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功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结构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且部分的功能是为整体服务的。民间信仰作为布朗族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极的与其他社会文化事项互动,还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基于此认识,笔者选取了布朗族社会中与民间信仰关系最为密切的四个因素:生态环境、生计方式、日常生活和社会组织,分别讨论了民间信仰与各个因素的关系,探究民间信仰如何与之互动,从而揭示民间信仰在当代布朗族社会中的功能。
     全文建立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详细的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并简单介绍了布朗族和田野点老曼峨村。为了清晰而全面的介绍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第二章概述了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信仰对象,如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仪式,如人生礼仪和农耕礼仪;宗教禁忌和巫师等。另外,结合西双版纳布朗族地区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现状,笔者在第二章介绍了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自此,布朗族民间信仰的全貌得以呈现,为之后四个章节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从第三章开始至第六章,笔者详细地分析了民间信仰和生态环境、民间信仰和生计方式、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以及民间信仰和社会组织四对关系。就民间信仰和生态环境而言,布朗人长期的生存实践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它不仅约束了人的行为还能帮助人更好的适应自然,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民间信仰逐渐演变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成了布朗人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有效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从某种程度说,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就民间信仰与生计方式而言,民间信仰历来是布朗人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刀耕火种式的传统生计方式下更是如此。布朗族在砍地、烧地和耕种之前都需要得到神灵的许可和庇护,加之鬼神观念己深入人心,生产祭祀在当下生产活动中仍十分常见。但新兴的茶叶经济避开了民间信仰的传统观念,涌现了人与茶新型的人地关系。民间信仰面对这一变化略显无助,出现了随着生计方式变迁而被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就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而言,它是四组关系中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组。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已粘连得十分紧密,深具民俗性特征。无论是衣食住行医或是人生礼仪,亦或岁时节庆与社会交往,都与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民间信仰保障了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并在其中发挥了安慰心理、帮助人生转型、重申社区价值观及协调人际关系等多重功能。就民间信仰与社会组织而言,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组织正常运转的信仰基础,传统的“头人制”和家族“嘎滚”的延续都蕴涵着祖先崇拜的内容。当代政府基层组织作为村寨管理的主体,在村寨管理中遇到诸多新问题。所以,传统社会组织在沉寂多年后回归村寨社会,成为政府基层组织管理村寨的好帮手,究其原因是它特有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社会功能,而民间信仰则是它回归的基础和保障。
     最后,结合以上论述,笔者综合分析了民间信仰在新时代所具有的维护生态环境、解释与认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文化交流与传承等多重功能,由此而维系了布朗族社会的正常运转。
Functionalism takes the view that every institute in social system have functions, and all partial functions contribute to whole social system. 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Blang people's social culture, Folk belief is not only interacting with other social cultures actively, but also has multiple social functions.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I chose four factors: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velihood mode, daily lif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folk belief in Blang society. After that, I discussed fork belief and four factors separately, and study how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proclaim the function of fork belief in modern Blang societ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work, which consisted by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opics reason, relevant research dynamic, research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either the brief description of Blang and field:Laoman'e village. In order to present Blang fork belief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Blang fork belief, which contained worship object, such as nature worship, spirits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etc; Ritual, such as passage rite and cultivate ritual; And religious taboo and wizard. Furthermore, the last part of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k belief and Buddhism while Theravada Buddhism and fork belief is integrated in Xishuang'banna. Finally, Blang fork belief is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From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sixth's, I discussed four relations in detail, which are fork belief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k belief and livelihood mode, fork belief and daily life, fork belief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s far as the first relation is concerned, long-term existenc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Blang peopl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which is not only constraining human's behavior but helping human with adaptation. Fork belief is one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ed the same role. However, thousands of years'living practice transferred fork belief into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and notion, which is forming Blang people's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lose to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 which created a beneficial circl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is sense, fork belief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far as the second relation is concerned, fork belief is alway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Blang people's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way, such a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t that time, Blang people need spirit's permission and protection before cutting trees, burning trees and cultivating. Worship is very popular in Blang's production till now because of the deep supernatural concepts. Nevertheless, booming tea economic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way and it generates a new man-land relationship. Fork belief shows weakness in this change, and it gradually be marginalized with the change of livelihood mode. Fork belief and daily life is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in four. Fork belief adheres with daily life intimately, and it shows fork character. Not matter clothes, food, house, transportation, medical care or passage rite, or festival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y all tie to fork belief. Therefore, fork belief guarantees the daily life and has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helping with the transition, reiterating community values and coordinating relationships.
