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译介西方文论、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理论成果,却忽视了对其自身的研究。由于新世纪到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学术界从80年代便开始在解放思想、突破政治对文学的束缚,即实现我国文论现代化的时代性要求下对20世纪以来的文论进行了回溯性研究,尤其是晚清与“五四”这两个历史时段的文论成为研究热潮,究其原因,乃在于可以从开端与起源的发生学意义上来探究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问题。新世纪伊始,对当代文论自身的回溯性研究得到了改观。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程光炜、王一川、旷新年等学者纷纷对新时期文论文学进行深层次的规律探索。去年,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等单位又在长沙召开了以“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初步确立了新时期文论科学性、现代性和中国特色等三大特征。我们认为,新时期文论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征以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恰恰是新世纪文论研究的现实起点,新时期文论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在新世纪视野下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整理归纳,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本论文就是在这一历史与学术背景下对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的。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风风雨雨将近30年。期间,有过创新的喜悦,有过不足的缺憾,也有过失败的茫然。无论如何,任何研究都应该立足于自身本位,以本土文论的文化身份,参与全球性的文论对话,体现出自身文论的民族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新世纪新时段的又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的传统理论资源。在文论研究走进新世纪、面向新世纪未来之际,就不应该忽视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The current studies of Literary Theories have efficiently acquired som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transform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ies into modern equivalents, in investigating Marxist literary theories and in some other aspects. Nevertheless, the study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 has been neglected. Confronted by the impending advent of a new century, the academia, by reques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unlashing literature from political restrictions, i.e. modernizing our literary theories, started in the 1980s to undertake retrospective examinations on previous 20~(th) -century literary theories, among which, theories constructed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y Fourth period have been hot topics, by reason that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 of modernizing our literary theories are feasible in a genesis view.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saw some changes in the retrospective examinations on previous literary theories. 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new century, scholars like Cheng Guangwei, Wang Yichuan and Kuang Xinnian etc. turned to make deep researches on the rules of New Period literary theories. Last year, a national conference hosted mainly by China Academic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city of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concentrated on the topic of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New Period Literary Theories", and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New Period literary theories as being "scientific, modern an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argu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New Period literary theories are just the starting
引文
① 高玉曾用“历史化”概念来说明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弊病,参看其著作《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笔者认为,“历史化”的弊病同样存在于文艺学研究中。由此,这种弊病并非某一学科所出现的特例,而是整个人文学界所面临的问题。
    ① 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李泽厚 陈明2001年对谈录》,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② 可参看代迅:《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① 参见敏米《殖民者与受殖者》,载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② 参看张兴成《民族幻觉与中国人的自画像》,《书屋》,2004年第6期。
    ③ 梁漱溟提出的中国文化将“主宰世界”(1921)、傅伟勋说“中国哲学挑战西方”(1985)、季羡林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论以及“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1993)等等,参看张兴成《民族幻觉与中国人的自画像》,《书屋》,2004年第6期。
    ① 王逢振曾经指出,“似乎谁掌握了西方的新东西,谁就掌握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权,也就最有力量”,西方新文论成为国内批评者“确立‘声誉’的一种战略”,不这样就显得“已经落后”了。见《后现代时期的第三世界作家》,《国外文学》,1996年第2期。
    ① 钱中文指出,现在可资利用的文化传统有中国古代文化、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的文化建设应该以现代文化为起点与基础,见《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代迅也指出,在西方文论传统、中国古典文论传统与中国现当代文论传统中,新世纪文论应该在现当代文论的基础上进行重建,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参见《五十年回眸与前瞻——实践派美学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发展》、《困惑与选择:比较文论视野中的中国文论》等文,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文艺评论》,1999年第1期等。笔者赞同两位学者的看法。
    ② 樊骏:《论文学史家王瑶》,《文学评论》,1994第5期。
    ①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323—324页。
    ① 可参看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① 张政文曾撰文指出,依据物理时空中的文学史与主体意识中的文学史之间的复杂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种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逐渐发展至一端,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理念与社会学方法。它将文学当作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待,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因此支配文学发展的是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且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就在于发现与揭示这个早以存在的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它占据着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流,成为文学史书写的指导方法论,并在50至70年代发展到高峰,走向了偏至。参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文史哲》,2002年第6期。笔者注意到,国内文学史教科书的普遍性写作模式就是先介绍当时社会历史状况,侧重于经济与政治状况的描述,然后就作家的身世与思想历程,最后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与艺术贡献。这种模式试图表明在当时社会经济与政治语境才导致作家的创作思想,而文学作品又恰好吻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与作家的身世思想,是否反映当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现实与斗争状况,以及揭示反映新兴阶级必然代替旧有阶级的历史趋势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从作家、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评价作品,以此作为文学史的写作模式,无疑有其偏颇之处。至文革十年,这种文学评价与写作模式更是发展到极端,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被简化为政治倾向、阶级立场,甚至还以作家的阶级出生来替代之;在现实语境方面,广阔多样的社会现实被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所取代;在对文学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时,批评家只是深挖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作家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倾向性。简而言之,作家、作品与社会现实都成为阶级之间生死斗争的场所,并将阶级倾向性在三者之间进行随意的比附,整个文学批评洋溢起强烈的敌情观念,充满了浓郁的火药味,弥漫着战争残酷的硝烟。
    ② 陈思和:《关于“重写文学史”》,《文学评论家》,1989年第2期。
    ③ 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④ 参看何锡章:《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①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页。
    ②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页。
    ③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①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12页。
    ① 参看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① 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06页。
    ① H.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3页。
    ① 詹姆士:《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2页。
    ② 董学文曾提出过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类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参见其论文《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63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6—65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9页。
