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旅游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振兴和重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复苏,其中,传统民居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凸显。本文立足于丰富的资料文献,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入手,力图展现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魅力和中国传统民居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科研价值、教育价值及艺术价值之外,所具备的旅游价值。文章对中国传统民居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并从可开发性、分布集中性、完整性、吸引力四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民居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在具体的研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在梳理四合院民居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和开发情况的基础上,从四合院与原住民、旅游者、政府三方面关系详细剖析四合院本身所具有的旅游价值,以期在旅游开发中为中国传统民居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借鉴。
Our country has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ure industrial promotion which leads to the recove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as a distinctive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its tourism valu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gradually. All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bundant information literature reading, and flexibly using of the knowledge that the writer acquired before.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not only has high value 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rtistic and living need,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ourism. This article takes Beijing courtyard for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examp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and tries to show its important tourism value. 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n expounds the tourism resource attribut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are the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 integrity and attraction. In the specific research, the article takes Beijing courtyard for example, first, the writer sums up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ourtyard. Then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the Beijing courtyard itsel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jing courtyard and indigenous people, tourists, government, the writer tries to show the important tourism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and hopes provide referenc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tourism development.
引文
①葛朝辉,赵丹青:《简述中国传统民居》,《科教文汇》,2008年8月(中旬刊),第258页。
    ②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南方建筑》,2006年第2期,第116页。
    ①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01页。
    ②易涛著:《中国民居与传统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99页。
    ①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7页。
    ②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64页。
    ③型制化:为陆元鼎教授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的观点。
    ④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8页。
    ⑤单德启,等著:《中国民居》,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19页。
    ①百度百科《乌镇水乡古镇旅游区》。http://baike.baidu.com/view/2867768.htm。
    ②《旅游规划通则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ourism planning》(GB/T18971-2003),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 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7-20-31-36-6.html>,2010年12月13日。
    ①甘枝茂,马耀峰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页。
    
    ①王其钧,谢燕著:《民居建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14页。
    ②单德启,等著:《中国民居》,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85页。
    ①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5页,图2-7.1。
    ①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5页,图2-8.1。
    ②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7页,图2-9.1。
    ①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页。
    ②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24页。
    ③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4页。
    ④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4页。
    ⑤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6页。
    ⑥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25页。
    
    ①此分类法是笔者根据据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中对四合院的阐述总结得到。
    ②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1页。
    ③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2页。
    ①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2页,图2-3。
    ②贾海樾:《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成果》,《房地产导刊》,2005年第11期,第97页。
    ③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8页。
    ④《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是在北京市改革开放发展的新形势下,对1983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行的修订,于1993年10月6日经国务院批复,1994年2月27日由北京市政府发布。
    
