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及达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世纪,而新增的城市人口,90%以上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为了解决该群体在城市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下发了多个指导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规划文件,并在全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教育与培训实践活动。教育理论研究者围绕如何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无论是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还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的认识,都仅停留于通过教育与培训解决转移劳动力的生存问题,忽视了这一群体的发展诉求和城市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因此,本文在反思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按照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与现代化发展这一核心观点,并提出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和学习需求,发挥城乡各类教育与培训主体积极性,分阶段达成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实施策略。
     围绕上述核心内容,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分六部分内容,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及达成进行了研究:
     在第一部分——导论,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已有相关教育研究进行反思,从中发现已有研究在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和实施两个方面存在的研究缺欠。
     在第二部分——现状及问题,论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政府下发的有关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文件进行梳理,解读我国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定位,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对我国目前部分省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反思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第三部分——目标的定位,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并根据市民和现代人的特征,进一步构建了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具体内涵。
     在第四部分——定位的依据,论文分析了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一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依据。首先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人的依据进行了研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定位的社会依据进行分析。此后,论文继续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教育实现上述目标定位的必要性依据与可能性依据。
     在第五部分——目标的达成,论文提出了在实现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一教育与培训目标指引下的两段式实施路径,并分别对“农民—农民工”阶段教育与培训实施和“农民工—现代市民”阶段教育与培训实施进行了详细研究。
     在第六部分——结语,论文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21st century is the global urbanization century.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the cities will come from the ninety percen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urbanization climate, China steps into the rapid developmental period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djuste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labor has changed, and a lot of rural labor have transformed into the cit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our government has devised many schemes for directing the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and the wide scope practice has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ers of educational theory also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creasing the of the transformation rural labor’s human resource. But,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researchers have 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need of the transformation rural labor. They are still in the limit of solving the basic living problems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rethinking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ould satisfy the persons and the society’s developmental nee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s citizenization and mordernization. We think that the imple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must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 must accord to the different transforming condition and the studying need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The enthusiasm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should be aroused i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area.
     Surrounding such core content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literature study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and researches on the goal setting and the implement. The content of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preface. Using the literature study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rethink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find the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 and implement.
     The second part——problem analysis.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marshals the documents that our government devised, analyses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 that our government set, finds the problems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And then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the practice of part of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and finds the problems of this field.
     The third part——goal setting. Using the literature study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et the rural labor’s citizenization and mordernization as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 According to the citizen character and the modernist character, this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goal connotation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The fourth part——the setting reason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goal setting of citizenization and mordernization. Using the comparative and literature study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ety. And then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reason,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possibility.
     The fifth part——implement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oal, we put forward that the imple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transforming rural labor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nd then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the stage of rural labor——rural worker and the stage rural worker——citizen in turn.
     The sixth part——conclusion. In the last part, this dissertation sums up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and puts forward the lack of the content , the method,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content in the future.
引文
1 United Nation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26~27. http://www.un.org/esa/population/pulications/wup2001.
    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第165-166 页。
    2张昭文:《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和推进工作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
    
    1刘国瑜:《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王建军、李腊云:《教育水平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零陵学院学报》,2003(4)。
    3刘国瑜:《创新农村教育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孙维胜、滕越:《城市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当代教育科学》,2003(1)。
    3张研:《城市化发展与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5(8)。
    4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文正东:《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1李松林:《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崔民初、范先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2003(2)。
    3李桂娥:《发展农村教育加速城市化进程》,《教育与经济》,2005(2)。
    4梁秀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崔民初:《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
    6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教育与职业》,2002(3)。
    7雷世平:《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职教通讯》,2003(6)。
    1刘凤存:《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职教通讯》,2006(3)。
    2李慧玲:《城市化与成人教育关系浅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梁峰:《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4(2)。
    4宁军:《对农民工普法教育的思考》,《河西学院学报》,2006(1)。
    5胡艳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三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7)。
    6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资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沈菊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高存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南京、昆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周永见:《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问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王恒亮:《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的思想现状考察及教育对策探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厉以贤:《农村城市化与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4(14)。
    3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城市化的教育策略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1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资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王海山:《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河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
    2西奥多·W·舒尔兹:《人力资源的特殊属性和作用》,载陆红军:《人力资源发展跨文化学通论》,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1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2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4页
    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2张昭文:《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和推进工作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
    1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3王枬:《教育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7页。
    
