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与生育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比较重要的一个转型期,而北宋时期则是处于宋朝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对两宋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妇女的婚姻与生育都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对于我们了解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有着比较主要的意义。本文用统计、综合分析等的方法,根据人口社会学、历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与生育情况的统计梳理,构建了相关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之上,以模式研究的方法来总结出了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与生育的观念、习俗,同时又分析、总结了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
     正文包含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学术界对宋代妇女婚姻与生育的研究现状,对“中上层妇女”、“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模式,其中包括了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情况统计、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模式以及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模式成因分析三节内容。第一节包括北宋中上层妇女初婚年龄情况和北宋中上层妇女夫家身份情况,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出了她们平均初婚年龄及其选择妇女的情况。第二节包括北宋中上层妇女初婚模式、北宋中上层妇女择偶偏好和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风俗,得出的结果是那个时期的中上层妇女初婚年龄普遍偏大、甚至出现部分晚婚的情况,而她们的选择夫婿的时候则呈现出了对官宦的偏爱。第三节包括文化传统、唐宋社会变革。在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婚姻的主导权,当时社会中形成的对有功名人士的热捧,从建国初就形成的以文官为主的政府构架,都对这种婚姻模式的形成起了最为主要的作用。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模式,其中包括了北宋中上层妇女生育情况统计、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模式以及北宋中上层妇女生育模式成因分析三节内容。第一节包括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平均子女数和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子女性别比例,通过整理资料统计出了她们的平均子女数量以及子女的性别情况。第二节包括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数量模式、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子女性别偏好和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风俗,发现她们的子女数都较多、且在宗室的家庭中子女数量更加突出,而在子女性别上她们普遍都偏向于男孩。第三节包括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国家政策,传统中对“多子多福”的追求和“重男轻女”这样的思想、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男性劳动力的重视以及国家对生产力数量的追求和男性所占的优势都对这种生育模式有重要的影响。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总结。总结部分主要包括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模式及成因分析、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模式及成因分析和从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与生育模式看唐宋变革三节。第一节通过对构建出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形成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模式的原因。一代代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对当时这种婚姻模式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宋之际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宋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得到重用,统治者也一直奉行着“重文抑武”的思想,在当时就风行“以才择婿”的婚俗,这种社会变革的背景也是形成这种婚姻模式的重要原因。第二节则通过对构建出的北宋中上层妇女生育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形成北宋中上层妇女生育模式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流传了“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些长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对北宋中上层妇女的生育模式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的具体经济状况和政府所制定的鼓励生育、注重男性的政策也是形成北宋中上层妇女生育模式的重要原因;而国家政策有起了作用,国家沿袭历代的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也对生育模式的形成有影响。总的来说,北宋中上层妇女的婚姻与生育模式是在多种的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而产生的。第三节是通过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与生育特点来看她们在唐宋变革背景下并没有获得什么,甚至地位有所下降。
     正文之后是附录部分,是对北宋中上层妇女婚姻与生育情况统计归纳的列表。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Song Dynasty, has exerted a very significant social influence on Song Dynasty and even later generations. Marriage and fertility features of women var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history, which is meaningful for us to know the real life status of women. By stat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based on related theories of sociology of population and history, builds related models through statistics of marriage and fertility condition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ased on this model,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arriage and fertility concepts and custom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method of mode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model.
     The main body contains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introduction. It illustrates the reason for the topic selection, its academic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of marriage and fertility of women in Song Dynasty in academia, definition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and "model",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dea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dwells upon marriage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marriage statistic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marriage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reasons for the marriage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rt one includes the situation of first marriage age and husband's statu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concludes their average first marriage age and selection of husband by related materials. Part two includes the first marriage model, mate preference, marital custom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concludes that their first marriage was rather late, even some women got late marriage, and they had a preference for eunuches as husbands. Part three include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social change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arental dominance on children's marriag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flattery to celebrities in the then society, civil service based government structure since the found of Song Dynasty, all played vital important par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marriage model.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contains three parts:fertility statistic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reasons for the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average number of children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had and the children's sex ratio. It concludes the average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had and the children's sex ratio through related materials.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fertility quantity model, preference for children's gender and birth custom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figures out that the number of children they had was large, and the number was even larger in imperial clan. Besides, they had a common preference for boys as to children's gender. Part three includes cultural tradition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national policy. Traditional pursuit of "the more sons, the more blessings" and "male-preference”thinking, emphasis on male labor force in low productivity, national pursuit of quantity of productivity and male dominance, all exerted influences on this fertility model.