    ①崔健:《北京胡同保护规划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9年第6期,第87页。
    ②贾海樾:《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成果》,《房地产导刊》,2005年第11期,第97-98页。
    ①[美]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著,贾秀海译:《旅游业教程》(第8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61页。
    ①北京西城区旅游局:《胡同游产品升级换代的思考》,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②西城区旅游局:《关于什刹海统计的指标分析》,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①吴琳萍:《旅游服务对我国入境旅游停留时间的影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13卷,第3期,第81页。
    ②李蕴芬,刘新平:《旅游服务对境外游客停留时间影响的统计分析》,《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7年9月第10卷第3期,第267页。
    ①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3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13页。
    ②北京西城区旅游局:《胡同游产品升级换代的思考》,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该数据系本人根据此文中的表格《胡同文化游览公司2000-2005经营状况》整理计算得出。
    ①王云娟编著:《从旧民居到新社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20页。
    ②该组数据系本人根据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局2005年调研报告:《胡同游产品升级换代的思考》中的表格《胡同文化游览公司2000-2005经营状况》整理计算得出。
    ③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4页。
    ①西城区旅游局:《关于什刹海统计的指标分析》,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②西城区旅游局:《关于什刹海统计的指标分析》,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①吴敬崔:《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126页。
    ②北京西城区旅游局:《胡同游产品升级换代的思考》,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①郑扬:《市场机制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北京胡同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第31页。
    ②张胜冰,马树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1页。
    ③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3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18页。
    ①此表摘自北京西城区旅游局:《胡同游产品升级换代的思考》,载“北京旅游信息网”,2010年1月22日。
    ①《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载“中国清洁能源网”,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2月8日17:18。
    [1]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陈美东.建筑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3]董玉明等.建筑旅游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4]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甘朝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7]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9]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上卷、中卷、下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1.
    [10]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年鉴(1988-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1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
    [13]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马耀峰等.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系统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马炳坚编著.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3.
    [16]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17]唐鸣镝等.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8]王世瑛、朱德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9]王其钧,谢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20]王云娟编著.从旧民居到新社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
    [21]吴铀生.旅游市场营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0.
    [22]夏林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M]∥刘德谦.关于北京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几个问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3]向三九.旅游管理法规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4]易涛著.中国民居与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
    [25]岳庆平.中国全史——中国民国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张胜冰,马树华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4.
    [27]郑耀星、储德平编.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8][英]艾伦·法伊奥、布赖恩·加罗德、安娜·利斯克.旅游吸引物管理新的方法[M].郭英之,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9][美]查尔斯·R.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M]:第8版.贾秀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
    [1]白凯.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J].旅游科学, 2008, 22(1).
    [2]白凯等.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 21(3).
    [3]操文斌等.基于保护优先的我国古建筑旅游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22(2).
    [4]崔健.北京胡同保护规划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9(6).
    [5]丁艾.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旧城的保护与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5(4).
    [6]丁勇,刘莹.中国古民居与民族传统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
    [7]范艳丽等.山西古建筑的旅游价值与开发前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5(5).
    [8]方丽达.徐勇与他的胡同游[J].市场观察,2001(12).
    [9]何海霞,张三明.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华中建筑,2008.12,26(12).
    [10]贾海樾.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成果[J].房地产导刊,2005(11).
    [11]孔繁峙.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 2005(2).
    [12]李爱军.中国传统民居旅游审美意蕴初探——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J].新学术,2007(3).
    [13]廖仁静等.都市历史街区真实性的游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旅游学刊,2009(9).
    [14]李连璞等.中国传统民居:困境分析与可持续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1).
    [15]李蕴芬,刘新平.旅游服务对境外游客停留时间影响的统计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7, 10(3).
    [16]刘星顕,李亚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要素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20).
    [17]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11).
    [18]毛其智.北京旧城“胡同—四合院”系统现状与保护建议[J].北京规划建设,2005(4).
    [19]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
    [20]舒乙.拯救和保卫北京胡同、四合院[J].北京规划建设, 1998(2).
    [21]王颂.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探析[J].住宅产业,2008.7.
    [22]王光峰,郝霞光.中国民居的特点及发展[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9(4).
    [23]王铭珍.北京胡同中的建筑文化[J].建筑知识,2003(4).
    [24]王奉慧.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
    [25]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上)[J],建筑学报,1994(11).
    [26]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下)[J],建筑学报,1994(12).
    [27]吴琳萍.旅游服务对我国入境旅游停留时间的影响[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 13(3).
    [28]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上篇)[J].北京规划建设,2005(1).
    [29]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下篇)[J].北京规划建设,2005(2).
    [30]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
    [31]张安,张俊华,小野佐和子,三谷徹,白祖华.1991年—2005年北京四合院相关研究的考察[J].风景园林,2007(3).
    [32]章尚正,吴琳.国际化——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方向[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
    [33]赵爱辉.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创新[J].安徽文学,2007(2).
    [34]郑扬.市场机制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北京胡同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1998(4).
    [35]朱竑,李鹏,吴旗涛.中国世界遗产类旅游产品的感知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5(5).
    [1]曹吉星.北京胡同旅游调查研究—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3.
    [2]崔敬吴.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3.5.
    [3]蔡丰年.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类型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方工业大学,2008.7.
    [4]井忠杰.北京旧城保护中政府干预的时效性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地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6.
    [5]梁嘉樑.北京旧城传统居住院落的演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7.6.
    [6]曲蕾.居住整合:北京旧城历史居住区保护与复兴的引导途径[D]:[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4.
    [7]石磊.北京传统四合院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6.
    [8]肖红娜.中国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的审美意蕴[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5.5.
    [9]俞世海.中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应用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2.
    [10]张媛.中国近现代文物建筑的旅游价值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5.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http://www.sach.gov.cn/tabid/311/InfoID/382/Default.aspx,2009年4月24日。
    [2]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com,2009年4月29日。
    [3]北京旅游信息网:http://www.visitbeijing.com.cn/,2009年4月29日。
    [4]“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网站”: http://www.bjghw.gov.cn/web/static/catalogs/catalog_ghcg/ghcg.html。2010年1月29日。
    [5]北京市人民政府令(2007年8月26日)第193号:《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胡同游特许经营若干规定》,载“首都之窗_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_政务_政府文件”http://govfile.beijing.gov.cn/Govfile/front/content/02007193_0.html。2010年3月10日。
    [6]北京西城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bjxch.gov.cn/pub/xch_zhuzhan/yhpd/08lvz/index.html。2010年1月20日。
    [7]《异想天开:腐朽也可以变神奇》,2003年01月10日,《创业家》杂志,http://finance.sina.com.cn .
    [8]北京好时旅行社网店网址: http://www.17u.net/lxstemplate/view_line1_1012165_52106.html。2010年1月10日。
    [9]中国清洁能源网:http://www.21ce.cc/copenhagen/detail_12184.aspx,《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2009年12月8日17:18,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