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李贽哲学是以较为独特的形态呈现的。它不仅站在儒家“道统”的对立面,对正统儒学加以批判,而且也对孔、孟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有一定检讨与反思。
     李贽通过对其哲学中两个核心观念——个体、真之涵义的揭示,将“真”视为最根本的价值原则并贯穿于个体存在、伦理、认知、境界等层面,展开对个体本真、真诚、真知、真境、真道的追问,从而使个体具有了“真”之规定性的价值,其意在阐明何为真实的个体。
     从本体层面探讨个体存在的本真性,是以“童心”为逻辑起点的。“童心”并不受道德理性的规定,是无善无恶的“纯真”。它与“天理”相对立,突出的是个体性原则。“童心”与“真心”的互释表明,个体存在是本然的真实。而将个体存在置于现实之域中考察,则赋予了个体当下自足的品格。
     在伦理视域中,真诚一方面要求个体做到不自欺;另一方面则有赖于个体的自觉。朋友之伦的建立是对个体真诚的进一步诠释。个体不逆性,以“情”越“礼”,表明个体跳出了正统“礼”观的羁绊。正视个体私欲彰显了个体感性存在的意义;肯定个体利益的正当性,则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在认识视域中,贵“真”意味着个体对虚妄的否定以及对庸俗之流的超拔;求实则体现了个体对真理的追求;无定原则的提出,赋予真理以相对性的涵义,其旨在打破名教正统思维模式。评价作为认识的必要环节,亦可理解为个性意识的真实表达。
     境界既包含人格意义上的多维展开,也包含个体生命价值的现实体察与终极关怀。个体自主在于不拘泥于理性原则,并保持人格的独立;在智慧的追寻中,个体能够自得即在心灵上获得一定的自足或愉悦。李贽仰慕富于创造意识的“狂者”,并肯定其社会价值;通过对致一之道的参悟,给予个体以“平等”的对待;由“有”而达“无”,则使个体通向了真实澄明之境。
     作为形下之域的日用之“道”,同样具有“真”的价值。李贽对“不容已”的阐释,贯注了对“真道”的体认;而对个体现实之用的关照,既突出了“致用”的原则,也道出了“迩言”之“真”的妙用。从经世论的角度出发,不拘于道德标准的取用观亦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关怀。
     李贽哲学对何为真实的个体的追问与沉思,意味着不同于主流意识的价值观的确立。这种价值观的确立无疑为晚明沉沦的个体或价值迷失的个体提供了某种方向。李贽哲学亦有其理论局限性,以破坏性的姿态批判正统儒学,也暴露出自身理论构建的不足。尽管如此,李贽哲学对中国哲学而言,依然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The philosophy of Li Zhi was presented as a unique for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not only stood in opposition to Orthodoxy Confucian but also was introspection to Confucian traditional ideas.
     Li Zhi interpreted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and authenticity as two core ideas which were linked in his philosophy. Authenticity was the most fundamental value principle connected to being, ethic, cognition, and realm of individual. Thus, authentic value through authenticity, sincerity, truth, thusness and authentic tao of individual was discussed and "what is authentic individual?" was revealed in Li Zhi's philosophy.
     In ontology area, innocent-mind was a logical point in the discussion of authenticity individual. It was not limited by morality-reason and opposed to heavenly-principle. Innocent-mind and authentic-mind could be connected each other, which meant individual is always authentic. When individual was placed in reality area, it would get a self-sufficient charact.
     In ethical area, on the one hand, individual sincerity needed anybody to do not deceive; on the other hand, it depended on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 The foundation of ethic of friends was further interpretation to sincerity. Natural disposition was more important to perceptual and natural emotion can transcend limitation of orthodox rite. Facing up to natural desires and interests not only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perceptual being of individual but also had the utilitarian features. In epistemology area, false vulgar culture would be negatived and truth would be sought when individual paid attention to authenticity.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sm made truth get relativity for breaking the Orthodox Confucian thinking model. As a necessary part of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 could also be understood as the authentic expression of the sense of individuality.
     Furthermore,"realm" contained 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sense and it also included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life and ultimate concern in Li Zhi's philosophy. Freedom of individual could not adhere to principle of reason and maintaine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 the pursuit of individual wisdom, individual could get self-contained or pleasure in the heart. Li Zhi admired "Kuang Person" and affirmed its social value. He treated individuals with equal idea through "tao" and made them to thusness with thinking about being and non-being.
     "Tao" of reality about people lives also had authentic value."Bu rong yi" was discussed to authentic tao by Li Zhi. He paid attention to value of realism individual, which not only interpreted "how to treat personal value?" but also revealed secret of people words. In Li Zhi's viewpoint, personal value should not adhere to the moral standard. It also showed solicitude for individual value.
