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世界范围内许多产业的发展已经或正在从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向更加灵活、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变,从而使专业化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部门中的大量专业化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彼此间紧密的生产合作或市场交易网络形成产业集群,这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不少地区正是依靠产业集群的集聚效益取得了经济上的极大优势,如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专业化产业区以及“块状经济”等。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就业水平,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了我国国家竞争力。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模仿多于创新,产品雷同,在价值链中大都定位于价值量很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存在“逐底”和“锁定”现象。这一方面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短期内容易陷入价格的恶性竞争,在国际贸易中频繁地遭受制裁;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又会面临来自那些更具价格优势区域企业的竞争和威胁,极易被它们所取代。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及时进行升级的产业集群才能保持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由此,本文将我国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并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梳理。
     第一章主要对产业集群进行理论考察。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有关基础理论,包括产业集群的涵义和性质、特征和类型,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等。
     第二章对产业集群升级进行一般性分析,明确整个论文的核心概念。首先界定产业集群升级的涵义,指明产业集群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产业集群升级应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升级、内部组织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升级及外向关联升级等四个方面,然后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初步设计了产业集群升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进一步量化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框架基础。
     第三章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首先简要介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概括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作用,然后以制造业为例,对我国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制造业中各行业的数据再次证实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特点。接着指出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强竞争优势与低附加值并存的矛盾,并对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出路在于及时升级,从而说明了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章至第七章具体分析如何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第四章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力:集群创新。在介绍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创新的主要特点,论证了集群创新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即集群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力,随后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增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推动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合理定位,提高创新绩效;加强产业集群技术学习,促进创新成果扩散等。
     第五章和第六章依次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内部和外部途径。第五章主要从产业集群内部治理的角度分析如何促使我国产业集群升级。分析了产业集群治理的动因和必要性,介绍了产业集群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并探究了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分工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及交易网络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为实现我国产业集群升级所须采取的集群治理措施。
     第六章从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外部途径。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随后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与地理集聚性的内在关系,接着说明产业集群的空间等级特征,并认为这一特征是造成我国许多经济发展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所在,指出我国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之路就是不断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朝着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在本章最后一节,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四大战略:产业转移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集群品牌带动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第七章主要是分析政府如何实施产业集群政策来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升级。首先介绍产业集群政策的涵义,指出它与传统产业政策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产业集群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产业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然后介绍产业集群政策在欧盟与日本等国家的实践状况,随后对我国所实施的产业集群政策进行回顾分析,并与国际经验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当前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些政策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整顿市场秩序,为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推进产业集群向生态化、循环经济型发展;推动产业集群跨区域融合;与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升级
As a resul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round the world the production modes of many industries have been or are being from high-volume,standardized to more flexible,personalized and small-batch,which lead to the emerg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specialized Enterprises.Industry clusters arose through close mutual co-operation or market transaction networks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ized enterprises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s in the same industry or related industries,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a world economic phenomenon.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ny areas o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have made great economic advantages depending on the cluster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s,such as professional town in Guangdong,specialized industrial park and "massive economy" in Zhejiang,and so 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has promoted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improved the level of employment,and enhanced our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owever,the majorit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still mainly rely on low-cost advantage to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with products with low technological content,imitation more than innovation,and similar products.The products are located in the very low value,can only get lower value-added,and there exists "pursuing end" and "locking" phenomenon.In the short term,this will make enterprises of clusters fall into a vicious price competition and suffer trade sanctions frequentl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in the long term,this will make enterprises of clusters face competition and threat from enterprises of regions with more price advantage,and be replaced easily.Therefore,in the context of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e cluster development is like riding a boat,forward or backward,and only the timely upgrade can industrial clusters maintain and gain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refore,the article selects the upgrade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as a study.
     Introduction:to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ackground,and briefly review and sort the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Chapter 1:to study industry clusters theoretically.Introduce the relevant basic theories,including the meaning and nature,characteristics and type,an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nd so on.
     Chapter 2:to generally analyz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cluster,and make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entire paper clear.First of all,define the meaning of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s,poi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s should include technical innovation,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leading industries and export-oriented industries.Then analyze the upgrading mod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Lastly,preliminary desig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upgrading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further quantitative of upgrading.
     Chapter 3: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Firstly, briefly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summari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role,then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confirm the conclusion I have made on th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n point out the existence of paradox,namely "stro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the low value-added co-exist",and analyze the reasons deeply.Finally point out that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lies in the timely upgrading which is important and urgent.