    ① “文艺从属政治”观点的提出与强化,有其政治上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文艺与政治的观点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文艺与政治的观点曾引起争论,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文艺对政治的从属论、服务论与工具论最终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剩下的问题便是文艺如何与政治结合的问题,邵筌麟曾说,“文艺服从政治,这个基本原则今天一般说是没有人怀疑了。但是在这个原则的实践中间,我们碰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即是文艺创作如何与政治相结合”。邵在文章中逐步将文艺为政治服务向文艺为政策服务倾斜,这样势必导致文艺创作出现单一化、概念化与公式化的倾向。参看邵筌麟:《论文艺创作与政策和任务相结合》,《文艺报》,1950年第1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再次引起学界的争论。80年代初,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明确指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198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指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口号概括了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它包括了为政治服务,但比孤立地提为政治服务更全面、更科学”。至此,“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代替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学界取得共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终告结束,为文艺开始回归到“人”本身、“文学是人学”论断的系统阐发提供了政治保障。
    ① 程麻:《文学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344页。自刘再复发表文学主体性理论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其开创了新时期文论研究的新视角,导致了文论建构的本体性转换,即把以往文学的认识本体论、机械的现实反映论转向了价值本体论、审美心理与主体个性的表现论,“这种探索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引入了构筑文艺理论体系的新的逻辑思路——价值论的视角。即把文学看作人类自我实现的价值形态,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理解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这就使人们审视文学现象的角度发生了从外向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移”,“承认不承认个体的主体性和非自觉意识的主体性,这才是新旧文艺理论的最深刻分歧”,“刘再复同志则强调非自觉意识的创造功能,深入研究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参看林兴宅:《我们时代的文艺理论》,《读书》,1986年第12期,1987年第1期。尽管林兴宅强调文论研究应该注重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实际上林兴宅认为“我们必须用价值论来改造和充实认识论”,他非常赞同文论建构的价值本体论,而不是两者统一的本体论,在这方面汤学智说的更明确,主体性理论强调人的精神主体,“更逼近了文学的内在本质”,参看其论文《评文学研究领域的深刻变动》,《文论报》,1986年5月11日。本论文就是从这一角度来考察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的论争历程。
    ① 萨特:《辨证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页。
    ① 范文载《东海》,1979年11期;庄文载《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1期;袁文载《丹东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王文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谷文载《东海》,1980年11期;傅文载《新港》,1980年6期;陈文载《上海文学》,1980年11期。
    ② 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③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① 可参考何以何言宏对8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研究,见《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67—186页。
    ① 袁贵仁、韩震:《论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的相互关系》,《求索》,1988年第4期。
    ① 具体论述可参阅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56页。
    ②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第285页。
    ③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0页。
    ④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9页。
    ① 杨春时是文学主体间性论的积极倡导者。早在80年代中期,杨春时一方面支持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强调文学与审美的超越性。参阅本论文第五章第二节的论述。近年来,随着现代性问题在国内学界引起的广泛关注,杨春时在对主体性理论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问题。他从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史、生态美学、语言等方面阐述与建构其主体间性理论。可参阅其论文《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4第5期;《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等等。在文学理论上,他将文学视为自我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流,突破以往主体性理论的单向偏颇,试图重建被后现代解构思潮所批判、否定的理性主体,这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对话交流的理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文学理论。参阅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年第4期。
    ② 张汝伦等:《文化世界:解构还是建构》,《读书》,1994年第7期。
    ③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许纪霖等:《道统、学统与政统》,《读书》,1994年第5期。
    ③ 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① 如庄锡华《文学理论的世纪风标》从人性问题、传统问题、西学问题等三个方面勾勒了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维面。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则从转型时期文学思潮的总体格局、精神现象、艺术实践与微观世界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入手,对转型时期的文学思潮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则从史论对当代文学思潮予以论述。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则主要从本体论文艺思潮、主体论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非理性文艺思潮等新时期出现各种思潮流派的角度进行当代文艺思潮进行梳理。张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则从诗歌、小说、散文、民间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等文学类型的角度对中国五十年文学进行了学术史描述。
    ① 福克马、蚁布思:《文化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①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② 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54页。
    ① 福柯认为,知识体系由话语构成,这其中包括话语、话语实践行为与非话语实践。本文不考虑话语实践的另一层含义,即话语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存在,会展示其巨大的能量与威力,尤其是整个“知识型”没有得到结构性更替之前,它将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知识体系与社会理念、制度政策、机构设置、经济运行以及人们的精神状况等其他社会环境,而领导理念的实践行为、管理机构的发展与调整、知识与对象的分类综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种种符号化行为,促使某类知识获得了它作为科学性与真理性的存在。同时也不考虑非话语实践,指原本不属于话语实践,但后来却产生了话语的效用,这涉及到福柯的权力理论。
    ② 笔者认为,话语分析有其重要的意义。知识由话语建构,为话语所取代,成为一种现成的思想套装,它们成为人们应付社会与生活的必须形式,影响与规定了“我们做什么”、“我们被迫做什么”、“允许我们做什么”、“不允许我们做什么”、“我们被允许说什么”、“不允许说什么”、“不得不说什么”(《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页)。更糟糕的是我们对它并不怀疑,并不质疑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习以为常,甚至当作科学真理加以供奉,以至于顶礼膜拜。话语分析使我们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是作为知识性话语存在,它并不拥有绝对的真理性,不能为此为凭借,使用任何外在力量使所有的研究者都接受,而不敢跨越雷池一步。文论研究是自由的,也是个体性的,它只是代表了研究者对文论的一种看法与知识体系化的建构,尽管其不乏合理性存在,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排他性存在。惟有如此,方能为中国的文论研究走向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体系性的自由开放之路。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07页。
    ② 葛兰西:《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20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86页。
    ① 葛兰西:《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页。
    ① 赞同派主要以王若水、汝信等为代表,王若水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其代表性的文章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0年5月)、《为人道主义辩护》(1983年1月)、《谈谈异化问题》(1985年8月)、《我对人道主义的看法》(1985年11月)等,这些文章大部分被收入其论文集《为人道主义辩护》中,该书由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汝信则认为,不应该将马克思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应该包含人道主义的原则于自身之中,参见其论文《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② 反对派有陆梅林、邢贲思、杨柄等人的观点,他们反对王若水、汝信等赞同派的观点。陆梅林认为,人道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曾经接受过但不久就批判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不应该淡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参见其论文《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必然与空想——再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载《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邢贲思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归结点都是人道主义的观点是不对的,不能抹煞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别,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灵魂,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参见其论文《关于人道主义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1987年第5期;杨柄认为,没有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因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否定了人道主义。参看其论文《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所论及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江淮论坛》,1980年第6期等。
    ③ 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语境的变化,人道主义、人性论逐渐得到大家的普遍性认同,但人性论、人道主义毕竟与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因此折中派的学者越来越多,一些开始属于赞同派、反对派阵营中的学者也纷纷转变观点;使三派之间观点的分歧与联系越来越复杂。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性论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成为折中派必须解决的难题,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但难以达成一致,直到胡乔木发表带有政治色彩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才使人道主义、人性论的争论告一段落,胡乔木批评了周扬、王若水的理论观点,具体的论述还可参看本文第七章。
    ① 余伯流:《“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争鸣》,1989年第1期。
    ② 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253—254页。
    ① 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它是周扬在的第三届文代会上所做的报告。