     As far as the fourth relation is concerned, fork belief is a base of the oper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Both "headman system" and the last of family "Ga Gun" contain the ancestor worship. As the main body of village management, modern government primary organization meets some new problems. Therefor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is returned after silent many years and becoming a good assistant of government. The reason of its return is who has special social functions, such as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moreover, the fork belief is the base and guarantee of its return.
     In the last part, I proclaimed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fork belief in modern society on the base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re are mainten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xplanation and acknowledge, psychological comfort, social integrat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eritance. All of those functions keep the regular operation of Blang society.
引文
①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具体可参见由卓新平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的第六章第二节:中国民间信仰研究。
    ②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5页。
    ③金泽,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第40页。
    ④(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5页。
    ①这是一个美国私人的基金会。
    ②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1页。
    ①(英)马林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15页。
    ② A.R.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Cohen & West; New York:Free Press,1961, pp.45,55.
    ① A.R.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Cohen & West; New York:Free Press,1961, pp.188.
    ② A.R.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Cohen & West; New York:Free Press,1961, pp.189.
    ③ A.R.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Cohen & West; New York:Free Press,1961, pp.189.
    ④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3页。
    ①谢立中主编,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40页。
    ①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1页。
    ②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4页。
    ③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98页。
    ①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出版社,1980,第13页。
    ②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出版社,1980,第14页。
    ③(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南中志》,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4,第430页。
    ④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出版社,1980,第59页。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第239页。
    ⑤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第30页。
    ⑥(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第96-97页。
    ①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出版社,1980,第192页。
    ②(元)李京,王叔武校注,《云南志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96页。
    ③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第32页。
    ④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从书经专家、学者校注后于2009年再版。
    ②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6页。
    ③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研究,1991年,第14页。
    ④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3页。
    ②穆文春,“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布朗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92页。
    ③穆文春,“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布朗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92页。
    ④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3页
    ⑤穆文春,“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布朗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92页。
    ⑥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2页。
    ①穆文春,“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布朗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第94页。
    ②达曼原是村中的长老,主管宗教信仰,历代世袭。
    ①(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57页。
    ②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8页。
    ③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第181-182页。
    ④本文译作“嘎甲”,在布朗语中意为鬼。
    ⑤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⑥括号中为汉语直译,后文都将使用汉语直译词语。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6页。
    ②(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12页。
    ③“嘎滚”即家族之意。
    ④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8页。
    ⑤作礼含义较广,有进贞之意。一般都是人对各类神灵进行祭拜,或者在特定的日子里,晚辈对长辈,村民对佛爷等由下至上的礼节。
    ⑥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8页。
    ①达鹏原是村中的长老,统管村中事务,历代世袭。
    ②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4页。
    ③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④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547页。
    ①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7页。
    ②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547页。
    ③赵瑛,中国人口铰少民族从书·布朗族,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第48页。
    ④赵瑛,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从书·布朗族,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第94页。
    ⑤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49页。
    ⑥(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第7页。
    ①达章是民间信仰活动的主持者,非世袭,以前主要用卜卦的形式选举产生,现在这一过程要在佛寺里进行,并且要受到佛爷的监督。
    ②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第12页。
    ③昆明戴特传统与环境发展研究所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布朗族的茶与传统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第57-64页。
    ④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第21页。
    ⑤(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73页。
    ⑥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27页。
    ①布朗族和傣族一样吸收了汉族的属相,不仅每人有自己的动物属相,还使用属相纪年、纪月和纪日。此外,他们还用躯体来比喻年月日,称年为“骨”.称月为“血”称日为“皮”。具体用生肖和躯体纪年可参见宋蜀华,傣历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第42-45页。
    ②布朗族的“吹口功”类似“念咒语”。
    ③达摩是村里懂得各种卜卦本领的人,一般是父继子承,多用经书卜卦。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7页。
    ②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999页。
    ③宋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禁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色,1999,第14-20页。
    ④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第7页。
