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玉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京都玉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梳理其文化背景与脉络,归纳并诠释京都玉作不同于其他玉作的文化起点与精神归宿。再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京都玉作——这个以“玉作”为核心的手工艺生态系统中,玉人、玉行、作坊、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后逐层深入到子系统内部构成、组织管理、规矩、范式。在分析解读京都玉作成做过程中的步骤、方法及其工艺价值观和创作方法论之后,归纳京都玉作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精神的文化意义。
     以京都玉作这个研究对象为范本,对其设计生态系统的逐层分析解读,旨在说明传统手工艺是在长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反映一定时代真相的技艺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技艺本身的成就,而是这种技术所承载的人与物所显现的文化传统和“品质”。北方独特的政治变革史与民族交流史为北方玉作的格调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与市井价值背景,而蕴含在这种文化格局中的帝王政治取向与精英文化取向经过历代参与者从不同层面及向度上的锤炼,已经纯化,形成一种具有可以构成工艺传统的合法性与权威性的专业话语,从而深入地渗透于玉作工艺的技术精神与文化品味之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历史基调赋予京都玉作以特有的研究样本价值。
     本课题研究虽以京都玉作为典,但观照的并不仅限于玉工艺本身。在中国工艺传统中,“工艺”的内涵往往不止体现在它的外部形态,更多时候,似乎指向的是一种超越形态之外的“品格”,也即一种精神性的逻辑。中国传统文化和普适的价值观通过造“物”和成“作”的系统,建立起一套平和而自然的人间秩序。物品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关联。这也许正是“玉”为何能够凝聚各种人格与文化语义为一身,担起以“物”来修正和规范人的品格与修为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秩序与关联正好回应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心灵的失重与迷茫的现状。因此,对京都玉作的分析还有一个开放性的指向,就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吸附在现代生活及现代设计中做一个思考启示,为当下设计学所要探寻的中国未来设计的理想和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指向。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pirits of Royal Jade works in Beijing. Firstly, it teases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oyal Jade works of Beijing, andconcludes their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spirit from the jade works of other areas.Besides, it interprets the Royal Jade works of Beij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anthropology, in which this paper looks on the jade works as an ecosystem and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mall systems such as people ,trade andworkshop; and then researches into each small system to analyzes its composition,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rules, and paradigm. Finally, it unscrambles theprocess, method, craft values and creation methodology of the Royal Jade works ofBeijing.
     After the analysis of design ecosystem,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traditionalhandicraft has become a kind of technical carrier in the long time of everyday life andit reflects a certain level of reality at that time. The values of the handicraft are notonly in the technical accomplishment itself but also in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innerquality. The unique political change history with national history of jade is the uniquestyle formed a city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civic values and cultural pattern ofcontained in the imperial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elite culture orientation aftersuccessive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temper, and the purification, hasformed a form of traditional craft can have the authority of professional discourselegitimacy, deep penetration in jade for technical spirit and culture. This uniqueculture and history in Kyoto jade key gives special research samples valu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niversal views of value compose a suit of mildand natural world order. The material world and people's inner world build a stablerelationship accordingly.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jade could represent all kindsof personalities and cultural meanings, and why it can even modify people'scharacters and behaviors. Such order and relationship could response the lost andconfused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owaday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Royal Jade works of Beijing should be open-oriented. It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in this paper that how to absorb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dern life andmodern design and supply a new orienta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deality anddirection of China's future design.
