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这一由农民发起,最初只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改革出乎大家意料地使我国农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积极效应后来又波及城市,使城市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改革使我国农村出现短暂繁荣之后,由于体制性的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改革触及的新问题又逐步浮现,“三农”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人们面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妥善解决。我选择此题目,就是期望通过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研究,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研究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既要把它放在邓小平理论的大框架内,又要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中,更要把它融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流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问题处在纵向发展、横向联系的历史坐标系中,才可能给它勾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理出它何以能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多方支撑缘由,也才会在理论阐释上有深度、有广度。所以,本文打算从纵的方向勾画出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关于“三农”的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横的方向就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点、地位与指导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既突出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深度,也展现出该思想的现实意义。为了研究方便,我打算从五个方面(也即五章内容)对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作出分析和论述。
     本文第一章以邓小平“三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条,兼顾当时的诸多现实因素,从理论渊源、历史镜鉴、现实基础以及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范例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了邓小平“三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其中,在我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经济以解决温饱问题的紧迫现实需要,是邓小平“三农”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的基本理论,是邓小平“三农”思想形成的理论起点;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三农”思想的正误与实践的成败,为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和现实的教训;发达国家“三农”实践的成功范例给邓小平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素材;中国党政领导人的正确看法、理论工作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民群众在解决“三农”问题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都是邓小平“三农”思想形成、日趋完善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分析论述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本人所关注的焦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他的“三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开始萌芽(1962-1978年)、基本形成(1978-1984年)、走向成熟(1984-1992年)、继续发展(1992年——)四个阶段。
     邓小平为了解决中国现实的“三农”问题,他不管是从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深度、广度、重要性、紧迫性,还是就解决对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完备性、长远性,都作了全盘考虑,提出了许多很有远见的思想,形成了完备的理论。所以,他的“三农”思想发展成为理论体系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其思想体系的科学性、指导实践的时效性、战略规划的长远性以及理论旨意的务实性和发挥了群众的主体性等方面。
     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和核心内容。本章从邓小平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构想、方针政策、基本保证和该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等四个方面比较详尽地分析、论述、介绍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就具体的解决途径也需要作出长远规划和战略构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主要有:确保我国农业的“首位地位”思想;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必须实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生物工程和尖端技术;我国农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两个飞跃”。另外,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也很重要。这些政策主要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保证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我们要在管理上来个革命等。另外,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加强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制道德建设和科教文卫建设,以便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软环境保证,确保“三农”问题的解决能有我们预期的收效。这种多方位的思考,统筹化的安排,使得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思想风格的求实性、思维方式的辨证性、认识事物的超前性和理论形成的创新性等特点。
     第四章从邓小平“三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的理论、开辟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马恩的宏观思路、长远设想出发,立足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着眼于“三农”问题的现实解决,顺着毛泽东的基本思路,将他正确的思想予以继承,将他错误的观点予以修订,将他不当的做法予以纠正,将他合理的火花予以发挥,融进自己多年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独到见解、精辟论述、完整思想,从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思路、农民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实出路,以及政策的制定、体制的变革、科技的应用、乡企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的理论。在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人民探索到了一条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我国“三农”的新道路,也为同我国具有相似历史遭遇,同样发展历程和基本国情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结语部分既是对上述理论阐释的总结,也是对当前现实问题的顾盼和回应。这一章内容名为结束语,其实在本文中,不管是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考虑,还是就本文的内容完整性思考,或是从理论与现实的衔接角度分析,它的作用都很重要,不可缺少,也无从替代。
     结语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指导下,在党中央正确政策的扶持引导下,我国的“三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根除,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Deng Xiao-ping Theory, is a significant theorical achievement that Deng Xiao-ping utili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solving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in China, which has been guiding our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will continue its function.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Deng Xiao-ping’s support, Chinese leading reform started in the countryside. Unexpectedly, the reform, which was started by the peasants only to seek for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at first, resulted in an earth-shaking change in the countryside, and afterwards gave the city a strong incentive to rapid progress. But, after the short prosperity by implementing the contract system with remuneration linked to output, the countryside again has to fac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which stem from the old country system. They need an urgent and proper solution. I intended to provide instructive help for the current thoughts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the solution, through analyzing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The studying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should be placed in the big fram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gains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and open. Only this, can guarantee the topic be attached to the historical coordinate system of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rosswise relatio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be possibly clarified, the reasons why it can sustain a theory system in some aspects be explained, and at last it can be discussed deeply and widely in theorical fiel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lans to outline the elaboration about“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and its developing process from the Marxism founders to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later leader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as well as discuss profoundly i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struction to the current solution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Both its theorical depth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re paid attention to. For convenience, I make the multi- dimensions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o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at the present period of Socialism of our china from five aspects (also namely five chapters of the content).
