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回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面对毛泽东1957年下半年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巨大反差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不禁追问:为什么毛泽东晚年冲击了其早年亲手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在深层次上,这可能关涉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权威转型过程中合理的领袖与制度关系建构问题,蕴含着关于世界现代政治发展中领袖与制度关系建构实践的规律性认识。
     本文运用历史——逻辑法、考证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态分析法、政治心理分析法等,以前人关于人与制度关系的思想为基础,通过对韦伯权威转型理论的改造,力图建构关于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研究的解释框架,集中展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法理统驭魅力的取向导致魅力消蚀法理的现实的政治图景。革命时期,魅力孕育法理。超凡革命党领袖孕育构思中人大制度,构思中人大制度巩固超凡革命党领袖;1948年“五一口号”发表至1957年上半年期间,中国政治发展于魅力与法理之间,魅力向法理变移。趋凡执政党领袖型构生长中人大制度,生长中人大制度合法化、制度化趋凡执政党领袖;1957年下半年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魅力支配法理。超凡执政党领袖消蚀异变中人大制度,异变中人大制度工具性地臣服于超凡执政党领袖;从环境、基因方面解析,革命与历史遗产的型塑、领袖个体的烙印与制度结构间的紧张等因素决定了毛泽东不能有效对接制度统驭下领袖权威,最终无法呈现领袖权威制度化的政治发展格局。
     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法理统驭魅力的取向导致魅力消蚀法理的现实的政治图景具有普适意义。在领袖集革命精英与统治精英于一身的前提下,包括中国在内的、经历从革命到后革命转型的国家的政治发展从超凡革命党领袖向法理执政党领袖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成,领袖角色变异为超凡执政党领袖,这应成为一种“公共的知识”。解决之道在于:领袖之革命精英与统治精英身份的有效分离。包括超凡革命党领袖在内的革命精英在后革命时期尽可能快地采取任期、届期、退休等制度机制,实现领袖接班人的代际更替,这应是现实的可行之路。
Tracing back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o Tse-Tung's thought and practice about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were tremendously opposite before and after of the second half of 1957, which made us can not help thinking why Mao Tse-Tung distroyed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which he built in person in earlier years. The answer impacts the acessments of not only Mao Tse-Tung himself, but also the whole poli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a. Furthemore, the answer may also relate to the building of ra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op leader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transi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which may knowledge us the disciplines of buil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op leader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is desertation concerns on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Mao Tse-Tung about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with the analatic instruments of historical-logical analysis, evidential analysis, cas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institutional analysis, political-ecological analysis and political psychoanalysi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s of man and system and rebuilding of Weber's theory on the transition of authority, this disertation tries to build an explanatory frame about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Mao Tse-Tung about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and to show us a real political picture in which a good trend of charm controlled by legal-rationality results in an opposite trend of charm wearing down legal-rationality. At first, this disertation devides the whole studying period into three phases based on two time points: March 1~(st) 1948 and the second half of 1957. Then it discusses three types of totally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respectively in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periods of the top leader and the state political system. This disertation discrib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op leader and the system respectively in revolutionary period which charicterized by charm forming legal-rationality, in a period that is from March 1~(st) 1948 to the first half of 1957 which charicteriz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arm and legal-rationality and in a period of after the second half of 1957 which charicterized by charm controlling legal-rationali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we know,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evolutional party came up with and brought birth to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forming of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consolidated the authority of the top leader in turn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And then the secularizing leader of the ruling party bred the growing of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growing of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legitim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 secularizing leader of the ruling party in turn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However,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uling party undermined the variation of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succumbed to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uling party in turn during the last period. The disertation gives us its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explaination on the undermentioned phenomenon: the reasons that Mao Tse-Tung could not became a leader controlled by the system and accordingly that we could not expec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top authoruty at that time are rooted in the legacies of revolution, the legacies of history and the tentions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the top leader and the system frame.