    ①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②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①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46页。
    ①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页。
    ① 蔡茂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② 转引毛信德:《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兼与朱光潜教授商榷》,《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可参阅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① 毛信德:《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兼与朱光潜教授商榷》,《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② 薛毅:《关于个人主义话语》,载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4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2页。
    ① 刘敏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对话——兼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绪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5页。
    ① 刘敏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对话——兼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绪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8—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① 亚当·库柏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59页。
    ④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②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10页。
    ③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28页。
    ① 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朱光潜全集》,第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79页。
    ② 参阅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① 曹廷华:《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文艺》,《当代文坛》,1984年第3期。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79页。
    ③ 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79页。
    ①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理论月刊》,1984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9页,注63。
    ① 有无共同人性、共同美的问题,学界在50年代就开始争论。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共同人性、共同美被批判、否定与排斥。文革结束后,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理解,毛泽东肯定共同美存在的何其芳遗作《毛泽东之歌》以及朱光潜《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等重要论文的发表,共同人性、共同美逐渐得到学界的承认,“一定时代的人们,包括不同阶级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的。这个共同体就是社会、国家等等,所以一切人才有可能具有‘现实的普遍性’,即共同人性。”参见程代熙:《人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随着讨论的深入,共同人性、共同美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辨证的阐述。有的学者认为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是内部统一的关系,阶级性是共同人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们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的过程与自然的过程。在阶级社会里,两者相反相成,浑然一体,唯物史观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一样,都是现实的人的根本特征。参看程文以及王润生:《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等;有的学者则认为两者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甚至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造成人性的异化,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又经过一次转化,向新的共同人性复归,参看胡义成:《人·人性·人情》,《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张毓文:《在阶级社会里,人性都带有阶级性,而非只有阶级性》,《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王永昌:《浅谈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顾骧:《人性与阶级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计永佑:《两种对立的人性观》,《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等。
    ① 弗洛姆:《论人的本性》,《哲学译丛》,1979年第2期。
    ② 刘敏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对话——兼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绪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2—63页。朱光潜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朱光潜的观点并非将自然属性只等同于动物性,他借用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强调的‘人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见《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其实,国内学界主张人性只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学者很少,大部分学者都是主张从自然性与社会性结合的角度考察人性的涵义。如刘敏中并不是持人性只是人的自然属性的看法,而是他看到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予以强调之。其实他主张人性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主次融合”,可以参看其论文《论人的本质和文学——兼谈<关于文学的阶级性>》,载《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① 王锐生:《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3页。
    ② 胡义成:《试论人性》,《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1页;还可参看其《人·人性·人情》一文,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同样的观点还可参看王永昌:《浅谈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浙江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顾骧:《人性与阶级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朱晶、付树声:《论人性与文艺的解放》,《文学论稿》,1980年第1辑等等。
    ① 王元化:《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还可参见黄药眠:《关于文学中的人性、阶级性等问题试探》,《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等等。
    ② 朱光潜“自然本性”说的人性观,还在新时期遭到不少学者的批判,参看陆荣椿:《也谈文艺与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兼与朱光潜同志商榷》,《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3期等。他们认为,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阶级性,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伸到人的生物属性中去,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持人性就是阶级属性的文章还有丁松龄:《漫谈人性》,《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等等。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② 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92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62页。
    ③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65页。
    ④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23页。
    ⑤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4页。
    ①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30页。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29页。
    ③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28页。
    ④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7—28页。
    ⑤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7页。
    ①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55页。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50页。
    ① 李鹏程:《四个现代化与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4页。
    ① 李鹏程:《四个现代化与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5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② 王春元:《人性论与创作思想》,《文艺报》,1983年第12期。
    ① 黄药眠:《人性、爱情、人道主义与当前的文学创作倾向》,《文艺研究》,1981年第6期。
    ① 俞建章:《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对三年文学创作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① 刘建军:《流贯作品的炽热的血液——漫谈中篇小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艺报》,1980年第8期。
    ① 王春元:《人性论与创作思想》,《文艺报》,1983年第12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5、869、870页。
    ① 黄药眠:《人性、爱情、人道主义与当前的文学创作倾向》,《文艺研究》,1981年第6期。
    ② 鲁迅:《三闲集·文学和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7页。
    ③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16页。
    ④ 陈元恺:《鲁迅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① 张光芒:《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
    ① 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三联书店,1951年,第6页。
    ② 鲁迅:《<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5页。
    ① 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②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03页。
    ①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92页。
    ①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08页。
    ② 刘再复:《文学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52—53页。
    ①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4—35页。
    ②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
    ③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08页。
    ①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84—385页。
