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368年明朝建立至1637年朝鲜朝屈服于清政权,解除与明宗藩关系的这一时期,朝鲜使臣留下了大量的纪行中国的文字,这些文字统称为“朝天录”。它具有年代跨度大、体裁多样、作者成分复杂、直笔直言等特点。本论文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以14~17世纪朝鲜多部“朝天录”作品为研究中心,通过这一时期朝鲜自身的外部和内在形象以及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朝鲜使臣眼中的中华形胜(山川河野、名胜古迹、天险边关、城郭宫殿)和中国人(平民、儒生、官员、皇帝)等文化因子,从而勾勒出14~17世纪朝鲜使臣眼中明代中国形象以及这一时期朝鲜对明代中国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由此阐述出这一时期朝鲜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以及中国形象的塑造过程:14~17世纪,朝鲜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就是明朝政治军事强大、经济文化繁荣。中国形象在朝鲜的视野中,经历了从正面走向正副交织,从鲜明走向黯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狂热的“乌托邦”、想象与真实相交织、天朝的渐行渐远以及大明的最后挽歌四个阶段。朝鲜使臣对中国明朝崇佛重道、丧制松弛等负面特征批评,反映出到了明代中后期,朝鲜已经开始以儒家思想的眼光来观察中国,评价中国。从另一意义上说,也说明了程朱理学在朝鲜的全面深入,标志着朝鲜的思想界开始出现了积极的因素,也说明了程朱理学在明代中国的没落。“朝天录”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思想文化价值及其它学科的价值,在中朝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
     作为记录了丰富“他者”形象的“朝天录”,它在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具有典范的意义。从比较文学的层面上讲,选取“朝天录”进行中朝比较文学的研究,本身具有拓宽学术研究领域的意义;在探讨中国形象的同时,对朝鲜人在塑造历程过程中折射出来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若隐若现的自我镜像中的朝鲜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持续几千年的中朝关系的某些特性,也可以理解朝鲜对中国复杂的民族心理;探究14~17世纪朝鲜使臣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勾勒出在朝鲜朝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嬗变轨迹,对其形成和衍变进行总体上的分析和把握,即是本文主旨之所在,也是创新性所在;在目前中韩两国学术热点集中在“燕行录”即对有清一代研究的背景下,对有明一代朝鲜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勾勒,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开展以众多“朝天录”作品为核心对明代中国形象的综合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性所在。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368 when Ming Dynasty was founded to 1637 when Korea yielded obedience to QING Dynasty and ended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with Ming Dynasty, Korean envoys left us a large number of travel notes about China, and these notes are called "works of travel accounts to Ming Dynasty". The travel not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large span in period, diversified type of literature, different authors and being outspok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many "records of pilgrimage to Ming Dynasty" by Korea from 14-17 centur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image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Korea at the time,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present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Chinese terrain like the landscape, place of historical interest, frontier pass, inner and outer city walls, palaces, and different classes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eyes of Korea envoys and then depicts the image of China in Korean envoys' eyes and their complex feelings toward China. From 14th to 17th century, their collective imagination about China is that Ming Dynasty is powerful in politics and military and prosperous in economy.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eyes of Korea, undergoes the process of being prosperous to decadent, and the process involves four stages, crazy Utopia, imagination interweaved with reality, the wane of Celestial Empire and the elegy for the Ming Dynasty. The criticism by Korean envoys about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Ming Dynasty held Buddhism and Taoism in high esteem, neglected their rules and regulations shows that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Korea began to observe and appraise China using the eyes of Confucianist. In another sense, it shows that the neo-Confucianism fully penetrated into Korea indicating positive factors . appear in the ideological circl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neo-Confucianism was on wane. "Record of pilgrimage to Ming Dynasty" is highly regarded for its histor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holds a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China- Korea 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a record to enrich other culture, the "works of travel accounts to Ming Dynasty" have great paradigmatic significanc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n the pla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oosing "records of pilgrimage to Ming Dynasty" as the subject to be studied may widen the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image of China can make us understand not only some features of the China-Korea relationship existing thousands of years, but also the complex feelings of Korean people towards ancient China by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ir inner feelings of the Korean people and their flickering self-image about Korea.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how Korean envoys developed their image about China during the 14th -17th century, outlined the changing proces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Korea. At present, the central issue of Chinese and Korean academy mainly focuses on the "works of travel account to Beijing". Systematic arrangement and outline about the shaping process of ancient China's image by the Korean people in Ming Dynas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the help of existing researches of "works of travel accounts to Beijing" by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Currentl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till not carrying ou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records of pilgrimage to Ming Dynasty", and this is where the novelty this article has.
