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苏南蚕业生产改进研究(191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蚕丝是整个蚕业生产的最终产品,蚕丝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近代苏南蚕业的发展是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局而,国内市场对蚕丝的消费能力有限,苏南的蚕丝主要用于出口。近代国际市场对中国蚕丝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国蚕丝大量输入到国际市场。随着蚕丝出口的增加,我国蚕业生产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锡、苏州、常州等苏南各县蚕业生产进一步扩大。清中后期上海设立通商口岸,随后成为苏南蚕丝出口的主要口岸。商品化的蚕丝生产与苏南传统的稻作生产相比,表面上获利较高,再加上蚕丝生产周期较短,获利较快,苏南各县蚕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到20世纪初蚕业已经成为苏南农家重要的家庭副业之一。无锡由于自然和地理优势成为苏南各县中蚕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逐渐取代上海成为苏南新的蚕丝生产基地。
     到20世纪20年代末苏南的蚕丝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上海及传统的蚕区浙江,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生产中心之一。苏南蚕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没有随之带来蚕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日本采用现代化蚕业生产方式之后,中国蚕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蚕丝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渐被日本所挤占。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对生丝需求减少及日本蚕业企业的竞争,苏南蚕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面对苏南蚕业的困境,国民政府、蚕业学校及蚕业生产企业等都希望通过改进蚕业生产以提高蚕业生产的水平,增强蚕丝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各方对蚕业生产中的桑树种植、蚕种生产、育蚕、缫丝等环节展开了改进,苏南大规模的蚕业改进也由此起步。在各方努力下,苏南蚕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改进,被认为是当时农业改进的典范。
     桑叶是蚕的主要食物,桑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蚕体的发育和蚕丝的质量,所以提高桑叶的质量是蚕业生产改进的基础。在早期的蚕业生产改进中,苏南蚕业改进者对桑叶生产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早期的蚕业改进中并没有对植桑进行大规模改进。而苏南的桑叶生产由于桑树老化、桑园疏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苏南桑树桑叶的产量不断降低,已经影响到了苏南的蚕业生产。苏南蚕业改进者在30年代后才着手对苏南传统的桑树栽培进行改进。改进者首先是对传统的湖桑、鲁桑和荆桑等当地的主要桑树品种进行选育,培植品种更加优良的树种,还结合苏南蚕业生产的特点推广乔木桑,以降低蚕业生产成本。同时开展对蚕种制种专用桑的种植实验与推广。其次在改进桑树品种同时,改进者积极开展桑园管理技术的改进试验,推广改进的桑树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增加桑叶的产量。
     蚕种育种技术改进是整个苏南蚕业改进过程中,改进者最早关注,改进成效最为明显的环节。苏南蚕种的改进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到1927年,这是苏南蚕种改进的起步期。1922年之后苏南各县出现了最早一批专业化的蚕种制造场,随后1926-1927大量的蚕种制造场建立。在这一时期日本先进的蚕种育种、人工孵化等技术传入苏南地区,1924年蚕种场开始生产推广第一代杂交蚕种。但由于并没有取得蚕户的信任,改进种在苏南的使用还很有限;第二个阶段是1928年到1933年,这是蚕种改进的大规模展开期。蚕种场大量出现,蚕种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专业的生产使所选育改进蚕种的质量得到改善。由于改进蚕种的优越性及改进者极力的推广,改进蚕种在苏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蚕业发展较为迅速的无锡等地已经基本上完全取缔了土种;第三个阶段是1934年到1937年,这是蚕种统制时期。1934年江苏省规定省内的蚕种由建设厅统一管理,不得自由买卖,蚕种经过蚕丝试验场检验后,按规定价格分配。同时对蚕种场管理更为严格,取缔生产条件不合格的蚕种场。政府通过控制蚕种的生产、分配,来提高蚕种的质量,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无法处理好政府、大的有垄断能力的蚕种生产资本家、小的蚕种生产者及蚕户的利益,造成蚕种供给不足,影响到了蚕业的改进。
     育蚕是整个蚕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蚕体发育、成熟直到吐丝成茧,育蚕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蚕茧的质量。民国初期苏南蚕区的育蚕技术依然使用传统的技术,蚕户在育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在蚕室温度、湿度、及病毒环境等的控制方面,很难达到良好的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蚕户却大量的求助于鬼神的保佑,导致蚕体的成活率甚至只有30%。1924年江苏省立女蚕校成立推广部,并在无锡堰桥乡设育蚕指导所,首先开展对蚕户的育蚕指导。蚕校通过推行蚕具消毒、稚蚕共育提高蚕体的质量。192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苏南各县蚕区建立了以育蚕指导所、蚕业合作社为体系的育蚕改进体系。此后这种育蚕改进体系在蚕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蚕户改善育蚕技术,但苏南各县由于蚕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育蚕指导效果也不平衡。同样苏南蚕区普遍分散的、小规模的育蚕生产模式并没有改变,蚕户恶劣的生产条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育蚕技术改进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育蚕完成后,蚕业生产进入蚕丝生产环节。在传统的苏南蚕业生产模式中,蚕丝生产也是在蚕户自家完成。育蚕完成后,蚕户采用手工或简单的机械,将鲜茧缫制成蚕丝出售,缫丝的机械较为简单。而近代大规模缫丝厂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生产格局。蚕业生产更为专业化,蚕户主要承担了育蚕的过程。缫丝生产从蚕户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规模化的机械生产。机械化生产为了保证稳定的蚕茧供应,就必须对蚕茧进行干燥处理,茧行由此大量出现,承担蚕茧的干燥等工作。1934年国民政府实施茧行统制,要求茧行改进蚕茧烘干设备,鼓励采用新式蒸汽烘茧机,从而加强对茧行管理。而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南地区出现专业的机械丝厂以来,苏南特别是无锡缫丝业在民国时期进入高速发展期,缫丝厂在数量和生产规模上都远超其它地区。苏南丝厂最先采用意大利式的直缫车,此后日本的缫丝车也开始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改进蚕丝生产技术的同时,丝厂和国民政府也着手在上海和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以打破洋行等对中国生丝出口的垄断,扩大苏南所产蚕丝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政府还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扶植苏南丝厂。但在国际市场不景气,国内社会混乱的情况下,销售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民国苏南蚕业改进之所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得益于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改进体系,政府、蚕业企业和学校构成了民国苏南地区蚕业改进的主要动力。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在蚕业改进中扮演了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及实践者的角色。蚕业企业为了获得优质的生产原料,着力蚕种的改进和蚕丝生产技术的提高。蚕业教育在改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南地区的蚕业教育主要有蚕业学校和民众教育下的涉蚕教育两种形式。蚕业学校培养的育种、制丝等人才在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改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蚕业学校的毕业生在苏南各地设立育种场、育蚕指导所等蚕丝改进机构,是民国时期苏南整个蚕业改进体系中重要的动力之一。民众教育的改进不仅仅涉及到蚕业生产改进,它在更广阔的范围对蚕户进行文化教育。它突破了由于民国时期苏南农村农民文化素质不足,降低对蚕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的限制,将农业生产的改进与农村社会的改进相结合。苏南蚕业改进中形成完整的、多元化的蚕业改进体系,是苏南蚕业改进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也是苏南蚕业改进带给当代农业技术改进的主要启示。
     在民国苏南蚕业改进中,蚕户本身改进动力的缺乏及政府改进组织效能的低下等是制约苏南蚕业改进成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如何调动农户改进的积极性,实现改进组织的高效率也是当代农业改进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的苏南蚕业改进没有突破这个局限,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改进效能的发挥。尽管如此,民国苏南蚕业改进的成效还是明显的,对这个改进过程的系统分析,可以还原民国时期苏南蚕业改进的过程,认识到改进中各方所起到的作用,及各个改进系统在农村中的改进实践,这对我国现在的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借鉴意义。
Silk is the final product of sericulture, which also is one of major china export goods for a long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n modern linked closely with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silk consumption of domestic market is extremely weak, because Chinese society is disorder relatively. Southern Jiangsu silk is mainly for export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of silk has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modern, so a large number of China silk inputs international markets. Meanwhile China sericulture areas expand const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ilk exports, the sericulture of Wuxi, Suzhou, Changzhou and other southern Jiangsu counties expand constantly also in this environment. Shanghai becomes the main port southern Jiangsu silk exports after it establish treaty por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Compare with traditional rice production, the southern Jiangsu commercialization silk production has a high profit and short production cycle on the surface, so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development rapidly.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seri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mily sidelines in southern Jiangsu. Wuxi sericulture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due to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it become new silk production base instead of Shanghai gradually.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production has exceeded Shanghai and traditional sericulture area in Zhejiang, and become one of China important sericulture production centers until 1920s. The levels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not increase with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scale。As the backwardness of silk produc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Japan use the modern production methods, China silk has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position of China silk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gradually diverts to Japan.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suffers serious challenge with economic crisis in the 1930s. Face the plight of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sericulture enterprises and so on all hope improving prod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iculture,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o they begin to improve the mulberry, silkworm egg production, fertility silkworm, silk reeling and other sectors of sericulture. Th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all efforts, it also is considered to be a model of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Mulberry leaf is the main food for silkworm, and the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silkworm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ilk. The mulberry leaf quality improve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Th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rs don't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ulberry leaf production in the early improvement, so they don't improve mulberry leaf production. The reducing of mulberry leaf yields continuously impact th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production, because mulberry aging, mulberry fields slackened management and so on.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rs begin to improve traditional mulberry planting after 1930s.
