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法治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决策法治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执政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培育现代行政决策法治观,构建现代行政决策制度与机制,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学术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关行政决策的参与式民主法律机制理论,是拓展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视角的一个尝试。
     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发展思路。即以行政决策民主化带动行政决策法治化。这与学界普遍认为以法治化带动民主化的认识不同。民主化先行的主张基于两个方面的现实考察,一是“维权式民主”普遍兴起,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维护自身权益的表达日益强烈,政府也开始建立一定的利益沟通机制;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主动吸纳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激活了体制内的民主要素。破解行政决策合法化困局可能是以参与权抵制决策权的腐败与滥用。参与式民主启动行政决策法治化,应解决高度参与与低度制度化之间的矛盾,为此制度建设要跟进。在制度建设上,以行政分权(纵向方面,中央和地方分权;横向方面,政府与社会合作)和公众参与为主要内容,建构多元多级的行政决策主体制度模式。行政决策体制牵涉党政关系和政府人大关系。推进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让行政决策回归政府;提高人大决策权威,履行好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规范中国共产党决策与政府决策的关系以及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关系,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挑战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因此,本文认为行政决策法治化取渐进主义道路。
     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发展目标。即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综合法治观”主张以民主作为决策程序,公众有效参与,直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行政决策内容从经济至上转向公平优先。这一目标既针对行政决策的形式合理性,也针对价值合理性,还兼顾行政决策效率。这一问题也是首次得到论述。在制度建设上,确立正当行政决策程序,涵盖决策提议、决策公开、决策听证、决策评估等环节,包括告知规则、听证规则、文书阅览规则、说明理由规则等内容的建设。
     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动力模式。行政决策法治要依赖政府推进和社会推进相结合,即“互动结合论”,这一动力模式在认识论上突破了期待权威政治转型的单一思维的局限,也纾解了社会和谐的压力。主张积极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构。因为中国的公民社会不具有与政府的对抗性,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当下重要的是制度供给,解决社会团体发展上的法律空白问题。监督制度上,主张以社会监督推动国家监督,为人民群众监督创造条件,通过体制外民主力量“倒逼”体制内法治框架,使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良性互动。建立人大督查专员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违宪审查。责任制度上,主张建立以过错推定原则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对外由行政决策主体承担责任;在内部以过错责任原则,追究决策者个人的责任。同时,应看到公民社会在推进决策法治上的有限性,主张政府主导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建设和决策体制再造。温岭民主恳谈及宁海等地的实践提供了支持的论据。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o foster the modern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o build moder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o promote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i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of legal mechanisms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based on early research, and to expand the administrative law perspective.
     The dissertation establishes the idea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at is,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democrat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rule of law drives democratization. The idea of democratization preferentially is based on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rights democracy" rises general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o safeguard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has become much stronger, and the government also begins to establish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other hand, a number of local-level government began to attrac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initiatively, and to activate all possible democratic elements within the system. The solution may be offered that the right of participation resists the corruption and abuse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powe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starts with the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high participation and low institutionalization should be resolved at present; therefor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Vertical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res power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horizontally, the government shares power with society)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s, the model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ubject of multi-level and multi-system should be buil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between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government exist in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ystem. The reform should be promoted that the sep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 function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making is a cor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hat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government; the authority of the NPC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power of NPC decisions on major issues should be fulfilled well.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NPC decisions on major issu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PC policy. And to form a coordinative, restraining,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which is a challenging and long-term task. Therefor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gradualism.
     The study establishes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at is the unity of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essential rule of law. "Integrated Rule of Law" advocates democracy a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directly safeguards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content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hifts from the economic supremacy to equitable priority. This goal is not only for formal rationality, but also for value rationality, and furthermore, i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iciency of executive decision-making. This issue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first time.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du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built, covering the proposal of decision-making, the openness of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hearings, the evalua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cluding the notification rules, the hearing rules, files reading rules and reason-giving rules, etc.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reli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at is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theory" which breakthroughs the limitations of a single thought of the authoritative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eases off the pressure of social disharmony. The structure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has been expected to be built.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ment are cooperative rather than confrontational in China. Institutions supply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roups. The author advocates promoting state supervision through social supervision, creating condition for people's supervision, activating these factors of system within rule of law terms and realiz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supervision and social supervision. The NPC Ombudsma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judicial review of major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should be built up, too. In supervision system, this study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esumption of fault-based system, and fair liability and no-fault liability for the complement system,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ubjects bear liability and inside the decision-makers themselves have the accountability for their decisions. Meanwhile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limita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in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ystem reconstruction. Wenling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Ninghai have been providing supports for the argument.
引文
1.B. Barber. 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3.Earl Latham. 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5.
    4.Francis E. Rourke.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3rd ed.,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1978.
