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体系,主要以民族区域自治体系的形式存在,但除此之外,还存着各种形态的民族社区政治体系。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体系是一种非国家形态的政治体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体系内的一个次级政治体系,它受国家政治体系的支配和领导,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环境变化过程中作出的适应性变迁是随着我国整个政治发展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整体上同我国整个政治发展过程同步,具有我国政治发展的一般性特点,是我国整个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体系又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生态中存在和运行的,在内部结构、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输出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民族自治地方特色,因而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又具有特殊的一面。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在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存在,但由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缓慢和细微而表现得不是十分显著。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这一建设性力量的推动下,民族自治地方社会逐渐进入转型的加速期和关键期,社会变迁巨大而深刻。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深层次和根本性变化,它伴随着政治体系在结构、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输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日益全面、深入、快速和剧烈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发展也不断形成。大致看来,这样的政治发展一方面呈现出在政府政治体系内部、从政府政治体系向非政府政治体系、在非政府政治体系内部不断拓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从物质技术层面到组织制度层面,再到政治心理层面、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系统逐渐深化的趋势。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拓展和深化,是一个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复合动力系统所推动的。在这一系统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根本性动力,它不仅为民族自治地方广泛、深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为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中新的政治元素的自然生成培育了必须的土壤,而且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造就了必要的政治动力、文化动力和社会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和社会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变迁渐趋显著,并形成了更为多样的政治发展诉求。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边缘后发的民族自治地方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外部环境中先进的政治元素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扩散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形态之中,增强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外部动力。
     到目前为止,在以经济动力为基础的复合动力系统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大致历经了启动调适、全面深入、快速推进的三阶段演变历程,这三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标志性事件。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新的一页。但这一阶段的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在动力上还相对单一和片面,主要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促进的经济发展、中央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两方面;在广度比较有限,政治发展的自发性并不明显,主要是体制内的自觉性政治发展;在深度上主要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和组织制度层面,尚未深入到民族自治地方政治体系的深层结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念特别是政治思想层面;在主题上主要是从国家层面重申和强调民族政策,逐步恢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建立新的民族自治地方。1992年开始的以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推动着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政治发展的自发性也明显增强,体制外发展日益广泛,并逐渐深入到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系统等深层结构。而在主题上,这一阶段的政治发展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创造性与建设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形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和成熟。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为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注入强大的外源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内源动力的显著增强,从而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的政治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了快速推进的趋势,在主题上则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转型过程中广泛、深入的政治发展的形成,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机制中,党委和政府的推动是主导性机制。我国的政治发展,总体上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中央高层的推动更具根本性,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而民族自治地方党委和自治机关则主要发挥了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其他机制虽然是次要的或辅助性的,但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有利于深化对推进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促进政治发展的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方案的合法性,有利于强化对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方案之实施情况的监督,促进政治发展过程的顺利展开;民族政治精英在民族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决策对政治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决定着政治活动的性质;外部政治的输入既是外部政治元素自发扩散到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中的过程,也是民族自治地方自觉贯彻中央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便形成了政治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则从正反两个方面触发和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广泛、深入的政治发展不仅需要有适宜的机制才能形成,而且其内容和要求也必须经由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这些实现途径和方式有政治改革、政治构建、自然演进和自然生成等几种。政治改革和政治构建是自觉性的实现方式,也是常态化的实现方式。政治改革不仅有效地调整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结构特别是政治权力结构、优化了政治运行机制,从而使政治体系蕴含的积极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释放,完善了政治功能的输出,实现了政治的发展,而且有效地革除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避免了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和障碍,实现了政治的健康、顺利发展。政治构建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在较高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实现方式。在新的政治因素、政治力量、政治要求、社会矛盾等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政治构建能够使政治结构更加合理、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政治机制更加灵敏、政治关系更加协调。自然演进和自然生成都是自发性的实现方式,前者主要描述的是政治形态的历史发展,后者则主要描述新的政治元素的出现,两者的政治发展功能的充分发挥都直接受制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转型进程。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进程的继续推进,它们在政治发展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将会进一步彰显出来。
     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既有我国政治发展的一般性内容,也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表现。这些一般性内容和特殊表现共同构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内容的庞大体系。这一体系可谓是包罗万象、蔚为壮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其轮廓可以概括性地勾勒为六个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恢复和新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的变迁等方面;政治权力结构的完善和运行的优化,结构的完善主要有纵向结构的改善、横向关系的协调、开放程度的提高等几种表现,运行的优化则主要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府职能模式的演变两方面体现出来;社会政治力量的发育和成长,主要表现在个体性、团体性社会政治力量的成长以及政治参与的发展等方面;民族政治关系的发展,主要有民族政治关系的利益本质不断凸显、民族政治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各民族成员政治权利意识的增强等表现;政治模式的渐进演变,主要从政治的现代化、一体化和民主化等方面体现出来;民族政治文化的变迁与更新,包括各民族群众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公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两大方面。
