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主的构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全世界逐步取得并巩固了优势地位。西方文明依靠着积聚起来的物质能量进行海外扩展,带来了不同文明间运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以往各种文明间断而有限的碰撞被西方文明持续的单向冲击所替代。以有形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文明因素为支撑,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在20世纪更是达到了巅峰,至21世纪之初,也没有减弱的迹象。在此期间,西方的各种价值理念实现了全球传播。如今,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等,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理念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动。作为这些社会变动标志之一的民主化浪潮,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尤为引人关注,它不仅改变了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而且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图景。
     在西方的民主理论界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他们追求着民主的本真涵义,并为人类接近理想的民主进行了多方探索。在当代,罗伯特·A.达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凭借多元民主理论闻名于世,西方学者对其赞誉有加。达尔在20世纪50年代以行为主义政治学为方法,对民主进行实证考察;70年代,在西方政治哲学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又以政治哲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多元民主理论加以完善,将侧重于描述性的民主研究给予规范性的平衡。他借助实证研究发现,在美国,存在着以意见多元、利益多元、冲突多元和权力多元等为特征的多元社会,民主的真实情况既不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直接民主,亦非近代思想家所归纳的单一的“三权分立”,而是权力的高度社会分散,众多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利益集团)掌握着大量的权力,它们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进行公开的政治博弈,在不同的领域对政府的相关决策发挥着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社会维系着美国乃至西方的民主。因此,社会是民主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以往民主研究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因素,达尔在《民主理论的前言》中明确提出的观点就是:民主的首要基础是社会,而非是宪法。这样,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在宪法之外又发掘了社会的因素,“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就为监督权力提供了新的维度。
     在理论层面上,达尔对影响美国的麦迪逊主义和一直具有号召力的平民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多元民主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构成要素。达尔指出,“宪法制约权力”的思想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体系是麦迪逊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注意力是要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或多数人的宗派危险。然而,在达尔的分析来看,由于权力的高度社会分散,不可能出现多数人构成的宗派,也就不会有多数人的暴政,因此,麦迪逊所担忧的问题不会出现;同时,在吸收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和借助偏好选择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达尔指出,竞争性的精英民主具有实践价值,多数原则具有不可靠性,作为最大化目标的政治平等和人民主权也具有不合理性,能够整合社会成员的各类社会组织才是政治参与和竞争的主体。基于上述认识,达尔提出,以多数与少数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民主是不准确的,“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才是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实质。
     为了弥合围绕着民主概念而产生的分歧,达尔对民主概念的使用进行了限定,即以“民主”一词指代理想民主,以“多头政体”或“多元统治”来指代现实民主,并且设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对理想民主和现实民主加以衡量。达尔坚定地认为,转向多头政体是非民主国家的任务,稳定并进一步推进多头政体是西方民主国家的任务,也就是说,多元民主是民主的未来。但是,达尔也认识到民主的实现要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民主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不存在唯一的或抽象的民主理论,例如,民主的实现形式就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后人的民主不会也不可能是先人的民主。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蔓延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影响,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遭遇了严峻的挑战,达尔所建构的经典多元民主理论也受到了质疑;正是通过这次危机,他发现了多元民主理论内在的弊端——固化政治不平等、扭曲公民意识、公共议程被扭曲、公众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权等。作为破解问题的探索,达尔提出了实现更多的民主、采取补救措施、推动大公司民主化等解决方案。虽然,达尔的这些理论设想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落实,但是,总的来看,达尔多元民主理论还是能够如实地记录了西方国家的民主现实,并对西方国家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发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现代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不断地朝着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党的方向运行,也就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而现代政治制度的中心话题就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所以,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也已被确认。中国自古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作为一个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发生晚近的国家,中国在民主理论和体制建构方面,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理论成果和发展经验是当然的选择,那么,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应当被纳入到中国民主发展的考察视域。
     本论文以多元民主构成要素为考察重点,对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给予简要的述评。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引言:初步了解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西方民主理论中地位和影响,同时,综述国内对达尔多元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1章:介绍罗伯特·达尔进行民主研究的方法。达尔的早期民主理论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审视民主,强调民主的实证性分析,提出社会对民主的基础性作用;以美国城市纽黑文为研究样本,对美国民主现实进行了崭新的解说,发现了美国政治权力的多元社会分布。在《正义论》引发的西方政治哲学转变的背景下,达尔研判了早期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在民主理论中强化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对体现民主的政治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以美国宪法为样本、以民主为原则和目标,指出政治不平等的现实存在。这些研究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更具有说服力,也标志着达尔的理论由传统多元民主转变为新多元主义民主。
