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灵魂,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能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和体育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健康发展。它彰显着大学体育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独特气质,也彰显了大学体育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反映出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否发挥巨大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体育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体育的“竞技化”倾向与“功利化”取向日趋凸显,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神圣的“象牙塔”被社会上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人的思想也被庸俗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鉴于此,大学体育的“人文主义”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致使体育人文精神面临严重失落的危机。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体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根源,来解读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理框分析;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进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以及导致其失落的各种深层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实现大学体育的价值理想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方向;提升大学师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培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富有“人性”的大学体育参与者;从而寻觅大学体育中迷失的主体,回归大学体育中失落的“人性”,以此,展现我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亮点。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进行该研究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对国内外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梳理,最后,列举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该部分首先对大学体育的含义作了全面的解释,其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三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次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本质上看,它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精髓;从内容上看,忧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五个方面所组成;只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刻认识与把握,才有助于把体育人文精神纳入到大学校园中,让大学人从中充分汲取养分。
     第三部分,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这部分是该研究的重点,也是关键性问题所在,属于分析问题的范畴。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中的失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体育竞技比赛中,人文精神在“竞技化”倾向中的衰微;二是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人文危机;三是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大学人文教育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是导致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大学体育“竞技化”的实质、特点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这便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导明方向。
     第四部分,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该部分首先论述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包括对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借鉴,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充分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导向性、示范与辐射、健身与娱乐、约束与规范、扬弃与创造的功能。其次是充分认识大学体育竞技观视域下“锦标主义”的实质,它是竞技的指导思想,过度对“锦标主义”的追求会使竞技发生异化,导致大学体育的主体性与人性迷失,由此,我们必须克服单纯的“锦标主义”思想,坚持人文主义。最后论证了以身体美学为理论基础,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用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来解读“灵魂与身体合一”的强身健美,认清当前大学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必须从以“锦标、夺金”为目的竞技走向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强身健美,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
     第五部分,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这部分主要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就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这一问题而言,我们首先应该理解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应陔明确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目标;再次,应该根据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进行重塑、培养。最终为提升大学人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增强大学体育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大学体育的最高价值理想,提供毕实的理论平台与实践依据。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human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 the soul of college cul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great power to promote and impel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pirit can propel the social process of human-being,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cul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pursues the value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nd reveal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institution, reveal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the value of being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reflect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lay a huge role, largely depend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ntl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with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tendency of "competitiv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utilitaria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 impetuous morale filled the campus, the spirit of "Ivory Tower" was disseminated by various decadent ideas and temptations, people on campus are also surrounded by vulgar morality, utilitarianism and nihilism. Therefore, the "Humanis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as obscured by the "Utilitarianism" that led to the serious crisis of loss which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as facing.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from the essence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fully tap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rough combing the document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sporting value of us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gain some certain message. Using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 analysis theoretically various deeply reasons which led to the los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argeted rebuilding it, to achieve the values and idea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orting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realm of spiri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campus, to bring up the college sports participants with honest and trustworthy, fair competition, and "Humanity". Accordingly, we can search for the lost mainstrea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gress the lost "Humanity" of it, to show the highlights of our humanistic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 This report is divided by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report. Briefly described the reasons of this study,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xcavated and combined deeply some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t last, the part has cited some research direction, content, key and difficult parts, innovated par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eaning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ports. Firstly, this part to tally explains the meaning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 its mission is to strong the physical qualities, to propel th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s of the sport, the basic techniques and basic skills (Three Basis); to cultivate the moral willpower, aesthetic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train high-grade college athletes. Secondly,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defined,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Finally,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understudied deeply. In essence, it is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core, the essence of the "people-oriented"; from a content point of view, the heroic struggle of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freedom and democracy, the spirit of fair competition, self-improvement heroism, confident and optimistic humanitarian spirit the spirit of teamwork, integrity beyond the five aspects of composition; only profoundly understand and grasp its connotation, can allow universities to benefit fully absorbed nutrients.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endency of "competi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lost of humanistic spirit. This part i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an also critical problem area, which belongs to the domain of analyze problems. The loss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three areas, the first is athletic competition on campus, the decline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tendency of "competitive"; the second is the humanities crisi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third is the recess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college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I believe that the defects of th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set of the athletic sports, the impact of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ports culture between us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absence of the colleg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humanistic literacy is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loss of the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Also analysis the "athletic" in real terms of college spor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arm caused which rebuilding for the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guides its directio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goals of rebuilding for the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This section firstly discusses the rebuild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values of humanity,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valu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sports values to exp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n campus that unified by college sports, play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guide, demonstration radiation,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constraints and norms, discard and creation function. Secondly this part fully understands the "championitis"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llege sports view, that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athletics, excessive pursues the "championitis" will lead to the alienation, the loss of subjectivity and humanity of college sports, thus we must overcome mere "championitis" ideology, adhere to the humanism. Finally this part argues that the soma esthetic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Guides College sports from athletics to body-building. Interpreting the body-building with the "one"" soul and body by the theories of soma esthetics, to clear the essence of college sports "people-oriented" has been obscured by the "utilitarian", thus the competitive purpose for the "championitis","medal" become the unified spiritual and the material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insist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truth-seeking perfection combined.
