,1936.
    [6]藤田亮策.延吉小营子遗迹调查报告[M].满洲帝国民生部,1943.
    [7]朝中合同考古学发掘队.岗上、楼上(1963-1965)中国东北地方遗迹发掘报告[M].东京:六兴出版社,1986.
    [1]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郭大顺.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金勇玕.朝鲜考古学概要[M].平壤:科学百科词典出版社,1977.
    [2]石光浚.朝鲜的支石墓研究[M].平壤: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石光浚.各地支石墓调查、发掘报告[M].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金载元、尹武炳.韩国支石墓研究[M].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1967.
    [2]金元龙.韩国考古学概说[M].首尔:一志社,1986.
    [3]林炳泰.韩国青铜器文化的研究[M].首尔:学研文化社,1996.
    [4]河文植.古朝鲜地区的支石墓研究[M].首尔:白山资料院,1999.
    [5]李荣文.韩国支石墓社会研究[M].首尔:学研文化社,2002.
    [6]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与辽宁地区的青铜器文化[M].高阳:清溪出版社,2006.
    [7]孙晙镐.青铜时代磨制石器研究[M].首尔:书景文化社,2006.
    [8]裴真晟.无文土器文化的成立与阶层社会[M].首尔:书景文化社,2007.
    [9]宫里修.韩半岛青铜器的起源与展开[M].首尔:社会评论,2010.
    [1]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崔民政.临津江流域支石墓研究[D].世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吴大洋.汉江本游流域支石墓研究[D].檀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吕军.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是战国时期的考古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刘瑛.试论辽东半岛石棚遗存[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张华.试论中国长白山地青铜时代的石构墓葬[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唐淼.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成璟瑭.韩半岛青铜武器研究[D].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陈爽.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许玉林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C].东北考古与历史(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许明纲、许玉林.新金双房石棚和石盖石棺墓[C].文物资料丛刊(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C].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徐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C].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5]王巍.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西北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其相互关系[C].中国考古学论丛.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6]王洪峰.石棚墓葬研究[C].青果集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7]陈国庆、华玉冰.大连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C].青果集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8]崔德文.辽宁省营口地区石棚研究[C].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青铜时代(二),1996.
    [9]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C].考古学文化论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0]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C].考古学文化论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1]林沄.论团结文化[C].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2]王巍.双房遗存研究[C].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栾丰实.论辽西和辽东南部史前时期的积石冢[C].红山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4]赵宾福.马城子文化新论-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C].边疆考古研究(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段天璟.马城子洞穴墓葬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C].边疆考古研究(七),2008.
    [16]华玉冰.马城子文化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C].新果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7]许玉林、许明纲.辽东半岛石棚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1981(1).
    [18]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双房石盖石棺墓[J].考古,1984(4).
    [19]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J].博物馆研究,1990(2).
    [20]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J].博物馆研究,1995(1).
    [21]阵大为.试论辽东“石棚”的性质及其演变[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22]武家昌.辽东半岛石棚初探[J].北方文物,1994(4).
    [23]王嗣洲.试论辽东半岛石棚与大石盖墓的关系[J].考古,1996(2).
    [24]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J].旅顺博物馆棺刊,2006(创刊号):23~35.
    [25]朱永刚.东北青铜时代区系、考古学文化论纲[C].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6]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J].北方文物,1991(3).
    [27]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统[J].考古学报,1982(2).
    [28]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J].华夏考古,2008(2).
    [29]王仲殊.从东亚石棚的年代说到日本弥生时代开始于何时的问题[J].考古,2004(5).董学增.试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J].考古学报,1983(4)
    [30]齐俊.本溪地区太子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遗址[J].北方文物,1987(3).
    [31]李恭笃.本溪地区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及研究[J].辽海文物学刊,1989(1).
    [32]李恭笃.本溪地区洞穴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1992(2).
    [33]于海民.东辽县发现一批古文化遗物[J].博物馆研究,1989(2).
    [34]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部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J].辽海文物学刊,1991(1).
    [35]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J].考古,1992(4).
    [36]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J].北方文物,1989(4).
    [37]华玉冰、陈国庆.大嘴子上层文化遗存的分期及相关问题[J].考古,1996(2)
    [38]侯莉闽.吉林延边新龙青铜墓葬及对该遗存的认识[J].北方文物,1994(3).
    [39]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2(4).
    [40]张翠敏.大嘴子第三期文化聚落遗址研究[J].华夏考古,2006(3).
    [41]唐淼.关于马城子文化内涵认知的述评[J].东北史地,2008(6).
    [42]李新全.辽东地区积石墓的演变[J].东北史地,2009(1).