     第2章:对达尔多元民主的理论建构进行分析,阐明了多元民主理论的理论基础。团体人格理论和政治多元理论是达尔多元民主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熊彼特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麦迪逊主义、平民主义民主理论等是达尔民主理论的直接理论动力。在对前述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达尔论述了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提出了多元民主理论:即以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利益集团)和权力社会分散为基本特征,以“多头政体”作为对现实民主的概括而区别于理想的民主,并且细致地设计了多头政体成立的标准。
     第3章:对达尔多元民主理论运行的基本保障因素给予说明。在经历了社会危机之后,达尔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了自我反思,也认真研判了来自不同角度的理论挑战,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进一步丰富了多元民主实现的基本要素:即自治的社会组织和控制的民主方式、多项补救措施、经济民主等,从更广阔的视野探寻发达国家的民主进一步实现的可能性。
     第4章:达尔多元民主理论对中国民主发展的启示。从民主认知的纠偏、利益集团的存在、精英的约束和民主政治文化的强化等方面,考察中国当代民主呈现出的若干特征。将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作为辅助手段,简要分析多元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发展可资借鉴的价值。
     后记:达尔对民主未来的预判。作为当代最为权威的民主理论家,达尔不仅关注西方民主的现实,也关注民主的未来。从民主国家数量变化、政治生活领域的变化、发达国家民主进一步成熟、未来民主遭遇的挑战等角度,他对未来的民主特别是多元民主之生存和发展给予了冷静而细致地预判。
Since the eruption of the modern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hadstarted to expand by using the accumulated matter energy, while the western countriesprogressively gained and consolidated their superiority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meantime, values in the west had also realized the global propagation. Supported by thecorporeally material factor and the spiritually cultural ele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western countries had consequently reached the peak in the 20thcentury and was notinclined to falling off even till the 21stcentury. Nowadays, the value originated from thewest, such as freedom, democracy, equality, human rights and etc had acknowledged bythe world, which had given rise to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asa sign of those changes, which later not only lead to a change both in politic system andeconomy system in many non-western countries, but also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prospect, had been especially noticeable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sixty or seventytimes.
     In the world of democracy theory, there had sprung up many extraordinary thinkerswho were in the pursuit of the true meaning of democracy and exploring in many ways ofhuman democracy which approximated the ideal on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s one ofthose outstanding people, Robert·A. Dahl, who was famous for the pluralist democracytheory, was highly praised by the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20th50s, Dahl did the fieldsurvey towards democracy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ist theory. In the 70s, in thebackground of the renaissanc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ofpolitical philosophy, Dahl completed his theory which gave a normative balance to theresearch which placed extra emphasis on descriptive democracy. Having got help fromthe empirical research, he found that in America, a pluralistic society which features forits multivariate proposal, interest, conflict and right and etc, the real situation of democracy was neither a direct one which could originate from the ancient Greek, nor asingle“Separation of The Executive”concluded by the modern thinkers, but the highlysociable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Numerous separated social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the interest group) who held most majority of power played the political gameaboveboard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wielded a lot of influence on the relevantdecis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in different areas. It was the exact pluralistic societythat maintained the American and even the western democracy. Therefore, the society isthe most crucial element, as well as the factor which was used to be neglected in thedemoc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Dahl had raised in the The Preface to DemocracyTheory that“It seems to me no more like than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if theAmerica had the democracy was simply because they’d had the constitution first. It hearsnot right that if it was only after the society became democracy then the constitutioncould be remained, but it’s all the way round in the reality.”And in this way, Dahl’spluralist democracy theory dug out the social element besides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idea of“Restricts The authority by the society”had doubtlessly applied the supervisoryauthority with a brand-new system.