     The fifth part is the main ways of college sports rebuild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is par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areas, for the loss of the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we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rebuilding the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Secondly, it should be clear to rebuilding the goal of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Thirdly,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llege sports rebuild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step-by-step, plan targeted the rebuilt way of colleg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Ultimately, it should enhance college sports humanities with the spiritual realm, and the college spor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ocial performance, and the highest values and ideal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platform and practical basis.
引文
1丹尼·卡布雷斯.张海译.人文教育与社会的融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73187.
    2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1龙宝新.从理性观的变迁看教育精神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7.
    2王长乐.教育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弘扬与建构[J].天中学刊.2003,(1):98.
    3潘庆玉.教育的时代精神与师范教育的当前使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123——126.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3.
    1冯胜刚.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1——873.
    1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335—356.
    2冯胜刚.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1—873.
    3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83——85.
    4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83—85.
    5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5—13
    6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7—21.
    1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721.
    2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5152.
    3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8(5):20——30.
    1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
    2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96.375.
    3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法律篇[M].商务印书馆,1996.813814.
    4柏拉图著,郭斌和,张得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111113
    5柏拉图著,郭斌和,张得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304305.
    6亚里斯多德著,秦典华译.政治学[M].第7卷,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63264.
    7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3卷,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32.
    8苗力田主编.亚里斯多德全集[M].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3.
    1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08.
    2苗力田主编.亚里斯多德全集[M].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5.
    3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1.
    4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02.
    ①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
    ②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51.
    ③傅任敢.傅任敢教育译著选集:教育漫话[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76.
    ④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128.
    ⑤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0.
    1陈秋兰.传统与变革之间——托马斯·阿诺德教育思想初探[D].华东帅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
    2[德]康德.翟菊农译.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237.
    3[德]费希特著,梁志学译.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35.
    4[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译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9.
    5[美]杜威著.未经农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7.
    1[法]顾拜旦.詹汝琮译.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30——47,74——90,156.
    2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三:顾拜旦与奥林匹克实现[J].体育与科学,2003,24(5):45—46.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一:顾拜旦生平及时代背景[J].体育与科学,2003,24(3):18.
    4王子丹.论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历史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17——19.
    5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53—155.
    6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7周竞.我国学校体育之回望[J].四川体育科学,1995,(4):27——29.
    8程丽芬.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2011,(4):3——5.
    1王路江.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01——203.
    2王子丹.论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历史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17——19.
    3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9094.
    4刘炜.质疑、追问与反思:体育人文精神的现实失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8——10.
    1施霏霏.新世纪的学校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122—124.
    2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71——873.
    3王路江.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204——207.
    4周平,李泽群,李骅.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1——23.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71 873.
    2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99-101.
    3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51——52.
    1程丽芬.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2011(4):3——5.
    1归因理论就足指,有关个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理论,人们以此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和以后的行动。周光礼.中国博士质量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3.
    1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7.
    1张楚廷.体育让我们通天达地[J].大学教育科学,2012,(3):123——127.
    1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2):49—52.
    2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8.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6.
    1 http://sports.QQ.com2009年07月12日01:9.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35.
    4张岱年.张岱年哲学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527.
    5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论理精神[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40.
    6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06.
    1雷达.人文精神质疑《光明日报》,1995年7月19日.
    2《周易》
    3黄克剑.人文学论纲[M].见《哲学研究》1997.9
    4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00.
    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65.
    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J].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一卷,18.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1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6.
    3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5-13.
    4童昭岗.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
    1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M].下册,中华书局1981.337.
    2李大钊.青春,李大钊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9.
    3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1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上商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20.
    2蔡元培.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81.
    3张岱年.论哲学传统中“人”的观念,思想文化道德[M].巴蜀书社,1992.102.