     Thinking about "what is authentic individual?" meant that difference values from the mainstream culture values would be established. Obviously, it provided a kind of direction for the individual who had lost self valu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owever, Li Zhi's philosophy had its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To destructive attitude critique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it also exposed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Nevertheless, in the view of Chinese philosophy, Li Zhi's philosophy still has significant value.
引文
1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6页。
    2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828页。
    3 永熔、纪昀等:《集部·别集类存目》,《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99页。
    4 永熔、纪昀等:《史部·别史类存目》,《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55页。
    1 吴震:《泰州学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吴震还指出:“诚然,卓吾思想已脱离了理学传统的主流之外,甚至非名教之藩篱所能‘羁络’,然而结合晚明思想已超多元样态的背景以观卓吾思想,则其思想之总体格局仍然未完全摆脱儒学的大传统,亦即儒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尽管其晚年已经落发为僧。”(同上)
    1 吴虞:《明李卓吾别传》,《吴虞文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68页。
    2 容肇祖:《李卓吾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9页。
    3 参见朱维之:《李卓吾论》,福州:协和大学书店,1935年版,第26-27页。
    1 嵇文甫:《左派王学》,《嵇文甫文集》,上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2页。
    2 吴泽:《儒教叛徒李卓吾》,上海:华夏书店,1949年版,第1页。该著在《序》中还指出:“李卓吾虽然反对儒学的专制独断主义,但仍立脚封建统治,意在解放思想,革新政制!仅是反对封建政治的革新派,儒学的批判主义而已!”
    3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298页。
    4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对李贽之“异端”的讨论,也可参见杨国荣:《李贽——王学向异端的转化》,《江淮论坛》,1988年,第2期,第5965页。
    1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1页。[按]:其实“童心”说并未完全排斥理性,它只是拒绝“义理”对心体的障蔽。
    2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吴震还指出,在李贽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言论中,有诸多情绪化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参见同上,第407页)
    3 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按]:尼采思想突出的是“权力意志”,这与李贽个体思想并不同,说李贽“重估一切价值”并不妥当。
    4 参见王均江:《冲突与和谐—李贽思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121页。王均江还指出,李贽“终生致力于‘道’的探索,但认为‘道在人,不在山’,拒绝把人等同于自然万物,从而与道家拉开了一定距离。”(同上,第118页)
    5 参见许苏民、萧萐父:《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按]:此处的“近代”,似乎作“前近代”(即从北宋至1840年),才可以理解。
    6 参见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按]:从李贽与利玛窦的三次交往来看,李贽并未接受利玛窦的学说,尽管他对利玛窦传教的态度比较温和。
    1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2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3 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按]:李贽并未弃“人伦”,耿李之争的本质在于对“道”的理解不同。
    4 陈清辉:《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序)。
    5 林其贤:《李卓吾的佛学与世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自序)。
    1 参见江灿腾:《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287-294页。
    2 张世英:《尼采与李贽》,《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第104页。
    3 张世英:《尼采与李贽》,《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第104页。
    4 参见袁光仪:《李卓吾新论》,台北:国立台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第55-58页。
    5 参见(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7页。
    6 (美)史华慈:《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极点》,《史华慈论中国》,许纪霖、宋宏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7 参见(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1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6页。
    2 (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4页。
    3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第十七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445页。
    4 如蔡尚思就持有此类说法,参见蔡尚思:《我要为中国思想家李贽喊冤——李贽的批孔堪称天下之一》,《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张建业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1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1 金观涛曾对近代以来“个人”观念,如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家庭中的个人有讨论与统计。参见金观涛:《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158页。
    2 高瑞泉认为,观念与理性思维形式的概念相较而言用法宽泛,它“可以表示概念,也可以泛泛而论地表示意见、思想、观点、看法等等复杂的意思”。见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3 需要指出的是,道家、儒家所言的“万物”不仅是一般意义“物”,而且也包括事、人,如“万物殊理”、“万物一体”等。
    4 杨国荣指出,个体与殊相并不能简单等而视之,“从形而上的层面看,个体首先表现为特定的统一体,殊相则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位置相关:所谓殊相,具体即表现为个体在时空位置上的差异。”参见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232页。
    1 所谓个体的“不可还原性”即“一旦个体原有的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则该个体便不复存在。”参见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2 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笛卡尔、经洛克、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再到当代,形成了精致的“自我”理论,其核心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诠释。
    3 这里的“自我意识”并不包括本能或欲望,而是指人有自觉、反思的能力。
    4 参见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0页。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闽中,个体(个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体是与社会相对应的范畴。
    2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个体”在大多情况下是指原子态的个体,因而是与原子论联系在一起的。
    1 (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2 这里的“个性”与心理学的“个性”也有一定差别,后者一般指个人所独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特征之总和。
    3 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4 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1 所谓“用”,在李贽这里,主要是指作用、能力等,他对个体(一人)之用有特别关注。
    2 可参照本文后附“李贽年表”。
    3 李贽:《圣教小引》,《续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4 从容肇祖、林海权等人对李贽年谱的考证来看,李贽在四十一岁已开始接触佛经了,如《金刚经》。
    1 焦竑:《李氏焚书序》,《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页。
    2 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3页。
    3 《庄子·则阳》)
    1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2 李贽:《答耿中丞》,《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3 李贽:《九正易因》,卷上, 《李贽全集注》第1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4 李贽:《夫妇篇总论》,《初潭集》,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 李贽:《夫妇篇总论》,《初潭集》,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3 参见李贽:《八物》,《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2页
    4 本文这里的“此在”及后面的“共在”都是借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李贽哲学中的个体观念同样离不开对存在(being)的思考。不过,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人并非是现成性存在,而是可能性的存在,同时还提出了意向性的活动“烦”对“此在”的支配,(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而李贽的个体并无这层意思。