     This disertation holds that a good trend of charm controlled by legal-rationality results in an opposite trend of charm wearing down legal-rationality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some universal significances. It should be a general and common knowledge that given the top leader simutaniously to be a revolutionary leader and a ruling leader, the transition from a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evolutional party to a legal-rational leader of a ruling party can not be easily achieved in genaral and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evolutional party can posibbly slide into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a ruling party in a country 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a revolutionary type to a post-revolutionary one.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can be found through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roles as a revolutionary leader and as a ruling leader, ie. every revulutionary party should 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ransitional systems including the term, sesssion and retirement of all revolutionary elites, espcially the charismatic leader of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in its post revolutionary period. In a word, to conduct the genaration turnover of the successor to the leaders as soon as possible should be the realistic solution to a better relationship of the leader and the system in a 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
引文
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
    2 竹森:“当代政治发展研究衰落探因”,载刘军宁。王焱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第267页。
    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2 《毛泽东选集》(平装本卷二),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947年,第19页。
    3 笔者注意到,国内已有极个别学者开始重视与使用《毛泽东思想万岁》材料。参见张志明:《走出迷谷:1965--1979年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4 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1 王清秀:《人大制度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 如张旭东:“开国前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1期.
    3 如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 如李本亮:“毛泽东在‘文革'中对‘革命委员会'定名的缘由”,《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 如朱全景:“毛泽东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唐都学刊》,1998年第3期。
    3 如秦位强:“论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多维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 如杨培田:“毛泽东主席与‘五四宪法'的诞生”,《人大研究》,2003年第1期。
    5 如姜武堂:“毛泽东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贡献”,《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6 如金太军:“论毛泽东的政体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7 可参阅金太军:“论毛泽东的政体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张同乐:“建国前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陆德生、纪荣荣:“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理论建设》,2003年第4期;
    魏宪朝:“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 可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三节部分。
    2 需要指出:台湾、香港与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出于研究传统与范式差异的考虑,笔者所列海外成果包括中国台湾、香港与澳门学者成果.
    3 台湾学者杨胜春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之变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书名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毛泽东”等,但其内容并不是、或并不主要是关于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而是主要探讨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尤其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尤其是立法与监督功能)变迁,属于政治制度史范畴。参见杨胜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之变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7年。
    4 国内有学者将海外这些成果界定为历史判断型、解释分析型、思辩透视型与文献注疏型四种类型.参见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2-326页。
    1[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2 萧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2 一个最明显的事例为: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时,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仍然被当作国家的最高领袖,在各种文件的排名次序上,毛泽东是排在刘少奇之前的国家领袖。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4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5页。
    5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6 Freidrich,Carl J.,et al.,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NY:McGraw-Hill,Book Company Inc.,1963,pp.216.
    7[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1 《汉语大词典》(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第664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5-226。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37页。
    1[古希腊]修昔底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30页。
    2 为兼顾惯例行文方便与学术规范,本论文涉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章节标题均采用“人大”、“人大制度”简称,正文除“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简称为“人大代表”外,其他均采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胡晓进、罗珊珍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1[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1页。
    2[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25页。
    3[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22-22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21-12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7页。
    3[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美]4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7页。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5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21页。
    3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51页。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7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7页。
    3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0页。
    4[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5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1[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7页.
    1[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12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18页。
    1 国内有学者使用“病变”概念来定位1957年下半年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形态。我们更愿意使用“异变”这一价值中性的概念。可参见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7-8页。
    2[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06页。
    3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6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1页。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47页.
    3 晕轮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指从月亮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晕轮光环。与此相联系,心理学经过研究发现,当人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会将局部特征扩大化或泛化,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主观印象.即一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待人观物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即晕轮效应.
    4 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袖的最权威评价也指出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1993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毛泽东在革命岁月中,“表现出一个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和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的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
    5 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79页。
    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导论第8-9页。
    2[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3 《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01页。
    1[日]野村浩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王惠才、张占斌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2页
    2 David E.Apter,Tony Saich,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fic,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5-18.
