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义的“中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今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狭义的“中亚”,在苏联解体后,主要指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的范围。本文中的“中亚”即狭义概念所指的上述中亚五国的地理范围。
     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交流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数千年交往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各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民族亲缘关系是当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基础和背景。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合作得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与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进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崭新时期。全文由导论、上篇、下篇和结语组成,约25万字。
     导论第一节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节界定本文中“中亚”和“西域”的地理范围。第三节介绍中亚五国的基本情况。
     上篇历史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交流
     第一章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和交流。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远古时期中国北方与中亚北部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中原对中亚的认识及与中亚的早期接触。先秦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第二章两汉魏晋南北朝与中亚的友好交流。汉武帝时期张骞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建立起中国与中亚诸古国的直接联系,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割据政权仍与中亚地区保持了政治上的联系。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来自中亚的一批高僧为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
     第三章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进入鼎盛时期。唐朝对西域加强控制和管理,尤其是西域和中亚地区并入唐朝版图,中原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中亚诸国与唐朝间密集的人员往来、大量的通贡事实、贡赐物品的丰富反映出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密切。这一时期,大量中亚粟特人迁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章宋元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宋朝中原与中亚的交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西辽契丹人统治中亚,汉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深刻。2、中亚萨曼王朝和我国喀喇汗王朝所属的中国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蒙元时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人创立了欧亚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民族融合新环境。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1、我国内地与中亚察合台等汗国的往来与交流。2、伴随着蒙古人的几次大规模征服活动,大量中亚各族居民迁入中原地区,对元代社会和中国民族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五章明清时期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中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的130多年中,始终与明朝保持了频繁的使臣往来和贡赐形式为主的贸易关系,文化上的交流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代中期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中亚哈萨克、布鲁特中的部分部落归附于清朝,并与清朝保持了密切的贡使往来和贸易关系。清朝与哈萨克、浩罕之间的贸易对当时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亚与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辛亥革命以后直至中亚五国独立之前,中国与俄属及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贸合作(1911一1991)。苏联解体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作为俄国和苏联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的交往。然而,与中亚毗连的中国新疆地区在此期间仍先后与俄国和前苏联保持了联系,尤其是贸易关系。新疆与中亚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关系由于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下篇中国与独立后中亚五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往来与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与中亚国家保持着高层领导人、议会、政党、政府部门等各层面的频繁交往,经常就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交换意见,互信不断加深。在政治领域积极的交流合作成为各领域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利益关系到彼此的核心利益。作为近邻,中亚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息息相关。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为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作出了贡献。
     第三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中居中心地位。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经济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决定了彼此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经济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第四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与中亚地区持久、稳定的睦邻关系来说,文化交流承载着比其他领域合作更重大的使命。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尤其是近年加强了文化教育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需要有长远规划的工作。
     第五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建立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展开了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进行了安全、经济、人文领域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建设,并在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初步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符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通过各章的研究,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友好交流发展的总体特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展的一些特点作了简要总结,主要观点包括:1、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千年的交往基本上是和平交往的历史。2、中国与中亚友好交流的历史是与丝绸之路密切交织、不可分割的历史。3、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亲缘关系是今天开展友好交流的积极因素。4、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封建王朝与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宗藩关系为基础、贡赐往来是主要的交流形式。5、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关系是完全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如此,中国在今天与中亚国家的友好交流中,仍应防止“大国主义”、“大民族主义”以及部分国人的盲目自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各领域的交流中,应该使中亚国家得到充分的尊重的重视。6、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交流自古至今一直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地位。中国与独立以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的延续。7、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鉴于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存在的中国“走出去”的多,中亚“走进来”的少的状况,中国应防止文化交流的单向发展,以免给“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以口实。
Central Asia, in a broad sense, covers the geographic scope of Afghanistan, western China, northern India, northeast Iran, Mongolia, Pakistan, along with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In a narrow definition, Central Asia mainly refers to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cluding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Uzbekistan and Turkmenistan. The "Central Asia" in this dissertation refers to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narrow sense.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ve endured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taken place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full observation and thorough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t is evident that the Silk Road serves as the link and bridge of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ousands of years of peaceful and friendly exchanges have fostered clos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oples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and the deep friendship from the past and the affinity among ethnic groups will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friendly relationship. China, a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acknowledged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been steadily and continually develop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various field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post-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are entering a new period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This 250,000 word paper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two main parts, and a conclusion.
