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工农联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联盟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内涵。本论文通过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等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多因素,提出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对策。
     本论文分七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选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对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一章简单回顾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重点分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的伟大创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章简要概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工农联盟情况。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工农联盟的目标、任务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初衷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但一些极端措施对工农联盟造成了损害。前两章为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做理论上的铺垫。后三章是论文的重点内容,第三章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工农联盟的状况。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有其历史必然性,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工农联盟新的有效形式。随着经济体改革的深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民工成为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纽带。第四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工农联盟的因素。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对工农联盟都产生重大影响。第五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对策。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是其他联盟的基础,要在现代化的大视野中看待工农联盟,要重点处理干群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农之间国民基本待遇的矛盾,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盟。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结束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论文的结论。
     工农联盟是个老问题,但它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情况下,如何赋予老问题以新内涵,引起社会各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对这个问题的重
    
    视,以巩固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是本论文的目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界定工农联盟的新内涵。传统观点看,工农联
    盟是工人阶级与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结成的革命联盟。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工农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在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根本利
    益一致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同盟,
    其基本点在于“利益一致”和“共同目标”。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不仅是
    产业工人与农民的联盟,而且包括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其他阶层与农民的联盟,作
    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管理干部、知识分子等工
    人阶级队伍中的各个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部分人员和农民的关系问题,都是
    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农联盟所研究的范围。
     2、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的新概念。新修改的党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作为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大联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
    不是要用这个大联盟来取代工农联盟;强调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并不是忽视新
    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正确处理工农联盟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大联盟中突出工农联盟的主体地位。
     3、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农业人口非农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必
    然现象。农民工是从农业人口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劳动的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
    队伍的新成员,是工农联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纽带。农民工的出现,壮大了工人
    阶级队伍,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更加密切,对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展望工农联盟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城
    市化,农民工人化,当我国完成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城乡一体
    化,工农一体化的时候,工农联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将会从社会政治生活中
    淡出,被社会各个阶层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所取代。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reforming , being open to the world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shows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ideology, the division of social classes and stratum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ways of strength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The thesis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es of the topic, several problems that the topic will solve , and define several conceptions that my research deals with. In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 researching methods are also introduced.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reviews Marxism theory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peasants , and its focus lies in the analysis of Mao Zedong's great new ideas on the Marxism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peasants. The peasa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the rural areas is the revolutionary wa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Two briefly tells the situations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peasant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sitions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change. Hence the aim, task and function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all experience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ope
    rative movement is to strengthen and develop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but some improper measures do harm to the alliance. The first two chapters make prepar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under the new historic conditions.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are the key part of the thesi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from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n. It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for China's reform to start in the countryside. Rural reform achieves great achievement. The alliance of the farmers and the farmer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planning economy changes into that under market economy . With positive and smooth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the new effective forms of the alliance of take shape initially. With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deepened, social classes and strata experience new change.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the fields bey
    ond the agriculture, so the farmer workers become the link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Chapter Four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lliance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e foun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classes and strata all have a great effect upon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Chapter Five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The economic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is the basis of other alliances, so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shall be viewed in a wide field of vision of modernization.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settl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ities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contradiction on the basic treatments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On the base of economic allianc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lliances shall be developed. On the base of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the grand alliance of the builde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The concluding remarks summarize the thesis only to sum up its conclusion.
    The alliance of the workers and the farmers is an old topic, but it is a very complicated problem. Nowadays the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tak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account and plan accordingl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3版
    7、《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3版
    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3版
    9、《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2版
    10、《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2版
    11、《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2版
    12、《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2版
    13、《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2版
    14、《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2版
    ]5、《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2版
    16、《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2版
    17、《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 1955年版
    18、《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20、《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人民出版社
    2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25、《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26、龚育之著:《龚育之论中共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7、龚育之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版
    28、龚育之著:《在历史的转折中》,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988年版
    29、《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30、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习〈中国共产党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32、吴江著:《工农联盟问题》,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33、刘勉玉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4、沙健孙著:《中国革命问题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5、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八十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
    36、阎志民主编:《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7、李拓著:《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8、桑玉成 袁峰著:《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与中国共产党》,上海人民出版社
    3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40、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1、唐忠新著:《贫富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2、高佩义著:《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3、陆学艺 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44、蔡继明主编:《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版
    4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年版
    46、陈吉元主编:《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1年版
    47、汝信等主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8、汝信等主编:《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9、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0、吴敬琏著:《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51、金丽薇等著:《不可忽视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 1999年版
    52、王东京 王天义主编:《中国市场经济十大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年版
    53、赵建平 梁大智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初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54、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55、尚仲生著:《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56、江流 赵曜主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57、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1997年中国职工状况调查(综合卷)》,西苑出版社 1999年版
    5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
    59、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0、张文康著:《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与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
    61、刘应杰著:《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2、中共中央组织部课题组:《2000——2001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63、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64、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
    65、潘盛洲著:《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年版
    66、韩明漠等著:《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年版
    67、马健行 顾海良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年版
    68、朱光磊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69、赵曜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年版
    70、易炼红主编:《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71、陈迪平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72、郭书田 刘纯彬著:《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73、包京华:《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年版
    74、方向新:《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75、刘锋著:《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76、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现阶段中国阶级阶层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77、李强著:《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78、厉以宁著:《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 1996年版
    79、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0、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81、卢汉龙 杨雄著:《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82、卢嘉瑞等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83、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84、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4年版
    8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版
    86、金春明等主编:《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版
    87、郑必坚等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版
    88、王惠德著:《工人阶级工农联盟》,工人出版社 1955年版
    89、黄家驹编:《工农联盟》,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3年版
    90、杨秋著:《工农联盟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俗读物出版社 1956年版
    91、李忠杰著:《“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线装书局 2001年版
    92、李忠杰著:《“三个代表”与世界眼光》,人民日报出版社线装书局 2001年版
    93、W·曼德尔:《苏联手册》,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1年版
    94、M·P·加列瓦:《苏联宪法教程》,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3年版
    95、阿力克·诺夫:《苏联经济史》,英国企鹅丛书出版社 1969年版
    
