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武川集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武川集团是北朝后期出现的军事集团,以原籍武川镇的豪强酋帅为骨干,依靠乡里地域关系为纽带,拥有极强的军事行动力和凝聚力,并以北魏末年的动乱局势为历史舞台,裂土一方,为当时政治局势乃至后世的历史,带来了巨大的而深远的影响。武川集团的主要成员来源于社会形态长期呈现鲜卑部族化的六镇地区,而武川豪强在整体政治地位、汉化程度上略优于其他五镇军人,这种特质令其在六镇暴动、镇民流散的过程中,有机会汇聚为一个军人团体,并且表现出不可忽视的政治潜力。永安三年平定关中的军事行动给了武川集团历史契机,使其成为了西魏政权得以建立的骨干力量。在西魏同关东高欢势力的连年攻伐过程中,武川集团作为政权初期的主要军事力量,随着一次次军事冲突,逐渐消耗殆尽,而领导人宇文泰为扩大统治基础不断吸引关陇士族等汉族群体的举措,更是冲击了武川军人在权力核心的地位。到了魏周禅代之时,武川籍军人大多沉论,武川集团在孕育关陇集团、激发胡汉联合政权的能量之后,已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Wuchuan, a military group which appeared in the late Northern Dynasties (A.D.386-581).The backbone of Wuchuan group is a despot called Qiu shuai whose ancestral home is Wuchuan. The military group depend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s around Wuchuan and fellow townsmen, which possessed powerful capability of manoeuver and cohesive fore. Moreover, Wuchuan group setted up a separatist regime by force of arms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years of heaval in the Late North-Wei Dynasty, which made a profound an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ituation,and even the whole historical epoch later. The main member of Wuchuan group mostly came from the six towns which located at the north of the City Ping, the early captical of the North-Wei, where the social formation presented as the Xanbei-race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generals in Wuchuan are superio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five towns about politic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of culture, which made them get together and made up a military commutity during the roit of the six towns and the wandering of the inhabitants of the towns. They also showed their incredible political potential then.530AD, through the operation to put down the rebellion at General Shanxi Plain, Wuchuan group turned into the mainstay of a new dynasty, West-Wei. During the continuing war between the West-Wei and Gao Huan at the Northeast, Wuchuan, the most important military power of the new regime, vanished along with the military conflicts again and again. Besides, the leader of the West-Wei Yuwen Tai enlisted the Hans such as gentries in Guanzhong and Longxi constantly to enlarge the political basis, which weakened the status of the despot of Wuchuan in the regime. When the West-Wei and the North Zhou devolution, most soldiers of Wuchuan became depraved. After giving birth to the Guanlong Group, leading to an alliance between the Hans and the minorities, the Wuchuan group had already accomplished its historic mission.
引文
1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最初发表于《燕京学报》第39期(1950年),引自《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7-189页。
    2唐长孺、黄惠贤:《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第97-114页。
    3马长寿:《鸟桓与鲜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第27-32页。
    2[日]直江直子:《北魏的镇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3期;《北魏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镇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3[日]滨口重国《西魏の二十四军と仪同府》,《东方学报》,1938年第8期。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唐长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275页。毛汉光《西魏府兵史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3分册,1987年。[韩]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黄永年:《关陇集团始末》、《府兵的兴衰》,《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0-112页。
    1[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73-299页。
    2[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351-357页。
    3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文史》,第40辑,1994年,第57-66页。