    1 (美)约瑟大·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小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0页。
    2 李贽:《答邓石阳》,《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3 (美)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小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9页。
    4 李贽:《九正易因》,卷上, 《李贽全集注》第1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 《孟子·滕文公上》
    2 《孟子·告子下》
    3 李贽:《答周二鲁》,《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4 参见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5 李贽:《寄答刘都》《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6 参见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杨国荣还指出,李费“笼统地以自适、利己为行为的第一原理,则似乎又对个体原则作了片面的引申。它实质上以另一种形式将个体(自我)与群体重新置于相互对立地地位,从而在否定以天理消融个体的同时又导向了另一极端。”(同上)[按]:笔者认为,李贽在个体之利的主张上,并非是完全走向了与儒家传统对立的“极端”,从他所认同的社会功利及豪杰精神来看,对群体价值还是有一定认同的。
    1 王艮:《再与徐子直》,《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2 王栋:《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1 李贽: 《答邓石阳》, 《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2 “自由”作为现代性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针对作为权利与价值的个体而言的。而在中国古代哲学视阈中,“自由”多是在人格意义上而言的。
    3 参见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版,第143-144页。禅宗是“触类是道而任心”;泰州学派则是“合下便在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上用功。”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作为认识的内容,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领域,这与康德、黑格尔的“真理”内涵是有区别的。
    2 诸子百家时代,墨子的学说包含了形式逻辑的雏形,一时成为显学,但是后来由于独尊儒术主流文化意识的确立后,墨学渐渐成了绝学。
    3 《老子》,第十九章。原文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 《庄子·大宗师》中多次提到“真人”形象,如“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5 冯契说汉语中“真”有多重含义,真假、真俗、真伪、真妄等之间的意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其中,真妄是在本体论上而言的;真假、真俗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而言的;真伪是从人的德性角度而言的。参见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高瑞泉则指出,在观念史研究中的观念的“真”有符合论意义上与“假“相对的真;观念陈述者确信其观念是真的,即与“伪”相对的真诚;实践论意义上与“虚”相对的真。参见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4页。
    1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2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3 如王国维美学理论中的“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宗白华美学理论中的“艺术境界”说等。
    4 张维昭:《悖离与回归——晚明士人美学态度的现代观照》,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5 与庄子的“真人”有所差别,李贽更多的是从真诚的角度来定义“真人”,即反对一切虚伪,而尚“绝假纯真”。
    6 如“真人”、“真心”、“真佛”、“真积”、“真机”等。
    1 这里的真理,尽管也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但在李贽那里尚具有“直观性”,它与现代哲学“理性”的真理是有一定差别的。
    2 此处依然是借佛教“境界”之义,即真而不妄的真如、真心、真空之境。境界的“真实”,并非实存意义的真。
    3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167页。
    4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167页。
    5 即正统儒学的普遍价值观。
    6 这里存在的意义,即本体论的意义。
    1 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2 (美)阿德勒:《六大观念》,刘遐龄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版,第32-33页。
    1 所谓庸俗之流,是指诸如党锢之争、学术专断、谄媚之风以及俗儒、鄙儒、腐儒等。
    2 参见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这里的境界是狭义的境界,杨国荣指出,“广义的境界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形成的自我整合或个体的综合统一”。(同上)
    1 参见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页。
    1 鲍世武:《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35页。
    2 《孟子·离娄下》
    3 这与孔子讲的“大人”的内涵基本相同,“大人”比“圣人”的涵义要广。
    4 《孟子·离娄下》
    1 《孟子·告子上》
    2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3 罗汝芳:《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4 参见吴震:《罗汝芳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232页。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2 《老子》,第十章。
    3 李贽:《老子解》,《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4 李贽:《金刚经说》,《续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1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2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3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4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1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杨国荣还指出,将“义理”视为“童心”之失的终极原因,使李贽所突出的“童心”与陆九渊的“吾心”并不相同。
    2 李贽:《与焦弱侯太史》,《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 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4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1 黄宗羲: 《泰州学案·处士王东崖先生襞》, 《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0页。
    2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3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1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277页。
    2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三十二,《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页。
    1 (日)岛田虔次: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2 杨国荣: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3 这里的当下,是指现实性,李贽并不怎么关注如何“成圣”的问题,他更乐意于对个体作现实地关切,而不将其架空于纯粹的形上之域。
    4 《论语·卫灵公》
    5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5页。
    1 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1页。
    2 李贽: 《耿楚倥先生传》,《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3 参见(美)孟旦: 《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丁栋、张兴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李贽: 《答耿中丞》,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2 李贽: 《复邓石阳》,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3 袁光仪:《“为下下人说法”的儒学》,《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7年,第3期,第136页。
    4 李贽:《答耿司寇》,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5 笔者在阅读李贽著述的时候,发现李贽很少讲“善”,这是值得关注的。
    1 (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2 (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3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01页。
    4 邓豁渠与李贽同时代,本先学儒,后来弃儒归佛。曾作《南询录》,李贽为此作序,对邓之作为颇多赞誉。
    1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杨国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 李贽:《初潭集序》,《初潭集》,卷首,《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李贽:《初潭集序》,《初潭集》,卷首,《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 李贽:《耿楚倥先生传》,《续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2页。
    1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2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3 李贽:《答周柳塘》,《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4 《老子》,第二章。
    1 李贽:《答周柳塘》,《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2 李贽:《道古录》,卷下,《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页。
    3 李贽:《道古录》,卷下,《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页。