引文
1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2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P99。
    3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P140。
    4 朱德润·存复斋集·中政院使贾公世德之碑铭:卷1(转引自马建春《元代的西域工匠》,《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54期)
    5 玉龙杰赤和撒麻耳干(又称撒马尔罕)足中亚花剌子模国不同时期的都城,前者为旧都,后者为新都。
    6 波斯史家拉施特和志费尼认为玉龙杰赤所掳工匠的数目为10万人。[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
    20 《元文类·卷42》《经世大典序录·工典·玉工》P616。
    21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成吉思汗兴起前蒙古人的状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P29。
    22 叶文宪《中国玉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6,P69。
    29 阎嵩年:《北京文化的历史特点》,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0 李福顺主编《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229。
    31 公会由政府批准成立,民主选举产生出“帮主”。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玉器行同业公会在今南新华街46号设立办公地址,又名“玉器行会馆”。
    32 《北京志·工业卷·工艺美术志》,北京出版社,2002,P299。
    33 掌管从进料到设计制作各个环节的负责人。
    34 《北京志·工业卷·工艺美术志》,北京出版社,2002,P300。
    35 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P9。
    36 指蕴含于工艺起点的设计之思,即创造出文明形式的原设计。
    4 老北京的传说(来源http://www.showchina.org/jjzg/whbb/flxx/200901/t254528.htm)
    5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237。
    6 柯扬编《中国风俗故事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上册P506。
    7 杨良志选编《金受申讲北京》,北京出版社,P111。
    8 李博生口述,陈重远、周南泉、栾秉璈等书中均有记述。
    9 霍达著《穆斯林的葬礼》就有关于邱处机与水凳歌诀的描写。
    10 王树村:《中国传统行业诸神》,外文出版社,2004年,P3。
    11 引自《白云观玉器业公会善缘碑》。
    12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正》,中华书局,1986。载:“户口安堵,人物丰庶……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蔬蓏、果实、稻梁之类,靡不毕出,桑柘、麻麦、羊、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转引自程民生《试论金元时期的北方手工业》,《史学月刊》2003年第三期)
    13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P305。
    14 同上。
    15 《元史·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16 《元史·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17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P306。
    18 《元史·朵罗台传》中记载:“太祖既定西夏,括诸色人匠,小丑(唐兀人朵罗台的祖父)以业弓进,赐名怯延兀兰,命为怯怜口行营弓匠百户,徙居和林,卒。”
    19 《元史·卷203·方技》
    20 《元史·卷56·人物艺术》
    21 同上
    24 缪荃孙著《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商务出版社,1958,P30。
    25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2。
    26 廊坊四条就是后来的大栅栏商业街。
    27 老北京把固定在商铺中坐等客人上门的生意形式叫做“坐商”。
    28 因为商人们拿的东西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蓝布包货物,有的蓝布包笸箩,所以对这些商人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包袱斋”或“夹包的”“腰子笸箩”“打鼓商”等。
    29 摘自:《崇文街巷》崇文区地方志办公室编。
    30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6。
    34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P318。
    35 安微寿县人,1912年生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家庭(其曾叔祖是光绪帝师孙家鼐)。8岁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美,学金融,肄业而归。曾任法商宝多洋行买办、重庆银行公司经理;敌伪时曾任复兴银行行长、中国银行监察人、周佛海的机要秘书。抗战胜利后他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在杨帆的领导下做秘密工作。1995年潘扬冤案事发,被牵连入狱。1975年返回上海,现任徐汇区政协侨联高级顾问。
    36 孙曜东口述 宋路霞整理,摘自《万象》,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9期。
    37 同上。
    38 陈重远著《骨董说奇珍》,北京出版社,1997,P363。
    39 顾芳松:《尽快跳出“乾隆的手心”--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创新》,《北京工艺美术》,1988年第2期。中记载谈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必须跳出“乾隆工”时期的美学风格、题材和技术束缚等等讨论。
    40 一种利用玉材颜色质地创作题材的方法,第五章中有详述。
    41 刘启珍(1880-1956),字宝臣,回族,北京人。擅长制作器皿,素活及平面浮雕。对练子活的设计尤为出色。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启珍设计和指导完成的掐羌大瓶作为国家礼品,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送给埃及总统纳塞尔,上有阿拉伯文,由高级技工张潭上字。北京玉器厂建厂后,刘启珍为该厂第一任技术顾问。
    42 采编自陈重远著《骨董说奇珍》,北京出版社,1997,P362。
    43 陈重远著《骨董说奇珍》,北京出版社,1997,P362。
    44 丁大华《翡翠大王铁百万的发家之道》,《北京纪事》,2007年第5期。
    55 《玉杯记》清高宗《御制文初集》卷五
    56 杨伯达《文物鉴赏从录(玉器)》“清代宫廷玉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编,P179。
    57 明代宫廷御作的玉器作品与手法。
    58 乾隆时期的宫廷御作,如意馆、造办处玉作中的玉器作品与手法。
    59 乾隆时期宫内工匠仿制痕都斯坦的玉器,称“西番作”。
    60 李福顺编《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363。
    61 采编自一则《清档》记录。
    64 熊嫣《器以藏礼--中国设计之都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7届博士论文。
    65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238。
    66 陈重远著《骨董话奇珍》,北京出版社,1997,P360。
    67 《北京市崇文区志》,北京出版社,2004,P533。
    68 冯一鹏著《塞外杂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69 陈重远著《鉴赏述往事》,北京出版社,1999,P13。
    70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5。
    71 李伟著《抗日战争中的回族》,甘肃出版社,2005。
    72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
    73 王平《“识宝回回”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创新》回族研究2008年4期。
    74 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P224
    75 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P226。
    76 白寿彝著编《回回民族的新生》,东方书社,1951,P117。
    77 《皇明世法录》卷81
    79 彭年、刘盛林《北京的回族历史》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
    80 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P220。
    81 《古兰经》第4章第29节。
    82 转引自马福龙《伊斯兰教浅论》。
    83 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179。
    84 回民古谚“天下回回生得怪,根子来自天山外”。
    3 详见杨伯达《关于琢玉工艺的再探讨》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72-76页。
    4 同上。
    5 维克多·特纳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
    6 李博生口述。
    13 周晓陆、张敏:《治玉说: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三件玉制品弃余物的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1984年7期P49。
    10 北京玉作中对于翡翠进行的第一次开料操作,俗称“开门子”,这里用来泛指开料。
    11 琢玉大师王树森对其徒弟的教诲。
    12 王明石《从“入门”说开去》,北京工艺美术1983年1月P11