    5.Graha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6.Gilley Bruce.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7.John D. Steinbruner.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New Dimension of Political Analysi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8.Jerry L Mashaw, Due Proces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9.Joseph Raz. 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0.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Clarendon Press,1980.
    11.Richard Neustadt. Presidential Power and the Modern Presidents:The Polices of Leadership from Roosevelt to Reagan.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12.Walter J.Oleszek,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C.:CQ Press,1978.
    13.Yehezkel Dror. 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 1983.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美]约翰·W·金登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著:《民主的嘲讽》,孙占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6.[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2.[美]赫伯特A.西蒙著:《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3.[美]伍德罗·威尔逊著:《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5.[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9.[美]约翰·罗尔斯著:《公共理性观念再探》,时和兴译,载舒炜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
    20.[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宗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2.[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23.[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5.[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
    28.[美]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1.[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2.[德]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德]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科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德]奥托·迈耶著:《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6.[德]康德著:《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7.[德]G·拉德布鲁赫著:《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8.[英]哈耶克著:《通过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册),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1.[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3.[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4.[英]詹平斯著:《英国议会》,蓬勃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5.[英]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6.[英]P·切克兰德著:《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左晓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7.[英]约翰·索利著:《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8.[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9.[英]戴雪著:《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0.[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英]卡罗尔·罗、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2.[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3.[英]约瑟夫·拉兹著:《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4.[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5.[英]约翰·索利著:《雅典的民主》,王琼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56.[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7.[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8.[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第3版。
    59.[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0.[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1.[日]盐野宏著:《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2.[日]盐野宏著:《行政法Ⅰ[第四版]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日]盐野宏著:《行政法Ⅲ[第三版]行政法组织法》,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日]盐野宏著:《行政法Ⅱ[第四版]行政法救济法》,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6.[澳]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匈]玛利亚·乔纳蒂著:《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6.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7.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苏力著:《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9.公丕祥著:《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公丕祥著:《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季卫东著:《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3.郑永流著:《法治四章:英德渊源、国际标准和中国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何包钢著:《民主理论: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6.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299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蒋立山著:《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8.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傅思明著:《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1.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甘文著:《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5.郭华榕著:《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贺善侃等主编:《现代行政决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储建国著:《弹劾总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9.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黄学贤主编:《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胡肖华著:《走向责任政府——行政责任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2.林伯海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刘莘主编:《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刘峰、舒绍福著:《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6.孟鸿志主编:《中国行政组织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马怀德主编:《行政程序立法研究:<行政程序法>草案建议稿及理由说明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8.马怀德主编:《国家赔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9.马怀德主编:《完善国家赔偿立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彭宗朝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孙笑侠著:《法的现象与观念》,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52.世界银行编写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
    53.汤唯、孙季萍著:《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谈火生著:《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王振耀:《党政关系研究论纲》,载聂高民等编:《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56.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8.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59.王绍光著:《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60.王强华著:《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2.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63.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4.吴肇基编著:《行政学》,中国戏剧出版2001年版。
    65.吴丕等著:《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67.吴浩主编:《国外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8.辛向阳著:《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9.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0.谢晖著:《法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2.薛刚凌主编:《行政主体的理论与实践——以公共行政改革为视角》,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7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5.喻中著:《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6.姚锐敏、易凤兰著:《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77.杨寅著:《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法理学与法文化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应松年、薛刚凌著:《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9.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0.张定河著:《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1.张志勇编著:《行政法律责任探析》,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82.周振想、邵景春主编:《新中国法制建设40年要览(1949-1988)》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83.周民锋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5.施治生、沈永兴著《民主的历史演变》,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86.徐文惠等著:《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高丙中等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9.孙笑侠著:《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Amitai Etzioni. Mixed-Scanning: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7,5,1967.
    2.Brian D. Jones, Sadia Rreenberg, Clifford Kaufman & Joseph Drew. Service Delivery Ru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Three Detroit Bureaucracies. Journal of Politics, 40,1978.
    3.Michael D. Cohen,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17, No.1 (Mar.,1972).
    4.Peter Bachrach & Morton Baratz. Two Faces of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2(4).
    5.Fewsmith, J. "Taizhou Area Explores Way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15.
    6.S.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35.