    1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2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页。
    3 李贽:《与耿楚倥》,《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4 《论语·宪问》
    5 李贽:《八物》,《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1 《诗经·卫风·木瓜》
    2 李贽:《八物》,《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3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4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1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2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7页。
    3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8页。
    4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9页。
    5 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页。
    6 李贽:《与焦弱侯太史》,《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1 李贽:《《又与焦弱候》,《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2 李贽:《复焦弱侯》,《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3 《却寄》其二,《焚书》,卷六,《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4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1 (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2 李贽:《党籍碑》,《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页。
    3 李贽:《与周贵卿》,《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4 李贽:《与周贵卿》,《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1 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2 张琏: 《偕我同志——论晚明知识分子自觉意识中的群己观》, 《东华人文学报》2003年,第5期,第 161页。
    1 《论语·学而》
    2 《论语·季氏》
    3 《论语·颜渊》
    4 李贽: 《李生十交文》,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页。
    5 李贽: 《李生十交文》,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
    1 何心隐: 《何心隐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
    2 李贽: 《会期小启》,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3 李贽: 《复焦弱侯》,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1 李贽: 《与马伯时》, 《续焚书》, 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2 王艮: 《语录》, 《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3 李贽: 《题关公小像》,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4 李贽: 《谒关圣祠》, 《焚书》,卷六,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页。
    5 《易传·系辞上》
    1 李贽: 《朋友篇》《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2 李贽: 《论交难》, 《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227页。
    3 同上,第227页。
    4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 《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等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0页。
    5 李贽: 《论交难》, 《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1 李贽: 《寄焦弱侯》《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2 李贽: 《寄焦弱侯》,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3 李贽《高洁说》,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4 参见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5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7-68页。
    1 李贽: 《与吴得常》,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2 李贽:《何心隐论》,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3 吴震: 《泰州学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吴震还指出,对于李贽所言的“吾师”,不能简单理解为通常意义的“师”,而应理解为“心师”或“知己”、朋友。(参见,第34-35页)
    4 李贽: 《与吴得常》,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1 谭嗣同:《仁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2 《中庸》,第一章。
    1 朱熹: 《朱子语类》,卷五,黎德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9页。
    2 《易传·系辞上》
    3 《易传·序卦传》
    4 《易传·彖传下》
    5 李贽: 《夫妇篇宗论》, 《初潭集》,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6 李贽:《九正易因》,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7 李贽:《九正易因》,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1 李贽:《九正易因》,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2 李贽: 《为黄安二上人三首》,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3 李贽:《五言四句》,《焚书》,卷六,《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4 李贽:《孔融有自然之性》《续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1 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三首》,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2 杨国荣: 《王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3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1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2 嵇康:《明胆论》,《嵇康集注》,殷翔等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252页。
    3 嵇康:《释私论》,《嵇康集注》,殷翔等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231页。
    4 参见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杨国荣还指出,“李贽实质上正是通过把嵇康以来反对名教束缚的主张,与王学中包含肯定个体意愿的思想加以融合,将个体性原则更具体的展开了。”
    1 李贽:《四勿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285页。
    2 之所以把这一节放到第三章,是因为在李贽那里,“自然之真”关涉的主要是情感层面,再者,李贽提出了“自然之为美”。
    3 《庄子·渔夫》
    1 《庄子·天道》
    2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3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4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5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1 邓豁渠:《南询录校注》,邓红校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2 许建平:《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第52页。
    3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4 李贽:《七言绝句》,《续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64页。
    5 李贽:《七言绝句》,《续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53页。
    6 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集》,严杰选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7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1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2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3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4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5 孙以昭、周威兵:《略论庄子、李贽“以自然之为美”的异同》,《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张建业主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6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7 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李贽全集注》第20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13页。
    1 李贽;《琴赋》,《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2 李贽:《琴赋》,《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3 李贽:《琴赋》,《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4 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集注》,殷翔等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197-198页。
    1 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十三,黎德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页。
    1 李贽:《论政篇》,《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2 李贽:《德业儒臣后论》, 《藏书》,卷三十二,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页。