     民族自治地方广泛、深入的政治发展的形成和实现,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任何政治发展的意义,首先都是对政治体系和政治形态本身而言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也是如此,其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政治进步方面。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是在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它必然会彰显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意义,而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动型模式,这一意义就显得更为明显。再者,民族性因素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体系的一大特点,因而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就具有了特殊的民族发展意义。此外,政治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政治方面,政治发展则是实现政治转型的基本政治方式。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看,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促进政治的转型、增强社会转型的政治动力、建构社会转型的政治保障而推动社会转型进程的全面、快速和顺利展开。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形势是完全可以乐观看待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观念转变的滞后、既得利益的掣肘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巨变等因素的影响,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政治不稳定、政治衰败、民族区域自治不完善、政治系统功能的经济化、政府职能模式不合理、民族政治认同结构失衡、社会政治力量的成熟度偏低,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不仅使得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意义未能充分地彰显出来,而且还构成了有可能葬送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成果,阻碍民族自治地方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和障碍。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的事实表明,在社会转型进程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生态的实际,从多个方面开展政治建设,以完善其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避免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克服政治发展的困难,推动政治发展进程的顺利和成功展开。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也只能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政治建设过程中逐步前进。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政治建设,应围绕着构建完善的政治稳定机制、健全政治衰败的防治体系、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弱化政治功能输出的经济取向、构建适度平衡和引导型的政府职能模式、强化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建设、加大社会政治力量的培育力度等重大方面展开。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总是处于一定的运行过程中的,并且只有在一定的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在运行中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也使自身在结构上日趋合理、功能上日趋完备、运行上日趋有效,从而使自身逐渐由低级走向高级。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的这种演变过程,便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过程。因此,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确保政治发展进程的顺利和成功展开,将会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的不断演变。与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镇)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趋势相适应,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形态的演变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从传统性政治到现代化政治、从多样性政治到统一性政治、从民族化政治到共同性政治、从宗教性政治到世俗化政治、从家族性政治到法理型政治等几种走向。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形成机制、实现方式、现实意义、问题挑战、完善措施、发展走向等方面,也体现在发展过程、形成过程、实现过程和发展结果上。在发展过程上,由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体系享有自治的权利,整个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相对较强;在形成过程上,利益分化尤其是民族性利益分化过快、跨国民族问题、严重的生态危机、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群体性事件,以及各阶层、各群体、各民族间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在政治发展的形成过程中时常发生;在实现过程上,民族自治地方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根深蒂固的家族伦理,使得整个政治发展的实现过程都伴随着民族、宗教和宗族因素的深刻影响;在发展结果上,由于民族政治文化中的现代性积累不足,致使很多先进的政治体制、政治机制、政治理念、政治方法和技术难以有效地融入到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的实际运行过程之中,徒有其表而已。这些特殊性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是富有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政治发展,是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The system of ethnic and regional autonomy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n China, but otherwise, still has various forms of ethnic community's political system.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a form of non-state political system; it is a secondary political system with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unified multi-ethnic state, it is dominated by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adaptiv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with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existing and running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utonomous areas, has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functional output, etc,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s also a special sid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s exist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however, due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as slow and not very subtle the developmen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 Since 1978, under the impetu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gradually into the accelerated period and the key period, the social change is very tremendous and profou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integrity, deep and fundamental change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structure,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functional output and other aspects. The broad and deep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continuously for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re comprehensive, thorough, rapid and severe. Looked approximately, this political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shows continuously expand within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from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to non-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within non-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gradually deepening trend from material and technical level to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level, then to political psychological, political ideas and political value system.