     Introduction:Section One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 review of previous scholastic work, and th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paper. Section Two defines the geographic scope of "Central Asia" and "Xi Yu". Section Three presents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five countries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Part One: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History
     Chapter 1:The Early Conta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Pre-Qin Dynasty.
     Archaeolog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primitive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ncient nor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Central Asian regions. Historical Chinese books such as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and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Mu reflected the knowledge of Central Asia and the early contact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ve been established since Pre-Qin Dynasty.
     Chapter 2: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West Han and East Han Dynasties,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Han Wu, Zhang Qian carried out diplomatic activities in Central Asia to establish direct links between China and various ancient countries of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entered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Political ties between China and ancient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ere maintained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 time various separatist regimes had ruled China.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through Central Asia, and a group of eminent monks from Central Asia contributed to the early spread of Buddhism in China.
     Chapter 3: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ith increase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Xi Yu in the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when Xi Yu and Central Asia region became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ang Dynast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underwent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The fact of intensive exchanges of personnel, frequent and prolific forms of largess and tribute reflecte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Ta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Soghdians, primarily Sogdian businessmen, immigrated to China during this time and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as embodied in religion, art, litera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life.
     Chapter 4: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ere most evident by the great impact of Chinese culture on Central Asia when the region was ruled by the Khitans from northern China who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lose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ics, religion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Samanids Dynasty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nd the Karakhanid Dynasty in western China. The Yua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e Mongolians built a unified Eurasian political space which provided a fresh environment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e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se two aspects:first, the contac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s inland and Chagatai Khanate of Central Asia; second, the impact on Yuan society and Chinese ethnic structure from immigr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entral Asian people into China during several large-scale Mongolian conquests.
     Chapter 5: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ring the 130 years of Timurid Dynasty's reign of Central Asian region, the Timurits had always maintained frequent exchanges with the Ming Dynasty in forms of tribute and bestowals as well as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unified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Mountain Tian, and parts of Kazakhstan and Breut in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were taken over by the Qing Dynasty, thus close contacts and trade relations continued. The trade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Kazakhstan and Khok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s Xinjiang region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Chapter 6:The Friendly Exchanges an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of the Soviet Union (Russia) during the period following China's Xinhai Revolution until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1911-1991).
     There were no direct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as an integrated part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for almost a century before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d. However, the neighboring China Xinjiang region had maintained indirect contacts and trade relationships with Central Asia through ties with the Soviet Union (Russia)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s Xinjiang region and Central Asia had experienced an uneasy period during 20th century political turmoil.
     Part two: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Five Post-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hapter 1:Politic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hina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acknowledged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Frequent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t all levels including senior leaders, parliaments, political parties and governments are maintained and views o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ssues are constantly exchanged, which in turn promote deep mutual confidence among them. The activ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political realms have become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for effective cooperation in all fields.
     Chapter 2: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Security.
     The security interests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re among the cor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As a close neighbor, the security of Central Asia is vitally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been conducting effective cooperation in areas of security, and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ecur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is region.
     Chapter 3:Econo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conomic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ccupy a central position withi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various field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s economy and the adage "the Right Time, the Right Place and the Right Person" fo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 among many factors dictating great potential for mutu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rough joint efforts by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achieved great results which have caught worldwide attention.
     Chapter 4.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ultural exchanges play a greater role than cooperation in other are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lasting and stable good-neighbo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ontinually promote cooperation in humanities. There has been enhanced cooperation in the area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humaniti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and require great effort and long-term planning to achieve their goals.
     Chapter 5: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Framework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wa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hich had launched a broad platform for multilate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Construction of an infrastructure of law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security, economy and humanity areas has been conducted by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preliminary cooper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SCO has been carried out. SCO's establishment and continual growth ser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member countries and therefore it has a very broad prospective for development.
     Conclus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work described in the above chapters, a few basic features of th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s can be drawn.