     They cultivate mulberry varieties using Hu sang, Jing sang, Lu Sang and other main local mulberry varieties in the southern Jiangsu firstly, in order to cultivate excellent mulberry varieties. They promote high mulberry trees combine the Jiangsu sericulture production in order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t the same of improving mulberry varieties, it also carry out mulberry management experiment, promote improvement of the mulberry tree pruning, fertilize and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of mulberry leaves.
     Silkworm breed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s attended by improve more early in the whol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process, so the improvement results is more obviously. Southern Jiangsu silkworm improvement expiries three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1912 to 1927, this period is initial stage of Southern Jiangsu silkworm improvement. It appears the first number of professional silkworm manufacturing in 1922, and a large number of silkworm manufacturing establish from 1926-1927. During this period, the Japanese advanced silkworm breeding, artificial incub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Southern Jiangsu。They promote first-generation hybrid silkworm eggs in 1924. The improvement silkworms are used limited, because it has not been trusted by famers; The second stage is 1928 to 1933, which is the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improvement. Large numbers of silkworm manufacturing establish, their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improvement silkworms are improved because of their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The improvement silkworms are used more and more, because of improvement silkworms'superiority and improvers'promotion. Wuxi and other areas which sericulture develop more quickly have totally banned local silkworms; The third stage is 1934 to 1937, This is the silkworm control period. Jiangsu formulates that the Department of Jiangsu Construction manage silkworm manufacturing, silkworm can not be freely traded and dispense at a set price allocation after examinati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silkworm manufacturing stringently and clamp down the disqualification silkworm manufacturing. Government wa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ilkworm eggs through silkworm egg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But actual government can not deal with the interests between government, monopoly big power capitalists, silkworm egg productions and farmers, resulting in silkworm eggs supplies insufficient and influenc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Raising silkw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Silkworm body development, maturation until cocoon, and the level of raising silkworm technolog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cocoons directl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outhern Jiangsu farmers still us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y can not rearing house control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the virus control due to production constraints. They have difficult to achieve requirements good production. Farmers turn to a large number of the gods bles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survival rate of silkworm or even only 30%. Jiangsu Provincial women Sericulture school establish promotion department, and establish guidance site in the Wuxi silk Yanqiao in 1924. It carries out raising silkworm firstly. The School improves silkworm quality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rearing tools and cooperative rearing for juvenile silkworm. The government begins raising silkworm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though establishing guidance site and sericulture cooperatives after 1928. They guide famers to improve raising silkworm under the improvement system's working in sericulture areas. Because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levels develop disequilibrium, silkworm guiding effect also disequilibrium and the scattered, small-scale production mode of Southern Jiangsu raising silkworm has not improved. The poor production condition of farmers fundamentally determines the raising silkworm technology guidance can not improve in the short term.
     Sericulture into silk production processes, after raising silkworm completes. Famers complete the silk reeling in traditional Sericulture production. Famers use manual or simple machines to silk reeling for selling after raising silkworm completes, and machines relatively simple.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mass silkworm production changes the pattern, and sericulture production becom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famers'work is mainly for raising silkworm. Silk reeling production separates from famer production, and becomes large-scale machinery production. They must dry cocoons to ensure stable cocoons supply, so there appears a lot of cocoon lines undertaking cocoons drying and so on. The government launches the cocoon guilds control in 1934, and require cocoon guilds line to improve the cocoon drying equipment, encourage the adoption of new steam cocoon drying machines, and thus strengthen cocoon guilds management. Since Southern Jiangsu professional machine appears in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silk production factories of Southern Jiangsu especially Wuxi development more quickl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silk production factories quantity and scale beyond other regions far more. Silk factories use Italian direct-reeling lathe, and Japan reeling lathe. This improv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With reeling lathe reform, silk factories also improving silk cocoon steam and reeling lathe power equipment. Silk factories and government also build their own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Shanghai and overseas to break foreign firms' monopolization, and expand export. Government also issue government bonds, support Southern Jiangsu silk factories in 1930s'economic crisis. Because of the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confusion domestic social, the sales have not improved.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as to the relatively effective improvement system, Government, sericulture factories and schools form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of Southern in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plays roles of policy makers, managers and practition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Sericulture factories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ilkworm and silk production technique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obtain high-quality raw materials. Sericultur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ement. There are sericulture education schools and public education involved in silk two education forms in Southern Jiangsu. Breeding, silk and other personnel cultivated by sericulture school play important role sericulture in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of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school graduates establish silkworm manufacturing and silkworm guidance site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ower to improvement system. Improve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not only involves the improvement of sericulture. They educate farmers in a wider range. They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for acceptation ability to new sericulture technology, because Southern Jiangsu farm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sufficient cultural quality, and combin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mprovement with rural society improvement together. Complet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system and wide improvement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subject in Southern Jiangsu impr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ir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mprovement success, their also inspirations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of southern Jiangsu bring to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mprovement.
     The improve power deficiency of famers and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improve organiza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restrict southern Jiangsu improvement resul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 to mobilize the improvement enthusiasm of farmers, and how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efficiency of the organization are the important problems need to be attention in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not break through these limitations, so these also restrict the efficiency in the whole. Nonethel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uthern Jiangsu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is obviou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can restores the sericulture impr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cognizes the role they play in improve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now.
引文
①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91页。
    ②谭来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第429页。
    ①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79页。
    ②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①《女蚕》,1929年第38期。
    ②顾振中:《无锡农村经济衰败之现状》,《农村月刊》,1935第4期。
    ③孟昭:《无锡农村经济崩溃之危险》,《钱业月报》,1932年第8期。
    ④吴江县政府:《吴江县改良育蚕教育计划书》,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47。
    ⑤蒋国宏:《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与出路》,《学海》,2007年第2期。
    ①吴春梅:《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②蒋国宏:《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与出路》,《学海》,2007年第2期。.