    13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P309。
    14 《和阗玉斧佩》, 《清高宗御製诗文全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6诗四集,94卷,P13。
    15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P10。
    16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P66
    26 产于新疆和阗县的一种高档玉原料。是玉矿经自然风化、冰川、河水不断冲刷,并有河水带至山下的河床中的鹅卵石状玉料,质地细腻致密,表面光滑,大小不等。
    27 王明石《从“入门”说开去》,北京工艺美术,1983年1月P11。
    33 详见邓淑蘋 沈建东《中国史前玉雕工艺解析》,《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6,P1023。
    34 《咏和阗白玉碗》诗注, 《诗文集》,诗五集,87卷,11页。
    35 张丽瑞: 《从“玉厄”论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类型与帝王品味》, 《故宫学术季刊》18卷第2期2000。
    36 轮磨机,指运用高速旋转的轮状磨具进行磨削加工,将玉石粗坯加工成型。轮摩的磨具有用陶瓷结合剂制作出来的砂轮和用金属结合剂制作的金刚石工具,俗称钻石粉工具。
    44 李博生口述
    45 采编自陈重远著《老珠宝店》,北京出版社,2005,P243。
    5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2。
    6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20。
    7 布留尔认为所谓集体表像,可以根据所与社会集体的全部成员所共有的下列特征来加以识别:这些表像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他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并非因为集体表像要求以某种不同于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主体为前提,而是因为他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
    8 布留尔认为把原始人的思维叫做原逻辑的思维,这与叫它神秘的思维有同等的权利。与其说他们是两种彼此不同的特征,不如说是同一个基本属性的两个方面。单从表像的内涵来看,应当把它叫做神秘的思维,如果主要从表像的关联来看,应当叫它原逻辑的思维。··它不是反逻辑的,也不是非逻辑的。我说它是原逻辑的,只是想说它不像我们的思维那样必须避免矛盾。它首先是和主要是服从“互渗律”。具有这种趋向的思维并不怎么害怕矛盾,但它也不尽力去避免矛盾。它往往是以完全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矛盾。
    9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69。
    10 《用易·易辞上》
    11 CCTV栏目《财富人生》李博生口述
    12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61。
    13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69。
    14 采编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P54
    15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P56
    18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P116。
    19 此处本文在第二章规矩与范式里有详细记述。
    20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P54。
    21 同上,P55。
    22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0。
    23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P57。
    24 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摘自《万象》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9期。
    25 指铁宝亭生平最喜爱的几件翡翠料和指环。
    26 陈重远着《文物话春秋》,北京出版社,1996,P408。
    27 孙曜东口述宋路霞整理,摘自《万象》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第9期。
    28 丁大华《北京纪事》2007年第05期
    29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5。
    30 王树人着《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武汉出版社,2006,P242。
    31 同上,P427。
    32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2。
    33 转引自余英时着《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7。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82。
    1 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P309。
    2 《明会要》卷五十一《民政二·风俗》,中华书局,1998,P949。
    3 阿诺德·盖伦著《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内容提要。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82
    Peter Dormer Edited: "The culture of craft :Status and furor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
    David Pye: The Nature and Art of Workma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法]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法]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法]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演讲集》,张毅生、张祖建、杨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年。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chinese.dsturgeon.net/index_gb.html 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典典籍。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2006年。
    杨伯达:《古玉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故宫博物院》1993年。
    刘东瑞、刘浩编:《文物鉴赏实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栾秉璈:《怎样鉴定古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赵永魁、张加勉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谢天宇主编:《中国玉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上下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故宫博物院:《故宫珍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张蓓莉主编:《系统宝石学》,地质出版社,1997年。
    王明时:《潘秉衡琢玉技艺》,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
    张兰香等:《古今说玉》,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章用秀:《古玩典籍探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道荣、王玉民、崔文智::《赏玉与琢玉》,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余继明:《中国古玉器图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广文:《古玉鉴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汪育治:《古玉精粹》,海口:海南文宣阁出版社,2003年。
    邱东联:《古代玉器图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清·吴大微:《古玉图考》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古玉图考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故宫藏玉》故宫博物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故宫玉器选萃》(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3年。
    高和:《故宫珍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朱荣基:《赏玉观璞》,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年。
