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献考论(汉至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扬州,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始,这座有着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献典籍。扬州文献记录着从古至今扬州的山川河流、变迁更迭,记载着扬州城市的变化与发展,记叙着一代代扬州人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为。然逝者如斯,微言易坠,世代沧桑,典籍聚散,存者不过十之一二而已。《扬州文献考论》以时代为经,部类为纬,一一考论,溯源竟委,对扬州文献进行一次细致的历史追溯。因时间所限,暂只考至隋唐时期扬州文献。
     本论文已完成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个阶段扬州文献的考论。将扬州人著作、有关扬州之作与迁扬之人所作,依照经、史、子、集分类,逐一梳理。每阶段冠以小序,论述概况;每部著作先列书名、卷数、类目、存佚及作者姓名,后详述作者生平著述、史志著录;存世之书详录版本,亡佚者则录辑佚,已有辑佚为旧辑,新增辑佚为新辑;最后逐一考论文献要点及其意义。
     全文共考察两汉至隋唐间九十一种扬州文献,落实了存亡情况,并对见存的十七种文献进行了版本梳理,对七十四种亡佚典籍中旧有辑佚者进行了整理,可重新辑佚者进行了全面辑佚。对生卒不详的十二位作者进行了一定的考辨,对著录有误的作者生平予以订正。最后,还编制了西汉至清末的《扬州文献简目》附录于后,以便查检与进一步研究。总的说来,全文对扬州从汉至唐文献的存佚状况,版本情况,以及亡佚之书的辑佚方面,有自己的创见与发明。
     地方文献是一地艺文之汇集,反映地方学术源流,体现着地方文化与历史变迁,对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扬州文献的考录,不仅对扬州一地具有重要价值,对江苏省甚至全国,也极有意义。
Yangzhou, a city known for cultural appeal has a long historical standing. It is the cultural cities relea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with a founding history of about2,500years since King Fu Chai of Wu ditched Hangou and built Hancheng.Yangzhou is not only went though the era of war and destitute times but also experienced millennium and prosperity. In this city, many talented scholars and great writings were produced in every generation.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document of Yangzhou recorded the city's historical changes, the emotional feelings and the thinking of each gener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However, the document had its rise and fall as times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cast back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Yangzhou and card the city's documents from the Han to Tang Dynasty.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are list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sorted in three stages. The first portion is the Han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ree Kingdoms, the Kingdoms of Wei and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third project is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stomary bibliography style, we sorted the works finished by the Yangzhou people and the books about this city by the four traditional categories of Chinese writings which separately named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For each book, we supplied the title, the number of volume, the category, the lost chapter and the writer firstly, and then we detailed the biographical writings of the author, the related records in historical books.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being of the book, we had sorted the document again. If the book exists in Present Time, we will provide the existing versions. If the book had been lost, we will offer the record about the scattering documents and manuscripts in which part includes two phases:the old registrations and the new ones.
     Based on the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e writer sorted the Yangzhou's documents completely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bibliography. From the paper, the readers can know the state of being of the works, the historical description, the version spread and the situation of compiling of the document of Yangzhou. In addition to these, the writer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new compilation which will offer some help to the people who need to search related documentary records.
     As a collection of the regional books about art and literature, the local documen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s of one place,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The research on Yangzhou's documents, not only for Yangzhou, but also to Jiangs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it has great value.
引文
①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第148页。
    ② [唐]贾公彦《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版,第862页。
    ③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25页。
    ① [清]阿克当阿等《f嘉庆]扬州府志》,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 参阅吴子辉《扬州建置笔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至71页。
    ① 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30页.
    ② 黄翔《龙虬庄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6页。
    ③ 以上参见朱福灶《扬州地域与扬州文化》,2006年度区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讨会,2006年11月。
    ①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页。
    ②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① [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850页。
    ① 戴光中《扬州地理区位变迁与经济发展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② 详见《扬州遗址1975年考古工作简报》,《文物》1977年9期:《扬州唐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3期。
    ③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16页。
    ④ [明]何乔元《闽书》卷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166页。
    ① 杜本明《唐代小说中的扬州印象》,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16页。
    ③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4页。
    ① [明]宋濂《元史·食货志》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94页。
    ② [元]陈旅《元诗别裁集·和维扬友人》卷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5页。
    ③ [明]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5-36页。
    ① 黄钧宰《笔记小说大观》二编第七册《金壶七墨·金壶浪墨》卷一,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第3863页。
    ② 以上参考朱韫慧《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①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第1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① 以上所引见曾学文《书海沧桑:扬州名书·后记》,广陵书社,2006年版。
    ② 曾学文《扬州著述录·整理说明》,广陵书社,2011年版。
    ③ 王澄《扬州刻书考》,广陵书社,2003年版。
    ④ 王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朱正海《扬州历史名人》,广陵书社,2003年版;扬州市档案局《东西南北扬州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⑤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⑦ 陈道瑾、薛谓涛《江苏历代医人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⑧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⑨ 朱福烓《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胡明《扬州文化概观》,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广陵书社,2004年版:陈肖静《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朱福烓等《扬州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清]汪廷儒《广陵思古编》,广陵书社,2011年版;章石程《扬州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郭明道《扬州琼花诗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扬州老年大学《扬州历代诗词》编委会《扬州历代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夏友兰等《扬州竹枝词》,出版者不详,1992年版;夏友兰等《扬州竹枝词续集》,1993年版:张郁明等编《扬州八怪诗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顾麟文《扬州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③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贵生《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徐立望《嘉道之际扬州常州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柯玲《民俗视野中的清代扬州俗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方盛良《清代扬州徽商与东南地区文学艺术研究:以“扬州二马”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戴健《清初至中叶扬州娱乐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澳]安东篱《说扬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 王蓉《隋唐扬州诗意象研究》,西南大学说是论文,2011年4月;杜本明《唐代小说中的扬州印象》,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顾雷兵《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郑玲《北宋扬州文学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郁步生《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刘赛男《顺康之际广陵词坛扬州词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