引文
1《韩国史学论从》(水村朴永锡花甲纪念),韩国探求堂,1992年,1081-1085页
    2《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3《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4《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淮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8卷第1期
    6《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1期
    7《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
    8《当代韩国》,2002年春季号
    9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1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2韩国《历史学报》第十二辑,历史学会,1960年
    13韩国《民族文化》,1976年第2辑,韩国民族文化推行会,
    14韩国《大宇财团消息》,1995年冬季号,No.53
    15《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3年第3期
    16韩国《东洋学》第35辑,檀国大学校,东洋学研究所,2004年2月
    17韩国《东洋学》第35辑 韩国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2004年
    18韩国《人文科学》第5辑,1997年
    19韩国一志社,1982年版
    20韩国《爱山学报》第五辑,1987年
    21韩国《朝鲜时代史学报》第38辑,2006
    22硕士论文,李圣炯,韩国公州大学校教育大学院,汉文教育专攻,2005年
    23韩国《汉文学论集》,槿域汉文学会,2001年
    24韩国《洌上古典研究》,第22辑,洌上古典研究会,2005年
    25谢夫莱尔,《比较文学》,PUF,1989年
    26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7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28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第16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9[法]让-马克.莫哈著 孟华译:《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续)》,《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2期
    30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1《高丽史》卷二十八,忠烈王元年1月
    32《高丽史》卷七十八,食货一,田制,禄科田
    33《辛禑传》,十四年条
    34《李朝太祖实录》,元年条
    35《李朝太祖实录》,元年条
    36《明太祖实录》,卷223
    37《李朝太祖实录》,6年三月条
    38《训民正音》
    39《训民正音》
    40 《燕山君日记》卷37,四年七月
    41 《中宗实录》卷37,14年十二月
    42日本参谋本部编:《日本战史·朝鲜战役》
    43《李朝宣祖实录》25年6月条
    44《明万历实录》20年七条
    45《高丽史》卷105,安珦传
    46《高丽史》卷105,安珦传
    47《高丽史》卷109,禹倬传
    48《高丽史》卷105,李穑传
    49《三峰集》卷9,《佛氏杂辨序》
    50《三峰集》,《佛氏杂辨》,佛氏轮回之辨
    51《通文馆志》卷3,事大
    52《明史》320卷,《朝鲜传》,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53《燕行录全集》卷5,P65
    54《钦定大清会典》卷39
    55《燕行录全集》卷10,P120
    56《燕行录全集》卷2,《阳谷赴京日记》,P398
    57《明史》,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58《燕行录全集》卷1,《使行录》,p157
    59 据《燕行录全集》综合整理
    60 《燕行录全集》卷9,郑士信,《梅窓先生朝天录》
    61 《明熹宗实录》
    62 《燕行录全集》卷17,洪翼汉,《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
    63《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扬子江船上,P107
    64《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三月十九日过海宿登州公馆郭通事金押马船阻风未至因留待,P64
    65《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高邮湖,P107
    66《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扬子江,P192
    67《李朝太祖实录》,9年条
    68《燕行录全集》卷1,《点马行录》,鸭绿江泛舟,P123
    69《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雨中渡鸭绿江,P160
    70《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过魏家院,P181
    71《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91
    72《明太祖洪武实录》卷36,洪武二年正月
    73《明太祖洪武实录》卷41,洪武二年五月
    74《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黄河,P186
    75《燕行录全集》卷13,《丁酉朝天录》,渡江作,P218
    76《燕行录全集》卷3,《西征录》,P183
    77《旧唐书·魏征传》
    78《燕行录全集》卷3,《西征录》,P183
    79《燕行录全集》卷9,P186
    80《燕行录全集》卷6,P133
    81《燕行录全集》卷10,《戊戌朝天录》P447
    82《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李绩战处,P93
    83《燕行录全集》卷13,《乙酉朝天录》,P219
    84《燕行录全集》卷13,《乙酉朝天录》P219
    85《燕行录全集》卷13,《乙酉朝天录》P219
    86《全辽志》
    87《燕行录全集》卷4,《朝天录》,咏医巫闾山,P231
    88《明史》卷283,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89《燕行录全集》卷15,《壬寅朝天录》,P26
    90《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41
    91《燕行录全集》卷4,《丁丑行录》,次韵望医巫闾山二首,P405
    92《燕行录全集》卷11,《丙辰朝天录》,P153
    93《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韩信墓,P74
    94《史记·淮阴侯列传》
    95《史记·淮阴侯列传》
    96《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漂母塚,P75
    97《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100
    98《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人民出版社,1995年
    99《燕行录全集》卷3,P32
    100《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目录》,P25
    101《燕行录全集》卷9,《皇华日记》,P141
    102《燕行录全集》卷9,《梅窓先生朝天录》,P257
    103《燕行录全集》卷11,《甲辰朝天录》,过王祥墓,P93
    104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105《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279
    106《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482
    107《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40
    108《燕行录全集》卷11,《朝天录》,P448
    109《燕行录全集》卷3,《西征录》,P180
    110《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510
    111《燕行录全集》卷4,《朝天录》,P228
    112《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P154
    113《论语·微子第十八》
    114《孟子·尽心篇》
    115《韩非子·八经篇》
    116《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301