    [43]范恩实.辽东石棚渊源研究[J].北方文物,2010(1).
    [44]陈爽、常兆福.朝鲜半岛石构墓葬研究的相关问题[J].东北史地,2011(5).
    [45]田村晃一著、白云翔译.东北亚地区的支石墓[J].博物馆研究,1995(4).
    [46]河文植著、堂白衫译.韩国青铜时代墓制研究-以“支石”和“敷石墓”为中心[J].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1996(1).
    [1]石光浚.对北仓遗址的石棺墓和支石墓[C].考古民俗论文集(5).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
    [2]石光浚.对我国西北地区支石墓的研究[C].考古民俗论文集(7).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石光浚.论路岩里支石墓[J].朝鲜考古研究,1993(1).
    [4]石光浚.关于文兴里支石墓[J].朝鲜考古研究,1991(4).
    [5]石光浚、车达满.关于九龙江遗址[J].朝鲜考古研究,1997(4).
    [6]都宥浩.朝鲜巨石文化研究[J].文化遗产,1959(2).
    [7]金勇玕、安英俊.对于咸镜南道、两江道新发现青铜器时代遗物的考察[J].朝鲜考古研究,1986(1)
    [8]金东日.对于甑山郡龙德里支石墓群[J].朝鲜考古研究,1995(4).
    [9]金东日.对于甑山郡龙德里10号支石墓的星座[J].朝鲜考古研究,1997(3).
    [10]金东日.北斗七星形态排列的九瑞里支石墓发掘报告[J].朝鲜考古研究,2005(3):40~46.
    [11]金东日.关于平壤一带石棺墓的类型与变迁[J].朝鲜考古研究,2007(1):2~6.
    [12]金钟赫.表台遗址琵琶形铜矛考察[J].朝鲜考古研究,2000(4).
    [13]金钟赫、全永秀.表台遗址陀螺形陶器遗址的编年[J].朝鲜考古研究,2003(2):5~10.
    [14]金光爀.对于金野遗址的初步考察[J].朝鲜考古研究,2005(4).
    [15]黄基德.朝鲜西北地区原始陶器的研究[J].文化遗产,1958(4).
    [16]黄基德.对于西北地区陀螺形陶器遗址的年代[J].考古民俗,1966(4):12~13.
    [17]黄基德.琵琶形铜剑文化的美松里类型(1)美松里类型的遗迹遗物与其年代[J].朝鲜考古研究,1989(3):3~9.
    [18]李昌言.论平壤一带石棺墓和其变迁[J].朝鲜考古研究,1996(2).
    [19]李顺珍.论大同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优秀性[J].朝鲜考古研究,1999(1):3~8.
    [20]徐国泰.关于陀螺形陶器文化的编年[J].朝鲜考古研究,1996(2):17~21.
    [21]徐国泰.支石墓分类研究的几个问题[J].朝鲜考古研究,2008(1).
    [22]高光烈.对于江东郡顺昌里石棺墓出土人骨的性别关系与年龄[J].朝鲜考古研究,1995(3).
    [23]朴真煜.对古朝鲜的琵琶形短剑文化再检讨[J].朝鲜考古研究,1995(2):6~9.
    [1]孙晋泰.对朝鲜dolmen调查硏究[C].朝鲜民族文化硏究,1948.
    [2]池健吉.石棺墓[C].韩国史论(13),1986.
    [3]卢爀真.积石附加支石墓的形式和分布[C].翰林大学论文集4,1986.
    [4]卢爀真.青铜器时代的社会与文化[C].韩国史3,1997.
    [5]朴淳发.汉江流域的青铜器、初期铁器文化[C].汉江流域史.首尔:民音社,1993.
    [6]林孝泽.居昌、陕川的巨石墓[C].东义大学博物馆学术丛书(一),1987.
    [7]河仁秀.彩纹土器的编年检讨[C].博物馆研究论集4,1995.
    [8]韩修英.青铜镞小考[C].湖南文化财研究院研究论文集4,2004:53~71.
    [9]李相吉.区划墓与其社会--金江:松菊里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C].湖南、湖西考古学会合同讨论会论文集,2006.
    [10]李清圭.在东北亚地域的多钮镜随葬墓的展开[C].东亚细亚青铜器文化的交流与国家形成,首尔:学研文化社,2012.
    [11]孙晋泰.朝鲜dolmen考[J].开辟,1934(1).
    [12]韩兴洙.朝鲜的巨石文化硏究[J].震檀学报,1935(3).
    [13]林炳泰.韩国支石墓的形式及年代问题[J].史丛,1964(9).
    [14]崔梦龙.全南地区支石墓的形式和分类[J].白山学报(20),1976.