     In theory, Dahl criticized the Madison socialist that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wholeAmerican and populism that had always been attractive. Dahl illustrated the basiccomponents and ingredients of the pluralist democracy theory. Dahl pointed out thatrestricting the right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separ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content ofMadison.Most of his attention is to avoid the tyranny of the majority or danger of thesects. However,through Dahl's analysis, due to power's highly social dispersion,if sectsconstituted by most of people doesn't appear,there will not exist tyranny of many people.So what Madison is concerned about will not appear. Meanwhile,when absorbingSchumpeter's elite national theory of reasonable components and recurring to themethods of preferential selects,Dahl pointed out that competitive elite nation has practicalvalue, but most of principles don't have reliability. The maximized objective,politicalequality and sovereignty,also have their own irrationality.To consolidate various typesof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mbers of society is the main bod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 competition. Based on above understanding Dahl pointed out we cannot compare the majority with the minority to describe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a democratic society.We canonly distinguish groups of all types and sizes.They are in a variety of ways trying toadvance their goals , and then the rule of multiple minorities is the essence of moderndemocracy.
     In order to bridge the differences arising around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which ismeans the world democracy refers to the ideal of democracy and polyarchy refers to thereality of democracy.And then he set a series of standards to have the ideal of democracyand the reality of democracy measured.Dahl firmly believed that turning to pluralistdemocracy is a non-democracy task. Stability 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polyarchy is thetask of western democracies. In other words, pluralist democracy is the future ofdemocracy. However, Dahl also realized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would be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and therefore,his famous " Preface to the Theory ofDemocracy " says that there is no true democracy theory but only the various ethnictheory. And the form of democracy will be more abundant, so the democracy of futuregenerations will not and cannot be the democracy of the forefathers.
     In the sixties or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crisis brokeout, which mad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social system face severechallenges.What Dahl established called classical theory of pluralist democracy wasquestioned.It is through this crisis,he discovered the inherent drawbacks of the theory ofpluralist democracy--curing politics is inequality,civic awareness and public agenda aredistorted ,and finally public lose the ultimate control rights of agenda.As the explorationof explaining the problem, Dahl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of more democracy ,takingsome remedial measures, promoting democratization of large companies. AlthoughDahl'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cannot be fully implemented, the main points of theory ofpluralistic democracy can still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democratic reality in the West andthe theory plays a very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moc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West.
     Since late 1970s, China has been gone through profound modernization transition,which reflect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 namely , China move continually toward the moderncountry ,society and political party ,which means constructing modern constitution and system . And the theme of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is 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ofpublic power, so democracy has been acknowledged as the basic goal of modern society.As Chinese proverb goes, other people’s good quality whereby one can remedy one’sown defects .Therefore , as a country whos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happened late, China’s utilizing and learning other countries’theory achievements and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democratic theor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consequentchoice. So, Dahl’s multiple democracy theory should be brought into inspection view ofChin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factors of pluralist democracy constitution as inspection angle,and gives a brief analysis about Dahl’s pluralist democracy theory. The basic structure ofthe thesis is: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is to ge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 of Dahl’s pluralistdemocracy theory’s fundamental point and it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Westerndemocratic theory, as well as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bout thetheory.
     Chapter 1: This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way of Robert Dahl’s democratic theory.Influenced by behavioristic politics, his early theory scanned democracy with“scientific”altitude, emphasized democracy’s substantive analysis, and points out the fundamentalrole that society plays; taking American city Newhaven as a sample, the theory gave abrand-new explanation about American democratic reality as well as found out Americanpolitical rights’distribution in pluralistic societ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political philosophy transition caused by Theory of Justice,Dahl studied and judged theweakness of early research. Based on reinforcing equality, freedom in democratic theory,he pondered the issue which reflects democratic political equality, and taking Americanconstitution as sample, taking democracy as principles and aims, pointed out the realisticexistence political inequality. Those researches made his theory more abundant andconvincible, which also indica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new.