    117《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夷齐庙,P188
    118《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次夷齐庙板上韵,P188
    119《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夷齐庙有感口占放言,P175
    120《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123
    121《燕行录全集》卷4,《裴三益日记》,P38
    122《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入辽东城,P163
    123《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辽东歌,P154
    124《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辽东,P184
    125《燕行录全集》卷10,《戊戌朝天录》,次辽东韵,P446
    126《燕行录全集》卷11,《甲申朝天录》,次叔平辽东记事韵,P94
    127《燕行录全集》卷10,李弘胄,《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40
    128《燕行录全集》卷9,《朝天录》,辽阳记见,P22
    129《燕行录全集》卷3,《西征录》,辽阳界上有怀故国,P183
    130《燕行录全集》卷2,《燕行录》,辽阳二首,P168
    131《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54
    132《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宿山海卫迁安驿,P171
    133《燕行录全集》卷4,《朝天录》,又咏山海关,P233
    134《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P223
    135《燕行录全集》卷2,《燕行录》,山海关,P169
    136《燕行录全集》卷4,《朝天录》,P233
    137《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22
    138《燕行录全集》卷9,《皇华日记》,P155
    139《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P168
    140《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498
    141《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498
    142《燕行录全集》卷9,《皇华日记》,P155
    143《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40
    144《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86
    145《燕行录全集》卷9,《皇华日记》,P125
    146《燕行录全集》卷9,《皇华日记》,P124
    147《燕行录全集》卷4,《丁丑行录》,长城二首,P412
    148《燕行录全集》卷10,《戊戌朝天录》,P465
    149《燕行录全集》卷2,《燕行录》,长城古堞,P176
    150《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目录》,P55
    151《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26
    152《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26
    153《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通州行五首,P187
    154《燕行录全集》卷14,李民宬,《癸亥朝天录》,P378
    155《燕行录全集》卷9,《梅窓先生朝天录》,P328
    156《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通州行五首,P186
    157《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先生使行日记》,P68
    158《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皇都,P81
    159《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谒文华殿,P195
    160《燕行录全集》卷3,《葆真堂燕行日记》,P388
    161《燕行录全集》卷14,《癸亥朝天录》,P474
    162《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初入北京,P51
    163《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59
    164《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59
    165《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59
    166《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59
    167《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91
    168《燕行录全集》卷3,郑士龙,《朝天录》,见朝,P52
    169《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516
    170《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目录》,P59
    171《燕行录全集》卷12,《燕行录—云朝天录》,P337
    172《燕行录全集》卷6,许篈,《朝天记》,P275
    173《燕行录全集》卷3,《葆真堂燕行日记》,P390
    174《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60
    175《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录》,早朝大明宫,P188
    176《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8
    177《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72
    178《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103
    179《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80
    180《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96
    181《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200
    182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66
    183 《燕行录全集》卷9,P146
    184 《燕行录全集》卷9,《梅窓先生朝天录》,P264
    185 《燕行录全集》卷8,P298
    186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8
    187 《燕行录全集》卷5,《朝天日记》,P149
    188 《燕行录全集》卷5,《朝天日记》,P149
    189 《燕行录全集》卷5,《朝天日记》,P197
    190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记闻》,P457
    191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记闻》,P460
    192 《燕行录全集》卷3,苏巡,《葆真堂燕行日记》,P380
    193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玉田城外见烧草拾稗子,P48
    194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日乘》,P499
    195 《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103
    196 《燕行录全集》卷11,《丙辰朝天录》,征妇词,P174
    197 《燕行录全集》卷10,《朝天录》,酒店,P192
    198 《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70
    199 《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43
    200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89
    201 《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85
    202 《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85