     The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driven by power systems that on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based. In this system,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fundamental power, it not only laid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broad and deep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cultivated necessary soil for natural generation of new political element in the political for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ut also created necessary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power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 change in intern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and social sub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ecoming significant under the impetu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formed more diverse demand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act betwee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at belong to edge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becoming closer, advance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 spread to political for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nd enhanced the external powe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So fa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roughly after a three-stage evolution process includes that is start and adjustment,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fast forward, this three-stage have a corresponding landmark even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ld in 1978 opened a new page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 power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n this stage mainly from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entral decision-making on political reform, so seem relatively simple and one-sided; also more limited in scope, the spontaneou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not obvious, mainly the 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ithin the system; in the depth mainly embody on material and technical level and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level, not yet deep in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which is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values, especially political ideological level; the subject is reiterating and emphasizing national policy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gradual recovery the regional and ethnic autonomy system, and creating some new autonomous areas. The reform that ai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egan in 1992 mad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 spontaneou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also markedly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system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and deep into political psychology, political values and political ideological system. In them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sta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first, through creative and constructive political reform to build political formation that adapted with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second is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and maturity.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ed in 2000 not only injected strong external source of power for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ut also made the internal power more strong, and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n this stag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breadth and depth has emerged a trend of rapid advance, and the topic is building socialist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The formation of extensive and deep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many mechanisms. In these mechanisms, the promotio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On the whole,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top-down manner, the promotion of central level is more fundamental.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central level playing the role of advocator and promoter, the local party committees and autonomous self-government organ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re mainly played the role of organizer and perpetrator. Although other mechanisms is secondary or auxiliary mechanism, but also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pushing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omot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the program legitimacy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the program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aking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more smooth; national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national society playing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role, their political attitudes, political behavior,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will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external political input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external political elements spread spontaneously enters the political for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ut also conscious process that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mplement consciously the program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start of this process will form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use and promot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
     To the extensive and deep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ts formation not only needs adaptive mechanism, its achievement of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needs also adaptive ways and means. These ways and means includes political reform, political building, natural evolution, natural produce, etc. Polit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building is self-conscious achieve way, is also normalizing achieve way. Political reform adjusted not only the political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has been fully excavated and release the positive potential inherent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mprove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utput, realize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effectively get rid of many defects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voided the pitfalls and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chieved the health, successful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building is a achieve way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t a higher level. In the case of gradual increasing of new political factors, political forces, political demands, social conflicts, the political building will make political structure more reasonable, political system more perfect, political system more sensitive, political relations more harmonious. Natural evolution and natural produce is spontaneous way, the former describes mainl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forms, while the latter describes mainly the emergence of new political element, its functions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re directly subject to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ition process. Its importanc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ll be further manifested with the continue adv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not only includes general content of our polit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 special performance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se general content and special performance constitute the vast system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cont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is system can be described as all-inclusive, spectacular, involving all aspects of the content; its outline can be sketched in general terms for the six: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System;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operati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political models; the changes and regeneration in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extensive and deep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any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is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formation itself,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oo,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embody mainly on terms of promoting political progress. Meanwhil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areas form in the changes proces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so it is bound to have the meaning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caus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was a typical government-driven model, this meaning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ecomes even more obvious. Furthermore, ethnic factors are a major featur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nd thu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s the special mean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is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basic political way that realizes political tran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impotent meaning lies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a comprehensive, fast and smoothly through promoting political transition, enhancing the political power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ng political protection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ccess to the various development, and have a broad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ituation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completely optimistic. The development of anything is the unity of forward and tortuou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no exception. Because the concept behind change, vested interests of the constraints,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was not always smooth, but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political instability, political decline, national regional autonomy is imperfect,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functions, government functions of the model is unreasonabl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national political ident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of low maturity, and so on.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not only makes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not fully manifested, but also constitute the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uin the outcom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hind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ocal political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a series of challenges facing the fact tha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continues to advance the process, the need based on the actu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areas,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many areas to improve their development. The only way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ocal politics in the trap,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smooth and successful start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can only continu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 progress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ocal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uilt around a sound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stability, sound political decline of the control system, and promote innovativ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weaken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output of the economic orientation, Build an appropriate balance and guide the typ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mode,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s to increase the cultivation of strength and other major aspects.