     1.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over the past few thousands of years are generally of a peaceful nature.2. The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s been intertwine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Silk Road.3. The close ethnic relationships resulting from the long history of ethnic mixing provides a positive effect on today's friendly exchanges.4. During China's long feudalistic perio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dynasties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were based on relationships of suzerain and vassal states with largess and tribute being the main forms of exchanges. 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the post-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re built totally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for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Nonetheless, China still should prevent the adverse impact of arrogance from chauvinism and blind nationalism on friendly exchanges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allow those countries full respect and recognition in exchanges of all aspects.6. The economic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s been the main focus of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post-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economic exchange of the Silk Road.7.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ve mad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human civilization in history and there is still vast potential today fo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areas between the two. However,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mostly centers on output from China to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hina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as only flowing in one direction, thus providing no excuse for those who advocate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引文
①(巴基斯坦)A.H.丹尼(俄罗斯)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6页。
    ②同上,第366-367页。
    ③(法)伯希和著耿世民译《高地亚洲》,载《中亚简史(外一种)》,(俄)巴尔托里德等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3页。
    ④同上,第175页。
    ⑤(美)D.西诺尔《什么是中亚》(喻融融摘译自《第十匕届国际阿尔泰会议论文集》),载《民族译从》1986年,第1期,第56页。
    ①转引自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导言第4页。
    ②(巴基斯坦)A.H.丹尼(俄罗斯)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6页。
    ③(苏)A.施普林青著 秦卫星译 魏良弢校《中亚和中央亚细亚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示》,载《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64页。
    ④穆尔札也夫著 郁浩译《中亚细亚》,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⑤《苏联百科辞典》,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年版,第2675页。
    ①(巴基斯坦)A.H.丹尼(俄罗斯)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8页。
    ②《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①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59页。
    ②高树茂卞编《世界知识年鉴2007/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根据第87、89、171、189、198页数据合计。
    ③胡振华主编《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④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②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③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口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④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⑤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6贞。
    ⑥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4页。
    ①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②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61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②同上,第86页。
    ③同上,第83页。
    ④同上,第88页。
    ⑤同上,第88页。
    ⑥同上,第83-85页。
    ⑦同上,第85-87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②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85页。
    ③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④同上,第95页。
    ⑤同上,第97页。
    ⑥同上,第95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②同上,第164页。
    ③同上,第166页。
    ④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36页。
    ⑤同上,第833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68页。
    ②同上,第182页。
    ③薛克翘、赵常庆主编《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86页。
    ④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
    ⑤同上,第182页。
    ⑥同上,第184页。
    ⑦同上,第182-183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83-184页。
    ②同上,第192页。
    ③同上,第194-195页。
    ④同上,第192页。
    ①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②同上,第192—194页。
    ③同上,第195页。
    ④同上,第195页。
    ①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马大正 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③柯斯文《原始文化》,三联出版社,1955年,35-36页。
    ④王治来《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⑤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2008年第35-36页。
    ⑥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第14页。
    ②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2008年,37-38页。
    ③(苏)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上),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第32页。
    ④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2008年,38页。
    ⑤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 《考古学报》,1990年第3期,361-383贞。
    ①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②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46页。
    ③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第19-20页。
    ④同上,第20页。
    ⑤(苏)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上),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第57-58页。
    ①(苏)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上),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第88-89页。
    ②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③同上,第39页。
    ④同上,第57页。
    ①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②胡奇光《尔雅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③胡奇光《尔雅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8页。
    ④《楚辞》林家骊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30-3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720-721页。
    ②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第4页。
    ③蒙文通《研究<山海经>的一些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3月17日第4版。
    ④《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①《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②《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页。
    ③同上,第37页。
    ④同上,第38页。
    ⑤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第29-30页。
    ⑥《史记·大宛传》:“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金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①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载《中亚学刊》,第三辑,1990年,第12-13页。
    ②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翁经方《<山海经>中的丝绸之路初探》,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63-69页。
    ②孙致中:《穆王西征与<穆天子传.>》,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③《竹书纪年》,西晋太康元年或二年(公元280或281年)在汲郡的战国魏王墓发现的编年休史书。
    ①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②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第81-88页。
    ③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山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④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山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王贻樑、陈建敏《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①郑振香,陈志达《近年来殷墟出土的玉器》,载《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①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2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60页。
    ②同上,第60页。
    ③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2008年,第65页。
    ④王治来《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①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2008年,第65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③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3-75页。
    ④同上,第76-80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2-294页
    ①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中华书局,2008年,第60页。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83-85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83-96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3-166页。
    ①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9贞。
    ②(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第1571页。
    ①(南朝宋)范哗《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第2910页
    ②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74-17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2-3173页,“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③(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0页,“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
    ④(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0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0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3-3174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8页。
    ⑤(汉)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1-316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4页。
    ③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是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19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章帝纪》,中华书局,第158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使岁供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1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第3903页.
