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转型期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追求的结果,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提升的问题就是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的问题。在此,本文将力图实现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有机统一,论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内涵、特征、现状与建构途径等,从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作出理论探讨与现实解读。为此,本文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追问来谋篇布局而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是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即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就论文的研究逻辑结构及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
     第一章,关于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的内涵、结构与特征研究。本章节主要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即采用概念对比入手的方法,以传统国民素质为基础导出国民素质现代性这一核心概念,并讨论了在总和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指导下,对国民素质现代性结构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自然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和精神文化性存在作了充分论述,最后从要素、结构、功能和标志四个方面研究了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关于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的批判与借鉴研究。首先对中国传统国民素质中的现代性特质进行是实事求是地挖掘、对其消极成分及其现代改造进行分析;其次在世界视角下对西方社会国民素质现代性的积极内核作了归纳性研究。这样,通过对古今中外国民素质的客观分析,试图探索对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章,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民素质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加以研究。即,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素质存在理论和人的素质发展理论进行梳理,结合中国共产党各个不同时期对国民素质改造的探索及其经验总结,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民素质思想在主体论、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不同视角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从哲学的角度上论述了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的规律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五大规律: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必须适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政治文明互动性规律、与现代文化互化性规律、与现代教育共进行规律、与环境和谐共生性规律;应遵循的五大原则:文化整合原则、系统合理原则、现实超越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这五大规律和五大原则对进行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第五章,关于当代中国转型期国民素质现代性建构的具体途径研究。本章在前面内涵分析、借鉴研究、规律原则探寻的基础上,从国民现代思想观念引领力、现代经济决定力、政治文明整合力、现代文化内化力、环境塑造力五大方面对国民素质现代性的建构做了全面研究,是整个论文的落脚点。第二、三、四、五章主要探讨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最终和前面几部分形成浑然一体的研究结构。
     总之,本文根据结构和论证的需要,在不同部分坚持贯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人的发展阶段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异化思想、人的解放思想、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等思想作为立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现实出发,对国民素质现代性及其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哲学思考和本质概括,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Contemporary China is undergoing a all-field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s essence is the result that humanbeings are pursuing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the social subject and the aim isto realiz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by advancing national quality fully. The fulladvancement is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The paper is to study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and solutions of nationalquality modernity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o study it in theoretically andin fact. So the paper is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why, what, how” by the following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that is to study its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paper’s logical structure and studying measures and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insufficiences.
     ChapterⅠis to study the the connotations and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and its construction. The chapter is to answer thequestion of “What”, that is to say that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core concept of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on the bas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qualities by themeasure of contrast and by the guidance of integrity, hierarchy, systematicnessprinciples and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historic and real bases, natural and social andspiritual and cultural existences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at last the paper is tostud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in elements, structures,functions and signs.
     ChapterⅡ is to study historic criticisms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of nationalquality modernities and its construction.Firstly, the paper is to excavate the modernitytra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qualities as a matter-of-factly and to reform itsnegative elements; secondly, the paper is to conclude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western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study the Marxismthinkings on national qualities and its modern values. The chapter is to explore somehelpful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by analysing thenational qualitie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objectively.
     ChapterⅢ is to study the Marxism thinkings on national qualities and itsmodern values.That is to say, the chapter is to analyse being and developing theory on national quality of Marx and Engels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ence and explorationin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qualities in different times of CCP. And at last thechapter is to generalize i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s on national qualities in thesubjective, the dialectics, the epistemology, the tmethodology and axiology ofMarxism.
     ChapterⅣ is to discuss the laws and principles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and its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There are five laws that are that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ies must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economy, and promote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mutually, and evolve the modernculture mutually, and advance modern education jointly, and harmonize and coexistwith environment. There are five principles that ar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quality modernities must comply with concordance with culture, rationality withsystem, surpassing the reality, optimization the integrity, innovation and opening.These laws and principles are consequential to its construction in methodology.