    3[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
    1 “低层结构”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提出的概念.黄仁宇认为:国民党和蒋介石在中国制造了一个新的高层结构,而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则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结构,并将之突出于蒋之高层结构之前。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通过重分土地而构成一种发号施令的体制,其由以万计的村民大会一直向上结合而成。有了这样的力量摆在其后边,中国共产党从此对付国民党的军队已无实质性的困难.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第295-301页。
    2[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3[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4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3[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7页。
    4[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1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48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8-73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5页。
    3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8页。
    4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应该指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与苏维埃代表大会不仅仅是名词之别.正如刘少奇1948年12月14日《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党员的讲话》中指出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就是研究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和苏维埃制度的经验而提出的。”参见《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5页。
    5[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6页。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67-1168页。
    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3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4 《毛泽东选集》(平装本卷二),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947年,第19页。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4页。
    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1页。
    3 西方学者弗朗茨·舒曼认为:共产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存在“纯粹意识形态”(pure ideology)与“实践意识形态”(practical ideology)两类。前者只是给个体一种统一的有意识的世界视野而设计的一套价值观,其为共产主义世界所共享;后者则为针对个体一套行为而设计的理性工具的价值观,其事实上即为前者的具体化。据此,马列主义可谓。纯粹意识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谓。实践意识形态”。本小节所讲“意识形态”大约相当于弗朗茨·舒曼的“纯粹意识形态”。参见Franz Schu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pp.21-2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5页。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1 关锋:“略论人民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哲学研究》,1958年5期
    2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页。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5页。
    4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1 林毅夫:《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98页。
    2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94页。
    3[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62页。
    1[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罗清、赵仲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09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85页。1968年武汉版《毛泽东思想万岁》是《毛泽东思想万岁》最著名版本之一,湖北武汉市群众组织1968年编印,油印16开本,共5册,200多万字。其中,建国前2册,建国后3册。封面印有“内部学习·不得外传”或“内部资料·请勿外传”字样。本文所引《毛泽东思想万岁》材料均以不加引号形式出现。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0页。
    3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1 《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949-195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3-14页。
    2 国内有学者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递进界定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政体。可参见浦兴祖、李春成:“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政体”,《人大研究》,1999年第10期。或参见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3 该节一、二两部分主要内容笔者曾以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并未初步形成理论形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表于《人大研究》2007年第9期。
    1 万其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类似提法如万一认为:“早在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这一光辉著作中,首次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一个崭新的概念。”可参见万一:“党中央在延安13年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www.bjrd.gov.cn/27925/2007/02/27/243@10936.htm。国内更多的研究者虽没有明确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概念出自《新民主主义论》,但其在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或者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制度思想与实践时均回溯至《新民主主义论》,事实上是认同《新民主主义论》“人民代表大会”概念首创说的。
    2 参见[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4 参见方敏:“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1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1 缪全吉:《中国制宪史资料汇编》,台湾国史馆,1991年,第547-56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9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3页。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4页。
    5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6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7页。
    1 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人民出版,1987年,第74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2 如1947年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平装本《毛泽东选集》卷二该段话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构成,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与建国后各版本《毛泽东选集》差别甚微,即将“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构成”改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制度”.参见《毛泽东选集》(平装本卷二 ),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947年,第143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8-106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9-1030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3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第1页。
    4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515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2页。
    2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载章伯锋、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88页。梁启超所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直到1940年著《新民主主义论》时,毛泽东仍纯熟地指出其在“国体”、“政体”概念上的混乱。
    2孙中山认为:国家权力由“政权”与“治权”组成,“政权”包括创制权、复决权、选举权、罢免权等,由人民掌握;“治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由政府掌握。
    3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6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5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3转引自刘德厚等著:《毛泽东国家学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5页。
    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5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8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5页。
    1[美]菲利普·方纳编:《杰斐逊文集》,王华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0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
    3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5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3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2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2页。
    1黄方毅:“毛泽东黄炎培当年延安话民主”,《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7。
    1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2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38-739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8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8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95页。
    2《毛泽东选集》(下),中共冀鲁豫中央局,1948年,第999页。
    3《毛泽东选集》(下),中共冀鲁豫中央局,1948年,第999页。
    4《毛泽东选集》(下),中共冀鲁豫中央局,1948年,第999页。
    1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解放社,1948年,第8页。
    2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1[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6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0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1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页。
    2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1-872。
    1罗竹凤主编:《平心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7页。
    2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简编》(近代史资料总第7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3刘乃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向陈垣老师学习”,《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三联书店,1982年,167页。
    4[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
    2[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3目前,学术界一般将中国共产党历程分为革命党与执政党两阶段。但有学者提出: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其实横亘着一个统治党阶段。参见陈明明:“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肖滨、郭忠华主编:《中大政治学评论》(第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87页。日本野村浩一的观点颇有新意,其指出:毛泽东本人已经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当作指导革命的政党。但在这个“起领导作用的党”转变为中国的“执政党”的过程中,包含着一种几乎不可避免的、蜕变为“统治党”的可能。在这里,说得更简单一些,毛泽东此后所做的事情,甚至包括不久之后,于60年代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起领导作用的党”和‘统治党”这两种方法展开的。参见[日]野村浩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王惠才、张占斌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4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1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2[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3[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后半生》,曾胡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28页。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3页。