     The political 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always in some form process of operation, and only during the operation process it can reflect the value of its existence. The political 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play to its function in the operation, but also increasingly make their own rational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becoming more complete, run on the increasingly effective, making itself gradually from low to high. This evolution of political 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s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refore,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nd ensurment of the smooth and success start of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will promote the evolving of the political 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daption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formation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show following several direction:from traditional politics to modern politics; from political diversity to political unity; from the n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s to commonality of politics; from religious politics to secular political; from family politics to legal politic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not only in the dynamic mechanism, evolution process, form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wa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issue challenges, improve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etc.,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ormation proces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have the right to autonomy,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are relatively strong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 fast of interests differentiation, especially national differentiation, cross-national problems, serious ecological crisis, terrorism, ethnic separatism and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led to non-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group events, as well as classes, groups, inter-ethnic discord and even conflict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frequent; in the development result, due to modernity of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less accumulated, resulting in a lot of advanced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an not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of ethnic autonomous politics, it seems to form only. These peculiarities indicate that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are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t exists as a special type of the whol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引文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5页。
    ②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①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③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⑤同上书,第315-319页。
    ⑥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220页。
    ②肖陆军:《论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同上文。
    ④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313页。
    ⑤同上书,第314-315页。
    ⑥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221页。
    ⑦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325页。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225页。
    ②同上书,第226页。
    ③杨明伟:《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目标模式分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
    ④巴拉吉、黄岩:《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⑤高永久、王转运:《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⑥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⑦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⑧马尚云:《关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7-329页。
    ②周平:《促进政治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③贺金瑞:《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④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①陈玉、王胜章:《少数民族地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障碍及实现途径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杨建平:《影响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非经济因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③李慧勇:《民族地区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④同上文。
    ⑤刘海霞:《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⑥经纬:《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方盛举:《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图文数据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生态政治学”词条。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③刘京西:《生态政治新论》,《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①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同上书,第31页。
    ①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52-70页。
    ②同上书,第62页。
    ③ Lucian W. Pye,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 pp.33-45.
    ④ Huntington, Samuel P.(1965),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World Politics,17:386-430.
    ⑤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256页。
    ① Robert A. Packenham,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orld Politics, Vol. XVII, October 1964. pp. 108-120.
    ②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53页。
    ①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8页。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③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页。
    ④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②姚建宗:《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③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260页。
    ④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⑤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⑥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⑦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7页。转引自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①《新知识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
    ①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②郑杭生、赵文龙:《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①林默彪:《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②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①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62页。
    ②Lucian W. Pye,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 pp.33-45.
    ③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 World Politics,1965.386-430.