    203 《燕行录全集》卷3,郑士龙,《甲辰朝天录》,观鞑子,P61
    204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230
    205 《燕行录全集》卷2,《西征目录》,P536
    206 《燕行录全集》卷3,《阳谷赴京日记》,P409
    207 《燕行录全集》卷2,《西征目录》,P488
    208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上孔提督帖,P348
    209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上孔提督帖,P349
    210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上孔提督帖,P349
    211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复帖,P350
    212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P350
    213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P351
    214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P354
    215 《燕行录全集》卷15,《朝天后录》,元韵,P356
    216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次吴晴川绝句,P280
    217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81
    218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80
    219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82
    220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83
    221 《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83
    222《燕行录全集》卷13,《朝天录》,P290
    223《王文成公全书》,卷4
    224 王守仁:《传习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25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20
    226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22
    227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22
    228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23
    229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24
    230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02
    231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04
    232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04
    233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0
    234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0
    235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0
    236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0
    237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0
    238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14
    239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55
    240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55
    241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59
    242 《燕行录全集》卷11,《朝天录》,P504
    243 《燕行录全集》卷3,《葆真堂燕行日记》,P404
    244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124
    245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293
    246 《燕行录全集》卷4,《裴三益日记》,P38
    247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529
    248 《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高艳林,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49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4
    250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4
    251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5
    252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6
    253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8
    254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298
    255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318
    256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309
    257 《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322
    258 《燕行录全集》卷3,丁焕,《朝天录》,P141
    259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44
    260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44
    261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45
    262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45
    263 《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录》,P46
    264《燕行录全集》卷10,P110
    265《燕行录全集》卷10,P111
    266《燕行录全集》卷10,P111
    267《燕行录全集》卷10,P114
    268《燕行录全集》卷10,P110
    269《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28
    270《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28
    271《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42
    272《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42
    273《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44
    274《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45
    275《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录》,P47
    276《徐文定公集》卷3,P101
    277 张岱:《石匮书后集》
    278《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2
    279《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2
    280《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2
    281《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3
    282《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4
    283《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58