    2《建国以后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621。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日报》,1956年4月5日,第1版。
    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2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3转引自徐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4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与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指出,自己想替报纸写些文章,但是要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才成。自己可以在报纸上主持一个专栏,当专栏作家。
    5[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5页。
    6[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7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1页。
    2[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9页。
    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139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3[日]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宋志勇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33页。
    2新华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主持会议的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16日,第1版。
    3[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29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58-359页。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页。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1页。
    2于远:“共匪‘新政协'口号的演变和近况”,《中央日报》(上海版),1948年11月18日,第2版。
    3《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19页。
    4新华社:“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人民日报》,1949年1月1日,第1版。
    5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5页。
    6《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17页。
    1 《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2 《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19页。
    1《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4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24页。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
    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2页。
    2 《杨尚昆日记》(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4页。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6页。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6页。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页。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1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5[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92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05页。
    2新华社:“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第五日 毛主席亲临讲话 号召团结建设人民首都 全体代表热烈讨论一致拥护毛主席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8月14日,第1版。
    3新华社:“迅速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日报》,1949年9月17日,第3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95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633页。
    2《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523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6《董必武选集》编辑组:《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4-335页。
    1[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2[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3[日]山口定:《政治体制》,韩铁英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4页。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567。
    5新华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开会 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人民日报》,1953年1月15日,第1版。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著:《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188页。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著:《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4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6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6页。
    5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著:《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5页。
    1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2[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36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29页。
    2《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67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78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33-134页。后经过向党内外征求意见,中共中央决定不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关于举行大赦的议案。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年-1987年)》,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7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32页。
    1[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81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8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6页。
    4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71页。
    5余湛邦:《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张治中机要秘书会议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65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16页。
    2董必武:“关于目前政法工作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3月13日,第3版。
    3当时,人大代表的视察对象既包括政府机构,也包括选民与选举单位。关于当时视察制的具体情况,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宋云彬在其1955年5月19日至1955年6月15日的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可参见: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6-381页。
    4蔡定剑认为,“视察”带有一种居高临下察看的意思。建国初期,政协委员视察也带有这种意思,视察制度移植到人民代表大会以后,视察味道就有点不对,“视察”这个词义实际上对视察制度产生了影响。唯蔡定剑理解的目前人大代表的视察对象包括其选民和选举单位。笔者认为,目前,人大代表的视察对象似并不包括其选民和选举单位,“视察”仅指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的视察。因而,“视察”之名名正言顺。换句话说,视察制的“视察”名称经历了一个从不太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可参阅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468-469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4页。
    2红旗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编辑部:“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人民日报》,1967年8月15日,第1版。
    3李维汉:《回忆与思考》,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821页。
    41956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76页。
    1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杨家沟召开会议。时任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宪法组组长的王明在会议上就包含两院制内容在内的后甘泉宪法草案做了汇报。因中央当时无暇讨论,毛泽东指示要待全国胜利后才使用。其后,中共中央未再继续研究及修改这一初稿。参见周国全、郭德宏、李明三:《王明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5页。
    21954年12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的任务,其中第二项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名单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组织组成人员的人选进行协商。毛泽东认为:在人大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党组成员要与担任人大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加强联系、互相协调。人大、人大常委会在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进行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时,要多吸收人大代表中的民主党派成员与无党派人事参加。毛泽东的这些建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参见新华社:“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周恩来副主席的政治报告(摘要)”,《人民日报》,1954年12月27日,第1版;郑建邦、叶卫平、王丰保:《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3“做好一九五六年的选举工作”,《人民日报》,1956年5月31日,第1版。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9页。
    2文振庭、范际燕主编:《胡风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56页。
    3《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83页。
    1《宪法资料选编(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29页。
    3《宪法资料选编(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67页。
    4《宪法资料选编(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68。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49页。
    6《宪法资料选编(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59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95页。
    2萧心力主编:《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4页。
    3晓风等:《我的父亲胡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4林默涵:“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
    5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5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3页。
    3张友渔:《宪政论丛》,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4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并未明确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与领导党地位;1954年宪法的序言与总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与领导党地位。这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与领导党地位有了宪政层面上的保证。