    1.刘志坚:《试论国家追偿程序》,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刘志坚:《浅议创制性地方立法》,载于《人大研究》2001年第8期。
    3.包国宪:《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4.包国宪、孙加献:《政府绩效评价中的“顾客导向”探析》,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
    5.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陈金钊:《走出法治万能的误区——中国浪漫主义法治观的评述》,载于《法学》1995年第10期。
    7.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载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8.陈君佑:《舆论监督的不公》,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9.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载于《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0.陈斯喜:《行政法发展的五大趋势》,载《学习时报》,2009年3月2日,第8版。
    11.程汉大:《论中世纪晚期英国议会政治》,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12.曾宪初:《在非权力监督与有效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点——关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问题》,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3.董洪亮:《用群众智慧描绘教育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综述》,载《人民日报》2009年2月27日第2版。
    14.冯军:《刑事责任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5.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载《现代行政》1999年第1期。
    16.甘文:《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
    17.高小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18.高全喜:《法制变革及“中国经验”》,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9.侯健:《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0.郝铁川:《中国的法治虚无主义与法治浪漫主义》,载于《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
    21.黄万盛:《正在逝去的和尚未到来的-序<破碎的民主>中文本》,载于《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22.黄文艺:《为形式法治理论辩护——兼评<法治:理念与制度>》, 载于《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
    2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24.李艳萍:《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5.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26.罗豪才、宋功德:《链接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旨、视野与贡献》,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27.李步云:《中国法治的理想与现实》,载于《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8.李迎春:《行政法视角下的行政决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9.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0.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31.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33.季卫东:《合宪性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4.蒋立山:《中国的转型秩序与法治发展战略》,载于《中国法治论丛》2008年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35.蒋立山:《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载于《法治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期。
    36.蒋立山:《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特征分析》,载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
    37.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38.毛江清:《华东东北十省市人大研究工作座谈会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与其他职权关系的讨论》,载于《人大研究》2002年第4期。
    39.马作武:《中国古代“法治”质论——兼驳法治的本土资源说》,载于《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40.马怀德:《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及立法意义》,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
    41.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于《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2.马长山:《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的构筑,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3.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自《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4.马占山:《法治的平衡取向与渐进主义法治道路》,载于《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45.潘维:《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载于《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46.任世红:《中国民主党派性质的三重解读》,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7.舒国滢:《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48.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9.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50.邵建东:《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德国“法治国家”的经验教训及启示》,载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50.孙笑侠、冯建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51.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
    52.沈岿:《公共行政组织建构的合理化进路》,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53.沈岿:《国家赔偿:代位责任还是自己责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54.唐莹莹、陈星言:《30年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发展》,载《人大研究》2009年第1期。
    55.田雅琴:《日本行政监察制度管窥》,载《中国监察》2005年第8期。
    56.王家福、李步云、刘海年、刘瀚、梁慧星、肖贤富:《论依法治国》,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57.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58.王人博:《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载于《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
    59.王绍光:《正视不平等的挑战》,载自《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
    60.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载于《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61.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2.王锡锌:《行政过程中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63.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4.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法治变革的动力模式》,载于《法学家》2008年第6期。
    65.王锡锌:《行政决策正当性要素的个案解读——以北京市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为个案的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66.王锡锌:《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及其克服》,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
    67.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则与观念》,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68.夏恿:《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69.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70.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71.谢晖:《法治的道路选择:经验还是建构?》,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72.萧瀚:《解读<送法下乡>》,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73.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74.应松年、王锡锌:《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语境、问题与方案》,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75.杨海坤、李兵:《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载于《法律与政治》2006年第3期。
    7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载自《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7.袁曙宏:《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蓝本——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理论精髓》,载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78.袁曙宏:《服务型政府呼唤公法转型——论通过公法变革优化公共服务》,载自《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79.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载自《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0.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8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载于《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
    82.张国庆:《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理路》,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83.张立荣:《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政意蕴及完善对策》,载自《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84.张小山:《互联网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载《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85.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86.周汉华:《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思考》载《法学研究》。
    87.朱应平:《澳大利亚行政说明理由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发》,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90.竺乾威:《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1.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自《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92.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93.卢剑峰:《“法治地方”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以浙江为例》,载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94.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中国政治》2010第1期全文转载。
    1.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2.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3.李鹏:《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而奋斗——1990年3月2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883.htm。
    4.《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政部官网,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1762.shtml.
    5.苑广阔:《三峡明珠塔因何而建又因何而拆》,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9-01/07/content_17067440.htm。
    6.《慕马工程:一届腐败政绩几届领导饥荒》, http://news.sina.com.cn/c/2003-12-07/18101280367s.shtml。
    7.《青海湟中:环保局长引进污染项目让村子慢性自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123695.html。
    8.周强:《在全省贯彻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8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网,http://www.hnsfzb.gov.cn/Item/2291.aspx。
    9.《河北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河北日报网站,http://hbrb.hebnews.cn/20050308/ca482889.htm。
    10.《青海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qh.gov.cn/html/282/109850.html.
    11.《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开放式决策程序规定的通知》(杭政函[2009111号),2009年10月15日。杭州市政府网站,http://www.hangzhou.gov.cn/main/wjgg/ZFGB/200902/ZCZX/T279231.shtml.
    12.《福建所有市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推行听证制度》,新华网,2009年2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2/05/content_10768309.htm。
    13.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9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16/content_11019386.htm.