    ② 自刘再复在典型范畴的讨论中开创人学方向以来,特别是他提出系统性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后,典型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人学基础上的系统性研究。朱立元认为,艺术典型是复杂的,其复杂性要受文艺作品构成要素的制约、受创作主体“投射”作用的影响,还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相关。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应该从意识的矛盾运动、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等方面来把握。参阅朱立元:《论典型的复杂性与审美价值》,载《理解与对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关于典型问题的断想》,《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李衍柱认为,文学是人学,典型范畴的核心就是显现人的本质,使人认识自身;他主张典型问题应该坚持美学与历史、历史和逻辑、理论范畴与艺术实践相统一的研究途径。参阅李衍柱:《典型范畴与文艺学建设》,载《经典文本与文艺学范畴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 杨春时认为现在应该清除典型概念,重新认识文学人物的本质。典型概念将文学人物与现实人物混淆,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揭示的是现实认识的价值而不是审美价值。参阅杨春时:《传统文艺学四概念辨析》,《北方论丛》,1991年第1期。
    ① 李泽厚:《论美、美感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
    ②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9页。
    ① 何西来:《对于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发展态势的几点认识》,《文论报》,1986年6月11日。
    ②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应该看到,在不少主体性理论的支持者极力强调反映论与主体性相矛盾时,另一些学者则试图将两者融合起来,早在1983年,鲁枢元就在第5期的《文艺报》上发表《审美主体与艺术创造》。文章认为,艺术家是认识、实践与创造活动的主体,是审美的主体,因此文艺反映生活必然会带上主体性的烙印,文艺作品是艺术家精神活动的产物,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主体积极的精神活动过程,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首先就在于它造就了审美创造的主体。鲁枢元还进一步强调,写心灵、表心理,恰恰是提高文艺创作的深度与广度的原则。钱中文强调审美反映中的主观性,它体现在社会现实的创造性反映上,主观性不强的审美反映,将导致作品的失败。参阅其论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代迅提出审美反映就是审美创造,离不开主体的心灵活动与精神创造性,参阅其论文《审美反映就是审美创造》,《文艺研究》,1993年第3期。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努力,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② 程麻:《文学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341-344页。
    ③ 主体性理论的另一位支持者杨春时同样设置了现实与文艺、生存与超越等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其超越美学理论,参阅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杜书瀛等:《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② 在刘再复提出主体性理论后,一些学者赞同其理论观点,并沿着主体性方向继续深入探索,开始有益的尝试。畅广元便以主体性为核心范畴建构主体性文艺学体系,提出文学是主体的特殊活动,其文学本质在于主体实现并升华了自我,文学作品在于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对人性的审美把握。文学功能在于发展和提高了人的精神文化品质,将文学的本质观、作品观与功能观结合一起,对创作者、接受者、作品、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文学功能等方面都从主体角度阐述其中的关系,并对这种主体性文艺学的价值与意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述,显示出建构理论体系的自觉意识,参阅畅广元:《主体论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③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转引自王才勇:《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②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③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王永志、夏春平:《宽松和谐标志着民族的进步——刘再复访问记》,《华声报》,1986年7月11日。
    ① 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① 应该说,主体性理论在不同理论话语上的融通确实是尝试性的,显得拘谨、生硬与龃龉,但有其开创性的意义。其实,主体性理论还有另一方面的学术贡献。它在理论话语上自觉地转换以往的话语方式与理论范畴,开拓新的话语形态,由文论的客体性话语方式到主体性话语方式、群体性话语形态到个体性话语形态、政治学话语形态到美学话语形态,提出了实践主体、精神主体、对象主体等新的理论范畴,实现了新时期文论的话语转换,其不同理论话语、学科话语之间的尝试性融通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毫不夸张地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论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是一个界标,当时不少学者对主体性理论予以了高度赞扬。“刘再复主体性的提出,标志着在文艺理论上被动的、自卑的、消极反映论统治的结束,一个审美主体觉醒的历史阶段已经开始。这不是低层次经验的复苏,二是里理论上的自觉。在新的逻辑起点上,刘再复提出新的范畴: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性,创作主体性和欣赏主体性”,引自孙绍振:《论实践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① 杨春时:《也谈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问题——与王若水同志商榷》,《文汇报》,1988年8月23日。
    ②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③ 敏泽:《文学主体性论纲》,《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第2期。
    ① 戚方:《文艺的“根本弊病”及其“内在原因”——与刘再复同志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② 程代熙:《对一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述评——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第1期。
    ③ 杜书瀛等:《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讨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① 何龙:《呼唤文艺人类学的诞生——对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及其争论的论辩》,《广州日报》,1986年8月23日。
    ②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① 戚方:《文艺的“根本弊病”及其“内在原因”——与刘再复同志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① 对于杨春时提出的文学审美超越论,陆贵山认为,过分夸大文艺的超越功能,导致乌托邦的主观虚构与非理性的想象,构筑自我的“精神乐园”与“太虚幻境”,彻底抛弃历史条件与社会实践,这是存在问题的,参阅其论文《“文学主体性”理论与审美乌托邦》,《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2期。
    ② 戚方:《文艺的“根本弊病”及其“内在原因”——与刘再复同志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另外,作家姚雪垠从自身的创作经验出发,批评主体性理论将主观能动性作了无限性的夸张,不符合历史科学,有着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最后姚雪垠也认为主体性理论基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参阅其论文《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红旗》,1986年第12期。
    ③ 陈涌:《文艺方法论问题》,《红旗》,1986年第8期。在80年代中后期对主体性理论的批评中,主要将其定性为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而在90年代初期对主体性理论的又一次的批判与反思中,则主要集中在对其个人主义的批评中,并且将其定性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化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当然,从学理上的批判与反思还是值得学界的重视。董学文认为,主体性理论“实际上建立的是一种以个人本位主义为轴心的文学主体观”,参看其论文:《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价值观》,《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赖大仁也批评主体性理论的个体自我性,参看其论文《关于文学主体性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王元骧认为,刘再复“所说的‘主体’,实际上是指个体,他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实际上是以我为中心,他批评我们文学中‘主体性的失落’,呼唤‘人性的回归’,实际上是要把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亦即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那种思想情感作为我们今天文学的表现对象。他的主体性理论其实是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老调”,参见其论文《评<论文学的主体性>》,《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② 程代熙:《再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关于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① 敏泽:《论文学的主体性——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论报》,1986年6月21日。
    ② 程代熙:《再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关于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② 赵川东:《“爱”与作家的精神主体性》,《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② 敏泽:《论文学的主体性——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论报》,1986年6月21日。
    ③ 赵川东:《“爱”与作家的精神主体性》,《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1期。
    ④ 杜书瀛等:《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讨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① 赵川东:《“爱”与作家的精神主体性》,《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1期。
    ② 唐正柱、周建平:《简论刘再复的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广州日报》,1986年8月23日。
    ① 何龙:《呼唤文艺人类学的诞生——对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及其争论的论辩》,《广州日报》,1986年8月23日。
    ① 严家炎曾针对姚雪垠批评主体性理论提出了反批评,认为姚的批评当中存在“异元批评”问题。文学主体性理论不是依据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论,而是包含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论的某些要求,单纯用现实主义文论无法圆满地予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其实,批评的“异元”问题不仅在姚的批评中,而且还存在其他对主体性理论提出批评的理论中。在文论批评中,由于各方操持着不同的理论话语,它成为文论批评中常见的、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参见严家炎:《走出百慕大三角区:谈20世纪文艺批评的一点教训》,《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3期。
    ①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
    ② 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评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
    ① 刘纲纪:《关于马克思论美——与蔡仪同志商榷》,《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
    ②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冯宪光:《文学价值的追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② 夏中义:《<选择的批判>之批判》,《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
    ① 应该说,当时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建构还是受制于反映论话语。陆贵山、王先霈对主体性理论进行总结性概述时,将审美反映论、反映建构说、双向同构说、审美模型说等都归入文学主体性理论中,认为这是当时所出现的“文学主体性论新说”。在反映论上,他们举了不少例子,如陈涌说反映是“主观反映”、鲁枢元认为是心理反映、钱中文主张是审美反映,王元骧界定为“情感反映”、高尔太判断为“评价反映”,如此等等,可见当时反映论话语的影响,是当时学者经常谈论的话语问题。参阅陆贵山、王先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2—125页。