    ①(南朝来)范晔《后汉书·耿恭传》,中华书局,第720页。
    ②汉武帝时,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与乌孙昆莫,赠送甚盛。后来汉宣帝义以赌博用具赐之。
    ③(南朝宋)范哗《后汉书·耿恭传》,“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④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0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第1577页。
    ②同上。
    ③(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8页,“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至大月氏”
    ④(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1页。
    ⑤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82-209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4页。
    ①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②(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癸卯,大月氏王波调遣使奉献,以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③(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庚辰,康居、大宛献名马,归于相国府,以显万国致远之功”
    ④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⑤(唐)房玄龄等著《晋书·西戎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44页。
    ①(唐)房玄龄等著《晋书·西戒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44页。
    ②(唐)房玄龄等著《晋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页:“九月,大宛献汀血马,焉耆来贡方物”
    ③同上,第78页:“西域康居国各遣使来献”。
    ④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页。
    ⑤(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张骏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35页:“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犁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
    ⑥(唐)房玄龄等著《晋书·石勒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7页:“凉州牧张骏遣长史马诜奉图送高昌、于阗、鄯善、大宛使,献其方物”。
    ⑦(唐)房玄龄等著《晋书·苻坚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00页。“梁熙遣使西域,称扬坚之威德,并以缯彩赐诸国下,于是朝献者十有余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殊鬣、五色、凤膺、麟身,及诸珍异五百余种。坚曰:“吾思汉文之返千里马,咨嗟美咏。今所献马,其悉反之,庶克念前王,仿佛古人矣。”乃命群臣作《止马诗》而遣之,示无欲也。其下以为盛德之事,远同汉文,于是献诗者四百余人。
    ①(唐)令狐德菜《周书·异域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18页:“遣使献其方物”。
    ②同上,第920页:“其王遣使来献方物”
    ③同上,第918页:“遣使来献”。
    ④(唐)令狐德桑《周书·明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5页:“六月癸亥,嚈哒遣使献方物”
    ⑤(唐)令狐德棻《周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0页:“粟特遣使献方物”
    ⑥同上,第74页:“安息并遣使献方物”
    ⑦(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页。
    ⑧(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57-2358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15页、第77页、第79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第3872页。
    ①(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第2914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9页。
    ③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215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6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3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0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
    ⑤同上。
    ①(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薛宗正《新疆奇台县出土的中原古钱》,《新疆文物》1987年第1期。
    ③蒋其祥《西域古钱币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④新疆考古所:《新疆民族文物》,1985年,文物国版社。
    ⑤(英)克力勃:《和田汉佉二体钱》,载《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姚朔民编译。
    ①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载《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②《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发掘出一些古代车师墓葬》,1978年3月7日,新疆日报。
    ③侯灿《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7期。
    ①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80页。
    ②同上,第381-382页。
    ③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④同上。
    ⑤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438页。
    ①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438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4页。
    ④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7-248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7页。
    ①玄奘撰 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42-543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9-90页。
    ③同上。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第137页。
    ②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9页。
    ①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2-13页。
    ②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③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第114-117页。
    ④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书社,1986年,第106页。
    ⑤转引自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⑥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周绍祖卞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②转引自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③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唐太宗于627-649年在位,在位23年;武则天在660-704年间当政,共计45年;玄宗713-741年在位29年;总计97年。
    ②《周书·突厥传》,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09页。
    ①“大食”是我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大食“本是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音译,是指阿拉伯人的Tayyi部落。随着阿拉伯帝国向伊朗、中亚地区的扩展,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并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其他民族称为大食人,大食的涵义也因此扩大。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7页。
    ③马大正《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33页。
    ①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①同上,第158页。
    ②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1-152页。
    ③同上,第152页。
    ④参见余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8-169页,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34页。
    ⑤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参见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0-60页。
    ①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②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1-293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4页。
    ①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出版馆,2006年,第1页
    ②同上,第25页。
    ①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出版馆,2006年,第187页。
    ②(唐)魏徵等撰《隋书.康国传》,中华书局,第1849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康国传》,中华书局,第5310页。
    ④(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康国传》,中华书局,第6244页。
    ⑤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出版馆,2006年,第204页
    ⑥(苏)Б.Г.加富罗夫著《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69页
    ①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408—409页。
    ②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8—422页。
    ③池田温《中国古代藉帐研究·文录》,东京,1979,472页,转引自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业与政治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第59页。
    ④《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文物出版社,1985年,470-479页,转引自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业与政治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第59页。
    ⑤《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88-94页,转引自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亚与政治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第59页。
    ①陈海涛、刘惠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0—112页)
    ②唐耕耦 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一),数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39页,转引李瑞哲《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蠡测》,载《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5年,第56页。
    ③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8页。
    ①陈海涛、刘惠琴《来自文明十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序言)
    ①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②《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94
    ①沈福伟《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5-248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③李明伟《比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78页。
    ④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⑤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①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②陈海涛 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1-302页。
    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转引自《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1页。
    ④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①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6-308页。