    1李延寿:《北史》卷9第311页
    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9《杨忠传》;《魏书》卷15《昭成了孙列传》。
    3《武川县志》第八编第八章文物胜迹,古迹590页。汪宁平《从<水经注>的论述看呼和浩特市郊区北郊的山 川形势和文物古迹》,见《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77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魏收:《魏书》卷58《慕容契传》,同书卷50《杨椿传》。
    2参看[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6年版,第1777页。
    3对于六镇镇民来源观点的具体介绍,参看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269页及本义序言。
    4其中“汇编”代表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疏证”代表罗新、叶炜
    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册《帝王部》(1)卷1《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另据《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载:“(李虎祖)李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可知金门镇将一职是李熙在出镇武川前所任官职,而非起家官职。
    2《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
    3《周书》卷17《梁御传》。
    4[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5,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34页。
    5《周书》卷19《杨忠传》。
    6《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北周]庾信撰、[清]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7页。
    1《北史》卷16《广阳王深传》:“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了弟,以死防遏。”
    2[台]康乐先生阐释“代人集团”的含义如下:“形成于四世纪末的平城及邻近地区,至五世纪初仍陆续有所扩充;其成员绝大多数为北亚游牧民族,然而也包括少数的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而且就算在其主体的北亚游牧民族间,成分亦很复杂,根据姚薇元的考订,至少包括有鲜卑、匈奴、柔然、乌桓、高车等族;然而不管他们原先来自那个民族、属于那个部落,自拓跋珪定都平城后,他们即以“代人”之身份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舞台上。云代是他们唯一的“家乡”这是他们与同居于平城王畿的北方汉人(包括士族与平民)不同的地方;放弃部落组织而为“编户”,则是他们与领民酋长及其部落民之间最大的差异。”([台]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3分册,1992年,第585页。)从康乐先生在该文所附的《代人集团表》所列代人看,有很多代人同时又有着领民酋长的身份和部落组织的背景。因此,笔者认为代人与生活在代地的领民酋长似乎应没有严格的区分,广义上的代人应包括原生活在代地的领民酋长。
    3田余庆先生认为,道武帝之所以在北魏登国时期将贺兰和独孤两部落作为离散部落的首要目标,是在于作为其母族妻族的贺兰和独孤两部落是对拓跋皇权的最大威胁。具体参看田余庆先生的(《贺兰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独孤部落离散问题——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3-91页)。
    4《周书》卷1《文帝本纪》: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南徒,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其子陵仕燕,拜驸马都尉,封玄莵公。魏道武将攻中山,陵从慕容宝御之。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侯。天兴初,徒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1赵贵家原籍为天水南安,寇洛家原籍为上谷。天水赵氏、上谷寇氏虽为当地大姓,但是本传明确记载其是以“良家子”的身份迁徙到武川镇的。其中“良家子”对于赵贵主要是指其曾祖父赵达的库部尚书、临晋子的官僚的政治身份,对于寇洛主要是指其家族累世为将吏的政治身份。
    2《周书》卷29《耿豪传》。
    3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南北兵制的差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中指出了六镇罕见有中原强宗的后裔这一点,惜没有分析其原因。
    4何兹全:《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载于《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0、334页。
    5《周书》卷29《宇文盛传》。
    6《周书》卷14《贺拔胜传》。
    7[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卷6,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99页。《侯刚墓志》,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第440页。
    8《周书》卷14《贺拔胜传》。
    9《周书》卷10《莒庄公洛生传》。
    1《魏书》卷103《高车传》:“神(?)三年,430)后世祖征蠕蠕,破之而还,至漠南,闻高车东部社巳尼陂。人畜甚众,去官军千余里,将遣左仆射安原等讨之。司徒长孙翰、尚书令刘洁等谏,世祖不听,乃遣原等并发新附高车合万骑,至于巳尼陂。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
    2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7-78页;[台]康乐在《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3分册,1992年,第594-596页)认为“客”的身份相当模糊,而且依各社会性质亦各有不同。一般而言,他们皆来自一社会(或部落)以外。在成为客以后,他们即被视为其“主人”的“家人”,拓跋鲜卑根据归附者的身份、归附的方式等标准分别给以“上客”、“次客”、“下客”的待遇。他们的权力依附于君主个人,这种关系固然使得他们可以轻易握有军政大权,却也容易在失宠或君主易位的情况下丧失。
    3《魏书》卷41《源贺传》:贺上书曰:“……今就寇游魂十北,狡贼负险于南,其在疆场,犹须防戍。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滴守边境……”高宗纳之。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
    4《魏书》卷30《吕洛拔传》。
    1《魏书》卷103《蠕蠕传》。
