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台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问题自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形势的变化不断转换着对台战略与策略,并将之付诸实践。总体来看,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逐步从革命战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武力解放”向“和平统一”的对台战略转变,尽力寻求着避免两岸人民蒙受损失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台战略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中期,这一阶段又以朝鲜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朝鲜战争爆发前,台湾问题只是一个即将解放的沿海岛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将之视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之一,理所当然地确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采取了渡海作战的军事行动。战争结束后,台湾问题掺杂了国际干预的成分。在部分反华势力试图分离台湾、国内国共军事冲突不断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延续了以前的对台战略,再度发动旨在夺取台湾的战争。尽管缘于敌我力量的严重悬殊,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努力没能取得预期效果,但这一系列对台战争还是起到了安定海防、警告国际干涉势力、提高中国国际声誉的作用,为中国大陆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建设环境。第二个阶段从1955年中期到1978年底。鉴于国际局势的缓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台湾大陆政策的改变以及美台矛盾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及时转变观念,实现了向“和平解放台湾”战略的过渡。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和为主,以战为辅”,对台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遗憾的是,由于反华势力的干涉、国民党当局的顽固以及大陆本身发生的“左倾”错误导致台湾问题两度搁浅在解决的边缘。不过,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放台湾”所做的努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支持,牵制了国际反华势力干扰两岸统一的力量,为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恢复与开展奠定了和平的基调,也为后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提供了基本的架构。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底到现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台湾现实,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战略,并在现实操作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与台湾沟通,使海峡两岸一度出现和谈统一的曙光。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国际干涉势力的增强、台湾政治生态的演变,也由于“和平统一”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性失误,台湾问题至今悬而末决。目前,中国共产党仍在继续坚持着这一战略,并适时地将对台策略调整为“文攻武备”,牢
    
    牢掌握着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
     在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战略的历史考察中,笔者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确立各阶段对台
    战略的必然性及其实施情况,并探析了该阶段战略的未果原因,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比如,对于“武力解放台湾战略”未果的原因,笔者没有停留在对某次战役失败原因的考
    察上,而是以翔实的材料明确了其深层次原因乃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不足;对于“和平解放
    台湾”战略的实施,笔者同“以战为主,以和为辅”的传统观点进行了商榷,以有力的证
    据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战略己经转移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来,对台战争仅是
    一种策略运用;对于“和平统一”战略,笔者不仅概括出了这一战略的十大基本内涵,而
    且揭示了目前这一战略面;lfo困境的原因,对大陆实施对台战略中的一些策略问题进行了反
    思。
     在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战略演变的过程后,笔者冷静分析了制约台湾问题解决的重
    要因素,预测了其发展前景,探讨了对台对策。就当前来看,台湾问题的发展趋势应该有
    三种可能,即两岸维持现状、台湾宣布独立以及双方和谈统一。其中,维持现状是近期最
    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据此,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对台策略时应立足当前,放眼全球,在不改
    变既定战略的基础上调整对台工作的策略,使之更加务实,更加灵活,更加有利于和平统
    一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尽管目前台湾海峡暗流涌动,两岸关系在近期不
    会太乐观,但在远期也不会太悲观。无论将来台湾问题如何演变,不管中国共产党最终采
    取何种方式,中国的完全统一仅是时间问题,是历史规律使然,也是大陆实力进一步发展
    的必然结果。
Taiwan issue has been in a dynamic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its very beginning. The 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have made continual readjustments of the strategies towards Taiwan issue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From 1949 to today, the C.P.C., in order to protect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has freed itself from the mode of revolutionary war and transformed the strategy of "liberating Taiwan with force" into "peaceful reunification" , indicating that the C.P.C has been seeking the resolution ways which are to prevent people across strait from getting loses
    The strategy evolving process of C.P.C. towards Taiwan issu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y the Korea war, is from 1949 to the middle of 1955. Before the Korea war, Taiwan was on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oastal islands that would be liberated and was treated as one task of the whole liberation war. Therefore, the strategy of "liberating Taiwan with forces" and crossing strait military actions were adopted. Taiwan issue was interfered by certain international forces after the Korea war. Under the situations that some anti-China forces wanted to separate Taiwan from China and there were constant fights between the PLA and KMT, the C.P.C. continued the previous strategies and took military actions again. Though those efforts didn't realize its original goal because of the great distance of strength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se military actions, having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coastal defen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of China, had warn
    ed the international forces that wanted to interfere the affairs of China and provided a better improv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 the middle of 1955 to the end of 1978. Considering the eased-off international tension, the need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e changes of mainland policy made by Taiwan authorities and the deepen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U.S. and Taiwan, the C.P.C. readjusted and transformed the strategies towards Taiwan into "liberating Taiwan peacefully" . The C.P.C. made the policy of "centered with peace, assisted by force" and did a lot of careful
    
    
