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功能日益凸显。鉴于如今的科学研究已远非单兵作战所能完成,大量地需要团队的联合攻关,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是有效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能力的核心环节。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界对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尤其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目前,团队的绩效评价研究,主要还局限在企业界、管理界,运用相关理论研究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的成果还极为鲜见。
     有鉴于此,本文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自身的特点出发,并以团队与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为研究依据,分析了企业界、管理界中的团队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和理论以及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借鉴意义。然后,在分析研究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自身特点、发展现状、绩效评价概况的基础上,借鉴企业界、管理界中团队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团队绩效标准的设定、绩效评价中重点内容的讨论,初步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力图为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Nowadays,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ing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not only need work by oneself but als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people, that is to say, it need teams to fulfill difficult tasks. In this case, Sci-tech Innovation Team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and catch many people’s eyes.However, how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Sci-tech teams’science research becomes a focus of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far as the writer se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i-tech team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Sci-tech team’s management. But now the study about Sci-te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deficient, especially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ci-te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st research on team evaluation is about companies
     and management area.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and the basic theories of tea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objectives,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performance level contents, of sci-tech team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systemically in this paper.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am evaluation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contents such as to set performance criteria, to evaluation. Thereb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te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s setup. These researches try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accordance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ci-tech team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引文
1 查连芳.加强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2002 年第 1 期
    2 屠承安.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关于优化教师团队的研究,http://soft.qzyz.cn/jyky/ShowClass.asp?ClassID=2
    
     1蔡晴. 看美、日、欧企业的团队管理[J].企业管理,2002 年第八期
    
    1 李晨光,李子和,夏亮辉在.浅议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3 第 6 期
    2胡云,杨柄君. 以团队管理为核心构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六期
    3周玲.论大学组织的学术团队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年第 4 期
     1蔡永红.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1马成功, 王二平, 林平. 基于行为的绩效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02(4): 47-50
    2徐月凤, 金正强. BARS 在绩效考评中的应用[J]. 上海企业, 2001(6):26-28
    3 Goldstein H. Appraising the performance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s[J]. IEEE Spectrum,2001, 38(11): 61–63
    4 高群, 倪浩. 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的误区及对策[J].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1):65-66
    5刘帮成, 唐玉宁. 对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 上海管理科学, 2003(3):63-64
    
    1 赵红专,翟立新,李强. 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J]. 科学学研究,2006,24(1):85-86.
    2 [美]杰克·D·奥斯本,琳达·默兰著. 自我管理型团队[M]. 李松玉,赵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169,185-265.
     1张艳、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7-381
    2(美)盖伊?拉姆斯登,唐德纳?拉姆斯登.群体与团队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9
    3 P?德鲁克等著.未来的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47
    4 Lawrence Holpp.Managing Teams[M].1#edition by 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3.30)
    5(美)乔恩?R?卡曾巴赫著.侯玲译.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 4 页
    1 韩雪.基于 KPI 的团队绩效考核研究[J].北方经济,2007 年第 2 期.
    2 周鹤林、赵乔干.关于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的几个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03,(2):23-24
    
    1 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D].中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孙艳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 年第 3 期
    3 张艳、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
    4 刘念才,赵文华.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下面分类参考刘念才,赵文华.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Bernardin H J ,Beatty R W. Performance Appraisal :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M].Boston: Kent Publishers,1984
    2 Campbell JP.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M] Psychology .CA: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1990
     1方振帮. 绩效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 秦志华,CHD 工作备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 (美)安德烈·A·德瓦尔,《绩效管理魔方》,汪开虎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 赵曙明.绩效管理与评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4 赵曙明.绩效管理与评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 唐玉宁.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228~229
    2 George S.Diorne,Management Decision by Objectiv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唐玉宁.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237~238
    2王志宇著.绩效魔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1唐玉宁.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231 页
     1 唐玉宁.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
     1徐芳.团队绩效测评技术与实践[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年版
    1 李连燕,郑路航.经济增加值(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应用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 年第 6期
    2 [美国]Al Ehrbar 著.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中信出版社,2001 年 1 月。
    3 尹元英.浅谈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指标[J].财务探索,2006 年第 7 期
     1秦志华.CHD 工作备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易开刚.KPI 考核:内涵、流程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5 年第 1 期.
    2秦志华.CHD 工作备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刘俊勇.平衡记分卡与经济增加值之比较[J].中国会计师,2006 年第 9 期.
     1 秦志华.CHD 工作备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郭彩琴,张正义.论平衡记分卡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2)
     1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全力打造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04-07-12
    
    1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刘念才,赵文华.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数据来源:同上
    
    1 科技部发言人就《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答记者问. [EB/OL]. 2006-12-20. http//www.chinaembassy-fi.org/chn/jjmy/t105810.htm
    2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EB/OL]. 2006-12-20. http//www.973.gov.cn/mana/contfile/web/155/20041014132726a.doc.
    