     ChapterV is to study the specific sol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tymodernitie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five parts to study theconstruction that are modern ideology, modern economy, political civilization,moder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chapter is the stance of the paper. ChapterⅡ,Ⅲ,Ⅳand V ar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All in all,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se thoughts of Marxim philosophy, such as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stages and free and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alienation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global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paper’s structure anddebatement in different parts. The paper will think over and generalizes in essence onthese questions and solutions of national quality modern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fromthe realitie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at last, thepaper will link theory to practice.
引文
①叶南客.中国人的现代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4.
    ②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40-141.
    ③王福生,陈小丽.大变法:中国改革的历史思考[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71.
    ①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8.
    ②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①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24.
    ①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3.
    ②福柯.引自《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430.
    ①童星.现代性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②参见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里·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②参见[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坚,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44.
    ③参见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337.
    ④杨耕.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3.
    ⑤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42.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6-127.
    ②肖前等主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4-45.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18.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
    ⑤毕道村.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M].人民出版社2005,184.
    ①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Ⅱ.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15.
    ③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24.
    ①张曙光.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1-22.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第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99.
    ②[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281.
    ③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①李秀林等编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34.
    ①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64.
    ②罗谟鸿等编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5.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1.
    ②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67.
    ①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8-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①参见,公民社会.Scientific-Dhyana.《网络(http://blog.sina.com)》-2012-09-30;公民社会-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2012-11-17.
    ①[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序言1.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③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①参见牛汝极.什么是“现代文化”?,新疆日报[N].2011年5月20日.
    ①参见牛汝极.什么是“现代文化”?,新疆日报[N].2011年5月20日.
    ①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78.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①[法]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0.
    ②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69.
    ①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92.
    ①倪健民.思维文明:维度与建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410.
    ①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意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6.
    ①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8-59.
    ②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0.
    ①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5.
    ①庄子·齐物论.
    ②正蒙·乾称篇.
    ③孟子·公孙丑下.
    ④正蒙·太和.
    ①礼记·礼运.
    ②中庸·一章.
    ③中庸·二章.
    ①论语·尧曰.
    ②孟子·尽心下.
    ③荀子·王霸.
    ④老子·49章.
    ⑤老子·75章.
    ⑥韩非子·用人.
    ①新书·大政上.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③西铭.
    ④惜时.
    ⑤孟子·梁惠王上.
    ①小雅·节南山.
    ②小雅·十月之交.
    ③小雅·十月之交.
    ④孟子·离娄下.
    ⑤张子语录·中.
    ⑥日知录·正始.
    ①参见:黎鸣.中国人为什么严重地匮乏抽象思维的能力?.网络(http://blog.sina.com)-2012-02-30.
    ②参见:万斌,诸凤娟.论民本思想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学术界[J].2004-06-28.
    ①[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秦悦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7.
    ①参见:李宗桂.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刍议.肇庆学院学报[J].2001-03-30.
    ②同上.
    ①论语·里仁.
    ②胡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中西方价值观比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2012-09-10.
    ①孟子.
    ②荀子·王制.
    ①Robert N Bellah et.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Row, Publishers,1986,P142.
    ①周辅成编著.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4.
    ①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9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1979,10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29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85.
    ①参见:刘建新.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视野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江汉论坛[J].2008-02-15.
    ②同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190.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148.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2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1.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2(A1).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70.
    ①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9.
    ①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5-41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3-53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①[英]克莱夫·贝尔.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9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①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3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②丰子义等.主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5-180.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②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30-331.
    ①王南湜.从领域和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53.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①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1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②倪健民.思维文明:维度与建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410.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1983,143.
    ①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90.
    ①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169.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5.
    ①参见:曹李佳黛.经济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3-11.
    ①参见:曹李佳黛.经济转型期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3-11.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1—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单培勇刘训爱.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2]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李萍等.人的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周建超.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曹泳鑫,赵平之.先进文化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车铭洲,王元明.现代西方的时代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8]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王德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毕道村.现代化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陈用芳.多位视角下人学与现代化关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2]杨国荣.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4]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何传启.现代化科学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姜义华.现代性:中国重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8]邹千江.冲突与转化: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9]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1]刘建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阈中的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3]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4]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5]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6]解思忠.盛世危言—民风求疵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27]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8]解思忠.国民素质演讲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单培勇.国民素质发展规律研究:国民素质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0]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欧阳友权,刘泽民.国民素质论:面向21世纪的国民素质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2]李凯林,刘国强,高亮,陈申.澳大利亚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3]冯鹏志,郝永平.新加坡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4]高恒.美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5]王勤,庞井君.中国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6]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31.