    ④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256页。
    ⑤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62页。
    ⑥同上书,第62-63页。
    ①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665页。
    ②按照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可将政治体系划分为政府政治体系(即国家和政府政治体系)和非政府政治体系(即由市民社会、政党、社团和个体公民所组成的社会政治体系)两部分。政府政治体系内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属于体制内的政治发展,非政府政治体系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变迁则属于体制外政治发展的范畴。
    ③熊晓红:《论政治的系统结构》,《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版)1995年第3期。
    ④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页。
    ⑤叶笑云:《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①杨和焰:《论政治结构分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政治系统的需求要求政治系统做出反应,但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必然会影响到政治结构的转变,因为政治系统可以通过表达和压缩等功能做出反应,而不一定要调节政治结构。但当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动,或历史性的转型时,政治系统单靠功能转变并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只能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变迁,以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良性发展。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①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②施九青:《政治运行机制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③同上文。
    ④同上文。
    ①童星、文军:《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开放时代》2000年第4期。
    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郑杭生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③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④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⑤彭勃、邵春霞:《改革后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⑥目前,在我国的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仅有2个自治州和25个自治县不属于西部地区或边疆(在这里指陆疆意义上的边疆)地区。2个自治州分别是湖北的恩施州和湖南的湘西州,25个自治县分别是河北的大厂、孟村、青龙、丰宁、围场、宽城自治县,浙江的杜尔伯特自治县,湖北的长阳、五峰自治县,湖南的城步、通道、江华、新晃、芷江、靖州、麻阳自治县,广东的连南、连山、乳源自治县,海南的白沙、昌江、乐东、陵水、琼中、保亭自治县。
    ①赵利生:《迟发展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④从总体上看,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宗教结构、组织结构、意识结构、利益结构等要素有机地交织构成的完整系统,因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必然包括政治结构的变迁。但是,在本部分描述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结构变迁的目的,是为分析社会结构变迁,更确切地说,是为分析经济、文化、社会等子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对政治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等的影响,即是为描述和分析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服务的,因而将政治结构的变迁剔除在外。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83页。
    ①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①赵文科、王琪:《试论我国民族地区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②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③同上文。
    ①王刘玉、高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①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88页。
    ②同上文,第157页。
    ①剧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②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①王宗礼、谈振好、刘建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③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页。
    ④景体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陆大道、阵风旋等:《中国区城发展报告》(1997),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2页。
    ③胡鞍钢、温军:《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②乐长虹:《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述评》,《民族论坛》1992年第2期。
    ③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同上书,第100页。
    ⑤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⑥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2页。
    ⑦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贺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实事求是》2006年第6期。
    ②吴琼:《发展民族经济要立足民族文化》,《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③伍俊斌:《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②同上书,第176页。
    ③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手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⑤同上文。
    ⑥任映红:《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①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塞缪尔·亨廷顿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③同上书,第146页。
    ④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⑤同上文。
    ⑥政治参与的发展深深地受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政治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频率也较高;反之则相反。甘藏沟村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中部,包括12个社,78户,现有人口169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6.5%。全村有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五个民族,其中汉族65户,回族272户,东乡族30户,保安族6户,撒拉族5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567亩。由于地处边远,高寒阴湿,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矿产资源贫乏,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各族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因而其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能较好地反映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参与水平的提升。
    ⑦刘荣、张爱胜:《西北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研究——以甘藏沟村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⑧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4页。
    ①殷陆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②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③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④同上书,第2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①李兵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②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23(1)。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③沈世锋:《民族贫困地区腐败蔓延的特点及防止对策》,《民族论坛》2002年第3期。
    ④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①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3-84页。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版,第5页。
    ②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③ 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④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
    ⑥同上书,第233页。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②吴大因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①高永久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①魏宏森:《试论系统的层次性原理》,《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②同上文。
    ③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④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①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马起华:《政治学原来》,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736页。
    ②燕继荣:《政治模式的哲学基础——论政治价值体系与政治治理模式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④即各种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技术技能的障碍。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②王锐生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②同上书,第176页。
    ③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因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康文斌:《论民主、法制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③陈自强:《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历程、经验与面临的挑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甘肃省志·民族志》(第1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页。
    ②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③戴玉琴:《市场经济视域中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42页。
    ③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见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孙懿:《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同上文。
    ③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④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①温友祥:《继续深入开发西部这块热土——写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
    ②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同上文。
    ①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②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③林尚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论坛》2003年第11期。
    ④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⑤周平:《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①胡锦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人民日报》2003年3月5日。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人民日报》2005年3月1日。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人民日报》2005年5月27日。
    ⑤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4日。
    ⑥同上文。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②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①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2-633页。
    ①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页。
    ①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②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③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②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峰、吕霞译:《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页。
    ③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②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③Gaetano Mosca,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 Hill, 1939, p.70.