    ⑤ 刘扬忠《清初扬州广陵词人群体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7月;刘纯斌《清初扬州遗民词人及其作品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孙新华《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5月: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12月;
    ⑥ 方盛良《扬州徽商藏书刻书与文化传承》,《中国出版》2005年12月:郭远霜《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4月。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芜城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7页。
    ①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2376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243-1247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8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6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78页。
    ④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5页。
    ⑤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43页。
    ⑥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
    ⑦ 《三国志》卷五十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下、《通志》卷一百十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八、《三国志文类》卷二十七、《三国志文类》卷二十七、《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九均录此条。
    ① 《三国志》卷五十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通鉴纪事本末》卷九下、《通志》卷一百十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八、《三国志文类》卷二十七、《三国志文类》卷二十七、《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九均录此条。
    ②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四、《景定建康志》卷十五、《册府元龟卷》一百九十六、《群书考索》卷六十二、《天中记》卷十三、《三国志文类》卷三十八均录此条。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8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6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78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28页。
    ⑤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5页。
    ⑥ [宋]尤褒《遂初堂书目》,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第26页。
    ⑦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9页。
    ⑧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9页。
    ⑨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五,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339页。
    ①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② “库”字《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七十二家集本》等皆作“军”,此误,当据改。
    ③ “库”字《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七十二家集本》等皆作“军”,此误,当据改。
    ④ [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2376页。
    ① “张溥题词”四库本作“《魏陈琳集》题词”,《丛书集成三编》第36册、扫叶山房本作“《陈孔璋集》题词”。此题词据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校改,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页。
    ② “赋诗”二字扫叶山房本《陈记室集》作“诗赋”,此误,当据以乙正。
    ③ “武军”二字扫叶山房本作“高武军”,“高”恐为衍文,见陈琳《陈记室集》,《丛书集成三编》第3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④ 扫叶山房本作“名”,见陈琳《陈记室集》,《丛书集成三编》3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⑤ 扫叶山房本、明刻本作“独孔璋斥其奄丑”,见陈琳《陈记室集》,《丛书集成三编》第3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⑥ 四库本无此落款。
    ① 《中国丛书综录》作1921年,见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册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22页。
    ① 《中国丛书综录》作“无锡丁氏排印本”,见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册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27页。
    ② 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建安七子著作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9页。
    ① 有学者以平阿为魏属之扬州,实为今安徽地域,非吴属之扬州。此论有争议,暂列于此。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14页。
    ③ 见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四,裴注日:“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蒋济《立郊议》无载,或即《郊丘议》。
    ④ [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53-1254页。
    ⑤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以范顺为范慎,顺、慎古通。
    ① [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363-1364页。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9页。
    ③ [清]朱彝尊《点校补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1997年版,第233页。
    ④ 据陈垣先生考证,见汪智超《陈垣史源学杂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页。
    ⑤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476页。
    ⑥ [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337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7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1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9页。
    ④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宋版,1989年版,第1561页。
    ⑤ [宋]李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6页。
    ⑥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一,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765贝。
    ⑦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8页。
    ⑧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4页。
    ⑨ [清]朱彝尊《点校补正经义考》,台湾“中央研究院”,1997年版,第294页。
    ⑩ [元]陶宗仪、[清]陶珽《说郛》一百二十卷本之卷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6页
    11 [清]黄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4页。
    12 国学扶轮社《古今说部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据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5年再版影印,1991年版。
    ① 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② 按:此条《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注引作:“先是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当还,率众迎帝。”《后汉书·孝灵帝纪》注引作:“‘河南中部掾闵贡见天子出,率骑追之,(北)[比晓]到河上。天子饥渴,贡宰羊进之,厉声责让等曰:“君以阉宦之隶,刀锯之残,越从洿泥,扶侍日月,卖弄国恩,阶贱为贵,劫迫帝主,荡覆王室,假息漏刻,游魂河津。自亡新以来,奸臣贼子未有如君者。今不速死,吾射杀汝。”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天子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说郛》本、《子史钩沈》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作:“袁绍将兵入宫,诛诸黄门,张让等逼迫以尺一诏开大夏门,将帝及陈留王出,不知所如。”
    ③ 按:此条《渊鉴类函》卷一百五十四作:“董卓欲废帝,袁绍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佩文韵府》卷六十三之八作:“董卓欲废帝,绍阻之。卓曰:‘天下事决我,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④ [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27页。
    ① 《后汉书·董卓传》注引作:“《献帝春秋》日:‘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狱死。”’《后汉书·袁安传》校勘记注引作:“沈家本谓《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曰:‘卓使司隶宣瑶尽口收之,母及姊妹婴孩以上五十余人下狱死。’”
    ② [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4页。
    ③ 按:“初卓为”至“车下”,《太平御览》卷二百六、《职官分纪》卷二、《渊鉴类函》卷六十三作:“董卓自号太师,御史中丞以下皆拜。皇甫嵩与卓争权,后嵩为中丞,见卓拜。”《太平御览》卷五四二、《渊鉴类函》卷一百五十四作:“董卓自号太师,御史中丞以下皆拜。初皇甫嵩与卓争雄,后嵩为中丞,见卓拜车下。”“燕雀自不知耳”,《太平御览》卷二百六与卷五四二、《职官分纪》卷二、《渊鉴类函》卷六十三与卷一百五十四无“自”。“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太平御览》卷二百六作:“‘……但公今日变为凤凰。’卓笑曰:‘卿早服,何得不拜?’”《太平御览》卷五四二作:“……独明公今为凤凰。’卓笑曰:‘卿早服,可得不拜 也!’”《职官分纪》卷二作:“‘……但明公今日变为凤凰。’卓笑曰:‘卿早服,何得不拜?”’《渊鉴类函》卷六十三作:“‘……但公今日变为凤凰。’卓笑曰:‘卿卑服,何得不拜?’”