     Chapter 2: The analysis about the theory’s construction throws light on theoreticalprinciple. Represented by Schumpeter, the elitism democratic theory, Madisonism,pluralist democracy theory was Dahl’s direct theoretical motion. Having recollected and criticized the above theory, Dahl discoursed the thought that society restricted power, andput forward the pluralist democracy theory, namely, featured by absolute socialorganization(mainly interest group) and authoritative society distribution, generalizingthe realistic democracy into polyarchy so as to differ from ideal democracy ,his theoryplanned the standard of polyarchy establishment.
     Chapter Three: Giving instructions to the basic protection factors of the operatingDahl’s Pluralism Theory. After suffering the social crisis, Dahl made a self-examinationto the original theory,seriously accepted the theory challenges from different angles,mad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to his own theory,and clarified the basic factors ofachieving Pluralism—autonomic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way of controlleddemocracy,a number of remedial measures,economic democracy and so on,andexplored the realization of possibility of furth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apter Four: The revelation of Dahl’s Pluralism Theory on China of the developingdemocracy. From these aspects of democr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rective, theexistence of interest group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elit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study a number of features presented by the contemporaryChinese democracy. Dahl`s Pluralism Theory serving as an adjunct, make a brief analysisof Chinese democracy developing referring to Pluralism Theory.
     Postscript: Dahl’s forecast of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contemporary democratic theorist , Dahl concerned about not only the facts of Westerndemocracy,but also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 From these angles of the variations indemocratic countries, the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life , the further more mature ofdemocra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democrac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further, hemade a calm and careful pre-judgement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progress of Pluralism inthe future.
引文
[1][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版,第283页。[2][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5-56页。[3]Geraint Parry and Michael Mora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Rout ledge, 1994, p.264.[4][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序,第1页。[1]Geraint Parry and Michael Mora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London:Rout ledge, 1994, p.2.[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3][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导论,第1页。[4]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2页。[1][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2]Richard R ose, Doh Chull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第97页。[3][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7-68页。[4][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5]Hendrik Hertzberg, Framed Up:What the Constitution gets wrong, New Yorker, July 26,2002. http://www. Fairvote.org/op-eds/ny72602.htm.[5]杨雪冬:“20世纪的民主理论:流变与评价”,《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第3期,第65页。
    [1]李鹏程:“现代民主形式及其悖论”,《学习时报》,2007-04-23,(6)。
    [2]金太军:“当代西方多元民主论评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70页。
    [1]转引自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第314页。
    [1][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688页。
    [1][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3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绪论,第8页。
    [1]赵可金:“美国政治学经纬”,《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第70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1]Robert A.Dahl, Who Governs?,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p.204.