    ②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③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②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②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③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① 郑凡:《略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意义》,《思想战线》,1981年第2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② 《文艺情况》,1980年第14期,转引自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8—119页。
    ①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白烨:《文学观念的变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② 柯岩:《关于诗的对话》,《诗刊》,1983年第12期。
    ③ 臧克家:《关于“艨胧诗”》,《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④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
    ②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① 在考察人文精神产生的缘由时,社会现实的变迁是最为明显的一个。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明确表示针对的是市场经济、商品化的事实;另一方面,其他学者也对商品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失落有着深刻的感同身受。否则人文精神的提出,是难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的。如刘康认为,“人文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于当代现实的思考和回应,充满着“世俗关怀”,在90年代的语境重提这一问题,面对的就是商品化、市场化经济转型的现实。参见刘康:《对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的几点思考》,《文艺争鸣》,1994年第6期。
    ①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①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2页。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不少学者从知识分子角度对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如王岳川认为,“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及其文化活动起着总体调节的制衡作用。如果知识分子弱化和虚脱化、痞子化,那必将会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变态和整个民族性格和生命观念的变形,从而出现意义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裂缝”,而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化的危机实质上恰恰就是知识分子出现了危机,是其价值关怀的危机。参阅王岳川:《知识谱系转换中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东方》,1994年第3期。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②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③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① 有不少学者指出,当代人文精神的对立面不是西方宗教中的神、上帝,而是高度发展、无孔不入的科技、工业化大生产与物质文明对人类的压制,使人异化,是科技一元论,工具理性一元论。参见陈波等:《论人文精神》,《江汉论坛》,1996年第1期。朱立元也认为,人文精神的特征在于它与商业主义、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的三大对抗。参见其论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关于“人文精神”之我见》,《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
    ②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导言第1页。
    ③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①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01页。
    ②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① 赵汀阳:《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达》,载《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②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③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① 对于人文精神,莫说个人的阐释角度不同而导致含义的巨大差异,即便是个人而言,对人文精神给予一个内涵规定都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肖同庆认为人文精神一般指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亦即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同时他又强调人文精神不能忽视了对政治、经济与宗教领域的关注,不能忽视独立批判精神、文化约束规则和自由监督机制的营建。参阅肖同庆:《寻求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契合》,《东方》,1995年第1期。既有政治、经济、宗教等文化上的规则要求,又要保证其自由、独立与批判精神,总之,人的价值是什么,有哪些内容,又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建立人文精神,这些问题的回答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人文精神歧义滋生。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③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①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①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②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③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2页。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① 如何在文化基础上以及在何种文化基础上重建人文精神,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立足现在的文化语境,作创造性的转换。王一川指出,90年代人文精神重建的迫切问题,不是“失落”后的继承,而是“衰落”中的“转化”。他考察了80年代到90年代人文精神的变迁,认为80年代的人文精神已经演变成新的传统,现在应该立足90年代审美文化的新语境、新内涵,作创造性的转化,主要还在于新的创造。参阅王一川:《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王蒙认为,人文精神的重视取决于全社会的发展程度、文化素质、知识分子本身的文化素养等等现实条件与社会语境,尊重与关注现实,才可能谈论人文精神。参见王蒙:《人文精神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二是人文精神要重建,知识分子需要获得话语权,那就必须认同大众,不能高高在上,与大众文化实现文化的联合,共同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主张精英文化,排斥大众文化。参阅王德胜:《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东方》,1994年第6期。三是人文精神的重建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分清“活的文化传统”与已经凝固的“传统文化产品”,参见乐黛云:《文化冲突及其未来——参加突尼斯国际会议的随想》,《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四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发掘传统典籍、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文化精神,对于当前所出现的精神危机确实有其作用,但把这些“国学”当作重铸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从中寻找立国之本,显然是天真的,也是迂腐的,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见罗卜:《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笔者赞同立足在于社会现实与中国国情,以现代文化为根基,有效地汲取西方文化传统,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创造、开拓新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人文精神。
    ①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②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①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②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③ 南帆:《人文精神:反抗的功能》,《作家报》,1995年6月17日。
    ①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①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①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② 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作家报》,1995年5月6日。
    ③ 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作家报》,1995年5月6日。
    ① 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作家报》,1995年5月6日。
    ① 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作家报》,1995年5月6日。
    ① 曲卫国:《危机?进步?》,《读书》,1994年第8期。
    ① 陈晓明:《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
    ① 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③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① 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15页。
    ②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③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除了王蒙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为人服务,虽说有点负面作用,但其正面价值居多。参阅吴征:《市场经济的“人文空间”》,《大学生》,1996年第4期;江楚光:《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大学生》,1996年第4期;陈靖:《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市场经济》,《大学生》,1996年第6期:等。
    ①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② 袁伟时:《人文精神在中国:从根救起》,《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5辑。
    ① 袁伟时:《人文精神在中国:从根救起》,《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5辑。
    ①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①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② 阿成:《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② 阿成:《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① 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综》,《读书》,1994年第4期。
    ① 王蒙:《且说<棋王>》,《文艺报》,1984年第10期。
    ①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①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① 《“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第8、9期合刊。