    ③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3页。
    ④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3页。
    ⑤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⑥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于普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乡村建设》,1935年第4期。
    ②俞筠蠲:《江苏蚕丝业之今昔观》,《蚕丝杂志》,1947年第5期。
    ③沈百先:《蚕业统制与江苏省蚕业之复兴》,《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58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326页。
    ②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06页。
    ③蒋国宏:《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与出路_以1933年浙江反对取缔土蚕种风潮为中心的考察》,《学海》,2007年第2期。
    ④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⑤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工业资本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初探》,《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⑥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的资本集团与区域发展》,《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⑦马俊亚:《传统社会力量与江苏近代工业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马俊亚著:《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②同上,第108页。
    ④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⑤陈慈玉:《十九世纪后半江南农村的蚕丝业》。梁庚尧,刘淑芬:《城市与乡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⑥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的有限发展与全面破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
    ⑦李灿:《近代锡沪缫丝工业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⑧严学熙:《生丝外贸与中国丝业大王薛寿萱》,《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
    ⑨严学熙:《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①余广彤:《蚕丝春秋记蚕丝教育家、改革家郑辟疆、费达生》,南京出版社,1990。
    ②余广彤:《蚕魂费达生传》,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李哲,石明芳,林冈著:《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④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7页。
    ①王红谊等编著:《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同上,第2页。
    ③郭文韬,曹隆恭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中国桑树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②王翔:《民国前期蚕桑业发展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③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李明珠(Lillian M.Li)著;徐秀丽译:《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02页。
    ②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0页。
    ③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④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①周匡明:《以蚕种为中心的蚕丝改良运动始末》,《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②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③蒋国宏:《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第7页。
    ①王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②章楷:《江苏近代的蚕种业》,《江苏蚕业》,1996年第4期。
    ③王羽骋:《近代江苏省的蚕种管理》,《江苏蚕业》,2005年第1期。
    ④李平生:《论晚清蚕丝业改良》,《文史哲》,1994年第3期。
    ①李平生:《论民初蚕丝业改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美)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11页。
    ③同上,第212页。
    ①(美)舒尔茨(Schultz,T.W)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页。
    ②(美)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③郭熙保,周军编:《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120页。
    ④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著;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
    ⑤同上,第108页。
    ①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著;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②姜振寰:《技术史学方法论刍议》,《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年第5期。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05页。
    ①《上海丝绸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②王抱承纂萧焕梁续:《无锡开化乡志》土产志,1916年。
    ③李毓珍,曹慈和:《武进县蚕业改进报告》,江苏省立育蚕实验所汇编,1919年,第1页。
    ①夏孙桐:《族祖涤初先生家传》,《观所尚斋文存卷七》,1915年,第14页。
    ②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③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专刊,1989年,第6页。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80页。
    ②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宫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26页。
    ①《海关十年报告》上海卷一,191页。
    ②王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③容盒:《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第16期。
    ④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62-163页。
    ①《工商半月刊》,1935年第24期。
    ②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中华书局,1962年,第73、74页。
    ①顾振中:《无锡农村经济衰落之现状》,《农行月刊》,1935年第4期。
    ②杨端六、侯厚培:《最近六十五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1864-192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1931年,第41页。
    ③申报年鉴社编辑:《申报年鉴》,申报馆特种发行部,1935年,第600页。
    ①《申报》,1933年10月14日。
    ②《申报》,1934年3月11日。
    ③徐方斡:《世界人造丝生产与我国输入之情况》,《商业杂志》,1929年第7期。
    ①《新中华》,1934年第2期。
    ②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1页。
    ③《国内要闻》,《银行周报》,1934年第37期。
    ④《顾钟华关于盛泽丝绸逐年衰落的调查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839。
    ⑤佚名:《苏浙蚕丝业之悲观》,《工商半月刊》,1931年第13期。
    ①佚名:《苏省茧市衰落之农村危机》,《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1期。
    ②钱亦石:《中国经济现势讲话》,申报月刊社年,1935年,第97页。
    ③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申报月刊》,1933年第7期。
    ①张履鸾:《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第20页。
    ②同上,第21页。
    ③吴江县档案馆馆藏档案8.1.2715。
    ④国民党国立中央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国民党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报告》,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321页。
    ⑤周匡明:《中国近代蚕业史概论》,《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①唐希元:《南京缎业之现况及其救济》,《中国实业》,1935年第1-6期。
    ②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③无锡丝茧业同业公会档案:《无锡丝茧业向北洋政府提议改良蚕种》,高景,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④佚名:《无锡丝厂业现况》,《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1期。
    ⑤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⑥裕孙:《茧市厘价难于大涨之推测》,《银行周刊》,1924年第17期。
    ①《上海丝绸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②胡伊默:《中国农业恐慌的特殊性》,《新中华杂志》,1934年第23期。
    ①《江苏省政府关于劝导开辟苗圃培植桑苗致吴江县政府训令》,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1867。
    ②清乾隆《吴江县志》卷四物产。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87页。
    ②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2)》,《丝绸》,1999年第11期。
    ③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3页。
    ④陈恒力、王达:《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第36页。
    ⑤梁永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545页。
    ⑥周匡明:《举手不见天一亩采三千——论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桑树丰产检验载》,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主编:《农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0-1990年。
    ⑦赵鼎元:《辑里丝湖丝调查记》,《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23期。
    ⑧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5年,第80页。
    ①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5年,第88页。
    ②熊其锐:《江苏省植桑改进计划刍议》,《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曾济宽:《江苏省励行蚕业统制中几个问题的商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④沈百先:《蚕业统制与苏省蚕业之复兴》,《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孙守廉关于吴江县栽桑概况报告》,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947。
    ②曾济宽:《江苏省励行蚕业统制中几个问题的商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①管义达:《顾亦亭江苏省蚕业改进委员会设立桑苗圃计划刍议》,《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②曾济宽:《江苏省励行蚕业统制中几个问题的商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下篇,1937年,第3页。
    ②《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关于吴江配发桑苗资料》,吴江县档案,案卷号5。
    ①《熊其锐.江苏省植桑改进计划刍议》,《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贾思勰著,管义达译注:《齐民要术今译》,2000年,第195页。
    ②(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7页。
    ③唐启宇编著:《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388页。
    ④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中国桑树品种志》,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⑤《震泽县志》乾隆十一年,卷四第十四页。
    ①《江苏省农矿厅关于全省栽桑情况的调查》,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7872。
    ②林寿康:《实用桑树育种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③佚名:《苏省农矿厅改进全省蚕丝计划》,《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7期。
    ④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蚕种改进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省立蚕丝试验场:《江苏省之蚕种业》,《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冷御秋:《减低制丝成本之根本方策》,《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苏州市档案馆:《土地改革前苏南农村的地租情况》,段本洛,单强著:《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2页。
    ①冷御秋:《减低制丝成本之根本方策》,《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汤传根,陈国安编著:《实用栽桑养蚕新技术》,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59页。
    ①熊其锐:《江苏省植桑改进计划刍议》,《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费达生口述.余广彤整理:《解放前从事蚕丝业改革的回忆》,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总10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178页。
    ①易廷鉴,熊其锐:《江苏省植桑改进计划刍议》,《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90页。
    ②《江苏省吴县立蚕桑场十七年度改进计划书》,案卷号8.1.2852。
    ①江苏建设厅:《金坛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三年工作报总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黄君霆:《中国蚕丝大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410页。
    ②陈永吴,余连祥,张传峰编著:《中国丝绸文化》,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
    ③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今译》,济南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④韩鄂原编,缪启愉选译:《四时纂要选读》,农业出版社,1984年,第5页。
    ⑤张履祥,钱尔复订正:《沈氏农书》,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①张履祥,钱尔复订正:《沈氏农书》,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②仲昂庭辑补,沈公练著:《广蚕桑说辑补》,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③沈秉成著,郑辟疆校注:《蚕桑辑要》,农业出版社,1960年,第6页。