    ① [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31页。
    ② [宋]范晔《后汉书》卷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75页。
    ① [宋]范晔《后汉书》卷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74页。
    ② [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30页。
    ③ “十一月”《文选注·西征赋》卷十作“兴平二年十一月丙寅”。
    ④ 此句《三国志》卷一后有“使张扬缮治宫室,名殿曰扬安殿,八月,帝乃迁居。”
    ① 按:晔祖为汉吏,后渡江南下,晔不应称曹操为太祖。《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四引作:“曹操与吕布军战败,布得操骑而不知是操。问曰:‘曹使君何在?’答曰:‘骑黄马者是也。’因得免。”《事类赋》卷二十一:“曹操与吕布战败,布骑得操而不知是,问曰:‘曹使君何在?’答曰:‘骑黄马者是也。’因得免。”《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十八:“曹操与吕布军战败,布得操骑而不知是操。问曰:‘曹使君何在?’答曰:‘骑黄马者是也。’因得免。”《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八十一:“曹操与吕布军战败,布得操骑而不知是操,问曰:‘曹使君何在?’答曰:‘骑黄马者是也。’因得免。”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57页。
    ③ 按:“绸缪”,《三国志·魏书·臧洪传》、《后汉书·臧洪列传》、《后汉纪》卷二十八、《册府元龟》卷七六四等作“周旋”
    ① [宋]范晔《后汉书》卷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78页。
    ② “宣璠”《后汉书·孝献帝纪》注引《献帝春秋》‘播’作‘璠’,可知《献帝春秋》应有此条,或与原文有出入,然无从考校。《献帝春秋》之初平元年第二条有“司隶宣瑶”事,当作宣璠也。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卷三,《四部丛刊》初编史部31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 按:《太平御览》卷四八六引作:“王朗降孙策,策令使者诘朗曰:‘问逆贼王朗,朗受国恩,当云何报德?朗对曰:‘身轻罪重,死有余辜,申脰就羁,蹴足入绊,叱咤听声,东西唯命。”《渊鉴类函》卷二百二十引作:“朗为会稽太守,兵败降孙策。策使人诘责,朗自称禽虏,对使者云云,又言申脰就鞅、蹴足入绊、叱咤听声、东西是命。”《佩文韵府》卷五十三之二作:“孙策渡江破王朗,令使者诘朗曰:‘朗受国恩当官,云何不报德,而阻兵安忍?大军征讨,幸免枭夷,不自扫屏,复聚党众,屯住郡境。远劳王诛。”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4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11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992页。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七,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22页。
    ⑥ [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46页。
    ⑦ [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8页。
    ① 按:《太平御览》卷三七八作:“司空攻吕布于下邳,吕布登西北白楼上.城陷,士擒以诣司空。布曰:‘明公何瘦?’司空曰:‘所以瘦,不早相得故耳。’”《太平御览》卷八二四作:“吕布问太祖:‘明公何瘦?太祖曰:‘君何以识孤?’布曰:‘昔在洛,会浸氏园。’太祖曰:‘然孤忘之矣,所以瘦者,不早相得故也。”《施注苏诗》卷十六作:“吕布问曹公:‘明公何瘦?’答曰:‘所以瘦,恨不蚤相得故也。’”《巵林》卷一作:“司空攻吕布于下邳,布登西北白楼上,城陷,士擒以诣司空。”《天中记》卷二十一作:“瘦恨得晚曹操攻吕布于下邳,吕布登西北白门上,城陷,士擒以诸操。布曰:‘明公何瘦?’操曰:‘君何以识孤?布曰:‘昔在洛,会温氏园。’操日:‘然孤忘之矣。所以瘦,恨不早相故也。’”
    ② 按:《四六标准》卷十笺注引:“《献帝春秋》:太史慈与孙策战于神亭,策得慈兜鍪。”《渊鉴类函》卷二百二十八、《三国志补注》卷六引作:“策获太史慈,谓曰:‘孤昔与卿神亭之役,若为卿先如何?’慈谓曰:‘不敢面欺,若兜鍪带不断,未可量也。’”
    ① [明]王袆《大事记续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33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08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245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113-2114页。
    ④ 《后汉书·荀或列传》注引:“《献帝春秋》: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或,或恶之,隐而不言。完以示其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或恐事觉,欲自发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配上?’或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尝与父书,言词丑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或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太祖以此恨或,而外含容之。至董昭建魏公议,或意不同,欲言之于太祖,乃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或请间,太祖知或欲言,揖而遣之,遂不得。留之,卒于寿春。”
    ① 《古今说部丛书》本无“辅兵”二字。“浃”,《说郛》本、《子史钩沈》本作“洽”。
    ① [宋]李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6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19页。
    ③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476页。
    ① [唐]令狐德菜《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60-764页。
    ②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35-2438页。
    ③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2532页。
    ④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8页。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2页。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0页。
    ⑦ 休征为其子刘祥字。
    ⑧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38-2439页。
    ⑨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65页。
    ⑩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2页。
    11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宋版,1989年版,第1569,第1605页。
    12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4,第109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68,第869页。
    ② [明]周婴《巵林》,嘉庆二十年(1815)湖海楼丛书本。
    ③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3,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6页。
    ④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3页。
    ⑤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585页。
    ⑥ [清]嵇璜《钦定续通志》,光绪十二年(1886年)浙江书局本,第11页。
    ⑦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1930年版,第37,第38页。
    ⑧ [清]张玉书《韵府拾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10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1页。
    ⑨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40页。
    ⑩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1414页。
    ①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2328页。
    ②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1744页。
    ③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6-447页。
    ④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无“裔”字,《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六此句无“以”字。
    ⑤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影印,1960年版,第3536页。
    ⑥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99页。
    ⑦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59页。
    ⑧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54页。
    ⑨ [清]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中国书店据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册9,1985年版,第551页。
    ⑩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1年版,第3546页。
    ① 华隔或华鬲均不见经传,或即华融。
    ② [晋]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446-1447页。
    ③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2532页。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01页。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79页。
    ⑥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8页。
    ⑦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0年版,第9页。
    ⑧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42页。
    ⑨ 《北堂书钞》卷七十三、《渊鉴类函》卷一百十五均作“隽”,后同。
    ⑩ 此句后《北堂书钞》卷七十三作“隽乃叩头流血乞得也”,《渊鉴类函》卷一百十五作“隽乃叩头流血乞得代之,号呼抱持不置,贼相谓曰:‘此义士,杀之不祥。’遂俱纵遣。”
    11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1年版,第1240页。
    12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265-266页。
    13 [清]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中国书店据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第五册,1985年版,第474页。
    ① [唐]赵磷《因话绿》,《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2-43页。
    ② 《白孔六帖》卷三十一、《渊鉴类函》卷二百六十、《分类字锦》卷十四均无此句。
    ③ [宋]李防《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1年版,第1726页。
    ④ [清]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中国书店据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第十册,1985年版,第282页。
    ⑤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54-1858页。
    ⑥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1年版,第2280页。
    ① [清]崔华、[清]张万寿等《[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15,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9贝。
    ②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2页。
    ④ [唐1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8页。按:入集部。
    ⑤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8页。
    ① [清]崔华、[清]张万寿等《[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15,第379,按:入集部。
    ②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③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451页。
    ④ [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三,江苏古籍出版社据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影印,1990年版,第462页。
    ⑤ [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330,第2926页。
    ⑥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13页。
    ① 《御定佩文韵府》卷二十六此条作“马滩”。
    ② 《御定佩文韵府》卷二十六此句无也,后皆无。
    ③ [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4996页。
    ①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363页。
    ② [唐]许嵩《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
    ③ [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页。
    ④ [明]迪凌知《万姓统谱》,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319页。
    ⑤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52页。
    ⑥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⑦ [清]侯康《补三国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据史学丛书排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8页。
    ⑧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第1448-1455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9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25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975年版,第1511页。
    ④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9页。
    ⑤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73页。
    ⑥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2749页。
    ⑦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4-2556页。
    ⑧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
    ⑨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1页。
    ① [梁]萧衍《金楼子·杂记篇十三下》卷六,知不足斋丛书本。
    ②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53页。
    ③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宋版,1989年版,第3279页。
    ④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45页。