    14.李金华:《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257795.htm.
    15.周瑞金:《勇于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国庆60周年感言》,授权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10-12,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8450.
    16.王军波:《十年回顾与前行期待-一场关于民主恳谈的“专家恳谈”》,宁波新闻网,2009年10月19日, http://wlnews.zjol.com.cn/wlrb/system/2009/09/26/011452477.shtml.《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开放式决策》,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C1866DA63337D6C61261DCCD5D32CE2 8.
    17.《<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贯彻实施一周年成效显著》,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9月13日, www.hunan.gov.cn,
    18.《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实施一年开创“湖南模式”》, http:∥www.rednet.cn。
    ①[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0页。
    ①[美]赫伯特A.西蒙著:《管理行为》,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③[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④ Amitai Etzioni. Mixed-Scanning: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7,5,1967, PP.385-392.
    ①[美]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Graha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③ Michael D. Cohen,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17, No.1 (Mar.,1972), pp.1-25.
    ④ John D. Steinbruner.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New Dimension of Political Analysi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⑤ Brian D. Jones, Sadia Rreenberg, Clifford Kaufman & Joseph Drew. Service Delivery Ru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Three Detroit Bureaucracies. Journal of Politics,40,1978, pp.3332-368.
    ① Peter Bachrach & Morton Baratz. Two Faces of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2(4), pp.947-952.
    ② Yehezkel Dror. Public Policymaking Reexamined.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1983.
    ③[美]约翰·W·金登著:《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著:《民主的嘲讽》,孙占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⑤ Earl Latham. 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5.P36.
    ① Francis E. Rourke.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3rd.,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1978.
    ② Richard Neustadt. Presidential Power and the Modern Presidents:The Polices of Leadership from Roosevelt to Reagan.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①富勒的八项原则是:(1)法应具备一般性;(2)法应公布:(3)法不应溯及既往:(4)法应明确;(5)法不应自相矛盾;(6)法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之事;(7)法应稳定;(8)官方行动应与宣布的法律保持一致。[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107页。
    ②参见[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①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76页。
    ④[德]鲁道夫·冯·耶林著:《罗马法的精神:第1卷》,载《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①[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高鸿钧著:《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111页。
    ②[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③[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①1949年5月23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了“共和的、民主的和社会的法治国基本原则”。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法学家与法学流派》,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553-554页。
    ③[英]哈耶克著:《通过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①《韩非子·有度》。
    ②F.D.Wormuth. The Origins of Oodern Constitutionalism, New York,1949. P7.转引自[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册),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3页。
    ③[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152页。
    ④邓正来教授批评指出,中国法学受到源自西方的“现代化范式”支配而无力引领中国法律/法制发展,这种范式间接地为中国法律/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参见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①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蒋立山著:《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3-15页。
    ②参见马占山:《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的构筑》,载自《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12-16页。
    ①参见徐文惠等著:《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吴肇基编著:《行政学》,中国戏剧出版2001年版,第135-136页:贺善侃/黄德良主编:《现代行政决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刘峰/舒绍福著:《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杨海坤、李兵:《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载于《法律与政治》2006年第3期,第20-27页。
    ①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王锡锌主编:《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苏力著:《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②参见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1页。
    ③刘莘主编:《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28页。
    ①参见潘维:《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载于原《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30-36页。
    ②参见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第3-8页。
    ③参见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载于原《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90-95页。
    ④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65页。
    ⑤何包钢著:《民主理论: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259页。
    ①[美]应国瑞著:《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张梦中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载于《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
    ①周振想、邵景春主编:《新中国法制建设40年要览(1949-1988)》,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页。
    ①这次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大跃进”期间一度出现下放失控的混乱局面,不得不在调整中回收管理权。参见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52页。
    ②参见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9页。
    ②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50-651页。
    ②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笫632页。
    ③[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①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390页。
    ②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06页。
    ③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④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299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299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①袁曙宏:《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创造性结合的蓝本——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理论精髓》,载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第3-14页。
    ①罗豪才、宋功德:《链接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旨、视野与贡献》,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第3-15页。
    ①参见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08年3月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8年第3期。
    ①《不仅要靠党的政策,而且要依法办事》,载《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492页。
    ①《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42页。
    ①赵景文:《政绩工程与政绩债》,载《法制日报》2003年2月19日,第8版。
    ②参见钟敏源:《福州长乐机场决策失误调查》,载《南风窗》2004年第1期。
    ①参见《青海湟中:环保局长引进污染项目让村子慢性自杀》,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3123695.html,2008年12月12日最后访问。
    ①参见徐波澜、李海涛:《透视我国价格听证制度》,载《社会观察》2004年第3期,第10页。
    ①参见王万华:《我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缺陷分析》,载《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第72-78页。
    ②[匈]玛利亚·乔纳蒂著:《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①《中央要有权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②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9-21页。
    ③[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56、357页。
    ④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八二宪法”确立的,指由行政首长独立行使行政决策权并担负责任,不按照多数人的意见集体决策。
    ⑤龚祥瑞先生认为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至少含有四种意义:第一,负责意味着对人民代表的质询,有责任向人民说清楚。第二,负责意味着受到人民和国家机关的信任。否则,就要辞职,也就是被罢免。第三,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第四,负责意味着与人民共存亡。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等:《新宪法十二 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转引自张立荣:《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政意蕴及完善对策》,载自《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5-60页。
    ①相关论述参见张立荣:《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政意蕴及完善对策》,载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55-60页。
    ②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③[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①孙笑侠、冯建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13-24页。
    ①[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104页。
    ②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则与观念》,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37-44页。
    ③《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①相关论述参见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①“程序主义法律范式”主张,政治权力以交往权力为基础,而交往权力如果要成为合法的政治权力的基础,也需要政治文化和法律建制两方面合适的条件。参见[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②[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麦迪逊把代议制民主称作共和政体,认为,“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两大区别是:第一, 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能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范围也较大。”[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④[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55页。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③[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第3版,第31页。
    ④[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第3版,第120、121页。
    ⑤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04.