    ②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6页。
    ③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④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7-318页。
    ⑤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0页。
    ⑥《金石萃编》卷102.转引自《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1页。
    ①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1页。
    ②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2页。
    ③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2-323页。
    ④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
    ⑤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7页。
    ⑥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9-250页。
    ①《佛祖统经》卷39,第2304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③《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①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2-215页。
    ②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3页。
    ①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8-299页。
    ②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2页。
    ③同上,第300页。
    ④同上,第282页。
    ⑤同上,第283-290页。
    ⑥同上,第284页。
    ⑦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3页。
    ①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2-54页。
    ③《唐会要》卷三十四。
    ④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⑤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1页。
    ⑥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⑦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4页。
    ⑧《资治通鉴》卷208唐纪24“中宗神龙元年”条,转引自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①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14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②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①朱兹贾尼《卫教者列传》,英译本,第二卷,第912页;转引自魏良设《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页。
    ②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0页。
    ③马大正等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④马大正等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⑤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⑥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58页。
    ①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页。
    ②《中国通史》,第六册,第66页。转引自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③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④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①《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转引自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页。
    ②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页。
    ③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页。
    ④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5页。
    ⑤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6页。
    ⑥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6页。
    ①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②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
    ③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
    ④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9页。
    ⑤魏良弢《西辽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⑥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①邓锐龄《<西辽史研究>序》,载魏良弢《西辽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③同上,第54页。
    ④同上,第62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③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①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41页。
    ②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58年,第50-53页。
    ③耿世民《维开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41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7页。
    ②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①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李明伟等《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0页。
    ②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23页。
    ②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第228页。
    ①《元史·泰定帝本纪》卷30。
    ②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③(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1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46页。
    ⑤(日)佐口透《鞑靼的和平》,转引自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第245页。
    ①(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8页。
    ②同上,第99、140、189页。
    ③同上,第147页。
    ④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①中国网,2008年9月18日资讯,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hzfq/comtent_16599222.htm
    ①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5-269页。
    ②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9-277页。
    ①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②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③同上,第180页。
    ④同上,第180页。
    ⑤同上,第180页。
    ⑥同上,第180页。
    ①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②同上,第120页。
    ③同上,第137页。
    ④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9页。
    ①王恽《秋涧集》卷83,转引自《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49页。
    ②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第1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④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①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70页。
    ②《元史·太宗本纪》,卷2。
    ③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①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65-269页。
    ②同上,第292-293页。
    ③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④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01页。
    ⑤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
    ①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3页。
    ③方豪《中西方交通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13-414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321页。
    ①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3页。
    ②《明史·西域传》卷33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98页。
    ③《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一九三。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④《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一九七。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⑤《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二一一。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⑥《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二一七。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⑦《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二三九。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①《明实录·洪武实录》卷二四四。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②《明史·西域传》卷33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98页。
    ③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F),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④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226页。
    ①《明史·西域传》卷332,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99页。
    ②张文德《明与贴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60页。
    ①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55页。
    ②(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波斯文化交流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明宣宗实录》卷75。转引自朱亚非《明朝对中亚地区的外交方略》,载《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35卷,第68页。
    ②《克拉维约东使记》,杨兆钧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57页。
    ③胡振华胡军《回回馆译语》,中央民族大学东干语研究所,2005年,第1页。
    ①胡振华胡军《回回馆译语》,中央民族大学东干语研究所,2005年,第11页。
    ②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236页。
    ③《明英宗实录》卷266。转引自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236页。
    ④转引自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159页。
    ⑤(西班牙)克拉维约《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58—159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3页。
    ②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238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②惠勒《苏联中亚近代史》(英文版),第27页,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③佐口透《俄国与亚西亚草原》(日文版),第210—211页,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①李明伟等编著《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5页。
    ②《平定准葛尔方略正编》卷四一。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①《平定准葛尔方略正编》卷四一。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②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