    ⑤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2749页。
    ① 裘沛然《中国医学大成三编》,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8页。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40页。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8页。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6页。
    ⑤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三,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92页。
    ⑥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1页。
    ⑦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版,第3页。
    ⑧ [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8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贝。
    ⑨ 此书应为葛洪所撰,虽失传,后世也多以此书为陶弘景辑补,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等,吴普或有辑录,但除此之外,别无记载,恐为讹误。
    ⑩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0页。
    ① 参见尚志钧《吴普本草·附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 具体版本见《神农本草经》条。
    ① 参见陈仁寿《江苏历代本草文献源流考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9页。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41页。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9页。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7页。
    ⑤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同治退补斋本,第六册,第44页。
    ①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② 此书应为葛洪所撰,虽失传,后世也多以此书为陶弘景辑补,如《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等,吴普或有辑录,但除此之外,别无记载,恐为讹误。
    ③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0页。
    ① 尚志钧《吴氏本草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197页。
    ② 裘沛然《中国医学大成三编》,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页。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42页。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9页。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7页。
    ⑥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新校注本》,华夏出版社,第13页。
    ①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32页。
    ②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38页。“消”又作“硝”,后同。
    ③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97页。“差”又作“瘥”,后同。
    ④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08页。
    ⑤ 原注“另本作合”。
    ⑥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页。
    ⑦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158页。
    ⑧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⑨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五,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页。“蘖”又作“柏”
    ① 华夏出版社本做“孔合”,四库全书本作“胡洽”。
    ② [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五,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3页。
    ③ 《医垒元戎》卷三、《汤液本草》卷中、《证治准绳》卷五十三、《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均有此条。
    ④ 《医垒元戎》卷九、《汤液本草》卷下、《证治准绳》卷十二均有此条,但《汤液本草》卷下、《证治准绳》卷十二药方略为“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生姜、酸枣仁六物煮服”。
    ⑤ 《医垒元戎》卷十、《汤液本草》卷下、《赤水玄珠》卷五均有此条。
    ⑥ [明]朱棣《普济方》卷九十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76-77页。
    ⑦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441-442页。
    ①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八,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483页。
    ②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657页。“醸”又做“酿”,后同。
    ③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658页。
    ①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1页。
    ②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五、《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三均有此条。
    ③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950-1951页。
    ④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3963页。
    ⑤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1963页。
    ①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2455-2456页。
    ② [明]朱棣《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2637-2638页。
    ③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3648页。
    ①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3657页。
    ②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3658页。
    ③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六,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4034页。
    ① [明]朱棣《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3963-3964页。
    ② [明]朱棣《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四《普济方·妇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册,1958年版,第217页。
    ③ [明]朱棣《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二,《普济方·妇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册,1958年版,第931页。
    ④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⑤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卷八,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473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06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33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4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08页。
    ⑤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宋本,1960年版,第10页。
    ⑥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⑦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7页。
    ⑧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8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8页。
    ⑨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8页。
    ⑩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9,第585页。
    1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49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二,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77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2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9页。
    ③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6页。
    ④ [清]崔华、f清]张万寿等《[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15,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79页。
    ⑤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2页。
    ②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6页。
    ③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④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8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4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61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1页。
    ④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6页。
    ⑤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①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2749页。
    ②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4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2页。
    ②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9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2页。
    ④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6页。
    ⑤ [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第391页。
    ⑥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3236页。
    ① “盛”字《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二作“感”。
    ①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第1848-1849页。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5页。
    ③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63页。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6页。
    ⑤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6页。
    ⑥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65页。
    ⑦ 《周书》卷四十二,中华书局,第763-764页。《初学记》卷二、《艺文类聚》卷二亦收录部分。
    ⑧ 《初学记》卷二作“烈”,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页。
    ⑨ “陵”字《初学记》卷二作“凝”、《艺文类聚》卷二作“凌”;“烈”字《初学记》卷二、《艺文类聚》卷二作“洌”。
    ① “飘”字《初学记》卷二作“飘”。
    ② “糅”字《初学记》卷二作“纷”。
    ③ “分”字《初学记》卷二作“连”,《艺文类聚》卷二作“摄”。
    ④ “若”字《艺文类聚》卷二作“比”。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0页。
    ②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1页。
    ③ 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9页。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6页。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75页。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9页。入史部。
    ⑤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86页。
    ⑥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页。
    ⑦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八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6页。
    ⑧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134页。
    ⑨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② [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第5页。
    ③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52页。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5页。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0页。
    ②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5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5页。
    ③ [宋]陈思《书小史》卷九,清光绪二十二年武林往哲遗著本。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9页。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40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41页。
    ②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③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④ [清]阮元《揅经室集》二集卷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7-388页。
    ⑤ [清]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49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5页。