    [1][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4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3-24页。
    [3]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1][美]丹尼尔·布尔斯:《美国人:建国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75页。
    [1][美]唐纳德·M·毕晓普:《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年,第18页。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1页。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2]同上,第181页。[1]Robert A. Dahl,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1992, p.307.[2]Robert A. Dahl. Toward Democracy:A Journey Reflections:1940-1997, 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Press,1997,p.1030.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2]同上,第60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页。
    [1][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70页。
    [2]同上,第200页。
    [3][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5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4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
    [2]参阅[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9页。
    [1]Robert A.Dahl,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Dis)Order,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StudiesPress,1994,p.1-2.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佟德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5—18页。
    [1]周圣平:《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观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第143页。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73页。
    [1][美]拉斯韦尔:《政治学》,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页。
    [2][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3]同上,第212页。
    [1][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峰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3年,第339-340页。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章。[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70页。[2]同上,第379页。[3]同上,第379380页。
    [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396页。
    [1][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5页。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60页。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6-400页。
    [1][美]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5页[1][美]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8页。[2]同上,第47页。[3][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页。
    [1]参阅张爱军、孙贵勇:“精英民主分析的多维视角——熊彼特、达尔、萨托利民主观比较”,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93页;高卫民:“达尔多元民主析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88页。[1]Robert A. Dahl and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53.p.233.[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71页。[3][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0页。[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23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100页。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3][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3页。
    [1]Richard Rose,Doh Chull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第97页。
    [2][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3页。
    [1]参阅赵可金:“美国政治学经纬”,《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03-15;[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3-604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2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1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5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7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56页。
    [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99-200页。
    [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2-203页。
    [3][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8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5页。
    [1]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1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版,2006,第5页。
    [1][法]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86—420页。
    [2]徐鸿武、宋世名:《当代西方民主思潮评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3]参阅金太军:“当代西方多元民主论评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邹建峰:“对罗伯特·达尔《论民主》的一种解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顾昕:“以社会制约权力——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与公民社会”,出自[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译者后记,第206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83页。
    [1]Robert A. Dahl,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1985, p.46.
    [1]双艳珍:“社会制衡还是三权分立:政治权力的多元化——从罗伯特·达尔的社会制衡思想谈起”,《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第69页。
    [2][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3][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第4页。
    [1][美]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第106页。[1]参阅李寿祺:《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4页;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23页;May Hawkesworth and Mayrice Kogan, 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and edition, New York:Routledge,2004;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7-8,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New York,1968, p.486.
    [1][日]中丰:《利益集团》,郝玉珍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绪论第3页。
    [2]同上,第28页。
    [3][英]维尔:《美国政治》,王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08-109页。
    [1][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22-326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30页。
    [3]同R.上K.。
    [4]Sinclair. 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 in Athen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p.15.
    [1][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英]比安卡玛利亚·丰塔纳:“民主与法国大革命”,[日]猪口孝麦、[美]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3][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32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9页。
    [2][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4页。
    [3][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44页。
    [2]同上,第48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7页。
    [2]同上,第98页。
    [3]同上,第119页。
    [1]Robert A.Dahl, EdwardR Tufte,Size and Democrac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p.87.
    [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1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1-96。
    [2]同上,第99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页。
    [2]转引自周圣平:《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第103页。
    [3][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14页。[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269页[2]Robert A. Dahl,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1992)xxxvi.[3][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版,2006年,第1页。[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85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1][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14页。
    [1]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2][联邦德国]施泰格瓦尔德:“西方国家党代政治生活中的多元制”,罗长海译、李淼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8期,第33页。
    [1]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31-132页。
    [2]同上,第86页。
    [1]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主要分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13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63-64页。
    [2]同上,第38页。
    [3][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1页。
    [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10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11-112页。
    [2]同上,第113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 134页。
    [2]Robert A.Dahl,After the Revolu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64.[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0页。[2]Robert A. Dahl, Charles E. Lindblom. 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ifare(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1992), p. xl.[1] 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54-55.[2][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4页。[3][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4]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p.63-64.[5]Ibid.,p.69.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1]Robert A.Dahl,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84-86.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51页。
    [1]蔡定剑:“重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第257页。
    [1]陈云飞:“20世纪西方民主的转型及其启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6页。
    [1]顾肃:“关于民主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77页。
    [1]菲利普·施米特等:“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33页。
    [1]乔万尼·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吗?”,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9页。
    [2][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15-116页。
    [3]同上,第118页。
    [1]Carles Boix, Susan C. Stokes:“内生民主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第133、136页。
    [1]菲利普·施米特等:“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33页。
    [2]顾肃:“关于民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78页。
    [3]乔万尼·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吗?”,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2-144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92-93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15页。
    [2]Richard Rose,Doh Chull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第98页。
    [1]Richard Rose,Doh Chull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第104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1]参阅志垚:“略论多元民主制——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几点新思考”,《政治学研究》,1986第6期;金重:“论政治多元化的本质和虚伪性”,《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王家甫:“‘政治多元化’评析”,《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王为良:“‘多元性民主’剖析——兼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等。
    [1]郑玉兰,谷庆云:“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9页。
    [1]吕鹏:“‘权力精英’五十年:缘起、争论及再出发——兼论‘权力精英’的中国叙事”,《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2]本论文中关于中国利益集团的内容使用了杨光斌和李月军的研究成果。参阅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观察与交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2007年第十二期,2007-11-20.