    ①转引自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96—198页。
    ①李晓英、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载《表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4明,2006年9月,第111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③《西域见闻录》卷3,外藩列传,转引自李晓英、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载《表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4期,2006年9月,第111页。
    ④转引自胡振华《中亚五国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⑤《清史稿》卷五二九,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⑥《西域图志》卷44,转引自李晓英、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载《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4期,2006年9月,第111页
    ①《平定准噶尔方略》卷49,转引自李明伟等《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7页。
    ②《平定准噶尔方略》卷49,转引自李明伟等《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9页。
    ③《平定准噶尔方略》卷49,转引自李明伟等《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9页。
    ④《海文献通考》卷33,转引自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9页。
    ⑤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0页。
    ⑥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3页。
    ⑦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1—634页。
    ⑧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4页。
    ①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7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755,转引自李明伟卞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7—638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802、847、1069,转引自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37—638页。
    ①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40—-241页。
    ②《那文毅公奏议》卷22,转引自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③曹振濂等《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转引自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46页。
    ④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46页。
    ⑤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41—242页。
    ①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②同上,第141页。
    ③同上,第161—163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②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第2册,第365页,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第23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①《新疆五十年——包尔汉回忆录》,第6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第236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①B.TT.古列维奇《1919-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与新疆省的关系》,转引自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第241页。
    ②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9页。
    ③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第241-242页。
    ④庄鸿铸等《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年。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2-255页。
    ②庄鸿铸等《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③庄鸿铸等《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3页。
    ④序鸿铸等《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⑤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2页。
    ⑥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⑦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9页。
    ⑧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8-479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6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1-412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97页。
    ①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4-415页。
    ②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4-418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9页。
    ②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9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8页。
    ④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3-595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6页。
    ②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12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1-622页。
    ④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7-628页。
    ⑤王治来《中亚通史》(现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0页。
    ⑥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1-679页。
    ②根据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第697页的统计数据。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83-684页。
    ④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97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85-686页。
    ②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88页。
    ③根据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第697-698页的统计数据。
    ①本文下篇中涉及的外交事实材料,除单另注明的文献出处外,均以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自1992年至2010年各年版(1996年以前名为《中国外交概览》)以及中国外交部网站资讯为依据。
    ①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②同上,第51-52页。
    ③同上,第53页。
    ④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①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②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48-49页。
    ①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①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②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28-129页。
    ③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④《人民日报》1994年4月19日。
    ①《人民日报》1994年4月24日。
    ②《人民日报》1994年4月24日。
    ③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85页。
    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book/1069401.htm
    ①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2008年,第121页。
    ③《人民日报》2007年8月17日。
    ①赵常庆《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279页。
    ②赵常庆《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
    ①赵常庆《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335页。
    ②赵常庆《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371页。
    ③赵常庆《十年巨变》(中亚才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371页。。
    ④【哈】努·纳扎尔巴耶夫《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时事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
    ①阿卡耶夫总统1992年5月答记者问。转引自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②本节中的外交事实材料,除单独注明的文献出处外,均以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自1992年至2010年各年版(1996年以前名为《中国外交概览》)以及中国外交部网站资讯为依据。
    ①何斌《毒源就在门外》,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15期,第51页。
    ②《一桥如虹贯欧亚》,《新疆日报》,1998年3月30日。
    ③(乌)伊斯拉姆.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途径和保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90-103页。
    ④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①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①《人民日报》1995年2月9日。
    ②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③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④《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硕士论文],刘益梅,新疆大学。
    ①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②《2002-200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关系中亚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0页。
    ③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①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6页。
    ②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③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④薛君度 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①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②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③《人民日报》,1994年4月27日。
    ④《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344页。
    ①中国外交部网站,2000年11月7日资讯。
    ②中国外交部网站,2009年12月14日资讯。
    ③中国外交部网站,2005年5月9日资讯。
    ④中国外交部网站,2008年8月27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6月14日资讯。
    ②中国外交部网站,2007年8月19日资讯。
    ③中国外交部网站,2009年9月22日资讯。
    ④中国外交部网站,2010年6月10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③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51-53页
    ①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19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7月15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7月15日资讯。
    ②《哈萨克经济初显企稳迹象,中哈经贸合作大有可为——张地参赞在2009年9月马洽会边贸论坛上的发言》,载于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商务参赞处网站。
    ③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4页。
    ④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4页。