     Chapter four is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t includes three parts:marriage model and its causes, fertility model and its cause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cial change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rough marriage and fertility model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part conclud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marriage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analyzing its marriage model. Inherited cultural tradi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marriage model. There were changes and reforms in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anged under such background. Officials selected through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put in important positions. Rulers was always emphasizing literature and restricting military force. There prevailed the marriage custom of "selecting huaband by his talents" at that time.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hanges is another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marriage model. The first part conclud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y analyzing its fertility model. Cultural traditions like "the more sons, the more blessings" and "carry on the family line" have been established since ancient China. It is those long-term handed-down traditions that played the deci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ncrete family economic status, governmental policies of male emphasis and fertility encouragement we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fertility model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ational policie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herited policy of population growth encouragement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fertility model. Generally speaking, marriage and fertility model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form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marriage and fert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women did not get anyt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change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at was worse, their social status were on the decrease.
     The body part is followed by the appendix. It is a list of statistics about marriage and fertility of upper middle class wom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引文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748页,1999年版。
    1[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第3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95页,上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3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第9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6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144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
    1陈民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第287页,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2[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第65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郑丽萍:《宋代男女初婚年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在本文所收集到的502例样本中,只有203例有初婚年龄,所以此表只有203例样本。
    1郑丽萍:《宋代男女初婚年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在本文所收集到的203例有初婚对象年龄的样本中有只有172人有年代,所以只有172人。
    1在所收集到的203例有初婚年龄的样本中有18例没有联姻对象的身份,故本表只有185个样本。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24页,上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2在本文所收集到的502例样本中,只有448例有明确的夫家身份,所以本表只有448例样本。
    1在整个有夫家身份的样本里只有161例样本有初婚年龄,因此本表只有161例样本。
    1杨天宇:《周礼译注》,第20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宋]王溥:《唐会要》卷八三《嫁娶》,第1529页,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版。
    2[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三《婚仪上》,第1页,四库全书本。
    3薛泽瑞:《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4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第20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永安县太君蒋氏墓志铭》,第10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宋]秦观:《淮海集笺注》卷三三《徐氏夫人墓志铭》,第109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宋]曾巩:《曾巩集》卷四五《沈氏夫人墓志铭》,第6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宋]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六《罗氏墓志铭》,第9页,四库全书本。
    4[宋]刘挚:《忠肃集》卷一四《吴郡君墓志铭》,第23页,四库全书本。
    5[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五五《列传一一四》,第111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郑丽萍:《宋代男女初婚年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三八《左卫大将军世谧夫人仁寿县君安氏墓志铭》,第66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二《皇侄右监门卫将军克常妻濮阳县君卢氏墓志铭》,第16页,四库全书本。
    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安化军节度使荣国公妻冯翊县君郭氏墓志铭》,第11页,四库全书本。
    3[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妻安福县君王氏墓志铭》,第16页,四库全书本。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铭》,第10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楚国太夫人陈氏墓志铭》,第10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二《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第9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一六《李夫人墓铭》,第2页,四库全书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寿安县君王氏墓志铭》,第10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宋]沈括:《长兴集》(卷一五《万年县君许氏夫人墓志銘》,第5页,四库全书本。
    5[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十六《广平郡太君张氏墓志铭》,第53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七《东来侯夫人平原郡夫人米氏墓志铭》,第54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2[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一四《故和义郡君胡氏墓志铭》,第24页,四库全书本。