    2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7篇《六镇问题》,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78页。
    3[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289页。
    1柏贵喜在《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中对北魏宗室、鲜卑勋戚通婚关系事例的归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6-107页。
    2《魏书》卷93《侯刚传》,卷25《长孙稚传》。
    1《魏书》《魏兰根传》。
    2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40页、第48页。《北齐书》卷20《薛脩义传》。
    3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周书》卷14《贺拔胜传》校勘记[四],第228页。周一良先生认为“北魏末年领民酋长多是新立战功,朝廷以传统之美称羁縻之,冀得其用,没有实际所领部众”。具体参看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2页。
    4参看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71、177页。
    5参看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1唐长孺:《试论北魏末期的山胡刺勒起义》,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9-70页。
    2《北史》卷27《郦道元传》。
    3“六镇也必然有城民和乡民的区别,武川豪强组织的武装也是“乡中豪勇”,因为驻防镇兵皆在所镇戍的城中城民本来是兵。他们所纠集的徒众既非现役镇兵,当然是以城外乡人为对象。但这和州郡不同,州郡的城民属于军贯,乡民是州郡户籍上的编户,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六镇)镇民不分城乡,都属军贯,没有一般编户,二者关系和州郡城乡人关系虽或相似,却不尽同。”(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载于《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4《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北周]庾信撰、[清]沈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9页。候莫陈道生确定为刘亮,参看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7页。
    5谷川道雄先生在《武川镇军阀的形成》([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武川镇军阀的形成》,《隋唐帝国形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286页。)一文中介绍并支持了日本学者直江直子对六镇乡里含义的认识:掌握东西两魏乃至北齐、北周政权者大多出身北镇,但是他们形成集团并成长为权力者,所靠的并非作为北魏军政统治机构镇这一组织,作为“豪杰”受到民众的敬慕,同时发挥着其指导能力的地域社会才
    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47《蒋升传》。
    2李延寿:《北史》《窦泰传》《潘乐传》。
    3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4《贺拔胜传》。
    4李百药:《北齐书》卷19《贺拔允传》。
    5令狐德菜等:《周书》卷10《宇文洛生传》。
    6令狐德棻等:《周书》卷27《韩果传》。
    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9《达奚武传》。
    2令狐德桑等:《周书》卷14《贺拔胜传》。
    3令狐德菜等:《周书》卷17《刘亮传》。
    4令狐德菜等:《周书》卷14《贺拔岳传》。
    5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6《独孤信传》。
    6李百药:《北齐书》卷27《可朱浑元传》。
    7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1《宇文护传》。
    8令狐德棻等:《周书》卷20《贺兰祥传》。
    9令狐德棻等:《周书》卷17《梁御传》。
    10令狐德棻等:《周书》卷30《窦炽传》。
    1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27《梁台传》。
    1王大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的民间秩序结构》一章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任侠之风》、《魏晋南北朝的游侠与豪族》(载于王大建:《古史新论》,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72-107页)的两篇论文中指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所具有的任侠特征,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笔者很有启发,特此致谢。但是王大建先生在材料的选择上,漏掉了六镇地区豪强酋帅所表现出来的豪侠特征,故笔者论述之。《周书》卷1《文帝本纪》、卷10《莒庄公洛生传》、卷14《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北齐书》卷19《贺拔允传》、《周书》卷19《侯莫陈顺传》、《北齐书》卷15《尉景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9页)。
    2《周书》卷1《文帝本纪》、卷10《莒庄公洛生传》、卷14《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北齐书》卷19《贺拔允传》、《周书》卷19《侯莫陈顺传》、《北齐书》卷15《尉景传》、《故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口口口口录尚书事显蔚相冀定并恒瀛八州刺史广阿县开国公武贞窦公墓志铭》(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徐显秀墓志》(载于罗新、叶炜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9页)。
    3周书》卷1《文帝本纪》、卷14《贺拔胜传》、《贺拔岳传》、[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一册《帝王部》(一)卷1《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4《周书》卷一○《莒庄公洛生传》。
    1《魏书》卷31《于粟矾磾传附于景传》:“及蠕蠕主阿那瑰叛乱,镇民固请粮廪,而景不给。镇民不胜其忿,遂暴动。”
    2[台]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五卷河东河北区,《(台北)‘年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6年版,第1777页。
    3《周书》卷10《邵惠公颢传》:“(胧)临阵坠马,颗与数骑奔救,击杀数十人,贼众披靡,德皇帝乃得上马引去。俄而贼追骑大至,颖遂战殁。”
    4《周书》卷14《贺拔胜传》。