    ④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5页。
    ①洪璞:《时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5年,第112-113页。
    ①张履祥著,钱尔复订正:《沈氏农书》,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②同上,第10页。
    ③陈和志,沈彤:《震泽县志》,乾隆十一年,第14-15页。
    ④《育蚕实验所吴江县调查报告》,《江苏实业月志》,1920年第15期。
    ①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2)》,《丝绸》,2000年第3期。
    ②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年工作总报告宜兴蚕业改良区》,《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年工作总报告宜兴蚕业改良区》,《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沈百先:《蚕业统制与江苏省蚕业之复兴》,《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闵宗殿等主编:《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347页。
    ③(元)大司农司编撰,缪启愉校释:《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④张履祥著,钱尔复订正:《沈氏农书》,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⑤(元)大司农司编撰,缪启愉校释:《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⑥陈和志,沈彤:《震泽县志》卷二十五生业, 乾隆十一年,第14-15页。
    ⑦顾亦亭:《桑园害虫的害处》,《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66页。
    ②冯家新:《蚕种学》,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广蚕桑说辑补》,中华书局,1985年,第15-16页。
    ②吴筱曼:《改良中国蚕种之管见》,《妇女杂志》,1927年第2期。
    ③《无锡指南》,无锡杂志社,1919年,第83页。
    ①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2)》,《丝绸》,1999年第12期。
    ②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4)》,《丝绸》,2000年第1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④《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⑤冯家新:《蚕种学》,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①《杂交蚕种之原始及其实用之要点》,《浙江蚕种制造技术改进委员会月刊》,1933年第1期。
    ②佚名:《苏省改进蚕业消息》,《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8期。
    ③屈荃寄:《苏浙皖蚕种事业发展过程》,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298页。
    ④郑辟疆:《江苏女蚕校对蚕丝业改进的事迹纪要(1918-1949)》,严学熙:《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周匡明:《中国近代蚕业史概论》,《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②(美)任达(Douglas R. Reynolds)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③姜新,小雨:《江苏留学史稿1840-1949》,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④《江浙皖丝茧总公所总理沈钻关于推行无病改良蚕种致吴江县茧业公所总董周孚光函》,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0.5088。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①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2)》,《丝绸》,1999年第11期。
    ②周匡明:《以蚕种为中心的蚕丝改良运动始末》,《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③李平生:《论民初蚕丝业改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1)》,《丝绸》,1999年第10期。
    ②同上。
    ③缪毓辉:《中国蚕丝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3页。
    ④江苏省农矿厅:《江苏十七年度蚕业状况》,江苏省农矿厅编,1930年,第3页。
    ①李丕兴:《无锡之蚕丝业》,《纺织建设》,1948年第2期。
    ①《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2期。
    ②顾亦亭:《江苏蚕种业今后努力之方针》,《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江苏省农矿厅,1930年,第13页。
    ①佚名:《浙省指导农民补育秋蚕》,《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8期。
    ②窦焕龙:《大有蚕种制造场发展史》,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苏州经济史料》第18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1988年,第40页。
    ③佚名:《浙省指导农民补育秋蚕》,《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8期。
    ④《孙守廉关于吴江县育蚕概况报告》,吴江县档案8.1 2947。
    ⑤赵如珩:《江苏省鉴》上,上海大文印刷所,1935年,第109页。
    ①窦焕龙:《大有蚕种制造场发展史》,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苏州经济史料》第18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1988年,第44页。
    ②周匡明:《中国近代蚕业史概论》,《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①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1937年,第47页。
    ②陆尧容口述,秦寿容、虞翠仙整理:《无锡最早的蚕种场》,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3辑,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85年,第152页。
    ③江苏省农矿厅编:《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江苏省农矿厅编,1930年,第5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浙江省绍兴地区农业学校:《蚕种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第142页。
    ③葛敬中:《秋蚕功效与提倡之价值》,《农学杂志》,1928年第2期。
    ④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江苏省农矿厅,1930年,第3页。
    ⑤省立蚕丝试验场:《江苏省之蚕种业》,《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业改进的经过》,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269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③王羽骋:《近代江苏省的蚕种管理》,《江苏蚕业》,2005年第1期。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411期。
    ⑤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建设厅关于严行取缔仿制改良蚕种并由蚕业机关详述真伪鉴别方法制致吴江县建设局训令》,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731。
    ①《江苏省蚕业取缔所为检送取缔土种布告致吴江县政府公函》,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782。
    ①章乃文:《一九三六年》,乐华图书公司,1936年,第219页。
    ②腾雪和:《中国统制经济问题》,《行健月刊》,1933年第5期。
    ③国民政府实业部编:《实业四年计划》,实业部,1933年,第9页。
    ④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9027/2。
    ⑤管义达:《江苏省二十三年蚕业统制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沈百先(1895—1990)名在善,字百先,湖州人。20岁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在江苏、上海水利部门工作。28岁赴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太湖、淮河流域从事水利事业20年。曾两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抗战胜利后就任全国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后改为水利部政务次长。还先后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1949年,应台湾大学之聘,任该校农工系教授。重要著作有《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计划刍议》、《中国西北水利考察报告》、《导淮入海开工纪念》、《台湾水利视察报告》,《中华水利史》等,并主编《台湾水利》季刊。在任江苏建设厅长期间,推动了江苏的蚕业改进。
    ②沈百先:《蚕业统制与江苏省蚕业之复兴》,《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佚名:《苏浙蚕业联合蚕业统制委员会的蚕种统制》,《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19期。
    ②省立蚕丝实验场:《江苏省之蚕种业》,《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蚕种改进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省立蚕丝试验场:《江苏之蚕种业》,《江苏建设月刊》,1935第3期。
    ①苏浙两省蚕业联合统制委员会:《江浙蚕业联合统制委员会章程》,《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19期。
    ②《何雪荪关于吴江县贷放秋种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3.5209。
    ①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三年工作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无锡县府:《无锡概览》,无锡县府,1935年。
    ③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近五年来之制种场数制种数量蚕种价格及颁发合格证数量一览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吴江县政府:《吴江县政》,吴江县政府,1935年,第91页。
    ②佚名:《江浙蚕业实行联合统制》,《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19页。
    ③沈百先:《两年来之江苏省蚕业统制述要》,《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①苦农:《丝茧统治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动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7年,第64-65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沈百先:《两年来之江苏省蚕业统制述要》,《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①周匡明:《蚕丝业统制的可悲下场》,《中国纺织史资料》,1984年第13期。
    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周匡明:《蚕丝业统制的可悲下场》,《中国纺织史资料》,1984年第13期。
    ④同上。
    ⑤沈百先:《两年来之江苏省蚕业统制述要》,《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①西北农学院古农研究室整理,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32-133页。
    ②同上,第132页。
    ③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332页。
    ④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⑤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⑥同上。
    ①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②同上,第555页。
    ③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①李炳华主编,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0页。
    ②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59页。
    ④同上,第159页。
    ⑤同上,第159页。
    ①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48页。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579页。
    ③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④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1)》,《丝绸》,1999年第10期。
    ⑤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53页。
    ①余广彤:《蚕丝春秋记蚕丝教育家、改革家郑辟疆、费达生》,南京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②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业改进的经过》,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278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庄步青:《植桑与养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6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业改进的经过》,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277页。
    ③郑辟疆:(1880—1969)字紫卿,江苏吴江盛泽镇人,中国现代蚕业教育家、蚕业革新家,是我国振兴蚕丝业的先驱。1918年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1935年任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校长,1958年任苏州蚕丝专科学校校长和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校长,1960年又任苏州丝绸工学院首任院长。他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郑辟疆18岁考入杭州西湖蚕学馆,毕业留校任教,再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编纂养蚕学、栽桑学8种教科书。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批蚕桑学教材。他受聘担任省立女子蚕学校校长期间,带领师生赴吴江县乡村实地考察,指导农民科学养蚕,用洋种代替土种,改良土丝缫制方法。
    ④余广彤:《蚕丝春秋记蚕丝教育家、改革家郑辟疆、费达生》,南京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①钱承绪:《中国蚕丝业之总检讨》,中国经济研究会,1940年,第166页。
    ②同上,第161页。
    ③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①江苏省建设厅:《本年春季苏省办理之蚕桑事业》,《农村经济》,1935年,第10页。
    ②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③陆子容,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无锡城郊旺庄陆巷人。家庭世代务农。他早年曾在杭州蚕学馆学习,毕业后担任过无锡县小学校长、无锡县教育局督学、安徽省青阳县蚕桑模范场场长、江苏省蚕桑模范场徐州分场主任、永泰丝厂技术员等职。民国15年(1926年),薛氏永泰丝厂由沪迁锡。为提高蚕茧质量,在薛寿萱倡议、资助下,陆子容和其3个胞妹、4个胞弟在家乡旺庄购地1.5亩,建平房5间,合作开办“三五蚕种制造馆”通称“三五馆”蚕种制造场。
    ④陆子容:《稚蚕共育之检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⑤吴江县档案,案卷号5。
    ①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五工作总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7年第2期。