     Chapter One takes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as the line, adding many realistic factors of the times. By this way, the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e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coming into being from four aspects—the theorical origin, historical warnings, practical basis, and the successful model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Under the social conditions after ten years of“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how to restore things to order and how to develop the economy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 of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make a practical and urgent demand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the basic theory the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made up about“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is the theorical start-point of De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Mao Ze-dong’s correctness and error about“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in theory, and hi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ractice during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vide direct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warning for Deng’s thought; the successful model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solv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present mater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Deng’s thought about Chines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Correct ideas from Chines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rational pondering from the theoreticians and rich experience from the people’s practice about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are all important incentives to the 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because Deng focused on various problem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imes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can be briefly divided into four courses: embryonic stage (1962-1978); shaping stage (1978-1984); mature period (1984-1992); continuing to develop (1992- ).
     Deng Xiao-ping gave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and farsightedly put forwards many ideas and developed them into a systemic theory. The principal causes of that were scientific significence of his theorical system, effectiveness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times, far-reaching strategic plan and pragmatically-inclined theorical aim, as well as drawing material out of mass practice.
     Chapter Three is the cor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is essay. It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o the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from four aspects—strategic plan,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ies, and main guarantee to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To solve Chines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is an item of vast systems engineering. It needs not only quite a long time, but also the long-term plan and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n the concrete key to the situation. In order to completely solve problems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of our country, the strategy which Deng Xiao-ping proposed mainly includes:“the principal status”of agriculture must be guaranteed; the core of the countryside reform is to arouse the peasants’production enthusiasm; ou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ust implement the policy“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o develop the diversified management”; the strategic priority of our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s to positively develop the rural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ust depend upon the bio-engineering and the most advanced technique; the guide of agricultural reform development is the realization of“two leaps”. Moreover, the formulation of scientific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ies very is also important. These policies mainly includes: increase th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the farmers’income rises steadily; allow part of people rich first, and then lead others to the common enrichment; launch a revolution in management and so on. As wel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also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countrysid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legal system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about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ygiene, so that to provide the powerful intelligence support and the soft environment, and to guarantee the solution anticipated. The multi-mensioned consideration and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entru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realistic spirit in thought style; dialectic in thinking mode; farsight in understanding; creativity in theory formulation.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status of the thought through its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rxism about“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opening the new path to“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development of the new time, having provided the developing nations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Deng Xiao-ping aimed at the solution to realistic problems. By unifying the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China’s reality, embarking from Marx and Engels’s macroscopic mentality, and their long term tentative plan, basing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realistic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and along Mao Ze-dong’s overall frame, by inheriting his correct thought, revising his wrong viewpoints, correcting his improper procedures, displaying his reasonable sparks, Deng Xiao-ping has made up his complete thought about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which has developed Marxism in practice. As well, the thought consists of his own original views, the penetrating elaboration, the complete thought, of solving the problem“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for many years, from concrete train of thought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ways to arouse the peasant’s enthusiasm, the realistic access to rural prosperity, to policy formul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technical application, township business development, resources utility and so on. Under the guide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under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s support, Chinese people truly find out a new path to“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also provides those developing countries similar to China a valuable mirror.
     The conclusion part is not only a summary to the theory explanation above, but also a response to current realistic problems. Although this chapter of content is named concluding remar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article’s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at it involves is mainly tha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under the guide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under the policy support and push by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our“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has obtained the huge achievement. But, along with the reform unceasing advancement, the new problems come out one after another, while some old problems have not been eradicated, thus, it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complet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Peasantry”.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7页。
    ②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实》,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16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60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65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61-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85页。
    ④《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156页。
    ⑤《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169页。
    ①《列宁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09页。
    ②《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21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65-66页。
    ④《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172-173页。
    ⑤《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60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39-540页。
    ⑦《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169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40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62-363页。
    ③《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49-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②《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58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3页。
    ④《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53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64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77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769-770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77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③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6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82-83页。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③《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6-1427页。
    ②罗正楷:《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③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95页。
    ①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278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页。
    ②郑有贵:《“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波动及其动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③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版,第561页。
    ④郑有贵:《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率先进行并首获成功》,《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⑤《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①石仲泉、陈登才:《邓小平在197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238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35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9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4-515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340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313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07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7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37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83页。
    ⑤《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84页。
    ⑥《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0-1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43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54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6页。
    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9页。
    ③《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版,第17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56页。
    ⑤《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83页。
    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0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35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9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3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579页。
    ④《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3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4页。
    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787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2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6页。