    ④莫蓉:《公务员制度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⑤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调研课题组:《关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⑥同上文。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同上书,第32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③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页。
    ④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⑤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①何云江、施雨岑:《贵州严查瓮安事件中渎职干部责任》,《文摘报》2008年7月8日。
    ①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②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②沈世锋:《民族贫困地区腐败蔓延的特点及防止对策》,《民族论坛》2002年第3期。
    ③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4日。
    ③同上文。
    ④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88页。
    ②同上文,第157页。
    ①《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①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杨景:《论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提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格桑顿珠:《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今日民族》2008年第4期。
    ②孙懿:《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调研课题组:《关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①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4日。
    ③同上文。
    ④格桑顿珠:《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今日民族》2008年第4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金东日:《行政与现代化:以中韩两国为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页。
    ②叶笑云:《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①方盛举:《政治技术研究论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同上文。
    ③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①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4日。
    ③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④朱国云:《政治社会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③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②谢俊春:《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探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③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④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⑤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88页。
    ②同上文,第157页。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②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页。
    ④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同上文。
    ③同上文。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②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③同上书,第1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199页。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②同上书,第39页。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①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同上文。
    ①任平、李必铭:《论政治文明的现代性进路——政治现代性中心视界的演进》,《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②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6页。
    ①马海师、周胜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一体化》,《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②杨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政治一体化》,《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同上文。
    ④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①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②何子建:《利益: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结点》,《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①《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①周平:《云南省红河州大规模的乡镇直选研究》,《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②同上文。
    ①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③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④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①刘荣:《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吴琼:《发展民族经济要立足民族文化》,《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②陈水森:《孺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③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页。
    ④阿克顿:《白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①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手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②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③同上书,第63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①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4日。
    ③同上文。
    ④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20页。
    ⑤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第4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页。
    ②《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版,第179页。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同上文。
    ③贺东航、郭细卿:《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④谢俊春:《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探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宋仕平、娜拉:《宗教文化浸润中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发展研究》,《民族论坛》2009年第4期。
    ②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③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④丁志刚:《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陈德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殷陆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4页。
    ②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调研课题组:《关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中国教育年鉴》(200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①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郑杭生、赵文龙:《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①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②周平:《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①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①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陈德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② J.S. Nye, "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June 1967, p.412-427.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④ David Wurfel, "Filipino Politics:Development and Decay", The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1988, p.274.
    ⑤杨洪常:《政治发展还是政治衰败:政治腐败效应之争》,《政治科学论丛》民国89年第12期。
    ①刘朝晖:《改革年代侨乡社区的宗族组织与政治过程》,《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②吴承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以西南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为研究对象》,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00页。
    ③应祖国:《腐败是政治道德衰败的产物》,《福建论坛》2001年第10期。
    ①沈世锋:《民族贫困地区腐败蔓延的特点及防止对策》,《民族论坛》2002年第3期。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261页。
    ① Muthiah Alagappa,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Southeast Asia-The Quest for Moral Author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0.