    3 (日)沟口雄三: 《中国的公与私》,郑静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6页。
    4 李贽:《答邓石阳》,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5 王艮:《语录》,《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1 (日)沟口雄三: 《中国的公与私》,郑静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页。
    2 李贽: 《又与焦弱侯》《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3 李贽: 《答邓石阳》,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4 陈永革: 《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1 王阳明: 《传习录上》,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2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5页。
    3 (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郑静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8页。
    4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5 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集》,北京: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1 李贽: 《德业儒臣后论》, 《藏书》,卷三十二,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页。
    2 李贽:《答邓明府》,《焚书》,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3 李贽: 《读史·贾谊》,《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4 同上,第157页。
    5 《墨子·兼爱中》
    6 《孟子·滕文公下》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李贽: 《与焦漪园》, 《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6页。
    3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5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
    1 李贽:《兵食论》,《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2 李贽:《兵食论》,《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3 李贽:《兵食论》, 《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4 李贽:《兵食论》, 《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1 李贽: 《王龙谿先生告文》,《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2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3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1 王充:《对作篇》,《论衡》,卷二十九,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70页。
    1 《论语·颜渊》
    2 《孟子·尽心上》
    3 李贽:《答周二鲁》,《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4 李贽:《答周柳塘》,《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5 陈清辉:《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425页。
    6 陈清辉:《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425页。
    1 李贽:《复耿中丞》,《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2 王充:《程材篇》,《论衡》,卷十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58页。
    3 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4 李贽:《定林庵记》,《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1 李贽:《观音问·答澹然师》,《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2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页。
    3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1 李贽:《观音问答澹然师》《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2 许苏民:《论李贽文艺思想的新理性主义特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第,第50页。
    3 许苏民:《论李贽文艺思想的新理性主义特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第,第50页。
    4 许苏民、申屠炉明主编:《明清思想文化变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1 李贽:《答耿中丞》,《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2 王阳明:《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页。
    3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0页。
    4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1 邓豁渠:《南询录校注》,邓红校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2 李贽:《道古录》,卷下,《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3 《庄子·齐物论》
    4 李贽:《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藏书》,卷首, 《李贽全集注》第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 李贽:《与杨定见》,《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2 李贽:《答周二鲁》,《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3 同上,第214页。
    4 李贽:《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藏书》,卷首,《李贽全集注》第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5 李贽:《书决疑论前》,《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 王畿:《天泉证道记》,《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 《论语·学而》
    3 李贽:《复焦弱侯》,《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
    4 荀子说:“凡论者,贵有其辨和、有符验。”(《荀子·性恶》)韩非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二人都提出了对真理的校验及法。
    5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1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2 这里是指历史评价,鉴于李贽对历史人物评价,不拘泥于义理实家的特点,故有意作了特别对待。
    3 路新生: 《“真”论》, 《思想与文化》第9辑,杨国荣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0页。
    4 路新生: 《“真”论》, 《思想与文化》第9辑,杨国荣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1 李贽:《蜻蛉谣》,《焚书》,卷五,《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2 李贽:《史学儒臣·司马谈、司马迁》, 《藏书》,卷四十, 《李贽全集注》第7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29页。
    3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藏书》,卷首, 《李贽全集注》第7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 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723页。
    2 李贽:《书决疑论前》,《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3 李贽:《经史相为表里》,《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1 王阳明:《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2 梅国桢:《李氏书序》,《李贽全集注》第8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8页。
    3 刘东星《藏书序》, 《李贽全集注》第8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页。
    4 李贽:《混一诸侯·秦始皇帝》,《藏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5 李贽《后妃·武才人》, 《藏书》,卷六十三, 《李贽全集注》第8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76页。
    1 李贽: 《史隐外臣冯道传》《藏书》,卷六十八, 《李贽全集注》第8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3页。
    2 李贽: 《定陵庵记》,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3 此处的“真实”,并非实体论意义的真实,而是指与佛家所言真心、真如等内涵相近的“真实”。
    1 李贽:《答耿中承》,《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2 李贽: 《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3 李贽: 《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1 李贽: 《复邓石阳》, 《焚书》, 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2 《论语·颜渊》
    3 李贽:《答耿中丞》《焚书》, 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1页。
    4 李贽: 《复焦弱侯》, 《焚书》, 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1 李贽: 《别刘肖川书》,《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142页。
    2 李贽:《德儒业臣后论》, 《藏书》,卷三十二,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27页。
    3 李贽: 《答庄纯夫书》,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4 李贽:《寄答刘都》《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1 见张建业主编: 《李贽全集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2 冯契: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3页。