    [15]崔梦龙.全南地域支石墓社會階級的發生[J].韓國史硏究(35),1981.
    [16]金元龙.对于韩国磨制石剑起源的一考察[J].白山学报(10),1972.
    [17]金贞培.对韩国青铜器文化的起源小考[J].古文化(17),1979.
    [18]金秉模.韩国巨石文化的源流研究Ⅰ[J].韩国考古学报(1011),1981.
    [19]李善昌.大田市槐亭洞出土一括遗物调查略报[J].考古美术86辑,1967.
    [20]李钟宣.韩国石棺墓的研究[J].韩国考古学报(1),1976.
    [21]李隆助.韩国支石墓社会与其仪式[J].东方学志(2324),1980.
    [22]李隆助、河文植.对于韩国支石墓的一种类型研究—以祭坛支石墓型式为中心[J].东方学志(63),1989.
    [23]李荣文.关于全南地方出土磨制石剑的研究[J].韩国上古史学报24,1997年
    [24]李荣文.对于韩国琵琶形铜剑文化的考察[J].韩国考古学报38辑,1998年
    [25]池健吉.东北亚支石墓的型式学考察[J].韩国考古学报12,1982.
    [26]建吉.关于支石墓社会复原的一考察[J].梨花史学研究(1314),1983.
    [27]池健吉.韩半岛支石墓文化的源流与展开[J].马韩、百济文化(13),1993.
    [28]河文植.古朝鲜的墓葬研究-以朝鲜的支石墓为中心[J].檀君学研究(12),2005.
    [29]河文植.朝鲜学界的古朝鲜研究倾向[J].白山学报,2006(4).
    [30]河文植.从大同江文化论来看朝鲜学界的研究倾向[J].檀君学研究,2006(6).
    [31]韩永熙.角形土器考[J].韩国考古学报(1415),1983.
    [32]李清圭.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多钮经与其陪葬墓[J].韩国考古学报(40),1999.
    [33]宋镐晸.对于美松里型土器文化的再考察[J].韩国古代史研究,2007(3).
    [34]朴淳发.辽宁粘土带土器文化的韩半岛定居过程[J].锦江考古,2004(1).
    [35]朴淳发.欣岩里类型形成过程再检讨[J].湖西考古学报,1999(1).
    [36]姜仁旭.对于辽宁地方太子河上游地域新发现彩纹土器[J].考古学,2003(2-2).
    [37]姜仁旭.对于图们江流域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变迁过程–以与东北韩土器的编年及周边地区比较为中心[J].韩国考古学报(62),2007.
    [38]金承玉.对于墓域式(龙潭式)支石墓的展开樣相的考察[J].岭南考古学(39),2006.
    [39]金美京.对于美松里型土器的变迁与性质[J].韩国考古学报,2006(9).
    [40]尹昊弼.对青铜时代墓域式支石墓的研究[J].庆南研究,2009(创刊号)
    [41]韩松义.对南海岸地区墓域式支石墓的一考察[J].庆南研究,2010(3).
    [42]庄田慎矢.湖西地区出土琵琶形铜剑与弥生时代开始年代[J].湖西考古学报(12),2005.
    [43]平郡达哉.对于南韩地域出土茄子纹土器的基础研究[J].岭南考古学(57),2011.
    [44]朴龙渊.图们江流域石棺墓的性格[J].马韩百济研究(13).
    [1]藤田亮策.朝鲜的石器时代[C].东洋史讲座(18).东江:雄山阁,1942.
    [2]有光教一.朝鲜磨制石剑的研究[C].京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丛书(2),1957.
    [3]宫本一夫.朝鲜半岛における辽宁式铜剑の展开[C].韩半岛考古学论丛.东京:すずさわ书店,2002。
    [4]有光教一.平安北道江界渔雷面发现的一座箱式石棺及副葬品[J].考古学杂志》1941(3).
    [5]有光教一.黄海道凤山郡楚卧面箱式石棺墓中的磨制石剑和石镞[J].考古学杂志,1941(9).
    [6]有光教一《朝鲜支石墓谱系的考察[J].古代学(16),1969.
    [7]甲元真之.朝鲜支石墓的编年[J].朝鲜学报,1973(6).
    [8]甲元真之.朝鲜半岛的有茎式、有柄式磨制石剑[J].古代文化,1973(9)
    [9]西谷正.咸镜南道的素面土器[J].史渊(119),1982。
    [10]宮本一夫.朝鲜有文土器の编年と地域性[J].朝鲜学报(121),1986。
    [11]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坟墓の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1961。
    [1]藤田亮策.朝鲜古代文化[C].日本历史,1934.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韩国考古学词典[M],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