    ②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宋版,1989年版,第1868页。
    ③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5页。
    ④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5225页。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4页。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0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24页。
    ② [清]臧庸《拜经堂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49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7页。
    ④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4页。
    ⑤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八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5-4946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24页。
    ② [宋]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152页。
    ③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④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①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②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册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5页。
    ①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目》,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6-257页。
    ①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8页。
    ②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2页。
    ① [明]焦竑《焦氏笔乘》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②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宋]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②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6页。
    ② 后有校勘记:“按:《旧书》卷四六《经籍志》载《汉书辩惑》三十卷,李善撰,与卷一八九上《李善传》合。本卷下文既有‘李善《汉书辨惑》二十卷’,此又著‘李喜《汉书辨惑》三十卷’,疑实为一书,作者当是李善。”f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4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7页。
    ④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00页。
    ⑤ [清]沈炳震《唐书合钞》卷七十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90页。
    ①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0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六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18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1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88页。
    ⑤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62页。
    ⑥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二九,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2384页。
    ⑦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8页。
    ⑧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59页。
    ①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二,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50页。
    ②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③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九。
    ④ [宋]钱若水《太宗皇帝实录》卷七十七、[元]脱脱《宋史》卷七十律暦志第二十三、[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八十、f明]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二十志六、[清]彭孙贻《茗香堂史论》卷三、[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运历一、[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五、[清]钱大听《廿二史考异》宋史卷二/[清]李祖陶《国朝文录》厚冈文集卷一均引。
    ⑤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1页。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73页。
    ⑦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六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18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62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一,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66页。
    ③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4页。
    ⑤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111页。
    ⑥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9页。
    ⑦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二,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108贝。
    ⑧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05页。
    ⑨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
    ② [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8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2页。
    ④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⑤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三,《丛书集成新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4页。
    ⑥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三,《丛书集成新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6页。
    ⑦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六十九、[宋]佚名《翰苑新书前集》卷六十五通问均引此条。
    ⑧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七十九,《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71,书目文献出版社。
    ⑨ [清]王初桐《奁史》卷九十九仙佛门三,后注:《狄梁公家传》《甘泽谣》所载小异。
    ⑩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5页。
    ①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79页。
    ②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三,《丛书集成新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6页。
    ③ [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1140,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⑤ [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五、[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八均录此条。
    ① [唐]吕温《吕和叔文集》卷三,《四部丛刊》119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②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唐]吕温《吕和叔文集》卷三,《四部丛刊》119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又《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七、《丹铅余录一总录》卷二十七、《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三、《玉海》卷十四、《古俪府》卷二、《渊鉴类函》卷一九七、《渊鉴类函》卷二百、《吕衡州集》卷三、《升庵集》卷七十六、《存研楼文集》卷十一、《文苑英华》卷七百三十八、《唐文粹》卷九十四、《四六法海》卷九、《明一统志》卷十二等均引此序。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8页。
    ③ [宋]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④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0页。
    ①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
    ②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5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07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04页。
    ⑤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6页。
    ⑥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7页。
    ⑦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二,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103贝。
    ⑧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⑨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⑩ [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一、[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亦引,文字略异。
    11 [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一、[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一、[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十三岁时部二均引。
    ① [宋]范成大《[绍定]吴郡志》第二十九、[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卷六、[明]陈继儒《致富奇书》卷二花部药部畜牧部附、[明]黄省曾《养鱼经》均引,《致富奇书》与《养鱼经》为节引。
    ② [清]王初桐《奁史》卷五十四引此条。
    ③ [清]王初桐《猫乘》卷四、[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五引此条,《猫乘》为节录。
    ④ [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十一、[清]邹存淦《田家占候集览》卷九均引此条。
    ① [唐]颜真卿《颜鲁公全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71页。
    ③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一,四部丛刊影印泰和甲子晦明轩刊本。
    ④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4页。
    ⑤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06页。
    ⑥ [元]刘大彬《茅山志》,《续修四库全书》史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⑦ [元]刘大彬《茅山志》,《续修四库全书》史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⑧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⑨ [清]王宏翰《续修四库全书》册10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⑩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196页。
    11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二十一引此条。
    12 [清]汪荣宝《法言义疏》法言义疏一引此条。
    ① [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第39页。
    ② [日]丹波康赖《医心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第152页。
    ① [日]丹波康赖《医心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第370页。
    ② [日]丹波康赖《医心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版,第799页。
    ③ 耿鉴庭《鉴真与(鉴上人秘方)》《中医杂志》1963年第6期,第36-37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09页。
    ⑤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3页。
    ⑥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28页。
    ①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218页。
    ② [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0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3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09页。
    ⑤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27页。
    ⑥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216页。
    ⑦ [清]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70页。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17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52页。
    ③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32页。
    ④ [元]陶宗仪《古刻丛钞》,知不足斋本。
    ⑤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页。
    ① [唐]张怀瓘《书断》卷下,《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② [宋]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87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1页。
    ④ [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三,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195页。