    3 李贽: 《耿楚倥先生传》,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1 李贽: 《读史·荀卿李斯吴公》, 《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211页。
    2 《易传·象传上》
    3 李贽:《观音问·答自信》,《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1 李贽: 《答周二鲁》,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2 李贽: 《答周二鲁》,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页。
    1 李贽:《答周二鲁》,《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215页。
    2 李贽:《复邓石阳》,《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3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4 黄宗羲: 《泰州学案·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明儒学案》,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0页。
    1 王阳明: 《与黄勉之二》,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2 王阳明: 《传习录中》,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3 王艮:《语录》,《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4 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5 王阳明: 《传习录下》,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6 王阳明: 《传习录下》,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1 王阳明: 《传习录中》,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2 李贽:《答周柳塘》,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221页。
    3 《老子》,四十一章。
    4 李贽:《与陆天溥》, 《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1 李贽:《与陆天溥》,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1 黄宗羲: 《泰州学案·文端焦澹园先生竑》,《明儒学案》,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0页。
    2 《论语·子路》
    3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 《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4 李贽: 《与友人书》, 《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李贽182页。
    1 傅小凡: 《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页。
    2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
    3 黄宗羲: 《泰州学案·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明儒学案》,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5-816页。
    4 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 李贽:《与焦弱侯》, 《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2 李贽: 《与焦弱侯太史》,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 李贽: 《与焦弱侯》, 《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4 同上,第6页。
    1 李贽:《与焦弱候太史》, 《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2 袁中道: 《柞林纪谭》, 《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8页,
    3 李贽:《昆仑奴》,《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4 李贽:《昆仑奴》,《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1 李贽:《昆仑奴》,《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130页
    2 李贽:《昆仑奴》,《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3 阿德勒《六大观念》对“平等”的范畴有一定分析,诸如如个人的平等与不平等、境域的平等与不平等。参见(美)阿德勒:《六大观念》,刘遐龄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版,第162-171页。此外,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中曾详致分析了“平等”在儒家系统中的诠释向度,这对讨论李贽的“平等”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参见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6-80页。
    1 这里的“道”与本文第六章的日用“真道”之“道”有所不同,它实际上是老子所言的“致一之理”,即大道。
    2 《庄子·秋水》
    3 李贽: 《子由解老序》, 《焚书》,卷三,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1 李贽:《三教归儒说》,《续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2 李贽: 《答耿司寇》,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3 李贽: 《阳明先生年谱后序》, 《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4页。
    4 参见袁光仪: 《李卓吾新论》, 《李卓吾新论》,台北:国立台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1 李贽: 《三教归儒说》, 《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2 朱熹: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黎德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50页。
    3 李贽:《答焦漪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4 李贽:《复李士龙》,《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1 李贽:《夫妇篇总论》,《初潭集》,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 《易传·系辞上)
    1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2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3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4 班昭:《女诫》,《蒙养书集成》,班昭等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5 语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1 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2 王阳明:《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3 李贽:《词学儒臣·司马相如传》,《藏书》,卷三十七, 《李贽全集注》第7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页。
    1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2 李贽:《圣教小引》,《续焚书》,卷二,《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3 李贽:《老子解》,三十九章,《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4 李贽:《道占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1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2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3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页。
    4 同上,第259页。
    1 李贽:《道古录》,卷上,《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2 耿定向:《与周柳塘》,《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之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2 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3 李贽: 《与友人书》,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4 李贽: 《初潭集》,卷二十, 《李贽全集注》第1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5 李贽:《德业入臣·荀卿》,《藏书》, 卷三十二,《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62页。
    1 李贽:《德业入臣·杨时》, 《藏书》, 卷三十二,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9页。
    2 李贽:《德业入臣·杨时》, 《藏书》, 卷三十二,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8509页。
    3 李贽: 《读史·晁错》, 《焚书》,卷五,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4 李贽: 《答耿中丞》,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5 李贽: 《寄答耿大中丞》, 《焚书》, 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1 李贽:《四勿说》,《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2 参见江灿腾:《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309页。江说:“李贽佛教思想是如来藏系统,而非般若系的‘空宗’。这是中国禅宗的传统思想。但面对禅、净双修的潮流,他也调整了自己的净土思想;从重视西方净土,而转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使净土为禅所摄。”
    3 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集》,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0页。