    3[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三八《宗室右武卫大将军黄州刺史令稼夫人寿昌县君李氏墓志铭》,第66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三《半山老人》,第2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宋]王云:《王令集》附录《节妇夫人吴氏墓碣铭》,第40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宋]文同:《丹渊集》卷四○《寿安县太君何氏墓志铭》,第2页、第3页,四库全书本。
    3[宋]苏舜钦:《苏舜钦集》卷一五《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铭》,第19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第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宋]邹浩:《道乡集》卷三七《夫人程氏墓志铭》,第5页,四库全书本。
    6[宋]王珪:《华阳集》)卷五五《永寿郡太君朱氏墓志铭》,第5页,四库全书本。
    7[宋]郑獬:《郧溪集》卷二一《郡主赵氏墓志铭》,第16页、第17页,四库全书本。
    1[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第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右监门卫大将军妻长安县君蔚氏墓志铭》,第16页,四库全书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六五《列传二四》,第9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三《列传四一》,第95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六月丙子条,第38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六八》,第27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九,神宗元丰元年五月甲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仙居县太君魏氏墓志铭》,第10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宋]郑獬:《郧溪集》卷二二《李夫人墓志铭》,第6页,四库全书本。
    1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第1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嫁娶》,第49页,四库全书本。
    3[汉]司马迁:《史记》卷六○《三王世家》,第211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4[宋]蔡襄:《端明集》卷三八《葛处士夫人墓志铭》,第4页,四库全书本。
    5[宋]谢逸:《溪堂集》卷九《彭夫人墓志铭》,第15页,四库全书本。
    6[宋]邹浩:《道乡集》卷三七《高、F县太君范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7[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三《翰林学士吴君前夫人赵氏墓志铭》,第17页、第18页,四库全书本。
    8[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九《梁国郡君王氏墓志铭》,第17页,四库全书本。
    1[宋]陆佃:《陶山集》卷一六《孙氏夫人墓志铭》,第7页,四库全书本。
    2[宋]李之仪:《姑溪居上前集》卷五○《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第1页,四库全书本。
    3[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附录一》,第11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十二月乙未条,第29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九《论狄青扎子》,第165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太祖本纪》,第1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端拱二年十二月戊辰条,第6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五,第16页,四库全书本。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冬十月辛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宋]蔡襄:《瑞明集》卷二二《任才》,第11页,四库全书本。
    1[宋]吕陶:《浮德集》卷二七,《夫人吕氏墓志铭》,第7页,四库全书本。
    2[宋]蔡襄:《端明集》卷三九《瑞昌县君孙氏墓志铭》,第5页,四库全书本。
    3[宋]曾巩:《曾巩集》卷四五《旌德县太君薛氏墓志铭》,第6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三《长寿县太君聂氏墓志铭》,第9页、第10页,四库全书本。
    5[宋]韩维:《南阳集》卷三○《太原县君墓志铭》,第2页,四库全书本。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雍熙元年三月乙卯条,第5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O三,天圣三年四月庚辰条,第43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第713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2[宋]朱或:《萍洲可谈》,第12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宋]朱或:《萍洲可谈》,第12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六五《列传二四》,第83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卷一三,第65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6[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二八《列传八七》,第105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元]脱脱等:《宋史》卷二西六十七《列传二六》,第91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8[宋]陈襄:《古灵集》卷二○《崇国太夫人符氏墓志铭》,第17页,四库全书本。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十一《左侍禁妻郭氏墓志铭》,第6页,四库全书本。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一《昏义》,第16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版社,1999年版。
    2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编著,杨奎信、邵宁译:《人口学词典》,第71页、第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1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修订稿)词语分册,第185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本文所指子女数指妇女所有出生子女情况,即夭折、早逝的亦计算在内。
    2方建新:《宋人生育观念与生育情况析论》,《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1[宋]刘放:《彭城集》卷三九《聂夫人墓志铭》,第13页,四库全书本。
    2[宋]刘攽:《彭城集》卷三九《水安县君张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曾公夫人吴氏墓志铭》,第10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寿安县君王氏墓志铭》,第10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O《左侍禁妻范氏墓志铭》,第15页、第16页,四库全书本。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七《左班殿直妻吕氏墓志铭》,第10页,四库全书本。
    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华州观察使妻永福县君郭氏墓志铭》,第12页、第13页,四库全书本。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右武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妻大宁县君花氏墓志铭》,第17页,四库全书本。
    2[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三八《徐国太夫人墓志铭》,第66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七《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团练使妻金华县君石氏墓志铭》,第13贝,四库全书本。
    4[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三《翰林学士吴君前夫人赵氏墓志铭》,第17页、第18页,四库全书本。
    5[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君夫人史氏墓志铭》,第3页,四库全书本。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一《长寿县太君杨氏墓志铭》,第2页,四库全书本。
    2[宋]刘攽:《彭城集》卷三九《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第3页,四库全书本。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扬州进士满夫人杨氏墓志铭》,第10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别集》卷一○《归进士陈叔武黄氏夫人墓铭》,第1673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别集》卷一○《南阳主薄黄猛升配温夫人墓志铭》,第1672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宋]李觏:《李觏集》卷三O《宋故将仕郎守太子中舍致仕宋公及夫人昌县君江氏墓碣铭》,第3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九《右监门卫大将军赠蕲州防御使蕲春侯妻长寿县君杜氏墓志铭》第2页,四库全书本。
