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表现为“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西方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这种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导致了“技术异化”,进而导致了人的生存异化。为了克服这种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必须以希腊对“技术”所做的“生存论”理解为根据,通过当代的“文化批判”,来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当代中国应该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批判”:“意义性拓展”、“时间性拓展”和“空间性拓展”。三个方面应该构成探索当代中国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的一种思路。
Chapter 1: the exis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echnique
     There are two essences exists in technique seen from the human nature of existence. In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modern capitalism, technique has been understood as an instrument to conquer nature. In fact, this kind of technique is just a measure to get material of life. This view has been insisted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e just understand technique as an instrument generally.
     The second essence of technique is the technique of Greece. The essence of technique in Greece is explained as“art”, so, technique including some signification of art in itself. Substantially, art is creation, but not imitation. This creation indicates the original life style of human. As a creation, technique must be original. Technique must be produced in the original existence of human. certainly, technique should be an existential spirit of human just was understood as Greece. This is“the humanism-dimension”included in the idea of technique.
     Chapter 2: Survival crisis and the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Survival crisis was caused by the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of human in directly. On the surface, the Survival crisis indicated that human are being threaten by“nature”, in fact, technique was received by u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humanism are absent in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Under this condition, not only science crisis, but also technique crisis is human crisis itself. But, the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of human is the direct reason of Survival crisis.
     The reason of Survival crisis that caused by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is the existential alienation of human. The alienation of naturalism technical existence is the tiptop of the“materializing”of capitalism. It is not only an extend of labor alienation, but also the technique alienation as an instrument to get
引文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7页。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85页。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85页。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8页。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页。
    [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页。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页。
    [8]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4页。
    [9]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145页。
    [10]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页。
    [1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70页。
    [1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71页。
    [1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71页。
    [14]《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79页。
    [15]《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80页。
    [16]《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83页。
    [17]《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92页。
    [18]《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92页。
    [19]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s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P\34.
    [2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81页。
    [21]《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版,282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4页。
    [2]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 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4页。
    [3]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 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6页。
    [4]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 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9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62页。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89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 144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505 页。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人民出版社,1990 年 67页。
    [4]Lukács, George: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New Left Review,No.39 first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25,p\29.
    [5]Lukács, George: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New Left Review, No.39 first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25,p\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44页。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89页。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116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90页。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9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47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3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471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3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09页。
    [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2页。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7页。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6页。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7页。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7页。
    [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10页。
    [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10页。
    [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8页。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9页。
    [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9页。
    [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6页。
    [1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06页。
    [1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2页。
    [1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2页。
    [1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4页。
    [1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4页。
    [1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43页。
    [1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34页。
    [1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5页。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4页。
    [1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3页。
    [2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3页。
    [2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3页。
    [2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23页。
    [2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34页。
    [2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35页。
    [2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35页。
    [26]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蜂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141页。
    [27]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38页。
    [28]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39页。
    [2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8页。
    [30]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9页。
    [3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9页。
    [32]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9页。
    [3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66页。
    [3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67页。
    [35]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5页。
    [36]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1页。
    [37]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45页。
    [38]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52页。
    [3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62页。
    [40]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54页。
    [4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 郭官义译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54页。
    [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56页。
    [2]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56页。
    [3]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6页。
    [4]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6页。
    [5]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5页。
    [6]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8页。
    [7]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1页。
    [8]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8 页。
    [9]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6页。
    [10]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74页。
    [1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61页。
    [12]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82页。
    [13]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65页。
    [14]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65页。
    [15]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74页。
    [16]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76页。
    [17]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67页。
    [18]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56页。
    [19]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58页。
    [20]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82页。
    [2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 蒲隆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60页。
    [1]邴正:《当代人与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版 57页。
    [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23页。
    [4]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8页。
    [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年版 13 页。
    [6]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 81 页。
    [7]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 杨通进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31 页。
    [8]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年9 月版 57 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46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 年版。
    [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年版。
    [6]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7]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四)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9]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10]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版。
    [1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14]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张西平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版。
    [15]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16]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7]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19]葛兰西:《葛兰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20]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版。
    [2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2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 年版。
    [23]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24]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5]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 1997 年版。
    [26]阿·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 年版。
    [27]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8]罗尔斯顿:《自然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29]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0]艾伦·杜宁:《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31]舍普:《技术帝国》,刘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年版。
    [32]刘易斯:《技术与风险》,杨健 缪建兴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年版。
    [33]爱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徐俊培 钟季康 姚时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34]《高清海哲学文存》,(1——6 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35]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6]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37]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38]孙利天:《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39]邴正:《当代人与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40]刘福森 张维久:《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41]杨魁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42]艾福成:《马克思哲学著作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3]王天成:《直觉与逻辑》,长春出版社,2000 年版。
    [44]贺来:《现实生活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年版。
    [45]孙伯葵:《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6]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7]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4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49]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0]高文新:《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三个重要生长点》载于《吉林大学学报》2003 年 2 期。
    [51]王振林:解析与探索——哲学视阈中的主体际交往,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5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53]王南是:《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 6 期。
    [54]俞吾金:《本体论复兴和趋势》,《浙江学刊》2002 年 1 期。
    [55]吴晓明:《卢卡奇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发表在《云南大学学报》第二卷第一期。
    [56]邓晓芒:《思辨的张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57]徐长福:《是、应该与做——对解释世界、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诸问题的形上离析》载于《哲学动态》2001 年 10 期。
    [58]张西平:《工业文明中人的困境》,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 1 期。
    [59]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60]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61]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62]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63]郭湛:《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64]张盾:《从思想批判到存在批判》载于《哲学研究》2000 年 4 期。
    [65]丁立群:《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66]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67]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1 年版。
    [68]郭冲辰 樊春华 陈凡:《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回顾及未来趋向分析》(上,下)《哲学动态》2002 年 9 期。
    [69]牟焕森:《“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述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 年 1期。
    [70]曾国平:《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哲学问题》,学术研究,2001 年 9 期。
    [71]高亮华:《“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哲学研究,2001 年 1 期。
    [72]孟建伟:技术的人文维度,哲学动态,2002 年 5 期。
    [73]张成岗:技术的生态学批判:从理论到实践,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 2期。
    [74]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5]王前:《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76] Carl Mitcham, Thinking though 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Note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Meta –Technology, Technē, Society for Philosophy & Technology, V.1, NO. 1-2, Fall 1995
    [77]Lukács, George, 1966,” Technology and Sosial Relations”, New Left Review, No.39 first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25。
    [78]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s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P\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