    
    96、罗·亚·麦德唯杰大:《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97、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年版
    98、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年版
    1、邓子恢:《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2、王炳林:《毛泽东与50年代我国的发展道路》,载《中共党史研究》 1993年第6期
    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课题组:《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先进性与党的先锋队性质研究》,《理论文萃》 2002年第3期
    4、宋建波:《社会主义农民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5、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分化研究的回顾与商榷》,载《前沿》 2002年第2期
    6、林风:《断裂: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载《南方周末》 2002年5月16日
    7、戴建中:《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8、托马斯·希伯拉 沃大冈·陶普曼:《经济与社会变迁对中国乡村的政治影响》,载《中国研究》 1995年第1期
    9、李昌平:《我的困惑——“三农”寻思录之一》,载《读书》 2002年第7期
    10、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载《读书》 2002年第2期
    11、党国英:《制度分析中的城乡关系》,载《南方周末》 2002年2月28日
    12、马良华:《论对后起国工农两部门发展关系协调性的诊断与矫正——兼论我国现阶段工农关系的协调性与宏观调控》,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6期
    13、杜润生:《工农联盟与国民待遇》,载《财经》 2001年第8期
    14、朱庆芳:《城乡差别与农村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 1989年第2期
    15、叶俊东:《中国现代化的“坐标”》,载《瞭望》新闻周刊第13期
    16、黄延信:《县城镇农村城市化的重点》,载《经济日报》 1998年10月5日
    17、张培刚:《经济发展与二元经济的改造》,载《求是》 1997年2月
    18、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5日
    19、王宁:《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及其特点探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 2003年第9期
    20、金丽馥:《江泽民“三农”思想探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 2003年第9期
    21、张俊九:《进一步落实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载《党建研究》 2002年第5期
    22、刘锋:《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载《社会主义研究》 1995年第1期
    23、刘锋:《现阶段农民问题剖析》,载《社会主义研究》 1996年第3期
    24、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巩固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
    
    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1年第5期
    25、李君如:《依靠工人阶级维护全体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6年第4期
    26、顾建键:《略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新变化》,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6期
    27、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课题组:《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先进性与党的先锋队性质研究》,载《理论文萃》 2002年第3期
    28、包心鉴:《当代社会主义与依靠工人阶级》,载《社会主义研究》 1991年第1期
    29、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年第2期
    30、张富良:《农民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2期
    31、庄前生:《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变化 切实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2年第4期
    32、胡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数量分析》,载《统计研究》 2003年第7期
    33、李宗才:《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34、尹成杰:《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载《求是》 2003年第2期
    35、赵晓谛:《城市主导的城乡经济共同进步》载《学习时报》 2002年6月17日
    36、董春杰等:《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化进程》,载《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37、许经勇:《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10期
    38、汪光焘:《关于城镇化问题的思考》,载《城市发展研究》 2002年第4期
    39、刘亮:《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载《农业经济》 2003年第7期
    40、杜琼:《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载《决策导刊》 2002年第7期
    41、陈素慧:《论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制度》,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7期
    42、郭唐松等:《新时期正确处理工农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考》,载《科学社会主义》 2000年第6期
    43、刘阳:《论当前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劳动者联盟的重要性》,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1990年第5期
    44、颜晓峰 辛国安:《新的社会阶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1年第6期
    45、李成贵:《市场化: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改革评价》,载《改革》 2002年第3期
    46、李君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载《学习时报》 2001年7月9日
    47、刘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载《社会主义研究》 1994年第2期
    48、阳国亮:《共和国的基础:工农联盟五十年》,载《桂海论丛》 2000年第2期
    49、曹英伟:《市场:调节工农关系的机制——布哈林的经济思想》,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50、刘昀献 阎晓明:《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1990年第2期
    51、陆文强:《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载《求是》 2001年第8期
    52、舒小昀:《论社会结构的划分》,载《唯实》 2002年第7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我国目前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调研报告》
    2、《经济日报》 2004年3月14日
    3、《暸望》新闻周刊 2002年第3期
    4、《暸望》新闻周刊 2002年第11期
    5、《暸望》新闻周刊 2002年第18期
    6、《暸望》新闻周刊 2002年第19期
    7、《学习时报》 2002年9月23日
    8、《学习时报》 2001年10月8日
    9、《学习时报》 2002年2月25日
    10、《理论动态》 2002年3月20日
    11、《制度分析中的城乡关系》,中国农村研究网
    12、《经济日报》 2003年9月15日
    13、《经济日报》 2003年4月2日
    14、《经济日报》 2003年11月27日
    15、《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5日
    16、秦晖:《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基层法社会网站
    1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