    2[宋]刘敛:《彭城集》卷三九《永安县君张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3[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三《长寿县太君聂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00《郑公夫人李氏墓志铭》,第10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安化军节度使荣国公妻冯翊县君郭氏墓志铭》,第11页,四库全书本。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仁寿县君杨氏墓志铭》,第10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同安郡君刘氏墓志铭》,第10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一六《李夫人墓铭》,第2页,四库全书本。
    5[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二《皇兄故深州团练使承训妻安定郡夫人张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6[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一六《昌乐县君刘氏墓铭》,第11页,四库全书本。
    1[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别集》卷九《程氏夫人墓铭》,第1674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鄱阳李夫人墓表》,第9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二《皇姪故和州防御使历阳侯夫人安福县君王氏墓志铭》,第13页,四库全书本。
    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66页,1987年版。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55页,1987年版。
    2[宋]张杲:《医说》卷八《产难》,第30页,四库全书本。
    3[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催生丹》,第316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4[宋]王贶:《全生指迷方》卷四,第98页、第99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
    5[宋]董汲:《旅舍备要方》,第11页,四库全书本。
    6[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六,第43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
    7[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一,第52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8[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二,第54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第2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卷下《治难产等方》,第34页,四库全书本。
    3[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卷下《治难产等方》,第36页,四库全书本。
    1王晓丽:《中国民间的生育信仰》,第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一三《不可论财》,第32页,四库全书本。
    3[宋]李觏:《李觏集》卷三七《寄小儿》,第44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4[宋]李觏:《李觏集》卷三O《宋故将仕郎太子中舍致仕宋公及夫人寿昌县君江氏墓碣铭》,第3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宋]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一一《戏寄师厚生女》,第14页、第15页,四库全书本。
    6[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二《安康郡太夫人胡氏墓志铭》,第3页,四库全书本。
    7[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八《钦州防御使妻安康郡君柴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1[宋]李觏:《李觏集》卷三0《宋故将仕郎太子中舍致仕宋公及夫人寿昌县君江氏墓碣铭》,第3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宋]宋祁:《景文集》卷六O《陇西郡君李氏墓志铭》,第21页,四库全书本。
    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四《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第12页,四库全书本。
    5[宋]毕仲游:《西台集》卷一四《奉直大夫毕公师圣墓志铭》,第7页,四库全书本。
    6[宋]刘敞:《公是集》卷五二《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戒妻太宁县君李氏墓志铭》,第14页,四库全书本。
    7[宋]张耒:《柯山集》卷五○《张夫人墓志铭》,第10页,四库全书本。
    8[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保宁军节度观察留后东阳郡公妻仁寿郡夫人李氏墓志铭》,第11页,四库全书本。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太常博士杨君夫人金华县君吴氏墓志铭》,第10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宋]徐铉:《骑省集》卷三○《故泷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第6页,四库全书本。
    3[宋]曾巩:《曾巩集》卷四五《德清县君周氏墓志铭》,第6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永安县太君蒋氏墓志铭》,第10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宋]秦观:《淮海集笺注》卷三三《虞氏夫人墓志铭》,第109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一○○《郑公夫人李氏墓志铭》,第10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五二《右武卫大将军风州刺史妻永安县君郭氏墓志铭》,第3页,四库全书本。
    3[宋]曾巩:《曾巩集》卷四六《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铭》,第6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六《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第52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宋]陆佃:《陶山集》卷一五《会稽县君吴氏墓志铭》,第12页,四库全书本。
    6[宋]张方平:《张方平集》卷三八《徐国太夫人墓志铭》,第66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八《贺州团练使妻长安县君侍其氏墓志铭》,第15页,四库全书本。
    8[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眷一百《仁寿县太君徐氏墓志铭》,10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春秋]左丘明:《国语》卷二○《越语上》,第6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第4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第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O,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九之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7[宋]王溥:《唐会要》卷八三《嫁娶》,第1529页,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版。
    1[宋]卿窦仪等:《宋刑统》卷一三《户婚律·婚嫁妄冒》,第138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宋]卿窦仪等:《宋刑统》卷三O《断狱律》,第558页、第559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五《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妻张氏墓志铭》,第15页,四库全书本。
    4[宋]刘放:《彭城集》卷三九《德清县君周夫人墓志铭》,第5页、第6页,四库全书本。
    5[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九《宁国县太君乐氏墓志铭》,第10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太祖本纪》,第5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4)[宋]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7)[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8)[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版