    ①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李道勇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孟高棉语族群体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571-573页。
    ②蔡红燕,故园一脉: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第214-215页。
    ③蔡红燕,故园一脉: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第215-216页。
    ④(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7页。
    ①“高嘎滚”为布朗语,是家族长的意思。
    ②当庄是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要出资人,普通人都可以申请当庄。
    ③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134页。
    ①按照佛教惯例,凡男子年满13岁即可送入佛寺当小和尚。入寺后短则三两月,长则终身为僧。
    ②《布朗族简史》编写组,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76页。
    ③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第91页。
    ④罗阳,西双版纳巴利语系佛教信仰的民族,佛学研究,2002(00),第224页。
    ⑤《布朗族简史》编写组,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⑥罗阳,西双版纳巴利语系佛教信仰的民族,佛学研究,2002(00),第224页。
    ⑦《布朗族简史》编写组,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76页。
    ⑧卓新平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43页。
    ①《布朗族简史》编写组,布朗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77页。
    ①(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第15页。
    ②(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210页。
    ③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④穆文春,布朗族的森林观与森林农耕方式,生态经济,2003(11),第18-21页。
    ⑤杨雪吟,适应的变迁——勐海布朗山十地管理的生态环境史研究,载于尹绍亭主编《人类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①刘立光,西双版纳资源特点和农业现状与调整,云南农业科技,1989(4),第3页。
    ②胡桐元,西双版纳资源开发战略探索,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8),第35页。
    ③1平方公里等于100公顷。
    ④1公顷等于15亩。
    ⑤布朗山布朗族乡工作情况汇报,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2011。
    ⑥蒋会宾等,西双版纳布朗族古茶园传统知识调查,西南农业学报,2011(2),第814页。
    ①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第68-70页。
    ①Mary Evelyn Tucker,John Grim,耶鲁大学林业科学与环境研究院教授,见《中国宗教多元与生态可持续性研讨会论文集》,第203页。
    ①祭品解释见上页脚注。
    ②杨庭硕 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第3页。
    ①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165页。
    ②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164-165页。
    ③宋蜀华张公瑾,傣历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4),第36页。
    ④梁多俊郭瑞祥,西双版纳水资源,热带地理,1986(6),第145页。
    ①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271页。
    ②大赕佛是开门节和关门节之间最大的赕佛活动。
    ①彭朝忠等,布朗族民间药用动物收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87),第229页。
    ②布朗语中“嘎昂”为崖峰的意思,“骨”是蜂的意思。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460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102页。
    ②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页。
    ③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92页。
    ④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第62-63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49页。
    ①“达撩”是用来挡鬼的祭祀工具,由竹条编成有七个孔的竹片。七孔代表七个眼睛,为鬼所惧怕。
    ②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49-50页。
    ③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53页。
    ④云南省编辑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54页。
    ①赵世林,西南茶文化起源的民族学考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第41页。
    ②陈红伟等,布朗族与基族茶文化比较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0(2),第595-596页。
    ③嘎滚占有制即是家族占有土地的形态,一般土地由家族长管理。
    ④“孔”相当于小家族或家支,血缘关系更近,多为近亲兄弟组成。孔占有制是由这样的小家族或家支占有土地的形态,一般土地由家长管理。
    ⑤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56-63页。
    ①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50页。
    ①两个公司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
    ②布朗山布朗族乡工作情况汇报,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2011。
    ①(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63页。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0页。
    ①老曼峨村的三个寺院分别是:位于村寨北部的总佛寺、位于村寨东北部的松列佛寺和位十村寨西南方向的野佛寺。
    ②(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北京:人们出版社,1999,第41页。
    ①(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59页。
    ①(德)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7页。
    ②(德)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27页。
    ③杨学政 袁跃萍著,云南原始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5页。
    ①《布朗族简史》编写组《布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布朗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第143-144页。
    ②金乐勤编著,云南少数民族禁忌大观,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第134页。
    ①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674页。
    ②口功,布朗语“gata”,是有法力的语言,类似于咒语。
    ①张乔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第33页。
    ①(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原始社会的机构与功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159页。
    ②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6页。
    ①杨学政 袁跃萍著,云南原始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第5页。
    ①(英)维克多·特纳著 黄剑波 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5页。
    ②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7页。
    ③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98-100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98页。
    ①“sa la”房是村寨外的简易亭子,一般供来往的路人歇脚、乘凉使用。
    ②(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7页。
    ①(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8页。
    ②(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99页。
    ③黄彩文,布朗族拜人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学术探索,2007(4),第109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74页。
    ②布曼是拉祜族民间信仰中的神职人员。
    ③地名,布朗族村寨,位于老曼峨村以西8公里处。
    ①何其敏 张桥贵主编,流动中的传统——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共处的历程和主要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第9页。
    ②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98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第125页。
    ①杨堃,“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派”,民族学研究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第309页。
    ②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导言1。
    ③(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3页。
    ④吴作富,弗里德曼中国宗族研究范式批判——兼论宗族研究范式的认同取向,南京大学学报,2008(6),第136页。
    ①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第49页。
    ②《民族问题五种从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18页。
    ③由达章岩地南、达桑等村中老人共同报告。
    ④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第50页。
    ①四个达,村中历史上的四个头人:达香、达鹏、达宏和达还的简称。
    ②《民族问题五种从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3页。