    1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3可参阅[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08-373页。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0页。
    1老舍:“毛主席,我选了您!”《人民日报》,1954年8月24日,第3版。
    2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7-348页。
    3可参阅新华社:“首都和全国各地人民欢欣鼓舞 庆祝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当选”,《人民日报》,1954年9月28日,第4版;新华社:“拥护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人民日报》,1954年9月30日,第2版。
    4[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24页。
    5[英]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89页。
    1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有关资料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
    1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著:《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235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4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5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55页。
    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第1版。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2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各地开展夺权斗争,许多领导干部被清洗、领导机关被围攻,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地方和基层组织停止工作。197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的统治》,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建党五十周年前把党委基本建立起来.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新的党委,与同级革命委员会合署办公,党政合一,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
    3 Frederick C.Teiwes and Warren Sun,China's Road to Disaster:.Mao,Central Politicians,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5-1959,Armonk,NewYork:M.E.Sharpe,1999,pp.13,26,46,47,79
    4 Rodcrick Macfarquhar,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volume 3,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pp.468.
    5[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45页.
    1 武原主编:《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续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1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33页。
    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1页。
    4[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91页。
    1 杨成武:“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彻底清算罗瑞卿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人民日报》1967年11月3日,第2版。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6页。
    3[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魏海生等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第29页.
    4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33页。
    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第1版。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4[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04页。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9页。
    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7
    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63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4页.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0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3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08页。
    1[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群众出版社,1984年,第382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3页。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一)”,《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第1版。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9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91-292页.
    2[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258页.
    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一)”,《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第1版.
    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一)”,《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第1版。
    2 这六条标准为:(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冲击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冲击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种团结。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233页
    4 “口号”,《人民日报》,1975年10月19日,第1版。
    5 杨成武:“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彻底清算罗瑞卿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人民日报》,1967年11月3日,第2版.
    6 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1版.
    7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观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页。 邹谠先生原文是“群众”,而非“人民”。但是.在毛泽东的政治语汇中,“群众”与“人民”并无多大差别.
    1[日]野村浩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王惠才、张占斌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26-227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49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54页。
    4 《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23页。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人民日报》,1967年5月17日,第1版。
    2[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3 在毛泽东的语汇中,“大民主”具有多种不同含义.本小节所谓“大民主”指极端群众运动的大民主.1957年2月,毛泽东曾说:所谓大民主就是群众运动.可参见《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67页。
    1[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序言第2页。
    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1页。
    3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519页.
    4 “华国锋主席主持五届人大首次会议全体会议叶剑英副主席作关于修改宪法报告”,《人民日报》,1978年3月2日,第1版.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3-32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24页。
    7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33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49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58页。
    3 关于托克维尔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相统一的思想贯穿于其两卷本的经典名著《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理性地指出:“因此,我认为必然有一个高于其他一切权力的社会权力;但我又相信,当这个权力的面前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止它前进和使它延迟前进时,自由就要遭到冲击.”可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89页。
    1 杨胜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之变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页.
    3[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刘路新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55-456页。
    4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人民日报》,1967年10月19日,第1版。
    1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84页。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3[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52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96页.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230-231页。
    4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9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4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9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04-605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83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231-232页.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3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第1版。
    4 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79页.
    5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1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2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249页。
    3 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84页。
    4 当时会议拟定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延至1962年1月举行.事实上,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后于1962年3月27日至4月16日在北京举行。可参见《杨尚昆日记》(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6、94-95页.
    5[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93页.
    1 姜平、姜建:《毛泽东与李济深》,华文出版社,2001年,第303-309页。
    2 特约评论员:“民主和法制”,《人民日报》,1978年7月13日,第1版。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70页。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年-1987年)》,法律出版社,1987年,前言第1-2页。
    1 “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l版.
    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第1版。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89页。
    4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313页.
    1 转引自[美]爱德华·E·赖斯:《毛泽东的路》,《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33页
    2 杨成武:“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彻底清算罗瑞卿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行”,《人民日报》,1967年11月3日,第2版。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
    4 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一'”,《红旗》,1967年第5期.