    1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2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79页。
    3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9)。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 L·沃思:《城市生活》(1924年),转引自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281页。
    1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城乡建设》,2001(8)。
    2叶南客:《边际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146页
    
    1英克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6页。
    2杨国枢:《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4(37)。
    3肖前:《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143页。
    
    1郭晓君:《人学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301页。
    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443页。。
    3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1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2倪建民:《思维文明:维度与建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1柯卫:《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
    2周济:《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求是》,2004.11。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康少邦:《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9-477页。
    3康少邦:《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17页。
    1文军:《从生存理性选择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iology.casst.cn。
    1侯大伟、江毅、薛丹:《聚焦民工荒:他们开始向市场说“不”》,新华网,2004-9-21。
    2杨飞越、杨珂、高祥森:《二代农民工进城做技工不再盲目流动建筑工地间》,水母网,2006-2- 24。
    3黄豁、贺伟:《一位打工妹的心声:融入城市的感觉真好》,新华网,2007-11-19。
    4吴卫南:《新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定主意不回头》,中国网,2006-3-28。
    1郑楚:《无根的新市民》, http://news.sina.com.cn/c/2005-12-01/10508458461.shtml。
    2文智兵:《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新力量》, http://www.gxny.gov.cn/2006/0419/084739-1.html。
    3吴冰:《广东农民工近八成是80后更关注自我认同城市》, http://www.rednet.cn ,2007-5-28。
    1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
    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页。
    3刘慧珍:《教育社会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4李春玲著:《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1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5)。
    