    ②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唐讯:《略论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②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①唐讯:《略论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①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程守艳:《权利的关照:民族自治地方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试探》,《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周平:《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同上文。
    ③同上文。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1页。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①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②在本部分及第五章“强化民族的国家政治认同建设”部分的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周平教授的《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等文中的一些思想,特别在此表示感谢。
    ③周平:《民族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④同上书,第195页。
    ①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①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①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第6期。
    ①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①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②刘荣:《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③刘朝晖:《改革年代侨乡社区的宗族组织与政治过程》,《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④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张全中:《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及其现代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周平:《云南省红河州大规模的乡镇直选研究》,《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③同上文。
    ④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谷志军:《和谐社会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研究》,《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②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62页。
    ③谷志军:《和谐社会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研究》,《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①周平主编:《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②同上书,第275页。
    ①万华炜:《当代中国学者关于政治稳定机制的主张及其评述》,《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页。
    ①叶笑云:《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9页。
    ①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①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周平教授将少数民族处于落后状态从而与汉族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存在民族不平等的情况下生成的民族问题概括为“不发展问题”,而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或发展起来从而缩小乃至消除了与汉族的差距,甚至是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情况下生成的民族问题概括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具体论述可参阅周平教授的“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一文,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①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杨超:《政治的功能分析:利益关系的视角》,《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13页。
    ③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33页。
    ①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①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①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②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246页。
    ③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5页。
    ①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131-132。
    ①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1页。
    ②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手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①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②马海师、周胜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一体化》,《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①郑航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转引自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③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度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①族际主义和区域主义是周平教授在分析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时提出的两个概念工具。具体论述可参阅周平教授的“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一文,载《学术探索》2002第6期。
    ②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第6期。
    ①陈纪、高永久:《论宗教与民族政治》,《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②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12页。
    ③同上书,第62-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任映红:《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1]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6]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1]《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甘肃省志·民族志》(第1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8]《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0]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2]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3]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4]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金东日:《行政与现代化:以中韩两国为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9]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0]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4]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8]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0]陆大道、阵风旋:《中国区城发展报告》(1997),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1]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42]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3]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4]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1]马起华:《政治学原理》,大中国图书公司1985年版。
    [52]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毛公宁、王铁志:《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毛泽东选集》(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5]欧力同:《孔德及其实证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56]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57]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5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
    [59]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
    [60]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1]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2]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史昭乐、周芳苓、高刚:《贵州省人口社会结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童星:《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5]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
    [66]王戈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7]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8]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9]王军:《中国行政管理概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7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3]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王宗礼、谈振好、刘建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1998年版。
    [75]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吴大因:《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7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版。
    [78]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0]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新知识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姚慧琴、任宗哲:《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4]殷陆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5]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92]《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9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94]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5]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周平:《政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版。
    [97]周平:《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版。
    [98]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9]周星:《民族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0]朱国云:《政治社会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1]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Almond, GA. introduction: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Polities. In Gabriel A. Almond and James S. Coleman,(eds.),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C].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Almond, Gabriel.A. Political Development, Essays in Heuristic Theory[C].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0.
    [3]Beer, S.H. Modern Political Development [M].Random House, Inc,197.
    [4]Cohen, E, Moshe Lassa & Alma or (eds.) Comparative Social Dynamics[C].west view Press,1981.
    [5]David Wurfel.Filipino Politics:Development and Decay[M].The Ateneo de Manila Unive rsity Press,1988.
    [6]Dissented, S.N. Patterns of Modernity Volume Ⅱ:Beyond the West [M].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s) Limited,1987.
    [7]Gaetano Mosca. The Ruling Class[M]. New York:McGraw Hill,1939.
    [8]Huntington, Samuel P.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M]. World Politics,1965.
    [9]J.S. Nye.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 Cost-Benefit Analysis[M].The America 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7.
    [10]Lucian W. 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and Toronto[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
    [11]Muthiah Alagappa.Political Legitimacy in Southeast Asia-The Quest for Moral Authority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2]Robert A. Packenham,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orld Politics, Vol. ⅩⅦ, October 1964.