     Chapter 4 to Chapter 7:to research how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Chapter 4 mainly explain tha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upgrading.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luster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and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uster innovation and cluster upgrading,namely cluster innovation is the original driving force of cluster upgrading.Put forward to measures to enhance abilities of cluster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lacing of cluster innovation,including build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o promote cluster innovation,making enterprises locate reasonable to enhance innovational performance,strengthen the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romote products of innovation diffuse.
     Chapter 5 and chapter 6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nels of cluster upgrading.
     Chapter 5 mainly analyze how to upgrade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governance of the cluster.Research the motivation and necessary of upgrading,introduce the cluster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explore relev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ivision of network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ocial relations networks,trade networks,as well as som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cluster upgrading.Chapter 6 analyze the external channels of promoting cluster upg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king clusters embed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Firstly,introduce the governance mode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gmentation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the next explain the spatial grade characteristics,and believe that this characteristic can explain many unreaso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and point out that the future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s to go up high value-added segments from low-end.In this chapter,put forward four strategies on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industry transfer strategy,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the cluster brand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ed strategy.
     Chapter 7:mainly analyze how to implement cluster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upgrade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s.First introduce the meaning of cluster policies,, analyz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cluster polici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policies,th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uster policies and cluster upgrading,and the industry Cluster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Then review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and compare it with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Next point out the policy options:to develop producer services to promote clusters upgrading,to rectify market order to create a goo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r cluster development,to develop the eco-cluster and cycle economic cluster,to promote the cross-region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cluster,establish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the upgrade of our cluster.
引文
[1]迈克·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1]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页。
    [1]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1]此案例参考徐强:《产业集群因何而生—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2]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概要”第6页。
    [1]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1]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1]魏守华、赵雅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
    [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2]魏守华、石碧华:《企业群的竞争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1]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Humphrey,J.and Schmitz,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Humphrey,J.and Schmitz,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 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Kaplinsky,R.and Morris,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
    [1]作者在冉庆国等的文章《产业集群的衰退原因及其升级研究》(《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中的“集群升级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图基础上修改而成。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1]惠宁:《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该模型参考李玉连:《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
    [1]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4期。
    [2]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供应商群体为了维持或强化长期的协作关系,追随旗舰企业或按照其战略意图在特写的地理区位组建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集群。
    [1]转引自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之三 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143页。
    [2]该数据引自吴为民:《浙江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升级》,中央党校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2页。
    [1]该数据引自余国扬:《专业镇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2]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加速升级》,《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3]根据各地统计信息网上的《2007年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
    [1]根据各地统计信息网上的《2007年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2]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1]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2]浙江省经贸委:《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浙江经济》2006年12期。
    [1]转引自吕文栋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
    [1]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1]吴为民:《浙江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升级》,中央党校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0页。
    [2]龚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困境》,《经济导刊》2006年第4期。
    [3]古继宝等:《我国产业集群不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
    [4]陈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缺陷》,《中国纺织》2004年第8期。
    [5]王缉慈:《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6期。
    [1]吴勤堂:《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2]浙江省经贸委:《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浙江经济》2006年12期。
    [1]浙江省经贸委:《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浙江经济》2006年12期。
    [2]龚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困境》,《经济导刊》2006年第4期。
    [3]《2006年我国贸易摩擦大事记》,《中国经济信息》2007年第8期。
    [4]胡晓虹:《中国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到来》,《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潘家玮等:《2005年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政策瞭望》2006年第7期。
    [1]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2]于清教:《不要误读中小企业生死劫》,《中国信息报》2008年9月18日第5版。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页。
    [2]同上,第71-73页。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98页。
    [2]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3]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导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转引自罗伟等:《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迈克尔·波特:《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84页。
    [1]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1]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8页。
    [2]该部分资料主要参考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212页。
    [1]曾刚、文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7期。
    [2]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翁才银、罗有贤:《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该处资料引自盖文启:《创新网络 区域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1]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1]伊丽莎白·切尔:《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4页.
    [1]朱华友、丁四保:《产业集群治理:一个基于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的视角》,《经济地理》2006年第6期。
    [2]转引自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杨慧:《产业集群治理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期。
    [2]刘恒江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3]郑建伟等:《基于产业集群的治理结构创新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李文秀:《全球化视角下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升级》,《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杨树旺等:《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杨慧:《产业集群治理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期。
    [2]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8期。
    [1]夏兰、周钟山:《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2]刘孟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于绍兴产业簇群及其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刘孟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基于绍兴产业簇群及其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3页。
    [1]夏兰、周钟山:《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1]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249页.