    1张海燕.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 刘念才,赵文华.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1张正堂,刘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 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1 期.
     1张双.绩效管理理论溯源[J].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 1 期
    2李达辉.初论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兼论系统论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
    
    1 徐红林.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2 期
    2 胡景娣,李名义.信息论视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 6 期.
    3 维纳.维纳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 徐红林.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年第 2 期
    2 张双.绩效管理理论溯源[J].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 1 期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年版
     1 阎婧炜.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年
    
    1王彩明,迟福峰.团队业绩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
    2郭继东.试论 360 度平价法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 [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36-38
    
    1 阎婧韦.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 李志高,刘军.基于团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及应用[J].商业研究,2005 年第 13 期
    
    [1].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美)盖伊?拉姆斯登,唐德纳?拉姆斯登.群体与团队沟通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P?德鲁克等著.未来的管理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Lawrence Holpp.Managing Teams [M].1#edition by 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3
    [5].(美)乔恩?R?卡曾巴赫著.侯玲译.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Bernardin H J, Beatty R W.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 [M].Boston: Kent Publishers, 1984
    [7]. Campbell JP.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M] Psychology .CA: 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 1990
    [8]. George S.Diorne, Management Decision by Obj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9]. 刘念才, 赵文华.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0]. (美) 安德烈·A·德瓦尔. 绩效管理魔方[M].汪开虎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1]. 方振帮. 绩效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秦志华.CHD 工作备考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 赵曙明.绩效管理与评估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4]. 唐玉宁.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5]. 王志宇著,绩效魔方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 维纳.维纳著作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8]. 徐芳.团队绩效测评技术与实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 [美国] Al Ehrbar 著.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中信出版社,2001
    [20].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1]. 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 .武欣. 绩效管理手册[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3]. 尼基·海斯.成功的团队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4]. [美]杰克·D·奥斯本,琳达·默兰著. 自我管理型团队[M]. 李松玉,赵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169
    [1]. 沈建新. 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查连芳.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J].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2002,(1)
    [3]. 蔡晴. 看美、日、欧企业的团队管理[J].企业管理,2002,(8)
    [4]. 李晨光,李子和,夏亮辉在.浅议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 [J].科技管理研究,2003, (6)
    [5]. 胡云,杨柄君. 以团队管理为核心构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6)
    [6]. 周玲.论大学组织的学术团队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4)
    [7]. 蔡永红.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1)
    [8]. 马成功, 王二平, 林平. 基于行为的绩效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02,(4)
    [9]. 徐月凤, 金正强. BARS 在绩效考评中的应用[J]. 上海企业, 2001,(6)
    [10]. Goldstein H. Appraising the performance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s [J]. IEEE Spectrum, 2001, 38
    [11]. 高群, 倪浩. 知识团队绩效管理的误区及对策[J].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1)
    [12]. 刘帮成, 唐玉宁. 对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 上海管理科学, 2003,(3)
    [13]. 张艳、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
    [14]. 韩雪.基于 KPI 的团队绩效考核研究 [J] ,北方经济,2007, (2)
    [15]. 周鹤林、赵乔干.关于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的几个问题 [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16]. 孙艳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 (3)
    [17]. 李连燕,郑路航.经济增加值(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应用比较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007, (6)
    [18]. 尹元英.浅谈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指标 [J].财务探索,2006, (7)
    [19]. 易开刚.KPI 考核:内涵、流程及对策研究 [J].技术经济,2005 年第 1 期.
    [20]. 刘俊勇.平衡记分卡与经济增加值之比较 [J].中国会计师,2006, (9)
    [21]. 郭彩琴,张正义.论平衡记分卡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J].长治学院学报,2006(2)
    [22]. 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全力打造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J]. 《中国教育报》, 2004-07-12
    [23]. 张正堂,刘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 财经问题研究.,2005,(1)
    [24]. 张双.绩效管理理论溯源 [J].商场现代化.2007 年第 1 期
    [25]. 李达辉.初论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兼论系统论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
    [26]. 徐红林.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2)
    [27]. 胡景娣,李名义.信息论视野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 [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6).
    [28]. 王彩明,迟福峰.团队业绩评价方法 [J].管理科学文摘
    [29]. 郭继东.试论 360 度平价法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 [J].当代教育论坛,2004, (12)
    [30]. 李志高,刘军.基于团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及应用.商业研究,2005, (13)
    [31]. 刘视湘,洪炜.国外绩效评估研究 [J].中国人才, 2001, (11)
    [32] 赵红专,翟立新,李强. 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J]. 科学学研究,2006,24(1)
    [33]. 蒋满秀.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D].中南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34].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天津大学 [D].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35]. 阎婧炜.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