    [38]林世选.国民素质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9]欧阳康.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0]朱建军.中国的人心与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2]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3]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4]李建权.日本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5]漆思.现代性的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6]张昊琦.俄罗斯精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47]沙莲香.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8]冯俊,龚群.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9]魏磊.中国人的性格——从传统到现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50]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2]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54]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5]陈斯文.2020期盼中国[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56]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7]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8]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9]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0]朱典淼.人学四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61]吴克昌.社会心理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62]张宝英等.人学视野中的创新与环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3]张思宁.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4]张书琛.体制转轨时期珠江三角洲人的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5]陈惠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6]高连奎.中国大形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7]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69]李友梅孙立平.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0]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71]贡华南.现代性与国民意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2]迟福林.转型中国:中国未来发展大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3]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处在十字路口的发展方式转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4]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5]叶南客.中国人的现代化[M].南京:南京民出版社,1998.
    [76]迟福林.改革与多数人的利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7]周建明,胡鞍钢.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8]魏杰.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9]陈方勐.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80]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1]何雪松.社会问题导论:以转型为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82]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3]赵立新.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8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5]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6]刘永佶.官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7]汪应曼.经济转型与道德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4.
    [88]常修泽.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9]张宇.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0]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1]张宇.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2]徐桂相.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93]沈园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4]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5]佟玉华.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6]杨林林.转型中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97]张剑荆.中国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98]南山.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99]孙希有.面向幸福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0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1]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3]王玉墚.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4]李宝元.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中国人本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5]张军.价值与存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6]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107]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8]杨永志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的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109]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10]沈亚生,李莹,袁中树.人学思潮前沿问题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1]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2]孙伯骙,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3]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114]马守良.大转折时期的社会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15]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6]武经伟,方盛举.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7]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118]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19]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120]张维祥.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121]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122]黄凯锋.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学林出版社,2007.
    [123]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24]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25]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26]周牧之.第三个三十年再度大转型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7]屠启豪.大国策·发展中大国的战略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28]李汀.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29]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130]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31]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2]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3]辛世俊.邓小平人学思想[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134]张忠良.毛泽东人学思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35]赵馥洁.价值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36]刘秀华.转型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37]徐斌.当代中国改革的人学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8]肖前,陈志良,杨耕主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9]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0]花建,马驰等.文化力:先进文化的内涵与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动力[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6.
    [14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2]李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底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3]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4]徐春.人的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145]骆郁廷等.文化软实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6]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47]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8]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9]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0]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1]柯卫,朱海波.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52]马守良.大转折时期的社会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53]朵生春.矛盾的中国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154]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5]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56]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57]黎鸣.学会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58]魏昕,博阳.诚信危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9]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60]黄月细.民主政治视域下的公民政治素质及其培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161]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162]赵文录等.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3]王德峰选编.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164]黄明哲.共产党人的12个幸福观[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165]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6]武俊斌.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7]刘来福.富民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68]刘怀常.中国人的思维危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169]迟福林主编.民富优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70]赵振华主编.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解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71]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72]张曙光.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73]胡鞍钢.中国:民生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74]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日]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
    [M].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德]奥特费利德·赫费.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M].沈国琴译,译文出版社,2010.
    [3][美]查尔斯·拉莫尔.现代性的教训[M].刘擎、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10.
    [4][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7][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意]马蒂内利.全球现代化:重思现代性事业[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美]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M].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1][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刘文飞、刘晓旸,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2][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M].李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3][美]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长春:吉林出版社,2009.
    [14][新加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5][不丹]卡玛·尤拉.国民幸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M].沈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7][德]奥特费利德·赫费.全球化时代的民主[M].庞学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8][英]罗素吴默郎.幸福之路[M].金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9][英]朱利安·勒·格兰德.另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选择与竞争提升公共服务
    [M].韩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1][英]罗素.罗素论中西文化[M].杨发庭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2][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高黎平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0.
