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序列的专利保护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因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其中有关基因序列的专利保护成为人们争议最多的焦点问题。
     基因序列是对现存物质的发现,本不应获得专利法的保护。但是由于专利制度背后受着产业集团利益的驱使,各国在实践中都是淡化发明与发现的区别,更多地关注实用性和创造性等专利性审查的标准,并且在专利审查标准的把握上,各国基于本国产业政策的需要,不同程度地降低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审查标准、扩大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以期对基因成果给予更多的保护,刺激本国生物技术的发展。
     对基因序列给予专利保护也给专利制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比如发现能否成为专利权的客体,如何解决对人体基因授予专利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人体基因资源的提供者如何分享基因专利所带来的利益,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技术发达国家的基因资源掠夺等问题。
     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关注基因技术的法律保护问题。2001年10月新出台的《专利审查指南》对基因序列的专利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护的范围和水平与国际社会保持基本一致,这也是中国加入WTO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如何保护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这关系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未来,在这方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The gene technique started in the 1950s. In the 70s,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egal problems. The gene sequence patent protection became the key topic of the most contentious problems.
    In fact, the gene sequence is only the discovery of existing matters; it shouldn't have acquired the patent protection. However, with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industrial group and the patent system, all the countries ignored the difference of invent & discovery in practice, instead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tent control standard for practicability & creativity. As well, on the control of patent examine standard, all the countries lower their standard in varying degrees, and increase the protection range of gene patent to protect more on the gene results. This stimulates the country's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ene Sequence Patent Protection bring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patent system, such as whether the Discovery can become the object of the Patent; how to solve the mor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human body gene patent; how the human body gene providers share the benefits from the gene patent; how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e the problem of their gene sources plunder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etc.
    Our country started to realize the gene's legal protection from 1990s. In Oct. 2001, the newly issued "Patent Control
    
    
    Guide" clearly defines the patent protection to gene sequence. The protection range and level is almost the same a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is is also a necess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hen China joins WTO. Today, the first problem we are facing is how to protect our abundant gene resources. This has a bearing on our country's biological technique, or even o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side, the "Temporary Management on Human Body Genetic Resources" plays a certain rol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Liu Liqun (International Law) Directed by He Ningsheng
引文
[1] 参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20—21页。
    [2] 该计划由美国政府发起,1990年正式启动。随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等国的科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计划。计划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耗资约30亿美元(人类DNA中约含有30亿个碱基对,估计分析每个碱基对约花费1美元),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读出人类基因组全部核苷酸顺序,并且读懂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各DNA片断的功能。计划进展的非常顺利,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working draft)已提前一年绘制完成。
    [3] 高建伟,须建楚,“论基因的专利法律保护”,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7—18页。
    [4] 周和平,“关于基因专利的争论”,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5] P.D.罗森堡(美)著,郑成思译,《专利法基础》,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6月,第14页。
    [6] 吉藤幸朔(日本)著,宋永林、魏启学译,《专利法概论》,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年6月,第80页。
    [7] 参见任华,“对基因发现成果专利的若干法律思考”,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8] 参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30页。
    [9] 参见“基因专利的商业价值”,《中国高科技技术导报》,2002—06—19.
    [10] 周和平,“关于基因专利的争论”,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11] 周和平,“关于基因专利的争论”,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12] 马昭若,“已表达序列标志的专利问题”,《知识产权》,2000年第2期,25页。
    [13] 柳君,“基因专利保护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1—08—24。
    [14] 参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9—71页。
    [15] 参见王健译,《美国专利法(2000年)》(美国法典第35编)35U.S.C.103(a)。
    [16] 参见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71-75页。
    [17] 张彬,“疯狂扩张的基因帝国”,《知识经济》2000年第4期,9页。
    [18] 参见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Eli Lilly CO. 119f.3d, 1559(Fde.Cir.1997)。
    [19] 周和平,“关于基因专利的争论”,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20] 张田勘,“法国对美国基因专利说‘不’”,《中国医药报》2002—10—31。
    [21]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25页。
    [22] 赵恒宇,“医用基因技术实用性与可专利性探讨”,《法学》2003年第12期,92
    
    页。
    [23] 柳君,“基因专利保护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1—08—24。
    [24] 杨建军,吕炳斌,“美日欧基因专利保护相关政策及其借鉴意义”,《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74页。
    [25] 杨建军,吕炳斌,“美日欧基因专利保护相关政策及其借鉴意义”,《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75页。
    [26] 马海生,“论我国基因专利制度之选择”,载于《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张玉敏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46页。
    [27]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228—229页。
    [28]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31—32页。
    [29] 李建会,“最大的生命伦理学计划”,中华基因网。
    [30]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39—40页。
    [31] 张路,“保卫嘉拿芬”,《南方周末》2001—04—05。
    [32] 吴莲,“基因专利利益冲突及平衡的法理学思考”,《法学》2002年第4期,66页。
    [33] 杰里米·里夫金(美),《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付立杰、陈克勤、吕增益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55—56页。
    [34] 杰里米·里夫金(美),《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付立杰、陈克勤、吕增益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55—56页。
    [35] 黄玉烨,“人类基因提供者利益分享的法律思考”,《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总第92期),102—103页。
    [36] “基因的商业价值”,三九健康网,http://www.999.com.cn.
    [37] 张清奎,“中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载于《专利法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法研究所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年,17页。
    [38] 张清奎,“中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载于《专利法研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法研究所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年,17页。
    [39] 寿蓓蓓,李虎军,“中美合作引发轩然大波杭州会议激辨基因伦理”,《南方周末》2001—4—5。
    [40] 芦琦,“有关人体基因专利的相关法律问题”,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
    [41] 崔国斌,“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与利益分享”,载于《透视专利权》,《法律文摘》编委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16页。
    [42] 徐迅,“中国生物技术与专利保护”,载于《克隆人:法律与社会》,张乃根,米雷埃·德尔玛斯-玛尔蒂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51-152页。
    [43] 于小航,“基因专利:烫手的利器”,《南方周末》2001—11—02。
    [44] 马海生,“论我国基因专利制度之选择”,载于《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张玉敏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49页。
    [45] 参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st/20010929。
    [46] 马海生,“论我国基因专利制度之选择”,载于《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张玉敏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49页。
    
    
    1、《法律文摘》编委会,《透视专利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2、张乃根、(法)米雷埃·德尔玛斯-玛尔蒂主编,《克隆人:法律与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纽约时报》科学版,赵沛林译,《破译生命的密码:基因》,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李兆阳,《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产业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冯晓春,《知识产权法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7、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高教出版社、北大出版社2003年1月版。
    8、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9、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六、八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P.D.罗森堡(美)著,《专利法基础》,郑成思译,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82年6月版。
    1、诸程俊、刘俊,“人类基因资源提取的跨国保护”,《法学》2002年第11期。
    2、朱川,“我国基因技术专利保护的现状及其伦理争论”,北大法律信息网。
    3、刘大洪,“基因技术与隐私权的保护”,《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4、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研究中心,“‘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9期。
    5、李建会,“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