    [2]史晋川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1]以上案例参见郭金喜:《产业集群升级:一个行业协会治理视角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7页。
    [1]黄永明等:《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国外文献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以浙江平湖光机电产业为例》,《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整理自:Gereffi,Humphrey,Sturgeon: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 February 2005:78-104.
    [1]“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就有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
    [1]“微笑曲线”据说最早是由中国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用来描述生产个电脑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特征。如果用图表示制造工序流程中的附加价值,就好似微笑的嘴形,因此被人们称为“微笑曲线”。
    [2]文嫮、曾刚:《上海浦东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期。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1]该案例引自任家华:《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0页。
    [2]该处两案例引自郑海涛等:《走向高端——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416页。
    [1]Philip Raines,The cluster Approach and the Dynamics of Regional Policy-making[R],Regional and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aper,Number 47,Sep,2001.
    [2]Gert-Jan Hospers and Sjoerd Beugelsdijk,Regional Cluster Policies:Learning by Comparing[C],KYKL OS,Vol.55-2002-Fasc.3:381-402.Hospers,G.,Beugelsdijk,S..Regional Cluster Policies:Learning by Comparing?[J].Kyklos,2002,55(3):381-402
    [3]刘恒江、陈继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外国经济管理》2004年第11期。
    [1]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外国经济管理》2004年第10期。
    [1]该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李力等:《欧盟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2]俞培果:《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5期。
    [1]王晓燕:《苏州地区产业集群政策研究》,广州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是该文件的附件。
    [1]梅丽霞:《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9页。
    [1]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M].科学出版社,2004.
    [2]陈平,盛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盖翊中.企业集群演化研究的网络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8]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经合组织.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M].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
    [10]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李正风等.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梁琪.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13]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4]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5]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6]刘孟达.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基于绍兴产业簇群及其竞争力的实证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7]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8]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9]吕中楼.新制度经济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之三:集群:中国经济的龙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钱志新.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23]芮明杰,刘明宇.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4]尚勇,朱传柏.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5]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6]史晋川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7]宋涨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3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立军.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3]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科学出版社,2003.
    [34]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5]夏兰,周钟山.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6]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37]余国扬.专业镇发展导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8]张辉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9]喆儒.产业升级: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0]郑海涛,周海涛.走向高端—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1]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4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浙江大学出版,2003.
    [43]朱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4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3.
    [45][美]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47][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48][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9][以]夏伊.网络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0][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1]安曼,杨敏.基于治理结构演进的集群治理模式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2]包卿,陈雄.全球与地方交互治理下的永康休闲运动四集群产业的升级[J].世界地理研究,2007,(6).
    [3]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7).
    [4]曹群.产业集群的升级: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J].学术交流,2006,(9).
    [5]曹休宁.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J].学海,2006,(5).
    [6]畅铁民.推动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企业业务演化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9).
    [7]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8]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9]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论综述[J].南都学坛,2007,(3).
    [10]陈树文,聂鸣.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能力升级的阶段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11]陈伟鸿.基于分工网络治理的产业集群演进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
    [12]陈小文.全球价值链上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升级[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
    [13]陈晓涛.产业集群的衰退机理及升级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
    [14]陈雪梅.利用金融服务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J].财经界,2006,(9).
    [15]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8,(2).
    [16]崔焕金.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8).
    [17]邓超红.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18]丁伟,钱省三.基于地域化与全球化双向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J].科学学研究,2005,(12).
    [19]杜娟.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研究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8).
    [20]杜庆彬.基于价值链的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调查分析[J].特区经济,2007,(8).
    [21]杜庆彬.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途径问题实证分析—以绍兴柯桥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江淮论坛,2007,(5).
    [22]段文娟,聂鸣.价值链治理对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巴西西诺斯谷鞋业集群为例[J].软科学,2006,(2).
    [23]冯曙军.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升级[J].河南科技,2007,(6).
    [24]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25]傅允生.专业化产业区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财经论从,2005,(1).
    [26]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7]龚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困境[J].经济导刊,2006,(4).
    [28]古继宝,高杨.我国产业集群不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29]顾强.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加速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07,(4).
    [30]郭金喜.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依赖和蝴蝶效应耦合分析[J].经济学家,2007,(3).
    [31]郭亮.中国家电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J].经济纵横,2007,(8).
    [32]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4,(22).
    [33]韩建军.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的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3,(8).
    [34]胡晓虹.中国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到来[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5]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4).
    [36]黄花叶.集群政策与传统产业政策之分析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04,(3).
    [37]黄健康,蒋伏心.嵌入跨国公司价值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
    [38]黄喜忠,杨建梅.集群治理的一般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39]黄永明,聂鸣.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国外文献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3).