    ③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第69页。
    ①《民族问题五种从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3页。
    ②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第72-73页。
    ①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修订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第562页。
    ②布朗山布朗族乡工作情况汇报,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201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0。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0,第2页。
    ①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75页。
    ①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80页。
    ①范丽珠等著,宗教社会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第61页。
    ②(英)马林诺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84页。
    ③(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3-134页。
    ④(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69-272页。
    ⑤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147-156页。
    ⑥李申,宗教论第三卷:宗教的社会功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⑦孟慧英,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492-496页。
    ⑧陈桂炳,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以闽南及台湾地区为研究视野,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第227、353页。
    ①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80页。
    ②宋蜀华 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第355页。
    ③(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第210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第96页。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第129页。
    ③(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 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470页。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7页。
    ②(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95页。
    ③路遥姜生等,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6(5),第24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第126页。
    [1](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南中志》,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4.
    [2](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3](元)李京,王叔武校注,《云南志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4]蔡红燕,故园一脉:施甸县布朗族村寨“和”文化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6]陈桂炳,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以闽南及台湾地区为研究视野,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7]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范丽珠等著,宗教社会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9]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
    [10]费孝通,费孝通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13]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修订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何其敏张桥贵主编,流动中的传统——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共处的历程和主要经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16]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金乐勤,云南少数民族禁忌大观,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4.
    [19]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0]金泽,宗教禁忌,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金泽,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2]昆明戴特传统与环境发展研究所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布朗族的茶与传统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23]蓝鸿恩王松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4]李申,宗教论第三卷:宗教的社会功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5]李向平等主编,中国信仰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6]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8]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9]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30]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李道勇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孟高棉语族群体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2]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3]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4]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5]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6]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7]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8]史宗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
    [39]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40]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1]宋全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禁忌,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4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3]宋兆麟,巫与民间信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44]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45]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6]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47]谭晓健,布朗族——勐海布郎山乡新曼峨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8]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9]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0]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1]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5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4]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王秋桂等编,神话、信仰与仪式,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
    [56]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7]魏世刚,中国原始信仰、民间信仰、风俗信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58]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9]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60]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1]谢立中主编,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2]杨堃,“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派”,民族学研究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63]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4]杨庭硕 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5]杨学政袁跃萍著,云南原始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66]杨毓骧,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67]杨筑慧,传统与现代——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8]叶涛周少明主编,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9]尹绍亭,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0]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1]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出版社,1980.