    1参见萧超然,沙健孙,周承恩.梁柱等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98.
    2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66.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旧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6.
    1《册府元龟》
    2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23.
    1庄了:《庄子·知北游》
    2李维武著.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3.
    1白寿彝.史记新论[M].求实出版社,1980.15.
    2陈晋主编.毛泽东族书笔记解析[M].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636.
    3李维武著:.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0.49.
    1周西宽.体育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5.
    2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47.
    1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125.
    2罗时铭.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3.
    3庞士让等.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9.
    1吴潜涛.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地位[J].思想政治教育,2005,(1):51.
    2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1.
    1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1.
    2黑长庚.近十年来关于毛洋东《体育之研究》的研究综述[J].参看人大资料转载《体育》,2003,(9):4.
    3.学习毛泽东的体育实践及体育观[N].中国体育报撒,1993年12月25日.
    4张振亭.光荣与梦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269.
    5郑小九.奥林匹克运功与爱国主义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8):22——25.
    1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95.
    2容高棠.学习女排艰苦奋斗[J].参看中华之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4.
    3刘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J].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网,2005年2月3日.
    4刘鹏.中国奥委会主主席刘鹏做中国奥委会2006年度工作报告[J].体育信息中心网站,2007年1月19日.
    5黄钊.中国道德文化—鹧鸪天[M].1994.423.
    1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大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6.
    2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J].参看《现行体育法规汇编》
    3许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J].参看许寅生.我与乒乓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4.
    4中国体育年鉴1997年[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1997.189.
    5中央宣传部教育局和体育总局宣传司:祖团的光荣人民的骄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
    6中国体育代表团向全国人民致谢[N].长江日报,悉尼特刊(18期),2000年10月2日.
    1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8.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40.
    3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
    4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2.
    1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7.
    2伍绍祖.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59.
    3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9——20.
    1周西宽.体育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9.
    2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07.
    3朱光谱.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37.
    1许嘉陵.国球统师——蔡振华[J].参看名将之约[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4.18.
    1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07.
    2宋希仁.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839.
    3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13.
    4鲁光.中国体坛大聚焦1949—199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62.
    5徐寅生.我与乒乓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7.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1999.259260.
    2[法]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81.
    3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0.
    4王顾生.毛洋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4.
    1袁伟民副主任在参加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体育年鉴(1997年)》.215.
    2《<体育报>社论集(1964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5,3.
    3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6.
    4叶宏开,书庆媛,冯阿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3.
    5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85.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J].参看中国学校体育网http//www.schoolsports.com.cn
    2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68.
    1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5.
    2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8.
    1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13.
    2王兰英,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5.
    3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3.
    4宁辛,姚明:传奇永不终结——CCTV记者采访姚明实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5.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36.
    2张振亭.光荣与梦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70.
    3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3.
    4赵高彩.中华休育精神:高等体育院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切入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8——41.
    1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8.
    3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3.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3.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7.
    2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0.
    1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267.
    1 http://sports.QQ.com2009年07月10日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4.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5.
    1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
    2高绿路,叶楠,,赵永平.反思与超越:国家竞技文化的当代跃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4):13——17.
    3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17.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05-1-19.
    2同上
    3左从现,张兆才,易勤主编.高校体育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
    1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61
    2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2):49——52.
    1楼宇烈.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J].中国宗教,2003,(7):24.
    1马力.论大学人文精神神的重构[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情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8.
    1吴向东.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9——11.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8——69.
    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75.
    1李力研.中国古代体育何以未能成熟——以古代希腊为参照的历史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90—93.
    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33——234.
    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38.
    1所谓同构就是指人文教育与政治缔结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密切关系,政治对人文教育的绝对控制,把人文教育当作从属于政治的阶级斗争的简单.工具。这种教育与政治的同构关系所表达出的涵义,类似喻岳青教授所说的教育的绝对国家化概念。喻岳青教授教育的国家化足指国家利用行政权力控制和管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和状况,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素有“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之谓,可称得上有教育“国家化”的传统。(参见喻岳青:《我们需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7.5
    2吴全华.人文教育失落的缘由再探[J].教育参考,2002.9.
    1杜作润.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78.
    2吴冬梅.浅析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原因[J].济南大学学报,2002,(3):76.
    3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45.
    1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4.
    1王安石:《读史》
    2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94.
    3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引自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93.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7.
    1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惴释道[EB/OL].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997.
    2张颖.“和而不同”的中华体育精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119121.
    3论语·《八佾篇》朱熹注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8.