    章鸿钊:《石雅、宝石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鸿生编:《世界科学技术史》(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桑行之:《说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戴吾三:《天工开物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周南泉:《文物鉴赏丛书·古玉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冯乃恩、周南泉:《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杨伯达:《巫玉之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狄:《信仰时代的文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杨伯达:《杨伯达论玉一一八秩文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曲石:《玉器时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广文:《玉器史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王志安:《玉石之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骆汉城:《玉石之路探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玉文化论》,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姚士奇:《中国玉文化》,南京:凰出版社,2004年。
    殷志强:《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古方:《中国古代玉器漫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古方:《中国古代玉文化》,成都:川出版集团2004年。
    季兆山等:《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分析》,上海: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薛翔:《中国古玉器》,武汉: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唐延龄等:《中国和田玉》,乌鲁木齐: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泽益编:《内务府经营的宫内御用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年。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北京志·工业卷·工艺美术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吴兆基:《诗经》(图文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陈重远:《文物话春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陈重远:《鉴赏述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陈重远:《骨董说奇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陈重远:《古玩谈旧闻》,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陈重远:《老珠宝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陈重远:《老古玩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金受申著 杨良志:《金受申谈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柯扬编: 《中国风俗故事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树村: 《中国传统行业诸神》,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年。
    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P220。
    新京报社编: 《北京地理:民间绝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张仲:《古玩商的生意经》,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年。
    李华: 《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冯乃恩、周南泉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儒佛道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合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林建华:《物缘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张孟闻:《李约瑟博士及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王前等:《中国技术思想史论》,北京:学出版社,2004年。
    刘大平:《中国神话经典》,呼和浩特: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潜明兹:《中国神源》,重庆:庆出版社,1999年。
    谢名春:《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胡小鹏:《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三)福州:福建出版社,2004年。
    蔡锋:《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福州: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孙曜东:《浮世万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许平:《视野与边界--艺术设计研究文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
    许平:《青山见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许平:《造物之门》,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杭间:《手艺的思想》,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年。
    王树村编著:《中国民间画决》,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李福顺主编:《北京美术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
    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吕品田:《必要的张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砚祖:《创造精致》,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王树人:《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
    高丰:《美的造物--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文集》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
    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诸葛恺:《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6年。
    华梅:《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太原: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倪建林等:《中国工艺文献选编》,济南: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1998年第4期总第82期。
    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1期。
    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4期。
    杨伯达:《宋元--明清玉文化概述》,《收藏》1999年5期。
    张广文:《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艺术》,《文物》1984年11期。
    陈廉贞:《苏州的玉雕艺术》,《东南文化》1986年第二辑。
    文少雩:《要一专多能--几件玛瑙俏色作品的启示》,《北京工艺美术》,1988年第1期。
    顾芳松:《尽快跳出“乾隆的手心”--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创新》,《北京工艺美术》,1988年第2期。
    张明华:《原始的制玉工具》《文物天地》1989年2期
    邓淑苹:《中国玉雕技术传统》,《中国科技史演讲记录选辑(二)》。
    那志良:《玉的雕琢》,《技与艺》(台湾)2期2。
    邓淑苹:《伊斯兰的奇葩-雕有乾隆御制诗的痕都斯坦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89年。
    陈廉贞:《苏州琢玉工艺》《文物》1959年4期。
    常素霞:《试论中国玉器的发展与审美特征》,《文物春秋》总第29期。
    吕曼:《苏州玉器论略》,《东南文化》2002年第5期。
    丁乙:《西域来风清代的痕都斯坦玉器》,《上海工艺》总80期。
    张广文:《清代宫廷仿古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2期。
    张晓梅:《清代玉雕艺术》,《无锡文博》1994年3期。
    殷志强:《俏色玉艺术略论》,《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9期。
    理炎:《乾隆爱玉与毁玉》,《中国文物报》1990年9月13日4版,9月20日4 版。
    张丽瑞:《宫廷之雅--故宫清代仿古玉器特展》,《故宫文物月刊》1997年1月14卷10期。
    张丽瑞:《从“玉厄”论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类型与帝王品味》,《故宫学术季刊》18卷第2期2000。
    郑家骤:《采玉》,《中央月刊》1973年5卷3期35-38。
    殷晴:《和田玉古今谈》,《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1期。
    傅乐治:《论中国传统琢玉工具与方法》,《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2卷3期。
    邓淑苹:《漫谈清代玉器》,《故宫文物月刊》1986年5月4卷2期。
    林淑心:《明清玉雕艺术》,《中国文物世界》2000年6期。
    周南泉:《清琢玉、雕刻工艺美术名匠》,《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1期。
    马建春:《元代的西域工匠》,《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总第54期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