    ② 饯谷融:《论“文学是入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① 应该说,主体性理论受到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发展关系,甚至可以说李泽厚实践美学是主体性理论的哲学基础,这也是国内学界普遍持有的观点。除却李泽厚的形象思维理论、实践美学理论为主体性理论提供了理论资源外(本章第三部分会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文学是人学的讨论,文学要表现什么样的人性、人道主义如何贯穿到文学创作中去,这些问题的探索同样为主体性理论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发展的逻辑与理论的基础。钱谷融在50年代的长篇论文《论“文学是人学”》后,又在1980年第3期的《文艺研究》上发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一文,再次强调,“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应该是其世界观中对创作取决定作用的部分”,在文学领域,“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决定于作家怎样描写人、对待人”。王蒙也指出,“文学作品是写人的,一篇作品的思想力量和道德力量和他们所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可分的”,新时期以来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人情、人性的描写与刻画,对人的人格尊严与价值实现予以尊重和维护,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性与人情,则只会导致概念化、模式化的文学作品,参见其论文《“人性”断想》,《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笔者注意到,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性与人情,体现人道主义思想,钱中文乃当时对这一问题论述的最为详细的学者之一,对其具体论述,本章第五部分有概略性描述。
    ①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23页。
    ① 王若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②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25页。
    ① 周扬提出异化问题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反响。与周扬观点类似的有王若水、汝信等人的观点,王、汝二人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异化现象,而陆梅林、刑贲思二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异化,双方对于异化问题的看法与他们对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其参考论文可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中的注释。这里在补充一些人的观点,敏泽、杨柄等站在陆、刑这边,认为异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示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特定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异化,过于强调异化,会忽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决定性意义,异化非神话。参看敏泽:《论思想与文学领域中的异化及抽象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昆仑》,1984年第1期;杨柄:《异化非神话》,《时代的报告》,1982年第2期等。陈辽则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不同,有可能出现新的异化,这一命题有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参看其论文《论马克思、恩格斯异化观和文艺创作》,《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
    ②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
    ① 周扬还作了公开检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自己把异化概念任意扩大化了,参看周扬:《拥护整党决定和消除精神污染的决策》,《人民日报》,1983年11月6日。胡文发表后,在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政治色彩加重,异化理论遭到彻底的批判,可参看《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理论月刊》,1984年第2期。
    ① 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四》,《南方文坛》,2005年第5期。
    ① 李泽厚:《论美、美感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
    ② 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
    ①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②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9页。
    ① 可参见代迅:《五十年回眸与前瞻——实践派美学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② 关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问题曾经引发过一场争论。这场论争的导火索乃鲁枢元在1986年10月18日发表在《文艺报》上的一篇文章《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鲁枢元指出,“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似乎已成了我国的文学最密当代行的色彩”,鲁枢元对文学的“向内转”予以了高度评价,“这是一种人类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是一个新文学创世纪的开始”。鲁文发表后,引起了争论。周崇坡认为,新时期文学确实存在“向内转”的倾向,但存在很多不足与偏失,鲁文对其肯定与赞美,“对新时期文学今后的发展不会有多少好处,倒有可能使时代的主旋律在文学中减弱甚至消失的危险”,因此“新时期文学要加强正面引导,警惕与防止进一步‘向内转’”,参见其文《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文艺报》,1987年6月20日。童庆炳、阮幸生则赞同鲁枢元的观点,并对周文进行了批评,参见童庆炳:《文学的“向内转”与艺术创作规律——并评<新时期文学要进一步警惕“向内转”>》,《文艺报》,1987年7月4日;阮幸生:《评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周崇坡同志商榷》,《文艺报》,1987年8月8日。王仲、曾镇南则批评鲁文将“向内转”作为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过于主观,缺乏应有的历史根据,曾文还认为鲁文“否定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参见王仲:《什么是新时期文学的“总体趋势”?——与鲁枢元同志商榷》,《文艺报》,1987年8月29日:曾镇南:《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我见》,《文艺报》,1987年10月31日。林焕平批评鲁文实质在鼓吹现代派文学,参看其文《略谈“向内转”》,《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杨劼对鲁文仲“向内转”的中心命题与概念提出了质疑,参看杨劼:《关于“向内转”的命题与概念》,《文艺报》,1987年9月12日。笔者认为,新时期文学“向内转”倾向是“文学是人学”论断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化与具体化,而“向内转”概念的提出,用以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范畴与中心命题,与主体性理论相互映衬,体现出文学理论的价值论本体倾向,在人学话语的基础上重建文学理论。这种强调主体性的“向内转”,即刘再复所说的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中也不乏具体的实践,如文艺心理学、文学创作论、接受美学研究的兴盛,如杜书灜的《文学原理——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专门论述了人在文学创作中的特殊性,该书从多种关系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文学创作过程。
    ③ 刘再复:《论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① 刘再复:《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文汇报》,1985年7月8日。
    ① 阿成:《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②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① 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人文精神讨论中,人文精神的倡导者从理论上再次关注民族文化精神与心理意识,一方面,它承继80年代李泽厚的文化心理与审美结构的“积淀说”理论以及“文化热”中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者对文学主体性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赖大仁认为,主体性理论只看到个体意识与精神自我,而忽视了时代意识与民族意识,主体是作为实践主体的存在,而不仅是精神主体。由此,个体性的话语形态转向了群体性的话语形态,个体性心理学、精神学的话语形态转向了群体性的民族心理意识结构的文化学话语形态。参见赖大仁:《关于文学主体性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② 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99年,第43页。
    ③ 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④ 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① 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②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
    ③ 人文精神的讨论,主要参阅《读书》杂志1994年第3—7期上各位学者的对话。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②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3页。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2—253页。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1页。
    ②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③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①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①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② 钱中文:《再论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③ 参阅汤学智:《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① 哈桑:《后现代转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第279页。
    ②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①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② 对理性的缺陷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新理性精神的支持者都进行了批评,但是这些支持者并没有放弃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等人的理论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话语资源。参见王元骧、徐岱、张艺声等人对西方古典哲学的论述,王元骧:《“新理性精神”之我见》,《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徐岱:《“新理性精神”与后形而上学》,《东南学术》,200年第2期:张艺声:《新理性精神与旧理性意识同构异态论——新理性精神研究之一》,《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
    ①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7页。
    ② 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46页。
    ① 加(卡)缪:《西绪福斯》,《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327页。
    ②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4页。
    ③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①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①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② 王元镶:《“新理性精神”之我见》,《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① 拙文:《“文化霸权”话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汤学智指出,“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新理性精神建构方面已经有所积淀,形成了整体建构思路、新意识形态思路、文学文化学思路、文艺生态学思路等几种主要的发展趋势”,参阅高波:《“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另外,参阅汤学智对新理性的主要发展趋势的描述,《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这些主要趋势都是以新理性为核心来建构其理论体系的。