    5《周书》卷20《王盟传》。
    1《魏书》卷110《食货志》:“正光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2《魏书》卷58《杨播传附杨昱传》:“时北镇饥民二十余万,诏昱为使,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
    3《周书》卷16《赵贵传》。
    4《魏书》卷80《侯渊传》、《魏书》卷九《肃宗本纪》、《北齐书》卷一《神武帝纪》。
    5《周书》卷1《文帝本纪》。
    6《魏书》卷74《尔朱荣传》:“葛荣虽并洛周,威恩未著,人类差异,形势可分。”
    7《周书》卷1《文帝本纪》。
    1《魏书》卷74《尔朱荣传》。
    2上述诸人投奔尔朱荣的时间,主要依据《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相关各自本传所考证确定。
    3《周书》卷1《文帝本纪》。
    1《周书》卷14《贺拔胜传》。
    2日本学者长部悦弘著、王冬艳译:《北魏尔朱氏军阀集团考》(载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325页)。
    3《周书》卷14《贺拔岳传》:“未几而魏孝明帝暴崩,荣疑有故,乃举兵赴洛。配岳甲卒二千为先驱,至河阴。”
    1《周书》卷14《贺拔胜传》。
    2《周书》卷16《独孤信传》。
    3《魏书》卷80《侯渊传》。
    1《周书》卷14《贺拔岳传》
    1《周书》卷14《贺拔岳传》。
    2《周书》卷1《文帝纪上》。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8-209页。
    1《周书》卷1《文帝本纪》。
    2《周书》卷1《文帝本纪》。
    3《周书》卷27《蔡祐传》。
    4《周书》卷30《李穆传》。
    5《周书》卷27《田弘传》。
    6《周书》卷15《于谨传》。
    7《周书》卷29《宇文盛传》。
    1《周书》卷1《文帝本纪》。
    2《周书》卷16《独孤信传》。
    1周书》卷14《贺拔胜传》。
    2《资治通鉴》卷157《梁纪十三》武帝大同二年条(536),第4873-4874页。
    1《周书》卷16《侯莫陈崇传》: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崇与诸将同谋迎太祖。太祖至军,原州刺史史归犹为悦守。太祖遣崇袭归。崇潜军夜往,轻将七骑,直到城下,余众皆伏于近路。归见骑少,遂不设备。崇即入据城门。时李远兄弟在城内,先知崇来,于是中外鼓噪,伏兵悉起,遂擒归,斩之。
    2《周书》卷15《李弼传》: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
    3《周书》卷17《刘亮传》。“悦平,悦之党豳州刺史孙定儿仍据州不下,泾、秦、灵等诸州悉与定儿相应,众至数万,……太祖令亮袭之。……贼党凶惧,一时降服。十是诸州群贼,皆即归款。”
    4《周书》卷15《于谨传》。
    1《周书》卷40《宇文神举传》。
    2《资治通鉴》卷156《梁纪十二》武帝中大通六年(534)条,第4852页。
    3苏小华《西魏北周军队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北朝军事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5卷第2期
    1《资治通鉴》卷158《梁纪十四》武帝大同九年(543),第4915页。
    1苏小华《西魏北周军队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北朝军事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5卷第2期
    2《周书》卷11《宇文护传》。
    3《周书》卷卷30《窦炽传》。
    4《周书》卷20《尉迟纲传》。
    5《周书》卷27《蔡祐传》。
    6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P188—21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7《周书))卷12《齐场王宪传》
    1《周书》卷16《史臣曰》。
    1 《周书》卷10《宇文导传》云:“及齐氏称帝,太祖发关中兵讨之,魏文帝遣齐王廊镇陇右,征导还朝。”
    2《资治通鉴》卷156。
    3《周书》卷2《文帝纪下》。
    1《周书》卷25《李远传》。
    2《周书》卷19《侯莫陈顺传》。
    3《周书》卷19《宇文贵传》。
    4《周书》卷15《李弼传》。
    1《周书》卷19《豆卢宁传》。
    2《周书》卷19《杨忠传》。
    3《周书》卷16《赵贵传》、《独孤信》和《侯莫陈崇传》中,他们被拜为柱国后,除赵贵有一些平定边境少数民族茹茹来入寇外,他们没有再参加过战事。
    1《周书》卷4《明帝纪》
    2《资治通鉴》卷166《梁纪二二》敬帝太平元年条(556),第5156页。
    1《资治通鉴》卷166《陈纪一》武帝永定元年条(557),第5158页。
    2《周书》卷3《孝闵帝本纪》。
    3[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4周双林先生《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文史》,1994年第40辑,第57-66页)一文曾对魏周禅代之际武川镇勋贵的政治动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而其观点有应商榷之处。第一,周双林先生认为宇文泰在贺拔岳死后,获得出身武川镇的将领统帅地位,是因为“只是地势较近”(见周义第57页)。如笔者上文所述,宇文泰取得统帅地位主要是靠自身的实力。第二,周双林先生认为府兵制中的各军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见周义第58页),其实在府兵制形成之后就处于宇文泰的严密控制下,根本不存在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可参看黄永年先生的《府兵的兴衰》(《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77-98页)、[日]滨口重国:《西魏时期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2-245页)。因此凭借此点认为宇文护为防止各柱国称兵作乱,才下令军府事务“皆受护处分,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加剧了以宇文护为主的宇文家族同各将领之间的矛盾则无法讲通。第三、周双林先生认为“赵贵谋杀宇文护是由于宇文氏与贺拔岳旧部的矛盾,那么独孤信谋杀宇文护则是贺拔胜旧部与宇文氏家族矛盾的反映”(见周文第59页)也没有道理。宇文泰在取得贺拔岳军出身武川镇的将领的拥护后,虽然没有将其群体视为亲信,但是贺拔岳旧部的划分在西魏中后期早已不复存在。独孤信参与叛乱主要是其个人企图执政,看不出原贺拔胜部属、与独孤信关系密切的杨忠、宇文虬、史宁等人有何政治动向。因此,独孤信的密谋与原贺拔胜旧部没有多大关系。因而,不应以派系的视角来观察赵贵、独孤信事件。
    5《周书》卷19《杨忠传》。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令狐德桑.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篡(附四校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2]庾信撰,沈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杨衔之,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6]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8]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出土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0]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0.