    1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74.
    2芦平生,熊振强,陈仁伟.浅析中国体育文化的本源及特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4):74.
    1杨弢,姜付高著.中西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2.
    1梁启超著.儒家哲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0.154.
    1杨弢,姜付高著.中西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4.
    2谢琼桓.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为中国乒乓球队成立50周年而作[J].体育文化导刊,2002,(5):5.
    3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78.
    4H·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5
    5[法]德尼兹加亚尔等著,蔡鸿宾,桂裕芳译.欧洲史[M].上海:南海出版社,2000.258.
    6 Thomas E. Scanlon,Eros Greek Athletic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62.
    7郑国华,薄雪松,肖正,尹国昌.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4——317.
    8 Downey, Jake. Sport, Ethics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8,27(2):255.
    1张军,许声宏,许声斌.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1174—1178.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35.
    3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20—1622.
    4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54.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10.133.
    1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
    2陈晴.锦标主义的百年纠结与未来走向[J].武汉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63——66.
    1张顺亭.80年前,共和国体育就反对“锦标主义”[N].广州日报,2011年10月25日
    2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6.
    1二战后西方人大致勾画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轮廓:人文主义在人和宇宙的关系问题上,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即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它重视理性,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人的自由和使人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对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理解”。足一种着眼于人类行为具有真理和正义之源的既有尊严、又富理性的哲学观。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132.
    2李传奇,田雨普.回归身体——竞技体育的呼唤[J].体育学刊,2011,(2):27——30.
    1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50.
    2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51.
    3张再林,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7月20日
    4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69.
    5张再林,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7月20日
    1[美]理查德·舒斯特曼.李科林译.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2杨春时.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J].文艺研究,2008,(5):1319.
    3程相占.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谈起[J].文艺争鸣·理论,2010,(5):55——58.
    1[美]理查悠·舒斯特曼.李科林译.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3.
    1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0.
    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7.
    2赵崇乐,姜立嘉.论现代竞技运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回归与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56.
    1所谓竞技人性化就是将物化或异化的竞技,重新赋予“人性”,它是“道德竞技”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克服竞技化,让竞技得到修炼就足让竞技者(竞技的主体)在懂得“人性”的基础上,按照做人的“诚信”标准去练身体、习技能、比实力,从而使“技术”真正为“人”服务,从而使“人”确实能够成为竞技的主人,而不是附庸,这就是竞技修炼的真谛所在。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7.
    2叶羽.论“竞技育人”[J].体育与科学,2012,(1):107111.
    1杨春时.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J].文艺研究,2008,(5):13——19.
    1苏霍姆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王义高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78.
    1杨芳,高海利,周明.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1.
    2杨芳,高海利,周明.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2.
    1安格尔.安格尔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术出版社,1980.41.
    2车尔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1
    1刘成.篮球运动美学论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15.
    2朱常斌,袁世珍.现代大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09.
    1刘成.篮球运动美学论纲[M].兰州:干肃人民出版社,2009.81.
    1浩歌.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力德树人的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7,(9);122.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3.
    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7.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3.
    2刘向兵,张琳.大学文化与大学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7——38.
    1《孟子》
    2范美香.论人文精神的培育与21世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2):35——37.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1.
    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5.
    1 Robert Paul Wolff.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Boston:Beacon Press.1970. P163.
    2转引自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
    3转引自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0.
    4同上。
    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6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66.259.
    7周爱尤,宋亨国.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2.
    1王少安,周下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
    2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3.
    3易剑东,吴昌宗.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J].西安体育学院学社,2002,(1):15.
    1刘芳.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人文精神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2于可红,谢翔,夏思永.体育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
    1梁萍.试论体育的社会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6):79.
    1何齐宗.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流派述评[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60.
    1张娜.体育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54.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9.
    1张笑夷.文化视野下的大学与现代大学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14.
    2王少安、周下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5.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6.
    2A·班社拉著,林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80.
    3熊文著.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5.
    4A·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481.
    ①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j.三联书店,2001.24.
    2张笑夷.文化视野下的大学与现代大学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14.
    3中国共产党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
    1张萍.《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载《文教资料》,2006,(5):12.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9.
    3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6.
    1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5153.
    2王少安,周下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7.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9.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8.
    1江菠,吴晓春,袁智忠.对加强高校选人用人公信度制度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82——83.