    ① B. Barber. 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ⅹⅰ-ⅹⅵ.
    ② 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11.
    ① B. Barber. 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P262.
    ②台湾学者称作“审议民主”或“商议民主”,大陆景跃进、谈火生等亦称作审议民主。参见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谈火生著:《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公共理性观念再探》,时和兴译,载舒炜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页。
    ⑥[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② Gilley Bruce.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①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②据我所知,“维权式民主”是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先生首创。参见李凡:《中国民主的前沿探索》,世界与中国研究所内部版,2008年10月,第115页以下。繁体版由香港明报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①李凡编著:《中国民主的前沿探索》,世界与中国研究所内部版,2008年10月,第145页。
    ①史春玉:《参与民主在法国》,载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政府信息公开一年观察:一些部门以保密为由推诿》,载于《瞭望》2009年7月20日。
    ①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②黄万盛:《正在逝去的和尚未到来的-序<破碎的民主>中文本》,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132页。
    ③该纲要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①董洪亮:《用群众智慧描绘教育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综述》,载《人民日报》2009年2月27日第2版。
    ②冯爱军等:《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调查问卷分析》,载《都市快轨交通》2008年第1期,第11-15页。
    ③参见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19-120页。
    ①王锡锌、章永乐:《专家、大众与知识的运用——行政规则制定过程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20-121页。
    ②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③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页。
    ①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第58页。
    ②[澳]何包钢著:《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6页。
    ①张小山:《互联网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载《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第44-48页。
    ②参见[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
    ①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第31-32页。
    ②王锡锌:《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及其克服》,载于《法商研究》2009年第1期,第42-51页。
    ③参见史春玉:《参与民主在法国》,载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④ S.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 pp.216-224.
    ①高丙中等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史春玉:《参与民主在法国》,载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86-99页。
    ①参见竺乾威:《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86-92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页。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30页。
    ①[德]康德著:《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29页。
    ②参见郑永流著:《法治四章:英德渊源、国际标准和中国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79页。
    ③[英]戴雪著:《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37、239页。
    ④[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107页。
    ⑤Joseph Raz. The Authority of Law: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p.211.
    ①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Clarendon Press,1980, p.270-271.