    ⑤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8月19日资讯。
    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网站资讯。
    (?)A.T.Kop《中哈在石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现状及前景》,载《中亚信息》2007年第11期第5页。
    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网站资讯。
    ①中信集团网站资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6月19日资讯。
    ①新华网资讯《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将于今年10月封关运营》,2010年7月23日。
    ②邢广程《中哈两国经济合作的崭新尝试—对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的考察》,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2期,第2页。
    ③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3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10年7月8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②薛克翘赵常庆《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24页。
    ③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④刘庚岑 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94页。
    ⑤同上。
    ①中国外交部网站。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 2008年11月21日资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 2009年8月14日资讯。
    ①刘庚岑 除小云《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②中国外交部网站2010年8月8日资讯。
    ①中国外交部网站2006年10月20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5月20日资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6月15日资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2009年6月14日资讯。
    ②苏畅《中乌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2010年6月14日资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4月15日资讯。
    ③同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4月11日资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纤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4月12日资讯。
    ①新华网2009年12月14日资讯。
    ②李天星《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写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之际》,载《中国石油企业》2009年,第12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4月12日资讯。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8年10月24日资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2006年4月12日资讯。
    ①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②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③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①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①孙壮志、苏畅著《我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处于起步阶段》,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9月5日。
    ①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网站2004年6月24日资讯。
    ②孙壮志、苏畅《我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处于起步阶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5日。
    ①陈文博《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状况及新疆对外汉语教学对策》载《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35卷第4期,第153页。
    ②中国驻塔吉克斯地大使馆网站2009年6月10日资讯。
    ①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10-211页。
    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③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①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①胡振华《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②胡振华《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2页。
    ①朱峰、刘永萍《新思路新友谊: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之间青年交流新篇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10期,第49页。
    ②朱峰、刘永萍《新思路新友谊: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之间青年交流新篇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10期,第49页。
    ③同上,第50页。
    ④同上。
    ①朱峰、刘永萍《新思路新友谊: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之间青年交流新篇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10期,第50页。
    ②同上,第50—51页。
    ③同上,第51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52页。
    ①胡振华《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44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第545页。
    ①穆淑惠《土库曼访问归来》
    ①江泽民《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的讲话)。载《“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3年8月,第71页。
    ②《人民日报》2000年7月6日。
    ③《人民日报》2003年5月30日。
    ④《人民日报》2003年5月30日。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②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③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89-90页。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②吴恩远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③吴恩远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④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⑤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①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②上海合作组织网站http://www.sectsco.org/cn
    ③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④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9-70页。
    ⑤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②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②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②须同凯《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第225页。
    ③须同凯《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第226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8-99页。
    ②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8-129页。
    ②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③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④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⑤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⑥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2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②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③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①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8-139页。
    ②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③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8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0-141页。
    ②吴恩远 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7-98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②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③同上,135页。
    ④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3-144年。
    ⑤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4页。
    ①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4-145页。
    ②吴恩远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10-111页。
    ③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4页。
    ④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①《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②(塔吉克斯坦)拉希德·阿里莫夫著《17个奥运瞬间》,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2008年,第70-71页。
    [1]《山海经》
    [2]《穆天子传》
    [3]《管子》
    [4](汉)司马迁《史记》
    [5](汉)班固《汉书》
    [6](西晋)陈寿《三国志》
    [7](后晋)刘昫《旧唐书》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9](北齐)魏收《魏书》
    [10](梁)沈约撰《宋书》
    [11](唐)房玄龄《晋书》
    [12](唐)李延寿《北史》
    [13](唐)姚思廉《梁书》
    [14](唐)令狐德桑主编《周书》
    [15](唐)李百药《北齐书》
    [16](唐)魏征主编《隋书》
    [17](唐)杜佑《通典》
    [18](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19](唐)魏徵等撰《隋书》
    [2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
    [2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
    [22](梁)慧皎《高僧传》
    [23](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
    [24](北宋)王溥《唐会要》
    [25](北宋)王钦若、杨亿、孙爽等编《册府元龟》
    [26](元)脱脱等《辽史》
    [27](元)欧阳玄等《金史》
    [28](明)宋濂、王濂主编《元史》
    [29](清)张廷玉等撰《明史》
    [1]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
    [2]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北京:商务出版馆,2006年。
    [3]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陈竺同《两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7/200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7]高树茂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9/2010)),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8]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年。
    [10]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12]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胡振华、胡军《回回馆译语》,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东干语研究所,2005年。