    ②江苏农矿厅:《江苏省农矿厅关于设立育蚕指导所计划》,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江苏省农矿厅,1928,第1113页。
    ③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育蚕指导会议记录》,《农矿公报》,1929年第10期。
    ①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育蚕指导会议记录》,《农矿公报》,1929年第10期。
    ②《吴江县立蚕桑场关于指导育种计划书》,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52。
    ①《吴江县立蚕桑场江苏吴江县立蚕桑场十七年度进行计划书》,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 2852。
    ②同上。
    ①《吴江县政府关于春蚕指导工作月报》,吴江县档案,案卷号4。
    ①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三年总结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同上。
    ①吴江县档案,案卷号5。
    ②同上。
    ①吴江县档案,案卷号4。
    ①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第380页。
    ②《吴江县委桑改良区1934年3月份中心工作(等设春蚕指导所)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036。
    ③《吴江县委桑改良区1934年4月份中心工作(蚕种催青)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036。
    ④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①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吴县改进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①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金坛改进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②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江阴改进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③同上。
    ①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三年总结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②同上。
    ③民国元年(1912年),属江苏省苏常道。民国16年,宜兴县直属江苏省政府。民国21年改属武进行政区。民国23年后,宜兴县曾先后属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三战区、江苏省江南行署。1949年4月宜兴解放后,光后届苏南行政公署武进行改区、常州专署、江苏省苏州专署、镇江专署、常州专署、镇江地区管辖。1983年起归无锡市领导。
    ④江苏建设厅:《宜兴县蚕桑模范区二十四年总结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⑤曾济宽:《苏省两年来之蚕业改进政策》,《中心评论》,1936年第21期。
    ①张士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
    ②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55页。
    ③孔雪雄:《中国今日的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第219-220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7卷第8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第159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秦孝仪:《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合作运动》第8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第28页。
    ②章元善:《一千个农村里的信用合作》,《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7年第2期。
    ③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材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635页。
    ⑤蒋介石:《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合作社及四种合作社模范章程训令》,《农村合作》,1936年第4期。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2页。
    ②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中国之合作运动》,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年,第117页。
    ①赵泉民,刘巧胜:《绩效与不足:合作运动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期乡村合作社为中心》,《东方论坛》,2007年第2期。
    ②萧耀奎:《蚕业复兴与合作》,《合作经济》,1947年第5-6期。
    ③同上。
    ④《关于办理吴江合作事业报告》,吴江档案,案卷号8.1.1761。
    ⑤《祁云龙对全县合作事业的视察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864。
    ⑥《吴江县立蚕桑场1929年度业务计划书》,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00。
    ①《江苏吴江县立蚕桑场十八年度业务计划书》,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813。
    ②《吴江县委桑改良区1934年4月份中心工作(蚕种催青)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036。
    ①金晏澜:《江浙蚕业概况及其趋势》,《农矿公报》,1930年第23期。
    ②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48页。
    ①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廿四年业务报告》,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6年,第6页。
    ②同上,第48页。
    ③胡昌龄:《合作组织与技术指导下之光复蚕业》,《合作月刊》,1931年第6期。
    ④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编:《江苏省农民银行廿四年业务报告》,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6年,第47页。
    ⑤同上,第49页。
    ⑥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关系》,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45972-45973页。
    ①傅兆文:《中国农村贷款事业之检讨》,《新农村》,1934年第15期。
    ②周德华,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③同上。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①周德华,吴江丝绸工业公司:《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②郑根泉:《吴县光福合作实验区与吴县第三区保订蚕丝产销合作社联合社参观记》,《农村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1期。
    ③章楷:《农业改进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④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中国之合作运动》,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年,第462页。
    ⑤杨德寿:《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①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240页。
    ①郑根泉:《吴县光福合作实验区与吴县第三区保订蚕丝产销合作社联合社参观记》,《农村建设半月刊》,1936年第1期。
    ①徐新吾主编,海市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5-626页。
    ①陈慈玉:《清末无锡地区的蚕桑生产与流通》,《(台湾)大陆杂志》,1984年第5期。
    ②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最近三年茧行状况》,江苏省农矿厅,1931年,第1页。
    ③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2辑,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第101页。
    ①佚名:《苏省茧市衰落之农村危机》,《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1期。
    ①《江苏全省茧商取缔条例》,曹喜琛,叶万忠主编:《苏州市档案馆编》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21-422页。
    ②章楷:《蚕茧买卖杂议》,《丝绸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①江苏省农矿厅编:《江苏省最近三年茧行状况》,江苏省农矿厅,1931年,第1页。
    ②同上,第2页。
    ③《苏议会纪事》,《申报》,1920年11月21日。
    ④朱英:《民国时期江苏茧行纷争与省议会被毁案》,《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⑤江苏建设厅:《苏省建设厅会议开放茧行问题》,《银行周刊》,1926年第10期。
    ①《江苏省暂行茧行条例》,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31。
    ②《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7期。
    ③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农矿厅为茧贩不法行为令各县出示严禁》,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31。
    ④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年,第58页。
    ⑤《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19期。
    ①王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②管义达:《江苏省二十三年蚕业统制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③曾济宽:《江苏励行蚕业统制中几个问题的商讨》,《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吴江县档案,案卷号5。
    ②《申报》,1934年6月7日。
    ③达声:《中国统制经济之检讨》,《新中华》,1934年第22期。
    ④同上。
    ⑤管义达:《江苏省二十三年蚕业统制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①佚名:《茧行经营概要与实务》,《无锡永泰丝厂第四、五届练习班联合毕业纪念特刊》,1936年第4期。
    ②宋陈旉撰;缪启愉选译:《陈旉农书选读》,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①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②王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③《煤灶烘茧不予优待》,《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01期。
    ①工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年,第151页。
    ①彭曾沂:《金坛县之机器茧行调查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第3期。
    ②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永泰丝厂史料片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年,第60期。
    ①周德华,吴江丝绸工业公司编:《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3页。
    ①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②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页。
    ①俞家振等:《育蚕试验所吴江县调查报告》,《江苏实业月志》,1920年第15期。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20卷蚕桑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吴兆名:《华丝失败之原因及其改良方法》,《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9期。
    ③卢冠英:《江苏无锡二十年来之丝业观》,《农商公报》,1921年第1期。
    ④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⑤同上,第127页。
    ①周德华,吴江丝绸工业公司编:《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0页。
    ①《吴江县关于提高制丝技能计划书》,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47。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64页。
    ③同上,第159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68页。
    ②《吴江县蚕桑改良区1934年5月份中心工作取缔土丝报告》,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352。
    ③ ③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47。
    ④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317-28。
    ①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页。
    ①孙本忠:《视察上海苏州无锡各丝厂之报告书》,《农矿公报》,1928年第7期。
    ②孙本忠:《沪苏锡各丝厂之现状及改良意见》,《江苏旬刊》,1928年第8期。
    ③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34页。
    ①佚名:《整理丝厂之两大原则》,《纺织周刊》,1932年第12期。
    ②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34页。
    ③景岳:《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钱业月刊》,1932年第8期。
    ④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①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②景岳:《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钱业月刊》,1932年第8期。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年,第220页。
    ②同上。
    ③张迪恳:《外国洋行垄断生丝输出对上海地区丝厂业的影响门(1894—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1956年,第1期。
    ④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外商洋行控制华丝出口史料》,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6辑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z],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①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张迪恳:《外国洋行垄断生丝输出对上海地区丝厂业的影响门(1894—1937)),《中国经济史研究》,1956年第1期:
    ①李安:《第二次国际生丝专门会议状况报告》,上海丝档 卷号110。孙海泉,单兴江:《上海开埠后苏南生丝业买办化的形成途径简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②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外商洋行控制华丝出口史料》,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6辑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③束以范:《我国蚕丝统制管理之我见》,《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21期。
    ④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社会科学经济史课题组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①缪钟秀,李安:《二十年来之蚕丝业》,《国际贸易导报》,1931年第1期。
    ②佚名:《华丝对外贸易统制方案》,《上海时事新报》,1936年3月11日。
    ③蒋滋福:《国民经济建设声中之中国蚕丝业改进的检讨》,《国民经济月刊》,1937年第3期。
    ④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年,第119页。