    1 《缅怀刘少奇》编辑组:《缅怀刘少奇》,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45页.
    2 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340页.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59页.
    2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按照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人民日报》,1967年10月19日,第1版。
    1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291-292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319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68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95页。
    2 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712页。
    3 例如,四届人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听说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受到冲击,很是关心,他亲自提名侯宝林为全国人大代表.侯宝林每当提到此事,神情都是那样的激动说:“那一次主席提了10个人名,其中有我一个。”参见边泽、肖东:《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2页。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79页.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21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1975年1月20日,第1版。
    2[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34页。
    3[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4[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206页。
    1[英]杰弗里·亚历山大编:《迪尔凯姆社会学》,戴聪腾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2-173页。
    2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导论第1页.
    3[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4[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1 新华社:“西藏自治区首届人代会首次会议胜利闭幕西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会议决定了西藏革命和建设任务,选举了自治区领导人,通过了各级人代会人委会组织条例,通过向毛主席致敬电、给各省市区州人民感谢电和驻藏部队慰问电”,《人民日报》,1965年9月10日,第1版.
    2 新华社:“‘印把子'要牢牢掌握在最可靠的人手里首都普选区人民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广大选民一起投票”,《人民日报》,1966年4月4日,第1版.
    3 新华社:“来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各少数民族代表在宴会上用不同语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贺龙副总理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代表们表示最热烈欢迎”,《人民日报》,1966年9月30日,第3版。
    4[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导论第1页.
    1[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2 具有强烈对比意义的两个事例为:1964年12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讲话时,一手拿着宪法,一手拿着党章说:这有两本书,这本是宪法,我是公民,有公民权。这本是党章,我有党员的权利。你们(指刘少奇与邓小平)一个不让我来开会,一个不让我发言。毛泽东发了脾气;1967年7月,刘少奇面对造反派手拿宪法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在两例中因为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所起作用的不同,异变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具化”意义充分表现出来.
    1 于浩成:《中外法学原著选读》(下),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462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247。
    3 特约评论员:“民主和法制”,《人民日报》,1978年7月13日,第1版。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2 汪东兴:《汪东兴回忆录--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3[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5页。
    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69页。
    1 社论:“在毛泽东思想的大路上前进”,《红旗》,1966年13期。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1968年武汉版,第335页.
    3 李素文、沈素娟:“把资产阶级‘权威'统统打倒把毛泽东思想世世代代传下去”,《人民日报》,1966年5月31日,第1版。
    4[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第199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1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3[美]爱德华·E·赖斯:《毛泽东的路》,《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4 赵超构:《延安一月》,新民报馆,1946年,第64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7页。
    2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9页。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4 国内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国家形成逻辑截然不同。如徐勇认为:中国现代国家建立是民族国家强,民主国家弱。实际上,这种看法意味着近代以来的中国首先要有一个超越社会其他权力之上的强有力的国家主权,然后才能实现民主。参见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5页。
    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4[美]莫里斯·迈斯耶:《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5[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6页.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2[美]莫里斯·迈斯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8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4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3页。
    1[美]莫里斯·迈斯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1[英]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孙秉莹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32页。
    1[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5页.
    2 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1998年3期.
    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88-89页.
    2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85页。
    3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0页。
    4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1968年武汉版,第109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
    2 “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1版。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4 逢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98页。
    5 萧瑜:《我与毛泽东行乞记》,新加坡明窗出版社,1988年,第191-192页。
    6 红尖兵:“从政治上思想上彻底打倒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人民日报》,1967年7月22日,第1版。
    7[美]爱德华·E·赖斯:《毛泽东的路》,《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77页。该书有趣地指出: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性格、爱好和经历上各具特色.刘少奇擅长组织工会;毛泽东尽管也有段时间致力于这一工作,但他无疑是偏爱组织农民运动。刘主要是从事地下工作;毛则长 期与军事打交道。刘的领导是组织化的:毛则是人格化的。白区的工作经历使刘少奇认识到离开了组织纪律便不能生存;但毛泽东则从不愿意接受任何外来的权威。
    1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21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7页.