    ②王家福、李步云、刘海年、刘瀚、梁慧星、肖贤富:《论依法治国》,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3-9页。
    ③参见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27-134页。
    ①参见喻中著:《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②[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③[美]弗兰克·J·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1页。
    ①[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②[英]卡罗尔·罗、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14、291页。
    ③[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页。
    ④[德]G·拉德布鲁赫著:《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参见侯健:《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邵建东:《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德国“法治国家”的经验教训及启示》,载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②黄文艺:《为形式法治理论辩护——兼评<法治:理念与制度>》, 载于《政法论坛》2008年第1期,第172-182页。
    ③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第5页。
    ④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载于《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7-13页。
    ①袁曙宏:《服务型政府呼唤公法转型——论通过公法变革优化公共服务》,载自《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第46-58页。
    ①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54-6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宗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117页。
    ③[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5-86页。
    ④[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89页。
    ⑤分别参见[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①公丕祥著:《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参见[英]约瑟夫·拉兹著:《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③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90页。
    ②王绍光:《正视不平等的挑战》,载自《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第160-169页。
    ③王绍光:《正视不平等的挑战》,载自《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第160-169页。
    ①[美]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3-46页。
    ②“底线公平”概念,参见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32-40页。
    ③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41页。
    ①李步云:《中国法治的理想与现实》,载于《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29-34页。
    ②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③对苏力关于法治建设利用本土资源的观点我部分同意。但他过于强调本土性,没有客观评估国家建构的积极方面,有法治保守主义之嫌。相关评论文章见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载自《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56-57页;萧瀚:《解读<送法下乡>》,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92-104页;马作武:《中国古代“法治”质论——兼驳法治的本土资源说》,载于《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第47-55页,等。
    ④梁治平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包括两个命题: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这也是他在阅读瞿同祖先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所得出的结论。参见梁治平:《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载于《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⑤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08页。
    ⑥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2页。
    ⑦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8页。
    ⑧[英]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①梁治平:《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57页。
    ②参见陈金钊:《走出法治万能的误区——中国浪漫主义法治观的评述》,载于《法学》1995年第10期,第7-9页。
    ③郝铁川:《中国的法治虚无主义与法治浪漫主义》,郝铁川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大学法学院的学术演讲,载于《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41-49页。
    ④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51页。
    ⑤谢晖:《法治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与苏力先生对话》,载自《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56-57页。
    ①《论语·雍也》。
    ②谢晖:《法治的道路选择:经验还是建构?》,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79页。
    ③《论语·子路》。
    ④参见王人博:《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载于《法学论坛》2003年第5期,13-26页。
    ⑤[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2-104页。
    ①卓泽渊:《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首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对30年法治建设进行概括与总结。
    ③蒋立山:《中国法治发展的目标冲突与前景分析》,载于《法治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期,第67页。
    ①参见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①马占山:《法治的平衡取向与渐进主义法治道路》,载于《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①[英]P·切克兰德著:《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左晓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①“政府改革”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以自身为改革诉求对象的改革;“改革政府”则是指政府外法权主体主导的、开放式的、以政府为改革诉求对象的改革。参见张国庆:《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选择及其应对理路》,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3页。
    ①张国庆:《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理路》,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3页。
    ②高小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①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载于《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②王振耀:《党政关系研究论纲》,载聂高民等编:《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③参见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8页。
    ①《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②[法]让一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中译本序。
    ③参见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8-429页。
    ④钟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载于《南风窗》2002年1月(下)。
    ⑤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9年中共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对中国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加重了民意分,降低GDP比重。
    ①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载于《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通过,载于《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3月5日第2版。
    ③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毛江清:《华东东北十省市人大研究工作座谈会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与其他职权关系的讨论》,载于《人大研究》2002年第4期,第25-26页。
    ①蒋立山:《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特征分析》,载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中国法治道路初探》,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②参见蒋立山著:《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85-174页。
    ③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286页。
    ④参见公丕祥著:《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1页。
    ①参见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②周瑞金:《勇于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国庆60周年感言》,授权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9-10-12,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8450,2009年11月15日访问。
    ①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9页。
    ②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5页。
    ①俞可平:《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载自《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②高丙中、袁瑞军:《迈进公民社会》,载自《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
    1页。
    ③参见何建宇、王绍光:《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对社团全景图的定量描述》,载《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63页。
    ①参见李凡:《解读中国民主》,世界与中国研究所2009年内部版,前言。
    ②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399-310页。
    ①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载自《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32-148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载自《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109-122页。
    ③舒国滢:《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第68-71页。
    ④卓泽渊著:《法治国家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①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法治变革的动力模式》,载于《法学家》2008年第6期,90-100页。
    ②类似文献还有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载自《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李艳萍:《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蒋立山:《中国的转型秩序与法治发展战略》,载于《中国法治论丛》2008年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①夏书章先生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没有采用“行政决策主体”这一概念,认为拥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许文慧教授等合著的《行政决策学》将行政决策者界定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依法拥有行政决策权力、从事指挥行政决策活动并对完成的决策负有责任的个人或集团”。参见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许文惠、张成福、孙柏瑛著:《行政决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页。
    ②[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著:《决策过程》,竺乾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③参见杨海坤与李兵合作的论文《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认为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决策的主体;刘莘主编的《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认为行政决策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参见杨海坤、李兵:《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载《法律与政治》2006年第3期,20-27页;刘莘主编:《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还有一些同样视角的论文,如李迎春:《行政法视角下的行政决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101-106页;王锡锌:《行政决策正当性要素的个案解读——以北京市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为个案的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10-15页。
    ①大量文献论述了引进这一理论的必要性,相关的讨论自2000年开始进入高潮。参张树义:《行政主体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79-85页;沈岿:《重构行政主体范式的尝试》,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6期,39-49页;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30-40页;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之发展与行政主体多元化》,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59-66页。
    ②参见薛刚凌:《行政主体之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30-40页。
    ③参见孟鸿志主编:《中国行政组织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世界银行编写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政部官网,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0906/20090600031762.shtml。 2009年9月20 日访问。
    ②应松年、薛刚凌著:《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①“任务管理”是指必须让其他机构千起来,而不是亲自干。参见[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3页。
    ①参见[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5页。
    ②参见[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4-125页。
    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519页。
    ④薛刚凌主编:《行政主体的理论与实践——以公共行政改革为视角》,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①[日]盐野宏著:《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34页。
    ②[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七版),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350页。
    ①[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七版),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366页。
    ①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②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载《现代行政》1999年第1期,11-14页。
    ③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330页。
    ④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⑤参见应松年、薛刚凌著:《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181页。
    ①应松年、薛刚凌著:《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②薛刚凌主编:《行政主体的理论与实践——以公共行政改革为视角》,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368页。
    ③沈岿:《公共行政组织建构的合理化进路》,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88-99页。
    ①季卫东著:《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参见黄学贤主编:《中国行政程序法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③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马怀德:《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及立法意义》,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第3-9页。
    ①杨寅著:《中国行政程序法治化——法理学与法文化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②[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③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①Jerry L Mashaw, Due Proces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p.105.