    ⑤同上,第222页。
    ⑥蔡无忌:《解放前的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概略》,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总11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38-139页。
    ①佚名:《丝厂同业要求政府发行丝业公债》,《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0期。
    ②佚名:《修正江浙丝业公债条例》,《工商半月刊》,1931年第10期。
    ①国民政府立法院:《江浙短期公债条例》,《银行周报》,1932年第35期。
    ②佚名:《整理江浙陈丝、陈茧登记办法》,《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9期。
    ③国民政府立法院:《江浙短期公债条例》,《银行周报》,1932年第35期。
    ④佚名:《整理江浙陈丝、陈茧登记办法》,《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9期。
    ①佚名:《去年苏浙丝业不景气之情况》,《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2期。
    ②佚名:《无锡丝业请免营业税》,《工商半月刊》,1931年第4期。
    ③佚名:《丝茧业要求政府减免丝茧税》,《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12期。
    ①求良儒,蒋猷龙:《浙江丝绸史纪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①周匡明:《以蚕种为中心的蚕丝改良运动始末》,《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年第9-14期。
    ①管义达:《江苏省二十三年蚕业统制报告》,《江苏建设月刊》,1935年第3期。
    ②白凯,林枫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图书出版集团,2007年,第173页。
    ②本节内容发表在《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乡村动员与乡村控制——对民国江苏农会的考察,99-102。
    ①《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苏州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
    ②常熟县委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14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66年,第200页。
    ③李永芳:《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中国农史》,2008年第2期。
    ④蒋国宏:《民国时期绅士的嬗变与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南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①《女蚕》,1928年10月10日。
    ②之凡:《女蚕校和江苏蚕业改进》,《农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0年。
    ③《无锡县历年创办工厂数分行业统计表》,无锡县府:《无锡概览》,无锡县府,1935年5月20日。
    ④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①朱文强:《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的再报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徐洪奎:《宜兴县乡村信用之状况及其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46374-46375页。
    ③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经济三元结构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沈剑华:《提高生丝质量保持名牌信誉—永泰丝厂薛寿查的生财之道》,《上海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①佚名:《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章程》,《女子世界》,1905年第6期。《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线装书局影印本,2006年。
    ①孙文:《实业计划》,青年书店,1940年,第2页。
    ②章楷:《江苏近代的蚕业教育》,《江苏蚕业》,1996年第3期。
    ③佚名:《江苏省立学校第五年度招收新生籍贯人数表》,《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7年第1期。
    ①郑辟疆:《省女蚕所付时代之任务及改进》,《江苏教育》,1933年第5期。.
    ②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事业改进的经过》,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第265页。
    ③李龙:《民国时期中国蚕业的教育科研情况》,《丝绸》,2006年第2期。
    ④李哲,石明芳,林冈:《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余广彤:《蚕丝春秋记蚕丝教育家、改革家郑辟疆、费达生》,南京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①郑辟疆:《省女蚕所付时代之任务及改进》,《江苏教育》,1933年第5期。
    ①周德华,吴江丝绸工业公司编:《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9-60页。
    ②李哲,石明芳,林冈:《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2页。
    ①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职业学校概况》,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50页。
    ①朱诚:《善人桥蚕业指导报告》,《教育与职业》,1933年第146期。
    ②本部分内容发表在《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无锡民众教育实践区。
    ③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巨流图书公司,1970年,第107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02-60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33页。
    ③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事业》,《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4期。
    ④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史稿》,陕西人民出版,1987年,第77期。
    ⑤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91页。
    ①马玲亚:《俞庆棠对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贡献》,《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②江恒源:《农村教育与农村改进》,《教育与职业》,1932年第10期。
    ③唐孝纯:《人民教育家俞庆棠》,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年,第34页。
    ①秦柳方:《云海滴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②高谨玉:《江苏省该县单位乡村民众教育普及方法草案》,《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未刊稿,第9页。
    ③黄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的成人教育》,《教育评论》,2008年第5期。
    ④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第74-75页。
    ①高阳:《民众生计教育》,《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5期。
    ②赵步霞:《北夏第二年—本院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工作报告》,《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期。
    ③章元善:《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第169页。
    ④秦柳方:《黄巷农村经济调查与统计》,《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8,9期。
    ⑤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②秦柳方:《云海滴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⑧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5。
    ①俞庆棠:《民众教育理论的探讨》,《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9期。
    ②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事业》,《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4期。
    ①张毓骅:《江苏之蚕种业》,《国际贸易导报》,1932年第1期。
    ①希曙:《中国四大农产品之近况》,《钱业月报》,1933年第7期。
    ②司徒廉: 《晚近之中国蚕丝业》,《农声》,1936年第205-206期。
    ①张树声:《无锡去后推原中国丝业之失败与落伍》,《东吴》,1933年第1期。
    ②佚名:《金坛蚕桑模范区概况》,《农业周报》,1934年第21期。
    ①希曙:《中国四大农产品之近况》,《钱业月报》,1933年第7期。
    ①梁漱溟:《漱溟卅后文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30年,第151-152页。
    ②俞庆棠:《中国农村衰落的原因和救济方法》,《申报月刊》,1932年第4期。
    ①易安:《中国蚕业之改进谈》,《农业周报》,1931年第26期。
    ②美予:《蚕业改良之理论与实际》,《民智月报》,1933年第20期。
    ③同上。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61页。
    [1]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3]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M].1996.
    [4]陈慈玉.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专刊,1989.
    [5]陈礼江.乡村教育及民众教育[M].上海:正中书局,1938.
    [6]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陈永吴,余连祥,张传峰.中国丝绸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
    [8]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9]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0]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2]冯家新.蚕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3]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14]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5]洪璞著.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史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87.
    [17]黄君霆.中国蚕丝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8]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姜新,小雨.江苏留学史稿1840-1949[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0]蒋国宏.种子革命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品种改良研究1927-1937[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1]孔雪雄.中国今日的农村运动[M].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
    [22]李龙,徐新荣,茧丝绸行业科研教育情况调研组编.茧丝绸行业科研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3]李明珠(Lillian M.Li)著;徐秀丽译.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4]李瑞.蚕丝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5]李哲,石明芳,林冈.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简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27]梁永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8]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9]林寿康.实用桑树育种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0]林锡旦.太湖蚕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31]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32]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3](美)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4]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5]茅仲英,唐孝纯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6]闵宗殿等主编.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7]缪毓辉.中国蚕丝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8]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M].上海:新知书店,1936.
    [39]钱承绪.中国蚕丝业之总检讨[M].北京:中国经济研究会,1940.
    [40]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42]秦柳方.云海滴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4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M].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
    [43]日本文部省编辑,蒋同庆译.养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4]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著;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5](美)任达(Douglas R. Reynolds)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6]孙文.实业计划[M].上海:青年书店,1940.
    [47](美)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48](美)舒尔茨(Schultz,T.W.)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9]谭来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0]汤传根,陈国安编著.实用栽桑养蚕新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51]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52]唐孝纯.人民教育家俞庆棠[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53]田正平,周志毅著.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4]王红谊等.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55]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6]王庄穆.民国丝绸史1912-1949[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57]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58]吴存浩.中国农业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59]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0]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一年来复兴农村政策之实施状况[M].南京: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4.