    ④《邓小平年谱》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882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⑦《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39页。
    ②《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53-354页。
    ③《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159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6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08页。
    ⑥《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1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1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42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④郭玉福:《毛泽东与中国农业发展》,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07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475页。
    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7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9页。
    ②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03月06日,第二版。
    ①参见《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6日第二版。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0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9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2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3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3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4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8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4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③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376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4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4页。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440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440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4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4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3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108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8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5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24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6页。
    ⑦《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57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4页。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3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7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⑦《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4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8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93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08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811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7页。
    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
    
    ①参见李忠杰:《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中共中央出版社、宁波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6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50页。
    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811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44页。
    ⑤《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229页。
    ⑥《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461-4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0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29-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34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4页。
    ①本注释1978年、1997年、2005年农产品产量的数值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78年、1997年、200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
    ①吕政,史忠良:《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其中,“十五”时期各年数据参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228/14092378909.shtml[2006年2月28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②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③黄蕙:《农业资金投入如何“划时代”》,《瞭望》,2006年3月6日。
    ①金钰:《农业投资:秉承大势翠色来》,《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3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252页。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③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54页。
    ④《200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2年3月20日。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WGJ_TJGB/20031229120520.htm
    ⑤《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2年3月20日。http://www.mca.gov.cn/artical/content/WGJ_TJGB/200628151809.html
    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2006-03-16]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人民网,2005年10月19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3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9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6页。
    ①刘斌等:《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页。
    ②《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8)》,国家统计局网站,2006年02月28日。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228/14092378912.shtml
    ①鄢来雄:《农民收入保持快增长增强后劲尚需新举措》,《中国信息报》,2005年10月27日。
    ①本注释2000—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状况的数值,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2000—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
    ②刘斌等:《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页。
    ③陈淑清:《区域经济:协调性明显增强》,《中国信息报》,2005年8月3日。
    ①刘斌等:《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页。
    ①《“十一五”期间乡企发展天地更广阔——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谈乡镇企业发展》, 陕西乡镇企业信息网,http://www.cte.gov.cn/index/asp/xqxw.asp?idd=1957
    ①部分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6-18页。
    ①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马京奎:《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信息报》,2005年3月4日。
    ③刘斌等:《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2版,第487页。
    ④马京奎:《发展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信息报》,2005年3月4日。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②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①刘斌等:《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报告·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2版,第494页。
    ②《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4月。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794.htm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④美通社:《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http://cn.biz.yahoo.com/051216/6/eorr.html [2005年12月16日]
    ⑤傅治平:《政策与对策:干部群众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参见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伏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徐州党建网站,2005年11月27日。http://www.xzdj.cn/ganb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5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选编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农业若干问题的部分论述》,农业出版社,1983。
    4、党校政治经济学教材联合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部分论述(试用本)》,新华出版社,1984。
    5、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5-8卷),人民出版社,1996、1999、1999、1999。
    7、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2版)、1994(2版)、1993(1版)。
    8、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1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6、1988。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
    1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4、中央文献研究室:《薄一波文选(一九三七——一九九二)》,人民出版社,1992。
    15、《邓子恢文集》编辑委员会:《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
    16、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万里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18、《1985-1989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19、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1998.10)》,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0、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编写组:《邓小平文献索引》,华文出版社,1996。
    2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金春明、许全兴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郑必坚、龚育之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龙平平:《邓小平研究述评》(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上、中、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陈文斌等:《邓小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7、唐春元:《巨人与大地——邓小平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8、李忠杰:《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中央党校出版社、宁波出版社,1999。
    9、韩俊、刘振伟:《邓小平农业思想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朱绍毅:《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沈阳:白山出版社,2003。
    11、雷国珍:《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践》,湖南出版社,1994。
    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邓小平农业思想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
    13、林辉基、刘玉党:《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4、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5、《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6、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7、丁国香等:《中国农村改革纪事(1979-1993)》,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18、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
    19、王朝彬:《徘徊与崛起——中国农业五十年反思》,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0、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中国农业大事记》(1949-1980年、1981-1983年、1984年、1985年),农业出版社,1982、1985、1986、1987。
    22、欧阳斌、唐春元:《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3、郑以灵:《毛泽东农民观透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4、郭书田:《毛泽东与中国农业——专家学者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文集》,新华出版社,1995。
    25、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
    26、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7、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8、陈吉元等:《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9、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0、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上、下),武汉出版社,1995.
    31、贺雪峰:《三农中国2004·3》,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2、武力等:《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3、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4、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6、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7、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8、国风:《农村赋税与农民负担》,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1、孙绪民:《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理论学习》,2005年第5期。
    2、谭文丽:《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李正华:《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黄爱东:《邓小平“三农”思想与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思考》,《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5、贾顺梅:《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理论界》,2004年第4期。
    6、孟志中:《深化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7、吴昌荣:《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求实》,2004年第7期。
    8、王宁:《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及其特点探析》,《理论月刊》,2003年第6期。
    9、王金艳:《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10、郑有贵:《“两个飞跃”: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11、段应碧、肖万钧:《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战略意义》,《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2期。
    12、高晓林、刘先春:《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前沿》,2000年第10期。
    13、陈东琼:《邓小平“三农”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高靖:《试论邓小平发展农业战略思想》,《前沿》,1998年第3期。
    15、李雅兴:《试论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武陵学刊:社科版》,1997年第5期。
    16、梁坚、黄世贤:《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12期。
    17、唐连英:《邓小平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课题的解决》,《上海党史研究》,1998年第5期。
    18、黄世贤、黎红刚:《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9、徐勇:《基点一致方式有异——毛泽东与邓小平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路比较》,《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
    20、江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农村经济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济》,1996年第5期。
    21、孙以美、黄韵玉:《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上的突破》,《唯实》,1995年第12期。
    22、俞良早:《社会主义史上的两次农村改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思想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