    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著:《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②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85-993页。
    ③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95页。
    ①吴浩主编:《国外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35页。
    ②日本的法典与判例对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往往在个别案件中以决定、裁定、许可、免许、认可、特许等分别表达,并被总称为“行政厅的处分”、“处分”或“行政处分”。
    ③[日]盐野宏著:《行政法Ⅰ[第四版]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①[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著:《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①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②王锡锌著:《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①周强:《在全省贯彻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8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网,http://www.hnsfzb.gov.cn/Item/2291.aspx,2009年11月28 日访问。
    ②松年、王锡锌:《中的行政程序立法:语境、问题与方案》,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第43
    页。
    。陈斯喜:《行政法发展的五大趋势》,载《学习时报》,2009年3月2 日,第8版。
    ①参见《河北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河北日报网站,http://hbrb.hebnews.cn/20050308/ca482889.htm,2009年12月8日访问。
    ②参见《青海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qh.gov.cn/html/282/109850.html.2009年12月8日访问。
    ③参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开放式决策程序规定的通知》(杭政函[2009]11号),2009年10月15日。杭州市政府网站,http://www.hangzhou.gov.cn/main/wjgg/ZFGB/200902/ZCZX/T279231.shtml. 2009年12月8 日访问。
    ④《福建所有市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推行听证制度》,新华网,2009年2月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2/05/content 10768309.htm。2009年11月20日访问.
    ⑤ 王锡锌:《行政过程中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75-90页。
    ①[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②姜明安主编:《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马怀德主编:《行政程序立法研究:<行政程序法>草案建议稿及理由说明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①[日]盐野宏著:《行政法Ⅰ[第四版]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但是对决策之外的行政存为,西方国家也不是都规定了说明理由为政府的义务。在英国普通法上,行政主体没有对其所作出的行政行为承担说明理由的义务,当事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手段要求行政主体说明作出行政行为的理由。在法国,传统的行政习惯也并不要求行政主体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在澳大利亚,普通法上行政说明理由制度还未成为一项普遍承认的原则,但是法院也有条件地承认其存在;在制定法上,澳大利亚的《司法审查法》和《裁判所法》对行政说明理由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参见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朱应平:《澳大利亚行政说明理由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发》,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20-126页。
    ①事实上对于合理性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英国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从社会学的立场对合理性的概念作出的界定比较全面。他们认为,“合理性是一种个人或集体在其思想、行为或社会制度中展示的特质。……(1)一种与冲动行事或盲目相反,只是在深思熟虑后行动的倾向;(2)倾向于按周密计划行事;(3)行为受制于抽象和普遍的法则;(4)工具的效力:与听任习惯或冲动选择工具相反,完全按其在实现一个明确指定目标中的效力去选择工具;(5)倾向十选择行为、制度等等时着眼于它们对简单明了地说明准则的贡献,而不是用繁冗含糊的准则去评价它们,或凭其惯例去接受它们:(6)倾向于将信念和价值观系统化于一个严密的体系;(7)倾向于认为人是在理性功能的发挥或满足中,而不是在情感或肉欲中得到实现的。”参见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34-635页。②王锡锌:《行政决策正当性要素的个案解读——以北京市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为个案的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页。
    ①[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②[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0页。
    ①唐莹莹、陈星言:《30年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发展》,载《人大研究》2009年第1期,第10页。
    ②孙笑侠、冯建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第13-24页。
    ③我国学者认为英国议会产生于1625年,参见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①“贤人会议”由国王、主教、贵族和高级官吏组成。1066年英国建立封建制度以后,改参议会为咨询院,也称御前会议或大会议,由大贵族和教会长老组成。大会议辅助国王决策、审判,必要时修改法律。
    ②程汉大:《论中世纪晚期英国议会政治》,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第49页。
    ③郭华榕著:《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林伯海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
    ②但在制宪会议上,围绕赋予国会何种程度的权限问题,国家主义和州权主义者曾展开过激烈的辩论。联邦宪法不是一部中央集权的宪法,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
    ③[美]伍德罗·威尔逊著:《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前言。
    ①张定河著:《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206页。
    ①蔡定剑著:《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②林伯海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78页。
    ③林伯海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④Walter J.Oleszek,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C.:CQ Press,1978, p.263.