    [61]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2]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63]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0.
    [64]余广彤.蚕丝春秋记蚕丝教育家、改革家郑辟疆、费达生[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
    [65]苑书义,董丛林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6]张履鸾.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6.
    [67]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8]章乃文.一九三六年[M].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6.
    [69]浙江农业大学编.养蚕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70]浙江省绍兴地区农业学校主编.蚕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71]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2]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中国之合作运动[M].镇江: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
    [73]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74]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职业学校概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75]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76]庄步青.植桑与养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77]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1840-1949[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1]陈慈玉.清末无锡地区的蚕桑生产与流通[J].(台湾)大陆杂志,1984(5).
    [2]达声.中国统制经济之检讨[J].新中华,1934(22).
    [3]大有蚕种制造场育种部.江苏指定蚕品种之比较试验[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4]傅兆文.中国农村贷款事业之检讨[J].新农村,1934(15).
    [5]高阳.民众生计教育[J].教育与民众,1930(5).
    [6]葛敬中.秋蚕功效与提倡之价值[J].农学杂志,1928(2).
    [7]顾亦亭.江苏蚕种业今后努力之方针[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8]顾亦亭.桑园害虫的害处[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9]顾振中.无锡农村经济衰败之现状[J].农村月刊,1935(4).
    [10]管义达,顾亦亭江苏省蚕业改进委员会设立桑苗圃计划刍议[J].江苏建设月刊,1936(3).
    [11]管义达.江苏省二十三年蚕业统制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12]胡吕龄.合作组织与技术指导下之光复蚕业[J].合作月刊,1931(6).
    [13]胡伊默.中国农业恐慌的特殊性[J].新中华杂志,1934(23).
    [14]黄炎培.农村教育言弁[J].教育与职业,1921(25).
    [15]黄炎培.与安亭青年合作社谈乡村事业[J].教育与职业,1929(4).
    [16]黄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的成人教育[J].教育评论,2008(5).
    [17]江恒源.农村教育与农村改进[J].教育与职业,1932(10)
    [18]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6(3).
    [19]江苏建设厅.江苏省近五年来之制种场数制种数量蚕种价格及颁发合格证数量一览表[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20]江苏建设厅.苏省建设厅会议开放茧行问题[J].银行周刊,1926(10).
    [21]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三年工二作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22]江苏建设厅.无锡县蚕桑模范区二十五工作总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7(2).
    [23]江苏农矿厅.江苏省农矿厅关于设立育蚕指导所计划[J].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
    [24]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记录[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25]江苏省建设厅.本年春季苏省办理之蚕桑事业[J].农村经济,1935(10).
    [26]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蚕种改进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27]江苏省立原蚕种制造所.桑苗生产数量及配给状况表[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28]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育蚕指导会议记录[J].农矿公报,1929(10).
    [29]江苏原蚕制造所.江苏省原蚕种制造所桑园一览表[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30]蒋国宏.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与出路[J].学海,2007(2).
    [31]蒋国宏.民国时期绅士的嬗变与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2]蒋滋福.国民经济建设声中之中国蚕丝业改进的检讨[J].国民经济月刊,1937(3).
    [33]金晏澜.江浙蚕业概况及其趋势[J].农矿公报,1930(23).
    [34]景岳.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J].钱业月刊,1932(8).
    [35]冷御秋.减低制丝成本之根本方策[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36]李伯重.明清江南蚕桑亩产考[J].农业考古,1996(1).
    [37]李龙.民国时期中国蚕业的教育科研情况[J].丝绸,2006(2).
    [38]李丕兴.无锡之蚕丝业[J].纺织建设,1948(2).
    [39]李平生.论民初蚕丝业改良[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3).
    [40]李衍.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研究[J].中国农村,1935(10).
    [41]李永芳.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J].中国农史,2008(2).
    [42]李毓珍,曹慈和.武进县蚕业改进报告[J].江苏省立育蚕实验所汇编,1919(1)
    [43]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经济三元结构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4).
    [44]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2).
    [45]卢冠英.江苏无锡二十年来之丝业观[J].农商公报,1921(1).
    [46]陆子容.稚蚕共育之检讨[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47]孟昭.无锡农村经济崩溃之危险[J].钱业月报,1932(8).
    [48]缪钟秀,李安.二十年来之蚕丝业[J].国际贸易导报,1931(1).
    [49]彭曾沂.金坛县之机器茧行调查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6(3).
    [50]容盒.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J].东方杂志,1927(16).
    [51]沈百先.蚕业统制与江苏省蚕业之复兴[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52]沈百先.两年来之江苏省蚕业统制述要[J].江苏建设月刊,1936(3).
    [53]沈剑华.提高生丝质量保持名牌信誉—永泰丝厂薛寿查的生财之道[J].上海经济研究,1985(8).
    [54]省立蚕丝试验场.江苏省之蚕种业[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55]束以范.我国蚕丝统制管理之我见[J].工商半月刊,1933(21).
    [56]苏浙两省蚕业联合统制委员会.江浙蚕业联合统制委员会章程[J].工商半月,1933(19).
    [57]孙本忠.沪苏锡各丝厂之现状及改良意见[J].江苏旬刊,1928(8).
    [58]孙本忠.视察上海苏州无锡各丝厂之报告书[J].农矿公报,1928(7).
    [59]孙海泉,单兴江.上海开埠后苏南生丝业买办化的形成途径简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0]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J].申报月刊,1933(7).
    [61]唐希元.南京缎业之现况及其救济[J].中国实业,1935(1-6).
    [62]腾雪和.中国统制经济问题[J].行健月刊,1933(5).
    [63]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
    [64]汪敬虞.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J].新建设,1953(12).
    [65]王守谦.近代中国工业资本家与新式农业技术的推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6]王天予.无锡北夏的农村经济[J].农行月刊,1935(11).
    [67]王羽骋.近代江苏省的蚕种管理[J].江苏蚕业,2005(1).
    [68]吴春梅.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06(4).
    [69]吴筱曼.改良中国蚕种之管见[J].妇女杂志,1927(2).
    [70]吴兆名.华丝失败之原因及其改良方法[J].工商半月刊,1929(19)
    [71]萧耀奎.蚕业复兴与合作[J].合作经济,1947(5-6).
    [72]行政院.行政院通过救济江浙丝业原则及办法[J].工商半月刊,1932(9).
    [73]熊其锐.江苏省植桑改进计划刍议[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74]徐方斡.世界人造丝生产与我国输入之情况[J].商业杂志,1929(7).
    [75]严学熙.生丝外贸与中国丝业大王薛寿萱民国档案[J],1988(1).
    [76]佚名.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直属各场所处区二十四年工作总报告[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77]佚名.国内经济[J].工商半月刊,1933(21).
    [78]佚名.华丝对外贸易统制方案[N].上海时事新报,1936年3月11日.
    [79]佚名.茧行经营概要与实务[J].无锡永泰丝厂第四、五届练习班联合毕业纪念特刊,1936(4).
    [80]佚名.江苏省立学校第五年度招收新生籍贯人数表[J].江苏教育行政月报,1917(1).
    [81]佚名.去年苏浙丝业不景气之情况[J].工商半月刊,1933(2).
    [82]佚名.丝厂同业要求政府发行丝业公债[J].工商半月刊,1930(20).
    [83]佚名.丝茧业要求政府减免丝茧税[J].工商半月刊,1933(12).
    [84]佚名.苏省改进蚕业消息[J].工商半月刊,1929(18).
    [85]佚名.苏省茧市衰落之农村危机[J].工商半月刊,1932(11).
    [86]佚名.苏省农矿厅改进全省蚕丝计划[J].工商半月刊,1929(7).
    [87]佚名.苏浙蚕丝业之悲观[J].工商半月刊,1931(13).
    [88]佚名.苏浙蚕业联合蚕业统制委员会的蚕种统制[J].工商半月刊,1933(19).