    (9)[宋]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96年版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12)[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宋]金君卿:《金氏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宋]刘敞:《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宋]刘攽:《彭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宋]陶弼:《邕州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宋]陈舜俞:《都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宋]文同:《丹渊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宋]沈遘:《西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1)[宋]郑獬:《郧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2)[宋]韦骧:《钱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3)[宋]吕陶:《浮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4)[宋]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25)[宋]祖无择:《龙学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6)[宋]梅尧臣:《宛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7)[宋]刘挚:《忠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宋]杨杰:《无为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9)[宋]王安礼:《王巍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0)[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1)[宋]文彦博:《潞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宋]曾肇:《曲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3)[宋]周子:《周元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4)[宋]韩维:《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5)[宋]徐积:《节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6)[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37)[宋]陈亮:《欧阳文萃》,《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8)[宋]张方平:《张方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9)[宋]范纯仁:《忠宣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0)[宋]苏洵:《嘉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42)[宋]王云:《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宋]苏轼:《东坡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4)[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5)[宋]苏辙:《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6)[宋]苏辙:《栾城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7)[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穿版社,2001年版
    (48)[宋]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版
    (49)[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0)[宋]李廌:《济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1)[宋]陆佃:《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2)[宋]沈括:《长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3)[宋]郑侠:《西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4)[宋]晁说之:《晁迂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5)[宋]晁补之:《鸡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6)[宋]朱长文:《乐圃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7)[宋]刘弇:《龙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8)[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59)[宋]黄裳:《演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0)[宋]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1)[宋]刘践:《学易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2)[宋]毕仲游:《西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3)[宋]李昭玘:《乐静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4)[宋]谢逸:《溪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5)[宋]谢薖:《竹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6)[宋]吕南公:《灌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7)[宋]周行巳:《浮沚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8)[宋]赵鼎臣:《竹隐畸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9)[宋]唐庚:《眉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0)[宋]李新:《跨鳖集》,《文渊阁文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1)[宋]司马光:《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2)[宋]陈襄:《古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3)[宋]王硅:《华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4)[宋]苏颂:《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75)[宋]苏舜钦:《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6)[宋]强至:《祠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7)[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8)[宋]石介:《河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9)[宋]范仲淹:《范文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0)[宋]韩琦:《安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1)[宋]余靖:《武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2)[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3)[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4)[宋]夏竦:《文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5)[宋]杨亿:《武夷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6)[宋]柳开:《河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7)[宋]徐铉:《骑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张邦炜:《宋代婚姻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3)陶晋:生《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
    (4)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
    (5)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徐规:《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吕诚之:《中国婚姻制度史》,上海龙虎书店,1935年版
    (12)王亚南:《人类婚姻史》,上海神州出版社,1930年版
    (13)张树栋、李秀领:《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版
    (15)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7)任寅虎:《中国古代的婚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年版
    (18)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王善军:《宋代宗族与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宋东侠:《宋代妇女地位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国刚:《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4)邓广铭、漆侠:《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李华瑞:《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陈乐素:《求是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8)华山:《宋史论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
    (29)朱瑞熙:《疁城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陈智超:《陈智超自选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漆侠等:《宋史研究论文集(1994年年会编刊)》,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34)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7)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38)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39)袁行霈:《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黄宽重:《宋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