    ② 许明:《新理性的建设任重道远》,《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③ 参见许明:《人文理性的展望》,《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④ 许明:《新意识形态批评·自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高波:《“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② 以价值论为建构根基的新理性精神文论,其体系性与学科意义,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新理性的另一个支持者与倡导者许明就认为,“新理性文论的提出,终于突破了传统中国文学理论的概论模式的构造,突破了传统的构架,而回复到了理论的实践本性上去,回归到了文论的学科意义”,参见何群:《多元对话时代的中国文艺学建设——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③ 朱立元:《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论的内在结构》,《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①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②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① 徐岱:《“新理性精神”与后形而上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② 闰泉:《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粤海风》,2004年第4期。
    ① 王元镶:《“新理性精神”之我见》,《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②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③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① 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
    ① 闰泉:《精神的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粤海风》,2004年第4期。
    ① 拙文:《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书写》,《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① 尽管汤学智将文艺生态学作为以新理性精神违价值核心的理论体系,但真正做到与钱中文等人倡导的新理性精神文论价值取向融合起来,还有待于学界的共同努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鲁迅全集》,第4、6、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论“文学是人学”批判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9、20、23、36、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5年。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人道主义、人性论研究资料》,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文艺理论争鸣辑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奥兹本:《弗洛依德与马克思》,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巴人:《文学论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白烨:《文学观念的新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白烨编著:《文学论争20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保罗·库尔茨:《保卫世俗人道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保罗·库尔兹编:《21世纪的人道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曹顺庆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畅广元、李西建主编:《文学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畅广元:《文艺学的人文视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畅广元主编:《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畅广元:《主体论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陈涌:《陈涌文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程代熙:《文艺问题论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程代熙编:《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程京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
    程麻:《文学价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大卫·戈伊科奇、约翰·卢克、蒂姆·马迪根编:《人道主义问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代迅:《断裂与延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代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戴茂堂、赵红梅:《文艺伦理学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杜书灜、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杜威:《确定性的追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
    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芬德莱:《价值论伦理学——从布伦坦诺到哈特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
    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冯宪光:《文学价值的追求》,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依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北京:三联书店,1951年。
    葛兰西:《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谷方:《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哈桑:《后现代转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何西来:《文学的理性与良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赫·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依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赫·马尔库塞:《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赫·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黄凯锋:《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黄药眠:《黄药眠文艺论文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金元浦编:《多元对话时代的文艺学建设:新理性精神与钱中文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
    靳明辉:《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拉蒙特:《价值判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拉蒙特:《作为哲学的人道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李慈健等:《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春青:《文学价值引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衍柱:《时代的回声——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李泽厚:《门外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1-3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刘纲纪:《艺术哲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刘述先:《文化哲学的试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刘小波:《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的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关于真善美的思考和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刘再复:《论中国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
    刘再复:《文学的反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从谢林到希特勒》,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陆贵山:《人论与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陆贵山:《文艺人学论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陆贵山、王先霈:《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陆贵山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马龙潜:《实践——建构美学初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马龙潜:《文艺学当代形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毛崇杰:《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佩里·安德森:《当代马克思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乔治·桑塔耶纳:《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萨特:《辨证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舍勒:《爱的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舍勒:《价值的颠覆》,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北京:三联书店,2004。
    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司马云杰:《文化悖论——关于文化价值悖谬及其超越的理论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图加林诺夫:《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王才勇:《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生平《李泽厚美学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王晓路:《视野 意识 问题——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
    王元化:《文学沉思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席勒:《人本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徐岱:《艺术的精神》,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许明:《新意识形态批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亚当·库柏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杨春时:《生存与超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俞吾金:《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世纪之交的哲学文化反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詹姆士:《实用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张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辅成:《论人和人的解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潜:《美学批判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庄锡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庄锡华:《文学理论的世纪风标》,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
    阿成:《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年7月6日。
    蔡茂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曹廷华:《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文艺》,《当代文坛》,1984年第3期。
    陈先达:《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研究》,1981年第8期。
    陈晓明:《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5期。
    陈涌:《文艺方法论问题》,《红旗》,1986年第8期。
    程代熙:《对一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述评——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第1期。
    程代熙:《人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程代熙:《再评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关于反映论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代迅:《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代迅:《五十年回眸与前瞻——实践派美学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逻辑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董学文:《论文学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