    1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2 余英时: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余英时文集》,第3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1 李贽:《解经文》,《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2 李费:《解经文》,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3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 《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1 李贽:《复陶石篑》,《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2 参见江灿腾:《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 《中华佛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286页。
    3 李贽:《六度解》,《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4 李贽:《观音问·答澹然师》,《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5 李贽:《豫约·早晚守塔》,《焚书》, 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1 刘海滨指出,李贽五十岁以后由信仰净土转变为对禅宗的信仰。参见刘海滨:《焦竑与晚明思想的会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9页。[按]:刘的这一说法有待商榷。
    2 李贽:《净土诀前引》, 《李贽全集注》第2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5页。
    3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1 《论语·卫灵公》
    2 《论语·卫灵公》
    3 《论语·里仁》
    4 董仲舒:《天人三策》,《董仲舒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5 参见朱熹:《朱子语类》,卷八,黎德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9页。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 李贽:《老子解》,上篇,《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3 李贽:《老子解》,上篇,《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4 同上,第32页。
    1 李贽:《老子解》,上篇,《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
    2 李贽:《道古录》,卷下,《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3 李贽:《德业儒臣前论》,《藏书》,卷三十二,《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59页.
    4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1 刘海滨:《焦竑与晚明会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5-46页。
    2 参见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页。
    3 耿定向:《纪言下》,《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之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4 《孟子·尽心上》
    1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页。
    2 耿定向:《与李卓吾书》,《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 耿定向:《与李卓吾书》,《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4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页。
    5 李贽:《复京中友朋》,《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6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9页。
    1 黄宗羲:《东林学案·太常史玉池先生孟麟》,《明儒学案》,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5页。
    2 李贽:《复京中友朋》,《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3 (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1页。
    4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1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2 耿定向:《与李卓吾书》,《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3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4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5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1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2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3 参见(日)沟口雄三: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4页。
    4 李贽:《与马历山》,《续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1 李白: 《将进酒》, 《李太白全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79页。
    2 李贽: 《论政篇》,《焚书》,卷三,《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3 《论语·卫灵公》
    1 李贽: 《道古录》,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页。
    2 见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后附《顾冲老送行序》《焚书》,卷二:“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人,不贾世俗能声。”《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3 李贽: 《道古录》,卷上,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4 李贽: 《道古录》,卷上,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1 李贽: 《道古录》,卷上,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2 李贽: 《答耿中丞》,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3 李贽: 《道古录》,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4 《中庸》,第五章。
    5 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 李贽: 《道古录》,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页。
    2 李贽: 《道古录》,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页。
    3 李贽: 《道古录》,卷下, 《李贽全集注》第1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页。
    4 李贽: 《答耿司寇》,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1 李贽: 《答耿司寇》,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2 李贽:《答邓明府》,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3 李贽: 《答邓明府》,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4 李贽: 《答邓明府》,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5 李贽:《答邓明府》,焚书》,卷一,《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1 袁光仪: 《李卓吾新论》,台北:国立台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第59页。
    2 李贽:《八物》,《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1 李贽: 《答耿中丞》, 《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2 李贽: 《八物》,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3 李贽: 《智谋名臣·吕夷简》, 《藏书》,卷二十六,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4 李贽: 《智谋名臣·吕夷简》, 《藏书》,卷二十六, 《李贽全集注》第6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0页。
    1 李贽:《二十分识》,《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2 李贽:《二十分识》,《焚书》,卷四,《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 李贽: 《与友朋书》,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4 李费: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藏书》,《李贽全集注》第4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 李贽: 《贤将·李绩》,《藏书》,卷五十六, 《李贽全集注》第8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2 李贽: 《八物》,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3 李贽: 《复陶石篑》, 《续焚书》,卷一, 《李贽全集注》第3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4 李贽: 《八物》, 《焚书》,卷四, 《李贽全集注》第2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5 《论语·泰伯》)
    6 李贽: 《寄答京友》, 《焚书》,卷二, 《李贽全集注》第1册,张建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7 从群己之辩的角度看,从社会功利层面考察个体价值,对过于强调个性原则造成的偏狄是有所克服的。
    1 (日)佐藤辣太郎:《李贽的经世论》,《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吴震、吾妻重二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
    1.李贽:《李贽文集》(1-7卷),张建业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年版。
    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1-26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0年版。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4.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杨树达:《论语疏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9.王云五:《孟子今注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10.董仲舒:《董仲舒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1.朱熹:《朱子语类》,黎德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1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4.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5.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16.王襞:《新镌王东压先生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7.王栋:《王一庵先生遗集》,东台:袁氏,清宣统二年。