    [72]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3]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74]张乔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75]张声作主编,宗教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6]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7]张紫晨,中国巫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78]赵瑛,布朗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79]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0]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1]卓新平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美)P.M.丘奇兰德文田平译,功能主义40年:一次批判性的回顾,世界哲学,2006年第5期。
    [2]陈必昌,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3]陈红伟等,布朗族与基诺族茶文化比较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0第2期。
    [4]邓大才,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方法论视角——以施坚雅、弗里德曼、黄宗智、杜赞奇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5]董晓萍,民间信仰与巫术论纲,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
    [6]方百寿,论民间信仰的世俗化,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1995年第2期。
    [7]俸春华,布朗族的鸡卦,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1期。
    [8]符平,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体范式与社会学的超越,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0]龚学增,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民族研究,1996年第5期。
    [11]管彦波,谷魂信仰:稻作民最普遍的信仰形式——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郭家骥,云南少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类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三月。
    [13]胡桐元,西双版纳资源开发战略探索,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年第8期。
    [14]黄彩文,布朗族拜认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学术探索,2007第4期。
    [15]黄彩文,布朗族的竜神崇拜、祭祀仪式与国家的互动,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16]贾仲益赵建利,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与研究方法,
    [17]贾仲益赵建利,一个苗族村落的老龄人群社会保障传统支持网络及其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8]蒋会宾等,西双版纳布朗族古茶园传统知识调查,西南农业学报,2011第2期。
    [19]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文史哲,2006年第1期。
    [20]金泽,能否和谐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1]李晋,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社会科学,2006 年第7期。
    [22]梁多俊郭瑞祥,西双版纳水资源,热带地理,1986年第6期。
    [23]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24]刘海涛,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与历史研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25]刘立光,西双版纳资源特点和农业现状与调整,云南农业科技,1989年第4期。
    [26]路遥姜生等,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7]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8]罗伟虹,中国的民间信仰探讨,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
    [29]罗阳,西双版纳巴利语系佛教信仰的民族,佛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0]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31]吕大吉,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32]麻国庆,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33]麻国庆,民族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34]麻国庆,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35]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6]马戎,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理论视野,2011年第3期。
    [37]马戎,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8]孟慧英,关于中国原始宗教研究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39]牟钟鉴,中国社会主义对宗教认识的新高度,中国宗教,2010年第7期。
    [40]牟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成果解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1]穆文春,布朗族的森林观与森林农耕方式,生态经济,2003年第11期。
    [42]彭朝忠等,布朗族民间药用动物收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总第87期。
    [43]色音,建构、维系与重构——评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44]色音,萨满教与南方民族民间宗教比较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5]石奕龙,中国汉人自发的宗教实践——神仙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46]宋仕平,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
    [47]宋蜀华张公瑾,傣历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
    [48]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9]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社会学研究,
    2011年第1期。[50]陶思炎(日)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51]王国祥,论傣族和布朗族的稻作祭祀及稻谷神话,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52]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53]王铭铭,宗教概念的剧场——当下中国的“信仰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
    [54]王树五,布朗山布朗族的原始宗教,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55]王向群,布朗族宗教的演进及其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56]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57]吴作富,弗里德曼中国宗教研究范式批判——兼论宗教研究范式的认同取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58]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59]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
    [60]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61]颜思久,布朗族的父系氏族公社,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62]颜思久,布朗族的母系制及其演变探溯,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63]杨群,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历史转折点——重评马林诺夫斯基和他的功能主义学派,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64]杨忠实文传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65]杨筑慧,云南勐海布朗族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66]尹绍亭 赵文娟,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67]游斌 牟钟鉴,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民族论坛,2011年第2期。
    [68]于锦绣,简论原始宗教的形式、内容和分类,理论与探索,1998年第4期。
    [69]张剑,关于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理论政策思考,中国宗教,2007年7月。
    [70]张晓琼,布朗族女性婚恋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71]张晓琼,布朗族脱贫致富的思考——以勐海县布朗山乡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2]赵世林,西南茶文化起源的民族学考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期。
    [73]赵瑛,从婚姻家庭看布朗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74]钟年,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75]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德)弗·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法)E.杜尔干著 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法)E.杜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
    [6](美)J.C.亚历山大著 彭牧 史建华 杨渝东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美)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 贾春增 董天民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0](美)斯特伦(Streng,F.J.)著,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美)杨庆堃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日)秋道智弥著范广融、尹绍亭译,生态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6](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英)E.E.普里查德著,冷凤彩译梁永佳审校,论社会人类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18](英)布赖恩·巴克斯特著,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9](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英)弗雷泽著赵阳译,金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21](英)马林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2](英)马林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23](英)马林诺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4](英)马林诺斯基著张云江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5](英)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6](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王铭铭校,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7](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8](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A.R.Radcliffe-Br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 Cohen & West; New York:Free Press,1961.
    [2]Eds. Willi Braun, Russell T. McCutcheon. Guide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London: Cassell,2000.
    [3]Ed. John R Hinnell.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 New York: Routledge,2005.
    [4]Harvey Graham. Animism:Respecting the Living Worl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5]Taylor Bron. Dark Green Religion:Nature Spirituality and the Planetary Futur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9.
    [6]Rue Loyal. Religion is Not About God:How Spiritual Traditions Nurture our Biological Nature, and What To Expect When they Fail. Piscatawa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4.
    [7]Szerszynski Bronisaw. Nature, Technology and the Sacred. Hoboken:Blackwell, 2005.
    [1]布朗山布朗族乡开展旅游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2011。
    [2]布朗山布朗族乡工作情况汇报,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