    ①[英]詹平斯著:《英国议会》,蓬勃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3页。
    ②储建国著:《弹劾总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①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9页。
    ②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0-131页。
    ①周民锋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226页。
    ①辛向阳著:《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351页。
    ②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169页。
    ③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①田雅琴:《日本行政监察制度管窥》,载《中国监察》2005年第8期,第62页。
    ①李金华:《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中国网,2006年6月2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257795.htm,2009年10月12日最后访问。
    ①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傅思明著:《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①周汉华:《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思考》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2期。
    ②六种法院分别是宪法法院、行政法院、一般法院(民事和刑事法院)、劳动法院、财政法院和社会法院。
    ①傅思明著:《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②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③傅思明著:《中国司法审查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④《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第54条规定,滥用职权的行政行为得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①甘文著:《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0页。
    ②甘文:《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
    ③季卫东:《合宪性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16页。
    ①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参见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页。
    ③参见吴丕等著:《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④参见尤光付著:《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页。
    ⑤参见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①参见刘峰、舒绍福著:《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226页。
    ②参见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③参见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6-277页。
    ④《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4页。
    ①汤唯、孙季萍著:《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462页。
    ②任世红:《中国民主党派性质的三重解读》,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27页。
    ①曾宪初:《在非权力监督与有效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点——关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问题》,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52-155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157页。
    ①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①参见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63页。
    ②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63页。
    ①孟知行:《“草根”社团将落地街镇社区》,载《解放日报》,2007年12月2日第2版。
    ②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63页。
    ③参见王强华著:《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该条例第19条规定:“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新闻媒体报道或者反映的问题,可能涉嫌职务犯罪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可以将调查处理情况向新闻媒体通报。”
    ②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第59-68页。
    ③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第60页。
    ①陈君佑:《舆论监督的不公》,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①[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第202页。
    ②张贤明教授认为,政治责任是指政治官员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推动其实施的职责及没有履行好职责时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前者为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后者为消极意义的政治责任。见《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载自《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21页。
    ①在本文中,行政责任与行政法律责任被认为是同一概念。
    ②当今多数学者坚持以过错责任作为行政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参见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320页;王连昌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③胡建淼主编、朱新力副主编:《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页。
    ④张步洪:《行政侵权归责原则初论》,载于《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20页。
    ⑤张志勇等著:《行政法律责任探析》,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①参见孙笑侠著:《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①[德]奥托·迈耶著:《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3-184页。
    ①参见马怀德主编:《国家赔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116页。
    ②参见马怀德主编:《国家赔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①国家赔偿责任是“代位责任”还是“自己责任”,此问题学术界向来有争议。参见沈岿:《国家赔偿:代位责任还是自己责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第103-113页。
    ②参见马怀德主编:《完善国家赔偿立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①参见刘志坚:《试论国家追偿程序》,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97-102页。
    ①参见姚锐敏、易凤兰著:《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②姚锐敏、易凤兰著:《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340页。
    ①姚锐敏、易凤兰著:《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68页。
    ①参见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第56-65页。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第70-79页。
    ①参见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第56-65页。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第70-79页。
    ①王军波:《十年回顾与前行期待-一场关于民主恳谈的“专家恳谈”》, 宁波新闻网,2009年10月19 日,http://wlnews.zjol.com.cn/wlrb/system/2009/09/26/011452477.shtml,2009年11月2日访问。
    。参见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第56-65页。
    ②王军波:《十年回顾与前行期待-一场关于民主恳谈的“专家恳谈”》,宁波新闻网,2009年10月19日,http://wlnews.zjol.com.cn/wlrb/system/2009/09/26/011452477.shtml,2009年11月2日访问。
    ①卢剑峰:《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年回顾》,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第56-65页。
    ①刘志坚:《浅议创制性地方立法》,载于《人大研究》2001年第8期,第18-21页。
    ②卢剑峰:《“法治地方”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以浙江为例》,载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32-36页。
    ①参见《广州市政府决策呈现三大亮点》,载于《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4版:杨金志等:《“预公开”保障科学决策中央“预公开”带了好头》,载于《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7月20日:
    ②《听证会制度逾六成市民认为作用大》,载于《广州日报》2006年3月20日。
    ①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