    [21]唐长孺.山居存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6]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2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8]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9]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王仲荦.北周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3]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4]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35]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三卷、第九卷)[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6]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7]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9]蒙文通.魏晋南北朝的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0]朱大渭.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1]朱大渭.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2]严耀中.北魏前期政治制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3]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4]缪钺.读史存稿[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2.
    [45]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6]田余庆.拓跋史探[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47]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8]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49]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0]苏小华.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51]郑建民.尔朱集团和北魏末年的政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2][台]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下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四十五B,1997.
    [53][台]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
    [54][台]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M].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
    [55][台]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6][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张鹤泉.东魏、北齐时期的行台区[J].韩国中国中古世史学会:中国古中世史研究,2007(18):28.
    [2]张鹤泉.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J].文史哲,2009(1):136.
    [3]万绳楠.魏末北镇暴动是阶级斗争还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J].史学月刊,1964(9):25-28.
    [4]李凭.北魏离散诸部问题考实[J].历史研究,1990(2):47.
    [5]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18): 51-54.
    [6]陈爽.河阴之变考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2007(4):325-326.
    [7]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8(5):168.
    [8]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J].河南师范大学,1990(1):27-32.
    [9]杨翠微.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鲜卑部落制与汉化及军权的初步中央集权化的结合[J].中国文化研究,1998(19):66-73
    [10]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J].重庆师范学院,1999(2):13-20.
    [1 1]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J].文史,1994(40):57-66.
    [12]苏小华.西魏北周军队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北朝军事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2008(3):107-111
    [13]刘精诚.论北魏末年六镇镇民暴动的性质[J].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史集刊,1979(1):99-107.
    [14]杨耀坤.北魏末年北镇暴动分析[J].历史研究,1978(11):63-64.
    [15][韩]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J].历史研究,1993,(4):32.
    [16][台]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J].(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2(61,3):575-608.
    [17][台]康乐.代人与镇人[J].(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2(61,4):895-903.
    [18][日]滨口重国.西魏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秦汉隋唐史研究[J]:19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