    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2 需要指出,即使在当时部分知识精英中也普遍存在这样认识:毛泽东的思想就等同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无疑加剧了毛泽东晚年负面政治实践的悲剧意义。傅雷在1957年记述:“他的(指毛泽东--笔者注)马克思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上述言论于傅雷给儿子的家信中,完全反映了傅雷的真实内心世界。参见傅敏编:‘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81年,第115页。
    3[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1 美国学者理查德·索罗门曾从政治心理学角度,强调相关传记文献中描述的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的。斗争”.以表明毛泽东所具有的反抗权威的基本冲动的根源所在.参见Richard Solomon,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美国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一方面认为,理查德·索罗门的观点是一种化约主义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指出,毛泽东的父亲是一个“反面教材”:毛泽东正面的和积极的反抗是对他父亲最鲜明的特征的镜像反映,而其他可能的性格特点则由他母亲表现了出来.参见[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86页。
    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第107页。
    4[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第108页.
    5[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文化大革命永放光芒--纪念中共中央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通知》十周年”,《人民日报》,1976年5月16日,第1版。
    2 “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1966年8月25日,第2版。
    3 新华社:“毛主席检阅百万文化革命大军振奋全国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出现新高潮 各地人民集会游行决心对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发起总攻击”,《人民日报》,1966年8月19日,第6版。
    4 国内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挑战者.斗争的风云伴他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运动、变化、发展和斗争,始终是其理论思维的一个兴奋点。参见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233页-259页。
    1 参见萧延中:“论毛泽东‘革命'牺牲的政治学--利夫顿《革命的永生》一书解读及其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该部分相关论述主要以利夫顿“幸存者”政治心理分析范式为依据,目前国内萧延中先生进行毛泽东的相关政治心理研究,笔者参照了其研究成果。
    2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9页。
    3黄克诚:《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1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
    1[美]莫里斯·迈斯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2[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 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9页。
    3[法]皮埃尔·阿考斯、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何逸之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0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1[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39页。
    2[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1页。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31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21-122页。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页。
    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22页
    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06页。
    2[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页。
    1 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2 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45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1-72页。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4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540页。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44页
    1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3页。
    2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49页。
    3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1968年武汉版,第129页。
    4 1957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座谈会.民主人士刘斐在会上发言中对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提出批评。可参见“中央统战部继续邀民主人士座谈 十六个人发言对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人民日报》,1957年5月31日,第2版。
    1[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页。
    2[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1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82页。按:韦伯提出“平民表决民主”,将其作为其时代领袖民主的的最重要类型。我们认为,从魅力与法理关系衡量,其与超凡执政党领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2 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3[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1[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60页
    2[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3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观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4[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99页。
    5[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1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2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1976年至1978年,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重新出现推动个人崇拜的政治实践,但其并不能成功。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胡愈之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美]爱德华·E·赖斯.毛泽东的路[M].《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M].胡晓进,罗珊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A].章伯锋,荣孟源.近代稗海(第3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资料室.宪法资料选编(第1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蔡定剑.中国人大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陈明明.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A].肖滨、郭忠华.中大政治学评论(第5辑)[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党的文献》 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949-195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英]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M].《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丁望.中共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M].香港:明报月刊社,1969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董必武选集》 编辑组.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董成美,林景仁,王向民.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
    董崇山.政体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美]菲利普·方纳.杰斐逊文集[M].王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高民政.中国政府与政治[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郭学旺.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韩水法.韦伯文集(上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韩水法.韦伯文集(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汉语大词典》编篡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2卷)[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胡平:禅机:1957年苦难的祭坛(上卷)[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黄克诚.黄克诚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7
    黄志仁.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姜平,姜建.毛泽东与李济深[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蒋国海.毛泽东的民主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英]杰弗里·亚历山大.迪尔凯姆社会学[M].戴聪腾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金春明.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日]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M].宋志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法]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M].刘立仁,贺季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英]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黎永泰.毛泽东与美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锐.李锐论说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李维汉.回忆与思考[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李仲达.毛泽东法律思想和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林毅夫.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刘德厚.毛泽东国家学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刘永佶.中国官文化的奠基者与批判者:孔子与毛泽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刘政,边森龄,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词典[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
