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引文
[1][11][40][46][49][51][53][57]武斌著:《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31,21,353-354,361,364,326,328页。
    [2]参见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165页。
    [3]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4]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0页。
    [5]唐蓓:《浅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青年研究》1999(5).
    [6][34][37]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青年研究》1999(12)。
    [7]宋广文、孔海亮:《“网友”与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学分析》,《大众心理学》2001(2)。
    [8]微波:《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当代青年研究》2000 (4)。
    [9]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988 (11)。
    [10]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000 (2)。
    [12]参见李述一、李小兵著:《文化的冲突与抉择》,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100页,转引自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13]刘济良、杜静:《大众文化将把青少年引向何方?》,《当代青年研究》2001(2)。
    [14]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青年研究》2001(1)。
    
    
    [15]张汝伦著:《坚持理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转引自刘济良、杜静:《大众文化将把青少年引向何方?》,《当代青年研究》2001(2).
    [16][35][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部分第15,17页。
    [17]郑开来:《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青年研究》2001(7).
    [18]参见张建人:《论转型期中国人人格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教育研究》1998(1)。
    [19]Daniel Larnen.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p73.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8,转引自张建人:《论转型期中国人人格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现代教育研究》1998(1)。
    [20]吴锡改:《论青少年人格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1]张家铣、段碧花:《新时期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与在新世纪的教育》,《现代教育研究》1998(4)。
    [22]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3)。
    [23]苏颂兴:《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当代青年研究》1998(4)。
    [24]古人伏、朱炜:《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2)。
    [25]刘济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教育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26][29]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兼谈德育转型》,《当代青年研究》1999(3).
    [27]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6(7).
    [28]参见王东莉:《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青年研究》1999 (10)。
    
    
    [30]田杰:《传媒、权力与权利——现代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媒介背景及防护策略分析》,《当代青年研究》1999(5)。
    [31][33]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125-132页。
    [32]参见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青年研究》1999(12).
    [36]徐冰川:《美向儿童色情网出重拳》,济南:《生活日报》2002-3-20-21。
    [38]马倩:《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青年研究》2000(3)。
    [39]王德全:《Internet:世纪之赌》,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青年研究》,1999(12).
    [41][42][45][55][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22-32,60页。
    [43]叶南客:《面对21世纪青年的选择——论中国青年的现代化》,《当代青年研究》1999(1)。
    [44]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47]叶南客、唐仲勋:《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人格的转型和扬弃》,《社会学探索》1989(3)。
    [4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6页,转引自武斌:《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50]周南照:《终身学习与教育的四大“支柱”》,载孙云晓、郑新蓉主编:《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前言,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52]林伟雄:《青年社会化与大学生社团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3).
    [54]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现代教育论丛》2001(2)。
    
    
    [56]叶平:《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教育景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7)。
    [58]傅智勇:《论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一、专著:
    1、[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美]V.巴尔诺著,周晓虹等译:《人格:文化的积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白晋荣主编:《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关颖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6、金国华著:《现代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
    7、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武斌著:《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肖川著:《教育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Carl W. Backman and Paul F.Seco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View of Edocatioa, 1968, by Harcourt, Brace&World, Inc.
    18、L. Bondi and M. H. Matthews: Education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Politics, Sociology and Geography of Education, 1988,by Routledge.
    19、Henry Clay Smith: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a), 1974, by McGrow-Hill, Inc.
    20、Phyllis B. Dolloff and Miriam R. Resnick: Patterns of Life: Human Crowth and Development, 1972, by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
    二、论文:
    1、陈志:《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3)。
    2、程晋宽:《现代中国第二次文化转型期的教育变革》,《江西教育科研》1998(3)。
    3、胡凡刚:《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特性的全新思考》,《齐鲁学刊》2001(6)。
    4、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3月。
    5、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教育》,《青年探索》2001(5).
    6、李戎:《应高度警惕网络的负面影响》,山东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2002年3月。
    
    
    7、刘广思、孙玉杰:《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大学生的“边际人”心态》,《青年工作论坛》1994(3).
    8、柳友荣:《电视对青少年身心的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青年研究》1997(11)。
    9、路继初、罗军:《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青年研究》1999(11)。
    10、吕丽萍:《知识社会和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兼谈青年面对21世纪的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研究》1999(5)。
    11、马德峰,胡杰容:《我国青年社会化研究评析》,《青年研究》2000(7).
    12、宋广文、王统永:《西方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教育启示》,《国外社会科学》1995(3)。
    13、宋广文:《健康人格: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与教育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14、宋广文:《社会感性文化与青少年》,《山东教育》1996(24)。
    15、宋广文、安秋玲:《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交往、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化》,《当代青年研究》1998(4)。
    16、宋广文、伊焱:《文化变迁与教育价值观的理性选择》,《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3)。
    17、王永智、赵兴刚:《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18、王胄:《“人的现代化”研究述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3)。
    19、吴云:《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7(3).
    20、夏薇:《试论文化变迁对于青年的影响》,《青年研究》1997(12)。
    21、徐德明、杜向军:《发展中国家青年社会化的特点——论共享价值体系的内化》,《当代青年研究》1997(4/5).
    22、徐蓉:《网络环境与青年社会化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2001(8)。
    
    
    23、许纪霖:《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性格的变迁》,《当代青年研究》1992(5).
    24、杨雄:《“偏离”与“整合”——论青年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当代青年研究》1998(5)。
    25、詹火忠:《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论》 2000(2).
    26、张成岗:《网络文化及其哲学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00(4).
    27、张义兵:《文化传递模式与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社会学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5)。
    28、郑金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3).
    29、周宗伟:《网络文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30、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