    18.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9.罗汝芳:《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20.何心隐:《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1.焦竑:《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22.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3.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5.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6.殷翔等注:《嵇康集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
    27.王充:《论衡》,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28.邓豁渠:《南询录校注》,邓红校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嵇文甫:《嵇文甫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吴虞:《吴虞文录》,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4.吴泽:《儒教叛徒李卓吾》上海:华夏书店,1949年版。
    5.容肇祖:《李卓吾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版。
    6.容肇祖著:《李贽年谱》,上海: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
    7.朱维之:《李卓吾论》,福州:协和大学书店,1935年版。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杨国荣:《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杨国荣:《思与所思—哲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哲学》,上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2.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吴震:《泰州学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吴震:《罗汝芳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26.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8.张建业:《李贽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张建业:《李贽评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32.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王均江:《冲突与和谐—李贽思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季桐芳:《泰州学派新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36.鲍世武:《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37.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38.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许苏民:《李贽的真与奇》,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1.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2.许苏民、申屠炉明:《明清思想文化变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林海权:《李贽年谱考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45.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49.傅秋涛:《李卓吾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江松:《郭象个体主义哲学的现代阐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2.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张世英:《北窗呓语—张世英随笔》,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陈清辉:《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林其贤:《李卓吾的佛学与世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6.袁光仪:《李卓吾新论》,台北:国立台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3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许纪霖等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建业主编:《李贽与麻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3.张建业编:《泉州市李贽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泉州: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年版。
    4.许在全、张建业编:《李贽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5.张建业编:《李贽论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6.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9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李贽答耿定向书信的注译》,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工农兵学员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8.《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9.《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二辑,第三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0.《李贽思想评介》(资料选辑),福建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1975年版。
    11.包遵彭编:《明代宗教》,《明史论丛》,第十册,台北:学生书局,1968年版。
    1.(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苏)伊·谢·科恩,《自我论》,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4.(美)阿德勒:《六大观念》,刘遐龄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版。
    5.(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唐纳德·戴维森:《真与谓述》,王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7.(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美)狄百瑞:《亚洲价值与人权:从儒学社群主义立论》,陈立胜译,台北:正中书局,2003年版。
    9.(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书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11.(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龚颖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1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郑静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13.(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索介然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4.(日)沟口雄三,龚颖等译:《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日本)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日本)岛田虔次:《中国思想史研究》,甘万萍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7.(日)沟口雄三:《李卓吾:正道さ步ぴ昊端》,东京:集英社出版,1985年版。
    18.(日)刘岸伟:《明末の文人李卓吾》,东京:中央公论社出版,1994年版。
    19.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by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Ming Though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1970.
    20.Li Chih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New Light on His Life and Works by Hok-Lam Chan,New York:M.E. Shar Chanpe,1980.
    21.Diversity, deception, and discernment in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 Zhi's "Book to Burn" and Montaigne's "Essays" by Handler-Spitz, Rebecca, Ph.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9.
    1.杨国荣:《李贽——王学向异端的转化》,《江淮论坛》,1988年,第2期。
    2.杨国荣:《论个体——个体,个人与自由个性》,《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3.张世英:《尼采与李贽》,《二十一世纪》,1991年,8月号。
    4.高瑞泉:《平等观念在儒家系统中的四个解释向度》,《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5.江灿腾:《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1988年,第2期。
    6.许苏民:《论李贽文艺思想的新理性主义特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7.许建平:《李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8.刘亚平:《求真精神的穷究—对李贽思想中人性观点的一些探讨》,《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6期。
    9.袁光仪:《“为下下人说法”的儒学》,《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7年,第3期。
    10.袁光仪:《李贽(九正易因>初论——一条扩展李贽与儒学研究的新路径》,《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10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