    works. Unfortunately, Taiwan issue, interf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nti-China forces and the incorrigible obstinate state of Kuomintang authority and the "left-deviationist" mistakes of C.P.C., remained unsolved again. However, those efforts have won the supports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pinned down the 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China forces and provided a peaceful keynote for the later resumed talk and a basic frame for the concept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 The third period is from the end of 1978 to the present.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peace and development remains the themes of our era, the C.P.C.,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respects the fact of Taiwan issue, establishes the strategy of "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enriches its cont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P.C.tried every means to communicate with Taiwan and the dawn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ever appeared. But due to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China forces,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conditions of Taiwan and some technical errors led to the unsettled situation of Taiwan issue today. Today, the C.P.C. persists this strategy, which is readjusted into " offensive by the pen and defensive by the sword " , and firmly seizes the initiative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aiwan issu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C.P.C. towards Taiwan, the writer carefully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strategies taken by C.P.C.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some failures of this period and some personal ideas were presented. For example, the writer, not from the viewpoint of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a particular battle, stated that the strategy of " liberating Taiwan with forces " didn' t realize its original
引文
[1] 邓礼峰编著:《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1949—195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2] 转引自宋连生、巩小华编著:《穿越台湾海峡的中美较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 彭谦主编:《猛醒吧,日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2页
    [4] 参见蒋介石著:《中国之命运》,中正书局,1943年版,第7-8页
    [5][65][66][67][68][71][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59、86、217、102-103、30、87、87页
    [6][15][57][100] 转引自宋连生、巩小华编著:《对峙五十年》,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4、318—319、362页
    [7] 王炳南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8][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4、478—479页
    [9] 转引自李松林、刘文丽著:《我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0] 转引自李健编著:《两岸谋和足迹追踪》,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194页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12] (台)王晓波撰:《战后台独运动与两岸关系之前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回顾与展望—论海峡两岸关系》,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4页
    [14]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16] 萧劲光著:《萧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7][3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36、271页
    [18][24] 转引自娄杰著:《海峡两岸统一之路》,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0页
    [19] 参见周军:《新中国初期人民解放军未能遂行台湾战役计划原因初探》,载《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69页
    [20] Chen xiaolu,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1949-1955", Harry Harding&Yuan Ming, op. cit.,pp. 188-191
    [2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53页
    [22] 宫力著:《毛泽东与新中国外交》,中原农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23]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25][26][27][28][30][35][39][48] 力平、马芷荪主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29、428、446、470、493、446、447、530页
    [29] 李家泉主编,《台湾总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489页
    [31][43][44][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6、379—380、211、173页
    [32][51][52] 杨亲华:《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台工作》,载《党史研究资料》1997年第2期,第19、21、21页
    [33]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编:《台湾问题重要文献资料汇编》,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451—452页
    [34] 张其昀著:《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9—2910页
    [37] 《人民日报》,1958年9月7日,第1版
    [40][47][103][104] 转引自冈俊栋、陈友著,《美国对华政策5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16—117、231、230—231页
    [4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143页
    [42] 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45] Eisenhower.oop.cit., pp.148—149.
    [49] http://www.yesho.com.2000年5月
    [50] 《人民日报》,1968年4月10日,第1版
    [53] 转引自黄嘉树著:《国民党在台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版,第342页
    [54] A. Doak Barnett, U.S.-China Relations: Time for a New Beginnning-Again(Washington,DC:SAIS,1994),p.14.
    [55] 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56][132] 徐博东:《大陆对台动武的可能性评估》,载《现代台湾研究》,2002年第4期
    [58] 参见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729—730页
    [59] 刘江永著:《彷徨中的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60] 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61] 转引自孙云、董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载《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第19页
    [62][72][80][85][88] 《人民日报》,1995年1月31日,第1、1、2、2、1版
    [63] 孙云编著:《震慑“台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64] 《人民日报》2000年8月26日,第4版
    [69]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年6月10日,第5版
    [70][86][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3、37、404页
    [73] 《解放军报》,1995年8月1日,第1版
    [74] 寥宝法:《中央领导谈台湾问题》,载《中国政治》,2000年第6期,第18页
    [75][87][90]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377、240页
    [76] 《新华月报》,2000年第2期,第12页
    [77]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
    
    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6页
    [78][81][89][97][129][131]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第3、3、3、3、2、3版
    [79][83]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日,第1、1版
    [82] 《人民日报》,1994年4月16日,第1版
    [84]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0月21日,第3版
    [92] 刘德喜著:《两个伟人与两个大国》,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94]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10日,第4版
    [95] http://www.peopledai]y.com.Ch, 2001年4月5日
    [96] 《新台湾》周刊,2003年2月7日,载《参考消息》,2003年2月11日,第11版
    [98] 《新华月报》,2000年第2期,第12页