    [40]惠宁.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6,(2).
    [41]贾生华,吴晓冰.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浙江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06,(4).
    [42]江清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浙江慈溪、义乌、桐乡典型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7,(1).
    [43]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44]井然哲,覃正,韩景倜.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2).
    [45]科学规划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对深圳市龙岗区特色产业集群情况的调查[J].中国经贸导刊,2007,(18).
    [46]蓝庆新.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宁波党校学报,2007,(1).
    [47]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48]李恒.边界渗透性、企业能力与产业集群治理[J].软科学,2006,(6).
    [49]李恒.模块化生产的激励机制与产业集群治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
    [50]李杰,罗卫东.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1).
    [51]李君华,彭玉兰.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52]李力,曹雄军,宋姣英.欧盟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2008,(1)
    [53]李生校,王华锋.深度一体化: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J].浙江经济,2007,(6).
    [54]李文秀.全球化视角下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升级[J].武汉大学学报,2006,(3).
    [55]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J].南开管理评论,2002,(3).
    [56]李永刚.中小企业群落式生成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4,(8).
    [57]李玉连.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58]梁军.低成本战略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7,(2).
    [59]林建新.产业集群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6,(14).
    [60]林健,范佳凤.民营企业集群恶性竞争及集群升级研究—恩平麦克风及电声集群案[J].软科学,2007,(10).
    [61]林善波,蔡秀玲.沿海地区计算机制造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7,(1).
    [62]刘冰,高闯.组织信息体制、制度化关联与高技术企业集群治理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6,(3).
    [63]刘恒江,陈继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64]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管理,2004,(10).
    [65]刘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企业活力,2007,(5).
    [66]刘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5).
    [67]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改革,2003,(9).
    [68]陆成裕.促进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治理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
    [69]逯小平,杨建平.强势企业品牌助携产业集群升级[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70]吕孟荣.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1]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72]马建会.产业集群升级:助推广东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广东经济,2006,(7).
    [73]梅丽霞.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
    [74]梅丽霞.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科研管理,2005,(9).
    [75]梅述恩,聂鸣.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国外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研究,2006,(10).
    [76]梅述恩,聂鸣.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以晋江鞋企业集群为例[J].科研管理,2007,(4).
    [77]梅述恩,聂鸣.区域品牌的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集群升级—以广东东莞大朗毛织企业集群为例[J].经济管理,2006,(13).
    [78]聂鸣,李俊.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1).
    [79]聂鸣,刘锦英。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及升级前景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
    [80]潘家玮等.2005年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政策瞭望,2006,(7).
    [81]齐东平.中间性组织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功能[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82]谯薇.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1).
    [83]秦兴方.促进原发性产业集群升级的一种模式—江苏杭集洗漱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2007,(3).
    [84]秦政强.全球价值链下嘉善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变[J].商场现代化,2008,(4).
    [85]冉庆国,黄清.产业集群的衰退原因及其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07,(3).
    [86]任宝,李鹏飞,王缉慈.产品品牌数量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展,2007,(6).
    [87]任志安,李梅.企业集群的信用优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88]余明龙.基于产业组织调整的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以浙江嘉兴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6,(11).
    [89]苏桂富,刘德学,卜国琴.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2005,(2).
    [90]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8).
    [91]孙慧中.不同网络治理模式下知识共享的特点与利用[J].现代财经,2007,(6).
    [92]孙沛东,徐建牛.国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2004,(7).
    [93]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制鞋业的地方集群升级—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6,(1).
    [94]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04,(13).
    [95]唐勇.企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内涵与关系[J].浙江学刊,2004,(1).
    [96]汪国银,刘芳.产业集群治理:动因\结构与机制[J].经济问题,2007,(6).
    [97]汪少华,汪佳蕾.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网络重构研究[J].科研管理,2007,(3).
    [98]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99]王海光.企业集群与民间商会:一个共生治理视角的解释[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100]王核成,姜秀勇.本地网络.外部知识联系及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探讨[J].经济论坛,2007,(2).
    [101]王君.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J].学术研究,2002,(9).
    [102]王君.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
    [103]王雷.国际上四种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4).
    [104]王蕾.基于跨国公司的区域集群技术演进路径及优化措施—以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7,(6).
    [105]王立军.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集群治理—对于浙江地方产业集群和谐发展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106]王立军.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特区经济,2004,(10).
    [107]王帅力,单汨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升级分析[J].科研管理,2006,(3).
    [108]王帅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探—产业集群升级与循环经济发展互动机制.金融经济,2007,(4).
    [109]王新安.企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来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
    [110]王雅芬.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5).