    1刘创江:《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经济纵横》,2007(7)。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208/16272326480.shtml,2006-2-28。转载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 Wo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44)。
    2 R.E.帕克.:《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载自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3王建武:《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2-14。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http:/ /finance. ina.com.cn/roll/2 0060208/1638232653 5.shtml,2006-2-28。转载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维栋:《脑力劳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84-6-15。
    2韦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278页。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新浪财经, http:/ /finance. ina.com.cn/roll/2 0060208/1638232653 5.shtml,2006-2-28。转载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06页。
    2吴增基:《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3同1。
    1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394-400页。
    1 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英],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年版,第15页。
    1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4)。
    2李祖超:《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教育研究》,1997(10)。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要点》,新浪财经, http:/ /finance. ina.com.cn/roll/2 0060208/1638232653 5.shtml,2006-2-28。转载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408页。
    1陈志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什么是“以人为本”》,中青网, 2007-08-02。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经济日报》,2006-7-21。
    3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3-247页。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6-97页。
    2王海山:《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河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38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2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教育研究》,1995(12)。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3林南:《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社会》,2003(7)。
    1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244页。
    2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4,页。
    1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01页。
    2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3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01页。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2006:九省市农民工求职地图(浙江篇)》,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02/16/content_4186236.htm,2006-02-16。
    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1周芙蓉,《我国将继续和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新华网, 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071113/t20071113_264989.shtml ,2007-11-13。
    1《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工作培训工作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6-11-02。
    2刘俊彦主编:《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907.htm ,2001-5-14
    1田华:《论当代社会分化中的新生弱势群体》,《学术讨论》,2001(5)。
    2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河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3刘复兴:《弱势补偿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国教育报》,2001-2。
    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228页。
    1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成光琳:《企业分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的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3)。
    1娄宏毅、宋尚桂:《成人教育学》,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31页。
    1张维:《成人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娄宏毅、宋尚桂:《成人教育学》,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36页。
    1董华:《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4)——社区教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页。
    1黄云龙:《用生活教育理论构造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教育研究》,1996.1。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1 [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张志胜:《脱根与涅架——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9页。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M],2006年版。
    5.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王枬:《教育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叶客南:《边际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英克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肖前:《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
    16.北晨:《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倪建民:《思维文明:维度与建构》[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康少邦:《城市社会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3.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韦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英]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版。
    2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2.[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4.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5.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版。
    36.娄宏毅、宋尚桂:《成人教育学》[M],齐鲁书社,2002年版。
    37.张维:《成人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8.董华:《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4)——社区教育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0.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一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3.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统筹城乡就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4.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5.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6.郭庆松等:《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2000年版。
    48.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9.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0.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仁学考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53.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岳麓书社,2003年版。
    55.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6.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7.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一个城市化经济的均衡模型及其应用》[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58.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9.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0.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申振东、周其华:《城镇化透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3.周牧之:《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64.严新明:《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民发展的社会时空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5.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闵学勤:《城市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一项关于城市人行为与观念变迁的实证比较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余红、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M],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6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9.张圣兵:《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0.方心清、王毅杰:《现代生活方式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78.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79.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0.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1.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年版。
    82.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资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2005。
    83.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 2006。
    84.文正东,《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85.梁秀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6.沈菊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6。
    87.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资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8.王恒亮,《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的思想现状考察及教育对策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9.赖德胜、郑勤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5)。
    90.李桂娥,《发展农村教育加速城市化进程》,《教育与经济》[J],2005(2)。
    91.刘凤存,《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职教通讯》[J],2006(3)。
    92.雷世平,《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职教通讯》[J],2003(6)。
    93.崔民初,《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J],2003(1)。
    94.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教育与职业》[J], 2002(3)。
    95.梁峰,《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初探》,《当代教育论坛》[J],2004(2)。
    96.宁军,《对农民工普法教育的思考》,《河西学院学报》[J],2006(1)。
    97.张昭文,《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和推进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
    99.厉以贤,《农村城市化与教育》,《中国远程教育》[J],2004(14)。
    100.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城市化的教育策略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5(8)。
    101.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02.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103.陈映芳,《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104.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105.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106.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城乡建设》,2001.8。
    107.柯卫,《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
    108.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1995(5)。
    109.刘创江,《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2007(7)。
    110.李祖超,《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J],《教育研究》,1997(10)。
    111.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112.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演进与价值分析》[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4)。
    113.吴咏诗,《终身学习——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大发展》[J],《教育研究》, 1995(12)。
    114.林南,《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J],《社会》,2003(7)。
    115.黄云龙,《用生活教育理论构造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J],《教育研究》, 1996.1。
    116.张志胜,《脱根与涅架——新生代女民工的市民化释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117.黄维民、朱盛艳,《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J],《农业经济》,2003(12)。
    118.杨勒、廖少廉,《美国农村人口迁移与启示》[J],《人口学刊》,2001(4)。
    119.陈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20.鲁勇,《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J],《云南农业》,2005 (1)。
    121.潘晓伟,《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远之计》[J],《甘肃农业》,2005(4)。
    122.孟笑梅,《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是当务之急》[J],《理论界》,2006(1)。
    123.何东兴,《农民工培训要突出培养几种意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7)。
    124.马文升、原丽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之我见》[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
    125.郑道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深层次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9)。
    126.原新,《二元经济论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兼论中国劳动力转移》[J],《人口与经济》,1998(2)。
    127.尹继东、张文,《论我国工业化与程式化的双重演进——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28.谢攀、惠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129.曾艳华、李桂荣、许成才、吕玲丽,《推进我国农业人口非农化的理论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1(6)。
    130.鲁明泓,《国外农村非农化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3)。
    13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5)。
    132.吴韩青,《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
    133.敖翔,《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前沿》,2006(12)。
    134.祝孔娟、牛国营,《论教育与人的现代性》[J],《文献资料》,2006(6)。
    135.邓清沛,《论成人教育与人的现代性培养》[J],《学术论坛》,2004(5)。
    136.邓云洲,《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 1998(1)。
    137.王建武,《城市现代化理论的特征及指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2-14。
    138.维栋:《脑力劳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1984—6-15。
    139.刘复兴,《弱势补偿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本手段之一》[N],《中国教育报》, 2001-2。
    140.The Rush to the Cities is Straining the Social Fabric of Nations[N]. In: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8.
    141.United Nation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2 Revision. 26~27. [EB/OL] http://www.un.org/esa/population/pulications/wup2001
    142.Wo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