    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2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291页。
    ②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32页。
    ③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④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三,《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5557页。
    ⑤ [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五、[宋]李诫《营造法式》卷二均引。
    ⑥ [宋]欧阳修《集古录》卷六,《石刻史料丛书》乙编,艺文印书馆据光绪丁亥校刊行素草堂藏版原刻影印,1976年版。
    ①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9页。
    ② [清]冯武《书法正传》,《万有文库》第11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③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指海》十二集,大东书局影印本,1931年版。
    ④ 李丹《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①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5页。
    ② [宋]赵明诚《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1991年版。
    ③ [宋]朱长文《墨池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④ [宋]陈思《宝刻丛书》,十万卷楼丛书本。
    ⑤ [宋]陈思《书小史》卷九,清光绪二十二年武林往哲遗著本。
    ⑥ [宋]高似孙《纬略》,《守山阁丛书》本。
    ⑦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① [明]孙矿《书画跋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清]陈昌图《南屏山房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清]方浚颐《二知轩诗续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5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宣统顺德邓氏风雨楼本。
    ②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18,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9页。
    ① [清]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清]石韫玉《独学庐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 [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平津馆丛书本。
    ① [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清]冯武《书法正传》,《万有文库》第11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④ 施安昌《宋拓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⑤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李邕》,荣宝斋出版社,1997,页391页。
    ① [宋]欧阳修《集古录》卷六,《石刻史料丛书》乙编,艺文印书馆据光绪丁亥校刊行素草堂藏版原刻影印,1976年版。
    ② [宋]陈思《宝刻丛书》,十万卷楼丛书本。
    ③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指海》十二集,大东书局影印本,1931年版。
    ① [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宋]赵明诚《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1991年版。
    ①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② [明]孙矿《书画跋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1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宣统顺德邓氏风雨楼本。
    ① [清]王昶《金石萃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宋]赵明诚《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1991年版。
    ②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① [宋]赵明诚《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1991年版。
    ②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指海》十二集,大东书局影印本,1931年版。
    ① [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 参考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
    ② 以上参见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
    ③ [唐]窦众《述书赋》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1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5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73页。
    ⑤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8页。
    ⑥ [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9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①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第409-410页。
    ② [清]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中国书店据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第十三册,1985年版,第211页。
    ③ [清]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3-854页。
    ④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46贝。
    ③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8页。
    ④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第166页。
    ⑤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73页。
    ⑥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6页。
    ⑦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8页。
    ①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②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③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④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46页。
    ①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第166页。
    ②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73页。
    ③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6贝。
    ④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⑤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46贝。
    ③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8页。
    ④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第166页。
    ⑤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73页。
    ⑥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6页。
    ⑦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② [宋]朱长文《墨池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12,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6页。
    ③ [清]张英、王士祯《渊鉴类函》,中国书店据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影印本第十三册,1985年版,第211页。
    ④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① [宋]陈思《书小史》卷一,清光绪二十二年武林往哲遗著本。
    ②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54页。
    ③ 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① [唐]张怀瓘《张怀瓘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229页。
    ②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6页。
    ① [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846页。
    ②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8页。
    ③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第166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73页。
    ⑤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三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8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6页。
    ⑥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837,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①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明金陵徐智督刊本。
    ②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明金陵徐智督刊本。
    ③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1页。
    ①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0页。
    ② [元]刘大彬《茅山志》,《续修四库全书》史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②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4页。
    ③ [唐]颜真卿《颜鲁公全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④ [唐]颜真卿《颜鲁公全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⑤ [元]刘大彬《茅山志》,《续修四库全书》史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8页。
    ⑦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3页。
    ②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59页。
    ③ [唐]颜真卿《颜鲁公全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清董诰《全唐文》卷三百四十、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一百十九、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本均引颜氏所言。
    ④ [元]刘大彬《茅山志》,《续修四库全书》史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4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98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1页。
    ④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0页。
    ⑤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后晋]刘响《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3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98页。
    ③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0页。
    ④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1页。
    ⑥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2页。
    ⑦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1页。
    ⑧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2页。
    ② [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知不足斋本。
    ① [清]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 [唐]灵一等《唐四僧诗》,《禅门逸书初编》,明文书局,1981年版。
    ① [唐]独孤及《毗陵集》卷九,《四部丛刊》影印亦有生参校刊本。
    ②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9-360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3页。
    ②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27页。
    ④ [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知不足斋本。
    ⑤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十四,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18页。
    ⑥ [清]高仲武《中兴闲气集》,《四部丛刊》据明本影印,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1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7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2页。
    ④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3页。
    ⑤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05页。
    ②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2页。
    ③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2页。
    ④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7页。
    ⑤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42页。
    ⑥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①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86页。
    ②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0页。
    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19页。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10页。
    ⑤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4页。
    ⑥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45页。