    [2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M].丰俊功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4][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5][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议论[M].曹海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6][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8][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9][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0][英]约翰·穆勒.论自由[M].严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1] Cloudner,Alvin,The Two Marxism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2] Weber,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CharlesScribner’s Sons,1958.
    [33] Robert N Bellah et.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Row, Publishers,1986.
    [1]赵理文.创新能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J].前线,2002(4),28–30.
    [2]赵理文.论历史发展的合主体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10–15.
    [3]何维芳.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0(3),5–9.
    [4]金民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化[J].哲学动态,1998(6),20–22.
    [5]叶南客.东方人格的转型与创新[J].新东方,1998(3),218–28.
    [6]陈范华.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6),8–10.
    [7]柯卫.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30–33.
    [8]张彬.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关系论[J].长白学刊,2010(6),30–31.
    [9]周荫祖.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7(12),1–11.
    [10]孙念超.国民性的改造与人的现代化[J].船山学刊,2008(3),198–200.
    [11]郭德侠.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0(4),111–113.
    [12]商志晓.论人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9–51.
    [13]邵龙宝.人的现代化与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J].晋阳学刊,2011(3),57–60.
    [14]王格芳.论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19972(2),55–59.
    [15]杨岚.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先导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1–5.
    [16]鲁献慧.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格转型[J].社会科学辑刊,2001(4),40–44.
    [17]唐英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的现代化[J].科教导刊,2011(10),124–125.
    [18]李东清.浅论法制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5(6),5–8.
    [19]方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现代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
    [20]钱再见.人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0(12),41–44.
    [21]李丽芳.人的自觉发展与人的现代化[J].现代哲学研究,1999(2),20–26.
    [22]王北生,刘黎明.社会现代化必须重视人的现代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1(3),133–138.
    [23]任仲芳.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J].社科纵横,2006(12),51–53.
    [24]卢菊江.试论人的现代化变革质[J].湖北社会科学,2007(3),188–190.
    [25]安然,王洛忠.试析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人的现代化”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82–87.
    [26]岳德霞.试析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当代中国道德危机根源[J].岭南学刊,2009(1),85–88.
    [27]韩庆祥.利·力·理·立——当代中国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1),18–22.
    [28]韩庆祥.论“转型与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10(5),4–6.
    [29]韩庆祥.论能力建设的一般规律[J].学习与探索,2002(6),10–15.
    [30]韩庆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8–12.
    [31]韩庆祥.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现代哲学,2002(3),27–30.
    [32]韩庆祥.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哲学总结[J].科学社会主义,2008(4),8–12.
    [33]冯颜利,杨炯.马克思与吉登斯现代性思想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111–117.
    [34]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1),31–39.
    [35]张琳.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J].江海学刊,2006(1),210–216.
    [36]任剑涛.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文化转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7–66.
    [37]沈湘平.现代性的进化及其启示[J].学术研究,2005(10),10–15.
    [38]赵福生.现代性的三重维度及其在中国的生成[J].求是学刊,2009(1),34–39.
    [39]孙亮.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湖南社会科学,2010(2),5–8.
    [40]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41]郑杭生,陆汉文.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J].浙江学刊,2004(3),59–64.
    [42]罗谟鸿.国民素质与社会发展关系初探[J].攀登,2002(4),25–28.
    [43]郑杭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J].浙江学刊,2004(3),59–64.
    [44]王治强.国民素质与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1–53.
    [45]孔德生.国民素质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69–72.
    [46]衣春玲.关于推动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学术论丛,2009(27),96–99.
    [47]张朝蓉,王为民.对中国思想史中人的素质思想的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87–88.
    [48]张立芳.从梁启超到鲁迅:关于国民素质改造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8(3),56–59.
    [49]单培勇.略论国民素质发展规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8–102.
    [50]韩庆祥.国民素质与中国社会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2000(6),11–13.
    [51]刘汉琴.国民素质与现代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8(6),42–44.
    [52]施立奎.国民素质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J].法制与社会,2011(12),1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