    [89]佚名.无锡丝厂业现况[J].工商半月刊,1930(1).
    [90]佚名.修正江浙丝业公债条例[J].工商半月刊,1931(10).
    [91]佚名.浙省指导农民补育秋蚕[J].工商半月刊,1932(18).
    [92]佚名.整理江浙陈丝、陈茧登记办法[J].工商半月刊,1932(9).
    [93]佚名.整理丝厂之两大原则[J].纺织周刊,1932(12).
    [94]于普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J].乡村建设,1935:(4).
    [95]俞家振等.育蚕试验所吴江县调查报告[J].江苏实业月志,1920(15).
    [96]俞筠蠲.江苏蚕丝业之今昔观[J].蚕丝杂志,1947:(5).
    [97]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J].近代史研究,2006(4).
    [98]喻任声.惠北实验区一年来之农业推广巩固中[J].教育与民众,1934(7).
    [99]裕孙.茧市厘价难于大涨之推测[J].银行周刊,1924(17).
    [100]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J].天津师大学报,1986(2).
    [101]曾济宽.江苏励行蚕业统制中几个问题的商讨[J].江苏建设月刊,1935(3).
    [102]曾济宽.苏省两年来之蚕业改进政策[J].中心评论,1936(21).
    [103]张迪恳.外国洋行垄断生丝输出对上海地区丝厂业的影响门(1894—1937)[J].中国经济史研究,1956(1).
    [104]张十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J].民国档案,1992(4).
    [105]章楷.蚕茧买卖杂议[J].丝绸史研究,1990(4).
    [106]章元善.一千个农村里的信用合作[J],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1937(2).
    [107]赵步霞.北夏第二年—本院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工作报告[J].教育与民众,1935(6).
    [108]赵鼎元.辑里丝湖丝调查记[J].工商半月刊.1932(23).
    [109]赵泉民,刘巧胜.绩效与不足:合作运动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以20世纪前半期乡村合作社为中心[J].东方论坛,2007(2).
    [110]郑辟疆.省女蚕所付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江苏教育,1933(5).
    [111]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之“公共卫生”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112]郑根泉.吴县光福合作实验区与吴县第三区保订蚕丝产销合作社联合社参观记[J].农村建设半月刊,1936(1).
    [113]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J].丝绸,2000(14).
    [114]周匡明.蚕丝业统制的可悲下场[J].中国纺织史资料,1984(13).
    [115]周匡明.以蚕种为中心的蚕丝改良运动始末[J].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9—14).
    [116]周匡明.中国近代蚕业史概论[J].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1984(9-14).
    [117]朱诚.善人桥蚕业指导报告[J].教育与职业,1933(146).
    [118]朱文强.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的再报告[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3).
    [119]朱英.民国时期江苏茧行纷争与省议会被毁案[J].历史研究,2005(6).
    [1]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陈旉撰;缪启愉选译.陈旉农书选读[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3]陈和志,沈彤.震泽县志[Z],1991.
    [4]郭璞注.尔雅[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韩鄂原编,缪启愉选译.四时纂要选读[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6]贾思勰著,管义达译.齐民要术今译[Z].山东:济南出版社.2000.
    [7]沈秉成著,郑辟疆校注.蚕桑辑要[Z].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8]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广蚕桑说辑补[z].北京:中华书局,1985.
    [9]西北农学院古农研究室整理,石声汉校注.农桑辑要校注[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0]张履祥著,钱尔复订正.沈氏农书[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2]上海丝绸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丝绸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13]赵如珩著.江苏省鉴[Z].上海:上海大文印刷所,1935.
    [14]吴江县政府.吴江县政[Z].吴江县政府,1935.
    [15]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16]无锡政府、无锡市政筹备处主编.无锡年鉴[Z].华丰印刷铸字所,1930.
    [17]钱耀兴.无锡市丝绸工业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8]无锡县府著.无锡概览.无锡:无锡县府,1935.
    [19]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编.中国桑树品种志[Z].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0]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七编[Z],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3.
    [1]顾钟华关于盛泽丝绸逐年衰落的调查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839.
    [2]关于办理吴江合作事业报告[Z].吴江档案,案卷号8.1.1761.
    [3]关于吴江配发桑苗资料.吴江县档案,案卷号5.
    [4]何雪荪关于吴江县贷放秋种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3.5209.
    [5]何雪荪关于吴江县实施蚕种统制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3.5209.
    [6]江苏省蚕业取缔所为检送取缔土种布告致吴江县政府公函[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782.
    [7]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建设厅关于严行取缔仿制改良蚕种并由蚕业机关详述真伪鉴别方法制致吴江县建设局训令[z].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731.
    [8]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农矿厅为茧贩不法行为令各县出示严禁[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31.
    [9]江苏省农矿厅关于全省栽桑情况的调查[Z].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7872.
    [10]江苏省吴县立蚕桑场十七年度改进计划书[Z].案卷号8.1.2852.
    [11]江苏省暂行茧行条例[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31.
    [12]江苏省政府关于劝导开辟苗圃培植桑苗致吴江县政府训令[Z].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1867.
    [13]江浙皖丝茧总公所总理沈钻关于推行无病改良蚕种致吴江县茧业公所总董周孚光函[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0.5088.
    [14]祁云龙对全县合作事业的视察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864.
    [15]孙守廉关于吴江县育蚕概况报告[z].吴江县档案8.1.2947.
    [16]孙守廉关于吴江县栽桑概况报告[Z].吴江县档案馆,案卷号8.1.2947.
    [17]吴江县蚕桑改良区1934年5月份中心工作取缔土丝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1352.
    [18]吴江县关于提高制丝技能计划书[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47.
    [19]吴江县建设局关于取缔仿制伪造改良蚕种及禁止贩卖文件[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731.
    [20]吴江县立蚕桑场1929年度业务计划书[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00.
    [21]吴江县立蚕桑场关于指导育种计划书[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852.
    [22]吴江县委桑改良区1934年3月份中心工作(等设春蚕指导所)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036.
    [23]吴江县委桑改良区1934年4月份中心工作(蚕种催青)报告[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036.
    [24]吴江县政府.吴江县改良育蚕教育计划书[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8.1.2947.
    [25]吴江县政府关于春蚕指导工作月报[Z].吴江县档案,案卷号4.
    [26]全国农务联合会章程草案[Z].苏州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乙2-1.案卷号73.
    [1]江苏省农矿厅.江苏省最近三年茧行状况[Z].江苏省农矿厅,1931.
    [2]江苏省农矿厅编.江苏省十七年度蚕业状况[Z].江苏省农矿厅,1930.
    [3]江苏省行政公署实业司编.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z].镇江:江苏省行政公署,1913.
    [4]江苏省农民银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廿四年业务报告[Z].江苏省农民银行,1936.
    [5]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篡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4[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6]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Z],1937.
    [7]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z].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
    [8]杨端六,侯厚培.最近六十五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1864-1928年[z].南京中央研究院,1931.
    [9]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材料(上册)[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Z].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1962.
    [13]申报年鉴社编辑.申报年鉴1935[Z].申报馆特种发行部,1935.
    [14]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Z]第5辑,1985.
    [15]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z].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16]国民政府实业部编.实业四年计划[Z].实业部,1933.
    [17]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Z].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2.
    [18]曹喜琛,叶万忠主编.苏州市档案馆编上[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19]吴根荣,徐友春.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20]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
    [21]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Z].台湾:成文出版社;美国:(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
    [22]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23]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总104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
    [24]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苏州:政协苏州市委员[Z]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
    [25]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苏州经济史料第18辑
    [Z].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民建、工商联苏州市委员会,1988.
    [2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秦孝仪.革命文献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合作运动一第84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7卷第80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
    [28]常熟县委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14辑[Z].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66.
    [29]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整理.无锡文史资料第2辑[Z].无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1.
    [1]张珍珍.民国职业教育研究1912-1927[D].河北大学,2005.
    [2]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4.
    [3]蒋国宏.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