    ⑦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65页。
    ①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八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6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2页。
    ③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17页。
    ④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⑤ [清]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广陵书社,2010年版,第3138页。
    ⑥ 傅刚《俄藏敦煌写本中Φ242号<文选注)发覆》,《文学遗产》2000年4期,第43-54页。
    ⑦ 刘明《俄藏敦煌Φ242(文选注)写卷臆考》《文学遗产》2008年2期,第30-39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7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1页。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2页。
    ②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第1017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4页。
    ①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0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7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1页。
    ④ [明]焦兹《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0页。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7页。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1页。
    ① [明]顾起元《说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96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2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4页。
    ③ [明]邵经邦《弘简录》卷五十二,《续修四库全书》3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
    ④ 罗清泉《两(唐书·李邕传)正补》,《广西师院学报》1999年12月。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3页。
    ①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0页。
    ②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页。
    ③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98页。
    ④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3页。
    ⑤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143页。
    ① 参见尹占华《“五窦”及其诗论略》,《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9月。
    ② 杨军《唐人别集提要》,《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12月,第43-47页。
    ① [宋]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1页。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3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5页。
    ④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97页。
    ⑤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2页。
    ⑥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五,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333页。
    ⑦ 参见尹占华《“五窦”及其诗论略》,《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9月。
    ⑧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0页。
    ⑨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3页。
    ①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8页。
    ②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96页。
    ③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④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四,《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33页。
    ⑤ 李铭敬《日本及敦煌文献中所见(文场秀句>一书的考察》,《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6页。
    ⑦ [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8页。
    ⑧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十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⑨ [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卷五,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第388页。
    ① [唐]吕温《吕和叔文集》卷三,《四部丛刊》119册,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5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6页。
    ③ [宋]范晔《后汉书》卷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87页。
    ①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4页。
    ① [清]李祖望《文选注考》,《锲不舍斋文集》卷二,清光绪年间李氏半亩园刊本。
    ① [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43页。
    ② 以上参考杨继龙《李邕书法论》,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3月。
    ③ 以上参考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5月。
    ① 有以曲江为钱塘江,汪中《述学·广陵曲江证》有驳论。
    ②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6,第1765页。
    ① [元]陶宗仪、[清]陶珽《说郛》一百二十卷本之卷五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6页。
    ② [清]黄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1992年,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794页。
    ③ 国学扶轮社《古今说部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据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5年再版影印,1991年版。
    ① 据陈垣先生考证,见汪智超《陈垣史源学杂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页。
    ①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75-476页。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6页。
    ③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6、第1765页。
    [1][明]盛仪等:《[嘉靖]惟扬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2,1981年版。
    [2][明]杨洵、陆君弼等:《[万历]扬州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5,1991年版。
    [3][清]雷应元等:《[康熙]扬州府志》.北京: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3,1992年版。
    [4][清]崔华等:《[康熙]扬州府志》.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14-215册,1997年版。
    [5][清]阿克当阿等:《[嘉庆]扬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1-42,1991年版。
    [6][清]姚文田等:《[嘉庆]广陵事略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699册,2002年版。
    [7][清]方浚颐等:《[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2,1991年版。
    [1][明]张宁等:《[万历]江都县志》.北京: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2册,1992年版。
    [2][清]李苏等:《[康熙]江都县志》.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10-11,2005年版。
    [3][清]五格等:《[乾隆]江都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
    [4][清]王逢源等:《[嘉庆]江都县续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6,1991年版。
    [5][清]谢延庚等:《[光绪[江都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 成,江苏府县志辑67,1991年版。
    [6]陈肇燊等:《[民国[江都县新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7,1991年版。
    [7]钱祥保等:《[民国[江都县续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7,1991年版。
    [1][清]焦循:《北湖小志》.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2][清]沅先:《北湖续志》.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3][清]沅先:《北湖续志补遗》.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4][清]吴耆德:《瓜洲志》.上海: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5册,1992年年版。
    [5][清]于树滋:《瓜洲续志》.上海: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5册,1992年版。
    [6][清]徐成敟等:《[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3-44,1991年版。
    [7]钱祥保等:《[民国]甘泉县续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3-44,1991年版。
    [1][明]申嘉瑞等:《[隆庆]仪真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5,1981年版。
    [2][清]胡崇伦等:《[康熙]仪征县志》.北京: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3册,1992年版。
    [3][清]王检心等:《[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5,1991年版。
    [1][清]杨宜仑等:《[嘉庆]高邮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6,1991年版。
    [2][清]左辉春等:《[道光]续增高邮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6,1991年版。
    [3][清]龚定瀛等:《[光绪]再续高邮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7,1991年版。
    [4]胡为和等:《[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7,1991年版。
    [5]宣哲:《高邮志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7,1991年版。
    [6]宣哲:《高邮志余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7,1991年版。
    [1][明]汤一贤等:《[隆庆]宝应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9,1990年版。
    [2][明]宋左等:《[嘉靖]宝应县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5,1981年版。
    [3]戴邦桢等:《[民国]宝应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9,1991年版。
    [1][清]王有庆等:《[道光]泰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1991年版。
    [2]郑辅东等:《[民国]续纂泰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1991年版。
    [3]任钰等:《[泰州]新志刊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0,1991年版。
    [1][清]杨激云等:《[光绪]泰兴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8,1991年版。
    [2][清]王元章等:《[宣统]泰兴县志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8,1991年版。
    [1][清]梁园棣等:《[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 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8,1991年版。
    [2]李恭简等:《[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8,1991年版。
    [1][明]王叔杲等:《[嘉靖]新修靖江县志》.北京: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3册,1992年版。
    [2][清]郑重等:《[康熙]靖江县志》.北京:中国书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4册,1992年版。
    [3][清]叶滋森等:《[光绪]靖江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8,1991年版。
    [1][宋]王尧臣、[清]钱东垣:《崇文总目辑释》.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
    [2][清]姚振宗:《后汉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本.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版。
    [3][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5]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6]顾麟文:《扬州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7][宋]郭若虚:《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8][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9][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元]陈旅:《元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明]宋濂:《元史·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14][明]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6][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7]黄钧宰:《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