    1、老子.道德经
    2、绕尚宽译著.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7、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何齐宗,胡育等.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朱小蔓.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钟秉枢,梁栋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周文王.易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4、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张春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李大钊.鲍丹的历史思想,李大钊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张岱年.儒家人文主义思想与现代化,思想文化道德[M].巴蜀书社,1992年
    25、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庄子.庄子·天地[M].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27、张岱年.论哲学传统中“人”的观念,思想文化道德[M].巴蜀书社,1992年
    28、杨弢,姜付高.中西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9、于可红,金福春.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周西宽.体育基本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33、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34、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
    35、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37、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38、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伍绍祖.中国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
    40、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1、徐寅生.我与乒乓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1999年
    43、彭怀东.战斗精神论[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年
    44、中国体育年鉴(1998年)
    45、中国体育年鉴(1999年)
    46、中国体育年鉴(2003年)
    47、王兰英,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8、惠蜀.体育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49、王立新、郑宽明、王文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50、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51、于可红,谢翔,夏思永.体育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2、[法]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
    5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54、杜作润.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5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三联书店,2001年
    56、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7、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58、赵立军.体育伦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59、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60、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1、赵顺来.体育教师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
    62、[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6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4、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65、惠蜀.体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66、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67、刘炳文,李忠实.体育促成才的奥秘[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68、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6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0、李跃年.体育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2、黄汉升.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3、曲宗湖,顾渊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
    74、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5、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76、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7、唐炎,宋会君.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王路江.冲突与融合——多元背景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
    79、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
    80、张晓峰,毛明华.大学人文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81、诸子百家.中国古典文化精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
    82、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年
    83、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法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84、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5、[美]杜威著.未经农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6、赖功欧.人文价值取向的现代转换[M].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87、周光礼.中国博十质量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88、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89、杨华,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
    90、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1、刘成.篮球运动美学论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92、朱常斌,袁世珍.现代大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94、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95、乔治·维加霍洛著,乔米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96、杜文.大学体育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7、黄晓灵.高校专业体育价值取向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98、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99、左从现,张兆才,易勤.高校体育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0、张娜.体育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1、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2、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3、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104、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5、郑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6、[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程相古译.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107、杨芳,高海利,周明.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8、熊欢.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
    109、刘洪一,刘佳.走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0、卢亮球,招乐辉.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比较与借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1、崔怀猛.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2、叶宏开,韦庆媛,冯茵.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雷达.人文精神质疑[N].光明日报,1995年7月19日
    2、袁进.人文精神寻踪——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J].读书, 1994.4
    3、肖同.庆寻求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契合[J].东方,1995.1
    4、马华徽.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5、刘一民.略论体育的人文价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
    6、张雪临,马晶,宫德胜.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5.5
    7、熊斗寅.人文奥运之我见[J].体育与科学,2001.6
    8、欧阳柳青.论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9、李力研.中国古代体育何以未能成熟——以古代希腊为参照的历史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
    10、杨东平,周谷平.我国当代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
    11、吴全华.人文教育失落的缘由再探[J].教育参考,2002.9
    12、吴冬梅.浅析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原因[J].济南大学学报,2002.3
    13、浩歌.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力德树人的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14、刘向兵,张琳.大学文化与大学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15、张笑夷.文化视野下的大学与现代大学文化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16、夏端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7、黄生勇,国富,颖等.论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师德的规范与建设[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8、陈立农.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道德修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
    19、李超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8.6
    20、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1、荀振芳.高等教育评价的教育性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2、张男星.关于“师德建设”的四个追问[J].人民教育,2006.5
    23、刘梅.关于学术道德的论辩与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5
    24、郁静.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25、赵霞.浅议新时期体育教师的道德规范[J].四川体育科.学,1998.2
    26、彭贻海.试论高校优秀教师的职业道德[J].湖北体育科技,1999.2
    27、谢向阳等.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2003.5
    28、蒋占峰.论高校教师道德的政策性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9、胡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机制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
    30、张福明.高校激励约束机制新探[J].高教探索,2001.2
    31、税国洪,佐伶,李广智等.学术腐败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2、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3、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10