    [99] http://www.zhongshandaily.com/oldnews/199811/16/2B183,1998年11月16日
    [101] 《新华月报》,2000年第4期,第14页
    [1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
    [105] http://www.china_embassy.org/eng/20555.html, 1982年8月17日
    [106] 《人民日报》,1982年8月18日,第1版
    [107] 风云出版社编辑委员会编:《美国反对中共攻台》,(台北)风云出版社,第350页
    [108] 刘宏:http://www.china.com.cn,2002年1月15日
    [109] 转引自张进山:《日本政界台湾帮的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2期,第23页
    [110] (港)《文汇报》,2000年10月28日,http://www.newsfm365.com/guomei/20001028
    [111] 《人民日报》,1998年5月24日,第2版
    [112] 《日本经济新闻》,1999年12月23日
    [113] http://www.zaobao.com,1999年10月20
    [114] 德新社台北3月31日电,载《参考消息》,2003年4月2日,第8版
    [115] http://www.asiademo.org/1999/10/19991022c.htm, 1999年10月6日
    [116] http://www.huaxia.com.2002年3月25
    [117] 部分观点参见丁艳灵:《“一国两制”的结与解》(硕士论文),2002年4月,第34—39页
    [118] http://www.nihaotw.com,2002年10月22日
    [119] http://www.huaxia.com, 2002年12月23日
    [120] http://www.chinanews.com.ch, 2002年11月23日
    [121] (日)井上靖、铃木正四:《近代日本史》,转引自谢朝晖编著:《不谐的音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22] (日)《国际问题》2000年4月,转引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大格局》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23] (日)宇野重昭:《中国的崛起及其对日美的影响》,载《中国的发展与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124] 《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6—117页
    [125] (日)绪方贞子:《战后日中、美中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第185—186页
    [126] (泰)《亚洲时报》,2003年4月2日,载《参考消息》,2003年4月4日,第8版
    [127] 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4月3日,载《参考消息》,2003年4月7日,第8版
    [128] 参见:http://www.ehawk.org, 2002年6月8日
    
    
    [130] 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2年7月4
    [133] http://www.huaxia.com, 2001年4月5
    [134] 台湾《动脑杂志》月刊12月号,载《参考消息》,2002年12月31日,第12版
    [135] 张运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及其对机国统一的影响》,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1期,第38页
    [136]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37]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江泽民、李鹏谈台湾问题(1990—1996)》,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1] 娄杰著:《海峡两岸统一之路》,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版
    [2] 李松林、刘文丽著,《我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3] 宋连生、巩小华编著:《对峙五十年》,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4] 杨洁勉等著:《世界格局中的台湾问题变化和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孙云编著:《震慑“台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6] 黄嘉树著:《国民党在台湾》,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版
    [7] 刘红、郑庆勇著:《国民党在台50年》,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8] 宋连生、巩小华编著:《穿越台湾海峡的中美较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邓礼峰编著:《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1949—195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10] 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回顾与展望》,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
    [12] 余克礼主编:《海峡两岸关系概论》,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13] 马建离、谭克绳等主编:《海峡两岸关系40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 刘宋斌著:《国家统一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 毛传清、殷昌友著:《日本与国共及海峡两岸关系》,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16] 张国新等主编:《“一国两制”与海峡两岸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 李健编著:《两岸谋和足迹追踪》,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18]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美关系风云五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19] 谢朝晖编著:《不谐的音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2] 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3] 刘江永著:《彷徨中的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 冯特君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6]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8] 力平、马芷荪主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9] 李家泉主编,《台湾总览》,中国友谊山版公司,1991年版
    [30] 吴冷西著:《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31]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编:《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2] 彭谦主编:《猛醒吧,日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版
    [33] 王炳南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3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台湾”二·二八”事件档案史料》(上),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36] 冈栋俊、陈友著:《美国对华政策5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 萧劲光著:《萧劲光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38] 郝雨凡、张燕冬著:《无形的手》,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9] 萧心力主编:《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 贾庆国著:《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41] 王立著:《波澜起伏—中美关系演变的曲折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2]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江泽民、李鹏谈台湾问题(1990—1996)》,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43] 陈欣新著:《“一国两制”决策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44] 肖元恺著:《百年之结》,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6] 王永钦主编:《中国结—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内幕》,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7] 陈宏主编:《海峡风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年版
    [48] 李王荣著:《统战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9] 邵宗海著:《两岸政治谈判的可能性》,(香港)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出版,1995年版
    [50] 王铭义著:《两岸和谈:台湾与中国的对话》,(台北)财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51] (美)James R·Lilley(李洁明)& Chuck Downs(唐思)编著,张国莹、马励、张定绮译:《台湾有没有明天》,(台北)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52] 何频著:《解放军攻打台湾》,(香港)明镜出版社,1995年版
    [53] (日)和泉太郎著,李敏昭译:《日美台三国同盟》,(台北)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
    [54] 夏潮基金会编:《一个中国原则面面观》,(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年版
    [55] 台海出版社编辑委员会编:《美国反对中共攻台》,(台北)风云出版社,海外版
    [56] 平可夫著:《僵局—两岸·情·事》,(台北)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57] 林照真著:《覆面部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58] 王思诚著:《我们为什么不与中共和谈》,(台北)光陆出版社,1982年版
    [59] 雷鸣著:《揭开两岸密使面纱》,(台北)汉斯出版社,1995(民8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