    284《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0
    285《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2
    286《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3
    287《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2
    288《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4
    289《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4
    290《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5
    291《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73
    292《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73
    293《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82
    294《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82
    295《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62
    296《燕行录全集》卷13,《雪汀先生朝天日记》,P156
    297《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82
    298《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P82
    299《高丽史》卷117,《郑梦周传》
    300《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初八日进谢赐宴仍辞,P195
    301《李朝太祖实录》,5年条
    302《李朝太祖实录》,6年条
    303《李朝太祖实录》,6年条
    304《李朝太祖实录》,6年条
    305《太祖实录》,洪武31年5月
    306《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2
    307《明史》,列传二十七,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308《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3
    309《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3
    310《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6
    311《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6
    312《燕行录全集》卷1,《奉使录》,P173
    313《李朝太宗实录》3年11月条
    314《燕行录全集》2卷,苏士佑,《阳谷朝天日记》,P404
    315 程颐:《代彭思永上英宗皇帝论濮王典礼议》,《河南程氏文集》卷5
    316《燕行录全集》卷6,P66
    317《燕行录全集》卷6,P69
    318《燕行录全集》卷6,P69
    319《燕行录全集》卷2,P406
    320《明史.孝洁皇后传》,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321《燕行录全集》卷2,《阳谷朝天日记》,P405
    322《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75
    323《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225
    324《燕行录全集》卷13,《乙酉西行录》,P244
    325《神宗实录》卷357
    326《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记事》,P275
    327《燕行录全集》卷8,《朝天纪闻》,P458
    328《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4
    329《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军师纪律,P430
    330日本参谋本部编:《日本战史·朝鲜战役》
    331《燕行录全集》卷15,《题壬寅朝天录后》,P88
    332《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巴柔,比较文学形象学,P146
    333《燕行录全集》卷1,《赴南诗》,皇都四首其四,P83
    334《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397
    335《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398
    336《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07
    337《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15
    338顾炎武:《日知录》卷12
    339《明史》卷78,张廷玉,中华书局,1974版
    340叶梦珠:《阅世编》卷7
    314《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23
    342王樵:《金坛县保甲乡约记》,见《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交谊典,乡里部,卷28
    343《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26
    344《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26
    345《燕行录全集》卷5,《东还封事》,P463
    346《燕行录全集》卷2,《朝天录》,P307
    347《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107
    348《燕行录全集》卷3,P299
    349《燕行录全集》卷5,赵宪,《朝天日记》,P152
    350《燕行录全集》卷5,赵宪,《朝天日记》,P153
    351《燕行录全集》卷5,赵宪,《朝天日记》,P154
    352《燕行录全集》卷5,赵宪,《朝天日记》,P154
    353《燕行录全集》卷5,《石塘公燕行日记》,P16
    354《燕行录全集》卷11,金中清,《朝天录》,P444
    355《燕行录全集》卷11,金中清,《朝天录》,P388
    356《燕行录全集》卷11,金中清,《朝天录》,P441
    357 《燕行录全集》卷11,金中清,《朝天录》,P461
    358 《燕行录全集》卷11,金中清,《朝天录》,P461
    359 《燕行录全集》卷16,P476
    360 《燕行录全集》卷16,P490
    361 《燕行录全集》卷16,P490
    362 《燕行录全集》卷16,P490
    363 《燕行录全集》卷3,《甲辰朝天录》,烧香的,P46
    364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79
    365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79
    366 《燕行录全集》卷6,《朝天记》,P146
    367 《燕行录全集》卷2,P490
    368 《燕行录全集》卷11,P459
    369 《燕行录全集》卷10,《梨川相公使行日记》,P65
    370 《燕行录全集》卷3,《朝天录》,P105
    371 《朱子全书》卷四,丧礼
    372 《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P53
    373 《朱子全书》卷四,丧礼
    374 《燕行录全集》卷10,《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P129
    375 《燕行录全集》卷10,《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P129
    376 《燕行录全集》卷10,《琉球使臣赠答录》,P167页
    377 《燕行录全集》卷10,《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P136
    378 《燕行录全集》卷9,P153
    379 《燕行录全集》卷4,《朝天录》,P355
    380 《燕行录全集》卷5,《石塘公燕行日记》,P29
    381 《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记事》,P274
    382 《燕行录全集》卷11,《庚申朝天记事》,P288
    [1]《燕行录选集》(2卷).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1962
    [2]《朝天录》(4册).台湾硅庭出版社.1978年
    [3]《燕行录全集》(100卷).韩国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3卷).韩国东国大学校韩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