    杜任之、孙凯飞:《人道主义争论不清的症结在哪里?》,《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杜书瀛等:《自由地讨论,深入地探索——关于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的讨论》,《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年第4期。
    葛力:《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关于人和人道主义的探讨》,《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龚兴:《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文史哲》,1981年第6期。
    顾骧:《人性与阶级性》,《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郭东培:《关于人道主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理论月刊》,1984年第2期。
    胡义成:《论人道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胡义成:《人·人性·人情》,《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胡义成:《试论人性》,《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黄万盛、尹继佐:《试论革命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复旦学报》,1980年第1期。
    黄药眠:《关于文学中的人性、阶级性等问题试探》,《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黄药眠:《人性、爱情、人道主义与当前的文学创作倾向》,《文艺研究》,1981年第6期。
    计永佑:《两种对立的人性观》,《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柯木火:《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李鹏程:《四个现代化与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一项伦理原则》,《道德与文明》,1984年第2期。
    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
    李泽厚:《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评朱光潜、蔡仪的美学观》,《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
    林兴宅:《我们时代的文艺理论》,《读书》,1986年第12期,1987年第1期。
    刘敏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对话——兼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绪论>》,《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
    刘再复:《文学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龙兴海:《关于人道主义思想起始问题的一点思考》,《怀化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
    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
    陆梅林:《为马克思一辩——关于人道主义的考察片断》,《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马泽民:《“人的哲学”剖析》,《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毛信德:《论雨果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兼与朱光潜教授商榷》,《杭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敏泽:《论思想与文学领域中的异化及抽象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昆仑》,1984年第1期。
    敏泽:《论文学的主体性——与刘再复同志商榷》,《文论报》,1986年6月21日。
    敏泽:《文学主体性论纲》,《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第2期。
    戚方:《文艺的“根本弊病”及其“内在原因”——与刘再复同志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2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
    钱中文:《论文艺价值、精神的重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和交往对话主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钱中文:《再论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4期。
    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人民日报》,1980年8月15日。
    闰泉:《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粤海风》,2004年第4期。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汤龙发:《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求索》,1981年第4期。
    汤学智:《新理性:回应时代的挑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童庆炳:《文学的“向内转”与艺术创作规律——并评<新时期文学要进一步警惕“向内转”>》,《文艺报》,1987年7月4日
    童庆炳:《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王复三:《人道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原则》,《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汉新:《批判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历史经验二三例》,《求索》,1983年第6期。
    王磊:《人性与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年第5期。
    王锐生:《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
    王润生:《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王若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谈谈异化问题》、《我对人道主义的看法》,载《为人道主义辩护》,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
    王琰:《人道主义与“人道主义热”辨析》,《赣南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王元化:《人性札记》,《上海文学》,1980年第3期。
    王元骧:《“新理性精神”之我见》,《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吴炫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邢贲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1987年第5期。
    邢贲思:《怎样识别人道主义》,《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徐岱:《“新理性精神”与后形而上诗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许纪霖等:《道统、学统与政统》,《读书》,1994年第5期。
    薛德震、杨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杨柄:《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所论及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江淮论坛》,1980年第6期。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4期。
    杨春时:《文学研究与新理性精神——主持人的话》,《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杨春时:《也谈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问题——与王若水同志商榷》,《文汇报》,1988年8月23日。
    杨清涛:《以人道主义塑造社会主义新形象——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观介评》,《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4期。
    袁伟时:《人文精神在中国:从根救起》,《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5辑。
    张培麟:《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人道主义》,《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张汝伦等:《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张汝伦等:《文化世界:解构还是建构》,《读书》,1994年第7期。
    张颐武:《人文精神:最后的神话》,《作家报》,1995年5月6日。
    张艺声:《比照解读:新理性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张艺声:《新理性精神与旧理性意识同构异态论——新理性精神研究之一》,《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
    赵川东:《“爱”与作家的精神主体性》,《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第1期。
    周崇坡:《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文艺报》,1987年6月20日。
    周世全:《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抚州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
    朱立元:《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论的内在结构》,《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祝大征:《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
    Culler, Jonathan. Structuralist Poetics: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iteratur,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6.
    Eagleton, Terry.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e, 1990.
    Eagleton, Terry. Criticism and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80.
    Faas, Ekbert. The Genealogy of Aesthetic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Gans, Herbert J.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Griffin, James. Value Judgement: improving our ethical belief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Levinas, Emmanuel. Human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Nidra Poller,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3.
    Mchoul, Alec and Grace, Wendy. A Foucault Primer: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Subject. New York: Uninersity Press, 1997.
    Nietzsche, Friedrich. Beyond Good and Evil: Prelude to a philosophy of the Future, Edited by Rolf-Peter Horstmann and Judith Norman. Translated by Judith Nor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Nietzsche, Friedrich.Daybreak: 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s of Morality, Edited by Maudemarie Clark, Brilan Lei.ter, Translated by R.J.Nollingda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ettman, Ralph. Reason, Cutlure, Religon: the metaphysics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Ransom, John S. Foucault's Discipline: The Politics of Subjectivi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mart, Barry. Foucault Marxism and Critique, London: Routkdge & Kegan Paul, 1983.
    Wallace, R. Jay... et al.edited, Reason and Value: themes from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seph Raz, Oxford: Clarendon,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