    (41)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2)辜胜祖、王冰:《婚姻·家庭·生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王晓丽:《中国民间的生育信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44)郭立诚:《中国生育礼俗考》,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
    (45)田雪原、陈胜利:《生育文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6)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7)张一兵:《生育文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8)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文物出版社,1900年版
    (49)潘贵玉:《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50)田雪原:《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51)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2)齐晓安:《东西方生育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版
    (53)张纯元、陈胜利:《生育文化学》,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
    (54)刘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5)潘勇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56)田家英:《中国妇女生活史话》,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版
    (57)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8)高福明:《中国婚姻家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9)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0)佟新著:《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李智萍:《宋代宗女婚姻论略》,《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
    (2)吴旭霞:《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3)陈峰:《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探析》,《文史哲》,2004年第3期
    (4)张彦霞:《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5)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婚姻与党争》,《烟台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婚姻圈试探》,《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以世系、仕宦与婚姻为中心》
    《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王善军:《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
    (10)陶建荣:《从宋元话本看宋代妇女婚姻状况》,《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1)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2)宋军风:《唐宋商人婚姻变化探析》,《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3)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4)唐群:《宋代“榜下捉婿”之风及影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5)刘金柱、张永翠:《从“以子妻之”到“榜下捉婿”——宋代择婿婚姻探析》,《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6)朱瑞熙:《宋代社会风尚》,《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17)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8)方建新:《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文史》,1985年第24辑
    (19)朱瑞熙:《宋代的婚姻礼仪》,《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
    (20)刘春迎:《试论北宋东京婚俗的几个特点》,《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1)方如金、江美芬:《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史学集刊》,2006第3期
    (22)杜桂荣:《宋代女子离婚、再嫁与社会地位》,《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3)宋东侠:《简析宋代在室女的财产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4)高楠、王茂华:《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在室女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2期
    (25)方建新:《宋人生育观念与生育情况析论》,《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26)叶正渤:《略论汉字与古代生育文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5卷第3期
    (27)李涌平:《论传统的生育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第2期
    (28)姚延玲:《宋代溺婴问题探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9)刘道超:《宋代杀婴弃婴习俗初探》,《河池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30)程伯安:《苏东坡诗文与宋代杀婴弃婴风俗》,《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31)方燕:《宋代生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3期
    (32)方燕:《从催生巫术看宋代妇女的生育》,《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3)方燕:《巫术析论:以宋代女性生育、疾病为中心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4)艳敏、杜文玉:《论唐宋时期的生育神信仰极其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5)郑丽萍:《宋代男女初婚年龄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6)郑丽萍:《从墓志看宋代士人家庭的择偶行为》,《兰州学刊》,2009年第10期
    (37)易湘泽:《宋代妓女与宋词文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8)曹明升:《宋代歌妓略论》,《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9)宋东侠:《论宋代妇女改嫁盛行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40)初春英:《也论宋代妇女的离婚、再嫁及地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1)辛更儒:《论宋代妇女改嫁不受舆论非议》,《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3期
    (42)舒红霞:《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3)郭丽冰:《宋代妇女奁产权的探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4)宋东侠:《宋代厚嫁论述》,《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5)高楠:《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已婚女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6)郭学信:《论宋代士商关系的变化》,《文史哲》,2006年第2期
    (47)金滢坤:《论唐五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8)方燕:《女巫与宋代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9)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50)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51)郭学信:《试论商品经济对宋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2003年第8期
    (52)郭学信:《试论宋代士大夫本末观的转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3)齐东侠:《宋代厚嫁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4)方燕:《宋代女性的拒巫活动》,《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5)张凤:《宋代士大夫家族联姻特征浅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56)盛义:《中国古代婚龄考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57)吴宝琪:《宋代的婚姻》,《历史知识》,1986年5期
    (58)刘德谦:《交杯酒及其它——漫谈宋朝的婚俗》,《文史知识》,1982年4期
    (59)张明华:《“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60)姚红:《从寡妇财产权的变化看两宋女子地位的升降》,《浙江学刊》,1993年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