    路杰.领袖的诞生[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M].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M].魏海生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刘路新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后半生[M].曾胡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意]马基雅维里.论李维[M].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毛泽东.建国以后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毛泽东.论新阶段[M].延安:解放社,1938
    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平装本卷二)[M].解放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94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下卷)[M].解放区:中共冀鲁豫中央局,194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M].延安:解放社,1948
    [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缅怀刘少奇》 编辑组.缅怀刘少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缅怀毛泽东》 编辑组.缅怀毛泽东(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缅怀彭真》 编辑组.缅怀彭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缪全吉.中国制宪史资料汇编[M].台北:台湾国史馆,1991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M].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柬埔寨]诺罗敦·西哈努克.我所交往的世界领袖[M].王爱飞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彭明.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法]皮埃尔·阿考斯,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M].何逸之译.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秦德君.政治设计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任免录(第一届至第九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年-1987年)[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论丛(第一辑)[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中国宪法精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 版社,1996
    《人民日报》 编辑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人民日报》 编辑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日]山口定.政治体制[M].韩铁英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尚定.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沈志华.1956年10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A].复旦大学历史系.1950年代的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施金炎.毛泽东著作版本述录与考订[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吴经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名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田夫.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汪东兴.汪东兴回忆录--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王朝彬.毛泽东政权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王地久.谁主沉浮--毛泽东的民主与法制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王福选,陈红星.土壤与种子--毛泽东的国情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王清秀.人大制度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文振庭,范际燕.胡风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武原.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续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萧心力.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萧延中.晚年毛泽东[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萧瑜.我与毛泽东行乞记[M].新加坡:新加坡明窗出版社,1988
    晓风等.我的父亲胡风[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美]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徐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许崇德,何华辉.宪法与民主制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严家其.国家政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严家其.首脑论[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7
    杨建新.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杨胜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会之变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7
    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日]野村浩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M].王惠才,张占斌译.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尹世洪,朱开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于浩成.中外法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余理,李平,陈丽.崇拜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
    余湛邦.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张治中机要秘书会议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俞荣根.艰难的开拓--毛泽东的法思想与法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袁端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M].罗清,赵仲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英]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M].孙秉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刘李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臧志军.政府政治[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4
    张希贤,王宪明,张伟良.毛泽东在延安--关于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组织人事、理论宣传和外交统战活动实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张友渔.宪政论丛[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张志明.走出迷谷:1965--1979年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赵超构.延安一月[M].上海:新民报馆,1946
    郑建邦,叶卫平,王丰保.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卷)[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国政协历届负责人人名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4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中央档案馆.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周国全,郭德宏,李明三.王明评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周少来.人性、政治与制度:应然政治逻辑及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竹森.当代政治发展研究衰落探因[A].刘军宁,王焱.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98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观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David E.Apter,Tony Saich.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Mao's Republic.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David Milton,Nancy Dall Milton.The Wind gill Not Subside:Year in Revolutionary China,1949-1969.NewYork:Pantheon.1969.
    Dick Wilson.Mao Tse-tungin the Scales of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Franz Schu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Frederick C.Teiwes,Warren Sun.China's Road to Pisaster:Mao,Central Politicians,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r Leap Forward 1955-1959.Armonk,NewYork:M.E.Sharpe.1999.
    Freidrich,Carl J.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itics.NewYork:McGraw-Hill,Book Company Inc.1963.
    Richard Solomon.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Roderick Macfarquhar.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volume 3.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黑龙江省人大常务会办公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论述汇编.哈尔滨:1994
    辽宁省革委会宣传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沈阳:1976
    武汉市群众组织.毛泽东思想万岁(第3册),武汉:1968
    武汉市群众组织.毛泽东思想万岁(第4册),武汉:1968
    武汉市群众组织.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册),武汉:1968
    《百年潮》
    《当代中国史研究》
    《党史博览》
    《党史文汇》
    《党史纵览》
    《复旦学报》
    《红旗》
    《湖北社会科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江南大学学报》
    《理论建设》
    《历史教学与研究》
    《聊城大学学报》
    《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毛泽东思想研究》
    《人大研究》
    《人民日报》
    《社会主义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唐都学刊》
    《新华月报》
    《新华文摘》
    《新文学史料》
    《炎黄春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哲学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研究》
    《中国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央日报》(上海版)
    1956年12月24日 《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北京人大网(www.bjrd.gov.cn)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www.mzdthought.com)
    人民网(www.people.com.cn)
    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