    [1]高卫民:“达尔多元民主理论析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89页。
    [1]高卫民:“达尔多元民主理论析论”,《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89页。
    [2][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5、47页。
    [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91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91页。
    [3][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302页。
    [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09页。
    [1][韩]俞炳勇:“东方政治思想和现代民主主义理念”,《当代韩国》,2001年冬季号,第31页。
    [1]张鑫:“当代东亚威权主义模式体制性疲劳分析”,《国际观察》,2003年第1期,第58页。
    [1]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368页。[1][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丁韶彬、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3页。[2]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观察与交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2007年第十二期,20071120.[3]刘彦昌:《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4243页。[4]同上。[5][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方福前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1]高元庆:“论民主成本”,《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47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5页。
    [2]同上,第189-190页。
    [3]同上,第174-175页。
    [4][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44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7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5-186页。
    [2][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38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4页。
    [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2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2页。
    [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5页。
    [3]同上,第165页。
    [4][美]奥托纽曼等:《信息时代的美国梦》,凯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5][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8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5页。
    [3]卢西安·派伊:《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派伊、西尼·维巴编:《政治文化和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5年,第7页。
    [3][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64页。
    [1][韩]金勇明:“‘亚洲式民主’—来自东亚的短评”,《国外社会科学文稿》,1999年第1期,第16页。
    [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9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1页。
    [1][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0页。
    [2][日]中野实:《革命》,于小薇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
    [1][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5页。
    [1][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6页。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第124页。
    [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1页。
    [1]Geraint Parry and Michael Moran.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M].London:Routledge,1994.
    [2]Lucian W.Pye.Democracy and Its Enemies,James F.Hollifield and CalvinJillson,Pathways to Democrac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transi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00.
    [3]May Hawkesworth and Mayrice Kogan.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Politices, a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2004.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7-8,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Free Press, New York,1968,p.486.
    [4]Raphael Sealey.A History of the Greek City States ca. 700-338 B.C.[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5]R.K.Sinclair. 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 in Athe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6]Robert A. Dahl. Toward Democracy: A Journey Reflections: 1940—1997[M].Berkeley: Institute of Govermental Studies Press,1997.
    [7]Robert A.Dahl, Charles E.Lindblom. Politics,Economics and Welfare[M].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1992.
    [8]Robert A.Dahl.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Order[M]. Berkeley:Instituteof Governmental StudiesPress,1994.
    [9]Robert A. Dahl.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M]. Berkeley and Los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10]Robert A.Dahl, EdwardR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1]Robert A.Dahl. Who Governs?.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Press,1961.
    [1]John F.Zipp,Paul Luebke and Richard Lauderman.“The Social Bases ofSupport for Workplace Democracy”[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1984.
    [1][美]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M].曾炳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第三版)[M].孙荣飞,段保良,文雅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英]柏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许振,、彭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美]丹尼尔·布尔斯.美国人:建国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9]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0][法]狄骥.宪法论[M].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1][美]E·E·爱德华兹.美国农业——第一个300年[M].华盛顿:华盛顿出版社,1941.
    [1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M].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7][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18][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9][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美]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英]理查德·白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M].王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3]李寿祺.利益集团与美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4][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5][美]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6]刘彦昌.聚焦中国既得利益集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7]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9]卢西安·派伊,西尼·维巴编.政治文化和发展[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5.
    [30][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M].谢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1][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M].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6.
    [32][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3][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7.