    [5]《韩国古典文学精选》.亚细亚文化社.1985年
    [1]韦旭升.《韦旭升文集》(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2]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乐黛云顾问、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6]叶绪明、朱宝荣、王锡明主编.《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7]金柄珉主编.《朝鲜-韩国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金柄珉、金宽雄主编.《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孟昭毅.《东亚文化文学因缘》.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1]陈蒲清.《古代中朝文学关系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沈善洪主编.《中韩人文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13]董作宾等著.《中韩文化论集》.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
    [14]杨通方.《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何镇华著.《朝鲜文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6]朴文一、金龟春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黑龙江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7]张俊哲.《东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8]周一良.《周一良集》(第四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朴真奭.《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1-4).昆仑出版社.2004年1月
    [22]金京振著.《朝鲜古代宗教与思想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冯川.《文学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24]刘顺利.《半岛唐风》.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5]杨昭全.《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1月
    [26]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月
    [27]李洁非.《龙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
    [28]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9]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8月
    [30]刘菁华、许清玉、胡显慧选编.《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四川出版集团.2005年7月
    [31]刘子敏、姜孟山、王世英,等.《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二).1996年12月
    [32]李岩.《朝鲜李朝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陈尚胜等.《朝鲜王朝对华观的延边》.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34]姜非非、王小甫等.《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35](韩)林基中.《燕行录研究》.一志社.2002年6月
    [36](韩)金锡夏.《韩国文学史》.新雅社.1988年版
    [37](韩)李家源.《朝鲜文学史(上)》.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9月
    [38](韩)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韩国知识产业社.1994年
    [40](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
    [41](韩)金台俊.《韩国文学的东亚细亚视角》.韩国集文堂.1999年
    [1](法)卡雷.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法)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见于《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法)巴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孟华译.见于《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美)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Fsity Press.1963年
    [5](韩)李家源著.《朝鲜文学史》.沈定昌等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
    [6](韩)金得歖著.《韩国宗教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7](韩)赵东一主编.《韩国文学论纲》.周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韩)金台俊著.《朝鲜汉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9](朝)柳成国著.《韩国儒学史》.傅泽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0](朝)金贞培著.《韩民族的文化和起源》.高岱译.上海出版社.1993年版
    [11](韩)李成茂著.《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张连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韩振乾、王丹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王政尧.《〈燕行录初探〉》.《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杨雨蕾.《燕行使臣与汉籍东传朝鲜》.《韩国研究》.2002年第4期
    [3]杨雨蕾.《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12月
    [4]张婷婷.《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葛兆光.《大明衣冠今安在》.《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6]孙卫国.《〈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1期
    [7]李岩.《朝鲜古代丧葬仪礼及其灵魂崇拜观念探微》.《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张德信.《朝鲜使臣眼中的运河与淮安——以权近〈奉使录〉为中心》.《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刁书仁.《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栾凡.《明朝对中朝朝贡的组织管理及其影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1]马婷.《他者镜像中的中国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12]任振镐.《性理学在韩国的传入与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3]刘灵芝.《儒家思想文化传入朝鲜及影响》.《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
    [14]张品端.《李滉对朱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5]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的对明关系》.《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韩)金周汉.《通过〈燕行录〉所看到的韩中文化交流》.《慕山学报》第2辑.1991年8月
    [17](韩)林基中.《水陆燕行录与水陆燕行图》.《韩国语言文化研究》43.韩国语言文学研究学会.2004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