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新时期,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立足价值观的视角,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内容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从而为革命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与动力支持的过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教育规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进行有效探索与创新。
     新时期,尤其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分开展。然而,相关学界在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显现一些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现有研究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的视角”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鲜有从“历史的视角”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坚持唯物史观,需要我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要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应如此。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基本研究视角,力图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是否形成,发展轨迹与主要内容如何?立足历史,着眼当下与未来,如何适应教育环境与对象的新变化,加强与改进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等具体研究方法,形成了“厘清核心概念——探究发生逻辑——理析经验规律——提出改进策略”的分析思路。论文的基本结论有三:第一,历经九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两条主线,即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理论体系是根本,教育体系是关键,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体系。第三,新时期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充分继承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教育环境与对象的新变化,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载体、教育者等关键要素进行改进与完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从主体接受的视角把握教育规律,增进教育效果。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逻辑结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重点厘清了什么是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指出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与核心内容,具有推动社会发展与推动个体发展两方面的基本功能。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二、三章,重在探究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历经九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第二、三章分别从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这两条主线展开论述。
     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四章,侧重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规律。本章内容从历史经验、基本规律、现实启示三部分展开,尝试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总结提升。
     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五、六章,侧重研究探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指出应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接受的视角,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问题及规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从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者等多个维度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ystem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oul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upgrad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level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values of the angle, 90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arty increasingly understoo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during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lso it is a process that the party provided a steady stream of spiritual and motivation support to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by arming the entire party and educating the masses by us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contents.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education of party's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s further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grasp the education law and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a leading term. Thus we can lead to effectiv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times, especially we proposed the strategic task of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Whil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ab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quite few ar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icking the materialism of history requires u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oots and the precondition. So does the research in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 abo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I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t tries to figure out the two basic questions: whether the Communist Party’s education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abo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has formed; how are the developing trace and the main content, based on the history, standing on the pres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how do we adjust to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ubject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Focus on these tow questions,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materialism of history and the dialectician of materialism, and combines the documentary research and cross-disciplines some other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analyzing strategies of clarifying the core conception-exploring the logic-analyzing the experienced regulation-raising the modified strategy.
     Th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are three: Firstly, after experiencing ninety years’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ur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has formed a scientific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has a reasonable structure, fruitful content, and conform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t is the new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Marxism’s Chinese characterization, vulgarization, modernization.
     Secondly, our party’s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system’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followed by two main lines that i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among wh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key, with these two in dialectical unity and mutual promo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scientific system.
     Thirdl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the new times should keep in succession with the tradition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t should base on fully inheriting the fine tradition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fine and improve the content, the medium, the educator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ng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world conditions and that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ng targe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grasp the education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from the accepting of educational body. This thesis includes four parts divided in six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strategy.
     The first part, a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general connotation of som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lated to education. It clarifies some terms like what values, the cor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unity of different classes and people, 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m, the unity of reality and the transcendence 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education of the party'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mbodies the nature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as the two basic function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include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ing on the inqui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points out that ninety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ke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 china-specific scientific system. Chapter 2 and 3 discussed it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ory system.
     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is the fourth chapter, which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discipline of the educ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chapter developed the whole thesis from three par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 basic rule,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s. It tries out to get a summary and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The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is the forth part of the thesis, which emphasize on the study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about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new times. It refers to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educates in the view of the subject acceptance and it is essential to further grasp the problems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we should develop and modify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various aspects,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carrier, and the aspect of educator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3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剖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4参见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剖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6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7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8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5月。
    9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3期。
    10参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访谈录》,理论参考,2007年第3期。
    11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参考,2007年第3期。
    12林尚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学习时报,2006-12-18。
    13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4青连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观点、新进展》,北京日报,2007-08-13。
    15朱剑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
    16王占阳,《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17郭祖炎,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意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8王新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及其建构》,学习与实践,1998年第7期。
    19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04-03。
    20吴兴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第2期。
    21朱剑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
    22田海舰,赵晓莉,《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3张志顺,王鹤岩,《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4陈章龙,《冲突与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25吴荣军,《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26田海舰,邓伟丽,《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7李煌明,《儒家传统价值观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28陆士祯,《如何开展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民教育,2007年第7期。
    29吴兴富,《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第2期。
    30孙建华,张冬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6期。
    31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前沿,2009年第7期。
    32徐柏才,覃小林,《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33陈国敏,《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32期。
    34周春燕,《美日两国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
    35刘长龙,《当代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之启示》,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36艾政文,《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0页。
    3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9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页。
    40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41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4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20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2页.
    44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60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37页。
    47参见本刊记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48参见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49参见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54《列宁全集》第5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5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11页。
    