    [111]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7,(4).
    [112]王瑛,郭熙保.基于后发优势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战略[J].求索,2007,(10).
    [113]魏后凯.论我国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J].中州学刊,2006,(3).
    [114]魏守华,赵雅沁.企业群的概念意义与理论解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
    [115]魏旭,赵桂杰.基于集群式创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模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4,(9).
    [116]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4).
    [117]邬爱其,张学华.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匹配性地方政府行为—以浙江海宁皮革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12).
    [118]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7).7
    [119]吴建明,夏晓军.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J].企业经济,2007,(4).
    [120]吴军民.行业协会研究综论:在国家与社会之间[J].理论与改革,2007,(4).
    [121]吴强军.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以永康小五金产业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4,(3).
    [122]吴勤堂.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5,(1).
    [123]吴卫锋.服务业发展与福建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124]武盈盈.供应链联盟产业集群与集群升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25]夏京文.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嵌入性与内生性缺陷[J].税务与经济,2007,(3).
    [126]谢先达,周春蕾.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
    [127]徐爱乐.温州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低成本优势的弱化及新竞争条件下的发展瓶颈[J].江苏商论,2007,(5).
    [128]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29]徐竹青.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演化分析与政策支持[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130]杨慧.产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
    [131]杨慧.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探析[J].科学学研究,2007,(4).
    [132]杨慧.产业集群治理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7,(1).
    [133]杨曼利.创业型经济在产业集群风险防范与升级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6).
    [134]杨树旺,易明.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J].宏观经济研究,2008,(1).
    [135]杨毅,赵红.企业集群的生态学诠释[J].工业技术经济,2004,(5).
    [136]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长江论坛,2004,(4).
    [137]姚芳.论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创新[J].理论月刊,2006,(10).
    [138]尹寅,陈炯斌.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线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4).
    [139]于秀婷,史占中.产业集群的演化和阶段性成因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5,(1).
    [140]俞培果.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6,(5).
    [141]曾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4).
    [142]曾刚.上海浦东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
    [143]詹霞.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144]张百尚.广东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升级研究[J].广东科技,2007,(6).
    [145]张辉,喻桂华.从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层性来探讨上海对江、浙县域辐射.生产力研究,2005,(7).
    [146]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J].产业经济研究,2004,(6).
    [147]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148]张辉.全球价值链下西班牙鞋业集群升级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1).
    [149]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基于组织分工架构的一个初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150]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一个制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逻辑视角[J].东南学术,2006,(3).
    [151]张杰,刘东.制度锁定到产业集群网络升级与困境—基于社会信任体系框架的一个新视角[J].求索,2005,(12).
    [152]张杰,刘志彪.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J].当代经济科学,2007,(3).
    [153]张景华,刘炼.基于网络治理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8).
    [154]张沛东.基于FDI产业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和支持战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155]张宇,蔡秀玲.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J].科技与经济,2006,(4).
    [156]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157]赵海东,吴晓军.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J].理论界,2006,(6).
    [158]赵海山.关系型契约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159]赵彦云.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有多强[J].中国统计.2006,(7).
    [160]浙江省经贸委.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161]郑建伟,万君康.基于产业集群的治理结构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6).
    [162]郑君君,柯辉.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2007,(1).
    [163]郑忠良,刘铁.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4).
    [164]钟成材.内源型产业集群升级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6,(5).
    [165]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166]周虹.内源型与外源型产业集群升级比较[J].浙江经济,2006,(3).
    [167]周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1).
    [168]周晓艳,黄永明.全球生产体系下台湾地区的个人计算机产业集群升级[J],当代亚太,2007,(1).
    [169]朱华友,丁四保.产业集群治理:一个基于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6,(6).
    [170]朱允卫.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171]Gereffi,Humphrey,Sturgeon: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2:1 February 2005.
    [172]Hospers,G.,Beugelsdijk,S.Regional Cluster Policies:Learning by Comparing?[J].Kyklos,2002,55(3).
    [173]Humphrey,J.and Schmitz,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C].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174]Humphrey,J.and Schmitz,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27-101.
    [175]Philip Raines,The cluster Approach and the Dynamics of Regional Policy-making[R],Region al and 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aper,Number 47,Sep,2001.
    [1]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贾俐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3]李世杰.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6]任家华.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文嫮.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方产业网络升级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周虹.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鲍成发.温州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胡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东莞的IT产业集群为例[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刘斯康.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3]梅丽霞.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宁德军.技术创新与产业群升级—对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王晓燕.苏州地区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吴为民.浙江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升级[D].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