    [34][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判者[M].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5][美]罗伯特·A.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谭君久,刘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6][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7][美]罗伯特·A.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M].佟德志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8][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M].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9][英]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M].张小劲,丁韶彬,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2][英] 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3][英] M.J.C.维尔.美国政治[M].王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4][美]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5][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任军峰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6][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方福前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7]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9][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M].缪灵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50][美]唐纳德·M·毕晓普.美国历史文献选集[M].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5.
    [5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3][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曹大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5][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6]徐鸿武、宋世名.当代西方民主思潮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9][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0]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61]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2][日]中丰.利益集团[M].郝玉珍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63][日]中野实.革命[M].于小薇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64][日]猪口孝麦,[美]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周圣平.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2]钟彬.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2009.
    [1]Richard R ose,Doh ChullShin.反向的民主化:第三波民主的问题[J].开放时代,2007(3):95-114.
    [2]Carles Boix, Susan C. Stokes.内生民主化[J].开放时代,2008(2):130-151.
    [3]包雅钧.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背景[J].学术研究,2006(3):79-84.
    [4]蔡定剑.重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J].中外法学,2007(3):257-279.
    [5]陈云飞.20世纪西方民主的转型及其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1-16.
    [6]丁兴魁.引你注目:公活中的政治这么有趣——评罗伯特·A.达尔的《现代政治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86-96.
    [7]董琼华.儒家文化、东方式民主及其前景研究——以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1):73-77.
    [8]高卫民.达尔多元民主理论析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8(1):87-89.
    [9]高元庆.论民主成本[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2):44-47.
    [10]顾肃.关于民主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4):77-101.
    [11]金太军.当代西方多元民主论评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3):68-72.
    [12][韩]金勇明.“亚洲式民主”——来自东亚的短评[J],国外社会科学文稿,1999(1):12-16.
    [13]金重.论政治多元化的本质和虚伪性[J].高校社会科学,1989(6):1-9.
    [14]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81-87.
    [15]吕鹏.“权力精英”五十年:缘起、争论及再出发——兼论“权力精英”的中国叙事[J].开放时代,2006(3):152-158.
    [16][联邦德国]施泰格瓦尔德.西方国家党代政治生活中的多元制[J].罗长海译,李淼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5(8):33-34.
    [17]施雪华,胡勇.近代西方“防止多数暴政”思想论析[J].唯实,2004(3):31-36.
    [18]双艳珍.社会制衡还是三权分立:政治权力的多元化——从罗伯特·达尔的社会制衡思想谈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3):68-71.
    [19]王家甫.“政治多元化”评析[J].浙江学刊,1989(6):9-12.
    [20]王为良.“多元性民主”剖析——兼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129-133.
    [21]魏万磊.“三位一体”的拉斯韦尔[J],学术论坛,2009(12):74-76.
    [22]萧功秦.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J].绿叶,2009(7):73-76.
    [23]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J].观察与交流,2007(12):1-28.
    [24]杨雪冬.民主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评熊彼特的竞争式民主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2):39-43.
    [25][韩]俞炳勇.东方政治思想和现代民主主义理念[J].当代韩国,2001年(冬季号):30-32.
    [26]张爱军、孙贵勇.精英民主分析的多维视角——熊彼特、达尔、萨托利民主观比较[J].渤海大学学报,2008(4):91-97.
    [27]张鑫.当代东亚威权主义模式体制性疲劳分析[J].国际观察,2003(1):54-61.
    [28]赵可金.美国政治学经纬[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3):69-73.
    [29]郑玉兰,谷庆云.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68-72.
    [30]志垚.略论多元民主制——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几点新思考[J].政治学研究,1986(6):73-77.
    [31]邹建峰.对罗伯特·达尔《论民主》的一种解读[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1):37-39.
    [1]Hendrik Hertzberg, Framed Up: What the Constitution gets wrong[J/OL]. NewYorker, July 26,2002. http://www. Fairvote.org/op-eds/ny72602.htm.
    [1]李鹏程.现代民主形式及其悖论[N].学习时报,2007-04-2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