    5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58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418168.html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6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99页。
    6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62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63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1期。
    64《马布利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68页。
    65《圣西门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1页。
    66《圣西门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1页。
    67《傅立叶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9页。
    68《欧文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5页。
    69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09页。
    70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15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页。
    7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二版,第445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页。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3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94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4页。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57页。
    8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9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9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92《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9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4页。
    9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9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9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页。
    97《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98《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99《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100《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9页。
    101《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4-215页。
    102《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103《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10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4-855页。
    10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
    10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107《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10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63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288页。
    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37页。
    1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12-313页。
    1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3页。
    
    1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4页。
    11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4页。
    11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74页。
    1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12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12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10页。
    
    12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12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页。
    1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705页。
    12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1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9页。
    12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12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12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4-705页。
    13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13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13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6页。
    1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13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695页。
    135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36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13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7页。
    138《叶剑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3页。
    13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140《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14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14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143龚海泉等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14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页。
    14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14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4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4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165页。
    14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15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15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152《叶剑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0页。
    15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5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15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5页。
    15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9页。
    15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5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16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16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16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16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6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5期。
    165皇甫东玉等编:《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92页。
    166转引自康俊玲:《结合<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论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传承》2009年第3期。
    16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48-250页。
    16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62页。
    1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10页。
    170转引自叶金生等著:《马克思主义政治工作文献思想研究》,蓝天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86页。
    171 http://wenku.baidu.com/view/6bfdb21ec281e53a5802ffb5.html
    17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173《毛泽东选集》第1卷,背景: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86页。
    17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1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06页。
    17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6-137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1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18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82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83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84 [美]I.克拉莫尼克,F.M.华特金斯.意识形态的时代[M].章必功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185黄钧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186刘永芳: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4.
    18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8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页。
    ②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190参见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1参见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93 (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5页.
    19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96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3页.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76.
    1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260页。
    200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201胡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3
    202殷志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理论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页.
    203孙正聿,《属人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04 Richard M.Ryckman著,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3页。
    206孙正聿,《探索真善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207刘雪峰,张志学.认知闭合需要研究评述[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
    208 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he mind:“Seizing”and“Freez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03, 263–283.
    2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286.
    210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57-158.
    21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58.
    212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213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214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页。
    215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东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355.
    21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8页.
    218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3.
    219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72.
    220《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221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222孙正聿,《崇高的位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23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解释》,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24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22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2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227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2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29孙正聿,《属人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23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40页。
    231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页。
    23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233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
    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页
    
    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238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9页。
    239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4页。
    2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76页。
    241 [美]利昂·P·巴拉达特著,张慧芝、张露璐译:《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第10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1版,第5页。
    
    242田心铭:《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3期。
    24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2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4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87页。
    246《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2页。
    247《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32页。
    24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249《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08页。
    250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1期。
    251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1期。
    252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418168.html
    253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254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255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2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5页。
    
    257李德顺主编:《价位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29页。
    258林传鼎、陈锦永、张厚灿主编:《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308页。
    259纪丽君:《通俗信念研究的意义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年第2期。
    
    2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97页。
    2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12]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3]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郁建兴,朱旭红.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5]陈章龙.冲突与建构—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张书琛.探索价值产生奥秘的理论——价值发生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7]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9]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1]热罗姆?邦德.价值的未来21世纪研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龚海泉、张晋峰、张耀灿.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4]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5]李忠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6]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9]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0]李钢.社会转型价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1]王玉.邓小平的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2]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3]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4]冯景源.现代西方价值观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5]王宏维.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7]刘永富.价值哲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8]王晓升.价值的冲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9]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0]潘维,玛雅,黄凯锋.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41]黄凯锋.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2]石刚、李丽娜.核心价值面面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3]刘翔,刘小枫,陈少明.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4]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5]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6]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7]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8]韩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