    34、陈民利.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6.1
    35、高岩.关于德育概念的规范性认识[J].扬州大学学报,2006.4
    36、颜天民.论体育交往的特点与作用[J].体育科学,1998.6
    37、魏王勇.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4
    38、张瑞林.论道家养生体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9、雷震.荀子的养生哲理与体育教育思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
    40、黄力生.孔子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6
    41、辛利.体育课程培养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42、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43、朱继华.构建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的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44、杨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4
    45、刘亚云.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J].体育学刊,2007.5
    46、杨西勇.论高校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创建[J].体育与职业,2007.12
    47、王军.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人际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
    48、石振保.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9、李臣.关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探索方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50、欧阳霞.西南地区高校教师培训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1、易连云,卜越威等.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52、高虹.体育犯规、体育道德与体育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53、司虎克等.体育道德风险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6.2
    54、关莉等.对我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非体育道德行为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1
    55、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
    56、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57、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58、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59、周平,李泽群,李骅.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的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60、施霏霏.新世纪的学校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1、刘炜.质疑、追问与反思:体育人文精神的现实失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
    62、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63、王子丹.论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历史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
    64、李传奇,田雨普.回归身体——竞技体育的呼唤[J].体育学刊,2011.2
    65、周竟.我国学校体育之回望[J].四川体育科学,1995.4郑国华,薄雪松,肖正,尹国昌.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
    66、石龙,王贵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J].中国体育科技,2008.5
    67、蒋菠,赵友斌.让孩子脚下生风[J].学前教育,2010.3
    68、龙宝新.从理性观的变迁看教育精神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69、王长乐.教育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弘扬与建构[J].天中学刊.2003.1
    70、潘庆玉.教育的时代精神与师范教育的当前使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
    71、缪佳,黄聚云,王菲.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竞技体育精神的冲突和统一[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2、黄莉,孙义良.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08.2
    73、刘殿国.东西方体育之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74、蒋菠,易连云,赵婉如.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75、李力研.北京,你面临挑战——申奥成功的另类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
    76、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77、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8、张颖.“和而不同”的中华体育精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79、吴忠义.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80、张军,许声宏,王润斌.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81、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
    82、陆璐,周登嵩.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核心内容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
    83、王增鑫,于涛.西方五种主流体育精神探析[J].体育学刊,2011.1
    84、蒋菠,许瀚月.变革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执教技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85、万发达,李卫国.传教十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J].体育学刊,2009.6
    86、黄莉,孙义良.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08.2
    87、刘显.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与反思[J].体育科学,2011.9
    88、陈晴.锦标主义的百年纠结与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89、张再林,李军学.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N].光明日报.2010年7月20日
    90、[美]理查德·舒斯特曼.李科林译.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N].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1日
    91、陈晴.锦标主义的百年纠结与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92、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5.5
    93、程文广,薛宏波.近代我国学习西方体育思想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
    94、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
    95、张楚廷.体育让我们通天达地[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96、杨春时.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J].文艺研究,2008.5
    97、程相古.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谈起[J].文艺争鸣·理论,2010.5
    98、高绿路,叶楠,赵永平.反思与超越:国家竞技文化的当代跃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4
    99、叶羽.论“竞技育人”[J].体育与科学,2012.1
    100、赵崇乐,姜立嘉.论现代竞技运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同归与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
    101、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2
    102、蒋菠,吴晓春,袁智忠.对加强高校选人用人公信度制度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103、程丽芬.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科教导刊,2011.4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2008年
    2、刘芳.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人文精神建构[D].曲卑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6、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7、许瑞勋.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审视与创新研究——构建体育教师教育新体系的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8、时洪宇.康德视野下的德性论——解读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0、王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理念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1、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2、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13、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Jones, M.l, Jones, Brett D Hardin, Belinda. he Impact of High-stakes Testing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North Carolina, Phi Delta Kappen,1999, (3)
    2、Zhang Hui yu, Chen Geng. The Mode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Based on Blending Training, ICDE.2005
    3、G.Harries—Jenkins. Professionals in Organizations, in J.A. Jackson(ed). Professions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4、Harod J. Perkin. Academic Profession in United Kingdom, in Burton R. Clark (e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 disciplinary, 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 Berk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26.
    5、He Holmes Group. Tomorrow's Schools. East Lansing, Mich.1990.
    6、Duda, J.L, & Whitehead, J.(1998).Measurement of goal perspec2tives in the physical domain [M]. In J. L.Duda (Ed.),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Fitness In formation Technology.
    7、Kenneth A. Strike & P. Lance. Ternasky. Ethics for professionals in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1993.
    8、——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9、Robert Paul Wolff,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 Boston:Beacon Press,1970
    10、Umberto Brescian. Reinventing Confucianism:The New Confucion Movement [M]. Taipei: Taipei Rcici Institute,2001.
    11、Halliman M.T. Handbook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12、Notre Dame. Who's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M].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8.
    13、Richard Shusterman. Somaesthetics:A DisciplinaryProposal.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99.
    14、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 of Look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