    [1]陈德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家族势力与家族政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陈栋生:《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
    [3]陈纪、高永久:《论宗教与民族政治》,《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4]陈水森:《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5]陈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陈自强:《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历程、经验与面临的挑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程守艳:《权利的关照:民族自治地方非自治主体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试探》,《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8]戴玉琴:《市场经济视域中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9]丁志刚:《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转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方盛举:《政治技术研究论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1]高永久、柳建文:《民族政治精英论》,《南开学报》2008年第5期。
    [12]格桑顿珠:《改革开放30年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与启示》,《今日民族》2008年第4期。
    [13]谷志军:《和谐社会视野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研究》,《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4]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人民日报》2005年5月25日。
    [1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人民日报》2005年3月12日。
    [17]何云江、施雨岑:《贵州严查瓮安事件中渎职干部责任》,《文摘报》2008年7月14日。
    [18]何子建、利益:《民主政治与社会结构的联结点》,《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
    [19]贺东航、郭细卿:《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20]贺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实事求是》2006年第6期。
    [21]胡鞍钢、温军:《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追赶:效应、特征、成因及其后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23]胡锦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人民日报》2003年3月21日。
    [24]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7日。
    [25]蒋立松:《略论西南民族关系的三重结构》,《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6]康文斌:《论民主、法制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27]乐长虹:《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述评》,《民族论坛》1992年第2期。
    [28]李兵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2期。
    [29]李德洙:《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工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30]李孚同:《关于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
    [31]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2]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因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33]李俊清:《民族地区公共产品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34]廖小东、宋丹:《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根源及对策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35]林默彪:《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36]林尚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论坛》2003年第11期。
    [37]刘朝晖:《改革年代侨乡社区的宗族组织与政治过程》,《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38]刘荣、张爱胜:《西北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参与研究——以甘藏沟村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39]刘荣:《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证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0]马海师、周胜龙:《试论现代化进程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一体化》,《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41]马克林、邓美:《西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心理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2]闵伟轩:《民族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民族报》2007年9月15日。
    [43]莫蓉:《公务员制度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4]彭勃、邵春霞:《改革后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9。
    [45]任平、李必铭:《论政治文明的现代性进路——政治现代性中心视界的演进》,《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6]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视角》,《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7]任映红:《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48]沈世锋:《民族贫困地区腐败蔓延的特点及防止对策》,《民族论坛》2002年第3期。
    [49]施九青:《政治运行机制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0]施雪华、孙发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方式、途径和手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51]宋仕平、娜拉:《宗教文化浸润中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发展研究》,《民族论坛》2009年第4期。
    [52]孙懿:《云南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3]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再探讨》,《法学家》2005年第2期。
    [54]唐讯:《略论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55]童星、文军:《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开放时代》2000年第4期。
    [56]万华炜:《当代中国学者关于政治稳定机制的主张及其评述》,《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
    [57]王彩波、李智:《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稳定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8]王刘玉、高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学术交流》2009年第6期。
    [59]王彦斌:《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转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60]魏宏森:《试论系统的层次性原理》,《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1]温友祥:《继续深入开发西部这块热土——写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
    [62]文久富、陶斯文:《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4期。
    [63]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64]吴承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以西南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为研究对象》,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5]吴琼:《发展民族经济要立足民族文化》,《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66]伍俊斌:《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67]徐合平:《浅析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统一性原则的法律基础》,《人大研究》,2004年第10期。
    [68]谢俊春:《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探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9]熊晓红:《论政治的系统结构》,《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版)1995年第3期。
    [70]徐晓亮:《浅议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依赖性——基于云南省自分税制以来历年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1]杨超:《政治的功能分析:利益关系的视角》,《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2]杨和焰:《论政治结构分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73]杨洪常:《政治发展还是政治衰退:政治腐败效应之争》,《政治科学论丛》民国89年第12期。
    [74]杨景:《论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提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5]杨垚:《民族国家视角下的政治一体化》,《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6]叶笑云:《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结构调适》,《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77]应祖国:《腐败是政治道德衰退的产物》,《福建论坛》2001年第10期。
    [7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9]张和清:《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成长道路——以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2期。
    [80]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一种非制度条件的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81]张全中:《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及其现代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2]赵利生:《迟发展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3]赵文科、王琪:《试论我国民族地区城市化现状及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1期。
    [84郑杭生、赵文龙:《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涵义辨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5]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86]郑全红、刘贞哗:《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87]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建调研课题组:《关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88]《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求实》1993年第12期。
    [89]周波:《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及政策完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90]周芳苓、刘玉连:《发展与变迁:贵州社会结构六十年》,《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91]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92]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利益格局变动与利益协调》(上),《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93]周平:《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分析》,《思想战线》2006年第5期。
    [94]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95]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96]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7]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98]周平:《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99]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0]周平:《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学术探索》2002年第6期。
    [101]周平:《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02]周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政治问题》,《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3]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104]周平:《新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建设的演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5]周平:《云南省红河州大规模的乡镇直选研究》,《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
    [106]周平:《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7]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实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
    [108]周书焕:《重探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