    [14]胡振华《中亚东干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15]胡振华《中亚五国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17]纪宗安《9世纪前的中业北部与中西交通》,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8]蒋其祥《西域古钱币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李明伟等《丝绸之路贸易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22]刘庚岑、徐小云《吉尔吉斯斯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3]马大正、冯锡时《中亚五国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马建春《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5]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26]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27]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8]芮传明《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31]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3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33]王沛《中亚五国概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34]王贻樑、陈建敏《穆天子传汇校集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5]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
    [36]王治来等《中亚通史》(古代卷上、下及近代卷、现代卷共四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37]魏良弢《西辽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魏良弢《西辽史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年。
    [39]吴恩远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0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41]新疆考古所《新疆民族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42]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
    [43]邢广程《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的关系》,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4]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5]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6]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年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7]须同凯主编《丝绸之路上的新商机:中亚经贸投资指南》,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
    [48]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49]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50]薛克翘、赵常庆《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1]杨建新《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52]杨建新《丝绸之路》,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
    [53]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54]杨恕《转型的中亚和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56]杨志玖《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57]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8]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撞》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9]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0]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61]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62]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3]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4]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65]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66]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68]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69]赵常庆《中亚五国概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70]赵常庆卷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71]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
    [72]中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1992年至2010年各年度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73]周绍祖主编《西域文化名人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74]庄鸿铸等《近现代新疆与中亚经济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
    [75]《“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3年。
    [76]《2002—-2006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关系中亚文件汇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77]《楚辞》(林家骊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78]《尔雅注释》(胡奇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9]《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80]《尚书译注》(李民,王健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1]《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阿里·阿克巴尔《中国纪行》(张至善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2](苏)Б.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法)伯希和著《高地业洲》(耿世民译),载《中亚简史(外一种)》, (俄)巴尔托里德等著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
    [4](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6](苏)吉谢列夫《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上),乌鲁木齐: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
    [7](西班牙)克拉维约《克拉维约东使记》(杨兆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8]柯斯文《原始文化》,北京:三联出版社,1955年。
    [9](塔)拉希德·阿里莫夫《17个奥运瞬间》,北京: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出版,2008年。
    [10]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11](乌)伊斯拉姆·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途径和保障》,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12]《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3](巴基斯坦)A.H.丹尼(俄罗斯)V.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1卷(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
    [14](苏)穆尔札也夫著《中亚细亚》(郁浩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苏)《苏联百科辞典》,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年版
    [16](美)D.西诺尔《什么是中亚》(喻融融摘译自《第十七届国际阿尔泰会议论文集》)载《民族译丛》1986年,第1期。
    [17](苏)A.施普林青著秦卫星译魏良弢校《中亚和中央业细亚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示》 载《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8]A.T.Kop《中哈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现状及前景》,载《中亚信息》,2007年第11期。
    [1]陈文博《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状况及新疆对外汉语教学对策》,载《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35卷,第4期。
    [2]程越《入华粟特人在唐代的商业与政治活动》,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3]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4]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人骨研究》,载《考古学报》,1990年,第3期。
    [5]何斌《毒源就在门外》,载《人民公安》,2000年,第15期。
    [6]侯灿《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7期。
    [7]胡振华《中国的回族与中亚各族穆斯林的历史渊源关系》,载《上海穆斯林》,2009年,第4期。
    [8](英)克力勃:《和田汉怯二体钱》,载《中国钱币》,1987年,第2期。
    [9]李瑞哲《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商业活动蠡测》,载《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2005年。
    [10]李晓英、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西北“外藩”民族的羁縻笼络政策》,载《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2006年,第4期。
    [11]刘益梅《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
    [12]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载《中业学刊》,第三辑,1990年。
    [13]蒙文通《研究<山海经>的一些问题》,载《光明日报》,1962年3月17日。
    [14]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论》,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
    [15]钱伯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16]苏畅《中乌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17]孙致中《穆王西征与<穆天子传>》,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18]孙壮志、苏畅著《我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处于起步阶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9月5日。
    [19]翁经方《<山海经>中的丝绸之路初探》,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 年,第2期。
    [20]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载《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21]邢广程《中哈两国经济合作的崭新尝试—对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项目的考察》,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2期。
    [22]薛宗正《新疆奇台县出土的中原古钱》,载《新疆文物》,1987年,第1期。
    [23]朱峰、刘永萍《新思路新友谊: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之间青年交流新篇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10期。
    [24]朱亚非《明朝对中业地区的外交方略》,载《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35卷。
    [25]《一桥如虹贯欧亚》,载《新疆日报》,1998年3月30日。
    [26]《周济部长在孔子学院大会上的总结讲话,2006年7月7日》,载《教育部通报》第18期。
    [27]《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发掘出一些古代车师墓葬》,载《新疆日报》,1978年3月7日。
    [1]中国外交部网站
    [2]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网站
    [3]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网站
    [4]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网站
    [5]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网站
    [6]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网站
    [7]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
    [9]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商务经济参赞处网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12]新华网
    [13]中新网
    [1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网站
    [15]精神文明网站
    [16]中国科学院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