    [1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9][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洪焕椿:《浙江方志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6][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上海书店据1929年武进陶氏逸园景刊洪武本影印.1984年版。
    [27]谢国祯:《江浙访书记》.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28]陈道瑾、薛谓涛:《江苏历代医人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29]朱福烓等:《扬州史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0]章石程:《扬州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1]张郁明等编:《扬州八怪诗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2]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3][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5][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36][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重刻本.1990年版。
    [37][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8]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39]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40]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1]朱福烓:《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胡明:《扬州文化概观》.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4]黄苇等:《方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5][明]何乔元:《闽书》卷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扬州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唐]张怀瓘:《张怀瓘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8]潘宝明:《维扬文化概观》.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隋唐五代一李邕》.荣宝斋出版社.1997年版。
    [50]扬州老年大学《扬州历代诗词》编委会:《扬州历代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郑振铎:《西谛书话》.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2][清]焦循:《扬州图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3]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骆伟:《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6]杨廷福:《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8]马家鼎:《扬州文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董玉书:《芜城怀旧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0]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1]吴子辉:《扬州建置笔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2]郭明道:《扬州琼花诗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3]王振世等:《扬州览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4]田涛:《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汉籍善本书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65]王澄:《扬州刻书考》.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66]朱正海:《扬州历史名人》.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67][清]焦循:《邢记》.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68]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69]扬州市档案局:《东西南北扬州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0][清]焦循:《扬州足征录》.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71][清]汪中:《广陵通典》.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7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73]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74][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7]蒋寅:《清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8][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9]柯玲:《民俗视野中的清代扬州俗文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80]北京图书馆古籍馆:《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1]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82]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5]曾学文:《书海沧桑:扬州名书》.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86]徐立望:《嘉道之际扬州常州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澳]安东篱:《说扬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88]陈肖静:《扬州文化与旅游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陆铨:《泰县著述考》卷六:《地方经籍志汇编》册16.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90]方盛良:《清代扬州徽商与东南地区文学艺术研究:以“扬州二马”为中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91]戴健:《清初至中叶扬州娱乐文化与文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2]李丹:《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93]赵任飞:《绍兴图书馆馆藏古籍地方文献书目提要》.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
    [94]李贵生:《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5]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96]吕鸿:《处州文化与地方文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施安昌:《宋拓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98]崔富章:《楚辞书录解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99]曾学文:《扬州著述录》.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版。
    [100][清]汪廷儒:《广陵思古编》.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版。
    [101]赵昌智:《扬州文化通论》.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版。
    [102]《扬州年鉴》编纂委员会:《扬州年鉴》.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009年版。
    [103]赵昌智:《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扬州:广陵书社,2009-2011年版。
    [1]王勤金:《扬州邗江县杨庙唐墓》[J].《考古》,1983,(09)
    [2]蔡贵华:《扬州地方志对淮南书局的记载》[J].《文献》,1989,(04)
    [3]许卫平:《<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编纂要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02)
    [4]王振忠:《明清淮南盐业与仪征民俗》[J].《《盐业史研究》,1994,(04)
    [5]周长源,马富堃:《略论扬州出土的唐代陶瓷枕》[J].《文物春秋》,1997,(01)
    [6]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J].《盐业史研究》,1998年,(04)
    [7]朱宗宙:《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J].《盐业史研究》,1999,(02)
    [8]王成:《明清时期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 科版)》,1999,(05)
    [9]程遂营:《也说“扬一益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10]许卫平:《清代扬州学者方志学成就简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
    [11]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文人“雅集”》[J].《盐业史研究》,2001,(02)
    [12]陈建勤:《清代扬州盐商园林及其风格》[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13]都晓梅:《唐人咏扬州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4]许卫平:《论晚清时期的方志学》[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15]张连生:《论清代扬州学派的扬州地方史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16]季鹏:《地理环境变迁与城市近代化一一明清以来扬州城市兴衰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
    [17]赵昌智:《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18]陆勤:《近五十年来扬州方言语音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9]许卫平:《略论扬州的私志》[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20]刘扬忠:《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07)
    [21]丘慧莹:《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活动研究》[J].《戏曲研究》,2005,(01)
    [22]蒋寅:《王士镇与江南遗民诗人群》[J].《北京大学学报》,2005,(05)
    [23]杨飞:《清代苏州昆曲艺人在扬州的流布与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24]张宏生:《王世贞扬州词事于清初词坛风会》[J]《文学遗产》,2005,(05)
    [25]吴春彦:《晚清文学家周伯义及其小说(扬州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7]柯玲:《俗文学的地域个性与都市消费情结》[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28]顾雷兵:《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5.
    [29]江太新,苏金玉:《明清扬州繁华之探讨》[J].《盐业史研究》,2006,(03)
    [30]闾新华:《明清时期扬州下层小民经济生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1]王传东,张莉:《从汉语成语角度研读古代扬州文化》[J].《淄博师专学报》,2007,(04)
    [32]刘纯斌:《清初扬州遗民词人及其作品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33]杜本明:《唐代小说中的扬州印象》[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36]孙新华:《清初扬州遗民诗人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37]王汉:《汪望与“怪以八名”》[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8]郑玲:《北宋扬州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39]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
    [40]刘琉:《从评话<皮五辣子>看扬州传统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1]王博琼:《唐代扬州工商业发展的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2]鲍开恺:《扬州卢见曾幕府戏曲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3]张文敏:《两汉扬州官吏考析》[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44]黄翔:《龙虬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45]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家学述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46]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7]戴光中:《扬州地理区位变迁与经济发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8]叶珏:《明遗民个案分析:吴嘉纪扬州文学活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9]卢凤萍,黄大昭,宋立:《论扬州盐商的尚儒特质和旅游事业》[J].《盐业史研究》,2009,(01)
    [50]黄禹康:《寻访扬州盐商古宅》[J].《钟山风雨》,2009,(06)
    [51]郁步生:《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52]李有强:《王士禛主导下的广陵词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3]朱韫慧:《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4]朱宗宙:《“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J].《中国文化遗产》,2010,(03)
    [55]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56]郭远霜:《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7]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58]高雯.《<广陵潮>蕴含的扬州古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59]王鑫:《盐商郑氏家族文学文化活动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60]王丽娟:《“扬州二马”文学活动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61]钱宁罗:《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62]蔡锦芳:《清代扬州风雅盐商马日璐生卒年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01)
    [63]孙文静:《郑元勋(媚幽阁文娱>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64]王连琦:《卢见曾在扬州的文学活动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
    [65]王蓉:《隋唐扬州诗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66]刘赛男:《顺康之际广陵词坛扬州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